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日」不落-日治時期花蓮的生活風貌

專題名稱 穿越時空「日」不落-日治時期花蓮的生活風貌

專題描述 透過實地走訪花蓮的大街小巷,尋找日治時期留下的文化遺跡,並透過文獻資料的搜索,整理出日治時期花蓮發生的大小事與遺跡的牽連,試著穿越時空,了解當時人民的生活發展、建設以及人文風貌,最後繪製花蓮日治時期景點之地圖,讓大家透過復古尋根之旅去學習當時在地的人文風情。

隊伍名稱 「日」不落搜查隊

指導老師 林慧貞 徐彥哲

參賽學生 張啟亨 張博鈞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張岱屏
來源 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8%80%81%E5%BB%BA%E7%AF%89%E6%96%B0%E7%94%9F%E5%91%BD#sthash.ZX5VS2IT.dpbs
描述 美崙溪悠悠留過,在溪流兩岸刻畫著歷史的痕跡。這裡曾經是阿美族人進行捕魚祭的場域,百年前日本人沿著美崙溪而上,企圖在東台灣複製心目中理想的母國。首先,日本人在美崙溪出海口附近,建立起軍事基地,當時的花蓮港兵事部,也就是位於美崙山腳的松園,曾是花東最重要的軍事指揮中心,傳說日本神風特攻隊出征前,都會在這裡接受天皇賞賜的御前酒。而溪流對岸的一片日式房舍,是當年日本指揮官中村大佐和軍事將領的官舍,當地居民稱為「將軍府」。
張博鈞
9作者 蔡增家
來源 戀日情結,已成台灣人漂泊心靈的最佳避風港
描述 記憶,是人與人之間共同的想像,也是民族認同的連結,它有可能是一種回憶,但也有可能是選擇性的失憶。台灣光復節就是最好的一例!十月二十五日是台灣光復節,但在台灣,除了總統馬英九一篇慷慨激昂的投書之外,在民間似乎沒有引起太大回應,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彷彿只淪為馬英九個人的獨腳戲,這與七十年前的回歸盛況相比,就好比湖中的漣漪一般,隨著波瀾擴散,歷史激情的波浪似乎只會越來越孱弱。也許是時代的日漸久遠,也許是世代難以跨越的鴻溝,讓過去這項光榮的記憶,越來越難以去拼湊,也讓這種無比的民族榮耀,越來越難以去彰顯。但是在台灣,這種歷史想像與民族認同的褪色,卻是與這幾年所興起的「戀日症候群」,息息相關。
張博鈞
8作者 洪致文
來源 花蓮港飛行場的變遷
描述 日本統治臺灣的末期,在花蓮的市區南北均各有一座飛機場,一般民眾多將北邊的「花蓮港北飛行場」,稱之為北埔機場;而「花蓮港南飛行場」則叫做南埔機場。戰後,北埔機場持續使用至今,南埔機場卻除了少數空軍用地及軍事遺跡,依然揭櫫著它曾為日本時代飛行場的身分外,至今已無飛機起降。相對於南埔這處南飛行場仍有遺跡可尋,歷經多次改建而呈現嶄新風貌的北飛行場,則除了跑道方位的軸線還隱約透露著它的前世,真正的日本時代遺跡已經很難找到。
張博鈞
7作者 洪致文
來源 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
描述 在臺灣近代歷史上,於二次大戰結束之時,臺灣島內分屬日本陸軍與海軍的
航空部隊,有著共計六十多座的各類飛行場(包含建造中),且以南部、中部密度
最高,北部次之,東部較少,但其數目已可謂極為驚人。自從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以來,臺灣便進入了戰時體制,而「臺灣要塞化」策略的提出,擬將臺灣建構成一
座「不沉之空母」的軍事規劃,更是迎向大航空戰的必要軍事建設。本研究透過各類的歷史檔案與航照、地圖疊合分析,確認臺灣島內的45座陸軍飛行場與19座海軍飛行場,對後續戰爭遺跡的文化資產調查與保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資訊。
張博鈞
6作者 陳姃湲
來源 洄瀾花娘,後來居上- 日治時期花蓮港遊廓的形成與發展
描述 在與殖民統治一併移植至臺灣的公娼制度下,日治時期
臺灣共成立 16 所遊廓-即合法性買賣專區。由於在殖民地
臺灣的法律體系中,公娼制度並非殖民中央政府-總督府所
張博鈞
5作者 蔡素貞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論文: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
本論文的部分資料有助於我們探討日治時期台灣人面對殖民文化的生活方式
張啟亨
4作者 徐俊凱
來源 日治時期行銷花蓮之研究-以戰前之景觀明信片為例(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本檔案為2016年"日治時期花蓮"相關論文研究的參考資料,可作為我們在蒐集相關資料時的參考。
張啟亨
3作者 李建興
來源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2/6213
描述 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幾項教育史實思維
台灣是日本現代化以來第一個殖民地,其殖民政策可說是建立在懷柔及綏撫政策,採漸進式做法逐步強化台灣人反異族的意識,然後再以內地延長主義為核心,逐步採行日台一體政策,期望達成同化台灣人之目的。
日本據台五十年的教育政策,亦建立了近代西式教育制度,開啟了台灣教育的現代化。普及教育成效與先進國家相差無幾,遠非當時的中國所能比擬。又如:日本治台期間的確提昇了整體的台灣社會文化水準,奠定了現代教育的良好基礎,亦改善不少生活惡習。

張啟亨
2作者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36)
來源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36/tony0536.html
描述 高一歷史課本中關於日治時期的台灣史
張啟亨
1作者 黃蘭翔
來源 中央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描述 這個論文主要是在探討日本的移民村的形式,總督府採用西洋的計畫手法。設計出了棋盤式的規劃。在戰後由台灣人的農民所接收下,給不同習慣的人進住。
張博鈞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日治時期的花蓮市
說明
在將軍府看到當時花蓮港廳得街市地圖,與今差異不大,那一帶應為市區,住宅區則位在較南部。松園別館為當時的花蓮港廳兵事部,曾經一度列為待拆建築,幸好地方人士努力爭取,才得以保留,2002年被登錄為花蓮歷史建築,今主要為觀光景點。以上為這次踏查之結果。
張啟亨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試著去從兩國叫度探討歷史
說明
我試著從日本人和台灣人兩方面去探討日治時期的各項的政策。才不會有愛國、親日、反日或抹黑的狀況發生。
張博鈞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文獻蒐集-網路版
說明
論文要完成,要上傳的資料可真不少呢?趁著假期,漫遊網路世界蒐集文獻吧!
張啟亨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閱讀臺灣歷史
說明
我去圖書館找了幾本和台灣史相關的書籍,希望從書裡能找到更多花蓮在日治時期的發展記載。
張啟亨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詢問相關資料
說明
詢問有關日本統治時代的相關事項,這個是在詢問-灣生的由來與相關事項(我直接採取問日本人的方式取得正確的資料,否則只能問老人)。也會以維基百科相互對照、確認。
張博鈞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張博鈞
標題 踏查
內容
今天換我至江口先生的紀念碑前拍照攝影

張博鈞
9作者 張啟亨
標題 發現街角的將軍府
內容
上週終於去了花蓮市區的將軍府,一個我只聞其名,卻從未踏入的日治時期古蹟,小學時讀明禮國小時,就知道它了。
去過松園別館後,發現這裡人煙稀少,但它的故事絕對更精采,聽當地的志工伯伯說,等文化部的經費下來後,就會針對此古蹟進行修繕。

張啟亨
8作者 張啟亨
標題 東區圖書資源中心蒐書去
內容
在浩瀚的網路資源中尋尋覓覓後,接下來就是找書印證各種資料的正確性。學校的圖書館裡能使用的參考資源並不多,於是從花蓮圖書館的館藏查詢中試著找尋希望能親眼看到的書籍,而大部分的藏書都屬於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內的東區圖書資源中心。
這過程中有件事還蠻糗的,從未進到東區圖書資源中心的我,以為它應該就是文化局的書庫,於是問了櫃台阿姨,阿姨一臉迷惑地看著我,接著指著櫃檯旁"斗大"的指標說:東區圖書資源中心就在地下室喔"!

張啟亨
7作者 張博鈞
標題 颱風擾亂我們的行程
內容
最近颱風的數目頗多的,可能會擾亂我們出去的行程!?

張博鈞
6作者 張啟亨
標題 好天氣
內容
俗話說呢:[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可我們缺的是人頭,因為這風和日麗,晴空萬里的天氣最適合戶外踏查了。但因為時程的安排,我得跟組員錯開進行,真是美中不足,好吧好吧!這樣也無妨,或許這樣子省時有有效率。

張啟亨
5作者 張博鈞
標題 要開始實地採集資料了
內容
我和啟亨在明天就要出去實地拍照了

張博鈞
4作者 張啟亨
標題 感人的"灣生"尋根之旅
內容
"灣生"一詞似乎在哪聽過?因為不是紅透半邊天,也不是生活中的切身相關,所以也就少了認識的必要。當決定要做一篇關於花蓮歷史人文的小論文後,老師隨即建議不妨從"灣生"的故事開始了解關於花蓮的日治時期。
在"灣生回家"一書中,作者田中實加的堅持與初衷,是我翻閱本書的第一個感動,過往的歷史,老去和死去人們的記憶,為什麼值得現代人陪著他們一起去懷念?書裡的每一個故事不知不覺中流露出的情感,讓我逐漸去體會土地和人之間可能產生的關係...。

張啟亨
3作者 張啟亨
標題 橫跨古今的網路世界
內容
趁著收假前充實論文資料的上傳工作,暢通無阻的網際網路無遠弗屆,即使無法像時光機進入另一個時空,但網上可供收集的資料卻也多到令人眼花撩亂。搜尋並初步閱讀了資料後,論文疊床架屋的工作也算是正在進行了,和夥伴與老師共同討論後,我們該正式上工了。

張啟亨
2作者 張啟亨
標題 連假
內容
好多颱風喔! 雖然放假,還是在家蒐集相關資料,記得去年中秋,已開始田野踏查,不曉得報告趕不趕的完。

張啟亨
1作者 張啟亨
標題 準備出征
內容
如果天氣允許,預計下禮拜的六日,隊員們即將前往花蓮有關日治時期文化的遺跡,進行調查,好期待,利用六日休息,閒暇的完成比賽進度。

張啟亨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台灣史記日本殖民統治篇3
作者 許介鱗
出版社 問津堂
簡介(摘要)
從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及特定議題等方面,分析日本的統治。
有殖民地的政治社會運動、殖民地台灣與大陸、日據末期總動員體制下的台灣等三大篇。
導讀
近年台灣史雖在台灣成為顯學,相關書籍也不少,但很多書都有黨派的色彩,特別是教育局對台灣史的干預是最多的。
它沒有任何黨派色彩,用客觀的以史實就事論事,分成3冊,總共36章
內文隨文章附有歷史圖片。除可供一般人了解日據台灣史外,也可供大專、大學、研究所教學、研究和參考用。
張博鈞
4書名 島嶼浮世繪
作者 蔣竹山
出版社 蔚藍文化
簡介(摘要)
台灣人也許是全世界對日本感受最複雜的。無論傾向親近或排斥,從台語裡的辭彙、日常生活習慣、建築、公共衛生制度等;都無法否定在這裡處處可見日本時代留下的印記。
導讀
竹山自來對編輯有興趣,高中似乎便參加過編輯營,學過一些基本功夫。我則一心想找個「只要看書,就有薪水領」的工作,從來沒放棄當學者的美夢。在學時,他曾以「系學會」之名,編過一份期刊,叫《歷史通訊》,時評、史論、散文、記事……什麼都有,內容十分紮實。
張博鈞
3書名 七字仔詩細說台灣史
作者 許極燉
出版社 前衛
簡介(摘要)
本書七字一句口語的韻文(七字仔)的體裁來敘述台灣的歷史。主要的從荷蘭據台、鄭氏開台敘起,滿清領台而不治荒廢二百年。重點在日本治台五十年的近代化建設。台灣乃得掙扎跟上國際的潮流。

  透過這本書,意圖讓台灣人欣賞台語之美,同時認識台灣人辛酸苦楚的歷史。
導讀
用短詩來閱讀歷史,歷史或許會變得更簡單易懂;
用台語來朗讀歷史,歷史或許會變得更平易近人;
簡短的七字仔詩讀起來輕鬆有趣,每一首28個字的背後卻是一段先民開疆闢土的心酸血淚史,本書帶著我從歷史中讀文學,從文學中看歷史。
張啟亨
2書名 台灣史新聞
作者 作者: 曹銘宗、繪者:杜福安
出版社 出版社:貓頭鷹
簡介(摘要)
本書精選台灣史新聞通訊社最具代表性的新聞、社論,以報紙的形式重新排版,呈現從古至今所有人類與台灣這塊土地互動的歷史。全書依時代背景分為六卷,從台灣島誕生開始,歷經史前、荷西、明鄭、清治、日治等時期,直至民國百年,一路展現台灣豐富的樣貌。無論是政治事件、民生經濟、藝文活動或名人軼事,都鮮明地反映當時的庶民生活。
    這是一本將複雜的台灣歷史化繁為簡的書,也是第一本結合自然地質科學、考古人類學及歷史研究的台灣史專輯


導讀
這是一本有趣的歷史書,也可以說它是一本報紙書,不只書的封面吸引人想讓人一探究竟,閱讀歷史瞬間變成讀報一樣輕鬆簡單。本書以新聞報導的形式記載了台灣各個時期的社會大小事,其中更有許多似曾相識的新聞事件和主角人物。如果有人覺得歷史枯燥乏味,不妨翻閱本書,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喔!

張啟亨
1書名 灣生回家
作者 田中実加
出版社 遠流出版社
簡介(摘要)
「灣生」,是指西元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六年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因為戰爭的無奈被迫離開;不過他們很愛、很愛臺灣,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臺灣才是故鄉!
 
作者的日本奶奶田中櫻代是一位灣生,22歲時遣返回到日本;管家爺爺竹下健志則是當年在臺日本人所收養的花蓮太魯閣族原住民小孩。這本書,就是灣生後裔田中實加12年來追尋「灣生」身世之謎的動人紀錄。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陸續建立了十餘處頗具規模的移民村。移民天真的以為安定下來就是故鄉,誰知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在臺日本人遭到全數遣返的命運,因而發生一則則生離死別的感人故事。
 
導讀
這本書一開始介紹了甚麼是灣生。作者是在不知不覺中踏上灣生尋根之路,一開始只是為了完成奶奶回家的遺願,決定到花蓮尋找奶奶的出生地。但因為某些巧合,開始為奶奶的朋友尋找家鄉。到了花蓮之後也陸陸續續返鄉的灣生,記錄下當時的點點滴滴。最後發現,其實自己一直在延續奶奶老年時所做的,為灣生完成最後的心願-當個台灣人。
張啟亨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穿越時空「日」不落-日治時期花蓮的生活風貌
透過實地走訪花蓮的大街小巷,尋找日治時期留下的文化遺跡,並透過文獻資料的搜索,繪製花蓮日治時期景點之地圖,整理出日治時期花蓮發生的大小事與遺跡的牽連,試著穿越時空,了解當時人民的生活發展、建設以及人文風貌,最後以故事創作畫下句點。
張啟亨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張博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