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園的古老智慧
我們希望透過閱讀書籍、專題研究,並結合實地訪查,能經由繽紛的野菜世界,了解原住民既古老又先進的生態智慧。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作者 泰漢.尤巴斯 標題 野菜達人 吳雪月老師 內容 今天下午,我們邀請到了「台灣新野菜主義」的作者—雪月老師來分享他推廣野菜的想法與作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他說的民族植物,民族植物就是不是只有拿來吃,和食衣住行都有關係,如檳榔葉鞘可以做成便當盒,檳榔葉柄可以做成盛食物的容器,我覺得很酷。 她還說阿美族會在小菜園裡種至少40種的野菜,不用施肥也可以長的很好,她還說保留臺灣原生種的種子是很重要的,這一點讓我們很欣賞,老師這幾年都在努力推廣復育野菜,注重保種工作,保留原生種,而且如果用原生種來種的話比較不容易有蟲害,希望可以有越來越多人響應,不然農改場都一直改,譬如山苦瓜,以前的很苦,但現在改到一點都不苦了,不知該說什麼。老師也說盡量用自然農法,不要施化肥,不然很傷土地。 雪月老師常和她的母親一起下田,因為老人家承襲自古傳下的野菜耕作智慧,在田裡是最好的傳承時機。而且原住民都樂於分享,他們不會想把山林野地裡的野菜佔為己有,能分享的一定分享,所以他們摘野菜也不會全摘,只摘取要食用的部分,不會整株拔取,因為連根拔起,這株野菜就不會再長了,而且他們要留給下一個來採的族人仍然有野菜可以採,這真的是原住民分享共食及對物種永續經營的智慧啊! | 泰漢.尤巴斯 |
9 | 作者 楊予安 標題 吉安黃昏市場的原住民野菜 內容 週三下課後,老師帶我們去黃昏市場,我們要去實地訪查他們賣野菜的菜販。 我們在黃昏市場原住民野菜區的攤位上,發現了原住民所販賣的野菜,都不是連根拔起,而只是採摘葉子或是瓜果,與慣行農法的收成方式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好奇地問了原住民的菜販阿姨,為何只採收葉子而不是將整株野菜拔起來再販售。菜販阿姨告訴我們,如果將野菜連株拔起,就得再重新播種,如果留下植株,只摘取可供販賣和食用的部分,對田裡的野菜來說,其影響是最小的。相較於慣行的蔬菜種植與收成方式,無論是使用化學肥料或是有機栽培,採收時都必須要連根拔起,等待下一次播種前,還需要再耙地、整土,看來,原住民在野菜的栽種與耕植,是對環境友善的,對土地所造成的影響是比慣行農法要來得輕微許多。 | 楊予安 |
8 | 作者 洪增桔 標題 尉哥哥的小米耕作 內容 住在萬榮鄉的尉哥哥,因為對於原住民文化的熱愛,放棄求學時主攻的戲劇專長,選擇回到家鄉萬榮,向原住民鄉親們學習耕種小米等部落作物。 我們仔細聆聽尉哥哥的耕種經歷。哥哥第一年送小米的時候收成不多,只有一點點,直到今年的收成量已經越來越多了,他說他最喜歡種小米,因為在部落裡,會有很多經驗富足的長輩們跟他分享耕作方式,說要如何種,要種哪裡,他說種小米也可以算是與長輩的一種交流。等到收成小米之後,要穿兩層襪子,再用腳踩一踩,然後再放在一起用電風扇吹或是拿到外面甩一甩,把殼吹掉,再洗一洗就可以收藏或是拿去販售了。 在哥哥的分享中,我最欣賞的就是,如果有鳥要來吃小米,他不會把鳥趕走,他會在小米的田外種一圈玉米,讓鳥去吃玉米,不要吃掉小米。反觀我們,不但會用沖天炮嚇走鳥,甚至還會用網子把鳥網困,真的很慚愧。我覺得原住民部落裡這種愛護動物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希望我們可以藉由這次分享把哥哥的精神傳承下去,因為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不該去傷害跟我們一起生活在這片的所有生命,最起碼要尊重他們,和大地共存共榮。 | 洪增桔 |
7 | 作者 楊予安 標題 阿美族的飲食文化 內容 台灣的生態環境豐富,有許多不同的野菜。其中, 阿美族對山海野菜最是熟悉了。 過去,阿美族人一大早就外出採集野菜 ,中午回來.他們會把過多的野菜分送親友。 對阿美族人來說採集野菜和吃野菜就是平日的生活。夏天時,野菜是最多的時後 ,他們會將新鮮的野菜乾燥後儲存,留到冬天時備用。 阿美族使用的野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字草)如:黃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山中心、甘蔗心、鐵樹心、椰子心和台灣海棗心,(心)指的是植物的嫩莖。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 一年中有許多祭典,其中包括豐年祭和海祭. 豐年祭大約為五天到一周,台東通常在七月進行,花蓮則是8月. 海季則是在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左右舉行.。這兩個祭典中都有野菜,野菜在原住民心中真是無可取代。 吃飯除了要有食物, 也要有吃飯的器具.阿美族很厲害的地方是可以利用植物做器具,既環保又便宜.例如:竹碗、竹匙和竹盤,就是利用自然資源做出來的器皿.阿美族對烹調也很有講究,阿美族的烹調方式有六種:燒烤法、烘烤法、薰烤法、石煮法、水煮法以及蒸煮法。阿美族真的非常厲害,能將不起眼的野菜變成一道道美味的佳餚。 | 楊予安 |
6 | 作者 徐益森 標題 野菜美食家 內容 在這一本書裡,我學到了非常多的事情:像是台灣原來有麼多奇奇怪怪的野菜,還有一些野菜會長在特殊的地方,或是一些特異的種植方式,如果沒有按照這一些方式去照顧野菜,這一些野菜就會枯掉呢! 過去原住民是用採集的方式來採野菜,不過現在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已經有許多種野菜是被種值得了。種野菜野是一種學問,只要種不好自己也會心情也會不好,首先要準備野菜種子,接下來每一天都要幫忙他澆水,或是幫他施肥,這樣他就會長得很好。 我發現很多野菜都是原住民在採集,也是他們在煮,也是他們在吃,所以原住民朋友對野菜如數家珍,以後有關於野菜的問題就可以去問原住民,他們都一定都會幫你解決,而且他不只會口頭告訴你,他還可能帶你直接去就地取食,直接煮給你吃,他們煮的都很好吃,可是我不知道他們都是如何煮的,反正他們就是對野菜很熟悉,不像我要看書才知道世界上有那一些野菜,所以我一定要把野菜的知識通通學好。 | 徐益森 |
5 | 作者 徐益森 標題 野菜大餐. 內容 今天老師帶我們去實地查訪野菜,我們請到一位專業的老師帶我們去認識各種野菜,還有告訴我們那一些野菜可以吃,那一些野菜有毒,還有一些野菜的烹調方式,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野菜就是紅梨,他是果實紅了才能吃,還有另外一種葉子,叫作土芭樂葉,它的作用是拉肚子時,吃這個可以緩解拉肚子,比如說喝了地下水,覺得肚子很痛,就可以吃這個芭樂葉來止瀉。 此外,還有一種花叫做也野薑花,把上面的花萼取下來可以吹出聲音,真是有趣。接下來我們就去吃中餐,我們中餐吃很多種野菜,像是狼尾草的嫩芯,其實口感上跟箭筍沒有太大差別。 還有一種野菜最是特别,是因為他生長的時候是在下雨天30分鐘之後,過了這個時間,他就會消失,他叫作情人的眼淚,非常非常的好吃,還有一種野菜,他家做山苦瓜,我覺得非常非常的好喝,可是他的口味跟苦瓜没有不同。這一次的實地訪查,讓我覺得收穫很大,除了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也嚐到很美味的野菜大餐. | 徐益森 |
4 | 作者 洪增桔 標題 馬太鞍濕地的野菜之旅 內容 在九月二十一日星期六,老師帶我們一起去馬太鞍濕地做野菜的研究,我們還邀請了一位解說員來為我們解說,讓我們了解了很多野菜。 早上解說員帶我們去整個濕地參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說員說,如果要判斷這個芋頭能不能吃,只要將水倒在葉子上,看水珠會滑落還是附著在葉子上,如果水珠有滑落就是可以吃,水珠附著在葉子上就是不能吃。我們還看到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植物,解說員說他叫開卡羅,解說員把它做成一個笛子,只要在他的一端用力吸就可以發出聲音,非常酷。 我們還有看到情人的眼淚,因為前幾天沒有下雨所以他乾掉了,真是可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阿美族的精神,因為他們拔菜時都是有什麼吃什麼,我們漢人的拔菜方法是直接連根拔起再種,他們是只拔葉子,不會傷害到植物本體,讓我覺得非常好。 中午時我們就在馬太鞍濕地吃午餐,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情人的眼淚,它吃起來像是在吃木耳,但是跟木耳的味道又不一樣,我覺得情人的眼淚比較好吃,另外我還吃了假人蔘,這個青菜吃起來滑滑的,味道也不錯,我很喜歡。因為這些美味的野菜,讓我足足吃了三碗飯。 這次去馬太鞍濕地讓我學習了很多關於野菜的知識,也品嚐到了很多野菜的味道,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去更多地方學習。 | 洪增桔 |
3 | 作者 洪增桔 標題 蔬果野菜圖鑑讀後心得 內容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做"蔬果野菜圖鑑"。這本書介紹了根菜類、鱗莖類、莖菜類、葉菜類、花菜類、果菜類和葉菜類,各式各樣的野菜或蔬菜在這裡都能看得到,希望看完這本書後,我可以增加不少知識。 這本書除了介紹野菜,也告訴了我們野菜的營養成份,書上說野菜的功能很多除了可以預防感冒也可以養顏美容,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吃蔬菜。上面還有說到野菜的栽培方式,現在的栽培方式有很多種,分別利用在不同的植物,現在的栽培方式有、露地栽培、設施栽培、養液栽培、段木栽培法、太空包或塑膠瓶栽培法、堆肥覆蓋栽培法、促成栽培、軟化栽培和有機栽培。這些各式各樣的栽培方式我最喜歡的是有機栽培,或是自然農法,因為這樣不需要用到農藥,對地球不會造成傷害吃到的蔬菜或野菜也可以非常新鮮。 根菜類中我最想介紹的野菜是牛蒡,牛蒡吃起來雖然有一點不好吃,但是對身體是非常好,牛蒡含有蛋白質、纖維素、鈣、磷、鉀、菊糖等營養素,具有增強免疫力、強壯補腎的功效,所以就算它再不好吃,我也一定要多吃一點,增強免疫力。 莖菜類中我最想介紹的是薑,薑吃起來很辣,我不太喜歡,但是薑性溫,含有薑油酮、薑油酚等揮發性物質,可促進血液循環,發熱散寒,促進食慾,驅蟲殺菌的功用,所以我也要多吃一點,因為對身體很好。 野菜類中我最想介紹的是紅鳳菜,我覺得紅鳳菜很好吃,阿嬤說:它有補血的功效,書上寫:紅送菜營養成分包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纖維、灰粉、維生素A、 B、 C磷、鈣及鐵等。紅鳳菜性涼,味甘,能清熱解毒,具消腫止血的功效。我喜歡紅鳳菜。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真的覺得收穫良多,希望我以後能夠再看更多與蔬菜、野菜有關的書,了解更多菜蔬的功效,讓我的身體越來越好 。 | 洪增桔 |
2 | 作者 泰漢.尤巴斯 標題 欣綠農園 內容 老師帶我們到光復的欣綠農園參觀他們的野菜園,欣綠農園位在馬太鞍濕地,導覽員告訴我們很多關於野菜的故事,最後導覽員還說一個笑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他們部落的老人家看到山上種了那麼多的檳榔樹的反應,居然不是可以賣很多錢或是破壞山坡地,而是我們怎麼可能吃的完啊⋯⋯真的是單純又可愛的原住民啊。 我們從欣綠農園的餐廳出發,沿路導覽員不時的指這指那,告訴我們阿美族人都可以把它們拿來當作菜吃,還有他們小時候的零食及可以拿來當玩具或樂器的⋯⋯⋯其中我對野薑花最有印象,因為那個野薑花既可以吃,也可以拿來當樂器吹,又非常的香,真的是一株價值非常高的植物。導覽員還說在野外如果肚子痛、拉肚子,就可以吃點芭樂葉,因為它有止瀉的效果,可是真有點難吃;還有麗梨,站在樹下就可以聞到一股甜甜的味道,因為他成熟的果子吃起來就是很甜,很好吃,喜歡吃甜味的人可以試試看,另外咸豐草也是可以吃的喔。還有一些長得很像的植物,但卻不是通通都可以吃,比如說過貓很好吃,可是跟他長的很像的白毛蕨卻不能吃,然後稜果榕的果實有非常香甜的味道,但水桶木的果實卻會被一種蜂寄生,如果你吃錯了,可能會從你的嘴巴飛出數百隻的小蜜蜂,所以當你想當你想要採集野菜的時候,一定要認清楚,不要誤食有害的植物。 導覽結束後,餐廳幫我們準備了一桌豐富的野菜大餐,他用的食材有地木耳,就是情人的眼淚,這是一種藻類,只有在下雨後才會從地上冒出來,但幾十分鐘後就會乾掉,像木耳一樣的咖啡色平鋪在泥土上,不仔細看可是找不到的喔,吃起來很像我們平常吃的紫菜,很好吃唷!還有木鱉子,他的果實未成熟時是綠色,是種葫蘆科苦瓜屬的草本植物,所以吃起來很像瓠瓜,而種子卻很像一隻縮小版的鱉,因此才被稱為木鱉子;還有假人蔘,滑滑的口感,吃起來很像川七,牧草心吃起來像箭筍,另外還有一大碗的野菜湯,裡面好多種菜,還包含了我最不愛的山苦瓜,厄⋯⋯⋯不過我還是吃很飽,很舒服。雖然我平常沒有很愛吃菜類的食物,但這次真讓我開了眼界,原來原住民尤其是阿美族居然可以將野地裡那麼不起眼的植物烹調成可口美味的食物,令人讚嘆! 經由這次陳叔叔的導覽,讓我更了解原住民野菜的多元化,不僅可以拿來做菜,有的還可以拿來當玩具或樂器,這些祖先的智慧,真是太強大了。 | 泰漢.尤巴斯 |
1 | 作者 泰漢.尤巴斯 標題 野菜美食家讀後心得 內容 這本「野菜美食家」認為,人類的飲食分為兩大種,一種是調製飲食。調製飲食能享受選材的過程、烹飪的樂趣、調味的要訣、裝盤的技巧等等;烹飪的學問深而奧妙,因此無法比較不同食物哪個好吃或不好吃,而且也毫無意義。另一類則是自然食法,大地長出什麼就吃什麼。 人類從以前就不斷在找尋身邊的食物,吃自然環境的東西,與其他生物共同生存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自從人類懂得製作食物之後,雖然味道的享受跟著大幅提升,健康似乎也受到無形的侵害,因為有太多為了促進多收成而使用的化學肥料累積在植物體內及施做的土地上,因此在大自然中享受狀似清貧的生活其實是現代生活中最奢侈的事! 自然界四季多變, 在不同季節觀察草木萌芽的情況,享受著山野的氣息,真正的美味住在這份體會大自然的心情中。在野菜萌芽的季節裡,呼吸著生命的氣息,一邊體會大自然的風光之美,一邊採集正當時令的山珍佳餚。 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植物都能採摘其嫩芽食用,但有四分之一誤食有毒植物的危險機會,因此辨識植物的重要功課出入門的人最好隨身攜帶圖鑑以便查對。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我對野菜更加認識,這樣我們去採野菜的時候,才不會採到有毒的野菜。因為這本書上有還提到顏色比較鮮艷的,大部分都是有毒的,作者說可以咬一小口或舔舔看,但我覺得不ok,萬一是劇毒那不就完蛋了嗎? | 泰漢.尤巴斯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
20 | 網站名稱 馬太鞍濕地:阿美族樹豆的故鄉 / 台灣濕地網 網址 https://wetland.e-info.org.tw/file/east/687 網站簡介 馬太鞍濕地是光復的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的世代漁耕之地,過去這裡曾經長滿樹豆,阿美族語稱樹豆為「vataan」,也是「馬太鞍」地名的由來。樹豆在阿美族人的文化裡被視為吉祥物,隨身攜帶到處播種,也是族人主要的傳統食物來源。 「Palakaw」(巴拉告)是阿美族人在這片濕地上發展出的特殊生態補漁法。Lakaw是「讓魚棲息的魚塘」,而Palakaw的意思,是「在池塘裡做一個魚的家」。利用中空的大竹子、筆筒樹樹幹與九芎枝幹等天然材料,製作出一個三層的結構物,放入水塘中,讓魚蝦在其間棲息繁殖。經過一段時間後,把九芎枝幹提出水面,即可將攀附於樹枝間的小蝦抖入三角魚網中;藏身在底層大竹筒裡的鱔魚、土虱或鰻魚等底棲性魚類也可輕易捕獲。吃多少、抓多少是阿美族人補魚的習慣,而這種補魚方式也讓魚蝦得以在濕地清澈的流水中永續繁衍。 | 蕭幸青 | |
19 | 網站名稱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網址 http://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2&l2=61&l3=28 網站簡介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係以蒐藏、保存並發揚台灣原住民之語言、生活經驗及智慧為主之數位博物館。為此而進行蒐集、保存與台灣原住民語言、生活經驗與智慧有關之資料,並加以數位化保存與利用。第二、其知識之推廣透過網際網路強大之傳輸能力,發展線上展示、學習、遊戲與相關服務,使台灣原住民之語言、經驗與智慧得以再現及活用於當代生活之中,以助多元價值之提倡與實踐。並期突破原住民數位落差現狀,除一般使用者便於接近之外,更力求原住民人士廣泛參與及分享資源,以助原住民社群之維繫,與促成「文化資料保存」之多重目標。 原住民在此領域內與自然為友,繁衍後代,歷經數百年而不衰,因此,傳統領域可以說是原住民生活智慧實踐的場域,而這些生活的智慧我們就稱為「傳統知識」。原住民傳統知識是數百年來生活經驗的學習、累積與傳承,它蘊含了與大地共容共處的哲學,當今的科學界一致認為原住民傳統知識實為當今生物多樣性、資源永續性、文化多元性及土地利用倫理等重要環境議題的最高指導原則。 | 蕭幸青 | |
18 | 網站名稱 阿美族的飲食文化 /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網址 https://knowlegde.gov.taipei/cp.aspx?n=B46A03FBC787F3A6 網站簡介 阿美族的飲食文化有三大特點︰偏好海鮮水產類的食物、擁有豐富的野菜文化、喜好風味特殊的醃生肉。這三種飲食的特色,至今仍然深深地影響現在的阿美族。在各式各樣的野菜中「十心菜」是具有阿美族特色的菜餚,十心菜其實是各種野菜的菜心(嫩莖)的部位,而不是只有10種菜類,阿美族常食用的野菜菜心(嫩莖)如:黃藤心、林投心、山棕心、甘蔗心、椰子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海棗心、鐵樹心…等。傳統的阿美族在祭典中是不食用葉菜類的野菜,也許這也是「十心菜」成為阿美族喜愛的菜餚原因。 | 蕭幸青 | |
17 | 網站名稱 花蓮生產的有機野菜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網址 http://agronews.fftc.org.tw/view.php?id=20140702064501&type=web 網站簡介 花蓮旅遊必吃之野菜,包括在光復鄉太巴塱、豐濱鄉新社及秀林鄉銅門等原住民部落裡自然生長的有箭竹筍、桂竹筍、黃藤及山蘇等。經過農改場推廣以有機栽培的方式生產的有過溝菜蕨、龍鬚菜、紅鳳菜、葉用甘薯、豆瓣菜、番杏、黃花藺等,這些有機野菜生產較佳的地方有光復鄉大豐村、太巴塱部落、瑞穗鄉奇美部落及富里鄉豐南部落等,因為春天雨水多,日照及溫度尚未很高,生產之野葉特別鮮嫩,口感也最好;經過野菜餐廳的料理,每一道皆是清爽可口,保證回味無窮。來這裡可以體驗兼具生產、觀光休閒之「有機野生蔬菜園」,看到農民利用大自然生態平衡的力量種植出健康的野生蔬菜,這些野菜含有豐富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膳食纖維及豐富的礦物元素等,目前是野菜採收的最佳時期,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建議民眾安排假期前來參觀體驗及品嚐,一起來認識有機野菜。 | 蕭幸青 | |
16 | 網站名稱 【康健20回顧】18種隱藏版明星食材 網址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3660 網站簡介 菜價常莫名其妙飆漲,只剩冷凍蔬菜可以吃?厭倦了自助餐檯上總是只有高麗菜、A菜、小白菜?18種隱藏版的明星食材幫助你擺脫這些困境!它們以平凡、內斂的姿態隱於鄉野田間,營養價值卻在科學研究中大放異彩,一碟野莧的鈣質是一杯牛奶的1.4倍,紅藜的膳食纖維是地瓜的6倍,香椿的抗氧化能力是地瓜葉的3~10倍……。這些絕世好菜,將成為明日餐桌的主角。 | 徐益森 | |
15 | 網站名稱 其實我的阿美朋友這樣吃/野菜篇 / 花蓮旅人誌 網址 https://www.hl-net.com.tw/blog/index.php?pl=473 網站簡介 花蓮前有無垠太平洋,後有連綿青山, 阿美族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食材幾乎完全取自大地,且愛吃菜多於吃肉, 這自稱「吃草的民族」擁有豐富且智慧的野菜飲食文化! 而都市人家的三餐, 一年到頭餐桌上幾乎是高麗菜、菠菜、小白菜、青江菜, 而據統計,阿美族常用野菜約有兩百多種以上,遍布山野海崖。 部落與城市在飲食習慣與料理文化的不同體驗, 來花蓮是最不能錯過的, 阿美族的「野菜美食」極度推薦,甚至建議一定要嚐! | 楊予安 | |
14 | 網站名稱 部落廚房 看見野菜文化.土地倫理 / 原視新聞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89exYOIUM 網站簡介 阿美族採野菜,不會一次只採一種,採很多種,每種都採一點點,全部一起煮就是 mapulong(一起),大家一起吃,也是 mapulong(一起),一起工作、一起享用食物、一起生活,一起回到有著自然牌冰箱的部落。 三年前,眼看著部落的沒落,部落僅剩老人,國小也廢校,吾兀兒決定利用週末,回到部落經營部落廚房,重新認識阿美族的野菜文化、土地倫理。 這一道傳統的野菜湯,對吾兀兒來說,更是代表民族認同的一道料理。 | 楊予安 | |
13 | 網站名稱 15種原住民野菜【原民小教室】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0vB4g9K6oQ 網站簡介 台灣的原住民,對台灣野生可食用的植物,本來都有自己的命名,但比較普遍的後來幾乎都被漢人命名取代,在現今原住民人口中,有一半是都市原住民。移居都市的阿美族人,在各種活動聚餐時,大家拿出各自從家鄉帶來的各種食物,一起分享食物和鄉愁。 今天,就要帶大家來認識這15種非常常見的野菜,每個用途、功效都不一樣,看完絕對讓你長知識呦~ 雖然這次拍攝的地點都在花蓮縣壽豐鄉 但要知道不只是只有壽豐才有這些野菜唷! | 楊予安 | |
12 | 網站名稱 認識野菜 / 櫻田野 網址 http://www.038540366.com/m/412-1375-7488.php 網站簡介 櫻田野的養生廚娘--陳櫻美,曾患甲狀腺癌,來到花蓮調養身體,講究健康飲食的,意外發現野菜能使纖維增量,代謝順暢,而有野菜養生餐廳的創立。從小耳濡目染客家料理,秉持著客家傳統的簡樸與毅力,潛心研究出櫻の田野養生館裡所有養生菜色,每日供應,現摘野菜,讓客人無限量食用。櫻田野由此邁向以野菜為主軸的客家料理餐廳。 網站裡介紹許多花蓮在地的野菜,透過圖片,認識這些與我們一同在地生長的野菜。 | 蕭幸青 | |
11 | 網站名稱 臺灣新野菜主義-原住民的野菜世界 / 農業知識入口網 網址 http://kmweb.coa.gov.tw/ct.asp?xItem=1456070&ctNode=1581&mp=1&kpi=0&rowId=&hashid= 網站簡介 阿美族部落由於地理位置上坐擁東海岸平原,憑著對海洋生態及野生植物的辨識能力與調理技巧,河鮮、海味與野菜紛紛成為阿美族料理的主要特色。 臺灣的生態環境豐富,原住民從千百年來與大自然的親密互動下,發展出扎根於自然的豐富文化,從食物、服飾、生活用具等,都可以看出原住民與自然環境相依共存的關係。單就野菜來說,最擅長食用野菜的阿美族人,所採集運用的野菜種類就超過兩百種以上,從葉菜、果菜到溪裡的水苔,甚至是海裡的紫菜、海帶等等,都能成為阿美族人的飲食佳餚。 | 蕭幸青 | |
10 | 網站名稱 花蓮新野菜運動 / MATA TAIWAN 網址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3/11/07/pangcah-wild-herb/ 網站簡介 近年來花東興起的「新野菜運動」,就是一種在地食材運動的展現,透過花蓮的「新野菜運動」,我們看到了「在地食材」在本土發展出的多元詮釋。 在地食材最容易被看見的是它的環境意義,關鍵字是「縮短食物哩程」與「低碳飲食」,野菜走進大眾消費市場,標榜的就是健康、無毒。「野菜就是要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可是台灣這樣的環境太少了,過度酸化、鹽化,長出來都不健康,所以不要說只有野地生長的才是野菜,因為野地都是殺草劑,應該是經過人工照料的土壤,長出來的才是健康的野菜。」青陽農場復元生態系統,以模擬自然的方式培育野菜,不求產量,賣野菜不是真正的目的,環境教育才是其目的。 | 蕭幸青 | |
9 | 網站名稱 原生蔬菜:農試所推廣種植,APEC 叫好叫座 / 上下游 網址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639/ 網站簡介 隨著氣候極端表現所造成的各地糧災,因應在地生態並具高營養價值的原生蔬菜脫穎而出。 農委會農試所於今年APEC大會提出「原生蔬菜因應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議案,歷經APEC計畫嚴謹審核後,獲得經費補助;上周(21-24日)於台中舉辦「2011 APEC因應氣候變遷及糧食安全之原生蔬菜合作發展研討會」,讓來自14個APEC會員體的資深官員及學者專家豎指肯定,並認為應該積極推廣。農試所再進一步,透過田間觀摩,要將原生蔬菜的價值引薦給國人。 | 蕭幸青 | |
8 | 網站名稱 野菜新勢力 / 我們的島 網址 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9%87%8E%E8%8F%9C%E6%96%B0%E5%8B%A2%E5%8A%9B-0 網站簡介 阿美族的文化,有一半是紀錄在媽媽們敏銳的舌尖上。野地裡,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透過採集與交換,代代傳承。吳雪月鑽研野菜二十多年,近幾年她驚覺,因為環境破壞,許多野菜正逐漸消失。消失的不僅是野菜,隨著部落耆老凋零,關於野菜的知識、背後蘊含的耕作文化,也迅速流失。 為了讓原住民傳統作物與相關知識,不要在這個世代失傳,吳雪月從去年著手進行野菜保種與復育計畫。這塊園區一共有三十七種原住民特色作物,除了野菜,還有原生種的玉米、高梁,以及現在正火紅的紅藜等等。 早年原住民家門前總會掛著小米、雜糧。吳雪月回想起來,這就是傳統保種的方式。部落耆老對野菜的知識,是野菜復育的關鍵,吳雪月鼓勵部落老人家復出耕作,希望各地家傳的種子,有機會重新被種植。 | 蕭幸青 | |
7 | 網站名稱 原生蔬菜 / 厚生市集 網址 https://www.farm-direct.com.tw/index.php/Home/Article/article_info/article_id/1413 網站簡介 「原生蔬菜」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距離感。其實,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野菜」或「山菜」。 雖然很容易被誤認為是雜草,但這種蔬菜對人類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病蟲害極少(可以省掉農藥的使用)以及多元的營養(有些是維生素C、β-胡蘿蔔素,或是植物膠元蛋白勝過許多一般常吃的改良蔬菜)。許多重視安全的消費者選擇有機蔬菜,但如果只是想要吃得健康、鼓勵農民友善耕作,讓消費者、生產者與土地三贏,其實不是非得買有機認證的蔬菜不可(雖然我們也賣有機蔬菜啦)。真正重要的飲食態度,首先是選擇當地當季的農產,順應氣候和地理環境種植,才能吃到好吃營養的農產;再來,不妨試試,將大自然賜給我們的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原生蔬菜上桌吧。 | 蕭幸青 | |
6 | 網站名稱 飲食‧認同‧文化抵抗:阿美族傳統食物與永續發展 / 信仰資源分享 網址 http://gospel.pct.org.tw/Associator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152&strMAGID=M2016022303954 網站簡介 台灣的原住民族雖然有這樣得天獨厚的生態多樣和文化多樣,阿美族也擁有非常豐富生態智慧的野菜飲食文化。許多關心永續發展的運動者注意到了飲食文化的重要議題:強調重建原住民族傳統的食物系統,建構文化知識系統,維護文化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以及部落文化自主詮釋權和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上的重要性。 | 江拓霖 | |
5 | 網站名稱 【農夫與他的田】20160808 - 縣道193的野菜田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68iMC_4T58 網站簡介 沿著海岸山脈與花東縱谷前進,這裡世代居住著阿美族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應大自然四季變化採集野菜,千百年來孕育發展了一套獨特的飲食文化。 阿美族自比是吃草的民族,一般農園總是視草如仇,欲除之而後快,然而這裡滿地都是「菜」,各式野菜在田裡和諧共生; 野菜農人吳雪月鑽研野菜二十多年, 曾出版過台灣新野菜主義一書,近幾年她驚覺,因為環境破壞,許多野地的野菜正逐漸消失。而消失的不僅是野菜本身,關於野菜的知識、背後的耕作文化,也迅速流失。所以她跟母親開始復耕野菜。 吾兀兒曾經因不認同自己的身分,身心都在外流浪,但自從回到家鄉吃下第一口野菜開始,她就開始了歸鄉之路,家鄉道路旁每一株看起來像雜草的植物,在吾兀兒口中都成了可食的野菜。她認為只要維護好環境,野菜就會自然的順應季節生長,大自然就是她的冰箱。 野菜與阿美族像是伴生關係,只要土地能永續存在,他們就是田野裡最堅韌的生命、最美麗的風景。 | 江拓霖 | |
4 | 網站名稱 人類學看阿美族「野菜文化」:生態寶藏挖不完 / 環境資訊中心 網址 https://e-info.org.tw/node/114930 網站簡介 長期在台東阿美族都蘭部落做田野的羅素玫,研究領域包括儀式、性別,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等課題,近年來更從文化人類學的觸角往生態學延伸,進行文化多樣性結合生物多樣性的跨領域探討,更從1998年開始成為都蘭部落年齡組織拉贛駿組的成員。 即便到了今天,野菜雖廣受消費者喜愛仍可能被誤讀成「貧窮食物」,又其知識系統非建構成如現代知識般的百科全書,一般人不容易學習,坦言「它不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知識,因此,人類學的語言扮演一個中介。」正是羅素玫給自己置身學術研究、部落田野之間的轉譯定位。 | 江拓霖 | |
3 | 網站名稱 阿美族傳統市場上的野菜世界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網址 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d9e11d0b81d9e1360b81ea1d5e 網站簡介 阿美族主要居住在花東的平原及海岸地區,他們自稱為「吃草的民族」,食用很多野菜,因此發展出特殊的飲食文化,在今日很多阿美族的野菜,已發展成都市裏餐廳的美味佳餚。在阿美族傳統市場上可以看到在販售栽培及野生的兩類蔬菜,本文所謂的「野菜」,包括臺灣的原生植物及一些在野外可以看到的外來馴化種植物。 | 江拓霖 | |
2 | 網站名稱 原生野菜不容忽視 研究: 富含微量元素可當「救命糧」/ 環境資訊中心 網址 https://e-info.org.tw/node/118325 網站簡介 野菜食潮逐漸席捲台灣社會,但多數民眾卻不知道其營養功能。多年推動原住民農產業的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即與世界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進行營養成分分析研究。其中,葛仙米藻、糯米糰、番杏、細葉碎米薺四種野菜都是台灣原生植物,不但好吃又營養。這些在野外常受忽視的雜草,其實飽含微量元素,是現代人營養不可或缺的來源,在食物缺乏的年代,這些野菜都是充饑救荒的食材。 野菜存在我們的自然環境中由來已久,卻常被我們忽視,透過台灣島內多元的文化族群,豐富的生態利用智慧,得以彼此學習重視。 | 江拓霖 | |
1 | 網站名稱 名人講堂--原住民的野菜文化 (吳雪月)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1qMkU7hrQ 網站簡介 最具有代表的原住民野菜是什麼? 我想可能因人而異,我們提到藤心、檳榔心;阿美族有個非常特殊的所謂十心菜,十心菜是藤心、檳榔心、海邊的林投心,還有山上的山棕心,就是做掃把的山棕心、蘆葦心。這個心是嫩芽,像這種心是非常健康的食物,阿美族的十心菜是非常有名,因為它是跟過去的季節性的祭典有關的。 | 江拓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