訪問花蓮農校
這個禮拜三老師帶著我們去花農認識稻米。鎬謙爸爸有先帶我們參觀農校的環境,接著我們 去找黃士廷老師,老師先和我們介紹糯米秈米和粳米。糯米可以做成湯圓也是米當中最黏的一種。秈米又稱在來米,從印度引進,可以做成炒飯、米苔目、花糕和蘿蔔糕,不黏且鬆軟,很多國家都是吃這種米。粳米又稱蓬來米,從日本引進,短且Q彈,在韓國、台灣、日本及中國東北都很受歡迎,大部分的水稻也都是粳米。
影響稻米的問題有口感、適應環境能力、病蟲害、單位面積產量和稻種高度。適應環境如氣候、溫度、雨量、土質。病蟲害則有稻熱病,會影響葉子行光合作用及稻穗收成。老師也有講到,台灣水稻過剩,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多餘的米則給軍人當軍糧。老師也有講到我們沒調查過的,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於是我回家便上網查,原來1925年,他和助手末永仁將臺灣的在來米成功改良成蓬萊米。能到花蓮農校上一堂稻米的課,真是讓我們收穫滿滿。吃一碗飯,竟有這麼多的歷史和學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