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我們注意到吉野一號米在目前稻作耕地佔有率不高,因此很想深度探討吉野一號米表現弱勢的真實原因,因此特地來到了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拜訪李睿家哥哥,他在農改場就是專門研究吉野一號米。和李哥哥深度討論後,我們發現了幾個重點:
(一) 日治時期吉野米的主要消費對象是日本移民,種植面積曾經超過上千公頃。 二戰後,日軍戰敗,在台灣的日本移民都必須遣返回日本,唯一留下來的移民,就只有吉野一號。 曾經是吉野村民賺錢又引以為傲的名產,在戰後卻失去了主要的在地日本人消費者與耕種者。
(二) 吉野一號的植株較高(約140公分),易倒伏,風大或是雨大,都容易讓稻株倒伏而影響收成,需要有良好的田間栽種技術,這也顯現吉野一號栽種難度較高。吉安鄉產銷班胡志整叔叔和我們分享,他是透過調整施肥(稻株成長期減少氮肥使用量)來避免吉野一號米長過高。
(三) 國民政府時期後,台灣各地農改場持續改良稻種、優化品質,提高產量。以花蓮縣為例,花蓮農改場先後育種出不少質好量多的新品稻種,例如台稉六號(吉安米)、台稉四號(吉安香米)。以台稉六號為例,吉野一號的穗數大約只有台稉六號的一半,雖然吉野一號的榖穗比台稉六號長,但每公頃的稻米產量還是比台稉六號少了五分之一;而且吉野一號的穗數較少且榖穗較長的特性,也增加了收成前的倒伏風險。花蓮農民為了追求單位產量極大化,降低成本,方便照顧,紛紛改種新育種出的稻種,造成吉野一號米種植面積快速減少,從上千公頃到幾百公頃,又從幾百公頃降到幾十公頃。
今天我們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和李哥哥討論了好久,終於解開許多有關吉野一號米的謎題,收穫滿滿,不虛此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