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溝仔尾𨑨迌?溝仔尾人文景點和閒置空間的調查及探討
序號 | 檔案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作者 商麗玲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社區營造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嘉義市福民社區為例 近年來嘉義市政府致力於推動社區營造,鼓勵社區發展在地文化特色,結合創意行銷推展觀光活動創造生機。因此社區營造的總體發展觀念大量興起,如文創事業、社區的活力組織、社區的歷史榮耀以及環境生態等等。 本論文採質性研究方式,先瞭解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的歷程與影響。透過文獻資料分析國內社區營造發展案例,再針對嘉義市辦理社區營造績效良好的福民社區作深入的研究,並與該社區理事長、總幹事以及志工等對象進行深度訪談。 根據文獻、實地觀察與訪談結果發現,嘉義市福民社區營造經營策略包括(1)在地特色的現況與轉變(2)地方意象行銷;(3)社區互動關係、社區發展規劃;(4)在地特色活化產業發展經濟。 本研究彙集社區營造優質經營策略成果,嘗試建議福民社區結合地方特有的產業特色,開創社區營造的新里程。亦期望為嘉義市的社區營造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 邱鈺雯 | |
9 | 作者 余素雲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基隆市社區營造實踐歷程之探討:以基隆蚵殼港永康社區為例 位於基隆市蚵殼港的永康社區,長期以來就是個老舊社區,不只失業率高,獨居老人、中輟生、吸食菸毒人口比例也高;加以近十幾年來基隆港相對沒落、市港分治造成基隆現代化建設遲緩,鄰近港口的永康社區惡化情況更形加劇。然而,永康社區在近十多年來由社區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打造出屬於永康社區的產業(阿母灶腳店、永康三寶:「海苔肉鬆、豆腐乳、菜脯」、金桔茶)、永康環境營造(永康石頭城、環保小尖兵、資源回收手工藝)以及永康藝文推廣(媽媽教室、藝術家介入空間、蚵殼港迎媽祖文化、十方大覺禪寺、海印寺信眾參拜),社區產業開發了當地活動的自足經濟能力,環境營造使一個老舊的社區煥然一新,而藝文推廣不僅記錄社區的紋理,也使社區重新拾回人與人、人與社區的關係。 本研究即欲以位於基隆蚵殼港的永康社區為範圍,希望深入了解永康社區社造的演變和發展,探討永康社區營造的源起、過程和目前的結果。採取的研究方法為:參與觀察法、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法,來解析永康社區在社區營造的歷程,筆者將此歷程分為五期:安親班社造前期、啟蒙萌芽期、成長衝刺期、轉化深耕期、整合發展期。 第一期安親班社造前期:1995年社區守望相助隊成立,2000年設立課輔安親班;第二期啟蒙萌芽期:2004年永康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同年組成永康小小高蹺隊、小小醒獅團、小小話劇團、設立永康小型圖書館,2005年成立永康社區關懷照顧據點、長青俱樂部、永康志工隊成立;第三期成長衝刺期:2006年永康石頭城計畫、口袋花圃,2007年永康海苔肉鬆榮獲基隆市十大伴手禮第三名,2008年社區榮獲林務局評鑑社區綠美化工作第一名;第四期轉化深耕期:執行首次多元就業方案經濟型社區計畫:《永康起飛─精緻文化推展與行銷》;第五期整合發展期:執行多元就業方案社會型計畫:《「永」保安「康」─樂活社區計畫》、執行旗艦社區領航計畫:《永康嘉慈、永樂安定、福利社區、互助合作、攜手向前》。永康的社區營造每期都有其重點發展和成果,在執行上也有其限制與困境,深入探討後可資借鏡,亦可勵來者。 永康社區自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發展出具有海洋文化的社區文化,雖然蚵殼港的功能早已不復存在,社區也日漸凋零,但仍可看出在社區總體營造尚未展開前,該社區便已展開改善的第一步;之後歷屆舉辦過的活動,諸如迎媽祖、各大節慶、衛生保健,以及社區參訪等,為永康社區的海洋文化做了最佳的詮釋;及至政府計畫、經費補助挹注社區,社區把握機會善用資源,從而打造出有別於其他一樣經歷過社造的社區,堪稱為眾多社造成功的典範之一。 | 江承穎 | |
8 | 作者 賴芸貞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口傳文學與部落導覽─以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為例 近年台灣致力發展觀光,2013年台灣觀光總收入逐年增加,原鄉部落的觀光導覽以解說員為媒介,講述與部落有關的口傳文學,藉以展現部落豐富的文化內涵,使遊客與遊覽地產生共鳴。在口耳相傳之際,當地的口傳文學傳播得更遠,更容易被保存下來。部落代代相傳的口傳文學是屬於部落的無形文化資產,也是台灣值得珍藏的寶藏。 本研究以太巴塱社區發展協會為觀察主體,以文獻分析法從各式專書、期刊、雜誌、報導當中整理太巴塱的歷史、地理、人文、口傳文學,以了解太巴塱部落的基本資料。並使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與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的解說員進行訪問,理解解說員的背景以及解說員所說的口傳文學的來源。也採用參與觀察法,直接進入導覽現場跟隨解說員實際帶團,記錄解說員向遊客述說的口傳文學,以探究其安排目的與巧思。之後再與解說員進行二次訪談,試圖分析導覽解說員選擇解說的口傳文學的動機與背後意義。 研究發現,隨著地點的變化,解說員會告訴參與者與之有關的口傳文學,並且會因解說員個性的不同而顯現出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帶給聽眾不一樣的感受。本研究建議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除了現有的導覽地點外,能夠多嘗試摸索出其他路線,吸引不同的客群,諸如拜訪白螃蟹的家、探索鹽泉之路、登聖山的生態旅遊。或者發展農村體驗如採箭筍、插秧等等,讓來太巴塱的遊客能親身體驗部落生活,並且能主動調查了解遊客動機與遊客的滿意度甚至是重遊意願,或許能促進更多遊客的到訪。 | 劉厚德 | |
7 | 作者 沈承叡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社區營造實踐過程的個人經驗 現今社會建設與網絡發展迅速,青壯年除了搬離老聚落進入職場;學生則是住所與學校以外,假日大多留在家中。少有回社區回顧的機率,導致金門的傳統聚落在地方空間、文化活動上,皆演變成人口老年化與青壯年外流現象。金門縣政府開始推動社區營造及社區規劃師培訓,目的是為了讓聚落生活的人文地理環境改造、進而促使青壯年回潮,加入地方特色產業的文創、帶動觀光經濟;透過社規師課程培訓,讓金門各社群體認與學習到社區營造的本質。 研究者以2014年至2016年實際參與金門聚落環境的改造經驗為研究主題。進入社區並發現社區資源及進行參與式設計,藉由競爭型評選將社區環境改造作提案,獲得經費進而實作微型設計,在研究事件的過程中以誠實地經歷記載個人反省經驗,並歸納分析成文;執行的並於過程中發現諸多關於金門社造參與式設計值得探討的議題。 社區營造須經由與社區領袖人士溝通協調、經過居民的接納,如此凝聚居民社區意識,讓自己關切社區環境,並共同尋求社區最大利益。本研究首先透過訪談兩位社區規畫者歸納整合金門社造現象脈絡及執行藍圖,接著分析土溝農村經由台南藝術大學團隊執行的社造歷程。論文中記錄著研究者對瓊林與成功聚落有多面向的社區藝術思維,並在場域中實體建構規劃。然而在建構過程中由於兩者感知環境所觸及涵義的不同,促成執行社區營造前應先予溝通上的策略。兩聚落在研究者進入調查時發生許多改變。使得研究者與成功聚落人士探討場域規劃適切性關鍵因子,促使社規師研討會對此議題產生許多建設性的疑慮討論。社區藝術裝置可否在此行動研究過程中實踐?完工後的作品是否適合社區?在質疑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反省。 瓊林與成功聚落的社區規劃經驗是三年來的成果,介入社區發展藝術規劃得以實踐。擾動社區讓當地居民重釋生活價值,透過行動課題促成社區提案,同時在規劃的過程必須連結溝通網絡,促使金門社區人士與環境改造結合的新契機。因此社區營造的目的不在於空間設計主體,而是關注於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探討社區中每位居民想表達的意見,體認人之於場域精神的重要性。現實角度探究金門廠房資源尚未發展齊全,導致營造工程上產生矛盾的爭議性,進而得知社區背後隱含著權力、人性、階級等問題,關係滲入規劃空間的期程,檢視社規師合約制度及社區高階層者雙方需求的藍圖,影響著研究者在規劃場域、溝通與說服等能力上的權限與成長歷練。而社區營造的核心理念為關心當地居民生活,勇敢挑戰公部門的決策,透過具體行動與實踐讓社區的在地價值被看見。 | 黃之昕 | |
6 | 作者 行無礙生活網 來源 http://www.sunable.net/node/24051 描述 老柴房麵店為老式的倉庫材房,看的出歲月的痕跡,不比一般流行的老屋再翻新的概念,老闆則保留最原始的樣貌讓它更有感覺,店裡的懷舊物品隨意擺放在各處,就像以前原本就在這位置,而不是刻意裝飾,就好比放在入口旁作業的鋸木機、只不過騰出了空間,放了幾張桌子供客人們用餐。店內為老闆及老老闆一起經營,老材房前身是木材房倉庫,後來因為伐木業衰退,父子倆才開始轉行賣麵。 | 潘聖寰 | |
5 | 作者 花蓮縣天主教私立海星中學師生 來源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btc/index.htm 描述 花蓮,自1812年漢人來到東部開始移民開墾,至今約192年的開發歷史。位於花蓮市的溝仔尾發展源自日據時期,經歷繁華年代,是花蓮人從小伴隨長大的生活空間,也是六、七十歲花蓮人(阿公阿媽輩)共同的歷史記憶。 | 江承穎 | |
4 | 作者 花蓮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站 來源 http://blog.xuite.net/d0963064845/twblog1/123679755-2012%2F8%2F22%E6%BA%9D%E4%BB%94%E5%B0%BE%E7%9A%84%E4%BA%8C%E8%BC%AA%E9%9B%BB%E5%BD%B1%E9%99%A2~%E8%B1%AA%E8%8F%AF%E5%A4%A7%E6%88%B2%E9%99%A2%28%E5%B7%B2%E6%AD%87%E6%A5%AD%29 描述 豪華戲院過去稱「文明戲院」,原本是演布袋戲為主的戲院,當初只是間木造房屋,後來才改建鋼筋混泥土式建築,二樓及三樓外牆貼磁磚,並在頂樓外牆釘上「豪華大戲院」的牌子。雖然當時已撥放二輪片為主,但因為價錢便宜的關係,也吸引許多學生及鄉親來這看電影,而過去更因為北迴鐵路 尚未開通時,鐵路單位都在這一帶,溝仔尾更是相當繁華的熱鬧商圈,光戲院就高達五家之多!如:天祥戲院(今改建阿斯瑪大飯店)、文山戲院、第一戲院、美琪戲院等。可惜這些戲院如今都成為歷史了! | 潘聖寰 | |
3 | 作者 怡潔、婉瑜 來源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btc/index.htm 一段花蓮隱藏的歷史~溝仔尾 描述 「福住通」為日治時期的花蓮溝仔尾,位於東線鐵路花蓮港驛後方,當時熱鬧程度盛極一時,眾多旅館、酒樓、茶室、戲院林立,附近街廓成棋盤方格形,都為日本時代規劃。 根據昭和六年(1931年)《臺灣日日新報》記載: 「花蓮港街的排水護岸工事竣工,福住橋十八日開通」可知,這兩座「福住橋」已超過八十歲。 但在今年初(2013年),「溝仔尾」南京街、成功街上,二座洗石子的「福住橋、第二福住橋」(現在的名字是南京橋&成功橋),在進行過漫長的都市計畫討論後,指定為縣定古蹟。認為它是花蓮市街規劃公共排水、城市建設的重要建物,極具歷史及再利用價值,也保留了時代的建築風格。 正因為如此,這兩座洗石子老橋才能保留下來。 | 潘聖寰 | |
2 | 作者 花蓮市公所 來源 http://greenmap.hualien.gov.tw/zh-tw/Attractions/Detail/124/%E6%83%A0%E7%94%9F%E9%86%AB%E9%99%A2?menu=3 描述 靜靜座落在忠孝街的惠生醫院,也許是為了讓病人有安心的感覺,整棟建築都漆成淡藍色,惠生醫院的執業醫生葉鳴岡,是花蓮耆宿、基督教長老教會長老葉發炎的長子,葉發炎育有八子,其中七個是醫生,創下花蓮最多子女當醫生的記錄。 葉鳴岡曾至中國東北,也就是當時的滿洲國習醫,民國37年(1948年)回台開業。早年花蓮的西醫並不多,且一般民眾仍習慣吃中藥或草藥,不過葉鳴岡醫生是當時少數會說國語的人,因此許多軍人或外省人家族都會找他看病。由於葉醫生的小孩在美國結婚生子,1992年他七十歲退休後,惠生醫院也就此歇業了。 | 潘聖寰 | |
1 | 作者 游婉琪 林靜怡 徐歷權 來源 https://www.twreporter.org/a/hualien-champs-elysees 描述 「溝仔尾的身世,就像是花蓮這座城市的身世」,日治時期以前,溝仔尾尚未出現在地圖上。直到花蓮港開通,並成為東部貨運樞紐。 然而中央山脈的地下水沿著奇萊平原往低窪流,讓花蓮市一帶遍佈著湧泉與沼澤,日人為了開發,在如今自由街一帶挖了條大排水溝,也就是後來的居民口中「溝仔」。 為了審查香榭大道開發案,交通部觀光局20日將派員到溝仔尾現勘,花蓮縣議會也於翌日召開公聽會,盼縣府能夠傾聽民意,還給當地居民一條專屬花蓮特色的溝仔尾。 | 江承穎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作者 張宇杰 標題 我的阿公是社區裡的強者 內容 因為我的阿公是計工社區發展協會的會長,他常常和阿嬤參與社區裡的大小事,再加上阿公又是花蓮市主計里的里長,讓他對於社區的經營,更加投入其中! 我覺得這次訪問阿公,可以讓我知道有更多的活動在未來會去發展,而且還可以知道這個社區的老店,也可以讓我知道社區營造在做什麼,也可以讓我更想參加這些活動,且也可以讓這社區更多的居民來參加,我覺得很有意義,而且讓大家了解到這社區的歷史,但有許多老舊或是一些有歷史的店家被拆掉,而且也沒有照片,所以只能用演講的方式來敘說,但是看不到,只能想像,覺得可惜,希望以後可以辦更多的活動或是說歷史各式的演講,來把社區營造用得更豐富! | 張宇杰 |
9 | 作者 潘聖寰 標題 尾聲 內容 時序已漸入尾聲,而我總在想,在跟里長訪談的過程中,我們到底錯過了甚麼?而在那一字一句中,又隱藏了多少多東西是我們所不知道的?答案是:很多很多。 不可否認的,溝仔尾終究是沒落了,但裡頭的人們,仍然一步一步的,打造著他,看著他們所立起的那些地景藝術,是會感動人的,因為,他們所立起的,不只是這樣而已。 這次小論文讓我多了許多的回憶,縱然溝仔尾的繁華已經遠去,但走在大街上,看著那一就大排長龍的紅茶店,那一剎那,我彷彿看到,溝仔尾過去的影子,正印在上面。 | 潘聖寰 |
8 | 作者 潘聖寰 標題 看見 內容 轉進巷子,走進溝仔尾,我看到的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又拐了幾個彎,過了個宮廟,我們到了里長的辦公室。 跟里長的訪談中,字字句句都是感慨。好多年了,里長一直在這裡守護著家園。經歷了溝仔尾的大起,也見證了它的大落,里長說他還有好多事情想做,好多好多。 伴隨著後方的鼓聲,里長訴說起他的故事、過去的故事、以及溝仔尾的故事,當時聽著聽著,可能沒有甚麼感覺,可現在想著想著,才楘的發覺,里長當時想表達的是甚麼。 當所有的人串連了起來、當他們的聲音終於傳到了高層.….. 你們看見了嗎? | 潘聖寰 |
7 | 作者 潘聖寰 標題 Before and Now 內容 之前在國小時有做過一次小論文,但因為沒有實質的指導老師而名落孫山,知道今年有這個機會,當然立刻就報了名,也就這麼莫名的被老師配隊了。 暑假時,老師就有帶我們一群人到溝仔尾繞過一遍,也說過要找一組來做這個題目,但我從沒想到,自己會這麼幸運的被選中。回想起來,經過這麼一段時間,當時所拍的照片、所錄的影片,大多都已經流失,怔怔的有一種從零開始的感覺。 雖然在國小時有做過一次小論文,但我自己很清楚,我們到底花了多少努力在裡面。也因此,我其實對當時的印像並不是很深刻。 而這一次呢? 拭目以待囉! | 潘聖寰 |
6 | 作者 黃之昕 標題 感想 內容 實際去溝仔尾走走後,發現溝仔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居民們也都有想要讓溝仔尾再次繁盛起來的想法。尤其是主計里里長,長期居住於溝仔尾,看著溝仔尾大起,現在又大落,應該感到相當悲傷落寞吧。他非常希望能藉由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讓溝仔尾恢復曾經的繁榮,並且也做了許多努力。 希望未來能串連溝仔尾的店家們,來設置些活動,讓參加的人們看到溝仔尾過去的影子,將藏於溝仔尾的歷史流傳下去。 | 黃之昕 |
5 | 作者 江承穎 標題 感想 內容 報告已經接近尾聲,這次的主題讓我深刻體會到故鄉的美好 以溝仔尾來J這個社區小旅行式的活動作為起點進行延伸,探訪溝仔尾這個充滿歷史的沒落地區 希望溝仔尾未來能設置些遊戲式的闖關活動,讓學生族群在溝仔尾各地穿梭闖關時,聽一聽各家店曾經歷的故事和未來展望,進而在遊戲中了解到自己平時不經意經過的角落,其實藏著許許多多.訴說不盡的故事 | 江承穎 |
4 | 作者 黃之昕 標題 拜訪里長 內容 趁著假日,我們去拜訪了主計里的里長 ,和他聊了一些溝仔尾的歷史。六十出頭的里長講起話來鏗鏘有力、句句帶成語,講起溝仔尾的事就停不下來。長年住在溝仔尾的里長,見證了溝仔尾的起起落落。他對溝仔尾有著無限的回憶,也非常希望溝仔尾能恢復當年的繁榮,希望人們能夠看到溝仔尾的歷史。為此,他做了許多努力,即使失敗,仍讓人感動。 | 黃之昕 |
3 | 作者 江承穎 標題 感觸 內容 最近去拜訪主計里里長-張憲聰爺爺,和他聊了些關於溝仔尾的事情 在溝仔尾住了多年的爺爺見識了溝仔尾歷史的大起大落,那故事可說是一籮筐,一說就停不下來 爺爺同時也是計工社區發展協會的會長兼創辦人,致力於重現溝仔尾一代的過往風華 爺爺跟我們聊了很多,他那份想讓故鄉變得更好的心意與執念,令人動容 | 江承穎 |
2 | 作者 江承穎 標題 該怎麼做?又能怎麼做? 內容 國小時,因為溝仔尾就在學校附近,因此常常閒來無事就去繞一繞,看一看.卻從未有想要深入去了解的想法. 一直到了國中,當老師問我要不要做關於溝仔尾的小論文時,我便抱持不妨試一試的心態去做,探索自己未知的地方和歷史,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在一次次的探訪中,漸漸看到了溝仔尾這個沒落地段的隱藏風華,令我不禁著了迷. 已經有了初步想法,只差了掌控節奏的最終point,這時該怎麼做呢? | 江承穎 |
1 | 作者 黃之昕 標題 溝仔尾在哪??? 內容 一開始,同班同學在聊天時突然問起小論文的事,於是站在她旁邊的我,就被這樣拖下水。第一次被指導老師叫去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我們要研究的主題 - 溝仔尾是甚麼地方,有種難道被騙了的感覺。後來回家問爸媽才知道,原來老師所說的溝仔尾就是每天上學經過的自由街停車場那附近。 | 黃之昕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
20 | 網站名稱 自由時報 - 花蓮日出香榭大道 遲未完工市民叫苦 網址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01393 網站簡介 花蓮縣政府將市中心自由大排加蓋,準備耗資六點三七億元興建日出香榭大道,從二○一五年加蓋動工後到現在一直呈現未完工狀態,兩旁店家飽受沙塵困擾、生意慘淡;花蓮市民代表胡仁順昨在市代會上質詢市長魏嘉賢,質疑縣府把溝仔尾兩旁的店家都當成人質,用拖延方式強迫居民接受一個根本不合適的建設,而公所置身事外任縣府擺佈,根本沒把市民生計放在心上。 | 黃之昕 | |
19 | 網站名稱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網址 http://gis.rchss.sinica.edu.tw/ 網站簡介 •規劃與推動本院地理資訊科學相關基礎研究與資源整合 ◦藉由跨領域(multidisciplinary)、涵蓋短中長期、統合(coordinated)的運作模式,強調相關領域科學的以及人文社會的研究課題 •協調本院地理資訊科學相關研究計畫之執行及評估其成果之推廣運用事宜 •結合院內相關單位建立研究用之基礎環境 •促進本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發團隊與國內外相關機構的合作與交流。 •擴大參與、廣納群雄,建立有效的協調與整合機制 ◦初期將以合作爭取研究型計畫為主,長期則希望能支助規劃中的相關研究 ◦定期召開主持人會議 ◦積極培養或鼓勵年輕學者共同參與 | 邱鈺雯 | |
18 | 網站名稱 洄瀾人文館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B4%84%E7%80%BE%E4%BA%BA%E6%96%87%E9%A4%A8/1573762232839537?rf=587182834751535 網站簡介 洄瀾人文館 fb粉絲專頁 | 黃之昕 | |
17 | 網站名稱 花蓮市公所 網址 http://www.hualien.gov.tw/ 網站簡介 花蓮市公所官網 | 黃之昕 | |
16 | 網站名稱 OpenStreetMap 網址 http://www.openstreetmap.org/#map=7/23.611/120.768 網站簡介 OpenStreetMap (開放街圖,簡稱OSM) 是自由而且開源的全球地圖,於2004年由英國的 Steve Coast 發起,採用類似 Wiki 的協作編輯以及開放的授權與格式。 OSM 的地圖由像你一樣的使用者繪製。因為來自一般的使用者,所以內容相當多元。資料的來源可能根據手持GPS裝置、航照圖以及其他自由內容,甚至是單靠使用者由於對本地的認識而得。雖然不全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士,但可以產生接近專業地理資訊水準的地圖。 地圖以開放資料庫授權 (ODbL)方式授權,可以日常生活、導航、學術、甚至商業應用。 | 潘聖寰 | |
15 | 網站名稱 地圖協作平台 網址 https://www.tgos.tw/MapSites/Web/MS_Home.aspx 網站簡介 提供基於國家底圖的線上協作環境,各界可自由建立基於創用CC授權方式的主題資料與進行多人共同編輯。 | 劉厚德 | |
14 | 網站名稱 花蓮市百年歷史地圖 網址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hualien.aspx 網站簡介 本系統是運用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圖與遙測數位典藏計畫」所累積大量的花蓮地圖資料,結合Google地圖介面,所建立一個全新的網站服務。地形圖記載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地理資訊,是國土資源調查、區域發展規劃、登山休閒等重要參考資料。過去紙張地圖,不但尺寸大、圖幅數量多,且不同比例尺地圖之間要進行比對時,過程也十分繁複。這些地圖經過數位化之後,再利用GIS軟體進行坐標定位後,就可以將一整套地形圖拼成一個單一圖層,使用起來就方便很多了。透過本系統,使用者可以任意選取2~3個圖層進行套疊,並各自設定不同的透明度,便能輕易地進行不同時期之間地圖套疊與比對作業,掌握花蓮百年來環境變遷基本資訊。 | 潘聖寰 | |
13 | 網站名稱 「潮」文化世代 溝仔尾來J展現舊城歷史風華 網址 https://www.ecoast.com.tw/trave/item/642-j 網站簡介 為讓民眾認識與理解「人才東移推動計畫,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今天與花蓮市公所合作安排觀摩「溝仔尾來J」,透過專人導覽,認識街裡的過去與現在的空間,以及美食商店和人文故居。 活動透過兩梯次同步,不同路徑導覽,介紹花蓮市公所打造溝仔尾深具人文特色的觀光城市,自民國103年向營建署爭取並連續兩年獲得內政部營建署「看見山海之城──後山人才洄游計畫」補助,以發掘觀光潛力點來推動專業換宿,引入外部專業人力,讓老社區翻轉重生。 在o’rip生活旅人的協助下,以溝仔尾為示範點,推動「溝仔尾來J 歲月留影、巷弄穿行」,並有20多名大專青年與社區志加入溝仔尾歷史研習工作坊。 | 江承穎 | |
12 | 網站名稱 繁花基地 溝仔尾來J_在地聯絡網成果帶路 網址 http://culture-tourism.hualien.gov.tw/cbnews_dt.php?id=7 網站簡介 溝仔尾來J 找出對自己與土地、生活圈有意義的事物 重回舊時繁華的街區行動 2015年「溝仔尾來J」街區策展行動,係由計工社區居民、o’rip生活旅人、學校、各地青年等共同參與, 從口訪、資料蒐集到紀錄整理,成果呈現人文特色於該策展點,架構街區「自導式體驗導覽系統」的基礎, 提升既有文化底蘊及特色風貌能見度,作為外界認識溝仔尾過去風華的橋樑媒介。 2016年擴大至「花蓮市第三聯合里」共七個社區共同參與,至今已完成10個策展點,藉此牽動更多居民和店家參與, 期能達到保存社區文史、發展潛力亮點等目標。 | 江承穎 | |
11 | 網站名稱 [溝仔尾印象] 網址 http://www.sunable.net/book/export/html/24049 網站簡介 以前的舊遠東百貨旁,有一條大水溝,有兩條熱鬧的街道,這些"溝上人家"提供花蓮人解決了午餐跟晚餐甚至是甜點的服務(有小吃店、海產店、冰果室撞球間等..),吃完再順道去中山路上、或是去遠東百貨逛街。 對於更老一輩的大人們來說,這裡是花蓮昔日古老的風化區,有美軍光顧的酒家、茶室、戲院、旅館等商家,好不熱鬧,但也是當時最讓人不敢親近的地方,有械鬥、勒索,嫖客與妓女的事件不斷上演。在日治時期,日本人稱此地為"福住通",當時因為這邊臨近臨港鐵路,正好在舊火車站後方,在當時吸引了不少流動人口聚集此地。 但溝仔尾已失去以往的風采,現在已看不到大水溝,也看不到溝上人家的小吃店,更看不到以往的熱鬧街景,只剩下幾間還在營業的老西服店,但更多的是為了拆除工程的進入的工程車、施工圍籬,默默的為都更計畫而大興土木,準備蓋上這個陪伴花蓮人多少青春歲月的的大水溝。 | 江承穎 | |
10 | 網站名稱 紀事》又見,溝仔尾(記福住二橋) 網址 https://www.hl-net.com.tw/blog/index.php?pl=335 網站簡介 「溝仔尾」南京街、成功街上,二座洗石子的「福住橋、第二福住橋」 (現在的名字是南京橋&成功橋), 在進行過漫長的都市計畫討論,由縣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指定為縣定古蹟。 認為它是花蓮市街規劃公共排水、城市建設的重要建物, 具歷史及再利用價值,也保留了時代的建築風格。 | 江承穎 | |
9 | 網站名稱 o'rip生活旅人臉書官網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oripHualien/ 網站簡介 文史工作室o'rip的臉書專頁 | 江承穎 | |
8 | 網站名稱 o'rip生活旅人 網址 https://orip.wordpress.com/ 網站簡介 文史工作室o'rip的專網 | 江承穎 | |
7 | 網站名稱 地理資訊圖資雲服務平台 網址 https://www.tgos.tw/tgos/Web/TGOS_Home.aspx 網站簡介 地理資訊圖資雲服務平台(以下簡稱TGOS平台)定位為全國地理空間資料及網路服務搜尋取用、瀏覽查詢與加值媒合之入口,擁有最完整及正確的全國地理資料與網路服務之查詢目錄與詮釋資料庫,並作為全國地理資料與網路服務供應的仲介者,使用者只需於 TGOS平台,透過查找詮釋資料,即能輕易發現哪裡有想要的相關地理資料與網路服務,內容是什麼,該跟誰申請,有什麼供應或限制條件等,讓社會大眾及各機關,可以很方便地在單一平台上發現何處有自己想要的地理資料與網路服務。 | 張宇杰 | |
6 | 網站名稱 數位人文實作_Tgos地圖協作與故事地圖整合運用(3)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D7s8lSzeM&feature=youtu.be 網站簡介 數位人文教學影片。此為非公開影片,僅供修課同學參考使用。影片製作: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數位人文與地圖研究室。 備註:若有需要使用,請洽詢東華大學郭俊麟教授,以免違反規定,謝謝! | 邱鈺雯 | |
5 | 網站名稱 數位人文實作_Tgos地圖協作與故事地圖整合運用(1)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OyWg7c327I&feature=youtu.be 網站簡介 數位人文教學影片。此為非公開影片,僅供修課同學參考使用。影片製作: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數位人文與地圖研究室。 備註:若有需要使用,請洽詢東華大學郭俊麟教授,以免違反規定,謝謝! | 邱鈺雯 | |
4 | 網站名稱 數位人文實作_Tgos地圖協作與故事地圖整合運用(2)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M5_3Bvd-V0&feature=youtu.be 網站簡介 數位人文教學影片。此為非公開影片,僅供修課同學參考使用。影片製作: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數位人文與地圖研究室。 備註:若有需要使用,請洽詢東華大學郭俊麟教授,以免違反規定,謝謝! | 邱鈺雯 | |
3 | 網站名稱 旅飯 - 《拾紙》〈花蓮福住橋「被消失」的荒謬記實〉 網址 http://pantravel.life/archives/7791 網站簡介 紅毛溪上「福住橋」, 花蓮當地人稱附近為「溝仔尾」, 是花蓮重要的水文地景。 曾經被列為「古蹟」的福住橋, 為何被花蓮縣政府解除古蹟身份, 被填平開發了呢? 「拾紙」記者, 記錄了這件眼前荒謬事。 | 黃之昕 | |
2 | 網站名稱 Youtube [東森新聞]「溝仔尾」商圈拆遷 店家嗆:沒在怕啦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0SL664J4M 網站簡介 俗稱「溝仔尾」的花蓮自由街大排商圈,擁有幾十年歷史,今天5月16號是最後拆遷期限,大多商家早已提前搬遷,但還是有部分店家不離撤離,直說政府太霸道,要拆遷可以,但要有妥善的補償和安置,看著招牌被怪手拆除,店家高舉抗議海報不滿的說,小蝦米鬥不過大鯨魚,和官員在現場吵起架來。 | 江承穎 | |
1 | 網站名稱 台灣好新聞 花蓮自由街溝仔尾強拆 40年抗爭一毛不賠 網址 http://www.taiwanhot.net/?p=44922 網站簡介 花蓮市自由街大排水溝(俗稱溝仔尾),於民國四十年因地方發生大地震又引發火災,造成居民房屋幾乎全毀且無家可歸,政府為了救災安置災民,由當時縣商會奉准在溝上加蓋搭建房屋,後成為花蓮市的商店街,全盛期包括撞球間、冰果室、小吃店、西服店、電影院等,是花蓮最熱鬧的商圈,但是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卻是一條又髒又臭的水溝。 市公所在民國九十六年八月、十一月間,曾展開強制拆除,因居民激烈抗爭而暫緩,市公所後循法律途徑,與溝上人家對簿公堂,最後法院三審定讞判處居民應拆屋還地及遷讓房屋;延宕好幾十年的溝上人家拆遷問題,終於確定在今天拆除。 | 江承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