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不博愛?—博愛座存廢問題調查之研究

專題名稱 博愛不博愛?—博愛座存廢問題調查之研究

專題描述 博愛座是我們常常在大眾運輸系統上看見的設施,近期,有一位北一女的學生,因為身體不適而坐在博愛座上睡著了,接著一名婦人認為女學生不讓坐,結果被PO網且辱罵不雅字眼,引發網友熱議。博愛座的讓座道德觀在台灣一直是頗受討論的議題,常有人因為不讓座而被民眾檢舉上新聞。對於空著的博愛座,大部分民眾保持著不敢坐的態度,導致即便自身有隱性需求的狀況時,也不敢使用博愛座。所以近期在網路上開始有人討論關於博愛座的存廢與否,而這主題引發我們的興趣,因此開始進行這份研究與調查。

隊伍名稱 喝水不夠檸檬才夠

指導老師 紀博三 林慧貞

參賽學生 張郁翎 劉芸如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何渝婷
來源 http://news.knowing.asia/news/697b36c6-087c-4f95-8b00-4a4f3a09185d
描述 這篇文章主要是在說將心比心這句話,我們不應該讓讓座的美德被扭曲,而是要我們如何去同理別人,替別人著想。
張郁翎
9作者 田習如
來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7866
描述 這篇討論到關於廢除博愛座的議題,但作者認為台灣並不缺正義魔人,欠缺的是誠實文化!
張郁翎
8作者 陳品蓉
來源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226
描述 這個作者為元智大學會計系三年級學生,討論到對於日本和台灣讓座風情大不同,一般日本人不隨意讓座和接受他人的禮讓,因為妳會讓他覺得自己是人家的負擔,同時又怕給人添麻煩,不禮貌!這也讓我們了解到,各國文化的差異。
張郁翎
7作者 何琇琪
來源 http://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157044
描述 這位中正大學傳播系的學生,討論到了在台灣博愛座的定義讓我們的包容心也變的狹隘,只願意給「看得出來的需求者」包容,而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大眾多元的需求。
張郁翎
6作者 姚德謙
來源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529
描述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政大法律系的學生,文章中討論到博愛座設置的美意不應該被框架住以及我們應該檢討的是整個制度與文化結合後產生的謬誤。
張郁翎
5作者 陳思宏
來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7649
描述 文中作者討論到台灣和德國讓座風情的不同,台灣的博愛座,雖然名為「博愛」,飽滿至高道德感,但我們卻讓原本的美意,被擁擠城市集體焦慮催化,變成了某種扭曲的道德觀。
張郁翎
4作者 記者劉宛庭、曾郁茹、江名祺、王瑜賢、張嘉珊、江宗叡
來源 http://www.ace.ntnu.edu.tw/files/recruit/123_d29f3cfe.pdf
描述 這篇報導討論了關於博愛座相關的議題,也調查了民眾讓座的各種看法等。
張郁翎
3作者 陳政偉
來源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609060265-1.aspx
描述 這篇報導裡有提到目前在提點子平台上「廢除各項公共運輸工具上博愛座之設置」的處理程序,裡頭的提案人也有講到讓座是種美德的想法。
劉芸如
2作者 記者成允華、簡子甯、李蕙君、陳逸文、吳浩宇、張傳博、廖子棠
來源 http://www.ace.ntnu.edu.tw/files/recruit/123_5a751335.pdf
描述 這篇報導讓我更了解博愛座的真正意義,也提醒我們要如何重新省思博愛座的美意。
張郁翎
1作者 王琪
來源 http://www.ace.ntnu.edu.tw/files/recruit/123_347e3ebc.pdf
描述 這是一篇關於博愛座的報導,針對臺灣的讓座道德觀和博愛座的真正意義做出探討跟結論。
張郁翎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填選評審項目
說明
這三張照片是我們在填選評審項目時拍的,也讓第一次參加小論文必賽的我們有了全新的經驗。
劉芸如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閱讀相關書籍
說明
這六張照片都是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裡所拍的,當時我們剛尋找玩關於博愛座等書籍,並詳細的閱讀。
劉芸如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尋找相關書籍
說明
這四張照片是我們去學校的圖書館拍的,當時我們正在尋找是否有關於博愛座,或是有關於讓座這個觀念的書。
劉芸如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查詢各國博愛座
說明
這七張照片是我們在網路上查詢各國博愛座不同樣貌的照片,也讓我們了解各國讓座風情的不同。
張郁翎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製作問卷
說明
這四張照片是我們在製作問卷時拍的,第一次製作問卷,並上傳網路,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寶貴的經驗。
張郁翎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張郁翎
標題 我對廢除博愛座的想法
內容
我覺得博愛座的設置理念是正確的,它是一個為老弱婦孺安全著想的設施。但我們卻把它的意義給混淆了,而那些認為「只有老弱婦孺可以坐博愛座」的心態,也凸顯了原本博愛座的「博愛」意義已然消失。這也是為甚麼在台灣,很多人不敢坐上博愛座的原因吧。博愛座的廢除問題,也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很多人認為廢除它就可以不少了很多爭吵,但我覺得我們應該改變的是心態,不應該再使用錯誤的觀念去思考博愛座的問題。

張郁翎
9作者 張郁翎
標題 對這次北一女讓座事件的想法
內容
最近引發爭議的北一女事件,我覺得很誇張,婦人的心態並不正確,雖然她當下可能情緒上有些激動,但po網並辱罵不雅字眼,本來就是不對的。而這也讓我們注意到「隱性需求者」的弱勢,有時我們可能無法從外觀看出他人的需求,所以我們就不能隨意斷定他是否能使用博愛座。這位女學生,也是因為生理期才坐上博愛座的,我們的一個眼神也可能導致別人有心理壓力,這也告訴我們不應該用外表斷定別人有無需求!

張郁翎
8作者 張郁翎
標題 小論文內容
內容
我是第一次參加小論文,其實對於很多方面都還不是很了解,不過經過老師的一一指導後,讓我能順利完成,關於這次的主題:博愛座,我上網瀏覽了許多資料,也讓我深刻的了解它。畢竟在花蓮,我們很少遇到讓座這個問題,我只認為,博愛座是一個專門為老弱婦孺設置的座位。自從北一女事件後,我才注意到,原來,博愛座在台灣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議題,其實並不是只有老弱婦孺能使用博愛座。參加這次的比賽,讓我跟同學更了解博愛座的意義,就算無法得獎,也使受益良多啊!

張郁翎
7作者 劉芸如
標題 參加小論文
內容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小論文,雖然以前有參加過發明展的比賽,但是我覺得小論文特別不一樣,不只是需要搜尋許多資料,你還需要把搜尋到的資料傳到上面,不過幸虧有老師的指導,讓我慢慢的知道該如何做會比較好,我認為這次參加小論文的經驗真的非常的可貴,也讓我和我的搭擋學到了許多關於博愛座甚至以外的東西。

劉芸如
6作者 劉芸如
標題 因「讓座」而引起的糾紛
內容
在我們所居住的台灣,有一種「讓座」的文化。近年來,因為讓座而引發的爭執越來越多,像是最近很常聽到的北一女事件等等,而我認為讓座是一種道德,也沒有法律上的限制,並不需要因為讓座而產生那麼多不必要的糾紛,也希望大家都能應自己的道德觀念來進行讓座。

劉芸如
5作者 劉芸如
標題 關於博愛座
內容
博愛座的英語是:Priority seats,概念主要是來自於北歐地區無障礙環境當中的一部份,是為孕婦、病者、負傷者、老人和殘障人士所設的優先座位,而坐在優先座上的人必須禮讓上述的4種人士,但是其實並沒有硬性的規定,一切都是發自於內心的。

劉芸如
4作者 張郁翎
標題 改善博愛座製造的紛爭
內容
近年來,因博愛座引起的爭議越來越多,讓我有個小小的想法,在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上,製作標語,溫馨的提醒那些需要使用博愛座的人,請放心的使用,以及不用害怕別人的異樣眼光,希望這個溫馨的提醒,讓那些需要的人得到幫助,還有給予任何不方便的人,不要遭受莫名其妙地指責或傷害。

張郁翎
3作者 張郁翎
標題 關於博愛座,我的想法
內容
博愛座,又稱優先座,英語為“Priority seats”。追溯博愛座的由來,其主要是來自北歐地區無障礙環境設計的一部份,希望身障者都能像一般人正常並安全的搭乘公車而設置。現在的社會上,大部分民眾的助人天性反而容易被博愛座的標籤所限制,將博愛座過於特殊化,使得隱形需求者或者一般大眾在使用博愛座的同時,要背負著其他民眾責備的目光等社會壓力,這也可能是為甚麼,台灣的博愛座時常是空著的原因。我認為,可以不用把博愛座的設置想的那麼複雜,讓座其實也並沒有硬性規定,完全是出自於我們的內心。所以當你看到坐上博愛座的人,並不是你的觀念裡的那些對象,請你先別急著拍下照上傳臉書,請你先想一想,別人是不是擁有你看不出得需求呢?

張郁翎
2作者 劉芸如
標題 我對這次北一女讓座事件的看法
內容
我覺得這次的事件是婦女的錯,就算女學生沒有讓座,他也不能說:「叫這兩個學生起來啦」、「這兩個北一女的不讓座比較可恥」,事後居然還PO文說:「這是誰家女兒該做雞吧」、「穿北一女的制服卻不給小朋友坐,真是可恥」,這些話真的太過分了,更何況那其實不是博愛座,如果你真的那麼熱心的話,為什麼你不讓座?也因為這次的事件,讓大家對讓座又增加了些負面的想法。

劉芸如
1作者 劉芸如
標題 是否廢除博愛座
內容
最近常常看到新聞提到有關博愛座的報導,大部分都是在述說誰不讓座的話題,而這些報導也引發了網友的熱烈討論,討論說博愛座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我認為都可以,博愛座有一種可以發揮道德的功用,如果我們身理心理的狀態都是好的,那自然的就應該幫助需要的人,而被讓座的也應該保持著感謝的心,而不是覺得這是理所當然。讓座是一種美德,廢除掉博愛座並不會讓這種美德消失,或許還會減少許多的爭議。

劉芸如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玩味
作者 娄义华
出版社 南文博雅
簡介(摘要)
在揚州有一名老人,他在公交車上做了一件簡單卻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他向每一位作者都發送感恩卡,來感謝別人的善舉,提醒更多的人,讓做事人人都可使做到的事情,讓座應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而文明禮貌、尊老愛幼、舉止文雅、遵守社會秩序等等,都是每個人應當自覺遵守的。
導讀
這本書分成了許多不同的主題,而其中的「希望人人禮讓每一天」,提到了有關讓座的美德,以及受讓者應有的想法等等。
劉芸如
4書名 愛的光芒
作者 柯諾邁雅、凱特勒
出版社 上智
簡介(摘要)
本書以德蕾莎修女的生命歷程為經緯,邀請讀者跟隨德蕾莎修女的腳步,在四週廿八天的靜心祈禱中,認識她的生平和思想,深刻體會她關懷窮人、熱愛耶穌的精神。德蕾莎修女的話語淺顯易懂,卻充滿耐人尋味的哲理;她樹立的大愛典範,讓人體悟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導讀
本書以德蕾莎修女的生命歷程為經緯,邀請讀者跟隨德蕾莎修女的腳步,在四週廿八天的靜心祈禱中,認識她的生平和思想,深刻體會她關懷窮人、熱愛耶穌的精神。德蕾莎修女的話語淺顯易懂,卻充滿耐人尋味的哲理;她樹立的大愛典範,讓人體悟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劉芸如
3書名 我不是天生會當媽: 親子生活體驗中學習,教出自信又快樂的孩子
作者 王麗芳
出版社 時報出版
簡介(摘要)
別人用打罵才有辦法讓孩子懂的,
  我選擇帶著孩子親身去體認,去學習,去瞭解,
  幾次之後,孩子自然就懂了。
  說再多次,不如讓孩子自己動手體驗一次,
  原來,這才是教養真正的面貌。
  學習當媽媽,先從「認真對待」開始
  當孩子哭訴自己被其他小孩欺負時,別為了顧及在場的對方父母而對孩子說:「沒關係,人家他又不是故意的。」孩子也有選擇朋友的自由,更需要父母教他如何選擇朋友。
  當孩子受到他人的錯誤對待時,勇敢為孩子殺出一條血路吧!不要讓孩子因為你的懦弱或面子,付出心靈受傷的代價。
  用心瞭解孩子的需求,千萬別對孩子的哭鬧回以:「哭什麼哭,再哭就打你喔!」孩子也需要大人教他去認識與面對自己的情緒。
  不要動不動就罵孩子「你壞壞」,如此只會讓孩子對自己抱有負面觀感,喪失自信的光采。
  教養,是一段不停學習的過程,
  孩子學習成長,父母學習正確對待孩子。
  我們都不是天生會當媽,
  我們都需要放下父母角色的包袱,
  蹲下身來,和孩子一起再成長一次。

導讀
作者Antonia透過小時候的成長經驗與親身故事,以冷靜的態度反思傳統教養觀念的不合宜與謬誤,她用最直接的行動勇敢挺身對抗,並將多年來的教養心得轉化為溫柔而有力的文字,帶領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其適切性與教養成效。透過她與女兒的互動和相處,我們看見了教養真正的模樣與力量,也為自己在育兒這條路上找到最強大的勇氣,讓孩子能在充滿尊重與愛的環境下,美麗、自信地成長。
張郁翎
2書名 人間偶拾
作者 黃炳煌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簡介(摘要)
本書以短文之形式展現,其訴求之主要對象不在於專業的教育人士,而在青少年以上之普羅大眾。全書共收錄八十則個人一生當中所見、所聞、所遇之頗值玩味的人間軼事。若要強加區分,則可大別為「感性篇」與「理性篇」。前者所敘述的是人間至情至聖、感人肺腑、有關善與美的中外小故事;而後者所陳述者,則為個人對於平生所見、所聞、所遇的一些不公、不平、不義或不合情理之事物所做的反思、批判或義理之辨。希望藉此而有所助於國人生活品質與品味的提升,進一步使我們的社會邁向更真、更善、更美的境地。
導讀
這本書分成許多篇,從每一個章節討論的主題也不同,使我們從作者人生中的所見所聞中學習到關於人生中的各種反思。
張郁翎
1書名 被禁止的事
作者 羅怡君
出版社 寶瓶文化
簡介(摘要)
禁止,是最簡單的規範方法,一句「不可以」,直接幫大人省下不少麻煩。但進一步想,這些被禁止的事都「真的不可以」嗎?
  面對孩子的天真疑問,身為溝通專家的羅怡君巧妙運用生活對話,激發孩子對於框架規則的靈活反思,教給孩子不一樣的思考角度、深度及廣度,從小開始,深耕與世界接軌的智慧和實力。
如果願意藉由與孩子對談,啟發小孩的思辨能力,那每一件被禁止的事背後,都是一個思考的最佳起點。
導讀
這本書教導孩子很多被禁止的事,騎士並不是真的不可以,其中也包含了我們的主題博愛座,藉由作者和女兒的對話,讓我們了解我們對博愛座的意義,真的夠博愛嗎?
張郁翎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近年來,隨者網路和資訊的傳播,博愛座的讓坐議題也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現在廢除博愛座的提案,附議人數已經突破8000人,但我們廢除博愛座又能從根本解決博愛座的問題嗎?在我們急著想要廢除博愛座的同時,應該想到原本有需要的弱勢者,不會因此受到影響嗎?而引起事件的北一女學生,又能因為廢除博愛座而得利嗎?我們在做公共政策判斷時,不能只憑情緒、直覺和名言。「有一利、必有一弊。一個政策既然造福某些人,必然也會傷害一些人。公共政策必須要分清楚輕重緩急,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卻忽略可能造成傷害。」(單厚之,2016)
在臺灣的讓座文化裡,原本的美德,變成了一種義務,空蕩蕩的博愛座反應了現在社會把博愛座變成了一種標籤,而讓原本的讓座美意已縱然消失。「博愛座到底是展現社會的文明,還是恰恰限縮了文明的表現?」(羅怡君,2015)在研究小組認為,廢除博愛座根本無法解決問題,需要改變的是心態,不應該再使用錯誤的觀念去思考博愛座的問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多體諒、包容的心,具備正確心態,多為他人著想,這才是博愛座的真正意義吧!而政府也應該學學其他國家,如日本把標語改為優先座,這樣就不會再有人認為博愛座是專利座了。
紀博三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以ppt的方式整理一些需要的資料在複審上台發表時使用。
張郁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