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協粒-務農夫婦之劍劍好米

專題名稱 同心協粒-務農夫婦之劍劍好米

專題描述 稻米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人的主食,也是台灣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而身處花東縱谷南端的玉里鎮,是花東地區稻米重要產地之一。也是著名空拍導演-齊柏林多次留下美麗紀錄的寶地。但我們的學生對這塊養活我們的土地卻鮮少深入了解。本次冀望藉由同心協粒的小論文研究,訪談、野外實察、實作等方式,與劍劍好米的種植者-謝銘劍農夫,一起探索這塊養育我們美麗土地。

隊伍名稱 同心協粒耕耘隊

指導老師 高建元 黃奎諭

參賽學生 洪秀蓮 莊欣蓉 陳彥樺 葉心凌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王義普、張智維、孫正華等
來源 http://www.hdares.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hdais/8943/149_66-75.pdf
描述 本書將花蓮跟宜蘭地區的許多傑出青年農夫返鄉務農的心路歷程撰寫成書,並分享他們在務農過程當中的酸甜苦辣。如羅東昇在三民地區種植西瓜,深受好評,甚至多次舉辦阿強西瓜節,結合觀光休閒農業。因檔案上傳大小限制,因此此節錄阿強西瓜這篇上傳。
高建元
9作者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
來源 https://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cad=rja&uact=8&ved=0ahUKEwiN0baE7snWAhXJnZQKHUMcAzYQFggvMAE&url=https%3A%2F%2Fgkids.cwgv.com.tw%2Fnewbook%2FBKIG001%2Freading_1.pdf&usg=AFQjCNFvbUzX0XYH1S-Q8oxqlBhiwa3eTg
描述 本篇介紹了七所不同型態的小學,把他們推廣食農教育過程中遭遇的挑戰和解決策略,詳實的記錄下來。期待未來能成為推廣國校小學推動種稻體驗課程的重要參考手冊。
陳彥樺
8作者 王義普、張智維、孫正華等
來源 http://www.hdares.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hdais/8943/149_76-85.pdf
描述 林泳浤-有機稻海玉山下,行裡株間細鯽游。
陳彥樺
7作者 曾竫萌、劉興榮、林正木、黃安葳
來源 http://www.hdares.gov.tw/view.php?catid=8992&previewdata=1
描述 花蓮農改場的出版品,收集了宜蘭及花蓮幾間農社企的經營案例。因上傳檔案有20MB的限制,我們精選其中一篇關於玉里地區的東豐拾穗農場來上傳。
洪秀蓮
6作者 黃有才
來源 http://ejournal.stpi.narl.org.tw/NSC_INDEX/Journal/EJ0001/10001/10001-30.pdf
描述 一百年來台灣農業的回顧與展望
陳彥樺
5作者 鄧 耀 宗
來源 http://oldwww.kdais.gov.tw/exper/exp14-3/14-3-1.pdf
描述 回顧台灣過去600 餘年的稻作發展過程中,稻米生產從無到有,從100%
人工栽培到目前全面機械化栽培,是累積千萬人努力的結果。我們應該感謝
稻作先進們過去的辛勞,包括早期稻作面積的擴充、灌排水設施的興建、稻
作品種改良、栽培和管理技術的改善、農業機械的發展、收穫後處理技術的
提升,以及行銷通路的改進等等,才有目前稻米產銷現況,也才有能力技術
援助許多開發中國家,讓他們分享我們的成果。可是,我們不能以現況而感
到滿足,今後無論在生產技術、收穫後處理及行銷等方面,尚有很大的改進
空間。展望未來,唯有群策群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積極應用新科技,
提升經營效率,才能因應稻米市場國際化所帶來的衝擊。
洪秀蓮
4作者 行政院農委會
來源 http://data.coa.gov.tw/Query/ServiceDetail.aspx?id=138
描述 資料台灣各縣市的稻米資訊,包括:年度、地區別、稻作類別、稻作品項、收穫面積、產量等欄位資訊。
莊欣蓉
3作者 花蓮縣政府縣政統計
來源 http://static.hl.gov.tw/ezfiles/54/1054/img/515/371197716.pdf
描述 此篇文章為104年花蓮縣農作物生產概況簡要分析
洪秀蓮
2作者 財團法人環境規劃與城鄉研究文教基金會
來源 http://lam.hl.gov.tw/Hualien/hlfarm-report/hl-ch1.pdf
描述 農委會委託花蓮縣政府進行的花蓮南部四鄉政的農業資源分析,並由財團法人環境規劃與城鄉研究文教基金會來執行此計畫。
莊欣蓉
1作者 花蓮縣政府縣政統計
來源 http://static.hl.gov.tw/ezfiles/54/1054/img/515/200142667.pdf
描述 此篇為花蓮縣的農業概況分析
陳彥樺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玉里鎮公所及農業課
說明
玉里鎮為推廣在地好米,因此鎮公所成立稻米農藥殘留檢測站。讓消費者跟農民能夠更明確的知道我們的米是否具有農藥殘留,也藉以提升玉里米的形象。此外為了推廣觀光,也設置玉里熊讚的公仔,結合農夫形象,對推廣玉里米也有所助益。
莊欣蓉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9月10日小劍劍育苗場及農田實作參訪
說明
除了上午的訪談,之後我們接著到達小劍劍的育苗場,及旁邊的稻田。小劍劍為我們講解育苗,種植時須注意的病蟲害,並且帶我們到田邊時間給我們看稻米生長時的概況,之後並介紹如何烘乾穀物,並說明各種常見的農藥、肥料種類。
莊欣蓉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9月10小劍劍家中訪談
說明
我們在小劍劍家中進行事前準備好的問題訪談,並由小劍劍實際操作包裝機,介紹商品包裝的重要性。
洪秀蓮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9月2日討論過程
說明
9月2日我們利用放學時間,與奎諭老師、建元老師討論劍劍好米的研究內容,並將之前整理的台灣農業發展概況及歷史做整理。以及想好之後訪談的研究問題。
陳彥樺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9月19米報文集導讀與討論
說明
我們利用中午午休時間,將我們的參考書目中,與主題較相關的幾篇文章,彼此在之前回機閱讀完後,今天跟其他夥伴一起分享,最後再由建元老師給予我們補充跟回饋。
洪秀蓮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玉里熊讚彩繪稻米
說明
我們一行人,來到了玉里鎮公所農業課規劃的裝置藝術,配合建鎮100周年所設置的玉里熊讚彩繪稻田,並經由老師講解休閒農業,及政府利用此方式可創造更多的觀光人潮及經濟效益。
洪秀蓮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莊欣蓉
標題 大家一起的有機 東豐拾穗農場
內容
大家一起的有機 東豐拾穗農場
內容概要
東風拾穗農場的負責人曾國旗在30歲以前對從事有機農業這份職業是沒有任何興趣的,但因為父親意外受傷在命運的促使之下進而了解農業,雖然沒有甚麼基礎概念,但曾國旗願意花時間花心力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獨特的施作方式,就算自己已經忙的不可開交,還是願意付出心力幫助花蓮及台東地區的小農重拾對有機農業的信心,堅持做到真正有機,所以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夠馬虎,雖然有機的路難走,但曾國旗把它走完了,雖然農業經常被忽略犧牲但他集結了強大的團隊堅守著花蓮這片寶地,他堅信的一個信念一定能夠感動天感動地,開創一個農業新的未來
心得
其實對於東豐拾穗農場也有些許的了解,因為爸爸曾經在這裡上過班,國小有時候暑假沒事也會去幫忙包包米,所以這篇文章感覺是如此的熟悉。曾國旗的堅持真的很少見,堅持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堅持做出有機農業的一片天,不怕被別人說是傻人,因為這是他喜歡做的事,所以他願意,這種精神真的很令人欽佩,儘管年輕時對於農業是多麼的排斥,雖然沒有基礎但他從頭學起,為的是拯救花蓮的農業不再被犧牲沒落!精神可貴!

莊欣蓉
9作者 洪秀蓮
標題 林泳浤-有機稻海玉山下-行裡株間細鲫游
內容
原本在台南空軍服役長達22年並擔任發動機的輔導長的林泳浤,想趁自己還有著年輕的熱血與動力時多多幫助部落做一些能帶動部落意識和經濟發展的規劃,所以在39歲時選擇退伍。
退伍後的他,因為花蓮好山好水的環境,加上大陸的大閘蟹因衛生和檢疫的問題被禁止進口到台灣,進而開始了大閘蟹的養殖,而銷售方式則是選用網路販售的方式為主,肥美的大閘蟹也深受市場喜愛。
卓溪鄉的南安部落對於從事有機農業是一個絕佳的環境,但在林泳浤回鄉前,放眼望去所有農田都是慣行栽培,也正是因此讓他有了想要打造無毒家園的念頭。
當地的銀川永續農場主動地提供了有機資材的使用和收購保證的條件,族人參與有機栽培的意願提升,部落的農業也產生了重大轉變,花蓮農改場也設立了有機水稻示範田區,讓族人能學習並觀察有機水稻的生長環節,也讓他們了解,其實有機栽培是一件仔平凡不過的簡單事,凝聚了族人對於環境永續的共識,更讓南安部落成了玉山下的桃花源。
為了打響有機農產品的名聲,成立了拿海呼農場工作室,品牌名稱則由玉山銀行協助設計,以布農語-瓦拉米(蕨類的意思)做為主打,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南安部落出產的有機農產品。
目前部落裡有機水稻面積已經從最早的3公頃增加到了18公頃,林泳浤也計畫在未來兩年將剩下12公頃的慣行田變為有機栽培,讓南安部落成為第一個由原住民成立的有機稻米生產專區。
林泳浤說:成功不在我,在於族人的共同努力。並希望能有更多年輕族人願意回鄉投身農業,讓南安部落的農業越來越興盛。
心得:
現在農村和鄉下地區壯年人口流失嚴重,很多回鄉的年輕人和政府都極力地想吸引在外地的年輕人回鄉發展,增加家鄉的勞動力及經濟發展,或許我們能以另外的方式帶動家鄉農業,比如精緻農業還有休閒農園,讓在外地的人們了解自己家鄉所面對的問題,並讓年輕人能有想回鄉幫忙的念頭,藉此達到-遊子返鄉,共創家園的目的。

洪秀蓮
8作者 陳彥樺
標題 品牌好米-行銷海內外
內容
品牌好米 行銷海內外
這篇文章是在講述:現在許多人對於米,仍停留於商品名稱上,對於真正能叫出品種名的寥寥可數。因此,建立商業品牌,是讓消費者建立印象最有效的方法。
而最近的品牌經營,有許多漸漸走向小包裝的精緻化政策,並透過電視媒體的宣傳,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沒有資金的農民們可以更便利的自產自銷。
富里鄉農會-富麗米便是個非常成功的例子。他成功的因素,是在93年時成功外銷到日本,這是時隔30年,台灣米再次銷日的叩門磚。此次外銷契機,是由花蓮農改場與財團法人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特別邀集國內產官學專家成立”台灣良質米外銷可行性研究小組”,並選定日本積極拓展外銷通路,從原本的可行性研究,在雙方農業官員們再經過幾次往返視察,終於成功地達成外銷協議。
目前宜蘭、花蓮這兩個注重米質的地區,對於品牌行銷更是五花八門,有些品牌會自製娃娃,來作為這個品牌的吉祥物;有些則會架設精美網站,成功建立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
由此可知,想讓自己的米得到大家的肯定及認同,有那麼多得方法,相信只要有自信,和不放棄的心,也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受到大家的肯定。

陳彥樺
7作者 洪秀蓮
標題 9月10日訪談問題及回答
內容
是否有採行機械化種植:?
目前種植已經有全自動化機器,5公頃的地可以一個人完成,甚至可以將工作外包,可以一支手機直接完成。
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現在人吃稻米的量少,吃的量比以前少了快三倍,人對米的需求變少,因此大量種植稻米可能產生風險,未來會考量種植雜糧,目前台灣在雜糧的區塊是依賴進口﹐若是能夠自己種植就能減少稻米賣不出去的風險

問:為什麼務農?
家中世代務農,國小的時候就被抓去務農,因此務農是小時候就有的記憶,但是當時仍不會想要當農夫,長大後到台北工作,由於學歷只有高中美術類科畢業,所學習的就只有手繪技術,比不上使用電腦繪圖的人。後來就是當木工、板模等工作,由於年輕愛完,台北有許多的休閒娛樂,因此面臨了薪水入不敷出的困境。
也曾經想要在台北學更多一技之長,但是當時從事加工出口業,整年所學習到的內容就是裝電池,面對專業無法發揮,又無法讓自己更加成長,就會想到自己在家小時候的回憶,嚮往可以回家種田。
問: 稻田有在休耕嗎
除非沒水不然不休耕,有水就有農夫,休耕就是山坡地石頭太多,或是水源較為缺乏的狀況。
大家可以到興農橋上看看河床地都有人去承租土地耕種,大家都希望能夠盡可能的利用土地。
也是有其他休耕原因,例如買賣 、農人退休、讓土地休息恢復地力。
在政府方面,也是希望能夠活化休耕田,希望農地再利用,青年有辦法承租地,才有機會回鄉務農。
講到恢復地力的部分,台灣絕大多數的農人使用的是「慣性農法」 長期使用化學肥料,而這也造成要靠來肥料才會長,為了避免地力耗盡,二期稻作會種植油菜花當作綠肥來維持地力。
問:重稻米難忘的經驗
分成兩個部分,一個講喜(高興地)一個講悲(難過的)部分
喜的部分
以前剛回到玉里的時候,每一塊田都長一樣,不會認田就只能找田附近有象徵性的東西,例如檳榔樹的左邊是我的田,但是有次去灑農藥,不小心認錯檳榔樹的位置,就幫鄰居多灑了農業,結果鄰居
就有聊到,在納悶為什麼水稻會生病,其實原因就是不小心被小劍劍多灑了一次。
此外剛回來,也曾經不懂怎麼要灑肥料灑到四五次,所以自作聰明,就把四五次的量一次撒完,娜造成的結果就是田太鹹了,結果當然是收成欠佳。
悲的部分
年輕人回鄉 我們可以用「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來形容,老一輩在地種田的人都會認為,年輕人就是要出外工作才對,就是失敗了才會回來。當時小劍劍23歲回來,農夫年紀最接近的是45歲,在上去就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家。由於世代的隔閡,造成年輕人回來要承擔玉里人們異樣的眼光,會覺得年輕人回來種田幹嘛。而小劍劍覺得我也是腳踏實地的在種田,為什麼要承受這種眼光以及冷嘲熱諷,所以就開始用搞笑的方式來種田,讓大家知道他是很快樂的,藉由這種做自己的方式來對抗他人的眼光。

問:稻米的品種有哪些
由於家中還兼有水稻育苗廠,所以米的部分也會知道
主要是
台梗二號:暱稱是比賽米,米粒大顆Q彈
台梗四號:暱稱芋香米,有芋頭的香味 收購價格最高
台梗十六號:暱稱珍珠米,比較一顆,口感是軟的,適合老人或是小孩
有許多都是從高雄出產地的品種,會到全部台灣地區試種,每個品種到每個地方都會有不同的適應,就是我們講適地適種。
問:收購價格
一甲地的價格大概14-16萬之間
到了池上大概16-20萬中間
為什麼池上的價格較好?是因為在地推廣,池上的米有口碑有品牌,大家都要收購池上米,甚至遇到賣不夠的狀況,因此價格就相對較高;而玉里就比較可憐,由於玉里比較沒競爭力,講了人家也比較不知道玉里米,只能夠透過自產自銷才會有比較好的價格。
像小劍劍就有去做自己的品牌,主要的客戶九成賣給北部人會透過例如故事行銷或是網路的方式銷售,台北有個特色就是不怕貴,會很要求品質,即使是轉作有機單價高,台北許多客戶都照收。比較奇怪的是南部市場就比較打不進去,可能原因是他們吃粗飽就好,不用買太貴的米。
問:第一包米怎麼買出去的
當時剛回到玉里,務農就是被看不起,人們都對農夫有偏見,務農就是窮苦可憐老,但是小劍劍也是會玩遊戲,經營部落格,當時有不小心po出農作的照片,有些關注的粉絲就表示小劍劍給人的印象就不像是一個農夫,網友甚至表示農夫不就是老人,然後很辛苦在工作。
小劍劍覺得透過網路可以翻轉這個印象,由於自己還是年輕人,開始拍一些搞笑的影片,這個過程能夠感受到快樂,因為回家就想著要忙剪接後製之類的事情,這就能夠忘卻辛苦。
接著就回到第一包米怎麼賣出去的主題,在影片出來之後,開始有網友問哪裡買到「劍劍好米」所以這個名稱也是網友幫他取的。所以小劍劍透過樂天的態度面對職業,有人就是欣賞這種態度,而不是因為他就是最好吃,那為什麼不特意去行銷好吃的部分呢,因為小劍劍相信,只要是農夫辛苦種植的都是最好吃,大家口感要求的都不一樣,有人要吃Q的,有人要吃軟的。所以目標是差異化行銷,表現出自己的風格。
關於影片的部分
那為什麼最近比較少上傳影片了,主要是由於現在年紀大了,父母也老了,以前父母會幫忙下田處理,但是現在父母休息後,就沒有人幫忙務農,就比較沒有時間去處理網路的部分。重要的一直都是家中過得好就好。雖然比較少拍片了,但是每天都仍在寫劇本,希望能夠有天能繼續拍出影片,例如花蓮生產的文旦,卻是用台南麻豆的箱子裝,就可以透過比較搞笑的方式來呈現比較社會性的問題。
問:是否有使用農藥
有,主要還是價格的問題,有機的東西目前有在嘗試,但是那是最難的種植法,而且產出來的量少得多,產量收成不穩定是最難的地方,但是當然是希望少點農藥的使用,希望漸漸找能夠替代慣行農法(農藥)的的天然物。
種稻的時間與用藥
一期: 二月到七月底,天氣二月會冷到四月,我們可以拿人的感覺來比喻,這種天氣會開始悶,所以在清明節的前後開始噴藥,來預防稻米生病。初穗五、六月會再預防一次,用藥量約兩到三次。
二期:八月初到十二月,天氣熱轉冷比較少病蟲害,所以相對的就少用農藥,但是收成也比較少。
問:得的病是什麼
稻熱病:簡單講就是水稻的感冒發燒
紋枯病:類似人類的烏腳病,水稻雖然會泡水,但也是會泡水到爛,因此會「曬田」,讓水稻找水往下紮根。
東北季風風害:我們講叫「乾葉子(?)」,要保護葉子不要讓風一直吹,會架設防風網。
二化米蟲:這種蟲吃米都是吃到梗部,若是米營養送不上去,這株米就白種了。
飛蝨:很特別的是這種蟲據說是從菲律賓跟著颱風一起來,有研究他們的DNA是和菲律賓的一樣,所以當時聽到也嚇一跳,這種蟲害會直接吃掉稻作,所以看到稻米黃掉可能就是飛蝨吃掉的,這種蟲跟人類一樣都是挑好吃的吃,所以被飛蝨吃的都是很好的米,例如台梗四號就常常被吃。
問:水稻的價格
現在一公頃的收成賣給農會或是米廠一期約五六萬,二期三四萬。
現在農業也是m型社會,米廠他們透過買低賣高,賺取價差的方式,透過行銷賺到他們的利潤會高一些,當然也是會有辛苦的一面,但是相對的就不需要這麼辛苦下田去工作。

問:是否有聘人
目前有聘兩人(?),有員工的好處是可以彼此COVER,例如想要出門旅遊,就可以拜託員工幫忙做,但就是少賺一些,有許多老農不想要給別人賺,甚麼都自己來,但是其實賺的錢即使請人來幫忙也足夠,所以對我來說「知足」就好,我們也需要透過休閒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賺了許多錢,但是沒時間花,那賺那麼多錢也是沒有太大用處。
現在有些老農農業生涯是不夠久的,有些就是因為年輕時太操,常常在曬太陽曬到有皮膚癌,或是身體有些傷病,例如父親生病就要前往台北就醫,有一位不錯的醫生需自費看病,打一針七萬,那是兩公頃地的收成呢,就是把年輕時所賺的錢拿來晚年看病而已,這樣是不值得的。

問:農業轉型,例如觀光農業
雜糧轉做就是一個方式,大家都在水稻,量一大價格就低,因此希望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
目前政府補助雜糧,政府把水稻的補助拿去雜糧,其實技術上都會有專員會來協助或是補助也有專員會協助辦理,例如大豆補助七萬,基本上都幫你準備好了,收成就是自己的,雜糧的部分,豆子怕水,在玉里這種水源充足的地區,就需要找地勢高的地方去發展。
蕎麥也算是雜糧的部分,現在搭上韓劇熱潮,若是在台灣種植,營造出電視畫面中的氣氛,就能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除了能夠有收成,也可以賣影片的週邊產品,這就是和觀光連結的一種方式。

包裝行銷
有分成不同價格一斤(?)85就是很普通的包裝
有些人會有比較大量的需求,那就會有大容量的包裝
160的就是考慮到有些人送小孩滿月的禮物,使用不同的包裝,價格就會更好
250就像是日本人禮物的包裝質感,會用繩子還有漂亮的紅袋包裝,可用於喜慶的禮物,這種袋子可以再利用變成束口袋。
還是需要強調,無論如何根本還是要好,假設行銷很好,但是內容物的本質是不好的,那就無法持久。要幫助到不同需求的人。

介紹曬穀機
收割的稻米水分很多,直接碾米米會爛,以前會用曬穀的方式來處理,至於日曬如何判斷是否好了那就是憑感覺,老一輩的人用咬的軟硬程度就知道是否已經OK,但每天氣溫不同很難掌控。
現在不太曬穀,都是用機器自動化,烘乾的溫度14.5度是最佳口感的溫度,機器只要烘乾就會自己停,是恆溫處理的
我們另外會有測試水分的機器,就知道這樣的米合不合格,像是假設溫度到13.5度,吃起來就會比較乾一些。

洪秀蓮
6作者 陳彥樺
標題 米報文集選讀(彥樺、欣蓉、秀蓮)
內容
日治時期稻米生產情形(彥樺)
p130
台灣的稻米生產技術自日治時期後開始進入科學化的改良及有系統的推動,使單位面積產量逐年提升;而同時南北各地的大型水利設施也陸續完工,更使得稻米的生產面積擴大,也帶動了台灣日治時期的稻米總產量。
品種改良的方面,早期針對台灣秈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到日治時期後期則引進日本梗稻且種植成功。改良的栽培技術包括縮短苗齡、推廣正條密植式插秧、獎力拔稗、鹽水選、教導稻農施用肥料及病蟲害防治的推廣技術等。
大型重要水利設施則有桃園大圳、曹公圳、嘉南大圳水庫工程及宜蘭水工程等陸續完工,讓可耕地面積在40年間增加一倍,且供水穩定更延長可種植時間。
稻米產量變化,糙米產量由1900年的30萬7千公噸增加到了1938年最高峰的140萬公噸,提升了3.5倍。
而蓬萊米與在來米的消長變化,在1920年前,因技術尚未突破,所生產的均為秈型的在來稻,1952年後因蓬萊米的命名集總督府的極力推廣,產品價值較高,加上重要品種陸續誕生,使梗型的蓬萊到受到稻農的歡迎,種植面積快速上升,1935年蓬萊稻種植面積到達36萬5千多公噸,超越在來稻並成為種植主流,至今蓬萊稻仍是台灣主力種植的稻種。
心得:
台灣的稻米隨著時代逐漸改良,已經有多達280種品種,有適合食用口感適中的梗米(也稱蓬萊米)就是我們一般常吃到的米飯中的米,而秈米(也稱在來米)則是拿來製作蘿蔔糕、碗粿、發粿等點心,不同的米有不同的用處,食用方式及種植方式也不同,多多認識米歷史及米品種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天天在吃的米飯原來有這麼多歷史及差異,同時也對台灣的文化更加了解!
稻魚共生(欣蓉)
稻魚共生是什麼?
溪水的魚在稻田中自由的生長,經過長期的馴化,魚可以為水稻除草、除蟲、耕田鬆土,水稻可以提供魚為氣候以及養分,這種系統就叫做魚稻共生。
稻魚共生的優點?
不但可以減少化肥、農藥、飼料的使用,,還可以表現生物的綜合多樣性
有哪些魚適合發展稻魚共生呢?
1.青田田魚 : 肉質細嫩,鱗軟可食,可觀賞、鮮食、加工的優良彩鯉品種
2.青鏘魚(稻田魚) : 只在無汙染的水域生長,曾活躍於稻田中,體長約2-3公分,因對農藥非常敏感,所以棲息於清澈的中上層,會在浮水性植物上產卵,吃水蚤、綠藻、小型魚飼料維生。
*絕種原因:
與大肚魚棲地重複,大肚魚會吃青鏘魚的幼魚,加上環境開發農藥、廢水汙染
心得:
稻魚共生是一個對環境傷害最低的種稻系統,可以減少農藥話費的使用,比起那些稻魚共生對於環境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且青田的稻田養魚已被列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但是因為環境的破壞導致青鏘魚的絕跡,所以環境問題還是人們必須省思的課題
不一樣的水稻栽培(秀蓮)-港口部落復耕再現風華p150
東部的海岸公路,一側是珍奇壯觀的石梯坪海岸,而在當中,呈現金黃色的海稻米,為這個港口吸引了不少的觀光客。
但這個港口部落,因為水源的缺乏和許多年輕人的外移,讓這個部落經歷了好幾年的荒廢期。但在最近有許多單位的幫助下,像是修復灌溉水源、有機水稻栽培,讓這個快被忽視的小地方,好像又重新活過來一樣,而這個舉動,讓港口部落梯田-米耙流重現。
但經歷了這段荒廢期 ,也因多年無外力介入而保有豐富的生態環境與土壤有機質,這種環境,讓有機栽培得以在這樣的環境生存。
栽種地點的考量必須在海邊風力強近、鹽分高,所以選擇莖桿強健、株型較矮的香米品種-台梗4號,這個台梗4號的栽培法,有別於一般的有機水稻栽培法,插秧後每公頃施用一頓的米糠於田間,發酵後可達到抑制雜草發芽的效果,還能成為天然有機肥,以及增加土壤中的益菌及微生物之功效,一舉數得。
在這樣無殺蟲劑及農藥汙染的環境下,田間有許多小昆蟲隨處可見,讓整個稻田變的生氣蓬勃,也因為這樣的生態多樣性,海稻米可以長得非常茁壯,沒有任何病蟲害。
這個港口部落充滿故事性與部落文化的水田復耕,在台完,有許多水稻生產過剩、米食風氣低迷的止水中,希望透過復耕建立部落獨特的產業,吸引部落青年回流,讓部落梯田再現風華。
心得: 我覺得幫助這個臨海稻田的各種單位們,可說是這個港口部落生命中的貴人,有了他們的幫助,讓整個部落不再像當時那麼的荒蕪、那麼的沒有生機。而且,歷經了這段頹廢期,也讓這片田地變得非常乾淨,一點人為破壞也沒有,使整個環境看起來很有活力


陳彥樺
5作者 莊欣蓉
標題 9月1日開會討論心得
內容
討論心得-秀蓮
經過這次放學的開會討論,讓我更了解之後的程序以及注意事項。為甚麼我們的主題會是稻米呢?因為在玉里,有許多的稻田,非常多的第一級產業,有名的玉溪米,也是由玉里的農人們親手栽種出來的品種,令人讚不絕口,為了體會農人們下田耕耘的辛勞,我們決定在9月10日去請教育裡的一位農夫-小劍劍,讓我們更深入瞭解稻米的相關知識,也即將體驗頂著大太陽,在稻田裡揮灑汗水的耕種,往後還有許多的事情要做,希望有個好的結果,加油吧!!!
心得-欣蓉
經過這一次放學的集合討論,我似乎更進入了狀況裡,對於這次主題也有更多的了解,從資料的蒐集整理到討論大家都用盡了很多心思在為這次的論文進行準備,老師也很有耐心的一一為我們解釋說明接下來的各個行程規劃以及關於論文的一些注意事項,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接下來,我們將在九月十號訪問小劍劍農夫一些關於稻米的小問題以及他對農業發展的一些看法,並且親自下田體會農人的辛苦,在親身體會過後做出來的論文一定能更加的完整,更有收穫。這只是一個開始,期許我們這個團隊能夠齊心協力,做到最好,在未來的日子裡也要一起加油!一起共享成功的果實!
討論心得-彥樺
這次討論完後決定了我們最終的論文主題:稻米,因為玉里四處都看的到農田,每到要插秧和收割時,都可以看到農人忙碌的身影,而且米飯也是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得到的主食,加上東部的米又特別的好吃,所以就在眾多選項裡選擇了稻米。但稻米又是如何生長?生長過程當中又要注意到那些事情?台灣的稻米生長的狀況又是如何?有沒有遇到甚麼困境?那我們要怎麼解決?很多有關稻米問題都跑了出來,於是我們決定在9/10去找玉里的農夫小劍劍訪談,希望他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有關稻米的知識,並將我們心中的問題一一解惑。

莊欣蓉
4作者 葉心凌
標題 台灣目前稻米種植概況及心得感想
內容
台灣地區稻米生產面積
稻米:
從1952年起,耕種面積都差不多在75萬公頃以上(面積會這麼大應該是因為兩期稻作的面積加總在一起的原因),最高曾到1962年794,228公頃。但從1979年的72萬公頃降到1980年的63萬公頃之後,就以相當迅速的速度下降。1984年跌破60萬公頃,1988年跌破50萬公頃,1992年跌破40萬公頃,2003年跌破30萬公頃。目前耕種面積是24萬公頃,差不多只剩下全盛時期的1/3而已。
台灣地區
一期水稻面積19.5萬公頃,稻米生產量123萬公噸,每公頃產量6,310公斤。
二期水稻面積14.5萬公頃,稻米生產量67.5萬公噸,每公頃產量4,672公斤。
彰化縣
一、二期水稻面積55,166公頃,產量33.3萬公噸
水稻品種以台農67號、台硬8號、台硬9號、台中秈10號為主。
(台東縣水稻面積13,719公頃,產量69,944公噸)  
*一期稻:4月,5月,6月,7月 二期稻:8月,9月,10月,11月,12月
粳米(蓬萊米):
全省各縣市均有種植,以台中縣、彰化縣、雲林縣及臺南縣的生產面積最為廣大。
秈米
硬秈(在來米): 作為米食加工原料之用,產地以雲林、嘉義為主
軟秈(長秈): 口味和粳米相近,米粒透明、細長,以彰化縣的產量最多
糯米
粳糯(圓糯): 釀酒、製湯圓及紅粿
秈糯(長糯): 包粽子、作米糕及油飯
產地皆以彰化、雲林及台南一帶為主
*依各地不同的種植方法與特色,有不同的名稱,如:蘭陽五農米、三星稻鴨米、礁溪溫泉米
心得
台灣種植稻米的面積每年多在75萬公頃之上,每一塊土地上的每一株稻穗孕育的是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人們,所以我們必須要珍惜食物且愛惜這片土地,當吃著口中的稻米時想想農民們的辛勞,抱著感謝這片土地的心,”吃果子,拜樹頭”感恩知足!

葉心凌
3作者 洪秀蓮
標題 稻米的生長過程及心得感想
內容
稻米的生長過程

水稻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歷史上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目前稻的耕種除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亦有高度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驟:
1. 整地: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鬆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或黃牛來整地犁田,但現在多用機器整地了。
2. 育苗:農民先在某塊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會被稱為秧田,在撒下稻種後,農人多半會在土上灑一層稻殼灰;現代則多由專門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來使稻苗成長,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3. 插秧: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並插進土裡。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向。還有更為便利的拋秧。目前,先進的種植方法採用稀植或超稀植,密度基本固定在行距30㎝,株距20㎝左右(每平方米16穴)的範圍內。
4. 除草除蟲:秧苗成長的時候,得時時照顧,並拔除雜草、有時也需用農藥來除掉害蟲(如福壽螺)。
5. 施肥:秧苗在抽高,長出第一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蘗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成長的健壯,並促進日後結穗米質的飽滿和數量。以高產為目的的超級稻,每公頃施肥量為氮160~220kg,P2O5 75~100kg,K2O 50~75kg。
6. 灌排水:水稻比較倚賴這個程式,旱稻的話是旱田,灌排水的過程較不一樣,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時,還有抽穗開花期加強水份灌溉。隨著現代除草技術的完善、施肥技術與品種和旱育稀植栽培等各個種先進技術的推廣,現在一般執行分櫱期淺灌,幼穗分化開始間隙灌水的方法的同時,到幼穗分化的中後期,如遇到低溫就深灌水來防止低溫冷害的灌水方法。
7. 收成:當稻穗垂下,金黃飽滿時,就可以開始收成,過去是農民一束一束,用鐮刀割下,再紮起,利用打穀機使稻穗分離,現代則有收割機,將稻穗捲入後,直接將稻穗與稻莖分離出來,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為稻穀。
8. 乾燥、篩選:收成的稻穀需要乾燥,過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曬穀,需時時翻動,讓稻穀乾燥。篩選則是將癟穀等雜質刪掉,用電動分穀機、風車或手工抖動分穀,利用風力將飽滿有重量的稻穀自動篩選出來。
9. 免耕拋秧法:現在人工種植水稻的一種新方法,可以省去整理土地的苦累。主要思路就是只對土地進行除草,而秧苗是用秧盤進行育苗。不過,只能適用於水田。由於免去了對土地的整理,而且拋秧也比插秧要快很多,因此可以大幅度減輕農民的勞動負擔。
心得:
原來種稻米要有這麼多工程,從整地到篩選每一步都和最後稻米收成的好壞有著重要的關聯。而稻米從最早的人力耕作,到現在跟隨時代的進步已經有了機器代工,可是替農民省了不少力氣也更加方便。傳統插秧不僅要使用秧繩和秧標來替農人做記號,避免插起來的秧苗雜亂不堪,也會影響到稻米的品質,使得某些米無法吸收到足夠的營養而無法收割;現代則有插秧機,不但插秧的速度更快,由機器代替人力可以減少人力需求也替農民降低了一些農耕成本。
到了收成,金黃飽滿的稻穗是農人最喜歡看見的,有了收割機就不用再辛苦的把稻米一束束割下再紮起,直接把稻穗和稻莖分離變成了稻穀,最後再經過太陽日曬和去除雜質跟到殼,一粒粒飽滿的米粒就出來了!!
俗話說: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米飯都是農人辛苦耕種而得來的,我們能夠吃到這些米而不用經歷那些辛苦的過程可都要感謝農人辛勤的耕耘,不要浪費食物就是我們能夠做到最好的感謝方式。

洪秀蓮
2作者 莊欣蓉
標題 稻米對文類文明的發展影響及心得感想
內容
稻米對文類文明的發展影響
以地區分類
台灣
台灣的稻米產量,雖然只佔全球百分之0.3,卻是稻米技術的大國,對世界具有非凡的貢獻:一是不斷研發稻米新品種,無論口味或品質,都深受各國專家的肯定;二是派遣許多﹙農技團﹚深入非洲及中南美洲,協助各國推廣稻作,這是世界農業交流的典範
1970年代以前,稻米是台灣經濟的命脈,並提供台灣﹙經濟起飛﹚所需的許多資本。80年代以後,國人消費習慣改變,稻米不再是唯一的主食;90 年代以後,稻田減少,農地大量釋出,以興建工廠及住宅區;到了21世紀,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稻米產業也進入了轉型期。
台灣的米地名
墾殖組織
漢人入墾初期,為了開發廣大的土地,往往多人通力合作,出錢、出人、出力,建立責任分配制。或集資出﹙股﹚,或大家﹙分﹚配,或幾﹙腳﹚分擔。宜蘭的情形比較特別,不稱股、份,而是稱為結。
1.股:台北五股、台南七股。
2.份:苗栗頭份、二份。
3.腳:台南六腳(台語的一份,稱為一﹙腳﹚;也有責任分配的意思,如﹙樁腳﹚)。
4.結:宜蘭從一結、二結、三結、四結,到三十九結都有(三結是表示第三號結首,以此類推。結就是﹙角頭﹚的意思)。
防禦措施
先民來台,為了取得土地,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所以建築許多防禦工事。有的﹙圍﹚農庄,有的圍木﹙柵﹚,有的建土﹙堵﹚(牆),有的築﹙城﹚牆,有的與原住民立﹙石牌﹚、﹙土牛﹚為界。
1.圍:宜蘭壯圍。桃園及台北淡水、嘉義市、彰化埤頭、高雄岡山等地,都有竹圍。
2.柵:台北市木柵、桃園大溪內柵。
3.堵:台北五堵、六堵、七堵、八堵。
4.城:宜蘭頂城、頭城、二城、四城。台北土城、台中市金城、彰化大城、屏東車城。
5.石牌:台北市石牌,仍保留一塊﹙漢番界碑﹚。
6.土牛:桃園楊梅有土牛伯公廟,台中石岡有土牛番地界碑
耕地單位
漢人為了劃分土地,分配耕作,必須計算面積大小。面積大小是繳租、納稅的依據。這些耕地,有的以﹙甲﹚為單位,一甲等於十分,大約一公頃;有的以﹙張﹚或﹙張犁﹚為單位,一隻牛搭配一張犁,可以耕作五甲田地。
7.甲:台南二甲、六甲、七甲。高雄鳳山五甲。
8.張犁:台北市三張犁、六張犁。苗栗後龍二張犁、桃園龍潭、八張犁、彰化田中十張犁、台中市三十張犁(即北屯)。
9.張:為張犁的簡稱。台北新店有七張、二十張
水利設施
有了土地,就要修築水利,灌溉農田。漢人種稻維生,稻田需要許多水,因此要依﹙池﹚、臨﹙塘﹚、傍﹙水﹚,開﹙埤﹚、鑿﹙圳﹚,興建﹙汴﹚頭(水門)、架設﹙﹚管(輸水管),以引進得來不易的淡水。
1.池、塘:台東池上、南投魚池、彰化竹塘。
2.水:彰化二水、嘉義水上。
3.埤:彰化埤頭、雲林大埤、屏東新埤、宜蘭三星天送埤。
4.圳:台北三峽、桃園大園都有圳頭、台中神岡有圳堵。
5.汴:汴是圳的水門,控制水流的方向和流量。台北淡水、新竹關西都有水汴頭;彰化秀水三汴頭、台北板橋四汴頭。
6.:(撿)是輸水管。台北市景美舊名﹙尾﹚、台中市水景里舊名﹙水頭﹚
集散場所
一年農事,從耕耘到儲藏,需要各種農具與設備。它們的供應或集散中心,自然能形成聚落,帶動發展。包括﹙犁﹚、﹙埕﹚、﹙水碓﹚、﹙土庫﹚、﹙古亭﹚等,都可以成為地名;至於種植的﹙田﹚,更是大眾化的地名,從南到北普遍可見。
1.犁:台北泰山犁頭窠、彰化大村犁頭厝。台中南屯舊名犁頭店街。
2.埕:埕是曬穀的廣場。台北有大稻埕。
3.水碓:水碓是磨米的器具。台中南屯有水碓。
4.土庫:土庫是方形米倉。雲林土庫、台南仁德土庫仔、高雄楠梓土庫。
5.古亭:古亭是圓形米倉。台北市古亭區、宜蘭壯圍古亭。
6.田:彰化田中、田尾。屏東竹田、田寮。
其他
1.公館:大地主專門向佃農收租的辦公室。台北市公館、苗栗公館鄉。
2.豐原:拜葫蘆墩圳的水利之賜,此地因物產﹙豐﹚饒、沃野平﹙原﹚而得名。
3.梅山:嘉義梅山鄉據說舊名﹙糜仔坑﹚,因為有人於溪邊築小屋,販賣﹙米糕糜(粥)﹚而得名。
4.官田:台南官田鄉原名﹙官佃﹚,是﹙官﹚員召募﹙佃﹚農開墾的村落。

中國
中國古代的時候,小米(粟)也很重要,但在3000多年前,稻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時代約在商朝,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點,上下三點,代表著米粒。後來將中間的點連起來,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東漢許慎在其著作一本關於漢字的解說書《說文解字》中說到﹙米,穬粟實也。像禾實之形。﹚,後在漢字中也有將﹙粟米﹚稱為﹙小米﹚,﹙稻米﹚為﹙大米﹚。
透過文字可以看出中國種稻的歷史相當悠久是無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學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種,中國有很多考古地點曾陸續發現了一些早期的稻穀。如1995年在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裡,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稻穀,測定年代為公元前一萬年前,據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此外在長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約7000年前的稻種殘留物;廣東英德出土的約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矽質體。中國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學家拿來重新種植,並加入雜交稻的品種當中。
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家,佔全世界35%的產量。在中國的南方主要生產秈稻,北方生產粳稻。如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就包括環繞的麥穗(嘉禾)。
中國南方俗稱稻為稻穀或穀子,脫殼為大米(多為白色,但亦有淡紅色(如胭脂米)、淡綠色(如碧粳米)和紫色(如雲南香米)甚至黑色的品種。),煮熟的大米中國北方稱其為米飯,中國南方稱之為白飯,香港亦有俗稱靚仔(源自潮州話)。
近年來中國積極對水稻和旱稻進行研究,還發展最快的雜交稻米研究中心以推動中國農業來解決和幫助經濟、糧食等問題。雲南的西雙版納還保留了數種野生水稻,這里的水稻是全世界水稻的始祖。
*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就是以種稙水稻為主的農業,遺址中普遍存在稻穀、穀殼、稻桿、稻葉的堆積。河姆渡稻米遺跡的發現,說明遠在七千年前中國已有稻米,比印度及中南半島的栽培水稻還早
日本
一幅日本的浮世繪;描繪農人下雨天在農田工作的情景
日本米大部份以粳稻為主,而黏性較大和外型圓短則較像糯稻,卻非常適合需要黏度的日本傳統食品﹙壽司﹚的製作。水稻的種植方法是在西元前3世紀傳入日本的,當時是日本的繩文時代(亦有是彌生時代中期之說),科學家化驗炭化了的稻穀和米,從殘留在土器上的痕跡等得到了這方面的數據。但今日學者對於日本的水稻從何地傳入的起源仍有所爭議,有資料指向是先由中國大陸傳入朝鮮半島,之後再將水稻及相關農耕技術傳入九州北部,最後再流傳到全國各地;亦有另一說法支持是從中國大陸的江南經台灣、琉球再傳到九州南部,此後再廣而流行全國。不過,這二個見解都被認為是從中國大陸慢慢傳到九州再傳到中國地方、四國地方、近畿、中部、關東、東北按順序再擴大到周邊的日本地區直至全國。日本的稻米是江南類型,與朝鮮的不同。
在日本歷史中,彌生文化當中的水稻經濟,導致日本的貧富分級開始,也使農村成為政治集團的種子,隨之衍生出日本的信仰、禮俗。因此水稻在日本歷史中,是經常被提起的。而日本更是東亞文化圈中,最喜歡吃年糕的民族,去到一種信仰的階段。年糕是由糯米製造,大和族也像糯米一樣抱團,日本人的民族性與精神結構也是農民式的,不關心水稻種植與水田種植以外的事情,他們也不斷同化其他登陸日本的人,成為說日語的水稻種植民族。
印度
印度產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在總人口中約有65%是以稻米為主食,由於印度的溫和氣候相當適合水稻生產,也使該國成為了最大的水稻栽培區,稻米生產量近年超過越南而僅次於中國,以在西孟加拉邦、北方邦、中央邦、奧里薩邦和比哈爾邦都以產稻為主要經濟。印度的稻米之王稱為﹙印度香米﹚(Basmati),出產於印巴交界地區,特色是形狀細長,具有濃郁的米香。

泰國
稻米是泰國主要的出口品,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亦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農耕節亦是當地主要節日,當中的耕田播種儀式最為重要,以期盼五穀豐收。最早的稻米遺骸在泰北與雲南發現,大約是在公元前3500年時所種植

法國
阿爾稻米節(la Feria du riz)是法國阿爾勒當地慶祝稻米收成的節慶,在每年九月中旬一連三天舉行。慶祝活動包括選出﹙稻米皇后﹚、花車巡遊、鬥牛、喝水果酒、吃西班牙式海鮮飯等。稻米皇后﹚被選出後,會於隆河順流而下搭乘著大型的平底船,然後接受河畔兩岸大家灑下的稻米

馬來西亞
豐收節是馬來西亞卡達山杜順族的傳統文化,為稻米豐收而設的感恩慶典,當中有選美活動及文化舞蹈等風俗。

稻米在台灣是主食,幾乎每一天都會食用,但是大多數人對於稻米的歷史一知半解,只有略懂而已,我想對於其他世界各國的稻米歷史了解也一定是如此,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惜的,正是因為不了解,所以才會有過多的浪費,不了解稻米對於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不了解每一粒米的由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是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詩,大多人都聽過甚至還能背誦,但能真正體會的人似乎少之又少,我認為稻米的文化是需要被推廣的,是需要被重視的,在這一次的資料蒐集中,我似乎也慢慢體會慢慢了解到農人的辛苦,而且對於稻米的文化歷史更加了解,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能夠將自己融入至農人的精神內,才能夠將這個主題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莊欣蓉
1作者 陳彥樺
標題 稻米的營養價值資料及心得感想
內容
壹、 正文:
一、 稻米的營養
對於一般人而言,米食就只是一種主食,很少人會去在意它的營養成分,殊不知,稻米的營養價值相當的完整且均衡,包括醣類、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及纖維,而其中的醣類,則是供給我們熱量的最大來源。
米飯中所含的水量約佔14.5% ; 蛋白質約佔7%,脂肪含量很少,約占1%,主要存在胚芽及皮質部 ; 醣類含量最多,約占75%,且主要為澱粉 ; 米內礦物質以磷(P)較多,鈣和鐵較缺乏 ; 維生素含量較多的是B1及B2,大多存在於胚芽及糊粉層中。
二、加工後米的種類
稻成熟之後結穀,稻穀去皮之後就成為了米。就是今日大家在商場、市場看到的商品。米的種類也相當多,而且不限於地區販售,因此在中國可能也會吃到泰國米,在日本也會吃到台灣出產的米。此處將米的種類以加工過程做簡單區分;稻的品種也會影響米的種類。
1、糙米:稻穀僅去除了稻殼後稱為”糙米”,營養價值比胚芽米與白米來的高。
2、胚芽米:糙米加工後去除糠層保留胚及胚乳,保留了七成半的產物比例, 是糙米和白米的中間產物。
3、白米:糙米加工後去除糠層,去除胚,保留胚乳,保留了七成的產物比例。市場上最主要的類別。
4、發芽米:由糙米發芽而成。稻穀去殼,經超音波洗淨,去除表面雜質,再以溫水發芽18至22個小時,以低溫烘焙而成。
三、五花八門的米食
1、條類米製品::一般由米磨成粉再加工製作而成麵條或麵線的形狀。部份於製作過程已煮熟,所以煮食時以滾水燙熟即可食用。
(1)米粉:歷史悠久,可追朔至魏晉南北朝的食品。當時中國南方盛產稻米,而米粉因攜帶、食用方便而流行,有湯米粉及炒米粉等吃法。
(2)米線:與米粉相似,但作法不同。以中國雲南的過橋米線為源,亦最為著名。
(3)餌絲:中國雲南食品,沒有米線的滑溜。著名的餌絲是騰衝餌絲。
(4)金邊粉:金邊是柬埔寨首都的名稱,現時金邊粉也成為越南菜和泰國菜的一部份。
(5)檬粉:檬粉形狀與中國的米線一樣,在越南語中是米粉的意思。以撈檬粉較為著名。
(6)河粉::源自中國廣州沙河,最著名的為乾炒牛河及生牛肉沙河粉。河粉亦在東南亞相當普遍。
2、加工類米製品:
(1)鍋巴::煮飯時鍋底微焦,全乾的部份。炸鍋巴來做菜,也相當有名。四川菜中就有一道鍋巴肉片;韓國有一種糖果「鍋巴糖」就是用鍋巴加上砂糖製成。
(2)米餅:包括雪米餅、香米餅、仙貝及嬰兒吃的牙餅等。
(3)蘿蔔糕:中國南方的菜色。將蘿蔔切絲後混入米漿蒸製成的料理。
(4)粿:甜粿、芋粿、紅龜粿、草仔粿、菜頭粿、碗粿、發粿,常為民俗祭祀食品。
3、用米做成的飲料:
用米做成的飲料相當多種:將米炒製後做成的米茶和糙米茶相當有名,而當中米酒可能最為大眾所知,中國廣壯族自治區出產的三花酒、浙江省出產的加飯酒、黃酒、女兒紅、四川田米酒都是用稻米釀製的,部份酒類也有以糯米釀成的。米酒也是台灣家庭料理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甚至還因米酒稅率巨幅調漲而曾引起米酒搶購潮。此外,屬於日本米酒類的清酒,其國際知名度也相當高。米漿則是一種冷熱皆可的飲料,製法與豆漿相似,一般是將米浸泡5、6個小時,將米炒過與芝麻等再加水及糖煮沸而成,米漿也是河粉、腸粉等的製作程式之一。此外,有些啤酒的副原料中也有米。
四、稻穀的構造
稻葉在幼年時,跟雜草非常相似,一樣具有長扁型的外觀,農人多依賴稻葉特殊的葉耳與葉舌來區分。葉耳就是稻葉葉環的兩端長出耳狀之物,葉舌則是稻葉葉環內長出的薄膜。稻葉的葉脈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顯的中脈,呈綠色,在中肋,邊緣或尖端有時也會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鬍鬚狀,細短而多,隨著稻的成長數量會增多,稻株旁也會不斷長出小枝來。
稻成為稻穗後,一株稻穗約開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會形成一粒稻穀。稻花沒有花瓣,也很難看到雄蕊雌蕊,它們都由稻花的內外穎保護著。稻在自體授粉時,雄蕊上的花藥會破裂,花粉相當細小,會隨風力,稻的搖擺,落到隔壁雌粉上頭。與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結合,發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類食用和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在胚芽附近,還有漿狀的胚乳會不斷增加,使子房日漸肥大。外觀上則會看到綠色的稻穀上有細毛,稱為稻芒。
由外而內分別有稻殼(穎)、糠層(果皮、種皮、糊粉層的總稱)、胚及胚乳等部分。
稻的生長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則三到四個月,就能從發芽、開花、完成結實的過成。稻的種子在伸出幼芽的時間僅需兩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葉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氣候溫和的地區,一年可種三期稻。農人選稻種時,多會將其泡在水中,輕而浮起的稻種會被淘汰,剩下來的就會培育成稻苗。湄公河下游,有一種水稻(浮稻)生活在水中,葉隨水漲生長,最長有8米,越南人叫魔鬼稻(這種水稻最早由百越中的雒越人種植,在湄公河,紅河,薩爾溫江與伊洛瓦底江下游)。
五、稻米收成
在不同的地區,稻米一年中收成的次數也是不同的。在東南亞、華南及台灣等緯度較低的地方,稻米一年能收成三次;中國長江流域一年能收成兩次;而在中國北方、朝鮮半島、日本等緯度較高的地區稻米一年只能收成一次。在湄公河下游,兩年可收成七次。此外,稻米收成有時會因為一些天災或動物而造成歉收。天災方面包括河水泛濫、洪水暴雨、乾旱和山火等。而造成禍害的動物則主要為福壽螺、老鼠和蝗蟲等。
六、米的額外功用
稻米經加工後也可像麵包糠一樣作為油炸粉之用,而將一團飯粒放進冰箱後可拿來吸掉熱油中的油渣。除了食用方面的功能外,也對果物有催熟作用,將生果放在米缸中可以令其更快熟透。米對美容也有許多幫助,稻米糊就是一種保養品,而稻米磨成的粉末則可製成蜜粉,均對滋潤和護膚有美容功效。煮熟的米具有很大的黏性因此也曾被用作漿糊。由於米的尺寸和硬度適合做微雕,因此也用做米雕。
貳、心得:
搜尋完這些資料,讓我對稻米了解不少,也體會到,平常在家中吃的飯與其他國家的不相同,像是越南米、泰國米、日本米等都具有其特色。但是現在從事第一級產業,包括種稻的,日益減少,大部分的人都跑到城市裡的一些大公司,從事二、三級產業的工作,不知道以後是否還能吃到晶瑩剔透的白米,或者說,會不會發明出一種可以幫忙種稻的人們的機器?誰知道呢?

陳彥樺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東部農社企的飛翔
作者 曾竫萌、劉興榮、林正木、黃安葳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臺灣近年興起社會企業的概念,可說是一種結合獲利與社會公益的企業組織型態,協助解決經濟、環境、教育等社會問題,讓社會變得更好。在花蓮及宜蘭的農村,也出現了不少近似農社企的農場或組織,在本身穩健經營之餘,還幫助周邊小農提升收益、增加在地的工作機會,傳承部落文化,維護農業生產環境,讓農村展現新活力。
導讀
台灣近年來興起社會企業的概念,可說是一種結合獲利與社會公益的企業組織型態,解決經濟、環境、教育等社會問題,讓社會變得更好。在花蓮及宜蘭的農村也出現了不少農舍氣的農場或組織,在本身穩健經營之餘,還幫助周邊小農提升收益、增加在地的工作機會,傳承部落文化,維護農業生產環境,讓農村展現新活力。
洪秀蓮
4書名 青農Young不一樣
作者 王義普、張智維、孫正華等
出版社 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本廠自102年配合農委會積極推行青年農民專案輔導實施計畫。至今已辦理三界百大青農遴選活動,為了將這些花宜地區標竿青農的返鄉歷程詳細地進行記錄,本廠陸續出版許多關於前年農民的人物誌。
導讀
本書將花蓮跟宜蘭地區的許多傑出青年農夫返鄉務農的心路歷程撰寫成書,並分享他們在務農過程當中的酸甜苦辣。如羅東昇在三民地區種植西瓜,深受好評,甚至多次舉辦阿強西瓜節,結合觀光休閒農業。或是林泳浤是南安部濃的原住民青年,本身是空軍退伍,在南安地區種植有機米,並且還發展大閘蟹養殖呢!!!
洪秀蓮
3書名 走進稻香的世界
作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簡介(摘要)
農糧署為推廣食農教育,並讓學童認識稻米生態及歷史文化,除編製繪本之外,並集結種稻教學有成學校經驗。提供師長一本易讀易懂易行的種稻參考手冊。
導讀
為了讓學生能了解稻作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種叫姓,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自93年起推動學童種稻體驗計畫。讓孩子動手體驗種稻,親身感受更魚的辛苦與收穫的喜悅,懂得感謝與珍惜。並藉由此活動,建立以果國產米食為主的膳食習慣,並培養樂於服務社會的優質公民。
莊欣蓉
2書名 花宜稻地-好米食光 小故事
作者 曾竫萌, 劉興榮, 袁浩雲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本書收錄了花蓮農改場近20年的水稻育種、稻米品種、栽培、地區品牌發展等小故事,有些是有機關正式文章明文記載,有些則是從現任或是退休研究人員的腦海中挖掘出來。
  本書主要介紹6個大宗食用品種,為了方便讀者了解各品種在在口感上硬、黏度等資料,特整理出特性方塊,以及建議搭配料理。另外3個特色品種,猶於多用於特殊用途,如加工或稻田彩繪等,故無完整口感特性。雖然品種各異,且農民栽種方式也會影響其特性表現,因此在這裡只是參考值,同樣的,在推薦搭配料理之外,可以根據自己經驗及喜好,作出更好的搭配。
導讀
臺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之間,氣候高溫多雨、土壤肥力優渥,恰好適合耐熱耐病 的秈稻(在來米)栽培,但隨著日治時期引進 Q 彈軟黏的稉稻(蓬萊米),其特 殊的口感與美味短時間內風靡整個台灣,但其環境需求與生長條件在臺灣卻是水 土不服,自然價格也水漲船高,隨著這個契機,臺灣水稻研究育種也朝向「在臺 灣也能種的蓬萊米」努力,在農政與研發單位辛苦努力的心血下,臺灣終於開發 出自己特有的稉稻品種,並隨著優良種原的引入與農藝性狀的改良,現今育成之 品種可說是五花八門,在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種「臺稉9 號」外,宜蘭及花蓮更 有許多表現優良的品種。 從 79 年本場育成具有濃烈芋頭香氣的香米品種「臺稉4 號」,其後食味優良、深 獲老饕喜愛的品種「臺稉16 號」,以及適栽於花蓮及臺東地區的水稻品種「高雄 139 號」與本場最新力作—優質豐產食味極佳的新品種「花蓮 21 號」等等,這些 優秀的稉稻品種不但適宜在台灣栽培,在食味表現上也各有千秋,而隨著品種特 性調整烹煮方式,正是發揮不同品種最佳表現的方法,也隨著適地適栽的特性, 本場於花蓮縣富里鄉輔導的富里地區農會也自創「富麗米」品牌,更外銷日本, 這也是台灣米第一次登上國際舞臺,可說是劃時代的里程碑。
陳彥樺
1書名 米報文集20133~2015
作者 郭華仁等
出版社 國立台灣大學磯永吉學會
簡介(摘要)
1960年代末期開發中國家磨著進行綠色革命,以提高糧食作物產量,來餵養二戰後快速增加的人口,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段歷史。但極少人瞭解台灣在40年代已經靜悄悄地完成綠色革命。米報文集家為您披露這些在台灣鮮為人知的水稻故事。請在謝兆樞、劉建甫的等作者的引領下,回顧這段令人自豪的台灣水稻歷史。
導讀
1960年代末期開發中國家磨著進行綠色革命,以提高糧食作物產量,來餵養二戰後快速增加的人口,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段歷史。但極少人瞭解台灣在40年代已經靜悄悄地完成綠色革命。米報文集家為您披露這些在台灣鮮為人知的水稻故事。請在謝兆樞、劉建甫的等作者的引領下,回顧這段令人自豪的台灣水稻歷史。
莊欣蓉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同心協粒之劍劍好米的書面報告陳彥樺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小論文PPT高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