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滅之刃 一 有智慧的捕魚老手
序號 | 檔案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作者 周溫雅 來源 https://ndltd.ncl.edu.tw/ 描述 泰雅族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族中活動領域最廣的。現在泰雅族人口只僅次於第一大族﹘阿美族。部落是最基本的自治單位,在泰雅族稱為Gaga。近年來台灣有些地方開始重視複習原住民文化,並開始積極地重建文化傳承關係。例如:東海岸部落社區的竹筏漁獵文化展,及台東建和社區與新竹鎮西堡的部落社區重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以文字重現環山泰雅族人的漁具漁法。描述環山部落泰雅人如何使用漁具來捕魚、及傳統漁撈相關知識。冀望藉此研究能夠有助於在幫助原住民部落回復其部落文化記憶。並建議將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野生動物經營管理做結合,或許能達到保育且永續利用野生動物資源。 本研究於台中縣和平鄉環山部落內進行。針對環山部落中泰雅族的耆老或曾經從事過漁撈工作者作深度訪問。訪談對象抽樣方式採用滾雪球抽樣與碰巧性抽樣。訪談問題的設計是要用來瞭解環山地區的漁具漁法。訪問題目包括,族人以前的舊居地,他們遷村至環山的時間、昔日漁區權的歸屬、對於漁種的利用、漁具與漁法的調查、魚獲的處理分配、漁撈文化的禁忌與相關神話傳說。 漁具漁法是經由累積的經驗發展出來的捕捉工具與方法手段。研究結果包括,捕魚需要在屬於自己部落漁區範圍內,即大甲溪清泉橋以上的溪段。過去在使用現在已經不再使用的傳統漁法,有弓箭法、刺魚法、團體毒魚法、堵水法、瀑布網架法。另外一類是現在仍在被使用的傳統漁法,有釣魚法、潛水射魚法、魚筌法、徒手抓法、手網法。因為環山部落附近的溪流中沒有蝦蟹類水中生物,所以沒有記錄到捕捉蝦蟹的漁法與漁具。調查結果還包括漁獲物處理的方式及捕魚禁忌。 最後並建議利用原住民生態智慧來經營管理野生動物。例如:利用傳統漁撈對提升對自然資源保育的效果,相信對於永續利用野生動物資源能有正面的助益。 | 張淳淇 | |
9 | 作者 何仁佑、郭妍君 來源 https://culture.hccc.gov.tw/zh-tw/archives/detail/artwork-3888 描述 魚筌為漁撈容器,該件物品製作材質為黃藤與竹,用絞織編法縛紮而成,做漏斗狀,使魚、蝦進入後無法游出去而被捕獲。漁撈為阿美族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生產活動,一般漁撈主要以河川捕魚為主,部分居住在海邊的部落才會乘坐竹筏結隊出海捕魚,漁撈工作主要以男子為主,女子則協助在旁捕捉或挖掘貝類食物或海藻。魚筌是河川捕魚的器具,阿美族人大多以誘捕法(將漁筌放在溪水中,筌口朝上游處)或堤堰法(以竹、木、籐皮做框架,草、石頭築成堤堰,於堤堰下游河水乾枯亦可捕魚),來捕獲魚蝦。頂端設有蓋子,抓魚時將蓋子蓋好,收取漁獲時則將蓋子打開,將魚蝦取出。 | 張淳淇 | |
8 | 作者 社會課本 來源 社會課本四年級第三單元 描述 各種產業的發展情形 | 張淳淇 | |
7 | 作者 黃齡儀 來源 http://wolf.yabit.org.tw/ 描述 魚蝦的家,馬太鞍人的魚塭—Palakaw巴拉告捕魚法。 | 張淳淇 | |
6 | 作者 張政誠、葉育誠、游皓宇 來源 108 學年度原住民族文化科教獎第十一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描述 本篇文章向部落耆老學習製作魚叉的方法並探討其中的科學原理,研究結果發現當魚叉頭數量以 6 叉為最佳,不但可和魚接觸的面積大,也有機會捕獲體積較小的魚;魚叉頭形狀以錐狀為最佳,因接觸點面積較小,以相同的力量刺中魚的身體時,可產生較大壓力而刺入較深;倒刺的設計,可於刺入時勾住纖維組織,降低逃脫的機率,也能承受較重的重量。魚叉最佳的射擊距離約在 60 公分左右,魚叉射出後的飛行軌跡為拋物線,在水平方向上以等速率向前飛行;魚叉橡皮伸長量越大,產生的作用力就越大,魚叉射出後飛行的速度也越快,可有效縮短射中魚的時間;若將魚叉橡皮旋轉後再射出魚叉,可使魚叉水平飛行速度更快,在急流中亦可有效固定飛行方向。 | 程睿宇 | |
5 | 作者 吳林建宏 來源 http://ylh.theweb.org.tw/WOLF/PDF/139-wu.pdf 描述 毒魚的活動,在原住民而言是一年一次的大活動。其中,不同原住民族群,雖然 毒魚方式大同小異,但在其文化方面有著不同的意義。由資料可以發現,每個原住民部落對毒魚這件活動十分重視也十分類似,他們都十分重視永續發展環保的概念,因此抓魚的數量不抓多;然後我們從資料可以知道原住民毒魚的方式主要是選取一段流域,並在此流域上游放置魚藤汁液,並在下游捕抓魚類。 | 張淳淇 | |
4 | 作者 林家業 來源 第二屆原住民華碩科教獎作品說明書 描述 「不毒魚,要有機」說明毒魚活動是泰雅族人的傳統。取魚藤的根部鎚打使其流出汁液,並在水中搓揉,使水溶液呈現乳白色即可用來毒魚。每戶在自己負責的河段上游處灑下魚藤汁液,其毒素僅會使魚昏厥順流而下,族人則在下游以魚簍將魚撈起,一起分享魚獲,是部落中一年一度盛事。 本篇文章的實驗探討魚藤毒魚的反應機制,並觀察魚藤酮對紅目魚的影響,也發現其致死濃度。蟑螂相較於紅目魚則需較高的計量及濃度才會致死,因此將魚藤酮應用為殺蟲劑是有可能性的亦須謹慎使用。 | 程睿宇 | |
3 | 作者 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美國小 來源 第三屆華碩科教獎實驗成果:離弦之箭--弓箭探究二部曲 描述 這篇文章利用傳統的弓與箭進行實驗,探討粗細不同的箭,對飛行距離的影響、 長短不同的箭,對飛行距離的影響、不同箭頭對箭飛行距離的影響、有沒有加箭頭對準度的影響、以仰角 30 度測試有沒有加箭頭對準度的影響及不同仰角對箭飛行距離影響。 | 程睿宇 | |
2 | 作者 陳妤晴、陳炳翰、王子軍、陳震穎 來源 第四屆原住民華碩科教獎研究成果報告 描述 這篇文章讓我認識本土植物魚藤及阿美族使用魚藤捕魚的方法並藉由訪談與實地踏查了解阿美族耆老如何使用魚藤捕魚。探討阿美族人利用「魚藤」使魚群暫時昏厥,藉此捕撈昏厥的魚群,而透過實驗的進行,重新找出族人古老的捕魚方法,也從中發現此為符合永續生態的捕魚工法,重建部落的古老智慧。透過科學實驗過程找出魚藤濃度與魚苗存活的關係。透過科學實驗過程找出適合的魚藤濃度並能給耆老建議。 | 程睿宇 | |
1 | 作者 莊庭、方薏婷 來源 中華民國第四十四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_揭開原住民傳統毒魚術的神秘面紗 描述 「毒魚」是原住民傳統的捕魚方法之一,但是我們這一代的小孩對毒魚已經是一無 所知,這篇文章用國小學到的科學方法對「毒魚藤毒魚」的相關問題一一探究。 看完文章後,我們認識了魚藤的特性,發現各種「解毒的方法」其實是溪水自然稀釋的作用,但是也了解過去許多原住民部落在毒魚時,他們只取生活所需,不隨便殘害魚蝦,解毒是他們對水中生命的珍惜以及尊重他人財物的表現。 毒魚在過去原住民部落都是一種集體的行動,整個過程有長老的召集、倫理性的分工、技術的傳承、虔敬的祝禱、公平的分享漁獲等等,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那一個毒魚的年代,但是透過我們對這項漁獵文化的親身研究,在內心中我們也分享了過去原住民部落特有的豐收與喜樂。 | 程睿宇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作者 張淳淇 標題 總結心得 內容 張淳淇 在這次的研究過程中,我感覺要自己研究一個主題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而一種需要耗費很多時間跟力氣的,然而經過這次的的研究,我也受益良多,像是學會如何製作一把魚叉,並能使用它,而且對其他的捕魚方法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過程中有遇到很多問題,但我們還是努力完成了研究,不過我們因為材料不足,有一些實驗沒辦法做,真的很可惜,如果下次要再繼續研究的話,我會想要讓三種不同的捕魚方法實際去捕捕看,並去比較魚獲量,做研究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程睿宇 經過這次的研究後我知道了許許多多的知識,而我對我們的漁具做了一些區分,我認為魚筌的優點是不破壞環境,而缺點是捕魚的時間需要很長,魚叉的優點是能在不破壞環境的狀況下快速抓到魚,但缺點則是抓到的魚上面有洞如果要飼養了話不較不方便,毒魚的優點是速度快,效率也快缺點是相較的不友善,可能會毒到你不想要的生物,整合以上項目,可以知道漁具都有優缺點。而我在研究的過程中,我覺得團隊合作很重要,有時後好不容易把東西帶來,而隊友又沒帶會讓人非常失望,因此又要重新設計實驗,導致後面進度落後,到頭來也只做了一個實驗,所以我覺得下次做了話因該要更有建設性,才能不浪費時間,快速的完成研究。 | 張淳淇 |
9 | 作者 張淳淇 標題 研究發表 內容 程睿宇 在我導覽的時候,每個人都十分認真的聽我講解,後來我試射了我們做的第二代魚叉,每個人都感到十分驚訝,一把小小的魚叉,竟然擁有這麼大的威力,對我們的魚叉感到興趣,都想試射看看,結果上來試過才發現,拉一條橡皮繩,竟要花費如此大的力氣,有一些人甚至還拉不動像皮繩,而因此無法射出魚叉,後來還有人來請教我關於魚叉的製作,我詳細地跟他們說,他們都驚呼連連。 張淳淇 在我們展示的時候,大家都對我們的主題的內容感到好奇,也很熱烈的發問,尤其是魚叉,聽講的觀眾問了好多好多關於魚叉的問題,我也一一為他們講解,讓他們心中的問題都可以得到滿意的解答,有一位學生甚至還問我,未來會用魚叉來捕魚嗎?,而我斬釘截鐵的回答,當然會啊!魚叉的威力這麼大,不拿來捕魚,多浪費呀! | 張淳淇 |
8 | 作者 程睿宇 標題 實驗的辛苦 內容 程睿宇 在做完魚叉後,我們設計了魚叉實驗,我們想知道魚叉的旋轉圈數對於準度的影響,所以我們拿了紙箱進行實驗,因為我們要射擊的次數很多,所以我們早修和午休都去那裡進行射擊,這樣下來導致手都紅紅的,但是因為時間有限,我們還是得繼續進行實驗,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我們的實驗結果終於出來了,看到了這實驗結果後,讓我覺得這那麼多的時間都沒有白費。 張淳淇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進行射擊,用到手都紅通通的,而且隨著射擊次數和靶上的射擊點增加,造成眼花看不清楚,所以後來我們會在射擊前將箭頭沾上印泥,增加辨識射擊點的準確性。經過了一段時間,終於完成了。 | 程睿宇 |
7 | 作者 程睿宇 標題 收穫滿滿的訪談 內容 今天我們訪問了嘉木郎、阿東哥哥,他們倆位都是原住民,非常輕楚知道魚叉的特性,所以我們問了許多問題,他們都很有耐心地回答。讓我很清楚知道一些我們為何無法將魚叉精準射出去的原因。我們射的時候都會掉到地板上,是因為橡皮繩彈力太好,拉不到極限,所以飛不遠。通常魚叉轉越多圈越好,但是因為如果很多圈磨擦力太強,就會飛不出去,所以通常是2圈剛好。如果想要更有彈性的橡皮繩,可以在魚店有賣專門的彈性繩。而兩位哥哥之前也曾經用魚叉去捕魚,他們提到花蓮最常打到的魚種就是苦花魚和吳郭魚。而魚在晚上的視線不佳,這也是為何影片中都是在晚上射魚的原因。透過這次的訪談,真的覺得收穫很多,原來魚叉捕魚也有這麼多小細節。 | 程睿宇 |
6 | 作者 程睿宇 標題 魚叉升級版的製作 內容 程睿宇 在老師的邀請下,有兩位原住民來教我們作魚叉,看到原住民身上背著大大小小的工具,讓我們對於魚叉的製作期待極了,接下來原住民從背包裡拿出了三條長長的桂竹,接著原住民拿起了鋸子,要我們鋸掉竹子的3/2長,接著經過了繁複的流程那一條竹子的樣貌已改變了許多,現在我們只剩下試射這個動作了,看到我放掉竹子,那竹子快速的飛了出去,心中真是充滿了成就感。 張淳淇 標題自從上一次做了一個失敗的魚叉後,我們很煩惱,如何才能做出一把真正的魚叉,後來,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們找到二位對魚叉瞭如指掌的原住民老師,他幫我們準備了一些比較適合做魚叉的材料,像是竹子、橡皮繩、棉繩......等,在老師精心的教導下,我們完成了這一把屬於自己的魚叉,試射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魚叉不只是速度快,就連力量都無話可說呢!真是一支最帥的魚叉。 我們製作的第一代魚叉射出的力道非常弱,請教專家後做出來的第二代魚叉力道大有長進,我領悟了之後要做自己沒有很了解的東西,還是要請教專家,並找到適當的材料,才不會浪費時間。 | 程睿宇 |
5 | 作者 程睿宇 標題 失望的第一代魚叉 內容 程睿宇內容 看完影片後,我們模仿了影片,找了一根木頭,綁上橡皮筋,並在前端固定了鐵,正當我們射出魚叉時,砰的一聲,魚叉直接掉到地上,這讓我們哭笑不得,我們決定加粗橡皮筋,或許能讓力道變強,但在完工後那魚叉還是直接掉到地上,這讓我傷心極了,難道那魚叉的速度都是虛假的嗎?我不禁反問自己,經過了一連串的修改我們覺得因該是木頭太重的問題,但手邊並沒有竹子,讓魚叉的進度停了下來。 張淳淇 因為我們覺得影片中的魚叉很帥氣,因此,我們也想做一把屬於自己的魚叉,所以我們用簡易的材料做了一把魚叉,可是我左看看又看看,都跟影片上的魚叉不太一樣,後來我們開始試射,看起來射滿遠的,但是其實是我用手的力量把魚叉丟出去而已,對於這樣的成果,我感到十分失望,希望下一次能夠做一把更逼真的魚叉! | 程睿宇 |
4 | 作者 張淳淇 標題 資料的搜尋 內容 程睿宇 我們在研究的時候,為了更了解我們所研究的東西,所以我們運用電腦來查資料,在查資料的過程中,常常眼睛會酸痛,但為了不要浪費時間所以我們還是繼續查資料,常常花了很多時間還是沒有找到我們要的資料,有時會覺得很氣餒。但是為了研究還是得咬緊牙關努力地找資料,我們才能對研究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在設計實驗時,有許多實驗都不適合我們,我們都要絞盡腦汁想出我們自己的實驗。 張淳淇 我們為了更認識我們的研究內容,於是我們開始查資料,我們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新知識,像是魚叉的外觀、種類等,我們又翻找了許多其他國小做的實驗報告及資料,發現有一些我們可以使用,但真正要設計實驗時,還是要我們自己想,這樣才能符合我們要的結果。 | 張淳淇 |
3 | 作者 張淳淇 標題 神奇的毒魚藤 內容 我們在搜尋關於毒魚藤的資料時,知道毒魚藤是一種植物的名字,它的根部有毒,原住民會利用工具將毒魚藤搗爛,將汁液流露河中並在下游設下網子,那些被迷昏的魚就會按照水流的方式,飄入網中,這讓我們大吃一驚,這快速捕魚方式,為何不常用呢?這讓我們產生了一個極大的問號,在不停的查資料下,我們終於知道了原因,原來是毒魚藤放在溪裡對溪的生態環境會造成一些影響,因為有可能其他的生物也會被魚藤酮毒害,雖說是短暫昏迷,但有可能清醒之後,身體動作不靈活,所以大量或太頻繁使用,會破壞水域環境。 | 張淳淇 |
2 | 作者 張淳淇 標題 意外的驚喜 內容 假日我和同學去騎腳踏車時,同學突然邀我收魚簍,把魚簍拉上來時,發現有很多的小魚小蝦,甚至還有一隻超大的吳郭魚,我被這意外的驚喜給嚇到了,在這個湍急的河流中,竟然有這麼豐富的自然生態,我更佩服這些老祖先的智慧,這個小小的一個魚簍竟然可以發揮這麼大的功用,於是我回到家後查了一些有關於這些捕魚器具的資料,其中我很喜歡可以讓魚反應變慢的毒魚藤,和速度如閃電般的魚叉,因此我的研究想要研究魚簍、毒魚藤和魚叉這三樣捕魚用具。 | 張淳淇 |
1 | 作者 程睿宇 標題 從魚簍開始 內容 在假日時,我正在水溝旁玩耍,回頭一看時,我看到了水溝底下有一個白色箱子,爸爸把它拿了起來,告訴我說那是魚簍,看到裡面動來動去的螃蟹,我忍不住對這神奇的捕魚用具,感到好奇,我利用電腦找到了許多捕魚方法,這時爸爸忍不住與我分享起他小時候拿著榨乾的油菜籽,丟到湖裡捕魚可讓魚的行動速度變慢,我上網查完後發現原住民會用毒魚藤來達到同樣的效果。而學校的專題研究課,老師叫我們要想一個主題,所以我決定要研究魚簍和毒魚藤,但又在電腦上看到有人用魚叉射擊魚的帥氣模樣,讓我的研究中添加了魚叉。 | 程睿宇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
20 | 網站名稱 原住民族文獻 網址 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30&id=891 網站簡介 文獻乃記錄、信息和知識的一切有形載體,原住民族文獻即為該有形載體之蒐集、編譯、研究、出版、典藏、推廣及其他推動事項而設置,規劃審議原住民族文獻資料之蒐集、彙整、編譯、典藏、研究及保存等工作。 | 程睿宇 | |
19 | 網站名稱 東華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網址 http://faculty.ndhu.edu.tw/~popsci/ndhusec_lv3_15-01.html 網站簡介 為配合國家科學教育之長期發展,加強科學教育之教學、研究、推廣與服務,設置科學教育中心。科教中心歷史悠久,結合本校科學教育研究所人力長期投入科學教育研究與服務。 目前在本校既有的基礎及其他政府單位(如國科會、教育部)補助下,整合校內科學教育資源、推廣科學教育和舉辦中小學科教老師專業研習活動。 | 程睿宇 | |
18 | 網站名稱 華視新聞 網址 https://news.cts.com.tw/cts/life/200203/200203280078740.html 網站簡介 華視新聞─生活版 ─布農族 原住民捕魚 魚藤 毒魚 古老妙方 陳慶鍾 報導 / 台東縣 | 程睿宇 | |
17 | 網站名稱 維基百科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D%9A%E8%97%A4%E9%85%AE 網站簡介 維基百科(Wikipedia,聆聽i/ˌwɪkᵻˈpiːdi.ə/或聆聽i/ˌwɪkiˈpiːdi.ə/)是一個自由內容、公開編輯且多語言的網絡百科全書協作計劃,透過Wiki技術使得包括您在內的所有人都可以簡單地使用網頁瀏覽器修改其中的內容。維基百科的名稱取自於本網站核心技術「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共同創造出來的新混成詞「Wikipedia」,當前維基百科由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運營。 維基百科主要是由來自網際網路上的志願者共同合作編寫而成,任何使用網路進入維基百科的用戶都可以編寫和修改裡面的文章,但是在一些情況下為了避免擾亂或者破壞可能會限制編輯功能。我們可以自由選擇使用匿名、化名或者直接用真實身分來編輯維基百科。與傳統的百科全書相比,在網際網路上運作的維基百科其文字和絕大部分圖片使用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協定和GNU自由檔案授權條款來提供每個人自由且免費的資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條目的作者,以及在遵守協定並標示來源後直接複製、使用以及釋出這些內容。 | 程睿宇 | |
16 | 網站名稱 TVBS官網 一 專題報導 : 科學不一樣 網址 https://news.tvbs.com.tw/entry/558942 網站簡介 科學,不再只是一科科待學習的清單;而是一場華麗的冒險!! 由臺師大與TVBS共同製播的「科學不一樣」新聞短片,乃是一個創新且具挑戰性的節目型態,結合網路與電視的數位匯流,並嘗試透過以「在地性」、「時事性」、「故事性」等的方式帶入科學主題,以90秒的內容帶你輕鬆看科學。 | 程睿宇 | |
15 | 網站名稱 更生日報 網址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149461 網站簡介 六十五年前,也就是民國三十六年九月三日,更生日報在花蓮市誕生了。 那時的台灣,光復才兩年,不祇物質條件極為貧乏,就是精神上也非常苦悶;東部民眾的生活,尤其是貧乏而苦悶。處在這樣的環境,又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本報創辦人謝膺毅先生,明知辦報之不易,卻毫不退縮。 他認為,事在人為!何況社會與時代,既然迫切地需要,便應該排除萬難,為地方辦一份報紙,加強民眾心理建設,讓民眾在艱困中,堅定地站立起來。因此,這份剛出世的報紙,便命名為「更生」報。 「更生」的意思,就是獨立自主,就是充滿生氣活潑的精神與力量。它的來到,已為東部描繪出美好的遠景,並蘊有無窮的潛力和希望。這可從本報六十五年來的努力與成長,以及東部的發展史,獲得充分的證明。 本報具有「質樸堅毅」的個性和生命力。它的宗旨,謝創辦人膺毅,在創刊詞即曾有所宣示,他說:「報紙為社會喉舌,一方面宣傳國策傳達政令,另方面代民間訴述疾苦,痛陳利害,使下情能得上達,以顯輿論的力量,盡報人的天職,本報在這兩方面當盡最大的努力」。 | 張淳淇 | |
14 | 網站名稱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數位典藏平台 網址 https://ianthro.ioe.sinica.edu.tw/museum_objects/%E9%AD%9A%E7%AD%8C-5/ 網站簡介 本網站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原住民數位知識聚落開發合作計畫建置,是本所參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成果之一,目標在整合民族所各項收藏與研究之數位化資源,並作為人類學分散式數位知識網的一個節點。 | 張淳淇 | |
13 | 網站名稱 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線上服務 網址 https://ndltd.ncl.edu.tw/ 網站簡介 國家圖書館免費供眾使用之學位論文線上服務,尖峰時段同時上線人數突破2萬人,每天提供檢索人次亦超過80萬次,已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學術支援網站之一。基於學位授予法,國家圖書館為國內唯一之學位論文法定寄存圖書館,負有蒐集、典藏與閱覽我國學位論文的職責。歷年來,國家圖書館接受教育部之委託,建立國家級之完整學位論文總書目庫與資訊整合平台,本於「公開取閱」(Open Access)自由、平等、開放的精神,推動我國學位論文資訊共建共享,以政府資源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服務理念,推動學術傳播自由、照顧資訊弱勢族群,實現學術之前人人平等的社會公義,並藉由此一國家級的學術研究支援平台,提供下列學位論文知識加值服務,做為提升學術研究風氣,以及向全球展現我國高等教育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礎建設: 一、以官方網站代表政府,協助大學與研究生將學術研究成果向全球發聲,取得學位認證和搶先於國際學術領域公開發表的絕佳機會。 二、協助大學在國際學術領域取得更高之曝光率、被引用率與學術影響力。 三、藉由論文公開之學術傳播機制,結合輿論共同發揮監督與保護力量,進而遏止論文抄襲與代寫的歪風。 四、協助大學永久典藏,完善保存和永久免費取用全國學位論文電子全文。 五、藉由非專屬授權挹注教育資源,厚植國家整體學術研究能量。 | 程睿宇 | |
12 | 網站名稱 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 網址 http://abda.hl.gov.tw/Artifact/Detail/80/ 網站簡介 文化多樣性是目前世界各國很重視的議題,並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而台灣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因此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所創作的文學、音樂、舞蹈或工藝等文化藝術,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文化資產。面對這源自於台灣土地的重要文化資產,是需要從原住民族的觀點加以典藏、詮釋、推廣利用。期盼透過本專案執行,為國內外廣大民眾做最真確的呈現,也為許多原住民慢慢找回自己的面貌。 然而,如何保存與延續台灣原住民文化,已成為政府政策思考的重點,舉凡語言、祭儀、技藝、舞樂及自然知識等皆成為文化保存的焦點。主要可分為幾個領域:語言的領域(例如族語教育)、民族記憶的維繫領域(例如考古、舊部落探訪、古蹟維護、歷史教育、歷史著述與文獻出版等)、民族美學與成就的提倡(例如美食、建築、技藝、藝術、祭典、體育等)、社群維繫(例如社區總體營造、新部落運動等政策之推動),在原住民文化保存中逐漸成為重要的思維。 | 程睿宇 | |
11 | 網站名稱 FB户外生存天麟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inpgis/photos/basw.AbqTLyTII7Cj7nczC4BudU0rHDOWF9rTRyudR05smUaN3UPbLCGc-WI6zQL0CQUr1U56-ZRBUCAlt1WtAde-ah7_ORGEzskxusK7_dz92gSL9dtxS-OMmC0RcyLa7PcopuSJRZOfaulSPE6KMCHPCxHhQf1f_zMpxphOeOk18TaQPyrkwD32r7foBs3RODP4FMc/3248317271 網站簡介 介紹各種你從沒見過的抓魚方法 | 程睿宇 | |
10 | 網站名稱 台灣魚藤 網址 http://kplant.biodiv.tw/%E5%8F%B0%E7%81%A3%E9%AD%9A%E8%97%A4/%E5%8F%B0%E7%81%A3%E9%AD%9A%E8%97%A4.htm 網站簡介 敘述台灣各式各樣魚藤的種類,並說明其原產地、分布、用途,以及其莖、葉、花、果實的特性。對於魚藤詳細說明可以作成農用殺蟲劑,而原住民利用它來毒魚,將魚藤根部搗爛後所流出的汁液,放到溪水中,可使魚類行動遲緩而易於捕捉。且堅韌的纖維可製紙及繩索。並可以藥用:若溶於肥皂水,可治皮膚病、毒蟲咬傷;有毒不宜作內服。 | 張淳淇 | |
9 | 網站名稱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網址 https://www.atayal.ntpc.gov.tw/information.php?p_id=33 網站簡介 新北市政府為落實族群發展,保存烏來泰雅傳統文化,進行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之規劃評估工作。除了希望該館能具備展示、典藏、研究與教育等多方面功能,更能肩負烏來社區文化產業發展、環境維護、觀光品質提昇等公共責任。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規劃朝生活博物館的營運方式,展示內容除傳統泰雅歷史文化與生活器物資料展示外,並包含整個烏來地區的自然生態與文化資源,擴及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結合部落帶動原住民文化觀光發展,市府期盼透過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的有效經營,活化泰雅傳統文化,並重建民族自信心,拓展民族視野,再創烏來泰雅的新象。 | 程睿宇 | |
8 | 網站名稱 花蓮在地地方文化庫 網址 https://culture.hccc.gov.tw/zh-tw/archives/detail/artwork-3888 網站簡介 文化部在107年度全國文化機關主管會報中,清楚揭示了國家文化記憶庫這計畫是希望發展屬於臺灣的「文化DNA」,透過數位科技與平台協作機制,優化文化基礎素材並開放運用,進一步推動民眾與社群參與和在地知識的徵集、轉譯,延展發展生活、教育、產業等多元面向的應用,由下而上,虛實並行推動文化產業生態系整合。本文從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執行經驗,闡述在地知識數位化工作特別須注意的授權條款、詮釋資料格式,以及如何藉由「地圖協作平台」來建立協作共創機制。 | 張淳淇 | |
7 | 網站名稱 原住民環境知識匯聚平台 網址 http://iknowledge.tw/amis/node/790/revisions/939/view 網站簡介 本計畫平台接受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補助。原住民族安身立命於山川海洋之間,對於環境的認知方式與漢族或西方傳統科學存在諸多差異,然而其長年累積的環境知識與生活智慧,卻是人地和諧、永續共生的重要基石。在主客觀歷史環境的變遷下,原住民族的孩童漸漸接受西方科學教育的概念,卻漸漸流失了先人累積下來的環境知識,不僅是原住民文化上的損失,更使得全體臺灣人失去了用更永續的方式對待這片土地的機會。 | 程睿宇 | |
6 | 網站名稱 野外如何製作魚叉捕魚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vkvUgFhkw 網站簡介 影片中說明如何在野外利用簡易的,隨手可得的材料製作魚叉 | 程睿宇 | |
5 | 網站名稱 魚藤酮影片介紹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X__zQWgMY 網站簡介 鱼藤, 原住民利用魚藤捕魚,既可以迷昏魚類,又不傷害環境。魚藤酮,又稱毒魚藤,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酮類結晶化合物。可從多種豆科及藤本植物的種子、莖部和根部提取,是一種天然的廣譜殺蟲劑。 是魚藤根中的主要有效殺蟲成分,具有殺蟲譜廣、不污染環境和不易產生耐藥性等特點。影片的拍攝地點為桃園市復興區嘎色鬧部落。 | 程睿宇 | |
4 | 網站名稱 原住民族電視台 一 魚叉製作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sNKuBqinYc 網站簡介 住在新竹尖石的泰雅族人,詳細的介紹如何製作魚叉的過程 | 張淳淇 | |
3 | 網站名稱 跟著獵人去射魚 體驗泰雅傳統文化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j9P5jTnls 網站簡介 泰雅人在溪流捕獲的主要有鯉魚 、香魚 、鯽魚 、苦花魚 等,這些也是他們飲食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捕魚的方法有射魚法、叉魚法、筌魚法三種。使用的工具有魚刺、魚叉、弓矢、魚鉤、魚網、魚筌、魚簍等,視氣候、環境的不同而使用。 | 張淳淇 | |
2 | 網站名稱 科學小原子 泰雅族-魚叉魚鏡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RBQQSJQZw 網站簡介 原住民會利用魚叉和魚鏡來補魚,魚叉需利用橡皮繩旋轉之後的慣性原理,才能射中靶心.而使用魚鏡是因為光在不同的介質上,會因為行進速度不同,會產生折射現象. | 程睿宇 | |
1 | 網站名稱 科學小原子 一 布農族 毒魚藤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aJnuWJTq4&t=233s%202020%E5%B9%B46%E6%9C%8818 網站簡介 用有麻醉效果的藤來毒魚是早期原住民補抓魚類的方法之一。毒魚藤裡的魚藤酮進入魚理的細胞膜時會瞬間抑制ATP的產生,導致魚體內的電子無法正常傳遞與運作,就會造成讓魚短暫性麻痺不動。 | 程睿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