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的麻芛,東邊的MUWA

專題名稱 西邊的麻芛,東邊的MUWA

專題描述 消暑聖品麻芛湯,只有台中人才懂的道地美食?但花蓮的阿美族早就在吃了是怎麼回事?我們想要研究台灣東部與西部對於黃麻食用的差異,是不是還有其它地方也吃這個特殊的食材,看看這種食材還能有什麼新的變化?

隊伍名稱 麻芛(MUWA)超級狂

指導老師 陳心梅 許雅玲

參賽學生 陳奕暟 楊昀潔 蘇姷潔 孔維綮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許苡晨.劉紋杏
來源 中學生網站
描述 夏日好麻吉-當我們同在薏起
炎炎夏日中,人們總想喝 個清涼 降火氣的 飲品 ,某天跟家人出去逛時,看到一個攤子上面寫著麻薏,知道要做 小論文 時,立刻提 出用 麻薏來當我們的主題,想 探討為何年輕人都不太喜歡吃麻薏,只有老一輩的才喜歡吃。
楊昀潔
9作者 觸動歷史的味蕾──麻芛探訪之旅
來源 中學生網站
描述 夏天,是許多蔬果盛產的季節,其中在台中最特別且最具有傳統價值的便是麻芛,
一般人也許知道麻芛可煮成麻芛湯,卻不知道它還有其他突破傳統的做法,或是知道它好吃卻不曾去想過它對人體健康所帶來的益處,而它又有什麼更深入的歷史呢?為了對麻芛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為了讓它不再被遺忘,而訂定此次主題以了解麻芛文化。
楊昀潔
8作者 花蓮縣政府
來源 Mipalafang Kita 來作客
描述 黃麻菜 muwa
黃麻菜在市場上並不常見,以前常以黃麻製作成草繩用,民間俗稱麻芛。葛瑪蘭族人摘採其嫩葉煮湯,湯汁自然濃稠滑潤,冰鎮後風味更佳,清涼退火。
漢人偶會加入小魚乾及切丁的地瓜一起煮湯。
黃麻菜營養價營很高,耐熱耐濕,生長極快,是一道上品野菜。
1. 水煮:葉子搓洗後加水煮湯,可冷食。
許雅玲
7作者 盧建銘.許淑真.張進財頭目(撒烏瓦知部落代表人)
來源 《破報》復刊 603 號,2010/3/26,第 4 版
描述 從街頭抗爭延伸到社會抗爭的意義—河岸阿美撒烏瓦知部落的文化生活重建
撒烏瓦知菜園裡最主要民族植物幾乎涵蓋了阿美族人日常所食用的品種,包括 pawli(香蕉)、kuwa(木瓜)、tefus(甘蔗)、tana'(食茱萸)、katawaay(樹薯)、fata'an(樹豆)、tali(芋頭)、aliray(玉米)、falinasan(高粱)、fanga(地瓜)、korasing(花生)、taiyalin(輪胎茄)、sukoy(木鼈子)、kakorot(野苦瓜)、tefiˆ(鵲豆)、fadas(翼豆)、tamola(南瓜)、lokot(山蘇)、pahko(貓蕨)、cola(豆瓣菜)、ˆatekiway(朝天椒)、damdam(長辣椒)、yacupel(秋葵)、komi'ot(佛手瓜)、lokiy(蕗蕎)、sacicaen(葛鬱金)、tayu(薑)、hanluay(落葵)、muwa(黃麻)、tamana(高麗菜)、kiyo(茄子)、incay(空心菜)、aspala(蘆筍)、茭白筍、九層塔…等,那麼多的種類被種植在面積不大的田裡,比較高大的植物,如 pawli(香蕉)、katawaay(樹薯)、tefes(甘蔗)或 fata'an(樹豆)有時會種在田的邊緣,也當作 sangannganan(界木)的功能。Sukoy(木鼈子)、kakorot(野苦瓜)、tefiˆ(鵲豆)、fadas(翼豆)等四種攀爬性的植物,常常被搭大片水平竹架種植,下面種著可以耐陰的蕨類疏菜,如 lokot(山蘇)、pahko(貓蕨)。菜圃中會種植比較不會有陰影的 kuwa(木瓜),菜圃上除了種植的植物之外,不能吃的雜草會被拔掉,保留許多可食用的野菜,這些野菜的種類大約也保持十餘種。
陳心梅
6作者 賴英智
來源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自由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描述 設計文化符碼理論應用於地方文化館展示設計探究: 以犁頭店麻芛文化館為例
本研究將以設計文化符碼理論為基礎概念,並選取臺中犁頭店麻芛文化館為實際案例,探討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是否能在地方文化館的展示設計中呈現出該地方文化的特色和內涵,或是貼切的傳達出整體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期望歸納出符合地方文化館展示設計規劃上所應具備的分析方法和原則,讓地方文化館展示設計在詮釋地方文化的面向以及內容呈現上發揮其應有的效益。
許雅玲
5作者 王雅芳
來源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自由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描述 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之探討---以犁頭店「麻芛文化」為例
台中市南屯區犁頭店的「麻芛文化」開始於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提倡與保存,後繼有相關的社區營造活動與學校鄉土教學的延續。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麻芛文化集體記憶之社會意涵。以集體記憶的發展、維持與變遷中的「敘事模式」來探討麻芛文化,將犁頭店居民過去記憶中的經驗,歸結出一個參考架構。
以田野調查的方式,口述記錄過去栽種黃麻的農家(平均71歲)。依訪談內容將麻芛相關之集體記憶,歸納為四個敘事模式來討論探討:第一,「飲食為主」的群體記憶;第二,製作麻繩(打索仔)的群體記憶;第三,社區營造的群體記憶;第四,學校的群體記憶。文化等於是一個地方的生命力來源。文化資產維護是本世紀的潮流,希冀藉本研究的探討,能為其地方文化維護的一個參考模式。
推動地方文化館為文化產業的一環,探討犁頭店的麻芛集體記憶也是為文化館的存在意義做一見證。從麻芛之集體記憶中,研究者看到犁頭店居民對麻芛的依存關係,這個關係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直到被提出來討論後,居民們開始正視。不管是製作麻繩「打索仔」之過程、煮麻芛之前的「洗滌苦水」之過程,或是由社區營造衍生之麻芛相關活動,如押花藝術、麻芛編織、麻芛植物染等,及學校之鄉土教學教育,已讓「麻芛文化」的存在,形成了一個見證的事實。
陳奕暟
4作者 林秉慧
來源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自由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描述 文化產業之策略聯盟類型探討—以台中市犁頭店麻芛文化產業為例
本文藉由麻芛文化產業之實證研究與檢視,透過文化產業策略聯盟機制為瞭解產業結構變遷脈絡、研析文化涵構、確認發展策略、建構策略聯盟成員及形成文化產業策略聯盟類型等五個步驟。研究結論為文化產業策略聯盟類型包括:地方生產策略聯盟、觀光旅遊策略聯盟、都市行銷策略聯盟、公共空間再生策略聯盟、培育研發策略聯盟等五個類別,期做為未來發展架構之參考。由各策略聯盟舉辦的文化活動所呈現之生命週期短現象,發掘出文化產業之課題,在於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之間的社群組織之互動模式結構、策略聯盟的導入時期、政策操作等三個面向。
許雅玲
3作者 吳享凌.呂冠頡.胡哲誠
來源 中學生網站
描述 由苦變甜,擺脫「麻」煩的回「芛」-探討創新麻芛商品新商機
瞭解民眾對臺中特產—麻芛的認知度、通路、創新商品接受度及購
買意願,透過研究將麻芛推廣給更多民眾了解,行銷至世界各地。
楊昀潔
2作者 邱阿昌
來源 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
描述 營養豐富的下季新蔬菜-黃麻菜
台灣在 20 多年前引進適合蔬菜用的黃麻菜品系,比起原本的黃麻好吃容易處理。在古埃及和印度即有食用記錄,現在仍為中東、非洲、南亞等地區的一種大量栽培的黃綠色蔬菜,阿拉伯語稱為 Mulukhiyah,英語稱為Nalta Jute 或 Jews Mallow。日本在 1980 年前後,發現黃麻菜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 A、B1、B2、C 及礦物質鉀、鈣、鐵、磷等,並含有葉紅素的抗氧化成分,是不可多得的健康蔬菜,因而積極推廣,也曾委託台灣生產種子供應,並將黃麻菜也稱為 Mulukhiyah 或台灣綱麻,現在日本各地也都有零星栽培。
陳心梅
1作者 張靜宜
來源 黃埔學報第五十六期民國九十八年
描述 台灣拓殖株式會社栽植「國策作物」之分析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為因應戰爭需求,1938年制訂包含物資、資金及人力在內的總動員計畫,其中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在台灣東部在花蓮、台東、種植魚藤、棉、苧麻、洋麻、黃麻及菸草等資料。
陳心梅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1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的muwa煮法
說明
我們用鯉魚潭阿嬤教我們的方法煮了湯,用muwa加了野菜跟芋頭心還有小魚乾,也非常的的好喝。
楊昀潔
11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ina的muwa
說明
我把以前拍紀錄片鯉魚潭阿美族ina在介紹muwa的片段剪成一個小影片。老師看到麻芛以為這只有台中人在吃,ina馬上搖頭說:這我們阿美族吃很久了,我從小就有吃了,ina還教我們怎樣揀嫩葉跟搓洗。
楊昀潔
10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煮蔴芛粉飯配咖哩
說明
煮完了稀飯之後我們想看看白飯能不能加麻芛,就試著在白飯煮好以後拌進麻芛粉,像薑黃飯的道理一樣,然後煮個香噴噴的咖哩來配,果然馬上被吃乾抹淨碗底朝天,大家還一起讀了野地食堂裡有關麻芛那篇文章,然後我們討論了做過那麼多東西要怎麼拿讓大家更知道這個食材,大家就決定要在這次學校的園遊可以做果凍、餅乾讓大家更了解麻芛。
許雅玲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品嘗麻芛果凍
說明
9/21星期六做好的麻芛果凍,9/23帶到學校來品嘗,大家開心的吃,竟然忘記老師交代要拍一下美美的照片,等到吃剩下一個的時候,突然才想到拍照這回事,於是請了一位夥伴,把四位小孩的誇張的模樣紀錄下來,指導老師不免推測他們一定還想再做一次,因為衛到實在太特別,市面上絕對買不到的。
許雅玲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煮蔴芛稀飯
說明
我們用煮蔴芛的方法來煮稀飯,也是加一樣的材料,只不過新鮮的蔴芛換成蔴芛粉,吃起來也一樣很好吃。
楊昀潔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到鯉魚潭拜訪麻芛及做果凍
說明
今天老師帶著我們去鯉魚潭做踏查,雖然外面陰雨綿綿,但澆不熄我們的熱情,遠處我們看見溫老師撐著雨傘在等我們,溫老師在鯉魚潭附近的學校服務,家也住在這裡,今天溫老師為我們進行解說。
我們站在路邊只看見一大片的雜草,並沒有看見主角~麻芛。溫老師要我們找找看,但我們卻只看到一片野草,溫老師順勢指著某一株植物,告訴我們那就是麻芛。奇怪跟我們在市場看得不太一樣,原來市場裡是只賣葉子,跟在這裡看到的不太一樣,由於產期已經接近尾聲,所以有些麻芛看起來葉子較老,溫老師還帶我們看另一片已經被砍掉的麻芛,沒想到麻芛的莖可以長得這麼粗,這真讓我們大開眼界。
這一片看似雜草的菜園,其實還真不少寶物,有絲瓜、冬瓜還有其他野菜,溫老師介紹了阿美族如何料理麻芛,原來他們很喜歡加入小魚乾,做為提味。
踏查完後,我們直奔老師的家,因為今天我們要做麻芛果凍,要準備洋菜粉、麻芛粉、糖60克,我們分工合作完成麻芛果凍,迫不及待想吃,果凍還沒結凍時,有人就偷喝一口,看他的表情可能覺得有些苦澀,有人認為有點像青草茶的味道。今天的活動我覺得真有趣,不僅可以實地觀察麻芛,也可以品茶甘甘苦苦的麻芛果凍。
孔維綮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煮蔴芛麵
說明
今天我的工作是負責拍照記錄,本來要做果凍但老師忘記帶材料了,我們就煮了蔴芛麵,麵還沒煮之前我們聞一聞都覺得有乾飼料的味道,但煮的過程漸漸飄出很香的蔴芛味,煮好的麵拌上麻油薑跟醬油,配上燙好的豬肉跟蛋,吸哩呼嚕一下就吃光了。我們一邊吃有點苦苦的牛軋糖一邊討論,有一篇台中的哥哥姐姐寫的小論文:在台中有60%的人都吃過蔴芛,但大部份吃過或聽過蔴芛的人都是台中人,台中以外的人幾乎不知道這個食物,在花蓮阿美族雖然也吃,但都跟很多野菜一起煮,我們還看了一本花蓮縣政府出版的書,發現新社的噶瑪蘭族也會吃,但老師覺得那是因為新社噶瑪蘭族跟阿美族混居所以彼此的飲食習慣才被影響的。
我們想把黃蔴的種子種下去看看,但現在好像不是適合的季節?
楊昀潔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圖書館查找資料
說明
大家練習用黃麻、麻芛、野菜等關鍵字來找相關資料,一大串的檢書號讓大家在圖書館像尋寶一樣,男生還說:這是個歧視矮子的地方!!!(完全看不到最上排的書)
,最後大家互相幫忙很順利找到需要的書籍,大家討論完畢準備開始!!!
今天有些人是第一次聞到蔴芛粉的味道,大家覺得有點像日本的抹茶。
陳心梅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尋找muwa
說明
我們在花蓮幾個大的市場尋找muwa的蹤影,結果在重慶市場、吉安黃昏市場、市八市場和美崙市場的原住民野菜的攤子上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老闆娘說這是夏天才有的野菜,9月過後雖然也有但就不好吃了,大部份都是跟阿美族的野菜、小魚乾一起煮成湯,在市場裡有賣剝好的跟沒剝好的兩種。
蘇姷潔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大家來煮蔴芛湯
說明
下午我們要來煮台中口味的蔴芛湯,材料有新鮮的蔴芛.地瓜跟吻仔魚。先把蔴芛的葉子撕下來不要莖跟比較粗的葉脈,然後拿去水龍頭下搓到變深綠有點黏黏的,書上寫以前這黏液老人家還會拿來洗頭髮!!然後先把地瓜煮熟,再加進搓好的蔴芛跟吻仔魚,滾了以後把白色泡泡撈起來,大概再煮20分加鹽調味就能吃了,我們以為會有點苦其實還好,有一篇文章作者說帶朋友去吃,朋友還說像「綠色的鼻涕!!」,哪有那麼誇張啦!今天有人很喜歡還吃了兩碗哩!
今天也吃了蔴芛餅乾,大家都覺得很像蔬菜餅乾的感覺。
許雅玲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林生金香與研香所
說明
林金生香位於台中市南屯區萬和宮老街,現在已經153年了,結合台中南屯在地特產「麻芛」,同時肩負地方文化與美味傳承使命。寒假我跟外公、媽媽還有阿姨們一起去林生金香開的研香館喝茶,用麻芛做的點心跟飲料都很漂亮好吃。
楊昀潔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觀台中蔴芛文化館
說明
我的外公是南屯人,他很喜歡吃蔴芛,外婆說以前剛搬去台北,台北買不到蔴芛還特地從台中買了一大堆帶去。我不喜歡吃蔴芛因為新鮮的蔴芛煮湯有點苦苦的,但是如果做成麵、果凍、飲料或糖果我就很喜歡吃了。暑假我們去參觀了台中的蔴芛文化館,看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蔴芛知識。
楊昀潔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陳心梅
標題 讀書心得
內容
「甘甘苦苦的麻芛」讀後心得 - 孔維綮
昨天老師帶我們到圖書館借書,我借了一本關於麻芛的繪本,其實圖書館裡關於麻芛的書籍並不多,如果不是為了做研究,我可能永遠不知道麻芛這種植物。

這本書大約描述主角因為好幾天便秘,媽媽想起小時候因為便秘,外婆煮了麻芛給她喝,麻芛湯喝起來黏稠、甘苦,因此媽媽到市場想買麻芛,但是市場裡早就沒有人在賣麻芛了。

閱讀完這本書,媽媽要我提出了2個問題和她一起討論,第一、麻芛適合生長在什麼樣的氣候?第二、麻芛是真的可以解決便秘的問題嗎?為了解決這二個問題,我除了上網查詢資料外,也決定利用假日和媽媽一起去種子店購買麻芛的種子,也順便了解麻芛適合生長的季節。除此之外,我還想走訪中藥材店,了解麻芛真正的功能。

看完這本書我對於麻芛還不是很了解,希望透過實地踏查可以增加自己對於麻芛的知識。


「野地食堂」讀後心得 - 楊昀潔
劉伯樂寫的的蔴芛是「嚐苦味窮開心」,蔴芛這東西喜歡的人就很喜歡,像我的外公,討厭的人就沒有辦法接受,我們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他的朋友說那是『綠色的鼻涕』,蔴芛一開始是因為為了要重麻袋、麻繩種植的,不知道是誰發現了可以吃才在台中南屯這個種植黃麻的大本營留下了吃蔴芛的傳統,作者說著小時候家裡很窮去偷拔蔴芛被發現的故事,對他來說這是以前比較貧窮的年代苦中求樂的回味。

我在蔴芛文化館有看到「屎篦」,還覺得那個那麼硬擦屁股應該會痛死!沒想到這本書也說了這個東西,以前的人真是辛苦!


「細味臺中」讀後心得 - 楊昀潔
台中的南屯是台中最早有和人墾荒、發展的地方,所以除了日治時代鼓勵種植之外,當初台中的黃麻就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福建紹安遷徙來嘉義縣溪口由厝庄的由家帶來的,然後才一路傳到了台中。

媽媽說以前都寫蔴『薏』,後來才統一稱蔴『芛』,因為『芛』有植物出生的嫩葉的意思,我們吃的蔴芛就是吃它的嫩葉子,書裡很詳細的介紹了蔴芛湯怎麼煮,真的是很麻煩的一道食物。但對台中人來說它們是記億的味道、鄉愁的味道。


「台灣好野菜」讀後心得 - 蘇姷潔
書裡寫:讓一道地方菜餚繼續存在著,有人溫故,有人藉以知新。

這個夏天才有的特有食材,我們去花蓮市場找的時候,老闆娘都跟我們說9月之後葉子老了就不好吃了,書裡很簡單的介紹了蔴芛當的台中煮法,跟我們花蓮不太一樣,阿美族通常加的是小魚乾,也比較常加南瓜,但兩種方法煮起來都很好喝!有的人懷念蔴芛湯的味道,年輕的人喜歡新研發的產品,不論是新口味或傳統口味,蔴芛的營養成份很高,值得推廣介紹給更多人知道。


「黎頭店的蔴芛之歌」讀後心得-陳奕暟
在北宋本草圖經米部卷第十八裡面就記錄了黃麻:葉可沐頭,令髮長。葉如荏而狹尖,莖方,高四、五尺。黃花,生子成房,如胡麻角而小。嫩葉可食,甚甘滑,利大腸。皮亦可作布,類大麻,色黃而脆,俗亦謂之黃麻。

這本書除了介紹黃麻傳來台灣的歷史,還介紹了很多歌、詩詞、俚語,真的是一本黃麻的百科全書,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老童年」讀後心得 - 楊昀潔
以前我跟媽媽回台中,就婆、大阿姨還有小阿姨跟我最喜歡的涓涓姐姐長長會講起麻芛湯,但我從來都沒有喝過,這本書的作者很懷念小時後幫忙阿嬤處理麻芛的回憶,搬回台中之後經過第二市場的癱子總忍不住想買一碗來喝,下次我去台中,也要請媽媽帶我去這喝喝看,看我們煮的跟道地的台中麻芛湯一不一樣?

許雅玲
9作者 許雅玲
標題 活動心得
內容
楊昀潔
20190929-煮鯉魚潭阿嬤教的muwa湯
其實九月底已經找不太到什麼麻芛了,老人家都會說過了這個季節麻芛就不好吃,我們去市場買了最後的一點點,配上地瓜、芋頭心、小魚干煮成花蓮口味的麻芛湯。


楊昀潔
20190925-煮蔴芛飯配咖哩
今天我們用陶鍋煮白飯然後再拌進蔴芛粉,就像薑黃飯那樣,然後再配上香噴噴的咖哩,老師一進來就說:為什麼中藥味那麼重?蔴芛加熱真的有濃濃的青草味。我們的導師看到我們在做這個小論文,就說他的媽媽以前也會煮這個給他吃,說對胃很好!!


楊昀潔
20190922-做蔴芛稀果凍
今天我們去完鯉魚潭看麻芛之後,就回家做果凍,做果凍的材料很簡單,就60g的糖、麻芛粉2克、果凍粉10克。先把三個材料在冷水裡拌勻,小火煮開,等冷了就能分裝在小杯子裡,放進冰箱過1.2個小時就凝固可以吃了。
剛分好就有人忍不住想偷喝一口,我在台中的研香所有喝過蔴芛做的飲料,如果加牛奶應該很像抹茶牛奶吧?等到晚上果凍好了,我們加了蜂蜜進去吃,媽媽吃了一口說:好像鹼粽的味道!我覺得也有點像。


楊昀潔
20190920-吃蔴芛稀飯
有些人不喜歡蔴芛黏黏的口感,所以有人把蔴芛加工變成粉狀,我們就可以拿它來做像麵包、餅乾其他東西。晚上我們突發奇想把煮蔴芛的方法煮成稀飯,先把地瓜跟米煮成稀飯,然後把吻仔魚炒香加進去,在稀飯煮好時關火再把蔴芛粉拌進去,就變成好香的稀飯。
媽媽說在台中也有人煮飯,然後把蔴芛煮成沒那麼多湯淋在飯上拌著吃,我想跟稀飯的道理差不多吧?
我們去鯉魚潭看麻芛的時候,溫阿姨也跟我們講,比較多老人家吃這個,年輕人有的也不知道,夏天煮好蔴芛會特地放一天冰冰的吃,它吃起來軟軟涼涼的的阿公阿媽都很喜歡。


陳奕暟
20190918-在學校做麻芛湯麵
九月十八號禮拜三下午三點二十分,心梅老師要帶著我們一起煮熱騰騰的「麻芛湯麵」!
要準備的材料有:麻芛麵、調味料、豬肉片、蛋。
首先先煮水,水滾了之後再加麵。加麵時,我們聞了麻芛麵的味道,好像魚飼料的味道呀!
加完麵之後就在碗裡加調味料。哇,味道好香,配麻芛麵一定會很好吃!果然,在煮完麵之後,
把香噴噴的麻芛麵倒進充滿香味四溢的碗裡,哇!真是人間美味呀!


蘇姷潔
20190911-蔴芛初體驗-煮蔴芛湯
自己喝自己做的麻芛湯很開心, 因為我從來沒有喝過麻芛湯,但準備蔴芛非常麻煩,要先把葉子撥下來,不要莖跟葉脈,然後那去水龍頭下一直搓,搓到有泡泡黏黏的,目地是要把苦汁去除,留住甘味,然後再跟吻仔魚、地瓜一起煮。一開始老師先讓我們先喝熱的湯,一開始喝起來苦苦的,但吃一口地瓜再喝一口麻芛湯就會覺得甜甜的。老師說台中人也喝冰的湯,後來我們我們把剩的湯冰進冰箱,隔天我們再把湯拿出來冰的湯喝起更苦更鹹,如果叫我選熱湯和鹹湯哪一個比較好喝,我會選熱湯。


陳奕暟
20190904-去圖書館館找資料
九月四號禮拜三的下午三點二十分,我們跟著心梅老師一起去圖書館借和麻芛相關的書。出發之前,心梅老師給我們吃了麻芛口味的牛軋糖,吃起來有濃濃的抹茶味,並稍微介紹了麻芛這種植物,如果沒有這一次的研究,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有「麻芛」這一種奇妙的植物。
到了圖書館,老師先讓我們查出每本書籍的編號及樓層,電腦還一直當機,接著我們就開始按照編號找書。我們分成兩組,一組找四本書,共要找八本。我們這組由於太矮,所以有兩本是別組幫忙找的。最後,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大告成了。
我發現圖書館關於麻芛的書籍很少呢!除了我們要找的書籍,幾乎沒看到和麻芛相關的書籍呢!

許雅玲
8作者 蘇姷潔
標題 研究心得
內容
這次做麻芛DIY我覺得好好玩,尤其是做麻芛咖哩飯好好吃喔!我們用陶鍋煮白飯然後再拌進蔴芛粉,就像薑黃飯那樣,然後再配上香噴噴的咖哩一下就吃了光光。

我還喜歡做麻芛湯,但準備蔴芛非常麻煩,我們一群人揀了老半天,一大把才只剩一點點葉子,老師說台中人也喝冰的湯,後來我們我們把剩的湯冰進冰箱,隔天我們再把湯拿出來冰的湯喝起好苦又好鹹,如果叫我選熱湯和鹹湯哪一個比較好喝,我會選熱湯。

經過這次的研究讓我更了解麻芛,下次我想挑戰自己種種看!

蘇姷潔
7作者 陳奕暟
標題 我們討論要怎麼樣讓同學都認識麻芛這個植物
內容
麻芛是個健康食物,不需要撒農藥就可以長的很好,除了吃又可以有很多功用,它跟巴幾魯一樣就是夏天限定的「在地特色料理」,因為麻芛的生長季節比較短,現在技術的進步又能將新鮮的黃麻葉做成粉,讓我們在不是產季的時候也可以享受到這美味,又可以把粉拿來加工成各式各樣好吃的食品,讓比較不感吃苦苦口感野菜的人,也能一起分享這個好滋味。我們一起討論之後想了以下這幾點,希望透過這次小論文的研究能讓更多人認識這個食材。

(一) 我們要在學校跑班的時候輪流去每一個班,將這次學到的麻芛知識教給學校的同學,讓大家都能知道這個有趣的食材。
(二) 今年學校的園遊會打算推出一攤muwa食品攤,讓社區的叔叔阿姨、同學的爸爸媽媽更多人一起來認識它。
(三) 明年我們希望可以自己種黃麻,再請部落有經驗的阿公阿媽教我們搓麻繩,讓我們對黃麻的知識再更升級。

陳奕暟
6作者 陳奕暟
標題 研究心得
內容
今天,我坐在教室裡,想起前幾個禮拜煮麻芛麵、吃麻芛果凍和煮麻芛咖哩。想起研究時學到的新知識,閱讀書籍到的新知識,突然覺得,哇,我真的沒想到原來我們做了這個小論文,做了這個研究居然可以學到那麼知識。而且,還吃到很多好吃的食物,比如麻芛湯麵:吃著香噴噴的麻芛麵,哇!真是人間美味呀。而且麻芛富含各種營養成份,且具抗癌功效。不但埃及豔后靠它來滋潤皮膚,台中人更是拿它來當清熱消暑預防中暑的好食物,對位有著非常卓越的功效呢。寫完這個小論文我們想分享給全校的同學,讓他們也知道花蓮也有這樣的食物,所以我們打算到每一班跟大家介紹!!這可不是台中獨有,我們花蓮原住民早就在吃了喔。

陳奕暟
5作者 陳奕暟
標題 麻芛的由來跟功效
內容
黃麻原產於非洲,學名為長蒴黃麻,主要食用其嫩莖葉。原產於阿拉伯半島、埃及、蘇丹、利比亞等地,是非洲人非常喜愛的一種營養成分極高的蔬菜,在以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國家宮廷中作為禦膳食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台灣的栽培起源,相傳是在清康熙年間,福建漳州人,自大陸移居嘉義縣時,與其他農作物種子同時引進而開始種植。日治時期日本為發展農工業,以及米與糖的運銷,需用大量麻袋包裝,而有計畫性的種植。

麻芛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B1及B2 、鈣、鉀、鐡等營養成份。 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管理學院研究發現麻薏所含多元酚,具抗癌功效。北宋的草本圖經就說:它健脾益胃保健滋養,埃及豔后靠它來促進代謝滋潤皮膚,台中人更是當它清熱消暑預防中暑的好食物。

陳奕暟
4作者 蘇姷潔
標題 原來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喜歡吃的麻芛!
內容
我在家裡和學校上網查麻芛的資料,結果我查到原來潮汕人喜歡吃麻芛。麻芛是一種野菜,這種野菜我只知道台中人和花蓮原住民有在吃,竟然發現潮汕人也有在吃,可是他們和我們的吃法是不同的。他們的料理叫麻葉炒普寧豆醬,可以配米飯、白粥。寫完時,校長看到我們在研究蔴芛就跟我們說不只台中、原住民和潮汕人在吃其實客家人也有在吃。他們的吃法又不一樣,他們會把麻芛做成糕餅、特色麻芛點心和清明節會吃的麻芛粿。聽完又餓了希望下次可以吃吃看。

麻芛和中東的Mulukhiyah也是一樣的東西,它就是俗稱的「埃及國王菜」,在中東各國是非常通俗的料理,阿拉伯人跟台中人一樣,會把國王菜的葉在搗碎,並且煮成湯來喝。傳說曾經埃及國王患重病,用黃麻煮湯喝了之後病就好了,可想而知,黃麻的藥用價值很高。而且繪本裡還說聽說埃及豔後變漂亮的密秘就是因為吃了麻芛哩!

麻芛在日本稱モロヘイヤ,我們隨便找了一下食譜就有好幾千道,可以拿來炒蛋、煮湯、涼拌。我們在想黃麻並不是台灣的原生種植物,以前花東黃麻的種子很可能是因為日治時代軍需設立了黃麻加工廠,所以才有了種子,因為阿美族特別愛吃野菜,才把這個食物留在了花蓮。

蘇姷潔
3作者 楊昀潔
標題 研究心得
內容
本來是因為拍公視的紀錄片才發現花蓮也有很多人在吃蔴芛這個食物,媽媽說外公是南屯人從小就吃這個長大,以前搬去台北都買不到,還特地買了一大把新鮮的坐火車帶去。我去參觀了麻芛文化館,在這幾個禮拜用蔴芛做了各式各樣的食物,覺得好有趣,蔴芛新鮮吃苦苦的我不太喜歡,但是變成果凍、餅乾就變得好吃,在花蓮暑假除了巴吉魯之外蔴芛也是原住民市集的『季節限定』食物,阿美族是吃草又吃苦的民族,所以才也喜歡的這個苦苦黏黏的食物吧?媽媽以前還會跟其他的野菜還有蝸牛肉煮成湯跟我吃哩!

寫完這個小論文我們想分享給全校的同學,讓他們也知道花蓮也有這樣的食物,所以我們打算做了果凍到每一班跟大家介紹!!這可不是台中獨有,我們花蓮原住民早就在吃了喔~

楊昀潔
2作者 孔維綮
標題 麻芛研究心得
內容
這學期我為了要做麻芛的研究,不僅去圖書館找資料、到市場及鯉魚潭踏查還對家人進行了訪問,結果我家沒有一個人知道,連身為老師的媽媽也不知道,到底麻芛是個什麼鬼東西,怎麼連大人人都不知道。

去外公家我問外公,沒想到外公知道,外公說我們很少吃,因為它的味道不好加上料理的方式費工,所以沒什麼要吃,不果因為搓揉之後有點黏黏的,為不好的人可以多吃,或許是他的黏液有種保護胃的感覺吧!

這個研究讓我認識了麻芛,溫老師說阿美族人會將麻芛的種子隨意丟在田中,而麻芛也可以長得很好,這是不是也有一種隨便種隨便長的概念。

雖然我訪問的許多人,包含外公、種子店老闆、菜市場的原住民爺爺,大家對於麻芛的功效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麻芛是個營養價值高的蔬菜,且麻芛的料理方式也很多元,可以煮湯也可以做成果凍,經濟價值頗高喔!

因為做小論文,我才認識麻芛,麻芛是台中的特產,是黃麻的嫩葉,盛產於夏季,為熱帶及亞熱帶特有農作物,最初用途是在紡織織布,更是平地農民製作繩索的主要作物。台中人料理麻芛的方式是撕下黃麻嫩葉後搓揉,去除黏液及沖洗苦汁後,用小蘇打軟化,加入小魚乾或地瓜一起煮,芶芡後即是消暑的麻芛湯,冰冷都可以喝,這種獨特的吃法只有內行人才知道。

麻芛對人體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夏天飲用能夠降火氣、消暑,也能起到抗氧化、顧胃、幫助排便、防止便秘等功效。

不過商人很厲害,知道小朋友不太能吃「苦」,因此發明了許多創意的料理,例如果凍,那是小朋友的最愛,我決定做一杯麻芛綜合蔬果汁,材料有麻芛、蘋果、鳳梨再加一點蜂蜜,感覺真好喝,這次的研究很特別,邊吃、邊做還可以玩、真有趣。

孔維綮
1作者 孔維綮
標題 麻芛踏查記
內容
假日一大早,我和媽媽一起走進花蓮有名的二家種子店,一家位於公正包子附近,一間位於中華市場旁。為了瞭解麻芛這種植物我可是吃足了苦頭,我先到公正包子附近的種子店詢問老闆,我用國語問老闆有沒有賣麻芛的種子,老闆想了想……,這時候媽媽用台語說,老闆才從架上拿出麻芛的種子,老闆說很少人會種麻芛,因為它的口感不太好,有些人沒辦法接受。
接下來我們又去了中華路的種子店,這裡的老闆是一位老奶奶,她知道我是因為要做研究,而來購買,告訴我這種蔬菜其實含有豐富的鈣質,老人家的膝蓋退化,都會吃這種蔬菜,還建議我們到重慶市場裡找麻芛,老奶奶還說,許多原住民都會吃麻芛。
我和媽媽決定去重慶市場找麻芛的蹤跡,我們問遍了原住民攤位,才知道現在還沒到麻芛的採收期,麻芛太嫩採收工錢划不來,太老消費者也不要,一般人不太喜歡吃,因為黏黏的,甘苦味。原住民料理的方式也很獨特,他們會將麻芛洗乾淨,葉子進行搓揉,將小魚乾、薑絲放進水裡滾,水開了再把搓揉過的麻芛丟進鍋子,加點鹽巴,就大功告成了,口感是一級棒。
不過我對於麻芛的醫療功效還是有些存疑,決定上網查詢,今天的踏查很有趣,不僅讓我了解原住民料理麻芛的方式,也見識到老人家就像是一本活字典一樣,什麼都懂。

孔維綮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犁頭店麻芛之歌
作者 林惠敏
出版社 萬和文教基金會
簡介(摘要)
本書將麻芛的傳承歷史等,深入淺出解說,並導入南屯地區民俗文化,藉鄉土俚諺潤色,使之融入戶外教學多元教材。
導讀
一群熱愛鄉土文化的南屯鄉親跟文史工作者,為了延續黃麻的歷史軌跡,將常民飲食文化融入鄉土教學,書裡面介紹了麻芛傳承的歷史、植物學上專業的介紹,各種運用,逐項做深入淺出的說明。黃麻是個多功用的作物,從葉、芽、皮、骨至根無不盡用。
陳奕暟
4書名 麻芛生活家
作者 林惠敏.馬毓秀.張秀滿.劉美雲
出版社 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
簡介(摘要)
台中地區的南屯小鎮,在文史工作者與藝術創作家的努力創新下,運用丟棄不用的葉脈﹑枯葉﹑梗段等等,經由染色﹑押花與編結的技法,創作出生活化藝品,集結整理《麻芛生活家-染色押花麻梗編結DIY》工具書。以獨特的生活美學觀點,表現出染色﹑押花與編結的素雅﹑質樸與真美,闡述「麻芛生活家」的生活美學觀點-讓生活返璞歸真。
導讀
書裡介紹了黃麻怎樣從紹安傳到台灣,還介紹了兩種不同品種的黃麻(紅骨跟綠骨),然後使用黃麻的各種部份經過染色、壓花的技巧,做出各式各樣生活用品的DIY,非常的特別。
蘇姷潔
3書名 野地食堂
作者 劉伯樂
出版社 遠流
簡介(摘要)
喜歡用圖畫說故事的劉伯樂,這回化身為大廚準備上菜。他端上來的是,以野地食堂為號召,以童年生活回憶做調味的「野孩子大餐」:山芹菜、昭和草、油菜花、麻芛、山粉圓、地瓜、雷公屁、麻竹筍、雞肉絲菇、芋梗、百香果……,還有,溪哥仔、河蝦、蛤蜊、田螺、泥鰍、青蛙、甚至蜂蛹……。
  每一種或平凡或令人瞠目結舌的食材,都有台灣五○年代成長的記憶,而物質匱乏下所激發的生活智慧,則創造出最豐足難忘的舌尖幸福滋味。
導讀
作者用可愛的插圖敘述小時候對麻芛的印象,怎樣煮麻芛,麻桿還可以拿來擦屁股,然後還寫了偷摘鄰居家黃麻的故事,讓我們對麻芛更有印象。
楊昀潔
2書名 台灣黃麻和麻芛
作者 林惠敏
出版社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簡介(摘要)
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台中市南屯區人,小時候,每到黃麻採收期,和父親一起刮取黃麻纖維,麻骨拿來剖成屎篦,也可以當火種引火,麻芛的綠色泡沬是最天然的洗髮精,坐在屋簷下的長條椅上頭,吃一大碗麻芛飯,這一連串的童年記憶,歷經十多年來,從一步一腳印的尋根溯源,傾聽老一輩的回藝,記錄耆老的口述歷史,是台灣第一本黃麻的史料。
導讀
將經濟作物黃麻對台灣麻紡織工業重大貢獻與發展脈絡,透過田野調查探尋所得之寶貴文獻史料,加以佐證;並將田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麻芛,衍生之民俗飲食文化與美學生活風情,作了淋漓盡致的闡述。現已開發成社區的豐原製麻工場,曾是豐原、石岡、后里、潭子一帶居民賴以為生的家計來源,此段已被淡忘的常民生活史,重新勾勒。
陳心梅
1書名 甘甘苦苦的麻芛
作者 許玲慧
出版社 青林
簡介(摘要)
丁丁是一位在台北生活的小男孩,由於有一次上廁所嗯嗯大不出來,因此暑假的時候,媽媽帶著丁丁回到台中阿媽家。阿媽特別為丁丁煮了麻芛湯,麻芛湯的口感和香氣都很特別,原本丁丁還擔心麻芛有點苦苦的,沒想到麻芛湯竟出乎意外的好吃。丁丁還跟著媽媽去綠油油的麻芛田,一起採收、搓檢麻芛葉子、煮麻芛湯。帶著麻芛種子回台北,丁丁跟阿媽約好,下次要請阿媽吃麻芛呢。
  麻芛-它是古早台灣人的養生智慧,也是夏日清涼退火的健康美食。但是,對於台中以外的人而言,麻芛卻是個幾乎陌生的名詞。本書從一位小男孩的角度出發,重新發現這種被人遺忘已久的植物,觀察麻芛成長的點點滴滴、以及隱藏在故鄉,濃得化不開的親情,就如同麻芛一樣,自然、純樸又美好。
導讀
這是一本繪本,透過主角丁丁和媽媽的對話,勾勒出小時候媽媽對麻芛的情感,以故事的方式呈現麻芛對人體的功效及麻芛的其他功能,如麻芛的莖可以做草帽、草繩、木屐等
孔維綮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我們常常看到日本的節目會對地方特產、季節限定的食物特別引以為傲,不管是台灣西邊稱做麻芛或是台灣東部稱為muwa,我們特殊會把它搓一搓起泡泡再拿去煮的方式,也是全世界都沒有的。也許大家都覺得這是老一輩的人才喜歡吃的東西,年輕人嫌麻煩也不會弄,吃新鮮麻芛的人越來越少,但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食物吃的就是一種回憶,就是要讓更多人知道這麻芛,它就越不容易被人忘記,再者加工成粉的麻芛大家接受的程度也就比較高了,我們常常拿抹茶粉來當天然的食物染色劑,說不定使用麻芛粉會更來的有台灣特色?

從完全不認識黃麻到研究它,我們學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以後如果遇到有人說麻芛是台中特有的名產,只有在台中才吃的到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很得意又驕傲的告訴他們:我們花蓮的阿美族早就有在吃這個東西了啦!!
陳心梅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消暑聖品麻芛湯,只有台中人才懂的道地美食?但花蓮的阿美族早就在吃了是怎麼回事?我們想要研究台灣東部與西部對於黃麻食用的差異,找找看是不是還有其它地方也吃這個特殊的食材,看看這種食材還能有什麼新的變化?希望透過文獻蒐集以及訪談來了解這黃麻的文化,並透過親自動手製作相關的產品來讓更多人認識它。許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