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滅之刃 一 有智慧的捕魚老手

專題名稱 "魚"滅之刃 一 有智慧的捕魚老手

專題描述 在放假的時候,偶然發現家裡附近河流中有魚筌,當下發現裡面竟有八隻螃蟹,也因此對原住民捕魚方法產生好奇,所以透過文獻分析認識原住民傳統的捕魚方法,更進一步邀請原住民捕魚專家以實作的方式教我們製作魚叉,採取實驗研究法探討魚叉橡皮繩的旋轉圈數對準度的影響。

隊伍名稱 勇"魚"前進

指導老師 何欣玫 陳俞君

參賽學生 程睿宇 張淳淇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周溫雅
來源 https://ndltd.ncl.edu.tw/
描述 泰雅族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族中活動領域最廣的。現在泰雅族人口只僅次於第一大族﹘阿美族。部落是最基本的自治單位,在泰雅族稱為Gaga。近年來台灣有些地方開始重視複習原住民文化,並開始積極地重建文化傳承關係。例如:東海岸部落社區的竹筏漁獵文化展,及台東建和社區與新竹鎮西堡的部落社區重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文字重現環山泰雅族人的漁具漁法。描述環山部落泰雅人如何使用漁具來捕魚、及傳統漁撈相關知識。冀望藉此研究能夠有助於在幫助原住民部落回復其部落文化記憶。並建議將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野生動物經營管理做結合,或許能達到保育且永續利用野生動物資源。
本研究於台中縣和平鄉環山部落內進行。針對環山部落中泰雅族的耆老或曾經從事過漁撈工作者作深度訪問。訪談對象抽樣方式採用滾雪球抽樣與碰巧性抽樣。訪談問題的設計是要用來瞭解環山地區的漁具漁法。訪問題目包括,族人以前的舊居地,他們遷村至環山的時間、昔日漁區權的歸屬、對於漁種的利用、漁具與漁法的調查、魚獲的處理分配、漁撈文化的禁忌與相關神話傳說。
漁具漁法是經由累積的經驗發展出來的捕捉工具與方法手段。研究結果包括,捕魚需要在屬於自己部落漁區範圍內,即大甲溪清泉橋以上的溪段。過去在使用現在已經不再使用的傳統漁法,有弓箭法、刺魚法、團體毒魚法、堵水法、瀑布網架法。另外一類是現在仍在被使用的傳統漁法,有釣魚法、潛水射魚法、魚筌法、徒手抓法、手網法。因為環山部落附近的溪流中沒有蝦蟹類水中生物,所以沒有記錄到捕捉蝦蟹的漁法與漁具。調查結果還包括漁獲物處理的方式及捕魚禁忌。
最後並建議利用原住民生態智慧來經營管理野生動物。例如:利用傳統漁撈對提升對自然資源保育的效果,相信對於永續利用野生動物資源能有正面的助益。
張淳淇
9作者 何仁佑、郭妍君
來源 https://culture.hccc.gov.tw/zh-tw/archives/detail/artwork-3888
描述 魚筌為漁撈容器,該件物品製作材質為黃藤與竹,用絞織編法縛紮而成,做漏斗狀,使魚、蝦進入後無法游出去而被捕獲。漁撈為阿美族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生產活動,一般漁撈主要以河川捕魚為主,部分居住在海邊的部落才會乘坐竹筏結隊出海捕魚,漁撈工作主要以男子為主,女子則協助在旁捕捉或挖掘貝類食物或海藻。魚筌是河川捕魚的器具,阿美族人大多以誘捕法(將漁筌放在溪水中,筌口朝上游處)或堤堰法(以竹、木、籐皮做框架,草、石頭築成堤堰,於堤堰下游河水乾枯亦可捕魚),來捕獲魚蝦。頂端設有蓋子,抓魚時將蓋子蓋好,收取漁獲時則將蓋子打開,將魚蝦取出。
張淳淇
8作者 社會課本
來源 社會課本四年級第三單元
描述 各種產業的發展情形
張淳淇
7作者 黃齡儀
來源 http://wolf.yabit.org.tw/
描述 魚蝦的家,馬太鞍人的魚塭—Palakaw巴拉告捕魚法。
張淳淇
6作者 張政誠、葉育誠、游皓宇
來源 108 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第十一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描述 本篇文章向部落耆老學習製作魚叉的方法並探討其中的科學原理,研究結果發現當魚叉頭數量以 6 叉為最佳,不但可和魚接觸的面積大,也有機會捕獲體積較小的魚;魚叉頭形狀以錐狀為最佳,因接觸點面積較小,以相同的力量刺中魚的身體時,可產生較大壓力而刺入較深;倒刺的設計,可於刺入時勾住纖維組織,降低逃脫的機率,也能承受較重的重量。魚叉最佳的射擊距離約在 60 公分左右,魚叉射出後的飛行軌跡為拋物線,在水平方向上以等速率向前飛行;魚叉橡皮伸長量越大,產生的作用力就越大,魚叉射出後飛行的速度也越快,可有效縮短射中魚的時間;若將魚叉橡皮旋轉後再射出魚叉,可使魚叉水平飛行速度更快,在急流中亦可有效固定飛行方向。
程睿宇
5作者 吳林建宏
來源 http://ylh.theweb.org.tw/WOLF/PDF/139-wu.pdf
描述 毒魚的活動,在原住民而言是一年一次的大活動。其中,不同原住民族群,雖然
毒魚方式大同小異,但在其文化方面有著不同的意義。由資料可以發現,每個原住民部落對毒魚這件活動十分重視也十分類似,他們都十分重視永續發展環保的概念,因此抓魚的數量不抓多;然後我們從資料可以知道原住民毒魚的方式主要是選取一段流域,並在此流域上游放置魚藤汁液,並在下游捕抓魚類。
張淳淇
4作者 林家業
來源 第二屆原住民華碩科教獎作品說明書
描述 「不毒魚,要有機」說明毒魚活動是泰雅族人的傳統。取魚藤的根部鎚打使其流出汁液,並在水中搓揉,使水溶液呈現乳白色即可用來毒魚。每戶在自己負責的河段上游處灑下魚藤汁液,其毒素僅會使魚昏厥順流而下,族人則在下游以魚簍將魚撈起,一起分享魚獲,是部落中一年一度盛事。
本篇文章的實驗探討魚藤毒魚的反應機制,並觀察魚藤酮對紅目魚的影響,也發現其致死濃度。蟑螂相較於紅目魚則需較高的計量及濃度才會致死,因此將魚藤酮應用為殺蟲劑是有可能性的亦須謹慎使用。
程睿宇
3作者 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美國小
來源 第三屆華碩科教獎實驗成果:離弦之箭--弓箭探究二部曲
描述 這篇文章利用傳統的弓與箭進行實驗,探討粗細不同的箭,對飛行距離的影響、 長短不同的箭,對飛行距離的影響、不同箭頭對箭飛行距離的影響、有沒有加箭頭對準度的影響、以仰角 30 度測試有沒有加箭頭對準度的影響及不同仰角對箭飛行距離影響。
程睿宇
2作者 陳妤晴、陳炳翰、王子軍、陳震穎
來源 第四屆原住民華碩科教獎研究成果報告
描述 這篇文章讓我認識本土植物魚藤及阿美族使用魚藤捕魚的方法並藉由訪談與實地踏查了解阿美族耆老如何使用魚藤捕魚。探討阿美族人利用「魚藤」使魚群暫時昏厥,藉此捕撈昏厥的魚群,而透過實驗的進行,重新找出族人古老的捕魚方法,也從中發現此為符合永續生態的捕魚工法,重建部落的古老智慧。透過科學實驗過程找出魚藤濃度與魚苗存活的關係。透過科學實驗過程找出適合的魚藤濃度並能給耆老建議。
程睿宇
1作者 莊庭、方薏婷
來源 中華民國第四十四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_揭開原住民傳統毒魚術的神秘面紗
描述 「毒魚」是原住民傳統的捕魚方法之一,但是我們這一代的小孩對毒魚已經是一無
所知,這篇文章用國小學到的科學方法對「毒魚藤毒魚」的相關問題一一探究。
看完文章後,我們認識了魚藤的特性,發現各種「解毒的方法」其實是溪水自然稀釋的作用,但是也了解過去許多原住民部落在毒魚時,他們只取生活所需,不隨便殘害魚蝦,解毒是他們對水中生命的珍惜以及尊重他人財物的表現。
毒魚在過去原住民部落都是一種集體的行動,整個過程有長老的召集、倫理性的分工、技術的傳承、虔敬的祝禱、公平的分享漁獲等等,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那一個毒魚的年代,但是透過我們對這項漁獵文化的親身研究,在內心中我們也分享了過去原住民部落特有的豐收與喜樂。
程睿宇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1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總結、整理並上傳資料
說明
時間:2020/9
地點:中正國小電腦教室
我們準備參加花蓮縣一年一度的小論文比賽,我們將資料整理一下並上傳網站,利用幾個午休時間分配好工作,將我們的研究成果上傳。
程睿宇
1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校外成果發表
說明
時間:2020/6/5
地點:多元教室
校外發表會時。老師邀請了許多東華大學的學生來聽我們發表,他們聚精會神地聽我們講解,剛開始時真是有點緊張,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盯著我們看。在我們說明完畢後,他們也問了許多問題,我們也很開心地回答,尤其當我們試射魚叉時,他們都驚呼連連。
程睿宇
1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校內成果發表
說明
時間:2020/6/4
地點:中正國小圖書室
我們總共有三次發表會,分別為線上發表會、校內發表會和校外發表會。每發表一次,我們就覺得又更熟悉我們的論文了。校內發表會時,學校同學好多人都很喜歡我們的研究,尤其對我們的魚叉非常感興趣,問了很多魚叉的問題,還有學弟希望我們教他做魚叉,因為他也想要用魚叉去捕魚。
程睿宇
10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完成報告並製作海報
說明
終於完成了,經過好幾個月的努力,我們終於完成了我們的研究報告,老師要我們將研究報告加以整理和排版,並請廠商印製海報,準備發表會時跟學校的同學和校外分享。
程睿宇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說明
時間:2019/11-2020/6
老師要我們把整個研究的過程都紀錄在筆記,這樣會比較清楚每一次要研究的內容,才可以掌握我們的研究進度,比較不會忘記研究做到哪裡了。
程睿宇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進行魚叉射擊實驗
說明
時間:2020/3/11
地點:中正國小資優班教室
完成魚叉後,我們開始進行射擊實驗,我們在魚叉前頭塗上紅色的印泥再射擊,這樣在紙箱的靶上會有清楚的痕跡,我們花了好幾個早修和午休進行實驗,所以手都紅紅的,辛苦後還是值得的,最後實驗終於完了。
程睿宇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魚叉2.0版完成
說明
時間:2020/3/11
地點:中正國小資優班教室
經過一下午的努力,我們終於完成了帥氣的魚叉,我們一人一把跟兩位原住民老師合照一張,這個星期三下午真的是太值得了。
程睿宇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複雜的魚叉製作過程
說明
時間:2020/3/11
地點:中正國小資優班教室
剛始製作時,又是鋸木頭,又是削竹子,又是綁像皮繩,真的很複雜,每一個過程環節都有一些小技巧,難怪我們自己看影片都做不好,所以有老師指導真的是事半功倍啊!
程睿宇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邀請原住民專家到校指導製作魚叉
說明
時間:2020/3/11
地點:中正國小資優班教室
因為我們自己研究都沒有結果,所以老師邀請了兩位原住民來當我們的老師,他們是東華大學族文系的學生,分別是排灣族的Jiamulang Sigaolao 和卑南族的Alibakas Sawawan ,他們先跟我們說明製作的材料和技巧,聽完老師說明後,真的覺得信心滿滿。
程睿宇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製作第一代魚叉
說明
時間:2020/1/6
地點:中正國小資優班教室
我們模仿影片製作魚叉,發現影片裡感覺很簡單的製作過程,可是我們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我們花了好幾個早修和午休的時間,都還是做不成功,覺得很難過。
程睿宇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訪樂齡圖書館
說明
時間:2019/11
地點:樂齡圖書館
我們先在學校找好我們要參考的書籍,利用假日我們兩人約好到樂齡圖書館尋找書本,這個圖書館很隱密,但是剛好有我們要的書,而且離我們家都很近,所以雖然小小一間但是很方便。
程睿宇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確認研究主題並進行文獻分析
說明
時間:2019/11
地點:中正國小資優班教室
我將我發現魚簍的事跟淳淇分享,他說他也有興趣,剛好這學期老師要我們專題研究課要分組並確認主題,我們兩人就決定一組並且要研究原住民的補魚方法。我們開始上網找資料,發現除了魚簍,原住民還有一些補魚的方法,例如會用植物的汁液來迷昏魚,也會使用魚叉。
程睿宇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我家旁的小水溝
說明
時間:2019/10
地點:化仁國小旁邊
因為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現我家附近水溝裡有魚簍,經詢問下好像是住在附近的一個原住民阿伯的。所以爸爸也買一個魚簍讓我放在那邊,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去看,覺得這種補魚的方式真有趣,也讓我忍不住想要了解還有哪些抓魚的方法。
程睿宇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張淳淇
標題 總結心得
內容
張淳淇
在這次的研究過程中,我感覺要自己研究一個主題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而一種需要耗費很多時間跟力氣的,然而經過這次的的研究,我也受益良多,像是學會如何製作一把魚叉,並能使用它,而且對其他的捕魚方法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過程中有遇到很多問題,但我們還是努力完成了研究,不過我們因為材料不足,有一些實驗沒辦法做,真的很可惜,如果下次要再繼續研究的話,我會想要讓三種不同的捕魚方法實際去捕捕看,並去比較魚獲量,做研究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程睿宇
經過這次的研究後我知道了許許多多的知識,而我對我們的漁具做了一些區分,我認為魚筌的優點是不破壞環境,而缺點是捕魚的時間需要很長,魚叉的優點是能在不破壞環境的狀況下快速抓到魚,但缺點則是抓到的魚上面有洞如果要飼養了話不較不方便,毒魚的優點是速度快,效率也快缺點是相較的不友善,可能會毒到你不想要的生物,整合以上項目,可以知道漁具都有優缺點。而我在研究的過程中,我覺得團隊合作很重要,有時後好不容易把東西帶來,而隊友又沒帶會讓人非常失望,因此又要重新設計實驗,導致後面進度落後,到頭來也只做了一個實驗,所以我覺得下次做了話因該要更有建設性,才能不浪費時間,快速的完成研究。

張淳淇
9作者 張淳淇
標題 研究發表
內容
程睿宇
在我導覽的時候,每個人都十分認真的聽我講解,後來我試射了我們做的第二代魚叉,每個人都感到十分驚訝,一把小小的魚叉,竟然擁有這麼大的威力,對我們的魚叉感到興趣,都想試射看看,結果上來試過才發現,拉一條橡皮繩,竟要花費如此大的力氣,有一些人甚至還拉不動像皮繩,而因此無法射出魚叉,後來還有人來請教我關於魚叉的製作,我詳細地跟他們說,他們都驚呼連連。
張淳淇
在我們展示的時候,大家都對我們的主題的內容感到好奇,也很熱烈的發問,尤其是魚叉,聽講的觀眾問了好多好多關於魚叉的問題,我也一一為他們講解,讓他們心中的問題都可以得到滿意的解答,有一位學生甚至還問我,未來會用魚叉來捕魚嗎?,而我斬釘截鐵的回答,當然會啊!魚叉的威力這麼大,不拿來捕魚,多浪費呀!

張淳淇
8作者 程睿宇
標題 實驗的辛苦
內容
程睿宇
在做完魚叉後,我們設計了魚叉實驗,我們想知道魚叉的旋轉圈數對於準度的影響,所以我們拿了紙箱進行實驗,因為我們要射擊的次數很多,所以我們早修和午休都去那裡進行射擊,這樣下來導致手都紅紅的,但是因為時間有限,我們還是得繼續進行實驗,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我們的實驗結果終於出來了,看到了這實驗結果後,讓我覺得這那麼多的時間都沒有白費。
張淳淇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進行射擊,用到手都紅通通的,而且隨著射擊次數和靶上的射擊點增加,造成眼花看不清楚,所以後來我們會在射擊前將箭頭沾上印泥,增加辨識射擊點的準確性。經過了一段時間,終於完成了。

程睿宇
7作者 程睿宇
標題 收穫滿滿的訪談
內容
今天我們訪問了嘉木郎、阿東哥哥,他們倆位都是原住民,非常輕楚知道魚叉的特性,所以我們問了許多問題,他們都很有耐心地回答。讓我很清楚知道一些我們為何無法將魚叉精準射出去的原因。我們射的時候都會掉到地板上,是因為橡皮繩彈力太好,拉不到極限,所以飛不遠。通常魚叉轉越多圈越好,但是因為如果很多圈磨擦力太強,就會飛不出去,所以通常是2圈剛好。如果想要更有彈性的橡皮繩,可以在魚店有賣專門的彈性繩。而兩位哥哥之前也曾經用魚叉去捕魚,他們提到花蓮最常打到的魚種就是苦花魚和吳郭魚。而魚在晚上的視線不佳,這也是為何影片中都是在晚上射魚的原因。透過這次的訪談,真的覺得收穫很多,原來魚叉捕魚也有這麼多小細節。

程睿宇
6作者 程睿宇
標題 魚叉升級版的製作
內容
程睿宇
在老師的邀請下,有兩位原住民來教我們作魚叉,看到原住民身上背著大大小小的工具,讓我們對於魚叉的製作期待極了,接下來原住民從背包裡拿出了三條長長的桂竹,接著原住民拿起了鋸子,要我們鋸掉竹子的3/2長,接著經過了繁複的流程那一條竹子的樣貌已改變了許多,現在我們只剩下試射這個動作了,看到我放掉竹子,那竹子快速的飛了出去,心中真是充滿了成就感。
張淳淇
標題自從上一次做了一個失敗的魚叉後,我們很煩惱,如何才能做出一把真正的魚叉,後來,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們找到二位對魚叉瞭如指掌的原住民老師,他幫我們準備了一些比較適合做魚叉的材料,像是竹子、橡皮繩、棉繩......等,在老師精心的教導下,我們完成了這一把屬於自己的魚叉,試射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魚叉不只是速度快,就連力量都無話可說呢!真是一支最帥的魚叉。
我們製作的第一代魚叉射出的力道非常弱,請教專家後做出來的第二代魚叉力道大有長進,我領悟了之後要做自己沒有很了解的東西,還是要請教專家,並找到適當的材料,才不會浪費時間。

程睿宇
5作者 程睿宇
標題 失望的第一代魚叉
內容
程睿宇內容
看完影片後,我們模仿了影片,找了一根木頭,綁上橡皮筋,並在前端固定了鐵,正當我們射出魚叉時,砰的一聲,魚叉直接掉到地上,這讓我們哭笑不得,我們決定加粗橡皮筋,或許能讓力道變強,但在完工後那魚叉還是直接掉到地上,這讓我傷心極了,難道那魚叉的速度都是虛假的嗎?我不禁反問自己,經過了一連串的修改我們覺得因該是木頭太重的問題,但手邊並沒有竹子,讓魚叉的進度停了下來。
張淳淇
因為我們覺得影片中的魚叉很帥氣,因此,我們也想做一把屬於自己的魚叉,所以我們用簡易的材料做了一把魚叉,可是我左看看又看看,都跟影片上的魚叉不太一樣,後來我們開始試射,看起來射滿遠的,但是其實是我用手的力量把魚叉丟出去而已,對於這樣的成果,我感到十分失望,希望下一次能夠做一把更逼真的魚叉!

程睿宇
4作者 張淳淇
標題 資料的搜尋
內容
程睿宇
我們在研究的時候,為了更了解我們所研究的東西,所以我們運用電腦來查資料,在查資料的過程中,常常眼睛會酸痛,但為了不要浪費時間所以我們還是繼續查資料,常常花了很多時間還是沒有找到我們要的資料,有時會覺得很氣餒。但是為了研究還是得咬緊牙關努力地找資料,我們才能對研究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在設計實驗時,有許多實驗都不適合我們,我們都要絞盡腦汁想出我們自己的實驗。
張淳淇
我們為了更認識我們的研究內容,於是我們開始查資料,我們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新知識,像是魚叉的外觀、種類等,我們又翻找了許多其他國小做的實驗報告及資料,發現有一些我們可以使用,但真正要設計實驗時,還是要我們自己想,這樣才能符合我們要的結果。

張淳淇
3作者 張淳淇
標題 神奇的毒魚藤
內容
我們在搜尋關於毒魚藤的資料時,知道毒魚藤是一種植物的名字,它的根部有毒,原住民會利用工具將毒魚藤搗爛,將汁液流露河中並在下游設下網子,那些被迷昏的魚就會按照水流的方式,飄入網中,這讓我們大吃一驚,這快速捕魚方式,為何不常用呢?這讓我們產生了一個極大的問號,在不停的查資料下,我們終於知道了原因,原來是毒魚藤放在溪裡對溪的生態環境會造成一些影響,因為有可能其他的生物也會被魚藤酮毒害,雖說是短暫昏迷,但有可能清醒之後,身體動作不靈活,所以大量或太頻繁使用,會破壞水域環境。

張淳淇
2作者 張淳淇
標題 意外的驚喜
內容
假日我和同學去騎腳踏車時,同學突然邀我收魚簍,把魚簍拉上來時,發現有很多的小魚小蝦,甚至還有一隻超大的吳郭魚,我被這意外的驚喜給嚇到了,在這個湍急的河流中,竟然有這麼豐富的自然生態,我更佩服這些老祖先的智慧,這個小小的一個魚簍竟然可以發揮這麼大的功用,於是我回到家後查了一些有關於這些捕魚器具的資料,其中我很喜歡可以讓魚反應變慢的毒魚藤,和速度如閃電般的魚叉,因此我的研究想要研究魚簍、毒魚藤和魚叉這三樣捕魚用具。

張淳淇
1作者 程睿宇
標題 從魚簍開始
內容
在假日時,我正在水溝旁玩耍,回頭一看時,我看到了水溝底下有一個白色箱子,爸爸把它拿了起來,告訴我說那是魚簍,看到裡面動來動去的螃蟹,我忍不住對這神奇的捕魚用具,感到好奇,我利用電腦找到了許多捕魚方法,這時爸爸忍不住與我分享起他小時候拿著榨乾的油菜籽,丟到湖裡捕魚可讓魚的行動速度變慢,我上網查完後發現原住民會用毒魚藤來達到同樣的效果。而學校的專題研究課,老師叫我們要想一個主題,所以我決定要研究魚簍和毒魚藤,但又在電腦上看到有人用魚叉射擊魚的帥氣模樣,讓我的研究中添加了魚叉。

程睿宇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漁具圖譜:大江大河裡的小文化
作者 盛文強
出版社 如是文化
簡介(摘要)
漁具是人們在長期的漁業勞動中建立的工具體系,時至今日,在江河湖海中仍可看到《詩經》裡的漁具,足見這種傳統的強大。今挑選歷史圖像中所出現的漁具圖,分作漁舟、網罟、釣具、掩罩、籠壺、陷阱、耙刺、動物八類,這些圖像分別來自古籍插圖、文人繪畫、民間藝術等,皆為主觀描摹,或可窺見歷史中的漁具奧秘,也可作為一份人類學及民俗學的圖像志。
導讀
這本書說明了許多古代的漁具,以手繪插圖的方式,講解了各種漁具的構造,也說明許多漁具從古老就存在,至今仍然繼續使用,也可顯現古人的智慧。
程睿宇
4書名 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
作者 羅永清
出版社 環境保護署
簡介(摘要)
臺灣原住民族是最早與臺灣這片土地發生長久關係的住民及後代,本書以這個角度來探索原住民族與環境生態之間的關係及其中所傳承的環境智慧,就是探索「第一民族」與「第一自然」之間的關係。 「第一民族」這個詞彙的意義,必須與「第一自然」這個詞彙的意義,相互連繫,才能理解臺灣原住民族在現今時代中的義涵與任務。「第一」是時序上的優先。臺灣原住民族,顧名思義是「原來」就住在這裡的子民;是先於之後幾波移民者而言,先住在這片土地的住民。因此,稱為「第一民族」能進一步承認原住民族乃與這片土地最早發生互動關係的先行者。而在這其中所演化的自然與環境,可謂「第一自然」。相對於高度人工化的「第二自然」而言,「第一自然」乃是富含了許多傳統環境智慧與知識的載體。
導讀
本書詳盡說明原住民族人毒魚的植物-魚藤,了解各族毒魚法的情境,以及知曉毒魚魚法的操作與部落內部的分工。魚藤毒魚法幾乎是一種原住民各族都知曉的方式,不同的族別有各種不同的捕魚祭方式,但是共同點都是會注重魚類的永續利用。
程睿宇
3書名 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
作者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
出版社 行人
簡介(摘要)
行人團隊於2014年開始企劃,並陸續收集調查台灣各地傳統漁法的相關資料。一經深入採輯發現,各地對於沿海漁村地區、以及其捕魚技法的相關記錄,資訊非常缺乏。此外,在漁村人口流向都市,捕魚技法無人傳承之下,許多漁法可能在五至十年內面臨失傳的困境。因此,希望藉由這本書,把這些精彩但即將消失的漁法細緻地呈現給所有讀者。
本書以台灣海域地形為本書架構,將採輯區塊分為:東海岸、西海岸、離島。工作人員一一至各點田野踏查,拜訪在地文史工作室及耆老,再視當地潮汐環境和漁汛期,挑選出傳統漁法及漁人。比如:在東海岸金山的蹦火仔,盧秀雄以炫麗的技法點亮海上夜景,引起萬魚爭相跳躍的魔幻場景;花蓮秀姑巒溪的三角網,是阿美族代代相傳的傳統技法,陳耀忠以不過漁和美麗的歌聲感謝天地海的虔誠之心;台東的鏢旗魚,斷指船長陳永福,僅憑一把二十公斤鏢叉與等身大的旗魚進行一場榮譽的對決。西海岸,芳苑海牛採蚵的李福相,透過海牛下田展現漁人對工法的智慧和漁村風光;苗栗幾乎絕跡的牽罟,靠眾人其心拉網,齊力互助的漁村心意。離島,澎湖石滬法,是世代居民遵循海法,合力修護大海最美的古蹟而造就的甜美魚穫;蘭嶼神秘的拼板舟,可見海洋民族力與美的結合,不能言說的捕魚祕密,展現敬大海的心……透過達人終其一生奉獻給大海的生命哲理和視野,以神乎其技的傳統漁法,展現漁人打魚的勃發英姿。
導讀
本書共有12種漁法,其中第一篇講述台東成功鎮陳永福先生鏢旗魚,下輩子還要跟旗魚對決的內容,和我們這次的魚叉製作及使用汲汲相關。其中書裡提到鏢魚是沒有休息的,連吃飯時眼睛都是盯著海面,而不是低頭看要吃什麼菜。「菜挾一挾,就邊扒飯邊看有沒有魚浮出海面,常常看到有魚,飯碗就趕緊扔下。」清楚說到捕魚人真的很忙。而且也清楚以圖示的方式將魚叉的構造以及怎樣才能使用魚叉抓魚,說得非常詳盡。
程睿宇
2書名 討海人
作者 廖鴻基
出版社 晨星
簡介(摘要)
想到海,我們總是構畫出蔚藍大海與清朗藍天那種海天一色的遼闊美。但,對討海人而言,海洋是討生活的所在,他們挺立在生命的危險邊際與海洋搏鬥。不同於陸地文化,海上的語言不說海美,他們說討海人要有討海人的命,那是命運的相繫。讀《討海人》彷彿走進另一個世界,經由漁夫作家廖鴻基的文字,遇見海上人、海上事、海上真情。
導讀
學校曾經邀請廖鴻基先生來跟我們上課,海洋是一個相當迷人的地方,也因為廖鴻基老師的講解,讓我對捕魚產生的興趣。這本書很詳盡的說明廖鴻基先生在海上和魚搏鬥的情形,有些地方很血腥,但說得很清楚,讓人身歷其進的感覺。
張淳淇
1書名 漁滬文化的源起與分佈
作者 李明儒
出版社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簡介(摘要)
這幾年,有關澎湖石滬的研究漸漸受到重視,當然與公部門和民間的竭力投入推廣與研究有很大的關係。本書主要整理世界各國的漁滬文獻,探討漁滬文化的可能緣起與分佈,帶領民眾從在地文化著眼,透視漁業陷阱狩獵設施的世界性工法,綜觀這種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共通智慧─漁滬技藝,為澎湖鄉民留存此珍貴的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鉅著。
導讀
本書說明早期的原住民補魚進化過程,會使用陷阱補法,且會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
何欣玫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我們在暑假的時候,正在尋找抓魚的地點時,偶然的情況下,我發現了魚筌,當下我把它拿了起來,打開一看竟然發現八隻螃蟹,我好驚訝,我很快的跑回家拜託爸爸幫我買了一個魚筌,而我也很好奇魚筌為何能抓住魚。翻閱許多資料,發現原住民有許多傳統的捕魚方法。本篇文章的研究目的以為認識台灣原住民利用毒魚藤、魚筌和魚叉的傳統捕魚方法,及了解魚叉構造並自製魚叉,探討魚叉橡皮繩的旋轉圈數對準度的影響。
程睿宇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2說明 將本篇研究以PDF的方式呈現,內容包含我們整個研究的過程,希望帶大家認識原住民利用毒魚藤、魚筌和魚叉的傳統捕魚方法,以及了解魚叉構造並自製魚叉,探討魚叉橡皮繩的旋轉圈數對準度的影響。何欣玫
1說明 將本篇研究以簡報的方式呈現,內容包含我們整個研究的過程,希望帶大家認識原住民利用毒魚藤、魚筌和魚叉的傳統捕魚方法,以及了解魚叉構造並自製魚叉,探討魚叉橡皮繩的旋轉圈數對準度的影響。何欣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