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海、知海與愛海———看廖鴻基筆下的海洋

專題名稱 親海、知海與愛海———看廖鴻基筆下的海洋

專題描述 一、 研究動機:
根據科學家們研究的成果看,普遍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但海洋對我們來說充滿神秘感,更不是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場所,所以,要親近海,要認識海,對每一個人來說並沒有那麼容易。有時候必須藉由他人的經驗才能帶領我們迎向海洋。之所以選擇廖鴻基的《討海人》與《鯨生鯨世》來作為我們研究的題材,是因為康樂國小是海洋教育中心學校,高年級的學生都要經過解說訓練,進而擔任海洋遊學團的小小解說員,而學校圖書館的這兩本書進一步閱讀後,我們便被書中作者所描繪的經歷深深吸引,當我們走訪漁場後再回過頭來印證作者的海上經驗,不僅能增進我們解說的知識及深度,更體驗到大海其實不遠,就在我們的周圍。
二、 研究目的:
(一)了解花蓮在地作家的成長背景。
(二)看見討海人的海;認識花蓮的海。
(三)開啟對於魚和大海的熱愛


隊伍名稱 帶你下海

指導老師 江采蓮 黃依惠

參賽學生 吳靜羽 黃若婕 龔敏昕 游惜恩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4作者 黃舒榆
來源 www.shs.edu.tw/works/essay/2010/11/2010111418051348.pdf
描述 〈走不完的海灘路〉-探討廖鴻基的海洋保育情懷
江采蓮
3作者 張尤娟
來源 http://www.ocean.org.tw/mag/010/010002.htm
描述 文學的廖鴻基
江采蓮
2作者 廖鴻基、曾永平
來源 http://e-info.org.tw/column/kuroshio/2001/co-kuro01122801.htm
描述 黑潮觀點:黑潮總是前行
黃依惠
1作者 鄭凱豪
來源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描述 探討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黃依惠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採訪手扎
說明
探討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
黃依惠
5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花蓮縣新城鄉康樂國民小學採訪記
說明
花蓮縣新城鄉康樂國民小學採訪記
黃依惠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漁市集採訪
說明
走訪一趟漁市集,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想像一趟出海捕釣的過程。
江采蓮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我思故我在
說明
學校圖書館的這兩本書進一步閱讀後,我們便被書中所描繪的經歷深深吸引,不但,內容吸引人,深入閱讀後還可以增進我們解說的知識及深度。
江采蓮
2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花蓮縣新城鄉康樂國小103年小小解說員影片
說明
花蓮縣新城鄉康樂國小103年小小解說員影片
黃依惠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來海洋學校遊學:小小海洋解說員上場囉
說明
康樂國小是海洋教育中心學校,高年級的學生都要經過解說訓練,擔任海洋遊學團的小小解說員。
黃依惠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吳靜羽
標題 《討海人》帶我親海
內容
花蓮,鄰近世界最大洋--太平洋。我,一從未親海的人。記得五年前,我們家搬來這裡,那時,冬天的太平洋海浪奔騰洶湧、無人可近。這第一眼的景象,讓我對「海洋」變得有所抗拒,所以,只敢遠遠的觀望,一點也不想靠近。
花蓮有最特別的魚種-曼波魚,他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在我們的學校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康樂國小是海洋中心學校:設一間曼波魚館,六年級的學長學姐們,要把曼波魚的相關知識傳給下一屆的學弟學妹。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曾經,我也是個懵懂的小女孩,聽著他們的介紹;而現在,我成為小小解說員。
在接待不同學校的解說中,我們面對各種提問,有時必須靠老師替我們解圍,有時還得厚著臉皮說:「這個問題很好,等我查完資料在專程回覆您,好嗎?」所以,當同學介紹我看「討海人」時,我就抱著增加常識,也許對我的解說有幫助的心態來看,沒想到越看越覺有趣,對我這個沒有機會下海捕魚的人來說,也能見識到漁夫出海與魚拉扯產生的精彩畫面。
以下是我對作者和《討海人》的一些想法和資料整理
一、廖鴻基的成長背景:
在廖鴻基先生35歲以前,他也是個城市中的一份子,每天都過著忙碌的生活,一整天也是忙東忙西。直到35歲時,受到了海洋的聲聲召喚,放下城市的重擔,而正式成為「 討 海 人 」。廖鴻基先生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當大多數朋友想擁有一輛車的那個年代,我已經渴望擁有一艘船」
海上有趣的生活,難忘的回憶,使廖鴻基先生提起寫作之筆…
第一篇「鬼頭刀」、第二篇「三月三樣三」…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從廖鴻基先生之手一點一點的寫出,本來只是想要把每天海上冒險的日記寫下來,沒想到!在西元一九九六年,16篇的小日記,組成了第一本書《 討 海 人 》。
二、討海人的老師:
廖鴻基先生初為討海人時,有位老討海人是他的老師,那就是「海湧伯」!討海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十分特別,廖鴻基先生曾在書上說過: 海湧伯抬頭對我喊說:「肚盆內大節拿來!」我傻愣在塔台上,不知道海湧伯的意思是要我拿什麼東西?(討海人第197頁)
有時,甚至一句話都不說,廖鴻基先生聽人說過:「多講一個字,減拉好幾尺。」但經過一年又一年的經歷,廖鴻基先生才明白,討海人每次都必須,十分專心,才可能有收穫。海湧伯最常說的話:「千萬別跟海湧開玩笑!」出海,對於討海人,都是一趟趟的冒險之旅,誰都猜不到,下一秒,一場暴風雨可能吞沒他們。廖鴻基先生和海湧伯一起出海捕魚時,只要稍有疏忽,海湧伯必定破口大罵,罵完了還是那一句話:千萬別跟海湧開玩笑! 經過我們走訪魚場後,得知這片海,是片不可知的藍色土地,除非你是熱愛著它,否則你不可能深愛著這片海。另外,我們也要學習討海人的「樂觀」和「不放棄」的精神。

吳靜羽
9作者 龔敏昕
標題 保護鯨豚
內容
從《鯨生鯨世》這本書中,我看到好多可愛的鯨豚,作者和他們有親密的接觸,不過,我也看到人類不平等的對待牠們:
(一)不當的獵殺鯨豚:
在海洋中,鯨魚和海豚是很高貴,也是最聰明的海洋生物,但是,卻有人想要獵殺牠們,讓牠們把人類當做敵人,更使這些鯨豚大量減少,在鯨生鯨世中有寫到「曾經聽一位漁民提起:「『花鹿仔』最憨,自己送到門口。」他們曾經是數量最豐富的海豚之一,但是自一九七0年捕鮪網盛行至今,牠們大量被捕致死,據專家估計牠們的數量已經急遽減少了百分之六十五。(鯨生鯨世P.93)」這些鯨豚都已經大量減少了,我認為:我們是不是應該停止不當獵殺鯨豚的行為?讓大家一起為了地球的生態,保護這些鯨豚。
(二)捕抓鯨豚表演
我們在海洋公園看到的鯨豚表演,牠們外表看起來快樂,但內心是什麼感覺?是快樂?還是悲傷?鯨生鯨世中寫到「奶油鼻子(瓶鼻海豚)是海洋育樂世界裡常見的明星,在表演水池裡,牠們隨著訓練員的手勢及哨音,做各種花俏的跳躍及類似馬戲表演的高難度特技動作。每一個項目表演完成後,牠們會從訓練員手裡得到一條魚作為獎賞。表演場裡,牠們是那樣溫訓、逗趣,而且平易近人。但是,當我在海上與牠們幾番接觸後,我深深覺得,牠們在水池裡是戴著面具表演、是被迫扮演著不是自己的另一種角色,像歡場女子的笑靨往往只浮露在濃妝艷抹的表皮上。(鯨生鯨世P.54~P.55)」還有在第122頁也寫著「野柳海洋世界的表演明星中有一隻小偽虎鯨,比較起來,牠不像其他明星瓶鼻海豚般老練、靈活,牠常常不聽話,表演錯誤,而被訓練員指責。」人們在觀賞區開心的看表演,可是水池裡的海豚卻以悲傷心情表演,為了活命牠們只能乖乖聽話,不然會被指責,甚至沒有東西吃,如果換做是人類被這樣處罰,心裡會有什麼感受?大家一定會傷心,會生氣,所以我們不想被這樣對待,就不要用這種方式對待牠們,因為牠們跟人類一樣有情緒,牠們也是一個生命。

龔敏昕
8作者 黃依惠
標題 走讀廖鴻基的書海
內容

花蓮面對太平洋,然而許多人未必有實際親海的經驗,對於海洋的議題更是感到陌生。為了讓學生有親近海洋的機會,決定帶學生從本土出發,熟悉認識生長的環境。我們特地安排了「走讀漁場」的參訪活動,帶領這群研讀廖鴻基作品的小小解說員與漁夫面對面問答,這對康樂國小的解說員團隊來說真是一項新奇的體驗。
本活動期待透過走讀漁場和漁市場的過程,讓學生一面閱讀本土作家筆下的海,一面體驗屬於花蓮的討海文化,激發孩子全新的閱讀視野,甚而能更進一步地增加解說的內容與從容面對遊學師生的提問。
教學多年有深刻的感觸,孩子們正逐漸喪失實質的感受力,使得他們在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破壞時,無法體悟到事情的嚴重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們做出傷害生命、破壞自然的種種。廖鴻基的作品,也點醒了孩子們,讓他們了解到保護地球是勢在必行的,而愛護大自然是不分你我,每個人皆需盡到的一份責任。當我們實際走訪漁場,才能真正品味出廖鴻基那書海中所呈現的親海知海與愛海的內心世界。

黃依惠
7作者 吳靜羽
標題 從漁場看作家的海
內容
這一天下午一點左右,老師帶我們到七星潭的「東昌魚場」,採訪當地具有豐富經驗的討海長輩。
雖然,剛開始提問時有些畏懼,但我還是鼓起勇氣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當利用定置漁網抓魚時,是否有曾經捕抓到大型魚類的經驗?像是鯨魚、海豚,如果有……那最後是如何處理呢?」
年輕的漁夫哥哥這樣回答我:
我們曾經在用定置漁網捕魚時,看到過網子裡有鯨魚,不過,這樣的機會不多,印象中大約只有1~2次。因為了解鯨魚是不能捕捉的,所以必須將魚網打開,並引導鯨魚游出漁網才行!」
廖鴻基先生在《鯨生鯨世》中寫道:
「在一次看到牠是在岸上,一隻牙齒還沒長出來的小弗式海豚,迷路闖進港裡,死在港裡。」(鯨生鯨世第70頁)
這讓廖鴻基先生十分感傷與不捨。
第二個問題是:「請問你們出海時,有沒有遇到過什麼樣的突發狀況呢?或是一些比較特別的出海經驗跟我們分享?
年輕的漁夫哥哥這樣回答我:
有時漁船出海後,明明就預測好哪邊會有魚可捕,但是當漁網撈起來時卻是一無所獲,就會有一種很莫名的無奈感。而在天氣和海象方面,有時就是浪會比較大,一個大浪突然打上來時十分危險,有時甚至還沒出港,就已全身濕透…….
廖鴻基的書上也有這樣的描述:
甲板晃蕩無法站人,船隻驟起暴落。我感覺全身血液都在洶湧浪裡甩盪,有時懸浮在頭頂,有時壓迫在腳底,船身被湧浪揉擠的「咿呀」作響,像在斷裂解體,陣陣痙攣從船頭蔓延全身,幾波大浪翻上甲板。我有點懷疑海湧伯出海時機是否判斷錯了。 (討海人 第82頁)
所以,我認為對討海人而來說,每一次出海都是一趟冒險的旅程;海面風平浪靜時,誰也料不到,下一秒,一場暴風雨可能吞沒他們………
廖鴻基就是如此形容這無法預知的恐懼:.
常常浪身一翻,還來不及攀穩身子重心,一陣劇盪襲打船身,那無法預知的突兀衝撞,讓我陷入隨時可能翻覆的恐懼中。我感覺船隻就在地獄門口搖搖欲墜。(討海人第83頁)
此外,漁夫哥哥分享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視覺上的誤差」像是設定有目標要捕捉,並準備好的時候,會發現真實的距離十分的近或十分的遠,導致經常錯過捕魚的好時機,造成漁獲減少。
廖鴻基先生也這麼認為:
海上作業,每個動作必須熟練而且完美,尤其當魚繩拉力遠超過手臂挺得住的氣力時,即使是一個小小結繩錯誤,一個些微疏失,甚或只是一個腳步踩錯繩圍,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或是造成漁獲損失。
(討海人第110頁)
聽完漁夫哥哥的經驗,並對照廖鴻基先生書中所描述,他能完成「親海」和「知海」的海上冒險經驗,有一個老討海人一直幫著他,那個人就是海湧伯。

吳靜羽
6作者 龔敏昕
標題 漁場VS漁市場見聞錄
內容

一、 與漁夫面對面
第一個問題:你們在海上有暈船過嗎?
漁夫(一)回答:有,一般人剛下海一定都會暈船。
漁夫(二)回答:有,正常人在海上一定都會暈船。
由上面的回答可知:暈船,是漁夫必經的一個考驗。
這讓我想到廖鴻基在書上也提常到,他在剛當漁夫的前半年,習慣陸地上平穩環境的身體,受盡折磨才適應海洋的搖晃,他這麼說:
「有整整半年時間,我無數次趴在船舷嘔吐把膽汁都嘔了出來;無數次起網拉 繩我耗盡了所有氣力虛脫得癱軟顫抖;好幾次半夜醒來手掌蜷縮如握緊一顆雞蛋如何也伸不開來;好幾次我看著驚濤駭浪如滾滾洪流衝擊著船隻而驚慌害怕…….(《討海人:頁58》)」
所以,一旦踏上漁船,首先要跨越的第一道門檻就是暈船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你們是怎麼適應暈船的?
漁夫(一)回答:在工作時很認真,就不會暈船,雖然休息時間,還是會暈,但到海上很多次就不會暈了。
漁夫(二)回答:下海很多次,在海上久了,自然就適應了,回到岸上反而不習慣呢!
由上面的回答可知:為了生活在海上撐過一段時間,久而久之自然就適應了,暈船是到海上世界去不可以省略的過程。
我的結論:
所以,我認為一般人無法親近海洋,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無法克服這樣暈眩嘔吐的折磨。我認為廖鴻基為了親海,儘管無助、害怕,卻仍堅持對海洋的熱情,不願退縮,努力跨過這一道門檻,成為一個真正的討海人。
今天到東昌漁場拜訪了漁夫,問了幾個問題,漁夫們也樂意回答,還補充了一些知識給我們,告訴我們黑潮的流動方向、定置漁網的放置位置等……,這些都對我們很有幫助,所以很謝謝他們。
二、走訪花蓮港魚市

另外我們還看到了一隻很重要的魚,那就是:鬼頭刀,在《討海人》中有一文就是在述說鬼頭刀的美麗及尊貴,我們看到的,和書中描述的一模一樣,那綠、黃色混合在一起的皮膚,以及身上的藍色斑點,有如一顆顆藍星星在牠身上閃耀,還有圓滾滾的大眼睛,一整隻鬼頭刀看起來是多麼高貴,多麼美麗啊!
我們還看了漁夫把魚的鱗片刮掉,以及把魚的肉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準備拿去做成魚丸,熱呼呼、香噴噴的魚丸看起來真好吃!
今天的漁場訪問記,實在讓我們獲益良多,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拜訪,下次我還要去,看看下次捕到哪些魚?

龔敏昕
5作者 江采蓮
標題 尋找書中的藍色亮點
內容
走訪一趟漁市集,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想像一趟出海捕釣的過程。我們彷彿能看到作者書上漁人跟鬼頭刀博鬥的場景,離開澎湃海水後,鬼頭刀和漁人雖都已失去風采,但當我們看著從漁船上拿下來的「鬼頭刀」,果然是海中的一把刀!
廖鴻基在《討海人》的<鬼頭刀>篇中說:「他們背上的藍色光點一起躍進我的眼裡,竟然是那般的刺眼、光亮」。相信,帶領孩童實際接觸觀看並印證文本所述,鬼頭刀身上的藍色亮點將會恆久在我們腦海中閃耀。
在做小論文的過程中,透過廖鴻基作品的引領,住在海島台灣花蓮的我們,對於船和大海的熱愛,已被悄悄開啟。從廖鴻基的書中我們才逐漸學會用心去觀看台灣的魚類,並且耐心注視和傾聽海洋的聲息。

江采蓮
4作者 江采蓮
標題 緣起
內容
一整晚被父母吵架聲嚇得睡不著覺的惜恩,乾脆爬起來一口氣看完整本《討海人》,第二天,她很有成就感的告訴大家:「我把書看完了。」所有的同學都對他投以敬佩的眼光。也是他提出的兩個觀點讓我決定帶孩子參加小論文競賽…….
問題一:為什麼鐵魚是魚都能彼此相愛,我的父母卻做不到呢?
問題二:我擔任曼波魚小小解說員,但是,是看了這本書以後,才知道討海人所 稱的「鐵魚」就是曼波魚呢!

曼波魚,是漁夫心目中的大魚。居住在花蓮的我們,很多人都吃過那體內全是白皙皙軟骨和雪白嫩肉的翻車魚,沒有一根硬骨頭,但為何叫鐵魚?這的確耐人尋味.......

江采蓮
3作者 游惜恩
標題 《討海人》之〈鐵魚〉篇
內容
那天晚上,我很早就睡了,睡到半夜我聽到爸爸突然大叫一聲,我就被嚇醒了,我偷偷的一看,原來是爸爸媽媽又吵架了,我拿起《討海人》,小心翼翼的走向房間。因為爸媽吵架的緣故,讓我睡不著覺,因此我就決定不睡覺,打算今晚就把這本《討海人》看完。
這本書有一個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被漁夫稱之為「鐵魚」的翻車魚。當漁夫發現鐵魚時,就用標槍刺下去,才發現原來不只有一隻鐵魚,而是有兩隻,這是一對翻車魚情侶。沒有被刺殺的那一隻,不但沒有逃走,還一直停留在原地看著牠的伴侶。這讓我知道原來魚跟我們人類一樣也是有感情的。我真希望我的父母也能看看這一篇,如果能像鐵魚一樣有感情,就不會常常吵架了。
前幾天,玉里國小來我們學校交流,我們六年級有四個人要解說曼波魚,我是其中一個,我要解說曼波魚吃的食物,體長、體重、賣的價錢,還有漫波魚的魚腸俗稱龍腸,價錢高達千元。現在,看完這本書,又讓我知道更多關於曼波魚的事。曼波魚之所以會被稱為鐵魚,那是因為,牠們的身體很柔軟,只要用一根尖尖的鐵棒一刺,就刺穿牠的身體了。看到這裡讓我覺得好心痛,以後我再也吃不下曼波魚了。
看完這本書,讓我知道身為討海人的辛勞,我想告訴大家,當我們在吃魚的時候,一定要抱著感恩的心,因為出海捕魚的工作很辛苦,又很危險。漁夫捕魚的時候,可能一個大浪,船就翻了。所以,我們都要真心祈禱牠們能滿載而歸,並且祝福他們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游惜恩
2作者 龔敏昕
標題 鯨豚是海中的天使
內容
我住在花蓮縣新城鄉,是個靠海的鄉鎮,所以我的學校也是個海洋學校,這讓我覺得海很好玩,有著許多奧秘。
雖然在學校擔任小小解說員,專門為遊學團介紹曼波魚的身體構造與天敵,但對於其他的海洋生物我並沒有深入了解。每次解說完,總是獲得熱烈的掌聲,原本以為我對於海洋的事很了解,在看了廖鴻基的《鯨生鯨世》後,我腦中出現了一個問題:「我真的對海洋夠了解嗎?」這個問題讓我有了想要更了解海洋的心,決定更深入閱讀《鯨生鯨世》。
書中記錄了廖鴻基和海豚、鯨魚的互動,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事他跟虎鯨的親密接觸,這完完全全顛覆了人類對於虎鯨的看法,讓我認為被稱為殺人鯨的虎鯨很可愛,牠竟然在船邊,靜靜的讓人類觸摸,我真想體驗看看,摸虎鯨世甚麼感覺?
看完廖鴻基的《鯨生鯨世》後,讓我真有小巫見大巫的感覺,我很敬佩他,也很羨慕他能夠親近鯨豚,還有親近大海,和大海成為朋友。雖然我看了這本書,有更了解海洋一點,但我還想更進一步的了解大海,希望下次有機會,我可以坐船在大海上跟海洋生物親密接觸,體會廖鴻基的感受。

江采蓮
1作者 黃若婕
標題 我看《鯨生鯨世》
內容
在《鯨生鯨世》這本書其中包含了許多有關鯨豚的故事,每則故事都使我對鯨豚的是更好奇及了解,幾則更使我深入其境。
這本書讓我知道,原來鯨豚是我想像裡不一樣的,我從以前就以為鯨魚是要在北極和南極附近的海域和深海才看得到的生物,其實不是,他們就在我們台灣的近海就可以看的見;而我也以為海豚都長一樣,其實也不是這樣的,海豚有分好幾種,每種的長相的不一樣,而虎鯨(又稱殺人鯨、逆戟鯨)也是海豚科,個性溫和。但是我心裡的虎鯨(殺人鯨)卻是一個個性兇暴而且還是會吃人的「鯊魚」。
台灣四面環海,但長久以來,我們並不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也忽視了這些生活在我們周遭的鯨豚;透過這本書,讓我們的視野和關懷伸向海洋,也讓我們得以探討這些生活島嶼邊緣的海洋朋友。
作者廖鴻基先生描寫他看到、觀察到的一切、鯨魚的動態、海豚的習性,描寫的栩栩如生,彷彿我們讀他的書的人也在廣大的大海中一起與他觀察鯨豚的一舉一動,讓人讀了便想一次看完的衝動,也更嚮往與他生活在遼闊的大海、自由自在!
這些深藍海洋中的活潑鯨靈,彷彿在字裡展露活耀的生活力、讓我看望其潤澤的身軀耀動於水面、叫人打從心中喜歡此海洋的美麗資產。
作者是花蓮縣人1957年出生的學歷只有高中畢業,一個高中畢業的人可以憑著自己所學的寫出這樣的辭語我很驚訝!!我想它一定深愛著這篇海洋!我覺得他真很厲害,我常常在想人的夢想不都是存在於想像的地步嗎???他可以憑藉的自己的努力及研究和在海上生活的經驗,寫下了許多關於海洋的書,我真的很佩服他。
為了看這本書,我不分晝夜,就連晚上十一、二點了也在看,就是想與作者沉浸在鯨豚與海洋的懷抱中,與鯨豚共舞,讓我們與珍惜這片海洋與生存於海洋的美麗鯨靈,傳承給下一代美麗、乾淨的海洋吧!!

黃若婕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海天浮沉
作者 廖鴻基
出版社 聯合出版社
簡介(摘要)
「海洋雖是腳步的終點,卻是無窮視野的起點。」廖鴻基面對大海時,感觸良多。在航過許多水域後,他進而道出深刻的感悟:生命像遠航的船隻,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
導讀
要探究廖鴻基的創作背景,這本書能夠提供我們更多資料.....
江采蓮
4書名 漂流監獄
作者 廖鴻基
出版社 晨星出版社
簡介(摘要)
《漂流監獄》一書是廖鴻基繼《討海人》、《鯨生鯨世》後第三部以海洋為題材的作品,作品中充分表現出他親近海、了解海、了解魚性也表現出人與大海的深沉聯繫。《漂流監獄》敘述船隻是一只漂流海面的容器,像一做監獄,限制了漁人的活動範圍,但卻又自在遨遊茫茫大海。海洋、漁人、魚和鯨因這艘漂流監獄而牽連出迥異於陸地文化的深刻對應關係。有如監獄的漁船和廣大無邊的大海呈現出強烈的對比 ,讓人覺想到置身於虛無的空茫中,但又有原生的初動存在的感覺。
導讀
《漂流監獄》一書是廖鴻基繼《討海人》、《鯨生鯨世》後第三部以海洋為題材的作品,作品中充分表現出他親近海、了解海、了解魚性也表現出人與大海的深沉聯繫。《漂流監獄》敘述船隻是一只漂流海面的容器,像一做監獄,限制了漁人的活動範圍,但卻又自在遨遊茫茫大海。海洋、漁人、魚和鯨因這艘漂流監獄而牽連出迥異於陸地文化的深刻對應關係。有如監獄的漁船和廣大無邊的大海呈現出強烈的對比 ,讓人覺想到置身於虛無的空茫中,但又有原生的初動存在的感覺。
黃依惠
3書名 尋找一座島嶼
作者 廖鴻基
出版社 晨星出版社
簡介(摘要)
本書呈現7篇關於大海的故事,訴說海洋、漁人、船隻、魚群、陸地人、生命……的傳奇,也藉此帶領生活在這美麗島嶼的我們,尋找屬於每個人心裡的那座島嶼。
導讀
以海為家、將海洋視為其畢生職志的廖鴻基,以活潑有趣的生動語言、詩意的文字再度帶領我們下海........
江采蓮
2書名 鯨生鯨世
作者 廖鴻基
出版社 晨星出版社
簡介(摘要)
廖鴻基用親切人的筆調,為每一種他們發現的鯨豚作傳,給予這些海洋中的巨人和精靈美麗的生命剪影。牠們的體態、作、習和族群,牠們的貪嗔癡、愛與憎。我有幸在編輯過程中,逐篇地賞讀了這些令人激的文字,也彷彿看到了花蓮的海如在眼前,陽光照在碧澄澄的海,海像一面巨大的藍色鏡子,於其中映現另類時空的愛與死,追索和孤獨,激切之外也有沉思,就像鯨豚神祕難解的擱淺。我也彷彿透過這些篇章而改造了自己的一些品質。
導讀
一個偶然的機緣,廖鴻基幫忙處理在花蓮海邊擱淺的小虎鯨,讓他有機會和長期相處的海洋激盪出嶄新的火花。1996年6月25日到同年9月5日,由廖鴻基發起並找來攝影工作者楊世主,以及花蓮的漁民黑龍船長組成「尋鯨小組」,同時邀請民間團體共同贊助「花蓮沿岸海域鯨類生態研究」計畫,執行了三十個工作航次的鯨豚調查,為期兩個多月,「全然不同於往昔討海的視野和姿態」 。廖鴻基將這段經歷寫成了《鯨生鯨世》一書。這本包括罕見虎鯨和喙鯨等多種鯨豚生態的紀錄,讓「台灣的鯨豚觀察也跳出擱淺研究的枷鎖」。
江采蓮
1書名 討海人
作者 廖鴻基
出版社 晨星出版社
簡介(摘要)
出海,究竟是為了瑜,還是為了海?為了於是生活,為了海是心情。作者為了尋找一個得以毫不掩飾又可直接傾吐內心的所在,大海遂成他的最佳對象。在海上,不同的視野,撐開他原本僵硬的心,也彌平了世俗的紛擾;這是一位漁夫用他拉過漁網、縹過旗魚的手,所寫下的----在海上的心情。
導讀
文學作品可說是作家的主體生命經驗與所處環境之間的對話,作家創作時由自己的生命經驗中取材常是無可避免的。我們的生長過程受到各方滋潤,或許來自父母友朋的照護提攜,或許得自閱讀的啟發與感動,耳濡目染的管道形形色色。但總有那麼一刻,我們帶著無法輕易滿足的好奇心,向天地四方無限延伸視野,就像廖鴻基「年輕時,常在海邊眺望海天之際,有時心底特別清明澄靜時,好幾次告訴自己:『有一天,航行到那裡去』。
廖鴻基以討海人的體驗,將漁民生活及海洋變化融入《討海人》創作中,他的作品忠實的描繪出漁人的形象,具體刻畫出置身在大海、生活在大海的感受。
黃依惠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親海知海與愛海--看廖鴻基筆下的海洋
一、 研究動機
根據科學家們研究的成果看, 普遍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 但海洋對我們來說充
滿神秘感, 更不是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場所, 所以, 要親近海, 要認識海, 對每一個人來說並沒有那麼容易。 有時候必須藉由他人的經驗才能帶領我們迎向海洋。 之所以選擇廖鴻基的《 討海人》 與《 鯨生鯨世》 來作為我們研究的題材, 是因為康樂國小是海洋教育中心學校, 高年級的學生都要經過解說訓練, 進而擔任海洋遊學團的小小解說員, 而學校圖書館的這兩本書進一步閱讀後, 我們便被書中作者所描繪的經歷深深吸引, 當我們走訪漁場後再回過頭來印證作者的海上經驗, 不僅能增進我們解說的知識及深度, 更體驗到大海其實不遠, 就在我們的周圍。
二、 研究目的
( 一) 了解花蓮在地作家的創作背景。
( 二) 看見討海人的海; 認識花蓮的海。
( 三) 開啟對於魚和大海的熱愛。
三、 研究方法
( 一) 著作研讀: 閱讀廖鴻基的《 討海人》、《 鯨生鯨世》 及其他海洋相關作品。
( 二) 期刊雜誌: 搜集海洋文學相關評論或作品。
( 三) 網路資訊: 查閱廖鴻基的訪談資料以及海洋鯨豚等相關影片 。
透過書籍、 影片 、 走訪漁場以及網路資料加以整理分析, 形成完整研究報告。
江采蓮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簡報江采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