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幸不幸由你-麻雀生存的現況、困境及人類與之共存方式之探究

專題名稱 麻雀,幸不幸由你-麻雀生存的現況、困境及人類與之共存方式之探究

專題描述   從小常聽家中長輩說過去的麻雀是如何的猖狂,只要稻穀收成的季節或是在住家有些米粒等食物,總是有成群的麻雀壓境,趕都趕不盡,就像是「會飛的老鼠」一樣多。可是現在的生活周遭,我們雖仍常見到麻雀出現,卻很少看到這樣的景象,這引起了我們的好奇,究竟為什麼長輩說的和我們看到的不一樣呢?我們想要藉由這次的小論文探究家中長輩說的是真的嗎?如果是真,那麼從長輩的孩童年代到我們這一代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這樣的改變。
  本研究使用文獻的整理、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調查等方式來分析麻雀的生存現況、探討牠們面臨的困境及提出人類與之共存的具體建議。

隊伍名稱 國風小雀幸

指導老師 蔡宗翰 程碧琴

參賽學生 張立旻 鍾楷駿 程立昇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程立昇、鍾楷駿、張立旻
來源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
描述 國風小雀幸的研究流程圖
內含各流程實施的時間
程立昇
9作者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張立旻、鍾楷駿、程立昇
來源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研究檢核用
描述 小論文研究進度小組自我檢核結果
在研究期內,做全程的自我監控
能有效掌控進度,按時完成預定工作。
張立旻
8作者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和訪談對象
來源 本研究團隊訪談活動
描述 訪談長輩的逐字稿。
由鍾楷駿、程立昇、張立旻整理,程老師協助翻譯。
張立旻
7作者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
來源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小論文問巻之統計資料
描述 問巻統計之原始數據
由團隊成員
發放
調查
回收
統計
最後製成此表。
程立昇
6作者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
來源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小論文問巻之統計資料
描述 麻雀生存的過去與現況問巻調查之結果分析圖,
從圖中可以了解麻雀數量的今昔差別等資訊。
程立昇
5作者 張立旻整理
來源 程碧琴
描述 資料使用同意之聯繫過程
~指導老師代表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
使用email向BBS Taiwan說明需求並提出申請
張立旻
4作者 鍾楷駿、程立昇、張立旻
來源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自行設計
描述 檔名:4研究進度自我檢核-空白表
這個檢核表,是在九月初就討論製作的表格,主要是要讓夥伴們知道自己的進度和提醒自己完成該做的工作。
它用至目前感覺十分實用,讓我們可以按時完成每一階段的任務。
鍾楷駿
3作者 程立昇、鍾楷駿、張立旻
來源 小論文~25國風小雀幸組研究歷程檔案
描述 在9月28日,國風小雀幸的組員們相約,一起去各種麻雀可能出現的不同環境中,實地觀察麻雀數量及行為,所做成的觀察記錄表。
這份表格也是本團隊成員事先討論設計而成,並在當日外出時作為紀錄之用。
所有紀錄內容主要是由張立旻和組員溝通討論所得;
觀察筆記由鍾楷駿主筆;
打字上傳由程立昇負責。
程立昇
2作者 張立旻 程立昇 鍾楷駿
來源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自行設計
描述 這是訪問長輩或農人用的訪問稿,因對象不同分為兩版,其中:
1.農人版
這是一份當我們在訪問農人時使用的訪問稿,訪問稿的內容主要針對農人對於麻雀數量的印象以及農人對於麻雀與農田關係的看法與做法。我們想從中得知麻雀數量之變化與農人間的關係。
2.長輩版
訪題大致上與問卷相似,主要針對閱讀較困難的長輩或是願意多分享經驗的長輩而設,可以在訪問中更深入得到一些相關資訊。
張立旻
1作者 程立昇、鍾楷駿、張立旻
來源 國風小雀幸研究團隊自行設計
描述 這是一份調查問卷,這份問卷是經由成員們依據研究需求討論出來的題目,調查對象是超過五十歲的長輩,希望了解麻雀過去與現在的生存狀況,以做為研究分析的資訊來源之一。
程立昇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12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南安一日遊活動
說明
1026
一日遊活動
目的地: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步道
地點:花蓮~南安
文字紀錄:程立昇和張立旻
影像紀錄:立昇或張爸爸
影片製作:張立旻
1. 離開花蓮近郊,往南到玉里、南安
2. 沿途經過之處有許多稻田
3. 在加油站屋頂下方的空隙和棚架間,有一些麻雀飛來飛去,並停留在屋頂下的間隙很久,看來像是牠的家,猜想是築巢在上面隱密的地方。
4. 一大片稻田雖然都結稻穗了,但是幾乎沒看到一隻麻雀,讓我們很訝異,看起來稻穗似乎尚未飽滿,天氣陰涼,應該會吸引麻雀前來,但卻沒有。判斷原因有可能是農人的防制有效,也可能是那裡有麻雀的天敵,但是我們沒見到不敢斷定。也有可能是田間沒有樹籬可躲避,或是集合許多麻雀的困境,讓麻雀在那裡失去了蹤影。
5. 糖廠的棚架上也看到許多麻雀,並隨時飛到地面撿食遊客掉落的餅屑等食物,離人很近,不太怕人。
張立旻
11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書面報告定稿上傳
說明
小組討論書面報告(完稿及上傳)
地點:組長張立旻家
主席:鍾楷駿
紀錄:程立昇
一、 討論事項:
1.書面報告最後定稿
2.專題報告標題討論
二、 會議內容
1. 書面報告的內容小修:因為內容太多,擠不下,因此討論再把用語精簡,使版面能排得下。
2. 結論再做整理,原來大家想的內容太籠統,不夠具體,經過大家討論之後,又修了許多地方,建議也加上了對象,讓它更清楚的有建議對象。
3. 立昇打字較快,負責做修改上傳工作。
4. 大家覺得目前內容差不多完成,可以上傳了。
程立昇
10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訪問長輩精采剪輯
說明
10月11日訪問長輩活動
夥伴們先和長輩們約好做訪問活動!
訪問的長輩年齡設定在50歲以上
由於有些長輩年齡大
可能聽或說國語有困難
所以有時程老師會代為翻譯成閩南語
我們三個夥伴則是盡量大聲,
輪流提出問題,長輩們都能盡力幫助我們解答疑問
很感激他們!
張立旻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月8號團隊工作會議
說明
地點:張立旻的家
主席:張立旻
控制會議流程:程立昇
紀錄:鍾楷駿
拍照:程老師
一.討論事項:
1.論文專題大綱訂定
2.小組分工
二.會議內容:
1.首先我們先確認我們大致做到了什麼,有什麼需要彌補的,接下來進入我們這次的主題:論文專題大綱訂定及分工,我們討論正文簡述要寫些什麼,接下我們再將正文部分分為六大段,再將其分出幾小段確定標題後,我們進行分工,鍾楷駿做第一段,張立旻做第二段,程立昇做第三段。
2.再來我們去尋找一些相關網站並瀏覽,討論有關我們的專題。
3.擬定這次進度,並決定在禮拜六時,一起去圖書館開讀書會。
4.程老師提醒我們只要有空就可以將一些沒做完或做比較少的部分填補或增加。
鍾楷駿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月4號讀書會
說明
指導老師:程老師
出席組員:程立昇、張立旻、鍾楷駿
紀錄:鍾楷駿
會議內容:
1.起初,我們決定到花蓮市立圖書館閱讀及討論,我們帶了幾本書去,並進行這次的讀書會。
2.我們進行了讀書會,而程老師要我們如果看到什麼重點就要紀錄一下。
我們一邊讀,一邊和組員分享自己的心得,把之前借來的書中和麻雀有關的資訊再探討一下,發現上次自己讀時原本不是太懂,經過討論之後比較容易了解書中的主旨。
3.我們這次另外還要討論的主題是:有關我們的書面報告要大致訂標題,進行方式為只要有想到什麼都可以提出。
4.我們依論文格式規定的章節,先訂三大段(前言、正文和結論),並將其再分幾小段,使書面報告能夠清楚讓讀者看懂。正文部分大致包含:麻雀的生態習性、過去和現況;麻雀面臨的困境;人類目前的努力和將來可以的作為。
鍾楷駿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9月28日小組戶外觀察麻雀活動
說明
地點:戶外不同環境
交通:程老師開車
主席:程立昇
觀察者:全組組員
觀察紀錄:鍾楷駿
活動紀錄:張立旻
一、 活動過程:
1.花蓮農校校園:
選擇這裡是因為有很多的樹,我們覺得應該會有很多鳥。而且它在市區,而麻雀是在都市常見的鳥類,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可以發現麻雀。但是到了以後我們發現在那裏住著成群的烏頭翁,麻雀反而沒看到。所以我們去問了每天待在那裏的警衛伯伯,他說有時候會有麻雀但是很少。
2.明義國小校園:
因為我是明義的校友,我記得以前有看到很多麻雀。到了之後我們有看到麻雀在地上啄食某些物體。並且我們還在榕樹上發現了一個鳥巢。
3.明禮國小旁的河川邊:
我們想看看這種特殊環境麻雀是否會出現。不過在那裏雖然有許多鳥的蹤跡,像是:烏秋、白鶺鴒、伯勞鳥還有蒼鷺,獨獨少了麻雀的身影。
4.吉安農改場旁稻田:
因為資料上都說麻雀會吃稻米,所以就想到稻田旁看看。果然在那裏有看到麻雀,但是數量只有大約五、六隻,推測是稻米還沒成熟的緣故吧。
5.農改場附近的玉米田:
當我們回程中開過一個玉米田,發現有一群大概三十隻以上的麻雀驚飛到路旁的電線上。我們終於看到數量多的麻雀群了。
二、 活動檢討或應注意事項
1. 事前準備要充足:
在到了花農後我們才發現我們的兩台相機,一台沒有充電、另一台沒有插回昨天晚上處理的記憶卡。這提醒我們每次活動前應該檢查所有裝備都是處於可以使用的狀態。
2. 要考慮臨時可能發生的狀況:
在花農因為一無所獲所以我們決定要去訪問門口的警衛伯伯,但是因為是臨時起意,所以我們沒有充分問出研究所需之問題。
3. 要分工清楚:
今天的活動是到了現場以後才指派工作的,但是臨時的狀況下大家都沒有心理準備,導致一開始時活動有點混亂。
4. 活動前應有充足休息:
在活動前一天晚上應該要早睡以免隔天精神不濟無法專心參與活動,例如程立昇隊員!
張立旻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9月24日團隊工作會議
說明
地點:張立旻家
主席:程立昇
文字紀錄:張立旻
影像紀錄:志工-張爸爸

一、 討論事項:
1.進度表的格式
2.比賽網站使用方式
3.擬定這週的進度
二、 會議內容
1.會議剛開始張立旻以及程立昇向鍾楷駿分享比賽網站使用的心得。因為鍾楷駿有電腦使用限制,所以沒辦法在平日使用電腦。
2.在這之後我們討論並且決定以何種格式製作進度檢核表。
3.然後我們在找到的許多資料中搜尋適合使用的資料網址並嘗試上傳一篇相關的連結。接著我們每個人各選擇數篇文章及網址準備在空閒時上傳。
4.因為比賽網頁中打上資料後修改有時會消失,經過大家討論後決定先打字WORD後再上傳以免資料丟失。
5.依據進度表規畫下次集會前每人須上傳一次會議紀錄、一篇心得以及三篇相關聯結。
6.大家約定星期日一起去戶外觀察麻雀。
張立旻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9月3日安排研究進度
說明
日期:九月三日晚上七點半到九點
出席成員:張立旻 鍾楷駿 程立昇
紀錄:程立昇
指導:程老師
內容:今天程老師告訴我們小論文競賽網站的功能,我們看了之後就開始討論分工合作的方法,我們決定依照工作室的項目,認領自己能夠負責的部分並且和夥伴溝通怎麼樣互相配合,接下來我們就把這些工作項目需要做的事,安排在每週的進度裡-寫出每個人要完成的進度。我們互相打氣提醒大家要完成進度。
程立昇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8月22日讀書會
說明
指導老師:程老師、謝老師
出席組員:程立昇、張立旻
紀錄打字:程立昇
會議內容:
1 一開始老師介紹了我們新的小論文網頁的大概功能,並且再度提示研究方法的選擇,並提醒組員接下來要進行文本的討論。
2在程老師的指導下我們把讀書讀到的重點都寫成筆記,並舉辦了一次讀書會,我們準備了兩本書,但是因為生態學概論內容太難,所以這次討論的是:自然生態保護教育圖鑑3-自然保育這本書,我們進行的方式是,先向夥伴報告自己讀到的要點,另一人再把聽到的內容以他自己的話講出來,然後原報告者再進行補充。
3約定下次進度:要蒐集有關麻雀的種類和生長環境的文本資料,閱讀後筆記摘出重點,在下次聚會時分享討論。
程立昇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8月11日研究動機和研究方向研討會
說明
組員:程立昇、張立旻、鍾楷駿
指導老師:程老師、謝老師
主席:張立旻
紀錄:程立昇
在老師的教導下查詢資料,並且了解各種蒐集資料的途徑。完成研究動機。
老師告訴我們今天要先確定論文的方向。我們的論文可以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麻雀數量和自然生態的關係,一個是麻雀減少的原因,我們經過討論之後,張立旻覺得較想探討麻雀數量和自然生態的關係,然後程立昇和鍾楷駿也都同意。我們去找的資料裡面有很多篇都提到,近年來農民大量使用農藥,使得麻雀中毒身亡,還有基地台的輻射會讓麻雀腦中的晶片磁化,都是麻雀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目前我們還想不到這些資料要怎麼樣使用,還要繼續討論。
程立昇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8月3日工作室使用研習
說明
成員:張立旻、楊人燁、程立昇、鍾楷駿
主席:張立旻
紀錄:鍾楷駿
指導老師:程老師
  今天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要找一個地方,作為我們討論和放資料的地方。程老師教我們該怎麼使用工作室及它的功用,她主要教我們使用討論區、學習日誌、活動相片、資源網站這四個地方的方法,並且讓我們試試看。
  我們想選出一個比較有領導能力的人當組長,大家先稍為討論,再經過投票,結果是張立旻三票當上組長。
  接下來我們開始找資料,程老師提醒我們蒐集到的資料可以放在檔案管理夾中;楊人燁說我們如果有要討論的問題,還是去到討論區討論;張立旻提醒我們要盡量去蒐集多一點資料以供討論;程立昇希望大家能夠多上工作室看看,才可以知道大家要討論的問題。
今天收穫不少,大家也衝勁十足的開始要動起來了!
程立昇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7月20日團隊會議紀錄
說明
參加成員:張立旻、楊人燁、程立昇
指導老師:程老師
主席:張立旻
紀錄:程立昇
程老師告訴我們要先討論,找一個大家想要探討的題目,訂下主題才有辦法開始做後續的工作,所以我們就開始討論主題要用什麼。楊人燁說要不要做台灣的形成?但是我們都覺得這個題目很大,要研究台灣的過去是如何形成又怕資料太少,所以否定了這個主題。張立旻提議說要做麻雀的生存;程立昇馬上又提出一個主題叫做青蛙數量為何銳減。張立旻覺得要先看看資料數量再做決定,楊人燁說要不要再想些主題,然後程立昇查了資料數量後,發現麻雀這個主題很有趣,應該加以探討,加上大家都對動物有些興趣,所以都表示同意的態度。張立旻說要有個明確的主題,程立昇就說麻雀危機怎麼樣?張立旻說麻雀減少的原因及影響,我們都對這個主題沒有意見,張立旻就說我們可以分成:1麻雀減少的原因有哪些?例如可能是人類或天敵。 2麻雀減少對生態有甚麼影響? 3我們可以有甚麼改變?
程立昇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張立旻
標題 最後回想所得
內容
剛開始要寫報告的時候大家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又要從何開始。在經過一次會議之後我們決定先一起討論大標裡的內容該怎麼寫、要寫甚麼,然後每人分配一個大標題帶回家做,下一次開會大家再一起討論有哪裡的內容可以改進。所以大家一起討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還有我發現民眾對麻雀的減少並不太關心,因為在我們訪問過後往往會聽到受訪者用恍然大悟的語氣講出:「好像真的有減少欸。」的答案。
而且問卷調查結果中有很多人認為麻雀減少不會影響人類生存,但是任何一種物種都是有其存在意義的,特別是麻雀這種大族群。這顯示人們對生態中物種間關係的不了解,應該多加宣導。
原本以為26號就要截止,所以我們利用禮拜三跟假日晚上頻繁的聚會,終於在期限內做好。在得知延期後我們又將書面報告小修了一下,雖然辛苦,但是我知道盡力做好才能達成目標。
在十月二十六日我們參加了一日遊活動原本不能去的,但是因為完成了報告所以我們可以去了。在途中我們經過了一整片的稻田,我看到了稻穀都抽穗了。但是卻沒有看到麻雀,是農民做了甚麼措施嗎?可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奇怪的地方,也許麻雀真的快消失了。

張立旻
9作者 程立昇
標題 訪問心得
內容
我們去訪問的時候,我們的外婆認識很多其他的老人,她就幫我們找了很多老人來訪問,我們真的很謝謝她。我們在訪問的時候發現大部分老人家都認為只要給麻雀東西吃、不要抓他們就不會變少了,但是我覺得這個想法有問題,因為給他們東西吃,他們還是會去吃被撒了農藥的稻穀,還是會死掉,而我比較認同另一少部分的老人家的說法,就是不要噴農藥、架網捕捉,麻雀就不會變少了,我覺得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我覺得要跟老人家對話真的是好難好難,因為有些聽不懂國語,而有些又聽不太清楚,幸好老師也會台語可以幫忙翻譯,要不然我們這次就得鎩羽而歸了。我覺得我在這次訪問中學到了怎麼與人相處。

程立昇
8作者 鍾楷駿
標題 訪談的想法及感言
內容
  在這次的訪談中,我聽了許多人對我們提出的問題有許多的看法,像是:(依照您的判斷,您覺得麻雀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每人的觀點就不同,72人中有51人覺得原因是農藥、樹變少有32人、外來鳥類入侵有26人、其它像天氣變熱和捕殺也有一定的人數勾選,所以大家各有不同看法,這是調查之後的發現。
  不過物種的改變是實際上都會發生的,畢竟每個物種都是會達到其數量的巔峰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可是只要有物種變化得太快,這樣人類就必須檢討之中有什麼環節出了甚麼問題,須如何改善。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去關心和實施,這個地方是需要改善的。
  至於我們現在做的進度,我是覺得要能按時完成,可能還是有點趕,不過略略的瀏覽過已經完成的部分,我覺得其實我們做的應該是還蠻充實的。雖然活動進行中有時候會缺少些準備或是忘了要紀錄,像是我相機都沒在拍之類的等等,不過大家統整再集彙,就彌補了這些缺失。很謝謝我們團隊之間的合作,也謝謝老師提醒我們作業時的疏失。

鍾楷駿
7作者 張立旻
標題 了解自己的不足
內容
  原本在做好一些相關連結之後,我以為之後的資料應該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但是當我們開始寫書面報告之後,卻發現常常會有資料不足的地方。這樣的情況讓我知道先前是我想得太簡單了!
  不過也因為這樣,讓我發現先前的計畫有許多沒想到的地方,而當初卻覺得我們的計畫完美無缺,這個落差太大了,剛開始很難接受,但是事實就是如此,只好接受努力的去彌補,而後來的一邊寫一邊查資料,更容易針對自己的主題補足需要的資訊。所以也沒那麼難,只要去做就會有所發現!
  另外,在訪問時,我覺得受訪者常常會不知不覺間的講到別的主題上,因為這樣所以又要花很多的時間把主題拉回來,所以我了解到:我對於訪問時對話的掌控還多有不足。我們也有做了一份問巻調查表,拜託親人朋友幫忙找到我們需要的對象填寫,而在收集完這些問卷統計後,我發現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看法,這些東西讓我們能夠看到別人不同的想法,也讓我們更了解關於麻雀的事情,畢竟填寫者年紀都超過五十歲了,這對於我們了解古早以前的事情大有助益。
  最後,這一路下來還要多虧程老師的指導和蔡老師的提醒,否則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們也不可能做得這麼好。

張立旻
6作者 鍾楷駿
標題 麻雀真的變少了
內容
在參加這次的競賽前,我一直以為像麻雀這種多到不行的物種是不可能在我的周遭生活消失,但經過這次的觀察,我發現情況非如此,是我以前把其他鳥類看成麻雀,還是是真的麻雀減少了呢,都有可能,可是總覺得是真的麻雀減少了。
我問我媽媽,麻雀會不會消失,我媽說應該不會,因為我們現在農業發達,麻雀的食物很充足,應該不會消失,雖然跟我媽所說的一樣,農業確實進不了不少,但像新聞所說的,農業雖進步,但灑農藥的比例卻變高了,雖然近來因為提倡有機,灑農藥確實有少一些,可是農藥的出現,仍對麻雀造成不少的威脅。
感覺到麻雀的消失,讓我不禁想說,既然麻雀都感受到了改變,那其他原生鳥類不就更為受影響嗎?之前去圖書館我看到了一本書,書名叫做鳥類的消失關係人類的存亡,我看了一下它的出版時間,那是八十幾年的書,也就是說,早在那時候,就有人已經提倡有關這方面的資訊,只是有沒有受人關注而已。

鍾楷駿
5作者 程立昇
標題 觀察麻雀心得
內容
我們出去觀察麻雀時,我發現到麻雀現在真的不多,地盤大多數都被比較強勢的種類占據了。我們往市區走,到了明禮國小校園旁,看到那裡的河邊有一大片草地,跟我們讀到的麻雀會出現的環境很像,但是我們繞了一大圈、找了好久,都沒有看到麻雀。卻是看到了許多凶暴的烏秋,我們還看見了一隻白鷺和一隻蒼鷺。好不容易在河邊腳踏車道旁的樹上看到了兩隻很像麻雀的鳥,走近仔細一看,相對於麻雀而言卻又太大隻了,我們仔細的觀察牠們的特徵,程老師說很像是伯勞鳥,我們把帶來的圖鑑一翻,真的是牠。
想像中稻田應該有許多麻雀,但是我們去稻田看了一下,也許是因為稻子還沒成熟的關係所以沒有很多,大概七、八隻而已,我們還在那看到兩隻白鷺,我心中產生了疑問,是不是麻雀也怕白鷺呢?我要趕快去查一查。我們本來有點失望的想要回來了,卻意外的在玉米田中看到了一群麻雀,我們幾個人興奮得討論起來,為什麼這裡會有那麼多麻雀呢?我們猜想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也許是因為玉米結穗了,他們想去吃的關係吧!
我今天早上因為聽到了許多的鳥叫聲,其中夾雜著吱吱喳喳的麻雀叫聲,讓我的神經緊繃了起來,我趕快抓了手機,衝出家門,想要拍下牠們的身影,但是手機放得不夠大,所以失敗了,第二次我有勉強拍下,但是還是不夠清楚,我覺得非常可惜。

程立昇
4作者 張立旻
標題 讀書過後
內容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我對於人類的行為會對自然造成甚麼影響的概念不大,只知道應該是不太好的,但是在看了生態學概論中舉的例子才發現原來人類做的事情最後會加重許多報復回來。另外我本來以為做論文就像做學校報告一樣去網路上看一下然後打字,沒想到原來要很多個網頁的資訊而且也要有書籍資料,其實以前我看到寫得頭頭是道的資料就會很簡單的深信不疑,可是我透過詢問老師才知道網路上的訊息其實並不是全都是正確的。然後是關於麻雀的知識,從前我並不如何在意麻雀,只是想麻雀不太挑剔生存的環境而已,沒想到他們跟人類的關係居然是如此的親近,雖然他們會吃掉稻米,但是同時他們也會獵捕害蟲給雛鳥吃,這樣就可以不用撒過多的農藥來殺害蟲進而影響人們的健康,我想要藉這篇論文來表達出我的想法。

張立旻
3作者 鍾楷駿
標題 真相和我想的不一樣
內容
在研究之前一直認為在都市環境的動物或植物會因為長期的待在這種環境,而逐漸習慣並生活下去,但經過這次研究主題的探索歷程,發現情況並不如我所想的一樣。像是以前曾經有次跟我弟突然很早起床,那時到二樓去看,發現有好多麻雀和其他鳥就在窗台上吱吱喳喳的跳來跳去,但最近起床就覺得寂靜得好像晚上一樣。
我看了一些別人在部落格曾寫過的發文,有些人說麻雀的消失是因為我們施灑大量的農藥才導自如此,但也有人也說是都市化使鳥類的生存空間減少或消失,雖說每人說法不一樣。
雖然很多人以為所有麻雀都會食用稻米,但實際上麻雀的幼鳥卻是以蟲類為食,要是過度的驅趕麻雀,可能會讓昆蟲數量無法受到抑制,也會影響麻雀的繁殖,使其數量減少,進而更使昆蟲數量大增,反而使農作物被更加破壞,所以我們要適當的作為,使其達成平衡萬物互相共榮。

鍾楷駿
2作者 張立旻
標題 我的目標與期許
內容
  以前一直都不太在意生活周遭的生物是否有甚麼變化,而且也不覺得少了一兩種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在看到中國因為殺麻雀而造成蝗災的資料並且讀過一本探討生態環境的書籍以後,我知道原來每個生物在生態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類現在或許能憑藉發達的科技暫時控制住生態系改變對人類的衝擊,但是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我們應該尋求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方式。大自然經歷無數年逐漸演化出來的生態系一但被破壞將會造成我們無法想像的後果。我希望這次活動造成影響的對象不只是麻雀,而是能夠讓更多的人關注人類對生物造成的傷害。
 透過這次組成小隊做小論文的過程,我發現到其實每個人的時間真的很難配合,尤其是大家現在都在忙碌的國中準備要會考以及其他加分事項,雖然剛開始準備時有多一位同學有意願一起研究,但是現在他沒辦法繼續參與,剛開始他真的有很認真在做並且盡力配合,我希望能夠繼續接下來把這篇論文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好,讓我們小組的同學們能有一些收穫,也不要辜負蔡老師和程老師以及大家的期望。

張立旻
1作者 程立昇
標題 開啟不一樣的學習之旅
內容
在這個暑假,我們決定參加小論文比賽,我們因為人找得比較慢,所以進度也沒有多快,我們在第一次的會議中開始討論主題,因為我們都很喜歡觀察鳥類,發現了現在的麻雀和以前比起來好像比較少一點,所以我們決定採用與麻雀有關的題目。
我們在找書籍的時候並不好找,因為有關於麻雀的書籍並不是很多,但是還好在我們努力的搜查之下,終於找到了足夠的書籍,我們在閱讀書籍之後會把重點和心得寫下來並進行討論,在和夥伴的討論之中,我發現了與夥伴合作的快樂以及與夥伴一起討論出最後結果的成就感,但是剛開始時我與夥伴的討論並沒有那麼熱烈,大概是因為我不喜歡與我不熟悉的人講話的關係吧!不過到了現在已經完全沒那種問題了,因為經過了多次的會議,我們愈來愈熟悉對方,因此討論時不需要有太多的顧忌,所以討論的效率也快了許多。
我們因為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社群研究活動,所以還有許多不解的地方。我們覺得範圍應該小一點,但是如果範圍太小的話資料又不好找,但是我們最後還是決定把範圍縮小,因為如果範圍太大的話就不符合小論文三個字中的小字ㄌ,正因為如此我們更加認真的找資料,因為如果不認真的話很難在規定時間內把事做完,還好在大家的努力下,目前的進度還算趕得上。

程立昇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生活自然文庫-生態學(修訂版)
作者 彼得•法布與時代-生活叢書編輯 合著 ,費立 譯
出版社 紐約 時代公司
簡介(摘要)
本書內容包含大範圍的看各地不同的生態體系,再看社群中生物間的關係。分析各物種的出現,興衰的原因,再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全書分為八章:
1.無所不包的一張網
2.社群中的共存
3.為什麼生物各得其所
4.節奏、週期和時鐘
5.互惠互助-還是爪牙相向
6.適者與不適者
7.種群的盛衰
8.人與自然之間。
導讀
彼得•法布對生物之間的關係極為關注,曾經寫作並出版了數本相關書籍。
這本書可以從地球的各種不同環境的區域各別來看,這些區域可能有著一些自然的限制,如高山、河流、海洋或是氣候,這些因素可能限制了一些種類的生物在此生存或是對此區域的生物起了一些作用,包含人也是受到影響。生物地理學可以解釋這些疑問。
接下來對「大自然中原本看似疏遠的動物和植物如何用一種錯綜複雜的關係連結起來」,社群中存在著怎樣共存的關係?他引述了達爾文的發現:只有土蜂可以有效替三葉草深紅色的花朵傳授粉,因為土蜂有很長的舌頭。因此「他推斷出紅三葉草之所以能在英國成功的生長,是因為這個國家盛產土蜂。」
有引據,有好的圖片配合,在這樣的立論和解釋下,讀者們可以深入的了解關於生態系內發生的各種作用和它的重要原理。
張立旻
4書名 科學讀書大庫:生態學概論
作者 郝道猛
出版社 徐氏基金會
簡介(摘要)
這本書剛開始是在講述生態學的定義、歷史、研究目的及方法還有生態學知識的取得途徑。在這之後是有關於生態中環境、物質、各種因素與生物的關係、生物間的關係以及生態學的應用。
導讀
如果只是要大略了解生態學,第一章:緒論 中的內容是很好的選擇。要更深入了解可以在頁數為羅馬數字V~X的目錄中找尋想要的資料。在書中有許多的圖表可以和文字資料一起參考使用,此書的內容雖有些難懂,但是包含內容廣泛,對於想要研究生態學的人來說,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張立旻
3書名 台灣都市賞鳥圖鑑
作者 方偉宏
出版社 貓頭鷹
簡介(摘要)
本書收錄105種生活在公園.行道樹.池塘.郊區及一般住家門口的鳥類,詳細介紹辨識特徵,以及分布環境、覓食、飛行、鳴聲、繁殖方法等習性,並精心設計多種檢索方法,查找容易,是最方便使用的台灣常見鳥類圖鑑。
導讀
在12頁的部分大致介紹了鳥類的身體構造,在13-23頁的部分有介紹鳥類的活動方式、足型、嘴喙、翼形、鳴管、飛行方式、尾羽...等,教你如何去分辨和了解。在圖鑑的右上角及左上角已將鳥類的活動環境大致分為四大區,方便讀者查詢或分類,在圖鑑的上方有該鳥的科名、學名、亞種、保育等級及身長,在下方有別名、食性、活動時間、棲所、群聚性及遷徒狀況,而要是不知如何分辨,在圖鑑上有鑑別重點,幫助讀者辨認鳥類。
鍾楷駿
2書名 自然生態保護教育圖鑑3-自然保育
作者 楊平世
出版社 教育部
簡介(摘要)
這本書透過介紹台灣的生態體系來了解自然保育的重要性,並探討相關的理論,藉此來談自然保育的迷思,還講了自然保育的實施情況,介紹了台灣的保護區,最後還介紹了國際上的環境保育組織。
導讀
台灣有許多的生態體系,例如:海洋生態系、沼澤生態系、農田生態系等十個生態系,這本書配合了許多清楚的生態與自然環境的圖片介紹了我們所剩不多的自然資源,明列了自然保育的目標,還探討了自然保育的相關理論,例如:生態學和保育族群遺傳學等。至於我們在自然保育方面有什麼迷思,例如:積極的「放生」會有什麼後果,也十分值得大家參考。要實踐自然保育的工作,也需要一些組織,書中也有列出,並且把保育的內容詳細介紹。在這本書出版當時,台灣的各種保護區的狀態,例如:自然保留區、國家公園等,以及國際上實施自然保育的團體,例如:自然保育聯盟和華盛頓公約組織等的運作情形,也都是值得關心自然生態的人參考。
程立昇
1書名 台灣野鳥圖鑑:陸鳥篇
作者 廖本興
出版社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這本書「收錄了370種台灣陸生野鳥,搭配1000幅以上的生態照片,並且蒐集了130種鳥的聲音隨書附贈」。它的「分類是依循Clememts世界鳥類名錄Version 6.5(2010)分類系統」,中華鳥會2011年版台灣鳥類名錄也是採用這個分類系統。本圖鑑針對中文名不同的鳥種,提供了前後分列方式,讓讀者得以對照。
導讀
這本圖鑑是依照鳥類的科別,依次編排,並將科名標示在頁面外側;每一種鳥分占一頁到兩頁。頁面的安排井然有序,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很快的找到所要的資料:頁面中間放的是介紹鳥種的生態照片,作者拍得十分清晰,讀者可以一邊閱讀說明一邊對照它的外觀;在頁面左上方有該鳥的慣用中文名以及台灣鳥類誌中文名,而在頁面右上方有其學名、特有種圖示、保育等級符號、體長及展翼長、生息狀況;對於許多辨識不易的相似鳥種,會在圖片上附上辨識比較一覽表,列出牠的相似種的名稱、特徵及生長地,讓讀者能輕易辨別相似鳥種的特徵與差異;在圖片下方則是詳述該鳥種的特徵和生態習性,對於像我們這樣有興趣想要觀察鳥類的初學者來說,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入門書。
程立昇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小論文專題研究題目:
麻雀,幸不幸由你-麻雀生存的現況、困境及人類與之共存方式之探究
研究內容概要:
本研究是想知道麻雀數量有沒有減少,並且使用文獻探討、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觀察等方法,來分析麻雀的生存現況、探討牠們面臨的困境及提出人類與之共存的具體建議。
程立昇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7說明 專題報告簡報檔張立旻
6說明 鳥叫聲~麻雀???張立旻
5說明 書面報告程立昇
4說明 訪問長輩的逐字稿和資料分析張立旻
3說明 研究流程張立旻
2說明 進度檢核表張立旻
1說明 問巻統計張立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