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顯微鏡之日常生活應用-探討生活中常見植物的黏人特性
一、研究動機
生活中有著許多不同的植物,而其中有些路邊常見的野草,常常附著在衣服上,有些討厭。但這引起我們的注意,既然它有辦法可以黏上布料,甚至是皮膚。那麼只要掌握住他們的特性,就可以改良魔鬼氈,或是便利貼。
二、理念目標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植物,藉由觀察,發現它們的奧妙!
三、研究方法
(一)拿國中國一上自然課本,看顯微鏡的相關內容有那些。
(二)利用顯微鏡觀察不同植物的種子,將其的倒鉤拍下,觀察他們的相似處。
四、預期效益
(一)利用手機顯微鏡,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
(二)常見的狗尾草、鬼針草種子植物外表擁有特殊的倒鉤,希望利用它們的特性,尋找最適合黏貼的種子。
五、研究大綱
(一) 使用鬼針草來觀察其倒鉤長相
(二) 使用狗尾草來觀察其倒鉤長相
(三) 比較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作者 陳穎宣 標題 進行小論文競賽所學習到的東西 內容 我認為做小論文競賽,是一種團隊合作的展現,知識學習的方式。 因此參加這次活動,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場比賽,也是一種實力的養成。我們在活動中腦力激盪,希望找出解決事情的方法。在逆境中互相鼓勵打氣,對我們來說每次的比賽,是一種經驗養成。得名不是重點,重點是過程中學習到的寶貴經驗。 而過程中是有酸甜也有苦辣,當然,成功令我們高興,失敗十分難過,我們全將其化作是動力。 而今天是最後一天,有一點放鬆心情的感覺,好累!我們差點寫不完,時間規劃重要極了,因此如果進入複審,拜託同學們,最多2天出一份報告,辛苦了大家! | 陳穎宣 |
9 | 作者 陳穎宣 標題 小論文與我 內容 身為這次的隊長,有些沉重,我們是美術班,這次的比賽又與段考相撞。小論文似乎成為一種休息的方式,每次討論,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也讓我們更貼近彼此。 我們學習到互助與合作。信心毅力勇氣,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而我還認為,時間規劃很重要,就算東西做得再好,來不及就前功盡棄了,我們很努力了!一整天處理花了不少心思,還被責備,但努力就會開花結果的! 親愛的同學兼最親密的戰友們辛苦了,當然我還要先謝謝我父親,如果沒有它,我們弄不到顯微鏡,我的論文寫不出來時,它給我一些建議。還幫我們尋找師資,加強能力,拜訪眼鏡行老闆等等。爸爸謝謝你 | 陳穎宣 |
8 | 作者 陳穎宣 標題 對於本實驗的未來展望與預期目標 內容 希望藉由這次的小論文比賽,能夠提升我們對於自然科學的熱情。在實驗中,能互相包容與學習互助合作,做出最具有小組特色的作品。 我們希望藉由觀察各種不同植物的倒鉤,如:鬼針草、狗尾草.......等,製作擁有植物「魔法」的超神奇便利貼,可以重複使用且黏貼功能極佳又環保。更進一步試想研發一整套植物工具,利用有黏液的植物做膠水……等,環保愛地球! 預期目標是將各種不同的植物的倒鉤做統整,研發不同倒鉤的便利貼,再進行載重測試,找出最好的一種,並改變其排列方式與大小以及各種不同變因等等 我認為狗尾草的效果會最好,因為它的接觸面積最大,且在抄紙時被破壞的比例會比較少。 | 陳穎宣 |
7 | 作者 徐志豪 標題 關於本作品 內容 利用網路界面記載實驗心得與歷程 並將實驗照片與內容上傳 使用線上方式評分 確實節省不少資源 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方式 為時間上略嫌緊湊 可能導致操作時間不足 無法得到具體結果 | 徐志豪 |
6 | 作者 張詩敏 標題 實驗的想法 內容 有些植物的種子放久了會乾枯,像是鬼針草的種子乾掉之後容易斷裂,但黏性仍然很強,而狗尾草的種子乾掉之後黏性比較差,並且容易散開。 或許在製做便利貼時,可以把鬼針草的倒刺取下製作,讓它均勻散布在紙上,或許就可以黏貼。 | 張詩敏 |
5 | 作者 張詩敏 標題 對於這次實驗的期待 內容 這次我們運用手機顯微鏡來觀察及拍攝校園中有倒鉤的植物,希望可以利用這些倒鉤的特性來製作與生活相關的物品,像是便利貼,用再生紙的模式,將鬼針草或狗尾草的倒鉤貼在紙上,不僅可以延長便利貼的使用壽命,還可以達成環保及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 張詩敏 |
4 | 作者 王昕慈 標題 對於本實驗的期待之預期結果 內容 我們運用手機顯微鏡,來觀察具有倒刺的植物,如鬼針草、狗尾草...等等,期望能夠做出"擁有植物倒鉤特性"做成的便利貼。而對於生活中常見的便利貼,黏貼效果不佳,時常脫落,不緊實,期望將這次的實驗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像是布告欄或是校園常用的宣導海報等等,運用"材料取得容易"與"可重複黏貼使用"的特色。 藉由參加這個比賽,提升我們實驗求證精神與自然科學的能力,也藉此複習七年級的生物,一舉兩得啊! 鬼針草常是我們兒時的玩具,像是種子可以黏人等,因此我對他的認知是:在遠處丟向他人,會黏在他的衣服上,雖然他的黏性很好,但是他接觸衣服的面積不大;而狗尾草則是呈圓柱形、剛毛粗糙;接觸衣服面積較鬼針草大,且黏人時較不刺痛,或許比較不容易破壞紙漿,也有可能因此無法附著於紙上;而對於鬼針草變種的咸豐草就不是很了解。 | 王昕慈 |
3 | 作者 王昕慈 標題 對我而言的小論文競賽 內容 參加小論文競賽 是我在8年級的努力項目之一!這是我第一次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合作完成競賽,過程中,也有遇到許多的瓶頸,然而這些難關我們也一一努力解決,共同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標。 結果,不是最重要的,享受努力的過程,才是我們參加小論文競賽真正的目的與收穫! | 王昕慈 |
2 | 作者 徐志豪 標題 附著力的想法 內容 同學能對日常生活的現象詳細觀察,並加以聯想應用,足見創造力豐富!值得鼓勵!有倒刺的植物,如鬼針草、狗尾草,經過顯微鏡放大後,可以觀察出倒刺形狀特徵。除了表面積大之外,還需要有特殊的形狀。至於吸附能力是否能大於魔鬼粘,需要進一步實驗測量。另外,也建議將魔鬼粘的纖維放大做比較。 | 徐志豪 |
1 | 作者 鄭淑玲 標題 關於指導這次比賽 內容 偶然的機會下,學生來找我,請我指導他們參加小論文比賽。 看在學生熱情邀約且主動學習的態度,答應當他們的指導老師。 這陣子他們利用午休時間做實驗、討論非常認真,他們因興趣 主動學習動手追求知識,這才是能帶著走的能力。 | 鄭淑玲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
20 | 網站名稱 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網址 www.hssyxx.com/zhsj/kexue-2/zutiweb/zu09/015-1.htm 網站簡介 植物傳播種子有四種方法,有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和彈射傳播。 1、紅皮柳:你知道春天柳絮飛揚的奧秘嗎? 抓一團柳絮仔細觀察會發現裡面有些小顆粒,那是柳樹的種子,柳樹就是靠柳絮的飛揚把種子傳播到遠處去的。 2、加楊:楊柳科中的楊樹也是靠楊絮傳播種子的。 3、蒲公英:菊科植物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時冠毛展開,像一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散播到遠方。 4、風滾草:風滾草的果子,捲縮成一個個球形,隨風在草原上滾動,把種子播進泥層。 5、鳳仙花:鳳仙花的果實會彈裂,把種子彈向四方,這是機械傳播種子的一列。 6、中華槭:槭樹的果具雙翅,像長了翅膀的鳥,將其中的種子帶向遠方。 7、噴瓜:這一株屬於葫蘆科的植物,已經結了一個帶毛刺的小“瓜”,你可知道此“瓜”的奧秘嗎? 當瓜成熟時,稍有觸動,此“瓜”便會脫落,並從頂端將“瓜”內的種子連同粘液一起噴射出去,射程可達五米以外,噴瓜也因此而得名。 8、睡蓮:池塘里的睡蓮,種子在水面漂行,隨著波浪漂呀漂呀,沉下水底,發芽生根。 9、椰子樹:椰子樹的果實像隻小船,它的外殼又堅又硬,浪潮把它衝上海島,岸邊又會長出新的椰樹。 10、小鳥可以幫助種子傳播,小鳥把種子吞到肚子裡,後經鳥糞排出,種子就可以傳播到新的地方。 | 徐志豪 | |
19 | 網站名稱 大花咸豐草 - 國立臺南大學校園常見植物 網址 http://www2.nutn.edu.tw/bst/chi/public_html/plant/dicoty/dic_15_1.htm 網站簡介 大花咸豐草是一種常見的菊科植物,為狹翅黃星蝶和黃紋粉蜜蝶的源植物。它是一年生草本,分枝方形,莖可達1.5公尺高。葉對生,常三裂,具粗鋸齒緣。大花咸豐草四季皆會開外圍白色,內圈黃色的頭狀花序,明顯又多蜜的花吸引蝶類為之傳粉,白色花瓣長約 1cm,是最近歸化的強勢雜草,佔據咸豐草原有的大片生育地。它的瘦果為黑褐色,具倒鉤刺,可附著於人畜身上而傳播,拓展快速。 大花咸豐草分佈在平地至低海拔的平野,當初蜂農將大花咸豐草從琉球引入台灣,便是看上它四季開花,花粉產量大,可供蜜蜂採集利用。結果,強悍的繁衍力和設計精巧的種子傳播方式,使得大花咸豐草成為平地、路邊野生植物的優勢族群。 分布: 原產太平洋諸島,現在已成為全省野地馴化的野生植物。因適應良好,數量有多於本土咸豐草的趨勢。 | 張詩敏 | |
18 | ![]() | 網站名稱 鬼针草_百度百科 網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370316.htm 網站簡介 鬼針草編輯[guǐ zhēn cǎo] 鬼針草一名始見於《本草拾遺》,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異名有鬼釵草(《本草拾遺》)、三葉鬼針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鈍四棱形,無毛或上部被極稀疏的柔毛。頭狀花序,有花序梗。總苞基部被短柔毛,苞片條狀匙形,上部稍寬,,舌狀花黃色,不育;管狀花黃色,能育。無舌狀花,盤花筒狀。瘦果黑色,條形,略扁,具棱,上部具稀疏瘤狀突起及剛毛,頂端芒刺,具倒刺毛。花期8~9月。果期9~11月。 鬼針草分佈於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及中國的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生長於海拔50-3100米的路邊荒地、山坡及田間。[1] 為中國民間常用草藥,有清熱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急性闌尾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胃腸炎、風濕關節疼痛、瘧疾,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中文學名鬼針草 拉丁學名Bidens pilosa L. 別 稱三葉鬼針、三葉鬼針草、鬼黃花、山東老鴉草、婆婆針、鬼骨針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合瓣花亞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亞 科管狀花亞科 族向日葵族 屬鬼針草屬 種鬼針草 分佈區域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生長習性 3 分佈範圍 4 栽培技術 ▪ 繁殖方法 ▪ 田間管理 ▪ 科學除草 5 主要價值 1 形態特徵 編輯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00厘米,鈍四棱形,無毛或上部被極 鬼針草 鬼針草(4張) 稀疏的柔毛,基部直徑可達6毫米。莖下部葉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開花前枯萎。中部葉具長1.5-5厘米無翅的柄,三出,小葉3枚,很少為具5-7小葉的羽狀複葉,兩側小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近圓形或闊楔形,有時偏斜,不對稱,具短柄,邊緣有鋸齒、頂生小葉較大,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5-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或近圓形,具長1-2厘米的柄,邊緣有鋸齒,無毛或被極稀疏的短柔毛,上部葉小,3裂或不分裂,條狀披針形。[2] 頭狀花序直徑8-9毫米,有長1-6(果時長3-10)厘米的花序梗。總苞基部被短柔毛,苞片7-8枚,條狀匙形,上部稍寬,開花時長3-4毫米,舌狀花黃色,1~3朵,不育;管狀花黃色,能育。無舌狀花,盤花筒狀,長約4.5毫米,冠簷5齒裂。[2] 果實長至5毫米,草質,邊緣疏被短柔毛或幾無毛,外層托片披針形,果實長5-6毫米,乾膜質,背面褐色,具黃色邊緣,內層較狹,條狀披針形。瘦果黑色,條形,略扁,具棱,長7-13毫米,寬約1毫米,上部具稀疏瘤狀突起及剛毛,頂端芒刺3-4枚,長1.5-2.5毫米,具倒刺毛。[2] 幼苗 子葉長圓狀披針形,長約3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漸狹至葉柄,光滑無毛。初生葉2片,2回羽狀深裂,葉緣具不整齊鋸齒,並具睫毛,主脈被疏短毛;具柄。上胚軸與下胚軸均發達,紫紅色。[3] 成株 株高50~100厘米,莖直立,有分枝。中部和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2回羽狀深裂,長5~14厘米,裂片先端漸尖,邊緣具不規則粗齒,兩面被疏短毛;葉柄長2~6厘米。[3] 植物形態 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鬼針草枝葉鬼針草枝葉(2張) 鬼針草花果鬼針草花果(6張) 2 生長習性 編輯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以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及粘壤土栽培為宜。[1] 生於村旁、路邊及荒地中。[2] 3 分佈範圍 編輯 產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省區。廣佈於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2] 4 栽培技術 編輯 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11月果實成熟,割回全草,曬乾,脫粒,揚將,備用。3-4月穴播,按行株距33cm×24cm,開穴,穴深3-4cm,播後覆土。溫度在18-21℃左右,有一定溫度的條件下,約經10-15d出苗。 田間管理 苗高6-8cm時間苗、補苗,每穴留苗3-4株;並進行鬆土除草、追施人糞尿。生長旺盛時再施1次人畜糞肥。 科學除草 防除應採取農藝措施和化學除草相結合的方法。農藝措施 主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溝暢、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產環境;二是結合種子處理清除雜草的種子,並結合耕翻、整地,消滅土表的雜草種子;三是實行定期的水旱輪作,減少雜草的發生;四是提高播種的質量,一播全苗,以苗壓草。[3] 化學除草 多數地方採用一次性封殺,就是在播種(催芽)後1-3天內,畝用40%“直播青”可濕性粉劑60克,兌水40-50公斤,均勻噴霧,施藥時田板保持濕潤。3天后恢復正常灌水和田間管理。通過化除後,如果後期仍有一定量的雜草,可採取針對法進行補除。[3] 1、稗草、千金子為主的田塊,在雜草3-5葉期,可用10%千金乳劑50毫升加水30公斤,用針對法進行莖葉噴霧。用藥前一天田間必須放乾水,藥後2天再恢復正常管理。 2、莎草、闊葉雜草為主的田塊,在播後30天左右,畝用10%水星可濕性粉劑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劑150毫升混用,兌水30公斤針對法噴霧。水漿管理同上。[3] 3、田間各種雜草共生,可用48%苯達松水劑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劑150毫升混用,採用針對法噴霧。[3] 5 主要價值 編輯 鬼針草 鬼針草(5張) 為中國民間常用草藥,有清熱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急性闌尾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胃腸炎、風濕關節疼痛、瘧疾,外用治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2] 全草(刺針草):苦,平。清熱解毒,活血祛風。用於咽喉腫痛,吐瀉,消化不良,風濕關節痛,瘧疾,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①治瘧疾:鮮鬼針草250~350克。煎湯,加入一個雞蛋煮湯服《閩東本草》。 ②治痢疾:鬼針草柔芽一把。水煎湯,白痢配紅糖,紅痢配白糖,連服3次《泉州本草》。 ③治黃疸:鬼針草、柞木葉各15克,青松針30克。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④治肝炎:鬼針草、黃花棉各45~6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服完為止《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⑤治急性腎炎:鬼針草葉15克(切細)。煎湯,和雞蛋1個,加適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1次《福建中醫藥》1961年。 ⑥治偏頭痛:鬼針草30克,大棗3枚。水煎溫服《江西草藥》。 ⑦治胃氣痛:鮮鬼針草45克,和豬肉120克同燉,調酒少許,飯前服《泉州本草》。 ⑧治大小便出血: 鮮鬼針草葉15~30克。煎湯服泉州本草》。 ⑨治四肢無力:脫力草一把。煎湯服《江蘇藥材志》。 ⑩治氣性壞疽:鮮鬼針草全草,用冷開水洗淨,水煎湯熏洗《福建民間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闌尾炎:鬼針草乾品15~30克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劑。治療小兒腹瀉:鮮鬼針草6~10棵(幹的3~5棵)加水浸泡後煎成濃汁,連渣倒入盆內,用於熏洗患兒兩腳。腹瀉輕者每天熏洗3~4次。較重者熏洗6次。全草含生物鹼、鞣質、皂甙、黃酮甙。莖葉含揮髮油、鞣質、苦味質、膽鹼等。果實含油27.3%。將等量鬼針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或酒精浸劑,予大鼠口服,劑量為10克(生藥)/千克·天,共5天,對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炎”均有明顯的消炎作用。豨薟草與海州常山混合製成的水煎劑同量口服,同樣有效,說明鬼針草可代替豨薟草作消炎藥應用。單味鬼針草或海州常山、豨薟草均無明顯作用;說明它們之間有相互加強的作用。從復方中分離出的總生物鹼及類甾醇雖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膽鹼,非消炎成分,卻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淚等。鬼針草的乙醇浸液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菌作用,花、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4] 民族醫藥 鬼針草 鬼針草(6張) 景頗藥:翁啟可,野貓腳跡:全草治療月經不調,閉經《德宏藥志》、《滇省志》。Myoqzu: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急性黃疸型肝炎《德宏藥錄》。翁起可,蒙啟勒煙:全草用於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感冒,急性闌尾炎,黃疸性肝炎,胃腸炎,痢疾,風濕關節炎,瘧疾;外用於疔瘡,蛇傷,跌打腫痛[74]。 彝藥:嫩施:全草用於瘧疾,腹瀉,痢疾,肝炎急性腎炎,胃痛,噎膈,瘍癰,咽喉腫痛,鼻竇炎,跌打損傷,蛇蟲咬傷《楚彝本草》。祖傑,祖傑俄:全草及根主蟲、蛇咬傷、瘡腫、風疹、腹瀉、風濕等《彝植藥》。 畬藥:咸豐草,鬼針草,盲腸草,鬼菊,一包針:全草用於腸癰,淋濁,瘧疾,黃疸,小便不利,跌打損傷《畬醫藥》。 僳僳藥:廟族衣嘎《滇省志》;謬嗾依嘎:根、樹皮、葉治療風濕骨痛,癰疽,瘡瘍《滇藥錄》。 水藥:鬥店:全草用於小兒腹瀉《水醫藥》。 阿昌藥:桃啊薩: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急性黃疸型肝炎《德宏藥錄》。 德昂藥:熱南: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藥錄》。 哈尼藥:習蓬:根、樹皮、葉治療風濕骨痛,癰疽,瘡瘍《哈尼藥》。 蒙藥:全草主治感冒發燒,咽喉腫痛,瘧疾,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腎炎,泄瀉,痢疾,腸癰,跌打損傷,風濕關節痛,蛇蟲咬傷《蒙植藥志》。 壯藥:發茂:全草用於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感冒,急性闌尾炎,黃疸性肝炎,胃腸炎,痢疾,風濕關節炎,瘧疾;外用於疔瘡,蛇傷,跌打腫痛[74]。 傣藥:牙金布,雅誇:功用同壯族[74]。 佤藥:達架娘,娘夾:功用同壯族[74]。 瑤藥:麻送:功用同壯族[74]。 苗藥:全草治風濕,濕熱黃疸,蛇傷,跌打,疳積,高血壓,咽喉炎,急慢性闌尾炎,結膜炎,痢疾,尿路感染,癰瘡腫毒《湘藍考》。 土家藥:那安蓑柏(laf pex anxngaiv):全草治療痢疾,癰瘡癤腫,蛇扳瘡,羊鬍子瘡《土家藥》。全草治瘧疾,腹瀉,痢疾,肝炎,急性腎炎,胃痛,腸癰,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203]。[1] 全草(刺針草):苦,平。清熱解毒,活血祛風。用於咽喉痛,腸癰,傳染性肝炎,吐瀉,消化不良,風濕關節痛,瘧疾,瘡癤,毒蛇咬傷,跌打腫痛。[1] | 鄭淑玲 |
17 | ![]() | 網站名稱 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 歡迎光臨 網址 http://taif.tfri.gov.tw/taif_ch/ 網站簡介 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 (Herbarium of Taiw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iute),國際標本館索引(Index Herbarium)代號為TAIF,位於台北植物園旁森林保育大樓內。成立於西元1904年,前身為日治時代的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標本館,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為台灣最古老的標本館。目前館藏標本總數已逾43萬號,其中包括日治時代典藏至今的標本近30,000餘份,以及植物命名發表文獻所引證之模式標本1,800餘份。 2000年,本館從位於台北植物園內的舊館址移遷到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育大樓的二、三樓,包括蕨類植物標本室一間、裸子及雙子葉植物標本室二間、單子葉植物標本室一間、木材切片標本室一間,每間標本室內採用軌道式標本櫃,並設有標本處理室、標本製作工作室及植物分類圖書室各一間,館內全天溫控空調,保持低溫濕狀態,使得標本能長久保存。 鑑於傳統紙筆資料建檔方式保存不易且管理工作不便,本館近年來改以電腦資料庫進行標本資料檔案保存工作,並發展可多人同時建檔之線上標本建檔管理系統。本館館藏標本資料庫,可透過本網站內的館藏標本查詢系統進行檢索。 | 鄭淑玲 |
16 | 網站名稱 Plants of TAIWAN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網址 http://tai2.ntu.edu.tw/ 網站簡介 包含台灣4685種植物的學名、異名及各語言俗名。以台灣植物誌為基礎,輔以台灣植物名彙等歷史文獻統整而成的台灣植物名彙資料庫。加上植物誌的植物描述,和豐富的生態照片,提供更完整的植物基本資訊。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所擁有的標本,實代表八十多年來台灣植物資源探勘及植物研究之成果,誠為國寶級的典藏資產。藉由數位化的處理,這些標本將以原件原貌方式呈現在研究者眼前,達到保存與供眾使用的雙重功能。 包含台灣植物誌第一版及第二版,台灣植物目錄,台灣植物圖譜,台灣植物名彙,福爾摩沙植物名錄等。藉由書籍的電子化,將讓書中的植物線索更廣為被應用。 | 張詩敏 | |
15 | 網站名稱 發現臺灣植物 網址 http://taiwanplants.ndap.org.tw/ 網站簡介 植物是所有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主要關鍵,植物可以自已製造養分維生,同時提供給動物生存所需的養分。從地球上第一批出現在海洋裏,能行光合作用的藍綠藻開始,植物歷經漫長的演化,並克服無數的氣侯變遷和環境限制,才發展出今日的植物王國。 | 張詩敏 | |
14 | ![]() | 網站名稱 顯微鏡的使用 網址 http://163.19.60.4/information/05-teachdata/data/4/8/5.pdf 網站簡介 顯微鏡的介紹與使用 複式顯微鏡 解剖顯微鏡 ◎構造 目鏡:單筒。 物鏡:鏡頭越大放大倍率越大。 粗調節輪:調整焦距物鏡和標本間的距 離。 細調節輪:調整焦距使用高倍物鏡時用 才不會壓壞玻片。 反光鏡:光強時用平面鏡,光弱時用凹 面鏡。 光圈:光強時調小,光弱時調大。 ◎使用方法 1.一手握鏡臂,一手拖住鏡座,將顯微鏡輕 輕放置在桌上,距桌緣約一個拇指距離之 處。 2.調整座椅至適當高度,使自己可以輕鬆 使用顯微鏡。 3.觀察時兩眼同時張開,右手寫字的人用 左眼觀察。 ◎構造 目鏡:雙筒。 物鏡:正在使用的物鏡倍率為前方者。 眼焦調整器:調整到符合雙眼焦距。 眼距調整器:調整到使雙眼都能看到標本。 粗調固定器:調整焦距..托著物鏡。 細調節輪:調整焦距 光源旋轉鈕:調整光線。 ◎使用方法 1.一手握鏡臂,一手拖住鏡座,將顯微鏡輕輕 放置在桌上,距桌緣約一個拇指距離之處。 2.調整座椅至適當高度,使自己可以輕鬆使 用顯微鏡。 3. 一手托住顯微鏡本體,一手鬆開粗調固 定器,將顯微鏡本體上升 4.先用低倍物鏡找到物體後,再用高倍物 鏡觀察。 4.雙眼同時由目鏡觀察到載物板,將粗調 固定器鎖緊 5. 將標本放在載物板上,先用右眼觀察, 轉動細調節輪直到看清楚標本;同樣的方 法用左眼檢視;再調整眼焦調整器,直到 看清楚標本,使兩眼焦距一致。 6.調整眼距調整器,使雙眼均能看到標本。 ◎注意事項 1.嚴忌單手提取顯微鏡。 2.若須移動顯微鏡,務必將顯微鏡提起在放至適當位置,嚴忌推動顯微鏡,使用顯微鏡 請務必小心輕放。 3.使用顯微鏡時坐椅的高度應適當,觀察時更應習慣兩眼同時觀察,且光圈及光源亮 度接應適當,否則長時間觀察時極易感覺疲勞。 4.轉動旋轉盤時務必將載物台降至最低點,以免因操作不當而刮傷接目鏡之鏡頭標 本染色或其他任何操作接應將玻片取下,操作完成後再放回載物台 觀察,切勿在載物台上操作,以免染劑或其他液體流入顯微鏡內部或傷及鏡頭。 | 王昕慈 |
13 | ![]() | 網站名稱 光學顯微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9%E5%AD%A6%E6%98%BE%E5%BE%AE%E9%95%9C 網站簡介 光學顯微鏡是一種利用光學透鏡產生影像放大效應的顯微鏡。 由物體入射的光被至少兩個光學系統(物鏡和目鏡)放大。首先物鏡產生一個被放大實像,人眼通過作用相當於放大鏡的目鏡觀察這個已經被放大了的實像。一般的光學顯微鏡有多個可以替換的物鏡,這樣觀察者可以按需要更換放大倍數。這些物鏡一般被安置在一個可以轉動的物鏡盤上,轉動物鏡盤就可以使不同的目鏡方便地進入光路,物鏡盤的英文是Nosepiece,又譯作鼻輪。 已知最古老的公開顯微照片:蜜蜂,由Francesco Stelluti於1630年發表[1] 十八世紀,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已經提高到了1000倍,使人們能用眼睛看清微生物體的形態、大小和一些內部結構。直到物理學家發現了放大倍率與解析度之間的規律,人們才知道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是有極限的,解析度的這一極限限制了放大倍率的無限提高,1600倍成了光學顯微鏡放大倍率的最高極限,使得形態學的應用在許多領域受到了很大限制。 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受到光波長的限制,一般不超過0.3微米。假如顯微鏡使用紫外線作為光源或物體被放在油中的話,解析度還可以得到提高。 光學顯微鏡依樣品的不同可分為反射式和透射式。反射顯微鏡的物體一般是不透明的,光從上面照在物體上,被物體反射的光進入顯微鏡。這種顯微鏡經常被用來觀察固體等,多應用在工學、材料領域,在正立顯微鏡中,此類顯微鏡又稱作金相顯微鏡。透射顯微鏡的物體是透明的或非常薄,光從可透過它進入顯微鏡。這種顯微鏡常被用來觀察生物組織。 光學顯微鏡依其聚光鏡(condenser)和物鏡(Objective)的設計,可用來觀察不同的樣品。明視野(Brightfield)用來觀察薄的染色生物組織樣品,暗視野(Darkfield)功能的視野下,背景為黑色,能突顯樣品的細微面貌,觀察未染色樣品時,如活細胞,可利用相位差(Phase)功能。另外還有微分干涉差(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DIC)功能,都常搭配在光學顯微鏡上。 依光源的不同,還有螢光顯微鏡、共聚焦顯微鏡等類別。 2014年10月8日,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艾力克·貝齊格 (Eric Betzig),W·E·莫爾納爾 (William Moerner)和斯特凡·W·赫爾 (Stefan Hell),獎勵其發展超分辨熒光顯微鏡 (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這將帶來光學顯微鏡進入奈米級尺度中。[2][3] 正立顯微鏡 正立顯微鏡是光學顯微鏡的一種,在穿透光觀察下,光源由機身下面經過聚光鏡到達樣品,再穿過位於樣品上方的物鏡,然後藉由反射鏡和透鏡到達觀察者的眼睛或其他成像儀器。正立顯微鏡物鏡和聚光鏡中間的空間較小,適用於正立顯微鏡觀察的物品,通常較薄,可夾於玻片中。正立顯微鏡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因此一般顯微鏡多屬此類。 正立顯微鏡上的基本部件 接目鏡 (ocular lens or eye-piece) 接物鏡轉輪(objective turret)或鼻輪(nosepiece) 接物鏡(objective lens) 粗調節輪 / 器(coarse adjustment knob) 細 / 微調節輪 / 器(fine adjustment knob) 標本夾與載物台(clip and stage) 反射鏡(mirror) 光圈與聚光鏡(condenser and diaphragm) 光學顯微鏡的基本結構(二十世紀90年代): 1. 目鏡(又稱為接目鏡或眼透鏡) 2. 物鏡轉換器 3. 物鏡 4. 粗調旋鈕 5. 微調旋鈕 6. 載物台 7. 光源 8. 光闌和聚光器 9. 推進器(又稱為推片器) 倒立顯微鏡 倒立顯微鏡 倒立顯微鏡是顯微鏡的一種,在穿透光觀察下,明視野用之照明光源和聚光鏡是來自機身上方,光線穿過聚光鏡到達樣品,再穿過位於樣品下方的物鏡,然後藉由反射鏡和透鏡到達觀察者的眼睛或成像儀器。對螢光顯微鏡而言,螢光激發光源和物鏡同位於底部。由於激發光源可以是高功率大型雷射光源或弧光燈,倒立式的設計更能穩定顯微鏡鏡的結構。倒立顯微鏡常用於觀察培養中的細胞或組織,特別是應用在螢光的生物樣品上。 解剖顯微鏡 解剖顯微鏡 解剖顯微鏡,又被稱為實體顯微鏡或立體顯微鏡,是為了不同的工作需求所設計的顯微鏡。利用解剖顯微鏡觀察時,進入兩眼的光各來自一個獨立的路徑,這兩個光路徑夾了一個小小的角度,因此在觀察時,樣品可以呈現立體的樣貌。解剖顯微鏡的光路設計有兩種:The Greenough Concept和The Telescope Concept。 解剖顯微鏡常常用在一些固體樣本的表面觀察,或是解剖、鐘錶製作和小電路板檢查等工作上。 顯微鏡成像原理 顯微鏡的光學路徑 現在的光學顯微鏡的構造非常的複雜精密,為了精準成像,顯微鏡的光學路徑必須嚴謹的設計與控制。儘管如此,光學顯微鏡的運作原理是非常簡單的。 最簡單的物鏡是由高解析度的玻璃鏡製成,有非常短的焦距,大概是160 mm左右,而產生了放大倒立成像,因此像是非常靠近試片來觀察,經由對焦,其產生的是實像,不用經由目鏡即可用肉眼看到,或者成像於紙張上。在多數的顯微鏡,目鏡是雙鏡組成的,一個在眼睛,產生虛像,使肉眼看到放大成像;一個則靠近物鏡,產生實像。 參看 數碼顯微鏡 科勒照明(Köhler illumination) 參考文獻 ^ "The Lying stones of Marrakech", by Stephen Jay Gould, 2000 ^ Ritter, Karl; Rising, Malin. 2 Americans, 1 German win chemistry Nobel. AP News. October 8, 2014 [October 8, 2014]. ^ Chang, Kenneth. 2 Americans and a German Are Awarded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New York Times. October 8, 2014 [October 8, 2014]. | 王昕慈 |
12 | 網站名稱 植物百科 網址 http://web2.nmns.edu.tw/botany/book/book1_01.php 網站簡介 『植物百科』整理本網站內容中所有介紹過的植物,想要找植物卻不知道網站中有沒有介紹,歡迎多加利用本搜尋功能。請輸入植物的名字(中文名稱、學名、俗名皆可)或科別來找尋您要的資料! | 張詩敏 | |
11 | ![]() | 網站名稱 花園植物介紹 網址 http://web.chu.edu.tw/~yshou/work_page/ecology_plent.htm 網站簡介 本課程為「生態探索」,設計理念與用意是在課程的專業教學中除了教導一般生態議題、生活環境生態議題、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環境品質、永續社會、以及生態保育全球趨勢等課題;為擴充課程學習歷程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能夠參與公眾服務,拓展學生「從做中學」的學習經驗與機會,本課程又結合服務學習,讓學生不僅學習生態學的專業知識,而且能接觸原住民文化,欣賞多元差異。最後再將學生學習成果放置網頁設計與網站架設。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的花園國小是本服務學習課程的服務機構,花園國小以泰雅族原住民為主。泰雅族是臺灣原住民14族中最大的一族,但是在生態相關的民族植物方面,不論在專書或網路資訊的記載或研究都較其他族為不足。另外,陪伴泰雅族原住民國小學生對他們自己民族植物的生態關懷,我們期許更多生態文化被保留相關我們於100年10月27日前往花園國小會談,會議中我們提出「校園生態筆記」,花園國小師長頗感興趣,後來雙方同意為達到本課程「原住民學童生態教育」的服務目標,我們將與五峰鄉花園國小合作內容包括下列事項: 由花園國小師生與修課師生,共同製作五峰鄉花園村的植物生態教材,此教材將結合現代生醫觀念、網路資訊與泰雅族傳統生態知識與文化,更適合原住民學童學習。 將教材置放共享網站,提供雙方與外界參考運用。 利用此教材,由修課學生親自教導學童生態教育,從服務中學習。 非常感謝花園國小在93學年度從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即設立的「原住民資源教室」之專責「支援教師」廖姿盈老師願意做為我們服務課程國小端的聯絡與支援的窗口。本課程學生負責植物生態、文化等面向,分組設計教案與置放共享網站。經由與服務單位泰雅族花園國小協商後,型塑了我們課程的目標如下: 能認識生物多樣性、生態、地景的重要性與功能, 了解服務學習的意義與使命,能因瞭解而關注原住民生態環境,且感受文化多樣性對一個人的全面平衡成長的重要性。 能探索原鄉生態的內容,紀錄植物生態,並發現服務單位校園生態環境之美。 能藉由植物照片專書資料等的整合,創作教案作品或設計活動,吸引原住民小朋友親近認識校園與原鄉常見植物,並利用作品的討論分享,培養對原鄉生態、原鄉文化的尊重、愛護與保育的態度。 | 王昕慈 |
10 | ![]() | 網站名稱 顯微鏡觀察 網址 http://www.scu.edu.tw/microbio/proj/charact/scope.htm 網站簡介 微生物—顧名思義,就是十分微小的生命體。以人類肉眼是很難看見微生物的外觀,更何況是研究其外部型態以及內部構造。因此在微生物學中,使用顯微鏡的觀察十分重要。除了觀看微生物的外觀之外,許多的測試以及化學作用的呈色結果,都需要依靠顯微鏡的觀察。 | 王昕慈 |
9 | ![]() | 網站名稱 國家地理頻道 網址 http://www.fictw.com/ngc.php 網站簡介 國家地理頻道(國際)(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s International ,NGCI) 透過不斷創新的節目,鼓勵觀眾尋找周遭影響你我的人和事,進一步探究我們所知的世界,引領我們看清世界和不斷進步。國家地理頻道(國際)(NGCI)為國家地理創投公司 (National Geographic Ventures) 及福斯娛樂集團 (FOX Entertainment Group) 合組而成的企業,該頻道秉承國家地理學會的宗旨,透過旗下六個不同的頻道,包括國家地理頻道、國家地理高畫質頻道、國家地理野生頻道、國家地理高畫質野生頻道、國家地理悠人頻道、國家地理高畫質悠人頻道及國家地理音樂頻道,致力推廣探索歷險、保護環境及教育工作。 國家地理頻道(包括國家地理頻道(美國)均由國家地理創投公司及福斯有線網路(FOX Cable Networks Group) 合組成),目前以45種語言轉播至全球171個國家,觸及逾4億4千萬收視戶 。 國家地理頻道的教育使命 1 .國家地理頻道秉承了國家地理學會的核心價值。 2.致力於探索歷險、保護環境及教育方面的推廣工作。 3.並將國家地理豐富的資訊及精煉的內容,包括歷險探索、自然歷史、科學、野生世界、人文考古及風土民情等等,製作成高品質的節目。 國家地理頻道獨特性 ●正確性 :每部節目播出前,都必須經由設於美國華盛頓DC之審查小組進行25小時的事實驗證,確認節目內容正確無誤。 ●信任度: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建立在國家地理40年紀錄片經驗,同時承襲國家地理學會傳遞知識之傳統精神與任務,一直以來深獲全球觀眾之信賴。 ●獨特管道:國家地理頻道為國家地理學會的一分子,傳承國家地理學會百年歷史,透過獨特管道,獨家深入世界各地,拍攝不為人知的精采故事。例如: 《 白宮 》、《 空軍一號 》、 《 打開梵蒂岡之門 》、《 古夫金字塔的密室 》、《 重返鐵達尼 》 、《 麥加朝覲 》 、《 再訪圖坦卡門 》、《猶 大福音 》、《 透視內 幕:國立故宮博物院 》等 等。 國家地理 頻道深耕台灣 1.1998年7月1日,國家地理頻道正式開播,提供台灣觀眾24小時,全天不間斷的優質節目。 2.目前,國家地理頻道市場佔有率高達100%,定頻於第18台。 3.開播以來,國家地理頻道屢次獲得行政院新聞局評選最受歡迎頻道之一。 4.透過跨國合作計畫,將紀錄片製作技術轉移台灣,並將第一、二、三年的《綻放 真台灣》、 《超級市:台北》和《透視 內幕:國立故宮博物院 》以34種語言在全球166個國家之國家地理頻道播放,全球觀眾將被台灣動人的在地故事,台灣獨特的自然與人文生命力所感動。 5.同時,國家地理頻道獲得各界意見領袖與專家學者的肯定,更以實際行動表示支持,其中包括:馬英九總統、台中 市長胡志強、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 、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曾志朗、美學大師蔣勳、 知名作家王文華、陳文茜等人,以及知名演藝界人士,包括張菲、周杰倫、趙又廷、 王力宏、伍佰、李玟、桂綸鎂等。 6 .國家地理頻道節目以英語發音為主,並配上中文字幕播映 。 About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s International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s International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s International (NGCI) inspires viewers through its smart, innovative programming that questions what we know, how we view the world and what drives us forward. A business enterprise owned by National Geographic Ventures and FOX Entertainment Group, NGCI contributes to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s commitment to exploration, conservation and education through its six channels: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HD, Nat Geo Wild, Nat Geo Wild HD, Nat Geo People and Nat Geo Music. Globally,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including NGC U.S., which is a joint venture of NGV and Fox Cable Networks Group) is available in more than 440 million homes in 171 countries and 45 languages. | 王昕慈 |
8 | 網站名稱 台灣本土植物資料庫 網址 https://taiwanflora.sinica.edu.tw/ 網站簡介 台灣本土植物標本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典藏之標本目前已逾120,000號,其中採集自台灣本地者約85,000號,經由分析標本標籤內容及網路上資料庫查詢欄位之互通性,並參考國際間重要之植物資料庫,建立一套中英文雙語,兼具文字記錄、植物標本影像的台灣本土植物標本資料查詢系統。 目前資料庫建檔內容統計:共76,027筆 台灣本土植物影像資料庫 台灣本土植物影像資料庫典藏以台灣原生維管束植物生態照為主要內容,保存珍貴的影像記錄,記錄了台灣寶貴的自然資源,並為專業學術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精彩寫實的生態照片,除可提供教學輔助參考之外,亦是一般大眾認識台灣原生植物的最佳管道。 台灣本土植物文獻資料庫 台灣本土植物文獻資料庫以台灣原生維管束植物分類文獻為主要典藏內容,建立一套台灣本土植物的分類書目資料系統,而將各時期、各分類群之資訊以資料庫查詢之方式呈現,其中以台灣早期植物分類文獻資料之整理建檔,提供植物學研究人員相當大之助益,同時有效進行標本館館藏文獻之建檔及管理。 台灣本土植物分布資料庫 配合網際網路空間資訊系統(WebGIS)的技術研發,整合標本採集地之經緯度數據,製作「台灣植物採集地分布圖」,與標本資料庫內容結合,透過地圖直接針對地區查詢標本採集記錄及植物資料,亦可由地圖顯示某種植物在台灣的分布狀況;對台灣植被研究及生態、保育等方面將大有助益。 | 張詩敏 | |
7 | 網站名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網址 http://www.nmns.edu.tw/ 網站簡介 本館是行政院於民國69年公布的國家12項建設文化建設計畫中三座科學博物館最先實現的一座。籌備處於民國70年成立,行政院聘國立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漢寶德先生主持,確立本館建館目標有二: 闡明自然科學之原理與現象,啟發社會大眾對科學之關懷與興趣,協助各級學校達成其教育目標,進而為自然科學的長期發展建立基礎。 收集全國代表性之自然物標本及其相關資料(包括人類學遺物),以供典藏、研究,並為展示及教育之用。 科博館建館歷史-第二期建設, 科博館歷史照片(左至右):生命科學廳(建設中)、戶外庭園展示、橢圓形廣場 本館以科際整合、生活化、藝術化及以人為中心之主題展示,分四期建設完成。各期設施及展示主題分別為第一期: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第二期:生命科學廳,第三期:人類文化廳(原中國科學廳),第四期: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與太空劇場,連同行政中心、戶外庭園,總經費達四億六千餘萬元,於民國75年元旦對外開放。生命科學廳展示委由英籍設計師葛登納(James Gardner)設計,英國Beck and Politzer公司製作,總經費十一億三千萬元;民國77年8月對外開放。 人類文化廳的6個展示單元,地球環境廳有微觀世界、芸芸眾生、鳥瞰劇場、立體劇場及環境劇場等設施,委託美、日、英等國著名而具專業績效之設計公司進行展示設計。經費三十三億元,於民國82年同時落成。 全館佔地87,276平方公尺開放後,每年參觀人數近三百萬人。臺中市政府為促進地方繁榮,提升城市景觀,並借重本館之專業能力及教育理念,進而將五十四號公園預定地面積44,856平方公尺,委交本館規劃建設為植物園,於民國88年7月23日開放啟用。 88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被震毀損的台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校區經教育部擇訂為921地震紀念與教育的場所,並定名為「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責由本館負責園區籌建推動及日後的營運,斷層館及影像館內容更新完成後,於93年9月21日對外開放參觀。第二、三期園區建設於96年8月全面完成,並於96年9月21日全區對外開放,展廳包括斷層保存館、地震工程教育館、影像館、未來防災教育館及重建記錄館。 配合政府組織改造,自102年1月1日起,「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及「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成為本館三大派出中心,並由「自然科學教育園區管理中心」統籌三大園區之展示、教育、休閒遊憩之規劃、研究、營運及推廣,以期整合臺灣中部重要的自然保育與科學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教育和文化休閒功能。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廣達30公頃的腹地,有人工飼養之各國禽鳥、松鶴園等展示,以及中低海拔之戶外自然生態步道、瀑布景觀及萬年亨衢古蹟。推出常態性的賞螢、觀星、昆蟲、植物與鳥禽等各項自然生態教育活動,以豐富之自然生態環境提供大眾熟悉生態教育為目的。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於102年1月30日全新開幕,主要有「斷層槽溝保存館」和「地質科學館」兩個展館,其中「斷層槽溝保存館」的主要功能是維護及展示珍貴的車籠埔斷層槽溝;「地質科學館」則以豐富多元之展示,提供民眾地質科學教育資料,並肩負文化休閒服務的功能。 | 張詩敏 | |
6 | ![]() | 網站名稱 食蟲植物記 網址 http://cpworld.twbbs.org/articles/770 網站簡介 此處整理了一些常見關於捕蠅草的問題,包括 為何我的捕蠅草有開花,但不結種子? 我的捕蠅草的捕蟲夾為何閉得很慢? 捕蠅草的壽命有多長? 捕蠅草可以長多大? 捕蠅草要如何繁殖? 以在臺灣進行推廣食蟲植物普及化為目標,架設提供蝕草相關的知識庫存與資訊交流的一個平台--蝕世界。 知識就是力量,而知識需要經驗累積和資訊交流形成。所以不僅僅推廣蝕草,也要推廣知識經驗,以期能在台灣紮根發展,永續傳承下去。 推廣方式可概分靜態和動態二種。 靜態:架構蝕友討論區、問題討論區、栽培紀錄區、精華文章區、翻譯區、相關網站連結、蝕友網誌、大百科……等等,可以交流彼此想法和經驗討論,並強化對蝕草的認識與種植技術,進而了解如何適當使用相關栽培設施等等,隨時可以互相參考和比較彼此的實務經驗。同時也吸收國外蝕友的知識經驗和認識蝕草相關的生態訊息。 動態:架構交換分享區、市集區、活動區……等等,促進蝕友能交流和擁有自己喜愛的品種,便利流通有無,不只可以擁有活體植栽,也能將知識實際應用,在日常關照中隨時調整修正栽培方式和觀念,進而享受種植蝕草的生活樂趣和認識蝕草風情萬種的各種風貌。同時也可以藉著自由參與台灣地區舉辦的各種活動和講座,進而真正體驗不同的感受。 | 陳穎宣 |
5 | ![]() | 網站名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 網址 http://www.ncue.edu.tw/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179 網站簡介 系所簡介: 本系自民國六十一年成立至今,一直肩負起培育優良師資之責任,並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目前本系專任教師十一名,其中教授四名,副教授三名,助理教授四名,擁有博士學位者有十一名,目前已規劃完善的研究室有:植物生理研究室、分子神經內分泌學研究室、植物組織培養研究室、植物逆境生理研究室、動物生態暨演化生物學研究室、分子生物研究室、環境教育研究室、無脊椎動物生態暨演化研究室、藻類資源工學研究室、生物遠距教學研究室、微生物研究室、蛋白質工程研究室、社會昆蟲研究室、酵母菌演化實驗室、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等,這些研究室皆能充分發揮教學、研究之功能。 除了分佈於上述個別研究室之基本設備外,近幾年內,本校生物學系已大量擴充較大型的儀器,如基因晶片製造與分析系統、即時聚合脢連鎖反應器、自動核酸純化儀、微注射系統、核酸自動定序儀、生物感應晶片分析儀、基因體工作站、全自動遺傳分析儀、二維蛋白質電泳系統、聚合脢鏈鎖反應器(PCR)、高效能液態層析儀(HPLC)、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高效能毛細管電泳分析儀、酵素免疫連結測讀機、梯溫培養箱、超高速冷凍離心機、冷凍切片機、直讀式恆溫培養箱等。這些儀器都放置於公共貴重儀器室内,供各研究室使用,以發揮最大之效能。歷屆畢業生大多服務於教育界,校友表現甚為優異,更有繼續深造,任職國內外各大學、研究機構,擔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者不在少數。 教學目標: 未來本系的發展方向將進一步致力於生物基礎及其應用科學之研究,並加強生物科學教育的傳承。近年來,已延聘生理生化與演化生態研究領域的教師,積極培育基礎科學、環境生物學領域專業人才及生物教育學術研究人才。在生態保育人才的培養方面,將以本省中部地區生態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提昇國人對生態保育的關注。 未來展望: 本系另肩負著走在時代尖端的生物科師資培育任務,當今的教育與企業界合作極其殷切,當務之急是如何培植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優秀教師,以提昇我國的人力素質。在科技資訊發展迅速,知識大爆發的時代中,現代化教育首要工作應以發展教育方法,教導學生找尋解決問題的資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本系辦學的主要目標。 | 陳穎宣 |
4 | ![]() | 網站名稱 阿簡生物筆記 網址 http://a-chien.blogspot.tw/ 網站簡介 這是一個很棒的網站,可以從中找尋你要的資訊 DIY (212) 神經 (176) 顯微鏡 (176) 生物觀察 (142) 玩身體 (117) 食品科學 (90) 遺傳 (86) 標本 (82) 生態 (82) 生殖 (80) 循環 (79) 資訊融入 (79) 演化 (66) 命名分類 (64) 維管束 (59) 骨骼 (49) 遊戲 (45) iPad (42) 環境 (39) 校園觀察 (38) 消化 (38) 動畫 (37) 海洋 (37) ImageJ (35) 研習心得 (34) 行動學習 (34) 開放原始碼 (34) DNA (32) 光合作用 (31) 生物旅遊 (31) 動物行為 (30) webcam (29) 生物歌曲 (28) 模型 (27) 酵素 (27) 植物生理 (26) 呼吸 (24) 多元評量 (24) 科學探究 (23) 解剖 (23) 資訊視覺化 (23) 植物 (22) Bio_Potluck (21) google earth (20) 校園植物 (20) 天文 (19) 媒體 (18) 恆定 (18) 專題 (17) 細胞 (17) flash (16) 漫畫 (15) 軟體 (15) 學生作業 (13) 微生物 (13) 抽籤 (13) Excel (12) 光譜儀 (12) 影片 (12) 養分 (12) arduino (11) kuso (11) powerpoint (11) 偏光 (11) 內分泌 (11) 植物觀察 (11) 免疫 (10) 物理 (10) 製作教材 (10) 視覺暫留 (10) blog (9) 營養 (9) 生物多樣性 (9) 地球科學 (8) 抄襲 (8) 校園植物遊戲 (8) 演講 (8) 生物大圖 (8) 節氣 (8) 批判思考 (7) 數學 (7) 病毒 (7) 立體 (7) 地科 (6) 多媒體學習理論 (6) 排泄 (6) 科學魔法車 (6) 3D (5) 合作學習 (5) 探究 (5) 教具製作 (5) 教學法 (5) 生化 (5) 科學閱讀 (5) 科普閱讀 (5) 簡報 (5) 紅外線 (5) 親師溝通 (5) 試題分析 (5) 黃金比例 (5) android (4) 國科會 (4) 生態系 (4) 真菌 (4) 科學方法 (4) 科展 (4) 骨頭 (4) Google Body (3) The Biology Teacher's Handbook (3) google maps (3) 板書 (3) 植物感應 (3) 歷史 (3) 生物報報 (3) 生物藝術 (3) 研習 (3) 肌肉 (3) 讀書 (3) 重大議題 (3) 電子白板 (3) BD Human (2) freecad (2) inkscape (2) 公民科學 (2) 公開觀課 (2) 廣告 (2) 校外教學 (2) 班級經營 (2) 看成語學生物 (2) 科學寫作 (2) 細菌 (2) 藝術 (2) 課程紀錄 (2) 體感教學 (2) GeoGebra (1) QGIS (1) VBA (1) diyi (1) startrails (1) tracker (1) yoyo (1) 人權教育 (1) 代謝 (1) 動覺示範 (1) 化石 (1) 教科書 (1) 昆蟲 (1) 書摘 (1) 望遠鏡 (1) 校園 (1) 沙 (1) 浮游生物 (1) 漁業 (1) 生物科技 (1) 研習紀錄 (1) 翻轉 (1) 胚胎 (1) 蒸散作用 (1) 蘚苔 (1) 蛋白質 (1) 螢光 (1) 設計 (1) 論證 (1) 超音波 (1) 適應 (1) 針筒 (1) 錯覺 (1) 電影 (1) | 陳穎宣 |
3 | ![]() | 網站名稱 小小神經科學 網址 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neurok_c.html 網站簡介 花香-公園中散步的回憶 -踩到釘子的痛。 這些奇妙的感受皆來自於我們腦中三磅重的組織─腦!! 小小神經科學 是針對所有想要瞭解神經系統的學生和老師,所創作設計的網頁。 探索神經系統 腦,脊髓,神經元,感覺,神經系統病變,藥物作用…這是什麼呢? 實驗和活動 豐富的實驗, 課程教案, 活動和遊戲來幫助你更佳瞭解神經系統。 神經科學網際網路資源 查閱網路上探討神經系統的其他資源。 搜尋「小小神經科學」網 找不到你要的資料嗎?在這裡試試吧! 神經科學家的網路工作室 是否想更瞭解神經系統?神經科學家的網路工作室也許可以幫忙喲! 神經科學新聞 腦部研究的新發現。 申請「小小神經科學」電子報 送到你的電子信箱…免費喲! 2005年識腦週 看看所有識腦週的活動。 「小小神經科學」的繪畫比賽 2004-2005年「小小神經科學」的繪畫比賽開始舉辦囉! 數位及離線的圖書和文章 探討和神經科學有關的書籍、報紙和期刊文章。 其他神經科學的教育網站 教具 ,標本,圖表和軟體;相關教材的廠商資料。 提醒自己 記錄你找到的訊息, 並寄到你的電子信箱。 免費的神經科學電子賀卡 用電子郵件送給朋友一個「頭好壯壯」的電子賀卡吧! 贊助「小小神經科學」 「小小神經科學」需要您的幫助及支持。 | 陳穎宣 |
2 | ![]() | 網站名稱 科教館 網址 http://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26 網站簡介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成立於民國45年,為全國唯一國立科學教育中心,原館舍位於南海路「南海學園」內,民國92年間搬遷至士林新館現址(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館內的常設展區包含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與地球科學等豐富的展示內容;更與國內外博物館合作,展出最新的科學展覽;緊張刺激的動感3D劇院與充滿趣味的立體劇院,拓展對應用科學的視野;科學圖書館及設備齊全的科學實驗室,不僅能探究科學的理論基礎,還能透過動手操作來體驗科學;不只如此,每年定期舉辦的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與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科教館、全國走透透的行動科學館巡迴教育以及生動有趣的科普叢書等,兼顧了各年齡層民眾,期望全民能學科學、玩科學,進而愛上科學! FUN心玩科學 館長: 朱楠賢 本館是一個提供全民學習科學教育的大寶庫,館內的常設展區能讓您飽覽生物、物理、化學、數學與地球科學等豐富的科學知識;特展區更是將最新、最生活化的科學知識透過最炫、最精采的展示方法呈現在您面前。緊張刺激的3D動感電影院與充滿趣味的立體虛擬實境劇場,擴充您對應用科學的視野;包羅萬有的科學圖書館及設備齊全的科學實驗室,讓您不僅能具備科學的理論基礎,還能透過動手操作而兼顧了實務,更重要的是,您一定會發現原來科學這麼好玩!當然,科教館給您的不只如此,每年定期舉辦的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與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都可以提供服務的網路科教館、全國走透透的行動科學館巡迴教育以及精美有趣的科普叢書內容等,兼顧了各年齡層民眾,讓所有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都能FUN心玩科學,進而愛上科學! 我以分享喜悅的心情,將科教館豐富的科學知識及科普活動介紹給大家,誠摯歡迎您來科教館參觀! | 陳穎宣 |
1 | ![]() | 網站名稱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網址 http://ipmb.sinica.edu.tw/index.html/ 網站簡介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94年5月25日經院方正式核定此新所名,原名為"植物研究所')。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為中央研究院最資深之研究所之一;其前身為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於民國十八年春天在中國大陸南京成立,內分動物植物二組。廿三年秋該館改名為動植物研究所,由王家楫生為首任所長,仍分動物植物二組,以鄧叔群先生任植物組主任,置高等植物學,及真菌學與植物病理學二研究室。廿五年冬,創立藻類學研究室。抗戰軍興以後,動植物研究所一再播遷,自南京先遷衡陽,再遷陽朔,復遷至重慶。民國三十三年三月,中央研究院第二屆評議會於重慶召開第二次年會,議決將原有之動植物研究所,分設動物研究所及植物研究所。同年五月一日植物研究所正式成立,由羅宗洛博士任所長。當時以高等植物分類學與藻類學為主要工作領域。抗戰勝利後,植物研究所遷至上海。本所自成立後,單位歷有增設,至三十六年年底為止,先後成立八研究室:(一)高等植物分類學研究室 (二)真菌學研究室 (三)藻類學研究室 (四)植物生理學研究室 (五)森林學研究室 (六)植物形態研究室 (七)植物病理學研究室 及(八)細胞遺傳學研究室。 民國三十八年中央研究院隨中央政府播遷台灣。當時本所研究人員幾乎滯留大陸,本所研究工作遂告中斷。復於民國四十三年,胡適院長延聘本所資深研究員李先聞博士主持在臺復所的籌備工作。當時復所工作十分艱難,沒有既定的所址,缺乏從事研究工作的適當人才,更談不上研究設備,李先生只得將新聘人員暫時以合作方式安頓在臺灣糖業試驗所、國立臺灣大學等研究機構內,並利用上述研究機構的設備有計晝地進行研究工作。當時最主要的研究工作是李先生所領導的水稻細胞遺傳學的研究。 民國四十八年,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補助中央研究院在南港本院現址興建生物館。五十年夏新館落成、人員遷入、集中工作,本所始初具在臺復所後的規模。於民國五十一年,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在臺正式成立,由李先聞博士任所長。當時研究工作之範圍包括水稻細胞遺傳、放射線誘變育種、微生物以及竹筍醣類之代謝等。研究所需之經費、儀器及圖書設備之添置由當時的長科會補助,並在國際合作之研究計晝下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國際稻米研究所及美國農業部之資助,使植物所逐漸茁壯。有關研究人員之培植與訓練亦在李所長之長期計晝下,一方面利用暑期延攬國際知名的專家學者作有系統的教學或實驗方法之示範與訓練,另一方面則選送植物所內的基層研究人員赴國外進修,學成後再回來貢獻所學於研究工作上。 民國六十一年,李先聞博士退休,但仍退而不休的參與研究工作,時時保持聯繫,並對同仁不斷地從旁鼓勵與督導。所長之職務由郭宗德博士繼任。植物所由於研究人員陸續增加,研究範疇不斷擴充,原有實驗室遂不敷使用。因此於民國六十三年夏承國科會補助,興建研究大樓(即今李先聞紀念館),於六十四年竣工。李博士在大樓啟用時,特以「多想多做,使科學為人類造福」十二個字頒贈本所,以表達他對植物所之期望與勉勵。 民國六十六年十一月,郭宗德所長任期屆滿,由當時的副所長鄔宏潘博士接任所長。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鄔所長任期屆滿,由陳慶三博士接任所長。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陳所長任期屆滿,由周昌弘博士接任所長。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周所長任期屆滿,由楊祥發博士接任所長。民國八十五年八月,楊所長轉任副院長,由蕭介夫博士接任所長。民國九十二年六月,蕭所長任期屆滿,由賀端華院士接任所長至民國九十七年九月,在九十七年十月至九十八年十二月間由林納生博士擔任代理所長;後由黃煥中博士於民國九十九年一月接任所長至一O一年十二月止;陳榮芳博士於一零二年一月至一零三年九月間擔任代理所長,並於一零三年十月起擔任植微所現任所長。 | 陳穎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