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雙重因素對於花蓮的影響與因應方案

專題名稱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雙重因素對於花蓮的影響與因應方案

專題描述 我們隊員當中某位的外婆,生病去醫院了,在陪同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年長者都有就醫的需求,因此想要進一步的探討人口老化對花蓮造成的衝擊。另外,今年學校7年級新生的班級也比往年少了1班,許多花蓮的國中小也在這些年減少班級數,可以看出少子化對學校的影響正在發酵。
預期效益: 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這次的研究,了解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影響的層面有多廣,並藉此機會思考因應的方式,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隊伍名稱 疾病防衛隊

指導老師 張芯瑋 林佑信

參賽學生 邱宇禎 賴思廷 邱墨林 林冠妤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周曉旻
來源 曙光高中
描述 出生率,死亡率,遷出,遷入的影響
林佑信
9作者 經建會
來源 經建會綜合計畫處
描述 人口老化現況及展望
人口老化主要衝擊
OECD國家因應人口老化政策
邱墨林
8作者 花蓮縣
來源 花蓮縣政府
描述 人口規模,人口結構
婚姻之狀況變動
人口之地域變動
邱墨林
7作者 陳寬政、林子瑜、邱毅潔、 紀筱涵
來源 人口學刊第 39 期,2009 年 12 月,頁 59-83
描述 臺灣健保醫療費用一直面臨增漲的壓力,固然健保制度規劃之初
已預見人口老化將造成費用上漲的結果,人口老化對於醫療費用之影
響卻迄無完整的分析,對於人口老化帶來疾病擴張的第二波影響更是
未有所聞。本文嘗試從人口老化與醫療費用的形式關係,也就是平均
醫療費用的定義下手,解析人口老化對醫療費用的影響。我們將平均
醫療費用分解為每日費用、就醫日數、就醫頻率、與人口組成四個組
成項,發現人口老化確有穩定推動平均醫療費用向上增漲的作用,影
響不大;每日費用略有起伏,呈下降趨勢;就醫頻率起伏較大,卻呈
水平趨勢;就醫日數不斷上昇,對醫療費用的影響最大。簡而言之,
存活為疾病的必要條件,人死了就不可能患病;在死亡率下降的過程
中,中老年人死亡率之下降逐漸替換嬰幼與青年死亡率之下降,成為
主要的成份,則死亡率持續下跌涵蘊著疾病盛行率上漲的結果;盛行
率上漲的意義是平均每人存活在疾病狀態下的期間增長,就醫的實質
需求增加,而醫療體系也能滿足這些需求,自然帶來醫療費用上漲的
結果。
林冠妤
6作者 扈凱暉
來源 嘉義市東區公所
描述 少子化對社會經濟的衝擊與因應對策
少子化將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呢? 「它決定了台灣未來的政
治、社會、經濟的基本架構,」高承恕強調,少子化影響層面相當深 遠,擴及國家、企業、家庭與個人。
林冠妤
5作者 沈建宏。劉忠維。劉禹辰。
來源 臺北市立內湖高中
描述 為人口老化與老年福利把脈 - 比較臺北市與花蓮縣的差異
林冠妤
4作者 人口老化問題施昭儀
來源 台灣經濟研究院
描述 台灣人口老化現象
台灣全世界人口老化排名
高齡化對社會的影響
如何回應人口老化的挑戰
林佑信
3作者 吳榮義
來源 台灣經濟研究院
描述 人口老化的機會與挑戰,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年輕人口迅速萎縮,只要健康許
可,以後大家可能必須工作到七十五歲左右,這份資料說明了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問題,並提出可能的因應方式。
林佑信
2作者 人口高齡化育成高中李苳萍
來源 育成高中
描述 人口高齡化帶來的影響
影響人口老化的因素
老人福利
經濟安全
賴思廷
1作者 陳家榆
來源 致用高中
描述 認識人口老化和成因
人口老化的衝擊
人口老化的因應方法
邱宇禎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10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31025遠距照護中心提供的硬體設備照片
說明
遠距照護中心提供給個案的硬體包含血壓計、測血糖機(包含耗材)、資料接收與傳輸器材、聯絡用電話等。
林佑信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31025在遠距照護中心個管師林雅卿護理師說明遠距照護實際做法與軟硬體設施
說明
1031025在遠距照護中心最美麗的個管師林雅卿護理師的遠距照護實際做法與軟硬體設施說明後,大家對於遠距照護的服務項目、服務範圍、服務對象、服務流程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林佑信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31025參觀門諾醫院遠距照護服務中心
說明
1031025上午9:30到門諾遠距照護中心參觀,在門諾醫院賴醫師的引導與介紹下,大家對環境有了初步的認識。
林佑信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31019慈濟大學圖書館查資料與借書
說明
組員到慈濟大學圖書館先以電腦查詢與主題相關的書籍資料,再到藏書區尋找剛才查到的書名及索書號,並到櫃台辦理借閱手續。
林冠妤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31019賴醫師解說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相關議題
說明
10/19(日)上午9:30-11:30在花崗國中電腦教室的第二次假日聚會,學到了小論文的寫作格式,以及許多老人化&少子化的解決方法。
林冠妤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31017少子化的現象對醫院資源的影響
說明
少子化的衝擊下,花蓮大型醫院嬰兒室空間與儀器設備閒置。目前平均一個月僅剩約200位新生兒於花蓮誕生。
林佑信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31016小組討論與建構小論文相關資料
說明
小組討論與建構小論文相關資料,張貼蒐集的相關資料,分配相關工作等。
林冠妤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30922小組討論
說明
大家在學校努力搜尋資料。
林冠妤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20141005針對題目由賴醫師幫大家講解
說明
門諾賴醫師幫大家上課,建立觀念,大家對於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對社會衝擊的議題越來越有概念
邱墨林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31005小組成員輪流報告
說明
每個成員輪流上台說明今天上課的感想
林冠妤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邱墨林
標題 門諾醫院遠距照護服務中心參訪心得
內容
在10月25日的早晨,我和隊員們一起去門諾醫院參觀遠距照護服務中心,我聽完各管師的講解後,才了解花蓮從2010年才有這項服務,而且365天24小時都會有人幫忙協助,總而言之就是全年無休,雖然這份職業很辛苦,但能為大眾之中的高齡者有所奉獻,我認為這樣還是值得的。而在老人家有特殊的按鈕式電話、血壓機和血糖機,老人測量結果再經由電話線傳回服務中心,真是方便啊! 也有專門的營養師會幫忙老人調配食物,接著藉由送餐服務給需要協助的高齡者們,讓他們營養均衡,減少發病機率。我覺得以後花蓮朝這個方向前進,應該能讓更多高齡者獲得幸福。

邱墨林
9作者 邱宇禎
標題 門諾醫院遠距照護參訪心得
內容
星期六,感謝賴醫師讓我們有參觀門諾醫院的遠距照護部門的一次難得的機會,這次的參訪,讓我獲益良多、滿載而歸。
經過這次的參訪,我才了解原來2009年花蓮就有這部門,而門諾則是在2010年才成立;我才知道所謂的「遠距照護」不是運用攝影機來進行遠距照護,而是用電話線和血壓血糖機來進行的,病患只要定期測量,機器就能自動傳送數據至醫院的電腦,整體來說,真的比想像中方便,讓管師不必手忙腳亂的工作,這項設計也對在地老化的高齡者們更容易使用,簡直一舉兩得,還好有這次的參訪,要不,我可能還在自己的想像裡打轉咧~。
原來,遠距照護有分三種:機構、社區和居家,其中社區與機構有專門的負責人,居家則是一對一的進行照護,我聽完解說後,個人覺得居家的一對一比較好,因為前兩者都是大範圍或是多數人的,感覺無法像一對一一樣的細心照護,所以我認為居家較好。
經過這次的參訪,讓我深深地覺得有了這項設備及部門,能使高齡者的居家生活有更好的品質,也能讓青壯年們能夠放心地去工作賺錢養家,對於解決少子化的問題能夠進一步的幫助。

邱宇禎
8作者 林冠妤
標題 門諾醫院遠距照護講解心得
內容
今天和隊員們一起去門諾醫院聽遠距照護服務員講解,服務員說遠距照護有分居家、社區、機構,居家是血糖機和血壓機是一人使用,社區與機構都是多人使用。服務資訊和聯絡設備只有電話且一周只打一次電話,門諾醫院是負責全花蓮東半部的管理區。血糖及血壓機每半年500園門諾醫院是和其他廠商轉借給老人,有些今費是由基金會補助一些其餘老人自費。他們只用電話與老人聯絡,每次通訊都會錄音,但是大多數老人是患有慢性病,因此緊急狀況較少。服務原有跟我們說從事這項行業講話次數較多,而先天糖尿病,政府會補助。我覺得這些就是我之前一直不知道的事吧!

林冠妤
7作者 賴思廷
標題 參觀遠距照護後的心得
內容
星期六十分榮幸的能夠參觀門諾醫院的遠距照護部,讓我們了解到個管師這個職業,這是一個24小時全年無休的職業,而且個管師還像我們解釋他們只收能有自主能力,且他們是不與老人做接觸的,老人必須每天上傳自己的心跳血壓等等,若個管師發現當天的血壓異常,就會打電話詢問是否出了什麼狀況......等,我認為做這個工作必須要有極大的耐心,雖然每天輪三班制,但是必須非常了解每個老人的生理需求,且要一個一個的回答老人家的問題,還要有一些醫療背景,應該是訓練有數的,我相信這對老人化社會是一大進步。

賴思廷
6作者 賴思廷
標題 上課及討論的心得
內容
兩個月前,十分榮幸的被選為花蓮縣小論文比賽小組的一份子,與其他三位志同道合的同學.學弟妹一起完成這項十分有難度卻又可以讓自己進步許多的工作。
起初,我以為這將會是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但是從第一堂課開始,我就發覺人口老化這個議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前我們對於老人化及少子化這兩個專有名詞相當陌生,但是現在我們察覺到學弟妹的班級數量怎麼一班一班的減少,但是在公園散步的老人卻日漸增多?於是就開始著手於這方面的調查。
在一次又一次的小組討論中,我們首先先成立臉書社團,以方便讓各位老師同學交流,也利用了每個禮拜兩次的午休時間,和各位成員討論個人收集到哪些資料.看了哪些文章.....等。每個星期天都聚在一起聽課在聽課的過程中了解到,解決老人化社會有許多種方法,ex;多多設立老人活動中心,推動在宅老化,其中在宅老化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老化,這種做法是我們認為很好的解決方法。
解決老化指數過高還有一項作法,那就是提高生育率,現在台灣面臨的是雙重考驗,我認為政府可以多多發放育嬰津貼,且台灣目前也可以留職停薪,應該也要在工作場所設置托育中心,發放兒童生活津貼......等。這樣一來希望能增加父母生育的意願。
經過這次一連串的討論及上課,學到了許多之前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學到了同體分工合作的樂趣,希望以後還能有這麼棒的機會合作!

賴思廷
5作者 邱宇禎
標題 報告的心得札記
內容
大家每個人都有研究二至三份的資料,我負責報告的文章是關於人口老化的論文,內容非常地有社會觀,文章當中探討了人口老化的衝擊,以及因應方法兩大標題,個人認為此篇報告偏重於「人口老化的因應方法」。其中的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我覺得非常有意思,能向大家分享此事,並且能當作論文的參考文獻。研讀完這份文章,我深深地認為自己又更上一層樓,對「人口老化」有更深刻的了解,隊員們彼此輪流報告,相互發問與交流,不只自己有學到,別人也有學到各個文章的精華篇,我覺得用這樣的方式相互學習,效果非常地顯著。

邱宇禎
4作者 邱墨林
標題 參與心得
內容
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小論文比賽,雖然在比賽開始前一周才知道要跟學姊們一起參加比賽,雖然在過程會很辛苦,但我相信能從中學習,因此決定要好好製作這篇小論文。
在一開始,我們要從人口老化和少子化進行探討,我是被分配到少子化的部分,看過資料後才知道現代人生育率越來越少,所以大家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有同學說增加產假、生育補助金等,讓我們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試著尋找更多好方法,幫助現代的社會。

邱墨林
3作者 林冠妤
標題 聽完賴醫師講解花蓮人口老化及老人照護後的感想
內容
我覺得今天聽完講解後我更加了解處理人口老化的方法,有許多收穫,而幾天後,小隊員們要一起去養老院,並且了解一些遠距照護的老人如何進行照護工作,希望那天大家會對人口老化有更深刻的印象。

林冠妤
2作者 林冠妤
標題 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真的有關係!
內容
今天閱讀我負責要報告的文章,看了一篇叫做<人口老化的機會與挑戰>的簡報說明,發現在2004年台灣老年人口(65歲以上)與就業人口(15-64歲)的比例為1:7,也就是1個老人有7個人來養,專家預計到了2050年的時候台灣老年人口(65歲以上)與就業人口(15-64歲)的比例為1:2,也就是1個老人只有2個人來養,這樣子會無法負擔退休金制度,老年人可能要工作到75歲才能退休,追根究柢就是少子化造成的問題,看來這兩個議題其實是有關連性的。

林冠妤
1作者 林冠妤
標題 到慈濟大學圖書館借書
內容
這星期和小組成員約好,要分別到不同的圖書館借書,我說我可以到慈濟大學圖書館借書,今天吃完中飯就和媽媽到慈濟大學圖書館借書。.
我們這次的小論文題目有兩個主題,一個是人口老化,一個是少子化,所以到了圖書館我先以人口老化來查電腦資料,跳出了很多本書,可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去書架上找,幸好媽媽告訴我要抄索書號,我就跟圖書館的櫃台姐姐借筆和紙,抄了索書號,就到書架上找,先是在一樓找了很久,還是沒有看到我找的號碼,媽媽說可以到其他的樓層,我就到二樓看,有看到號碼很接近的書,媽媽問我書名呢?我說我忘記抄了,所以就不太確定,後來我在抄索書號的時候,都會把書名抄起來,這樣找書的時候會更快。
這次在圖書館找到7本和我們主題相關的書,但是媽媽說我可能會看不完,我就先把其中一本放回書架,透過今天這樣子查書,我覺得到圖書館找資料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希望之後能有機會再去借書。

林冠妤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年邁父母長期照護
作者 林正儀
出版社 華杏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科技的昌明及醫療技術的發達,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但無法避免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必須面對身心機能老化、衰退的現象。有品質的老後生活,需經過事先用心的準備及充分的規劃。
導讀
本書包括對長期照護的認識與準備、維持健康的飲食方法與營養食品、住宅的安全設計與整修改建、高齡者的健康管理、居家生活輔具的介紹……積極著手推動老人長期照護的工作,能加強現代文明最需要的親子關係,進而提高生活品質,擁有健康活躍的人生。
林冠妤
4書名 世代風暴 人口老化即將引爆新經濟危機
作者 作者:勞倫斯.克里寇夫&史考特.柏恩斯;譯者:葉家興
出版社 左岸文化
簡介(摘要)
本書是近年最重要的政策分析著作。兩位作者記錄了美國財政可能因為人口老化而走向破產的驚悚歷程,同時指出人口老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他們利用創新的世代會計方法,說明美國正在財政懸崖和經濟硬著陸的邊緣。
  此書目前在美國受到熱烈迴響,幾乎所有重量級的經濟學家與財經作家等都強力推薦,說此書以「淺白」的文字明確道出了美國經濟的困境,把自己這一代的債務都丟給後代,以後會引發「財政風暴」而導致「經濟蕭條」。
  事實上,包括日本、歐洲在內的許多國家也有類似的窘境,書中就點出了全球人口老化可能帶來的影響,並進一步指出這一代必須有怎樣的作為,才能維繫住全體世代的社會福利與個人財富。

導讀
高齡化社會是近年來大多數國家面臨的主要經濟及社會問題。台灣超過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1993年首度超過7%,依照聯合國的定義,正式成為人口老化國家。到了2002年,台灣比例為9%,美國為12.45%、日本為18.5%、南韓為7.6%、新加坡為7%、中國大陸為7.3%、澳洲為12.6%,西歐國家也普遍提高。究竟高齡化社會將帶來哪些利弊衝擊?它的形成原因為何?最重要的是,如何因應這些衝擊?這些都是各國執政當局及有識之士所必須關心的議題。
林冠妤
3書名 少子化 我們社會的災難與危機
作者 作者:法蘭克.荀馬赫;譯者:張志成
出版社 博雅書屋
簡介(摘要)
在家庭逐漸縮小的世界裡,越來越多人由於後代缺席,舉凡感覺、幸福、不幸,都無法再傳遞下去。家庭的互利與互助精神消逝,高齡化與少子化直接衝擊社會的未來發展,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的滅亡?
  我們擁有較少的小孩,較少的親戚,我們的小孩也比他們的上一代更少朋友。所以不僅個人的生活有根本性的改變,我們的社會也悄悄地改變設定程式;家庭會變成例外的現象。我們越來越依賴自己,但孤單一人卻活不下去。在社會資本變成最有價值的貨品的時代,我們將如何建造新的社群?
  在19世紀美國早期移民開發西部的過程中,最終成功的往往是那些以家庭為單位的拓荒者,而非年輕力壯、單打獨鬥的孤膽英雄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生孩子或只生一個孩子,這種觀念又會影響到下一代,如此惡性循環,那麼我們的未來會怎樣?未來的人們會越來越孤獨嗎?總有一天,我們將面臨血緣關係淡薄甚至根本沒有血緣關係的一代。然而血濃於水,家庭是維繫整個社會的原始核心力量。
  現在,這種關係網面臨逐漸消亡的窘境。福利社會終究代替不了友情和親情,更無法取代家庭的作用。孤獨的一代更需要無私和「利他」的精神。因此,我們必須重新組織起來,學會互助共存。其中,女性將扮演一個最為重要的角色,因為「如果教育男孩,你教育的只是一個人,而如果教育女孩,那你教育的將是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沃爾芬森,前世界銀行主席)。
  作者指出,我們並沒有準備好面對社會關係的「極小化」。我們忽然面對社會的原始問題:什麼是家庭?信任從何而來?誰又幫助誰?作者通過淺顯明瞭的範例,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揭示出許多發人深省的話題。
導讀
請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嗎?對社會人口金字塔來說,高齡者如頭,兒童青少年如腳。頭與腳兩端都是經濟學中的【依賴人口】,兩者間的問題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社會學者要有能力辨識[頭與腳】的關聯性,少子化與高齡化彼此互相影響,需要有作者這樣綜合分析的能力。
林冠妤
2書名 少子化衝擊-改變中的勞動/消費/產業結構
作者 作者:奧村隆一;譯者:黃文玲
出版社 楓葉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台灣於2010年的出生率僅0.91%,全球最低。台灣與日本正面臨少子化的衝擊,目前日本的產業、消費、勞動結構都產生了巨大的轉變,而人口結構與日本相似,出生率甚至比日本低的台灣,又會面臨何種考驗? 本書以圖解的方式讓人了解少子化帶來的大幅轉變。
導讀
本書針對養育小孩、老年和消費、看護醫療、市區建設、工作、產業等六大層面探討少子化的衝擊。
林冠妤
1書名 老年潮
作者 作者:彼得. 皮特森;譯者:王晶。
出版社 聯經出版社
簡介(摘要)
全球的經濟體正朝向一個巨大冰山──全球老年潮──的路線航行著。人類愈來愈長壽應該是一件好事,但隨之而來的人口老化問題卻可能是二十一世紀最明顯的挑戰,因為它不僅會影響到我們的經濟發展,還會影響到我們的政治系統、生活方式、倫理以及我們的軍事安全。
  廣受華盛頓以及華爾街景仰的政治家──彼得皮特森敲響了這個警鐘,他雄辯滔滔地指出了一連串的問題:當人口老化之後,經濟也會跟著衰落嗎?新的年輕一代會因即將要支付的龐大賦稅而引發一場兩代之間的大戰嗎?醫學的進步在面對社會資源逐漸缺乏時會如何?誰值得活下來?誰又值得一死?這又是由誰來決定?如果年老的已開發國家意圖依賴年輕的開發中國家的存款,那麼全球勢力的均衡恐將改變。
  皮特森不僅提出問題,同時也提出改革之道。對於在商場上的讀者,彼得皮特森討論了在老化社會的經濟體中,可能會出現的最大挑戰以及特殊的商機。他認為我們要儘可能以人道的態度來接受這樣深刻的人口型態改變,希望能夠即時逆轉未來經濟的劣勢。如果早一天實行解決之道,未來將可避免付出這昂貴「老年潮」的代價。
導讀
本書提供歐洲各國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國家的相關社會議題,提供我們許多參考,並以相關問題於書中進行探討,最後以一封公開信,讓大家正視一些問題。
林冠妤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學期剛開學,升上了八年級,忽然發現了七年級的新生班級少了一班,而且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好像也變少了? 是大家都不念花崗國中了嗎? 可是問了念其他國中的好朋友,似乎也都有如此的現象。星期日的清早,跟著爸爸媽媽一起爬美崙山運動公園,發現整個山上滿滿的都是人,而且大多數是像阿公阿嬤的老人,怎麼會這樣呢?理論上不是要嘛就一起減少,要嘛就一起增加,為什麼在花蓮我們看到的是老年人不斷的增加,而小孩子卻一直的減少呢?這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啊 ! 在經過與學校的老師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討論後,我們一致決定選擇這個題目來當作主題,並試著利用網路平台,組織網路學習工作坊,形成網路合作學習社群,探討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雙重因素對於花蓮的影響與因應方案。林冠妤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8說明 最終版 pdf賴思廷
7說明 複賽最終版檔案 比賽時要用賴思廷
6說明 上台報告用資料邱宇禎
5說明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去了解的事物。林冠妤
4說明 人口老化(統整)邱宇禎
3說明 老人化和少子化的統整賴思廷
2說明 人口老化說明林佑信
1說明 2013年10月人口老化評估報告林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