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人性論的意涵
103年9月14日
今天,我們跟慧琪老師討論人性論的意涵。
我們從公都子和孟子的對話中,先探討出三種人性,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孟子的性善以及荀子的性惡。孟子的性善主張「性」就是所謂的四端之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而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只能透過後天的教育才能將其導向善性。這三種人格其實都存在我們的性格當中,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才會顯現出來。
接著討論著上次從東華圖書館中借來的書籍,有些書籍有些詞彙太困難了,例如:《荀子──人性的批判》提到的「自力教」與「他力教」、「化性起偽」的意義等等,有許多我就不明白的意思。
經過老師的解說之後,我才知道「自力教」就是「自律」,自我內心中有一個向善的動能,「他力教」就是「他律」,依靠外在的力量使自己向善。而「化性起偽」,「化」指的是師法教化,「性」則是自然屬性,「偽」則是後天養成的有價值行為。荀子認為人與生而俱的本性易趨於為惡,因為人剛生出來的時候並不懂得禮義,所以要透過後天環境的教養,強調教育的重要,才能建立完善的人格。
最後老師問了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問題:「你們支持的是孟子還是荀子?」雖然我口中答著孟子,但是我對孟子卻是一無所知,所以因為這句話讓我更想探深研究孟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