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園的古老智慧

專題名稱 野菜園的古老智慧

專題描述 我們花蓮有種類非常豐富的野菜,傳承自原住民先祖的智慧,他們不但把大自然當成了廚房,還有一套永續的生態哲學,這與我們熟知的傳統農業有很大的不同,非常吸引我們去探究。
我們希望透過閱讀書籍、專題研究,並結合實地訪查,能經由繽紛的野菜世界,了解原住民既古老又先進的生態智慧。

隊伍名稱 慈小遊騎兵

指導老師 江拓霖 蕭幸青

參賽學生 泰漢.尤巴斯 洪增桔 楊予安 徐益森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張瑋琦
來源 原教評論 2018年6月號81期
描述 食農教育與部落營造
「部落的食物生產是否多元? 是否能照顧部落日常飲食所 需?傳統作物是否仍持續生 產?與在地食物系統相關的傳 統社會文化活動是否仍能持 續?無法持續的原因為何?部 落的生產是否符合永續農業的 目標?」用這些問題來檢視在 地食物系統的健全度。也可以 掌握資源的優劣性。
江拓霖
9作者 陳超仁
來源 科學發展 2016 年 3 月│ 519 期
描述 關懷台灣的原生植物
台灣因地理環境特殊及多樣化,孕育豐富的原生植物,它們是地被的保護者,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值得大家用心關懷及保護。台灣的原生植物長久生長在這塊土地上,除扮演生態平衡者的角色外, 也提供民俗用途,並具有人文及文化價值。
保育原生植物是大家的責任,也是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及生活品質的重要工作。

江拓霖
8作者 黃文達
來源 國立臺灣大學 農藝學系
描述 有機農業與節能減碳
現今在環境生態保護的意識抬頭、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漸增、國際貿易頻繁 導致農產品競爭市場加大等因素下,國內農業逐漸走向精緻化的型態,來與其它進口農產品抗衡,而其中有機耕作的管理方法,同時顧及了對環境友善的永續經 營理念,以及提供高品質農產品的競爭力。
土壤有機碳庫所代表的是土壤有機碳的含量或 儲存量,對生物圈而言扮演重要角色,與土壤許多物理、化學與生物性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影響土壤之生產力,對於作物生長與發育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部份,而對陸域生態系更是不能忽略的一環。
江拓霖
7作者 林益仁
來源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描述 本研究計畫的目的即在以雪見地區為個案,進行泰雅族生態智慧的探討,強調重視在地發展脈絡,以社群可持續發展為主軸來探索傳統生態知識的發展趨勢對當代泰雅族社會的意義 與影響。
江拓霖
6作者 全中和
來源 科學發展 2008年10月,430期
描述 台灣正流行的鄉土野菜
鄉土野菜在自然界 已生存很久了, 很早以前就被我們的老祖宗所鍾愛,有些年年栽種, 時令一到處處可見。 拜科技進步之賜,很多野菜被分析出具有很好的營養成分,值得認識它們。我們的先民在千萬年前從生態周遭取得原生植物,並做為食物或藥物,這種從釋生植物演變為栽培作物的過程,形成農業最原始的型態。這種植物利用是地方文化和傳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江拓霖
5作者 吳雪月
來源 原教前線 2018年6月號81期
描述 原住民族日常飲食多擷取於自然環境,阿 美族自稱「吃草的民族」,瓦歷 斯‧諾幹老師說「一個阿美族人,勝過三部割草機」,這樣的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阿美族生活中所能取得的山產、海產、溪產非常 充足,從葉菜、果菜到溪裡的水苔,甚至海裡的紫 菜、海帶等,都能成為族人的飲食佳餚。憑著對海洋 生態及野生植物的辨識與調理的技巧,使得海洋文化 及草食文化的野菜傳統成 為阿美族的首要特色。
這幾年雪月老師投入原生種的保種工作,主要是因為有不少野菜因噴灑除草劑或農藥的使用而漸漸消 失,因此,這幾年也大力推廣野菜的復育,以 留下傳統智慧。簡單說:要如何做好保種工 作?就是要不間斷的種植再種植!
江拓霖
4作者 盧冠妤、李云慈、黃俞萍
來源 高雄市立中正高工
描述 原住民生態智慧之探討
近年來,受到保育觀念及政府禁獵的影響,原住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的在
山中打獵。其實原住民的狩獵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般隨心所欲。他們用各種禁忌
阻止過渡獵取山中的野獸,使人與森林中的動植物能夠和平相處,生生不息。
台灣的原住民對於生態維護的智慧,是高深且擁有長久歷史的。
因此,對於他們高超的保育技術,及傳承保育觀念的方式,我們將以真誠與學習
的心態完成這份解析報告,願給予讀者正確且優良的保育概念。

江拓霖
3作者 張瑋琦
來源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描述 原住民的食物系統是與民族生態知識及環境永續密切相關的,近年來,由於環 境災難不斷,如何重建原住民的食物系統,如何在生態與經濟發展中求取平衡的課 題益發顯得重要。本研究以作者從1995年至今,在馬太鞍溼地從事研究調查而累 積十五年的田野資料及歷史文獻資料,分析馬太鞍食物系統的變遷,以及馬太鞍人 士透過生態觀光及風味餐推動溼地的保護的社區營造行動。本研究發現,殖民主義 以及現代化發展是改變馬太鞍傳統食物系統的兩大力量;而近十五年來的社區營造 成果雖再現了溼地的傳統食物系統,重建了溼地的價值,但卻難以改變溼地農民的 處境。同時,本研究並針對如何將地方知識及地方飲食生產著床回地方社會與文化 網絡中,重建地方食物系統提出操作建議
江拓霖
2作者 華國媛、華阿財
來源 科學發展2015 年 3 月│ 507 期
描述 排灣族的山林智慧與植物知識
本文有關排灣族的植物知識主要是根據本文作者之一的華阿財耆老所提供的資料,再以現代科學資料加以比對說明。
透過原住民耆老的描述,可以重現排 灣族傳統的山林生活智慧,並建立愛護山 林的道德責任與不破壞的基本義務,因為 山裡、水裡蘊藏著有益人類的寶物,需要 大家一起保護。更重要的是,從排灣族人 的山林生活智慧,可知山林的寶貴資產應 該是大眾共有的。排灣族人的傳統智慧是 以「分勞」、「分憂」及「分享」的集體思 想為生活的核心價值,值得大家思考。
江拓霖
1作者 林育安
來源 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
描述 大量的野菜圖片,介紹許多台灣常見的野菜,還說明野菜的營養及對身體的功效。
另外,幾道簡易的料理,讓鄉間常見的野菜頓時美味可口了起來。
江拓霖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野菜達人 吳雪月老師
說明
今天下午,我們邀請到了「台灣新野菜主義」的作者—雪月老師來分享他推廣野菜的想法與作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他說的民族植物,民族植物就是不是只有拿來吃,和食衣住行都有關係,如檳榔葉鞘可以做成便當盒,檳榔葉柄可以做成盛食物的容器,我覺得很酷。
她還說阿美族會在小菜園裡種至少40種的野菜,不用施肥也可以長的很好,她還說保留臺灣原生種的種子是很重要的,這一點讓我們很欣賞,老師這幾年都在努力推廣復育野菜,注重保種工作,保留原生種,而且如果用原生種來種的話比較不容易有蟲害,希望可以有越來越多人響應,不然農改場都一直改,譬如山苦瓜,以前的很苦,但現在改到一點都不苦了,不知該說什麼。老師也說盡量用自然農法,不要施化肥,不然很傷土地。
雪月老師常和她的母親一起下田,因為老人家承襲自古傳下的野菜耕作智慧,在田裡是最好的傳承時機。而且原住民都樂於分享,他們不會想把山林野地裡的野菜佔為己有,能分享的一定分享,所以他們摘野菜也不會全摘,只摘取要食用的部分,不會整株拔取,因為連根拔起,這株野菜就不會再長了,而且他們要留給下一個來採的族人仍然有野菜可以採,這真的是原住民分享共食及對物種永續經營的智慧啊!
江拓霖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尉哥哥的小米故事
說明
住在萬榮鄉的尉哥哥,因為對於原住民文化的熱愛,放棄求學時主攻的戲劇專長,選擇回到家鄉萬榮,向原住民鄉親們學習耕種小米等部落作物。
我們仔細聆聽尉哥哥的耕種經歷,彷彿沐浴在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的智慧,還有充滿傳奇與故事的作物----小米。
江拓霖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豐富生態的火龍果園
說明
林阿姨是一位阿美族原住民長者。她告訴我們,其實,阿美族的老祖先就秉持著與大地一起生息,因此對於環境總是做最友善的對待。我們很好奇,為什麼在她的火龍果園子裡,長滿了一大堆的草?林阿姨解釋說,土壤被草覆蓋後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達到省水和減少人工灌溉次數,讓土壤有更好的保水度。當老的草根部死亡腐爛的時候,會留下空隙,讓土壤中的水份更好流動,導水度變好讓作物的根部不會長時間泡在水裡而窒息。而且,有覆蓋草的土地比較不會因為雨水沖刷讓養分流走,影響土壤酸鹼值,土壤如果酸化可是會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她的果園裡在草裡頭還有野菜呢,比如野莧菜、大花咸豐草、昭和草、龍葵等,煮飯前,到田裡摘一些,就是一道健康養生的青菜了。園子裡還有許許多多的昆蟲,像是土壤裡的蚯蚓,草堆裡的蚱蜢和瓢蟲, 甚至還有蛇類, 和來自於林間的鳥類,也會來偷吃火龍果。林阿姨覺得,這些火龍果來自於土地,除了部分是她要收成的以外,應該留一部分給這些動物和昆蟲來食用, 因為,大家本來就是在大地裡互相依存,這正是阿美族的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呀!
江拓霖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吉安黃昏市場的野菜
說明
週三下課後,我們來到吉安鄉的黃昏市場。到這裡來主要是來訪問原住民野菜的菜販朋友們。
我們在黃昏市場原住民野菜區的攤位上,發現了原住民所販賣的野菜,都不是連根拔起,而只是採摘葉子或是瓜果,與慣行農法的收成方式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好奇地問了原住民的菜販阿姨,為何只採收葉子而不是將整株野菜拔起來再販售。菜販阿姨告訴我們,如果將野菜連株拔起,就得再重新播種,如果留下植株,只摘取可供販賣和食用的部分,對田裡的野菜來說,其影響是最小的。相較於慣行的蔬菜種植與收成方式,無論是使用化學肥料或是有機栽培,採收時都必須要連根拔起,等待下一次播種前,還需要再耙地、整土,看來,原住民在野菜的栽種與耕植,對土地與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是比慣行農法要來得輕微許多。
江拓霖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野菜讀書會
說明
我們每週的星期三和星期五都會一起討論當週的野菜閱讀心得。
透過閱讀書籍和檔案,我們才了解,校園裡或是鄉間小路旁到處都有野菜,而且這些原生植物在本地有競爭優勢,長得又好又壯。
有關野菜的書籍不但有趣,而且圖文並茂,每一本都令人愛不釋手。
江拓霖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野菜寶庫馬鞍
說明
在九月分的一個週末,老師帶我們一起來到馬太鞍濕地做野菜的研究,我們還邀請了一位野菜專家陳叔叔來為我們解說,讓我們了解了很多野菜。
沿路陳叔叔不時的指這指那,告訴我們阿美族人都可以把它們拿來當作菜吃,還有他們小時候的零食及可以拿來當玩具或樂器的⋯⋯⋯,其中我對野薑花最有印象,因為那個野薑花既可以吃,也可以拿來當樂器吹,又非常的香,真的是一株價值非常高的植物。
中午時我們就在馬太鞍濕地吃午餐,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情人的眼淚,它吃起來像是在吃木耳,但是跟木耳的味道又不一樣,我覺得情人的眼淚比較好吃,另外我還吃了假人蔘,這個青菜吃起來滑滑的,味道也不錯,我很喜歡。因為這些美味的野菜,讓我足足吃了三碗飯。
經由這次陳叔叔的導覽,讓我更了解原住民野菜的多元化,不僅可以拿來做菜,有的還可以拿來當玩具或樂器,這些祖先的智慧,真是太強大了。
江拓霖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泰漢.尤巴斯
標題 野菜達人 吳雪月老師
內容
今天下午,我們邀請到了「台灣新野菜主義」的作者—雪月老師來分享他推廣野菜的想法與作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他說的民族植物,民族植物就是不是只有拿來吃,和食衣住行都有關係,如檳榔葉鞘可以做成便當盒,檳榔葉柄可以做成盛食物的容器,我覺得很酷。
她還說阿美族會在小菜園裡種至少40種的野菜,不用施肥也可以長的很好,她還說保留臺灣原生種的種子是很重要的,這一點讓我們很欣賞,老師這幾年都在努力推廣復育野菜,注重保種工作,保留原生種,而且如果用原生種來種的話比較不容易有蟲害,希望可以有越來越多人響應,不然農改場都一直改,譬如山苦瓜,以前的很苦,但現在改到一點都不苦了,不知該說什麼。老師也說盡量用自然農法,不要施化肥,不然很傷土地。
雪月老師常和她的母親一起下田,因為老人家承襲自古傳下的野菜耕作智慧,在田裡是最好的傳承時機。而且原住民都樂於分享,他們不會想把山林野地裡的野菜佔為己有,能分享的一定分享,所以他們摘野菜也不會全摘,只摘取要食用的部分,不會整株拔取,因為連根拔起,這株野菜就不會再長了,而且他們要留給下一個來採的族人仍然有野菜可以採,這真的是原住民分享共食及對物種永續經營的智慧啊!

泰漢.尤巴斯
9作者 楊予安
標題 吉安黃昏市場的原住民野菜
內容
週三下課後,老師帶我們去黃昏市場,我們要去實地訪查他們賣野菜的菜販。
我們在黃昏市場原住民野菜區的攤位上,發現了原住民所販賣的野菜,都不是連根拔起,而只是採摘葉子或是瓜果,與慣行農法的收成方式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好奇地問了原住民的菜販阿姨,為何只採收葉子而不是將整株野菜拔起來再販售。菜販阿姨告訴我們,如果將野菜連株拔起,就得再重新播種,如果留下植株,只摘取可供販賣和食用的部分,對田裡的野菜來說,其影響是最小的。相較於慣行的蔬菜種植與收成方式,無論是使用化學肥料或是有機栽培,採收時都必須要連根拔起,等待下一次播種前,還需要再耙地、整土,看來,原住民在野菜的栽種與耕植,是對環境友善的,對土地所造成的影響是比慣行農法要來得輕微許多。

楊予安
8作者 洪增桔
標題 尉哥哥的小米耕作
內容
住在萬榮鄉的尉哥哥,因為對於原住民文化的熱愛,放棄求學時主攻的戲劇專長,選擇回到家鄉萬榮,向原住民鄉親們學習耕種小米等部落作物。
我們仔細聆聽尉哥哥的耕種經歷。哥哥第一年送小米的時候收成不多,只有一點點,直到今年的收成量已經越來越多了,他說他最喜歡種小米,因為在部落裡,會有很多經驗富足的長輩們跟他分享耕作方式,說要如何種,要種哪裡,他說種小米也可以算是與長輩的一種交流。等到收成小米之後,要穿兩層襪子,再用腳踩一踩,然後再放在一起用電風扇吹或是拿到外面甩一甩,把殼吹掉,再洗一洗就可以收藏或是拿去販售了。
在哥哥的分享中,我最欣賞的就是,如果有鳥要來吃小米,他不會把鳥趕走,他會在小米的田外種一圈玉米,讓鳥去吃玉米,不要吃掉小米。反觀我們,不但會用沖天炮嚇走鳥,甚至還會用網子把鳥網困,真的很慚愧。我覺得原住民部落裡這種愛護動物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希望我們可以藉由這次分享把哥哥的精神傳承下去,因為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不該去傷害跟我們一起生活在這片的所有生命,最起碼要尊重他們,和大地共存共榮。

洪增桔
7作者 楊予安
標題 阿美族的飲食文化
內容
台灣的生態環境豐富,有許多不同的野菜。其中, 阿美族對山海野菜最是熟悉了。
過去,阿美族人一大早就外出採集野菜 ,中午回來.他們會把過多的野菜分送親友。 對阿美族人來說採集野菜和吃野菜就是平日的生活。夏天時,野菜是最多的時後 ,他們會將新鮮的野菜乾燥後儲存,留到冬天時備用。 阿美族使用的野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字草)如:黃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山中心、甘蔗心、鐵樹心、椰子心和台灣海棗心,(心)指的是植物的嫩莖。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 一年中有許多祭典,其中包括豐年祭和海祭. 豐年祭大約為五天到一周,台東通常在七月進行,花蓮則是8月. 海季則是在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左右舉行.。這兩個祭典中都有野菜,野菜在原住民心中真是無可取代。
吃飯除了要有食物, 也要有吃飯的器具.阿美族很厲害的地方是可以利用植物做器具,既環保又便宜.例如:竹碗、竹匙和竹盤,就是利用自然資源做出來的器皿.阿美族對烹調也很有講究,阿美族的烹調方式有六種:燒烤法、烘烤法、薰烤法、石煮法、水煮法以及蒸煮法。阿美族真的非常厲害,能將不起眼的野菜變成一道道美味的佳餚。

楊予安
6作者 徐益森
標題 野菜美食家
內容
在這一本書裡,我學到了非常多的事情:像是台灣原來有麼多奇奇怪怪的野菜,還有一些野菜會長在特殊的地方,或是一些特異的種植方式,如果沒有按照這一些方式去照顧野菜,這一些野菜就會枯掉呢!
過去原住民是用採集的方式來採野菜,不過現在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已經有許多種野菜是被種值得了。種野菜野是一種學問,只要種不好自己也會心情也會不好,首先要準備野菜種子,接下來每一天都要幫忙他澆水,或是幫他施肥,這樣他就會長得很好。
我發現很多野菜都是原住民在採集,也是他們在煮,也是他們在吃,所以原住民朋友對野菜如數家珍,以後有關於野菜的問題就可以去問原住民,他們都一定都會幫你解決,而且他不只會口頭告訴你,他還可能帶你直接去就地取食,直接煮給你吃,他們煮的都很好吃,可是我不知道他們都是如何煮的,反正他們就是對野菜很熟悉,不像我要看書才知道世界上有那一些野菜,所以我一定要把野菜的知識通通學好。

徐益森
5作者 徐益森
標題 野菜大餐.
內容
今天老師帶我們去實地查訪野菜,我們請到一位專業的老師帶我們去認識各種野菜,還有告訴我們那一些野菜可以吃,那一些野菜有毒,還有一些野菜的烹調方式,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野菜就是紅梨,他是果實紅了才能吃,還有另外一種葉子,叫作土芭樂葉,它的作用是拉肚子時,吃這個可以緩解拉肚子,比如說喝了地下水,覺得肚子很痛,就可以吃這個芭樂葉來止瀉。
此外,還有一種花叫做也野薑花,把上面的花萼取下來可以吹出聲音,真是有趣。接下來我們就去吃中餐,我們中餐吃很多種野菜,像是狼尾草的嫩芯,其實口感上跟箭筍沒有太大差別。

還有一種野菜最是特别,是因為他生長的時候是在下雨天30分鐘之後,過了這個時間,他就會消失,他叫作情人的眼淚,非常非常的好吃,還有一種野菜,他家做山苦瓜,我覺得非常非常的好喝,可是他的口味跟苦瓜没有不同。這一次的實地訪查,讓我覺得收穫很大,除了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也嚐到很美味的野菜大餐.

徐益森
4作者 洪增桔
標題 馬太鞍濕地的野菜之旅
內容
在九月二十一日星期六,老師帶我們一起去馬太鞍濕地做野菜的研究,我們還邀請了一位解說員來為我們解說,讓我們了解了很多野菜。
早上解說員帶我們去整個濕地參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說員說,如果要判斷這個芋頭能不能吃,只要將水倒在葉子上,看水珠會滑落還是附著在葉子上,如果水珠有滑落就是可以吃,水珠附著在葉子上就是不能吃。我們還看到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植物,解說員說他叫開卡羅,解說員把它做成一個笛子,只要在他的一端用力吸就可以發出聲音,非常酷。 我們還有看到情人的眼淚,因為前幾天沒有下雨所以他乾掉了,真是可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阿美族的精神,因為他們拔菜時都是有什麼吃什麼,我們漢人的拔菜方法是直接連根拔起再種,他們是只拔葉子,不會傷害到植物本體,讓我覺得非常好。
中午時我們就在馬太鞍濕地吃午餐,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情人的眼淚,它吃起來像是在吃木耳,但是跟木耳的味道又不一樣,我覺得情人的眼淚比較好吃,另外我還吃了假人蔘,這個青菜吃起來滑滑的,味道也不錯,我很喜歡。因為這些美味的野菜,讓我足足吃了三碗飯。
這次去馬太鞍濕地讓我學習了很多關於野菜的知識,也品嚐到了很多野菜的味道,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去更多地方學習。

洪增桔
3作者 洪增桔
標題 蔬果野菜圖鑑讀後心得
內容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做"蔬果野菜圖鑑"。這本書介紹了根菜類、鱗莖類、莖菜類、葉菜類、花菜類、果菜類和葉菜類,各式各樣的野菜或蔬菜在這裡都能看得到,希望看完這本書後,我可以增加不少知識。
這本書除了介紹野菜,也告訴了我們野菜的營養成份,書上說野菜的功能很多除了可以預防感冒也可以養顏美容,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吃蔬菜。上面還有說到野菜的栽培方式,現在的栽培方式有很多種,分別利用在不同的植物,現在的栽培方式有、露地栽培、設施栽培、養液栽培、段木栽培法、太空包或塑膠瓶栽培法、堆肥覆蓋栽培法、促成栽培、軟化栽培和有機栽培。這些各式各樣的栽培方式我最喜歡的是有機栽培,或是自然農法,因為這樣不需要用到農藥,對地球不會造成傷害吃到的蔬菜或野菜也可以非常新鮮。
根菜類中我最想介紹的野菜是牛蒡,牛蒡吃起來雖然有一點不好吃,但是對身體是非常好,牛蒡含有蛋白質、纖維素、鈣、磷、鉀、菊糖等營養素,具有增強免疫力、強壯補腎的功效,所以就算它再不好吃,我也一定要多吃一點,增強免疫力。
莖菜類中我最想介紹的是薑,薑吃起來很辣,我不太喜歡,但是薑性溫,含有薑油酮、薑油酚等揮發性物質,可促進血液循環,發熱散寒,促進食慾,驅蟲殺菌的功用,所以我也要多吃一點,因為對身體很好。
野菜類中我最想介紹的是紅鳳菜,我覺得紅鳳菜很好吃,阿嬤說:它有補血的功效,書上寫:紅送菜營養成分包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纖維、灰粉、維生素A、 B、 C磷、鈣及鐵等。紅鳳菜性涼,味甘,能清熱解毒,具消腫止血的功效。我喜歡紅鳳菜。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真的覺得收穫良多,希望我以後能夠再看更多與蔬菜、野菜有關的書,了解更多菜蔬的功效,讓我的身體越來越好 。

洪增桔
2作者 泰漢.尤巴斯
標題 欣綠農園
內容
老師帶我們到光復的欣綠農園參觀他們的野菜園,欣綠農園位在馬太鞍濕地,導覽員告訴我們很多關於野菜的故事,最後導覽員還說一個笑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他們部落的老人家看到山上種了那麼多的檳榔樹的反應,居然不是可以賣很多錢或是破壞山坡地,而是我們怎麼可能吃的完啊⋯⋯真的是單純又可愛的原住民啊。
我們從欣綠農園的餐廳出發,沿路導覽員不時的指這指那,告訴我們阿美族人都可以把它們拿來當作菜吃,還有他們小時候的零食及可以拿來當玩具或樂器的⋯⋯⋯其中我對野薑花最有印象,因為那個野薑花既可以吃,也可以拿來當樂器吹,又非常的香,真的是一株價值非常高的植物。導覽員還說在野外如果肚子痛、拉肚子,就可以吃點芭樂葉,因為它有止瀉的效果,可是真有點難吃;還有麗梨,站在樹下就可以聞到一股甜甜的味道,因為他成熟的果子吃起來就是很甜,很好吃,喜歡吃甜味的人可以試試看,另外咸豐草也是可以吃的喔。還有一些長得很像的植物,但卻不是通通都可以吃,比如說過貓很好吃,可是跟他長的很像的白毛蕨卻不能吃,然後稜果榕的果實有非常香甜的味道,但水桶木的果實卻會被一種蜂寄生,如果你吃錯了,可能會從你的嘴巴飛出數百隻的小蜜蜂,所以當你想當你想要採集野菜的時候,一定要認清楚,不要誤食有害的植物。
導覽結束後,餐廳幫我們準備了一桌豐富的野菜大餐,他用的食材有地木耳,就是情人的眼淚,這是一種藻類,只有在下雨後才會從地上冒出來,但幾十分鐘後就會乾掉,像木耳一樣的咖啡色平鋪在泥土上,不仔細看可是找不到的喔,吃起來很像我們平常吃的紫菜,很好吃唷!還有木鱉子,他的果實未成熟時是綠色,是種葫蘆科苦瓜屬的草本植物,所以吃起來很像瓠瓜,而種子卻很像一隻縮小版的鱉,因此才被稱為木鱉子;還有假人蔘,滑滑的口感,吃起來很像川七,牧草心吃起來像箭筍,另外還有一大碗的野菜湯,裡面好多種菜,還包含了我最不愛的山苦瓜,厄⋯⋯⋯不過我還是吃很飽,很舒服。雖然我平常沒有很愛吃菜類的食物,但這次真讓我開了眼界,原來原住民尤其是阿美族居然可以將野地裡那麼不起眼的植物烹調成可口美味的食物,令人讚嘆!
經由這次陳叔叔的導覽,讓我更了解原住民野菜的多元化,不僅可以拿來做菜,有的還可以拿來當玩具或樂器,這些祖先的智慧,真是太強大了。

泰漢.尤巴斯
1作者 泰漢.尤巴斯
標題 野菜美食家讀後心得
內容
這本「野菜美食家」認為,人類的飲食分為兩大種,一種是調製飲食。調製飲食能享受選材的過程、烹飪的樂趣、調味的要訣、裝盤的技巧等等;烹飪的學問深而奧妙,因此無法比較不同食物哪個好吃或不好吃,而且也毫無意義。另一類則是自然食法,大地長出什麼就吃什麼。
人類從以前就不斷在找尋身邊的食物,吃自然環境的東西,與其他生物共同生存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自從人類懂得製作食物之後,雖然味道的享受跟著大幅提升,健康似乎也受到無形的侵害,因為有太多為了促進多收成而使用的化學肥料累積在植物體內及施做的土地上,因此在大自然中享受狀似清貧的生活其實是現代生活中最奢侈的事!

自然界四季多變, 在不同季節觀察草木萌芽的情況,享受著山野的氣息,真正的美味住在這份體會大自然的心情中。在野菜萌芽的季節裡,呼吸著生命的氣息,一邊體會大自然的風光之美,一邊採集正當時令的山珍佳餚。
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植物都能採摘其嫩芽食用,但有四分之一誤食有毒植物的危險機會,因此辨識植物的重要功課出入門的人最好隨身攜帶圖鑑以便查對。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我對野菜更加認識,這樣我們去採野菜的時候,才不會採到有毒的野菜。因為這本書上有還提到顏色比較鮮艷的,大部分都是有毒的,作者說可以咬一小口或舔舔看,但我覺得不ok,萬一是劇毒那不就完蛋了嗎?

泰漢.尤巴斯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作者 王嵩山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簡介(摘要)
本書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豐富的民族誌資料,描述臺灣原住民族觀看世界的方法、探索社會與文化的共同性和差異性之價值與意義,為關心原住民族群處境、社會發展的人們,提供一個全面的、比較的文化視野。
導讀
這一本書不但圖文並茂的描繪原住民各異其趣的生活樣態與行為特徵,也運用生動且具體的例子說明社會性質在思考模式、文化實踐、政經運動上所產生的影響。全書不但鋪陳自十九世紀末以來,遭受外來力量影響的原住民之經營生態環境的原則,以及各具特色的權威觀、財產觀、宗教與價值觀、親屬觀、美學觀等方面的內涵與成就;也試圖指出不同原住民族群之部落智慧、流逝的過去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方式,以及目前積極進行的文化重建之現象,都是社會文化體系與歷史因素的互動所建構出來的。
江拓霖
4書名 野有蔓草:野菜書寫
作者 方梓
出版社 二魚文化
簡介(摘要)
這是一本從野菜看見家鄉,看見自己的一本好書。作者為了野菜,即使刮風下雨也堅持走路,即使披頭散髮也在所不惜。 中中每一篇都是跟著作者走路,採野菜,吃野菜。如果想要認識花蓮的好山好水,原住民文化,以及野菜的歷史小故事,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
導讀
每種植物都有名字,因為國家、城鎮,因為語言、生活文化的不同而有一堆奇奇怪怪的稱謂;一種植物常有數個名稱,一種名稱也有好幾種大同小異的植物,因此,在認識植物時經常要繞了一大圈子,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就是我們自己!
透過作者的筆觸,也許,野菜不是我們的味覺鄉愁,但卻感受到土地溫厚的包容。
蕭幸青
3書名 台灣好野菜.二十四節氣田邊食
作者 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
出版社 晨星
簡介(摘要)
本書以台灣野菜為出發點,以溫暖的文字,徐徐述說這十種隨手可見、可摘的野菜,逗趣的歷史典故或植物故事,並且以工筆插畫描繪出野菜的葉、果、花,例如台灣紅藜、鳥不踏、月桃、野薑花、狗尾草、馬告、麻芛、構樹樹果等。
本書並依照二十四節氣,介紹當季的菜藍子,在妙手料理下,台灣野菜與其他節氣食材紛紛撞擊出跳脫窠臼的幸福新滋味。而且每個節氣皆附有兩道台灣野菜料理及一個手作野菜花圈。
導讀
翻開本書,將驚訝地發現台灣野菜無論料理或裝飾,皆美得不凡脫俗。從這本書裡,作者介紹台灣的野菜,以及配合節氣的簡單料理,讓讀者不僅認識台灣野菜,更學會如何去料理這些最具台灣味道的野菜,開發出讓人驚喜的味道。
蕭幸青
2書名 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
作者 黃啟瑞, 董景生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簡介(摘要)
本書嘗試藉由十多個影像切片,依時序濃縮呈現不同部落族人的日常和祭儀生活,藉由單一停格畫面,延展交織阿美族人的生活世界。
透過長達十餘年遊走不同部落累積的田野資料,每塊場景進行情節的描述,重構季節時間發生的現場,分析族人如何遵循花東縱谷或東海岸的自然規律,所涉及的植物和環境資源使用,及其背後所隱然存在的深刻邏輯,那正是來自體會大自然的古老智慧。
導讀
邦查米阿勞,意思是: 到田裡看看吧,阿美族!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數量最龐大的一系,在東海岸,隨著歲時變化採集、耕種、祭典、傳承的邦查,一年十二個月,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與植物密不可分,族群與環境長時間的磨合適應到資源應用,顯現出邦查與自然那般微妙平衡的一面!
這本書的編排方式,讓阿美族文化者有現成的工具書可介紹自己的族群,也讓想瞭解以及研究阿美族的國際友人,直接閱讀英文翻譯了解阿美族應用植物於日常生活的各種面向,與世界交流。
江拓霖
1書名 台灣新野菜主義
作者 吳雪月
出版社 天下文化
簡介(摘要)
這本書詳記了源自阿美族的野菜文化與生活智慧,期待以實際可用的方式,將野菜帶入生活。這些大自然孕育的健康滋味,來自於野菜營養的根、成熟的果、多纖維的莖,更來自於置身原野、親手採摘的愉悅經驗。經由閱讀阿美族的野菜大餐,除了領略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更能感受「取食於天地」的原始情懷。
導讀
本書介紹的63種野生植物,都有完整的辨認特徵與植物特性解說。傳統阿美族人的運用方式、食用情況及現代阿美族人的調理方法,也一一在書中展現。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是一本認識身邊野菜的植物書;也是可實際操作的採集嚐鮮手冊。
而傳統的阿美族社會對野生植物的依存度相當高,山蔬野果是日常的食物,也是醫療治病的良方。他們注重原味,健康的飲食哲學正是現代人迫切需要的。書中也正面引導如何入山林採摘野菜,如何在自家庭院、陽台親耕播種,建立現代人親近自然的飲食生活觀。
江拓霖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面對主流的市場經濟,人們對於土地的想法就是利益。如果能夠從野菜園裡看見傳承自古老的智慧,人和土地之間,是應該有感情的、是應該有溫度的、是應該有感恩的故事的。這些智慧從來不曾遠離我們,就像是在田邊、在小路旁、在大樹下長著的不知名野菜 , 正等著我們去認識呢!江拓霖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我們從原住民的野菜園看到了承襲自遠古以來的智慧:對大自然的崇敬、對環境的友善、對生命的尊重,以及人與土地之間的感恩,讓飲食不只是食物,而野菜也有了傳奇與故事。
面對主流的市場經濟,人們對於土地的想法就是利益。如果能夠從野菜園裡看見傳承自古老的智慧,人和土地之間,是應該有感情的、是應該有溫度的、是應該有感恩的故事的。這些智慧從來不曾遠離我們,就像是在田邊、在小路旁、在大樹下長著的不知名野菜,正等著我們去認識呢!
江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