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與信仰
序號 | 檔案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作者 曾樹銘、陸傳傑 來源 http://magazine.chinatimes.com/ctweekly/20130507005958-300106 描述 王爺崇拜是僅次於媽祖,台灣第二大的民間信仰。 相對於媽祖出巡的莊嚴與肅穆,王爺崇拜展現的是民間基層的狂熱與豪放。尤其是嘉南、高屏澎沿海地帶的王船祭更是充分展現台灣民間信仰中,虔誠而歡樂、華美而生猛,有如嘉年華般的年度盛會。王船祭典的最後,沖天的火焰將王船火化,發送王爺遊天河的壯麗場景歷來是王爺信仰最動人心魄的視覺印象。色彩鮮豔、造型華麗的王船也是整個王船祭中最亮麗顯眼的標的。過去,貧窮的年代,遊天河的王船大多以竹篾為骨架,以彩紙黏糊船身。現在規模較大、財力雄厚的王爺廟都改木造王船替代彩扎紙船,造價動輒百萬計,頗有「輸人不輸陣」的氣魄。王船的樣式絕大部分以福船為準。但是,雲嘉地區規模較小的王船祭典,限於經費,仍維持紙糊王船的傳統,雖然形體較小,亦有可觀之處。 | 林喬翰 | |
9 | 作者 胡光曲 來源 http://big5.huaxia.com/hxhy/hywh/2011/09/2587962.html 描述 有海的地方,就有媽祖。”從遍佈我國各地的媽祖廟、天后宮可以看出媽祖信仰在我國的傳播之廣,影響之深。而大型神話劇《媽祖》的開拍則對媽祖文化中的中國“海洋信仰”做出了全新影視解讀。出品方表示:“媽祖信仰代表著中國的海洋文明,其中蘊含的中國走海人的福建與天津作為媽祖信仰的文化中心,是全世界媽祖信眾的聚集地,每日前往津閩兩地朝聖的媽祖信徒絡繹不絕,素有“南有湄州媽祖廟,北有天津天后宮”之說。湄洲媽祖廟是世界兩千多座媽祖廟(宮)的祖廟,在世界媽祖信仰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開拓冒險精神,是任何陸地文明都無法比擬的。 | 林喬翰 | |
8 | 作者 劉禹慶 來源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621793 描述 澎湖特有種小章魚禁漁期,由3月29日至 4月12日止,有鑑於以往禁漁期間,市面上仍有小章魚販售,甚至餐廳內也都有供應,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為了讓海洋資源得以永續,今年禁漁期間也禁止販售每年2至5月是澎湖特有種章魚的產季,每年此時,章魚便聚集潮間帶準備交配產卵,由於每台斤價格高達千元,投入捕捉行列的民眾為數不少,「夜照章魚」的海上活動,讓澎湖的潮間帶燈火通明,但也由於過度撈捕,不僅讓澎湖特有品種章魚有滅絕的憂慮,潮間帶遭大量踐踏破壞,更是所有海洋物種生態的浩劫。 馬公市長葉竹林在選前便呼籲強調澎湖落實海洋保護措施、確保海洋生態永續發展,表示2至5月的短暫產季,是民眾搶補潮,也是澎湖特種章魚是否能夠成功交配、產卵及孵化的關鍵。而澎湖地區海域已有多種生物消失於無形,他再次呼籲民眾配合禁漁規定,不要掏光子孫的生活資產。 | 林喬翰 | |
7 | 作者 張存薇 來源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71921 描述 溫馴美麗的綠島燕魚群不見了!保育人士發起保護綠島海洋生態活動,邀民眾四月九日站出來,一起推動成立「區綠島鄉南側人工投放的鋼鐵礁原本有一群美麗燕魚悠游海中,遊客可搭娛樂漁船或潛水近距離欣賞,不過海底生態紀錄者李世明長期觀察發現,燕魚數量越來越少,最近只剩三隻。 同時也是潛水教練的李世明熱愛綠島,每年都會到綠島紀錄海洋生態,他說,自民國九十六年開始紀錄燕魚群,最多時達七十多隻,但因有人獵捕,一下銳減三分之一,之後逐年減少,雖然一度數量又增加,但最近一次觀察,只剩三隻。 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何源興指出,燕魚是偏草食的群聚魚類,而鋼鐵礁容易附生海藻類,燕魚就會群聚,如果不受干擾,不會「搬家」,尤其春天是台灣東部沿岸藻類繁殖季節,理論上燕魚會不少,但燕魚並非保育類,市場價格不錯,應該是人為捕捉,造成綠島鋼鐵礁的燕魚魚群消失。域型海洋保護區」,讓綠島獨特的自然觀光資源永續。 | 林喬翰 | |
6 | 作者 陳冠備 來源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751454 描述 彰化大城鄉濁水溪出海口,是俗稱「媽祖魚」白海豚洄游覓食的棲地,但是近年政府為了產業開發屢屢看上這塊海域,中鋼公司去年向經濟部能源局申請,有意要在此處設立風力發電機,此舉讓彰化環保聯盟大表不滿,認為好不容易趕走國光石化,現在又要蓋風機,無疑是逼白海豚走上絕路。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此海域是許多候鳥西向東遷徙的必經廊道,也是列為極度危險,數量僅剩60隻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加上鄰近濁水溪出海口,生物資源豐富,是彰化漁民口中最大的魚倉,維繫當地人的經濟命脈。 | 林喬翰 | |
5 | 作者 簡惠茹 來源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16313 描述 世界上最大的齒鯨抹香鯨擱淺屍體,解剖出無數塑膠袋與漁網,讓人不忍直視;宜蘭縣政府環保局與學術單位合作製作紀錄片「相遇抹香鯨」,今年獲選第四十九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海洋生態類」首獎白金獎,以台灣真實擱淺案例,提醒社會保護海洋生態的重要性。相遇抹香鯨」由簡毓群編導,國立台灣博物館、宜蘭縣政府環保局與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解剖擱淺的抹香鯨後,從胃裡發現大量的塑膠袋和漁網。」影片顯示,從一九九○年到二○一五年,台灣共有十二筆抹香鯨擱淺紀錄,主要是因為漁具纏繞或與船隻碰撞發生意外,而在解剖過程中,發現抹香鯨吃下肚的是無數塑膠袋與漁網等漁具,從中看到海洋生態遭受人為破壞的種種行徑。心監製,全長十三分鐘。 | 林喬翰 | |
4 | 作者 林欣漢 來源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737493 描述 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第2屆「Aquatopia渥托邦-海洋狂想」 活動將於7月2日、3日在潮境公園登場,慶祝望海巷海域於今年列為基隆第一處海洋保育區,邀民眾前來見證這片海灣的蛻變之美。 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第2屆「Aquatopia渥托邦-海洋狂想」 活動,將於7月2日、3日在潮境公園登場。(記者林欣漢攝) 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第2屆「Aquatopia渥托邦-海洋狂想」 活動,將於7月2日、3日在潮境公園登場。(記者林欣漢攝) 海科館秘書室主任陳珮甄指出,今年活動內容精彩豐富,集結超過25間遊艇廠及海洋運動器材品牌,展示超過50艘的遊艇、鋁船、摺疊船等船舶,現場安排帆船及遊艇教學,也介紹獨木舟、立槳等各類海洋運動。 活動將於7月2日下午登場的「遊艇俱樂部」揭開序幕,30艘遊艇船隊搭載絢爛燈光,上演DJ秀及特勤快艇飆演,現場還有海洋生活市集、胖卡餐車團、草地野餐等。 | 楊鈞亦 | |
3 | 作者 吳淑君 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7470/1798767 描述 「終於有魚了!」開館2年的海科館引進慈鯛之愛水族特展,整個館都活起來。慈鯛不但外表漂亮,還是最會照顧孩子的魚,七彩神仙魚身上分泌像乳汁的黏液,讓小魚吸吮,小魚太調皮時,魚爸爸媽媽會把牠吞進嘴裡再吐出懲罰,叫牠們慈鯛,名符其實。 海科館館長吳俊仁說,常有遊客抱怨海科館沒有活體魚,這次布展花了很多心力,也是為107年完工的水族館暖身,以後館內活魚會越來越多,越有看頭。 「慈鯛之愛」特展昨天開幕,展出34個活體缸,近百種慈鯛,到9月4日,全票120元,基隆市民只要30元,海科館周邊6里免費入館參觀。 1980年代台灣大量慈鯛出口,為台灣贏得「慈鯛王國」美名,餐桌上最常見的吳郭魚,或是晉身高級魚排的「潮鯛」、「台灣鯛」都是非洲慈鯛的成員。慈鯛除了有豔麗的外表,牠還會長期間保護卵和稚魚,堪稱最慈愛的魚。 海科館展示教育組主任陳麗淑說,七彩神仙的魚爸爸魚媽媽身上會分泌像乳汁的黏液,讓小魚吸吮,慢慢長大,若有調皮的小魚,叫牠過來不過來,魚爸爸媽媽會故意把牠吸進嘴裡,不是吃掉喔,會再吐出來,只是給孩子一個教訓,就像打屁股一樣。 珍珠羅漢魚的頭上隆起一大塊,牠身上的花紋會隨水溫、天氣變化,香港人愛玩賽馬,喜歡看珍珠羅漢花紋出現的數字,猜明牌,很有趣。慈鯛會打架搶地盤,所以一次要養很多隻,牠們就沒有特定對象幹架了。 | 楊鈞亦 | |
2 | 作者 張欽嵐 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5wiD35fJU 描述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海博館)是一座位於台灣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的國立博物館,館區依山傍海,西鄰八斗子市街與八斗子漁港、東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有省道台2線(濱海公路)及台鐵深澳線經過,總面積約48公頃[1],設有「海洋環境廳」、「海洋科學廳」等九個展示廳,潮境海洋中心、潮境公園、環保復育公園及八斗子公園等遊憩設施,提供遊客多管道的生態體驗環境。 | 楊鈞亦 | |
1 | 作者 黃明堂 來源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31115 描述 將訪東部海洋民族 這艘帆船是由南島社區大學與大馬蘭阿美族人耗費兩年時間打造,由於在地造船工法消失,根據老人家口述及參考台灣及其他南島語族的帆船造法,原本造了一艘林投葉為帆的船,雖成功下水試划,但葉帆禁不起風吹,於是再參考台灣北部原住民的作法,買了十匹水鹿皮縫製成帆,又從花蓮採集直徑有卅公分的巨竹,經烤、薰等程序打造船身,完成第二艘帆船。 昨天上午舉行命名及下水儀式,在杉原海邊,約卅名族人著傳統服裝,吟唱古調,在船頭備小米、南瓜、芋頭、檳榔、煙草、米酒等供品,由長老祭祀,祝頌一帆風順,正式命名KanaFarangaw(大馬蘭)自治號。 計畫主持人、南島社區大學總幹事劉烱錫說,阿美族是海洋民族,但傳統造船文化幾乎消失,希望藉著大馬蘭自治號的建造,逐步找回造船文化,也串連東海岸的其他海洋民族,共同建構出東台灣的傳統船文化。 | 楊鈞亦 |
序號 | 封面照 | 內容說明 | 上傳者 |
---|---|---|---|
5 | 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導覽員 說明 導覽員正在解說海科館的歷史 | 楊鈞亦 | |
4 | 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 說明 到了海科館 | 楊鈞亦 | |
3 | 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討論 說明 行前規劃 | 楊鈞亦 | |
2 | 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海科館之旅 說明 我們暑假參加自強國中夏令營到海科館所製作的影片 | 楊鈞亦 | |
1 | 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海洋科技博物館參觀 說明 我們暑假參加自強國中夏令營到海科館所製作的影片 | 簡子凱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作者 林喬翰 標題 海洋信仰 內容 我跟同學大概知道跟海洋有關的神明只有媽祖,一起開始查海洋信仰的神明有幾位時,同學查到王爺,我還查到關於海洋信仰的祭典就是王船祭,然後一起就把它們的簡介都看完之後,我們才知道海洋信仰的神明跟祭典有王爺跟王船祭,然後一起就把它們簡介的重點打在相關聯結裡。 | 林喬翰 |
9 | 作者 林喬翰 標題 在花蓮火車站旁邊的花蓮市立圖書館討論心得 內容 我跟同學一起在火車站旁的圖書館會合後,我們就一起進去借電腦教室的鑰始要做小論文,我們借到電腦後,我們開起小論文的網站之後,我們就開始討論我們要先做什麼,討論完之後,我們先做相關連結,我查信仰他查文化,我查到的信仰有媽祖、王爺、王船,而他查到的文化有船舶科技文化跟海洋文化,我們做完之後,我們就一起去麥當勞吃午餐,還有一起討論下午的行程。 | 林喬翰 |
8 | 作者 林喬翰 標題 討論關於海洋的寺廟 內容 我跟同學一起討論有哪些關於海洋的寺廟,我在查的時候,同學就先做檔案庫,我上網去查關於海洋的寺廟,我找到的寺廟有在金門的海印寺,這個寺廟是屬於軍事領域的範圍,所以不能開車上去。 | 林喬翰 |
7 | 作者 林喬翰 標題 海洋文化 內容 我找到了關於海洋文化的網站,我找到的網站是,何謂"海洋文化",這個網站是在介紹海洋文化的歷史與船舶的起源,海洋與水域是大自然中生命的泉源,從人類知道利用海洋之時,不僅孕育出 賴以為生的方法,也發展出造船與航行的技術;從近海至遠洋的交通與商業因此 開展,卻也因此衍生出海上的霸權和海洋的爭奪。 | 林喬翰 |
6 | 作者 林喬翰 標題 第一次參加小論文 內容 我是第一次參加小論文,雖然我不知道什麼是小論文,可是我的同學們,只要是有參加過小論文的同學都很樂意的告訴我,小論文大概是要做札記本、相關聯結跟書面報告等等的,同學們的講解讓我從不懂到了解,也讓我更有興趣去參加小論文。 | 林喬翰 |
5 | 作者 林喬翰 標題 討論主題 內容 我跟同學先討論我們所要的主題,有臺灣原生種、如何保護原始文化、防止外來種入侵跟海洋文化與信仰,我們討論出四種後,我們覺得海洋文與信仰對我們來說很適合 我們兩個人,所以我們就跟老師說我們的主題是海洋文化與信仰,然後我們就開始討論海洋文化有哪些,海洋的信仰可能有哪些的神明,然後我們就討論我們的專題要寫什麼,討論好後我們就打上去。 | 林喬翰 |
4 | 作者 林喬翰 標題 圖書心得 內容 我在學校圖書館借到海洋小百科的書籍,我把這本書看完後,讓我知道海洋生物與生態的重要性,也讓我知道我們人類覺對不能濫捕魚群或破壞生態,如果我們破壞生態魚群就沒有躲避天敵的地方,在海洋中有許多的小魚無法長大就被做成小魚乾,破壞海洋的生態,造成食物鏈的崩塌。 | 林喬翰 |
3 | 作者 楊鈞亦 標題 圖書館討論記 內容 今天是風和日麗的一天,我和同學去圖書館查詢有關海洋文化與信仰的書籍與資料,在找尋資料的同時還上網查詢有關海洋汙染的資料與圖片呢!真是一個充滿海洋知識 的一天呢! | 楊鈞亦 |
2 | 作者 林喬翰 標題 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 內容 我國小畢旅去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參觀,一從遊覽車下來,導覽員就熱烈的歡迎我們,然後我們就走天橋到剪票口,我們就跟著導覽員一起探索海洋文化的奧秘,在海洋文化廳裡,我知道了王爺及媽祖的傳說,並且了解到了海洋的汙染的情況,希望有機會還可以去了解到更多海洋文化的秘密。 | 林喬翰 |
1 | 作者 楊鈞亦 標題 基隆海洋科學博物館 內容 一踏進海科館便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海洋氣息,聽著導覽員叔叔的講解讓我更深深的體會到了海科館的歷史與設施,接著我們走進海洋文化廳,開啟了我們一天的海洋文化之旅,我們看到世紀之錶、海研五號的模型、基隆港船艦模型、古老的基隆港地圖以及北部海域進出許可證和浮板做成的畢業證書呢! | 楊鈞亦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
20 | 網站名稱 五年千歲趙王爺聖誕 網址 http://blog.xuite.net/ssa_wang/twblog/122256870-%E4%BA%94%E5%B9%B4%E5%8D%83%E6%AD%B2%E8%B6%99%E7%8E%8B%E7%88%BA%E8%81%96%E8%AA%95 網站簡介 趙千歲簡介 敬考五年千歲之發祥史略係,商殷年代民族英雄即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十二位神將(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因輔周伐紂有功於國家社稷,立譽於世上造福社會大眾,故生而為英沒後成靈,至漢代道教張天師倡行道法時「五年千歲」則顯現靈異奇蹟相傳 (神) 受玉皇上帝授命為代天巡狩十二天王 (大巡) 主宰民間善惡,驅蘊除魔讓災植福司命,因此世人遇有年災月厄常以舉建祈安植福法會則需虔請十二大天王 (五年千歲)降臨法壇,主司法事掃除邪魔瘴癘冀保安寧,會畢為酬謝神恩則有雕製王 (彩)船燒化或送進汪洋大海任其漂流表示送駕歸位之意,於是民間相傳習俗迄今猶在,嗣不知五年千歲自本宮在草港迎回王船立宮雕像奉祀即已顯示奉 (天) 命就地主吏神事嚮授 (受) 民間香火,保護眾生靈,查察凡塵善惡依命行使隨時復旨。 趙千歲:生在徐州,姓趙、名閹茂。 趙千歲:粉面、黑鬍鬚、文武甲身造型、頭戴文帝帽、身著金黃色或橙色龍袍。 己丑年三月八日,五年千歲趙王爺聖誕 | 簡子凱 | |
19 | 網站名稱 花蓮天公廟 網址 http://emmm.tw/L3_content.php?L3_id=68240 網站簡介 玉皇大帝是民間信仰中神格至尊的天神,他上掌三十三天,統領天地人三界神祇,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主宰億萬生靈。天原本石無形無像的,自古以來敬天畏天的思想,使人們自然的崇奉天,並具體化為「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級的神明之一,他是萬物元始的至尊,故又敬稱「元始天尊」。地位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卻是中國最大的神祗,是眾神之王。 玉皇大帝,簡稱玉帝,俗稱天公。宇宙中一切的神明,都是在他的統轄下,沒有天地以前,就先有了他,天地萬物由他而創造,他本身永住天上,但委派諸神到世間來觀察人間的善惡,因此,他可以說是統一神,神格至尊,一般人信奉他為至高無上之神。當我們到寺廟膜拜的時候,第一柱香都是先朝拜天公,就是代表對萬神之王的「玉皇大帝」表示尊敬。 | 楊鈞亦 | |
18 | 網站名稱 台灣的海洋信仰 網址 http://fixy86.pixnet.net/blog/post/16695644-%E5%8F%B0%E7%81%A3%E7%9A%84%E6%B5%B7%E6%B4%8B%E4%BF%A1%E4%BB%B0 網站簡介 台灣許多的民間信仰和早期漢人移民至台灣有關,除了遭遇海上的凶險外,從故鄉到外地開墾的漢人們,也會受到當地住民的排斥,因此,求神佛保佑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習慣。 媽祖是台灣沿岸地區最主要及代表性的信仰中心,尤其每年一到農曆3月份,就會有許多媽祖有關的祭典,北港和大甲媽祖遶境以及澎湖的海上遶境等活動,都是深受民間重視的盛事。(小傅:住在彰化的你們,應該深知大甲媽祖遶境的盛況,還不少小朋友去鑽過神轎呢!鞭炮整天響不停,人潮擠到路不通,可說是盛況空前!) 媽祖是北宋初年出生在福建莆田湄州嶼漁村的女子,出生後,從不哭啼,因此被人稱做-林默娘。由於默娘住在海邊,水性極好,經常救助海上遇難的船商和漁民,又通醫理,深受鄉人愛戴,她在28歲時登天成仙,莆田百姓建廟奉祀,此後民間經常傳說媽祖顯靈救助海上遇難船隻平安脫險的故事,因此常常香火鼎盛,而且由於媽祖屢傳神蹟,在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假借澎湖媽祖顯靈之說,平定當時以台灣為據點的鄭成功,因而得到康熙皇帝冊封為媽祖為「天后」。 (小傅:彰化鹿港有兩間頗負盛名的天后宮,我們曾經一身濕漉漉的去造訪過,還記得嗎?) 另外,每三年一度的「王船祭」,也是許台灣沿海居民的重要祭典,是一個祈福消災的活動。王爺又稱做千歲或千歲爺,是一位專管瘟疫的「瘟神」。在早期的年代,沿海人們遇到瘟疫時,都認為是「瘟神」在作崇,所以必須要建壇祭祀,並製造裝有各種祭品的王船來祭祀祂,將王船任其隨波逐流,或於岸邊焚化,稱為「燒王船」,以驅逐瘟疫,在屏東東港的王船祭是具有獨特色彩的祭典。 | 楊鈞亦 | |
17 | 網站名稱 王爺信仰 網址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100/288/a-2.pdf 網站簡介 俗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道出臺灣民間信仰的二大神祇。實際走訪臺灣西海岸會發現臺灣漁村以王爺廟居多,推斷王爺信仰在臺灣扮演重要的角色。早期記載王爺的文獻甚少,最早是康熙26年蔣繁英所修的臺灣府志;後於乾隆17年王必重修的臺灣縣志,也提到某些區域祭祀王爺,並形容王醮送瘟的盛大情況;日治時期的研究將王爺視為瘟神,送王船即為除瘟避疫;之後連橫提出王爺是庶民為紀念鄭成功而隱誨祭祀的看法,有學表示認同。劉枝萬則主要認為王爺為瘟神;康豹則以東例子提出王爺為厲鬼演變之說法(康豹,1990)。不論王爺是厲鬼或是神,王爺隨著早期移民進到臺灣,隨著時間與區域而有各種稱法。民間信仰中王爺的種 類多且複雜,大致可分為幾種:一、庶物、動植物及自然崇拜,將庶物與樹或動物加以爺或公稱呼。二、祖先崇拜及聖賢崇拜,常見的有護國尊王,俗稱王公爺、王公爺祖。三、厲鬼信仰:人們自古對厲鬼因懼怕而形成的信仰,其成神過程常經由有應公、將軍等神階晉升。四、行業神:如西秦王爺即為唐明皇等。五、瘟神信仰:一般討論王爺現象多視王爺為行瘟與收瘟之神。王爺種類如此繁多,與神格的轉換有關,從早期的行瘟之神、厲鬼,到後來的保境為民的主神,說明王爺涵蓋的範圍很廣。關鍵字:王爺、神格、王醮、瘟疫、厲鬼 | 楊鈞亦 | |
16 | 網站名稱 海洋文化定義 網址 http://data1.naer.edu.tw/96/1244761/newfile.html 網站簡介 師大國文系教授莊萬壽對海洋文化所做的研究,他對海洋文化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海洋文化基本是隨人類海洋活動的能力,如利用船舶航海、探險、捕魚、戰爭…諸質量的提升而形成。」 | 林喬翰 | |
15 | 網站名稱 何謂"海洋文化" 網址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925000015KK07894 網站簡介 什麼是海洋文化?根據師大國文系教授莊萬壽對海洋文化所做的研究,他對海洋文化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海洋文化基本是隨人類海洋活動的能力,如利用船舶航海、探險、捕魚、戰爭…諸質量的提升而形成。 海洋文化的特質是流動的、開放性的、多元性的、包涵性的,但它必須以外來文化加以發展為前題的。到十五、十六世紀是世界新大陸、新航路的開拓之後,接著美、英、法諸國的立憲、獨立革命與民主政治的推動,顯示出海洋文化的意義是包括海權思想、國際貿易、自由經濟、民主政治與多元文化。 | 楊鈞亦 | |
14 | 網站名稱 維基百科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5%E6%B0%B4%E4%BA%BA 網站簡介 領港員的資格,在各國的規定不盡相同,如澳洲、新加坡領港需畢業自領港學校,並經過國家考試及訓練;而其他地區,如台灣,通常需要有擔任一定噸位以上船舶的船長數年經歷,且經過國家考試及訓練取得證書及執照後才可擔任。 | 林喬翰 | |
13 | 網站名稱 [PDF]全球漁業發展現況及未來趨勢分析 - 農業生技產業資訊網 網址 http://agbio.coa.gov.tw/image_doc/02%E5%85%A8%E7%90%83%E6%BC%81%E6%A5%AD%E7%99%BC%E5%B1%95%E7%8F%BE%E6%B3%81%E5%8F%8A%E6%9C%AA%E4%BE%86%E8%B6%A8%E5%8B%A2%E5%88%86%E6%9E%90%E2%80%94%E5%85%BC%E8%AB%96%E5%8F%B0%E7%81%A3%E6%BC%81%E6%A5%AD%E7%99%BC%E5%B1% 網站簡介 地球人口不斷增加,對食物供應的需求卻越趨 強烈,但是在溫室效應加劇、全球土地資源減少與 沙漠化的情況下,全球可供作物種植以及畜牧的面 積卻持續減少。亞洲是全球養殖漁業發展最興盛的地區,2007 年全球養殖產量 5,033 萬噸,中國以 3,140 萬噸位居 全球之冠。 | 林喬翰 | |
12 | 網站名稱 鱰科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1%B0%E7%A7%91 網站簡介 本科魚體延長側扁,被小圓鱗,側線每側1條;口裂寬,略斜,下頷突出。背鰭1枚無硬棘,無離鰭;尾鰭深分叉,尾柄瘦強;胸期短小且呈鐮刀狀,無鰾。鰓孔大,鰓蓋光滑。通常雄魚體長大於雌魚,雄魚體長越大額骨越昂起,雌魚則呈弧形,存活時體色有閃光色彩,體長可達1公尺多。屬於遠洋魚類,常活動於海洋表層,以飛魚或其他表層魚類為食,在追逐獵物時,會像飛魚一樣向空中躍起,因食性特殊,故喜棲息浮游在海上的流木下方。亦受暖流之影響而改變洄遊路徑。 | 楊鈞亦 | |
11 | 網站名稱 海洋史研究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網址 http://www.rchss.sinica.edu.tw/app/super_pages.php?ID=org6 網站簡介 十五世紀末,在西歐人的主導下,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其影響所及,遍佈整個世界。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從海洋的角度來觀察人類社會演變的歷史研究,蔚為風氣。中國歷史的研究,從來都是以大陸或陸地作為中心 | 林喬翰 | |
10 | 網站名稱 夢幻釣品牛港鰺墾丁現蹤 網址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911000645-260107 網站簡介 被暱稱為「大牛」的牛港鰺,最近在墾丁後壁湖現蹤,不少潛水客聞訊,興致勃勃想下海和大牛來個親密接觸。 墾丁潛水教練蔡永春最近在後壁湖遇到3尾牛港鰺,他表示,大牛看到潛水客接近,會游到身邊繞著轉,像小狗一樣,非常可愛。 牛港鰺又叫浪人鰺,是大型的鰺科魚類,最大可長到1.6米。由於其有很強的游泳能力和暴發力,就像公牛一樣有力,漁民因此稱之為「牛公瓜仔」。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何宣慶說,牛港鰺是掠食性魚類,會隨著洋流追著食物游,也會吃甲殼類生物,恆春半島附近海域都可見到。 蔡永春說,過去幾年後壁湖很少看牛港鰺蹤影,最多也只有1尾,一次看見3尾又都有1米多長很少見,大牛不怕潛水客,還會在身邊繞圈圈。 恆春釣客小西說,牛港鰺的肉質偏酸,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食用,但牠卻是不少釣客心目中的「夢幻釣品」。主要是大型牛港鰺的泳速、暴發力、耐力都很足夠,搏鬥的過程,充滿了拉力競爭的快感,是很可敬的對手。 他說,牛港鰺體型落差極大,若要釣大隻魚都要用大釣竿、粗魚線、大魚鉤,並要放長線或出海才釣得到,若只是用一般釣具容易被扯斷。 牛港鰺攻擊性強,有時釣到其他小魚牠會上前來爭食,咬了就跑。不過最近幾年釣到的牛港鰺體型愈來愈小,這是過度捕撈海洋資源的後果。 | 楊鈞亦 | |
9 | 網站名稱 臺灣海洋歷史- 國家教育研究院 網址 http://data1.naer.edu.tw/96/1244761/newfile_6.html 網站簡介 台灣史前時期:最早定居在台灣的由人類學及古文化的角度,台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的特質。原住民,其文化與海洋息息相關。 | 林喬翰 | |
8 | 網站名稱 航海發展史 網址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2/ccjhs_oc/2-4.htm 網站簡介 人們欽佩海洋、尊敬海洋、對海洋充滿好奇心,因此想盡辦法研究、發明各種探索海洋的工具,本單元將就船舶的種類依時代的變換,船舶依動力、形態、材質有各種不同的變化。 | 林喬翰 | |
7 | 網站名稱 維基百科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8%B9 網站簡介 船或船舶,指的是:舉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風帆、發動機(如蒸氣機、燃氣渦輪、柴油引擎、核子動力機組)等,民用船通常稱為船(古稱舳艫)、船舶、輪機、舫 ,動力小型船稱為艇、 舢舨、筏或舟,其總稱為艦艇 或船舶。 | 林喬翰 | |
6 | 網站名稱 Micinko/Mipacin(打魚)──阿美族的海洋文化與潛水射魚文化初探 網址 http://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30&id=891 網站簡介 除了以上的相關研究和文獻取向上,有趣的是,相對比於在山林狩獵的其他臺灣原住民族群的研究文獻而言,阿美族人的海洋狩獵行為,尤其是射魚(Micinko/Mipacin)的文化甚少被提及。射魚(Spearfishing)在人類歷史中,在埃及出土的壁畫顯示,五千年前的人類即已經使用魚叉等工具在岸上或者在小船上進行射魚的行為(註6)。阿美族人的射魚文化最早的文獻紀錄可能是記載1803年間漂流至秀姑巒溪出海口的日本船隻,因現行阿美族人使用的魚槍為使用橡皮,利用其彈力將魚標射出。隨著日本統治引入的現代工具,例如橡皮、玻璃等,阿美族人也開始使用這些工具製作魚槍與水鏡。根據一位都蘭部落目前若還在世已經九十多歲的耆老說明,過去的魚槍比較短,是使用竹子加上橡皮,而魚標則穿越過竹子做成的魚槍,且過去的海域中,魚相當多,很容易就可以打到魚。這種魚槍的形式,據耆老的描述,相當類似於夏威夷人於1950年代相當流行的樣式(如圖二)。而早期阿美族人水鏡的製作則是使用樟木慢慢削製到符合臉型,然後撿拾颱風過後學校破掉的窗戶玻璃(另有一說是採用喝完的玻璃酒瓶製作),亦是慢慢整修到可以放入樟木水鏡架,並使用瀝青密合之(註8),至於魚標的來源,大多是過去傾倒的電線桿中取出的鐵條,橡皮則使用車輛的內胎。日後,隨著物質的多元與技術的精進,魚槍樣式也就發展成當代使用木頭、自製板機(以白鐵為主)、橡皮、魚標結合的自製魚槍。 | 楊鈞亦 | |
5 | 網站名稱 台灣海洋信仰 網址 http://www.nmmba.gov.tw/Education/SchoolResource/Environment07/Environment07_05 網站簡介 台灣許多的民間信仰和早期漢人移民至台灣有關,除了遭遇海上的凶險外,從故鄉到外地開墾的漢人們,也會受到當地住民的排斥,因此,求神佛保佑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習慣。 媽祖是台灣沿岸地區最主要及代表性的信仰中心,尤其每年一到農曆3月份,就會有許多媽祖有關的祭典,北港和大甲媽祖遶境以及澎湖的海上遶境等活動,都是深受民間重視的盛事。媽祖是北宋初年出生在福建莆田湄州嶼漁村的女子,出生後,從不哭啼,因此被人稱做-林默娘。由於默娘住在海邊,水性極好,經常救助海上遇難的船商和漁民,又通醫理,深受鄉人愛戴,她在28歲時登天成仙,莆田百姓建廟奉祀,此後民間經常傳說媽祖顯靈救助海上遇難船隻平安脫險的故事,因此常常香火鼎盛,而且由於媽祖屢傳神蹟,在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假借澎湖媽祖顯靈之說,平定當時以台灣為據點的鄭成功,因而得到康熙皇帝冊封為媽祖為「天后」。 另外,每三年一度的「王船祭」,也是許台灣沿海居民的重要祭典,是一個祈福消災的活動。王爺又稱做千歲或千歲爺,是一位專管瘟疫的「瘟神」。在早期的年代,沿海人們遇到瘟疫時,都認為是「瘟神」在作崇,所以必須要建壇祭祀,並製造裝有各種祭品的王船來祭祀祂,將王船任其隨波逐流,或於岸邊焚化,稱為「燒王船」,以驅逐瘟疫,在屏東東港的王船祭是具有獨特色彩的祭典。 | 楊鈞亦 | |
4 | 網站名稱 海洋文化定義 網址 http://data1.naer.edu.tw/96/1244761/newfile.html 網站簡介 什麼是海洋文化?根據師大國文系教授莊萬壽對海洋文化所做的研究,他對海洋文化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海洋文化基本是隨人類海洋活動的能力,如利用船舶航海、探險、捕魚、戰爭…諸質量的提升而形成。」「海洋文化的特質是流動的、開放性的、多元性的、包涵性的,但它必須以外來文化加以發展為前題的。到十五、十六世紀是世界新大陸、新航路的開拓之後,接著美、英、法諸國的立憲、獨立革命與民主政治的推動,顯示出海洋文化的意義是包括海權思想、國際貿易、自由經濟、民主政治與多元文化。」 | 楊鈞亦 | |
3 | 網站名稱 台灣媽祖信仰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5%AA%BD%E7%A5%96%E4%BF%A1%E4%BB%B0 網站簡介 媽祖信仰是臺灣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早期漢人移民多自中國福建閩南地區渡海而來,且臺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海神媽祖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 | 林喬翰 | |
2 | 網站名稱 中國帆船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5%B8%86%E8%88%B9 網站簡介 帆船首初於文獻出現是在漢朝的《南州異物志》。根據該書描述,漢朝時中國帆船設計4個風帆,並不直接迎風,而是橫向且稍傾斜地面對迎風面。這樣能夠使船隻即使在逆風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高速前行,無需像西方帆船一般降帆。在帆的材質方面,則是使用竹竿加強的硬性篷帳。當時最大的船長達20公尺,寬10公尺,可以容納700人左右或260噸以上的貨物。 經過宋朝與元朝改良後,中國帆船於15世紀-17世紀中,大量出現於中國近海。期間明朝特使鄭和的船隊,亦是經過改良此類船隻,遍遊東亞、南亞,遠達非洲。另外亦有證據顯示,當時的中國帆船,長約150多公尺,寬度約50多公尺,稱為寶船。 18世紀後,作為民間交通運輸的中國帆船為平底船,舵位於尾部的正中間。中國帆船兩端用木板封蓋,船底為矩形的中空盒子,船內有多道防水措施。長約12公尺,寬約4公尺,高約1公尺半。這種船應用至1920年代。 英語稱中國帆船為「junk」音譯成「戎克船」,一說此英文名稱由馬來語的「dgong」或「jong」所演變出來的;也有說法來自葡萄牙文的「junco」是「衝鋒」之意,另一說是依據中國福建史學家朱維幹考查證據,是由閩南語發音的「船」,即「䑸」或「艚」字轉音而來[1]。 | 楊鈞亦 | |
1 | 網站名稱 船的歷史和演進 網址 http://eshare.stust.edu.tw/View/35370 網站簡介 最早的船追溯到史前時代,它們只是一截飄浮的木頭,用手划水而行。後來,人類用火或石器把木頭鑿空,製成獨木舟;或把木頭一捆捆的蘆葦綁一起,製成筏子。過了一段時間,人類在獨木舟和筏子邊製上木柀,使其乾燥和牢固。之後,人類發現風力可以推動船隻,便在船上安裝各種類型和形狀的風帆,造成帆船。十九世紀以後,人類發明了蒸汽機,並把蒸汽機安裝在船上,推動船身的大輪,使船前進,輪船和螺旋槳便相繼出現。自此以後,輪船不斷演變和發展,並成為上的主要交通工具。 | 楊鈞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