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a傳承 Pung! Pung! Tminun!!

專題名稱 Gaya傳承 Pung! Pung! Tminun!!

專題描述 本文主要以太魯閣織布文化為重心,首先介紹的是太魯閣的織布文化和織布器具及操作步驟,由於現今太魯閣織布文化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文中也提到了太魯閣織布的意涵、布料上的織紋代表的意義等等,研究過程中我們意外的發現了有關太魯閣族人在日治時期的改姓機制,專家也告訴我們運用毛線或一般的線製成的布品,所需的織具和苧麻所使用的織具有些略微的差異性文中還描述了若有男性織布對於族人們在部落中的認同性,利用專家的訪談及我們集思廣益如何將把織布文化發揚光大。

隊伍名稱 新手上路

指導老師 藍連欉 陳霈語

參賽學生 惲謙 張帛官 廖家慧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田彥慈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5/11/2015111422094785.pdf
描述 過去太魯閣族的男性需要紋面就必須要有獵首且具有高超的狩獵技巧,獵首後,把敵人的頭顱帶回部落,在生病的人面前搖晃,驅逐傳染病,並且慶祝成功獵首,獵首的獵人們,可以獲得紋面的機會,這樣才能取得婚姻的資格;女性的條件就是要會織布才可以有紋面,會增加女生的魅力,而兩者其次的是勤勞持家,傳統祖靈的信仰我們很尊重,因此村子裡有嚴格的規範,就是不允許未婚男女性單獨過夜。太魯閣族是父系社會,嬰兒出生後,小孩的名字由父親取名並且名字後要有父親的名,以表示血統的關係,通稱為父子連名制。
惲謙
9作者 蔡俊雄 、羅彩雲
來源 http://conference.masalu.org.tw/webadmin/upload/%E5%85%A5%E9%81%B8005--%E5%AD%B8%E7%94%9F%E7%B5%84--%E8%94%A1%E4%BF%8A%E9%9B%84%E3%80%81%E7%BE%85%E5%BD%A9%E9%9B%B21070102.pdf
描述 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人自 1911 年始著手祖靈祭、感恩祭(Mgay Bari)復振活動1,這股如火如荼驅使下至 2004 年正名成功後,當年於境內各地舉辦 4 次的歲時祭儀之展演,企圖再現族群傳統文化的不同面貌。研究者希望藉著探討太魯閣族歲時祭儀的沿革及與圖騰文化的關係,除了解少數族群的文化外,也希望珍視及保存自己族群文化的重要,故本文以此為題探究之。
廖家慧
8作者 金清山 陳秀珠
來源 http://210.240.84.131/truku/data/%E5%AE%87%E5%AE%99%E7%94%9F%E5%91%BD/%E6%AD%B2%E6%99%82%E7%A5%AD%E5%84%80/001.pdf
描述 太魯閣族於 2004 年 1 月 14 日行政院正式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二族,太魯閣
(Truku)﹐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為防敵人偷襲「瞭望台之
地」、因此、太魯閣族祖先稱住在此地的人為【太魯閣(Truku)族】。
太魯閣族群清朝居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及花蓮縣秀林鄉之山區。目前住於南投縣者,分佈於仁愛鄉之松林、盧山、靜觀;在花蓮縣者,除分佈於秀林、萬榮兩鄉外,尚有一部分住於卓溪鄉立山村,及吉安鄉慶豐,南華與福興等三村。
傳說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一顆大石柱為發詳地,後來遷移至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族人稱此地為 Truku Truwan,因人口增加,後來分為三個社群為 Truku、Teuda、Tkdaya。
廖家慧
7作者 葉智珊
來源 http://163.32.84.93/office/lo/web/library/pieces/HS-theses/1020331/347%E8%91%89%E6%99%BA%E7%8F%8A.pdf
描述 泰雅族的織布技巧是台灣原住民當中的強者。他(她)們在紡織布紋上,設計許多優雅美麗的花紋和圖案,他們利用強烈的顏色襯托,給人活潑的感覺。而他(她)們的紋面技巧是一種辨識作用,紋面可辨識自己人,在與敵人作戰時,避免誤殺自己人。在泰雅族的社會體制中,沒有所謂的頭目。只有巫師、紋面師等等受族人尊敬的人,是以技術專長做為身分的區別。這樣特別的族群特色使我想要進一步藉由這次報告我想研究泰雅族他(她)們族裡的特色文化及他(她)們紡織技巧及紋面技巧等,認識原住民的團隊精神。
廖家慧
6作者 Watan Nomin
來源 http://coach.nou.edu.tw/FileUploads/ftp/108%E5%8E%9F%E8%B3%87/323%E5%A4%AA%E9%AD%AF%E9%96%A3%E6%97%8F-%E8%AC%9B%E7%BE%A9.pdf
描述 太魯閣族的祖靈信仰是以祖靈為中心的集體意識,巫師的醫療與祭司的祈福是這個部落重要的傳統習俗(Gaya),是一個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原本的出發點是以疾病的治療為基本觀念,進而延伸至祖靈祭典、公祭、私祭的傳統領域。太魯閣族的人認為,所有的疾病、災難乃是源自於神鬼責罰與觸怒祖靈所形成,因而必須經由對於祖靈的供食慰藉來獲得解決,這是一個傳統的醫療制度,其儀式的進行象徵著與祖靈的溝通。
廖家慧
5作者 謝少昀 林汶萱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09/10/2009101815060673.pdf
描述 生長在都市的我們只看過服飾店內賣的衣服,根本不曉得衣服的製作過程,所以泰雅族的織布技術讓我們非常感興趣,織布是泰雅族婦女的職責,但過程其實非常辛苦,而泰雅服飾上 的每個顏色所代表的意義也都不同,需要我們一一的揭開面紗。織布的過程就像母親孕育胎 兒一樣,需要先種植苧麻之後剝麻、析麻、捻麻再上框架才可以進行染色,最後才開始織布。一個新生命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齊全的五臟六腑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循序漸進的,看著他漸漸 的茁壯,就好比一匹布,從剛開始的苧麻變成一塊色彩繽紛的布,最後完成一件很美麗的衣服。蘇軾曾經誇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雖然在傳統原住民的社會中是沒有文字的, 甚至藉由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就將有意義的符號編織到衣服內,繼續傳承泰雅文化,因此,泰雅族的花紋總是複雜且多變化,每個圖案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不要以為這只是一件簡單的衣服,其實每件衣服上的花紋都有其特別的意義。
廖家慧
4作者 黃季平
來源 https://web.alcd.tw/uploads/2018/07/25/59a7a416d450f186ec1bc41dd6a94ba8.pdf
描述 傳統的原住民族部落生活是呈現男性耕獵與女性耕織的分工模式,男子開闢農地工作後,其餘時間多在山林狩獵;婦女在每日的農事與家務之餘,仍然要繼續紡紗、織布,提供家人所需的衣物、包巾、布毯等生活的必需品。織布工作與生活密切連結,不僅是為了製作衣物遮蔽身體,甚至有文化傳承的歷史意義。例如,泰雅族的婦女必須在出嫁前,隨家族年長女性學習織布,才有資格紋面與結婚;一個善於織布的婦女,不僅有社會地位,也受到族人的尊敬,死後才能走過彩虹橋,回到祖先的懷抱。
廖家慧
3作者 蔡雅婷、翁徐得
來源 http://people.dyu.edu.tw/paper/9701090_c.pdf
描述 泰雅族傳統織布是完整呈獻原住民織布文化的重要一環,亦是發展部落特色的重要資源。編織發展至今仍十分的活躍,部落中的推廣與教學,帶動了泰雅族人對傳統技藝的重視與瞭解,這些年政府單位大力推廣原住民織布,大量引進桌上型織帶機或立式織機,雖然帶動傳統織布的脈絡化但也造成傳統織布技藝的式微,這樣的完整的演變是其他部落編織文化發展的借鏡。 本研究主要是從泰雅族服飾織布活動做概略地介紹,以文獻分析、影像分析及田野研究等研究方法,文獻史料部份為清代地方志、日治時代調查資料、總督府的原住民政策書類,分析歸納以下: 1.依據使用的材料、製作的工具、運用的技術方法等,來探討傳統織布活動在賽德克族群中清流部落的發展脈絡與重要性。 2.探討部落織布工坊所帶來的變遷。3.經由上述的討論,進而了解泰雅族中部落菁英與政府單位逐步展開文化復振與傳承,密集舉辦的傳統手工藝研習班,為傳統織布尋找一條新出路,來達到部落裡傳統尋根、文化傳承的風潮。
廖家慧
2作者 楊文琳
來源 https://www.nlpi.edu.tw/FileDownLoad/LibraryPublication/20151113141819020645.pdf
描述 泰雅族會撐開圓形的編織架,織出的布第一條線和最後一條線是連在一起的,就如同生命是一個圓。泰雅族從出生、成年、婚嫁,一直到走上彩虹橋的另一端,不論是先生、孩子每一個人生重要階段服裝,包括自己的裹身服,全都出自泰雅女性之手。臺灣原住民的手織布具有蔽寒、保護、美觀、族群識別及文化傳衍的功能,織布機上梭子來回穿梭,各色麻紗經交錯,打緯刀反覆打緊麻紗,織出原住民女性的生命故事,不論是誕生時的襁褓布、往生時的裹身布,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中,都有織布對應相伴。但隨著經濟型態變遷,傳統編織文化日漸式微,直至1980年代,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展開,族群意識覺醒,部落中再新一代織女的機杼聲。新一代織女積極向耆老學習,或往博物館典藏的織品文物取經,以延續傳統編織技藝的工法與精神,善織者也往往扮演著族群文化和母語傳承者的重要角色。
廖家慧
1作者 胡家瑜
來源 https://learning.moc.gov.tw/course/4094d9ad-81b0-4dbb-b648-8955018fc35c/content/NT0202_06_02_files/Botto_files/NT0202_06_02.pdf
描述 關於織布,對於台灣原住民早期的材料和工具來講,最普遍的材料是苧麻,所以大部分台灣原住民自己織的衣服是用苧麻做成細的麻線之後,然後再來做織布的工作,使用的工具其實很簡單,我們現在把這個工具叫做「水平背帶織布機」。水平背帶織布機的意思是說,織布的時候人要坐在地上,經線是跟地板平行的,所以是水平的狀態。各個族群在早期都可以看到這樣織布機的使用,雖然說可能織布機的形狀上面有一點點差異,可是它在使用的方法和步驟是大同小異。
廖家慧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電腦教室上網搜尋資料
說明
電腦教室上網搜尋資料
惲謙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電腦教室製作報告
說明
1.設計訪談問題
2.打逐字稿
張帛官
4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體驗織布
說明
原來織布一點都不簡單!
陳霈語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織布器具
說明
織布機為一水平式背帶織機;它是由許多零件組成,因織作時經線與地面是保持水平,捲布夾兩端掛於織婦腰際,布的張力靠腰帶的綁繫,席地而坐,腳撐經卷箱而織。織布機最重要的部分為經卷箱、捲布夾及打緯刀,這些工具具有開口、引緯、打緯等基本織造功能。
廖家慧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談Peydang siyu老師
說明
1.了解老師織布動機
2.織布認同文化
廖家慧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談Ipiq matay老師
說明
1.認識織布器具
2.了解織布文化
3.體驗織布
廖家慧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廖家慧
標題 深入探討自己文化後的感覺
內容
身為太魯閣族的我,自幼就了解許多有關自己族群的文化特色,但經過這次有趣的訪談後,才發現我對自己的文化還需要更多的了解。我在太魯閣族的織布方面,本身就有一點基礎,但又不是十分了解,以前的我沒有機會體驗織布,只能看著部落裡老一輩的阿嬤操作,就只是大略了解,如果叫我唸出織具的名字,我還念不出來呢!但這次訪談中,我不但了解了各種織具的用途與織布技巧,還親自體驗了織布,在操作的過程中,我的內心參雜了各種不同的感覺,剛開始覺得步驟繁瑣又費時,只要穿錯一條線,那一層就要拆掉重來,但也讓我感受到祖先的辛勞,她們的耐心細心和毅力遠超過我對她們的想像,我十分欽佩。而織布的當下,我才覺得自己是一位真正的太魯閣族人,與祖先做著同樣的事情,延續祖先智慧的結晶,看著那些織具和線,一經一緯,訴說他們的偉大;每一次將線打緊發出的蹦蹦聲,是它們勞累的證明。我認為,長大後的我,一定要買一組織布器具並熟練織布技巧,不僅是證明自己的身分,也是對太魯閣族文化的一個傳承。

廖家慧
9作者 張帛官
標題 織布文化之我見
內容
在訪談過伊貝老師後和查詢文獻資料中,我一開使覺得原住民文化幾乎已經被漢化,留存下來的也只有那幾樣。但是在探討太魯閣族的文化中我才發現其實原住民雖然因為理史的摧殘而溜失了許多的文化但是有許多的人在最近慢慢地找了回來,而且保留了舊有的傳統再加上創新的讓原住民文化更顯得珍貴。在伊貝老師帶領我們認識織布中我才真正欽佩了他們祖靈的智慧從線道織具都展現了原住民族一代一代傳承。從圖騰到布料都訴說著歷經久變歷史。織布傳達了織布者書寫的訊息,布上的花紋如刻印紀錄了原住民文化久遠的歷史。以前的太魯閣族規定男性不能碰織布機但是在到了現代因為性別平等的因素太魯閣族的男性也開始嘗試織布為了傳承保留這豐富又多元的文化,但是男性在織布時也要注意布要觸犯到gaya。因為這次小論文的製作我有機會認識原住民的文化從一開始不太了解到後來才漸漸認識,這些身後又富有意志的文化為台灣這個多元文化的島嶼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張帛官
8作者 惲謙
標題 從漢人的角度看織布
內容
我是一名漢人 我不會織布 今天我要從自己的角度看織布
我從一開始在新聞和書報上看到有關織布的新聞和知識,但沒有真正接觸過織布和相關活動,自從開始做有關織布小論文時,終於感受到了那種感動和把文化傳承下去的理念和決心,因為那怕違反禁忌也要把文化傳給下一代,自從訪問了兩位老師以後,我發現織布不只是(織)而已,而是用許多不同顏色的線或是苧麻來編織,而且必須經過很多種不同的程序才能完成,當我看到老師的工坊裡的布品時,就知道老師花了多多的心血和巧思在裡面,當然,老師也會有累了或是受挫的時候,但是老師卻很努力地把布織好,在訪談的過程中,我漸漸了解織布的文化和方法,我個人認為織布很困難,而且還很費時,但我在這趟訪談過程中對織布有著跟以前不同的感覺,就像老師一樣,以前也覺得老一輩的人才會織布,但是我現在卻覺得織布不僅僅是一項技藝,織布更是代表太魯閣族的一大文化。

惲謙
7作者 廖家慧
標題 訪問Ibiq老師
內容
我們小論文的主題是太魯閣族的織布,為了更了解主題及收集素材,老師約了一個老師,並帶我們到她的工作室參訪。那位老師名叫Ipiq Matay,是一位很漂亮的老師,一走進她的工作室,就看到許多織布用的器具與布料,一看到那些器具就覺得似曾相識,因為以前常常看到這些,但總是沒有機會體驗,這次來萬榮,終於能讓我好好嘗試了。老師回答了好多我們問的問題並介紹了織布會用到的相關器具,我們從織布的文化談到老師自己織布的故事經驗,老師的每個回答也帶給我不同的感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回答是老師對以前gaya和現代觀念的看法,因為以前男生是不能織布的,連碰到織具也不行,會牴觸規範,但有男生對織布有熱忱,老師會選擇教他,因為現在學織布的人少了,有人願意學習並傳承也是好的,而且家人同意,後來老師還做了一個小儀式告訴祖先這件事,我覺得挺有趣的。老師在回答問題時也會拿一些自己的作品、技巧或是織布的一些用具給我們看,像是老師自己創作的作品,還讓我們實際操作捲線器、理經架等,尤其理經架步驟特別麻煩,需要花久一點的時間才能習慣它的規律。再過來就是重頭戲,老師親手示範織布,她使用的地上織布機族語叫Ubung,只見老師一下挑織一下種線,梭子在線條間穿左穿右再把線敲緊,重複了好幾次這樣繁瑣的動作,原本一根一根的線條竟變成了一個布面,令人感到神奇又讚嘆。老師示範完後換我體驗,原本以為會比想像中簡單一些,但事實證明我錯了。用地機織布的方式跟肢體前彎差不多,只是不會要你彎下去,但這個姿勢坐久了會很酸,而且織布又非常花時間,這讓我對以前祖先的體力和智慧感到折服,因為能想到利用線上下交換的方式來編織真的很不簡單,又要掌握這些技巧並花下很多時間,由此可知祖先們又有體力又有智慧。我雖然只編了一點點,但編出來的地方如果有錯誤還是非常的明顯,所以編織還得全神貫注,不然再退線真的十分麻煩。
經過這一天有趣又特的旅程後,我體驗到了很多我覺得熟悉但又不太熟悉的事物,也經由這次的旅程來發現我對自己文化有很多不了解,光是織布我就不頂這麼多,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合理,如果改天還有機會,我希望我能去體驗並發現更多太魯閣族的文化,為祖先傳承。

廖家慧
6作者 惲謙
標題 訪談男性織布師
內容
今天我因為同組隊員不在教室,所以自己一個人訪談男織布師,由於時間剛好是午休,所以我選擇了在辦公室旁的房間用電腦的視訊功能來訪談,我原本以為電腦訪談會有視頻解析度不好或是聲音不夠清楚等問題,但是開始訪談時我發現畫質不但很好而且聲音也很清晰。一始我先跟老師自我介紹,然後我開始向老師提出問題,老師也非常認真的回答我的疑問,我先問老師為甚麼會去學織布,老師說他因為進了教會而剛好學習到這部分的技巧,而老師也因為學了織布才開始他對織布文化的傳承之旅。我又問老師為了甚麼才願意學習織布,老師說他只是懷有一份對於織布文化的傳承之心,當我問道老師對於傳承織布的理念時,老師跟我說他希望織布文化可以傳承下去並且不被遺忘,老師說他在Ipig Matay老師的工作坊學習織布,然而老師的性別是男性而且在文化中禁止碰觸織具的!雖然老師的理念收到文化的限制,但是老師還是以傳承文化的心態去學習。老師也向我說明他織的布的意涵,雖然只有三匹,但是每一匹都有其意義!例如老師有一件上面總共有九十八個圖案的布,老師把這類記錄不同花紋的布稱為筆記簿,老師說他以前會去買現成的布,但是現在老師會自己用傳統的地織機(Ubung)來織布,因為他覺得用桌上型或是現成的布料是沒有溫度的!經過這段做小論文的期間,因為查詢了許多文獻資料和訪問Ipig Matay老師,所以我更能體會老師講的內容和感覺,雖然只是短短的二十分鐘的訪問,
但是對我們小論文的進度和內容齊全度有了很大的幫助!正因為我們的思想和老師想傳達的不一定相同,所以我們會將檔案傳給老師做閱讀並檢視
最後感謝我們訪問的每一個老師、同組的組員和幫我們做進度指導的老師

惲謙
5作者 張帛官
標題 打逐字稿很累
內容
在訪談完一輩老師之後,緊接著就是咬把一輩老師的4小時訪談內容全部寫成逐自搞,為甚麼要寫成逐字稿呢?那是因為為了要更完善的討論和整理訪談所得到的內容和訊息。在聆聽的過程中一句話能要聽個3、5次可能十秒鐘的一兩句話可能就花費了四十秒打出來,深怕有幾個字不對而誤解了原住民的文化。其中最累人的是某些不需要的部分還要斟酌打出避免不必要的內容。罪考驗我的其實是打字的速度,從一開始我打一句話就需要十秒的時間但後來漸漸熟悉鍵盤後打字也變快了但是還是不能更上說話的速度。為此我本來還想使用谷歌的語音輸入法但是因為硬體的關係而收不到音也讓我好費了許多時間的嘗試,但是這也讓我學到了許多事情,像是有些東西是不能靠輕鬆得來的而是要自己努力實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打逐字稿也只能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累"除此之外沒有甚麼困難的要真正花心思去聆聽去了解。但是打完後也有豐碩的成果。希望我花了這麼多心思的逐字稿能在小論文中派上用場。

張帛官
4作者 張帛官
標題 織布文化訪談過程
內容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準備了許多各類關於織布的問題來問老師。我們把問題分類有:學習織布的動機、學習織布的旅程記憶與傳承織布與生活和許多關於太魯閣族織布的問題都一一向老師請教。我們問的問題老師也都很有耐心地回答。老師說她第一次看見傳統織布時是阿嬤在織的那時她尚未了解到織布竟然是這麼一件含意深厚的事。在那時她就開啟了對織布的好奇心,長大後她看到阿嬤遺留下來的織布機覺得可惜所以他就開始了學習織布的旅程。織布的背後代表的意義有著傳承和生活的運用,在以前織布的技術只能傳給女兒,如果女兒不學或者沒有女兒時織布技術和那家獨特的圖騰就會就此失傳,但是現在也有許多的漢神在老師家中學習織布。其中還由一位男性織布學員,為甚麼男性不能學習織布呢?因為以前的太魯閣族男性是負責打獵女性則是負責織布。男性規定絕不能碰上織布機,否則會觸犯gaya(太魯閣族的祖靈)。最近因為性別平等的緣故男性的族人也有機會學習到織布。但是相傳觸犯gaya的族人在死後經彩虹橋時會慘遭懲罰。所以在學習織布前得先向gaya尋求同意。讓祖靈同意他傳承織布文化的用意。老師說他最喜愛的花紋是一個綠色複雜的花紋,這個花紋是結合了許多的技法有挑織、小蟲紋等結合了許多各族的技法創作而成,讓織布不僅是生活上的用品也是結合了藝術和含意的事。老師學習織布並不是綴了賺取金錢而是想讓多人看見太魯閣族的傳統文化,讓它能發揚光大。在這次訪談的過程中,我認識了太魯閣族族織布的傳統和意義,希望原住民這些寶貴的文化能保存完好讓更多人看見。

張帛官
3作者 張帛官
標題 織布文化訪談
內容
黑白鄉間的花紋在乳白色的布上散發著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的精神,一絲絲色彩斑斕的毛線縱橫交織形成了一片五顏六色的奇幻織布。
織布是太魯閣族重要的文化不只是生活必需的用品也是文化精神的傳承。太魯閣族織布織成的棉被甚至是他們女兒的嫁妝,更讓織布顯現得更為重要。織布種上的圖騰不僅是漂亮的花紋也傳達了許多訊息。在伊貝老師的介紹下我們參觀了傳統太魯閣族的織布器具,太魯閣族的織布機有兩種一種是桌上型的另一種是在地上使用的ubung。在老師家中我們看到的是ubung。ubung的形狀像是個長方形的容器,不用時可以把織布用的器具放入其中。關於ubung有許多的傳說。聽老師說以前有人會將新生兒的臍帶放入所以產生血味。ubung的製作方式十分特別,聽伊貝老師說它是用血樹(茄苳樹顏色偏暗紅)作為材料以手工的方式鑿出中間的孔洞所以中間有需多凹凸不平崎嶇的凹洞。鑿完後再拿去用火薰,所以在薰完後他的暗紅色逐漸轉為黑色所以就看不出來了。織布最重要的過程其實是理線,在織布前要先計算線得艷色、數量和排列方式,只要少或多了就無法對稱了。這樣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是織布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老師說開啟她對織布紋興趣的其實是阿嬤遺留下來的織布機,在她阿嬤過世後織布機就一沒有在使用,她一開始並不帶著多大的興趣,但是在學習之布的過程中,她漸漸地發現織布是她與過世的阿嬤連結的地方,,她漸漸地發現織布是她與過世的阿嬤連結的地方,以前不常與阿嬤溝通的她在織布中發現了阿嬤織布傳達的訊息和前人織布的智慧越學越覺不足,才真正了解了織布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訪談伊貝老師後我才發覺原來一個簡單的織布居然暗藏了許多的故事、精神、語言、傳承,這樣傳統的文化為花蓮增添了許多的風味。

張帛官
2作者 惲謙
標題 訪談過程
內容
今天到部落訪談,發現織布老師對我們很熱情,於是我們提出了許多問題,發現老師對於織布有著很深的情感,例如老師用的都是祖母留下的織布器具,老師認為他在織布後體會到自己太魯閣文化的傳承、想起了她與祖母的回憶等。在訪談過程中,我們逐漸了解織布的文化與特殊之處,例如短布的長度大約在2.2到2.4公尺左右、布料最初的顏色是由甚麼染成的、布料的用途等。我們也藉由觀察老師的工坊中的布料,發現布料的種類各異,還有用毛線製成,甚至更早期的族人會用苧麻來編織布料,當我們詢問老師有沒有教別人織布時,老師回答說有,並且和我們分享了他的一位學生是男生的事!因為在文化記載中男生是不能織布的,否則過世後便無法順利地通過彩虹橋 所以他們決定以進行一個小儀式的方法取得祖靈的認同,同時表示他的信念只是想學會這項技藝,並無它意,我們在老師的允許和示範下,了解並實際操作了地織機等織布用具,同時也體會到織出一匹布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例如老師的其中一件作品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織布需要很多道流程,例如先將線整理好、把布料上想要的花紋織上去等等,而且每一個動作都很複雜,但每一個步驟卻又缺一不可,經過這趟訪談,我們不但了解了太魯閣的織布文化,更了解了織布中的學問,今後會將其知識加入論文篇幅中。

惲謙
1作者 張帛官
標題 研究動機
內容
花蓮是個原住民文化深厚的地方,花蓮的原住名總數甚至是台灣最多的(9萬2千人占16.7%)。記得上次在每年舉型的阿美族豐年祭中除了看到熱鬧的舞蹈和原住民傳統的美食外看到他們獨特的舞蹈和穿著的傳統衣飾上有著許多獨特的花紋讓我備感好奇究竟他們是用甚麼布料製作衣服的?圖案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記得前幾年我在一個部落中體驗原住民的文化,他們帶領我們享用竹筒飯和參觀他們的房屋(叫半穴居)他們的半穴居有著橫木堆砌的牆面和屋頂上覆蓋的的石板非常特別。他們還與我們說了他們紋面和織布的文化。但是因為歷史的原因在18、19世紀日本人的禁止而使紋面的文化消失。但是織布的文化還依然存在,他帶領著我們參觀他們織布的機器,他們會種植苧麻製作麻線來製作布料布料上的圖騰也別具特色,有各種顏色代表的意義也各不同像是平行紋菱形紋都表示著不相同的含意。他們還說他們的彩虹橋文化。只要是從前的太魯閣族祖先,常對孩子們說:「絕對不可以用手指頭去指向彩虹,免得手指會萎縮。 因為太魯閣族人深信,人死後的靈魂會在越過彩虹橋之前洗手,只要是斬獲過敵人首級、善於狩獵的男人以及會織布與織布紋的女人,洗手時,立刻有血從手中冒出來,這樣的人才能通過彩虹橋到祖靈那裡享福。換句話說,倘若沒有取過敵人首級、善於狩獵的男人以及不會織布及織布紋的女人,就不能通過彩虹橋,而且那些人通通都會被審判者丟下河底,甚至在那裡要被螃蟹吃掉。因此為了能走過彩虹橋,重回祖靈的懷抱,太魯閣族的勇士就必須懂得驍勇善戰,而太魯閣族的女人必須學會織布與織出漂亮的布紋。」
織布對太魯閣族的婦女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最象徵太魯閣族女性美德的特殊文化。各式圖騰中各有不同的涵義,其中以菱形為圖騰,再以菱形圖紋衍生至生活百景,意為守護、庇祐。族人們稱之為< 祖靈的眼睛>在參觀完部落後我對太魯閣族的文化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們這次的題目就是要研究太魯閣族織布的文化和他面臨的考驗,不只是文化的失傳和漢化的情況都是他們須面對的考驗。

張帛官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彩虹橋的審判
作者 文魯彬
出版社 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當第一道署光照射在山頂的巨石,轟隆一聲,巨石裂成兩半,泰雅族的祖先從石縫中誕生。它們互愛互敬,慢慢學會自然環境下的生活方式,並且從觀察動物中,了解繁衍下一代的意義與方法。以前泰雅族人的生活上所需的山豬野味、山泉、柴薪、小米等,只要呼喚就有,不必辛苦耕作、打獵、挑水、砍柴。但是,人類太貪心了,辜負了大自然的賜與,現在都要用勞力才能換取溫飽。每個泰雅族人死後的靈魂,都要通過往靈界的美麗彩虹橋,接受它的審判。勇敢、正直、遵守嘎嘎的人,便可以在祖靈歡迎下順利走過去。

導讀
當第一道署光照射在山頂的巨石,轟隆一聲,巨石裂成兩半,泰雅族的祖先從石縫中誕生。它們互愛互敬,慢慢學會自然環境下的生活方式,並且從觀察動物中,了解繁衍下一代的意義與方法。
惲謙
4書名 傳承、變奏與斷裂 = Tradition, variation, and fracture: the ldentity change and weaving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truku female : 當代太魯閣族女性的認同變遷與織布實踐
作者 悠蘭多又; 蔣文鵑
出版社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簡介(摘要)
 做個太魯閣族的女性至少得要學會織布,這是傳統社會成為女性的基本條件;然而在全球現代化與太魯閣族接觸的過程中, 織布與太魯閣族女性的意義是否產生變化值得探究。織布文化在再現過程中,展現的風貌是傳承著「回歸祖靈地」的輪迴觀念, 或者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反倒凸顯出文化的斷裂面,甚或是因應多元文化時代的來臨,而有更多創新文化的發展?故當代織布 文化所展現的生命型態是傳承、變奏或斷裂?筆者從原住民女性的角度,藉由深度訪談花蓮北部的太魯閣族織布女性生命歷程 的形塑經驗,建構以女性為主體的歷史視野,理解織布文化如何影響女性的發展;並從織布的歷史意義、文化脈絡、善織者及 當代婦女們的觀點來瞭解她們的「主動性」-如何選擇、詮釋及理解太魯閣族的織布文化及其時代變遷。
本篇論文從傳承、變奏與斷裂三個面向,做為觀察當代太魯閣族織布文化發展的指標,在研究過程中獲得以下三點結論。
  一、傳承與斷裂:跨越女/男織的性別界線
  二、變奏的織布文化:織布做為一種生存策略
  三、變奏到傳承:織布做為追尋族群集體認同的標誌

導讀
織布文化已經轉型成為象徵太魯閣整體族群文化的代表,不再是獨屬於女性個人身份的角色。因此,當代太 魯閣族織布文化相較傳統織布文化的意義轉變,似乎呈現「斷裂」的現象,然而在斷裂的意義下卻又演變出「傳承」族群文化的可能性;故傳承、變奏與斷裂的社會關係其實是彼此相關連著,這三者共同建構出織布文化在歷史變遷過程中的動態(dynamic)
惲謙
3書名 原住民寫真與文化: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
作者 王古山
出版社 博客思
簡介(摘要)
 台灣原住民族有16 族,其中有同源同宗共榮的有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他們是唯一有紋面文化的族群。民國60年代本書作者王古山先生,因喜愛攝影,基於對台灣原住民紋面文化的好奇,開啟了他接觸原住民文化的開端,本書的泰雅文化之旅便是首站。
  當年想要進入山區探採原住民文化,必須辦理入山證才能進入,為了一窺山地部落的究竟,為了尋奇,作者從竹東尖石山區、秀巒到中部的泰雅部落,做深入的探訪攝影,從原住民的生活起居、宗教信仰、部落的生活習慣、工作、人生觀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導讀
本書是認識台灣原住民的入門教材,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的讀者,本書值得閱讀,讓我們體悟到人生簡樸單純的哲學。
惲謙
2書名 支亞干部落編織地景
作者 Ipig Matay
出版社 花蓮縣萬榮鄉西林社區發展協會
簡介(摘要)
這不是一本編織工具書 而是關於支亞干部落 關於部落裡不同世代的編織知識如何保留 如何學習與傳承的故事 編織在太魯閣族人的生活裡扮演著重要的文化角色
導讀
透過編織技藝的學習 我們走到部落的不同人家 交織的織路 繪製出支亞干部落的編織地景
惲謙
1書名 太魯閣族人的知識與織藝
作者 方鈞瑋, 陳怡方
出版社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簡介(摘要)
本書所呈現的是屬於太魯閣族人的日常生活物件,承繼自過去、卻仍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物件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讓我們看見,是因為長輩的心意,把對於孩子的祝福和期許,都放進織布裡。本書有來自花蓮水源部落家藏的傳統織品及史前館的織布藏品等。
導讀
因為織者願意彼此分享他們的知識、技藝和物件,今日在族群生活中仍可見到織布的技藝與織品。
惲謙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面對太魯閣文化的流失,已經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所有族人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該如何幫助文化的接續呢,對於年輕人就該用將文化融入課程,那對於其他年齡層的人相對就該用他們較能接受的方法。廖家慧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織布對太魯閣族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技藝,但這項技藝卻隨著時間慢慢消逝,因此我們探究了這個文化,訪問了兩位織布老師,瞭解太魯閣族織布文化和規範並寫出文化傳承的方式,讓這美麗的文化得以永續傳承!廖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