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溝仔尾𨑨迌?溝仔尾人文景點和閒置空間的調查及探討

專題名稱 來溝仔尾𨑨迌?溝仔尾人文景點和閒置空間的調查及探討

專題描述 藉由地理實察與走訪,並透過內政部所建構的「地理資訊圖資雲服務平台」網站中的「地圖協作平台」,將花蓮市溝仔尾地區的人文景點與閒置空間,利用雲端電子地圖將它們標示出來,並調查這些人文景點與閒置空間,探討未來可能的發展性,希望透過這樣的調查,可以讓溝仔尾社區所蘊含歷史地理意義,能夠更廣為人知,讓花蓮人或是外地遊客,能夠造訪溝仔尾,來趟社區小旅行。

隊伍名稱 夜貓族

指導老師 劉厚德 邱鈺雯

參賽學生 江承穎 黃之昕 潘聖寰 張宇杰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商麗玲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社區營造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嘉義市福民社區為例
近年來嘉義市政府致力於推動社區營造,鼓勵社區發展在地文化特色,結合創意行銷推展觀光活動創造生機。因此社區營造的總體發展觀念大量興起,如文創事業、社區的活力組織、社區的歷史榮耀以及環境生態等等。
本論文採質性研究方式,先瞭解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的歷程與影響。透過文獻資料分析國內社區營造發展案例,再針對嘉義市辦理社區營造績效良好的福民社區作深入的研究,並與該社區理事長、總幹事以及志工等對象進行深度訪談。
根據文獻、實地觀察與訪談結果發現,嘉義市福民社區營造經營策略包括(1)在地特色的現況與轉變(2)地方意象行銷;(3)社區互動關係、社區發展規劃;(4)在地特色活化產業發展經濟。
本研究彙集社區營造優質經營策略成果,嘗試建議福民社區結合地方特有的產業特色,開創社區營造的新里程。亦期望為嘉義市的社區營造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邱鈺雯
9作者 余素雲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基隆市社區營造實踐歷程之探討:以基隆蚵殼港永康社區為例
位於基隆市蚵殼港的永康社區,長期以來就是個老舊社區,不只失業率高,獨居老人、中輟生、吸食菸毒人口比例也高;加以近十幾年來基隆港相對沒落、市港分治造成基隆現代化建設遲緩,鄰近港口的永康社區惡化情況更形加劇。然而,永康社區在近十多年來由社區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打造出屬於永康社區的產業(阿母灶腳店、永康三寶:「海苔肉鬆、豆腐乳、菜脯」、金桔茶)、永康環境營造(永康石頭城、環保小尖兵、資源回收手工藝)以及永康藝文推廣(媽媽教室、藝術家介入空間、蚵殼港迎媽祖文化、十方大覺禪寺、海印寺信眾參拜),社區產業開發了當地活動的自足經濟能力,環境營造使一個老舊的社區煥然一新,而藝文推廣不僅記錄社區的紋理,也使社區重新拾回人與人、人與社區的關係。
本研究即欲以位於基隆蚵殼港的永康社區為範圍,希望深入了解永康社區社造的演變和發展,探討永康社區營造的源起、過程和目前的結果。採取的研究方法為:參與觀察法、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法,來解析永康社區在社區營造的歷程,筆者將此歷程分為五期:安親班社造前期、啟蒙萌芽期、成長衝刺期、轉化深耕期、整合發展期。
第一期安親班社造前期:1995年社區守望相助隊成立,2000年設立課輔安親班;第二期啟蒙萌芽期:2004年永康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同年組成永康小小高蹺隊、小小醒獅團、小小話劇團、設立永康小型圖書館,2005年成立永康社區關懷照顧據點、長青俱樂部、永康志工隊成立;第三期成長衝刺期:2006年永康石頭城計畫、口袋花圃,2007年永康海苔肉鬆榮獲基隆市十大伴手禮第三名,2008年社區榮獲林務局評鑑社區綠美化工作第一名;第四期轉化深耕期:執行首次多元就業方案經濟型社區計畫:《永康起飛─精緻文化推展與行銷》;第五期整合發展期:執行多元就業方案社會型計畫:《「永」保安「康」─樂活社區計畫》、執行旗艦社區領航計畫:《永康嘉慈、永樂安定、福利社區、互助合作、攜手向前》。永康的社區營造每期都有其重點發展和成果,在執行上也有其限制與困境,深入探討後可資借鏡,亦可勵來者。
永康社區自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發展出具有海洋文化的社區文化,雖然蚵殼港的功能早已不復存在,社區也日漸凋零,但仍可看出在社區總體營造尚未展開前,該社區便已展開改善的第一步;之後歷屆舉辦過的活動,諸如迎媽祖、各大節慶、衛生保健,以及社區參訪等,為永康社區的海洋文化做了最佳的詮釋;及至政府計畫、經費補助挹注社區,社區把握機會善用資源,從而打造出有別於其他一樣經歷過社造的社區,堪稱為眾多社造成功的典範之一。
江承穎
8作者 賴芸貞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口傳文學與部落導覽─以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為例
近年台灣致力發展觀光,2013年台灣觀光總收入逐年增加,原鄉部落的觀光導覽以解說員為媒介,講述與部落有關的口傳文學,藉以展現部落豐富的文化內涵,使遊客與遊覽地產生共鳴。在口耳相傳之際,當地的口傳文學傳播得更遠,更容易被保存下來。部落代代相傳的口傳文學是屬於部落的無形文化資產,也是台灣值得珍藏的寶藏。
本研究以太巴塱社區發展協會為觀察主體,以文獻分析法從各式專書、期刊、雜誌、報導當中整理太巴塱的歷史、地理、人文、口傳文學,以了解太巴塱部落的基本資料。並使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與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的解說員進行訪問,理解解說員的背景以及解說員所說的口傳文學的來源。也採用參與觀察法,直接進入導覽現場跟隨解說員實際帶團,記錄解說員向遊客述說的口傳文學,以探究其安排目的與巧思。之後再與解說員進行二次訪談,試圖分析導覽解說員選擇解說的口傳文學的動機與背後意義。
研究發現,隨著地點的變化,解說員會告訴參與者與之有關的口傳文學,並且會因解說員個性的不同而顯現出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帶給聽眾不一樣的感受。本研究建議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除了現有的導覽地點外,能夠多嘗試摸索出其他路線,吸引不同的客群,諸如拜訪白螃蟹的家、探索鹽泉之路、登聖山的生態旅遊。或者發展農村體驗如採箭筍、插秧等等,讓來太巴塱的遊客能親身體驗部落生活,並且能主動調查了解遊客動機與遊客的滿意度甚至是重遊意願,或許能促進更多遊客的到訪。
劉厚德
7作者 沈承叡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社區營造實踐過程的個人經驗
現今社會建設與網絡發展迅速,青壯年除了搬離老聚落進入職場;學生則是住所與學校以外,假日大多留在家中。少有回社區回顧的機率,導致金門的傳統聚落在地方空間、文化活動上,皆演變成人口老年化與青壯年外流現象。金門縣政府開始推動社區營造及社區規劃師培訓,目的是為了讓聚落生活的人文地理環境改造、進而促使青壯年回潮,加入地方特色產業的文創、帶動觀光經濟;透過社規師課程培訓,讓金門各社群體認與學習到社區營造的本質。
研究者以2014年至2016年實際參與金門聚落環境的改造經驗為研究主題。進入社區並發現社區資源及進行參與式設計,藉由競爭型評選將社區環境改造作提案,獲得經費進而實作微型設計,在研究事件的過程中以誠實地經歷記載個人反省經驗,並歸納分析成文;執行的並於過程中發現諸多關於金門社造參與式設計值得探討的議題。
社區營造須經由與社區領袖人士溝通協調、經過居民的接納,如此凝聚居民社區意識,讓自己關切社區環境,並共同尋求社區最大利益。本研究首先透過訪談兩位社區規畫者歸納整合金門社造現象脈絡及執行藍圖,接著分析土溝農村經由台南藝術大學團隊執行的社造歷程。論文中記錄著研究者對瓊林與成功聚落有多面向的社區藝術思維,並在場域中實體建構規劃。然而在建構過程中由於兩者感知環境所觸及涵義的不同,促成執行社區營造前應先予溝通上的策略。兩聚落在研究者進入調查時發生許多改變。使得研究者與成功聚落人士探討場域規劃適切性關鍵因子,促使社規師研討會對此議題產生許多建設性的疑慮討論。社區藝術裝置可否在此行動研究過程中實踐?完工後的作品是否適合社區?在質疑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反省。
瓊林與成功聚落的社區規劃經驗是三年來的成果,介入社區發展藝術規劃得以實踐。擾動社區讓當地居民重釋生活價值,透過行動課題促成社區提案,同時在規劃的過程必須連結溝通網絡,促使金門社區人士與環境改造結合的新契機。因此社區營造的目的不在於空間設計主體,而是關注於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探討社區中每位居民想表達的意見,體認人之於場域精神的重要性。現實角度探究金門廠房資源尚未發展齊全,導致營造工程上產生矛盾的爭議性,進而得知社區背後隱含著權力、人性、階級等問題,關係滲入規劃空間的期程,檢視社規師合約制度及社區高階層者雙方需求的藍圖,影響著研究者在規劃場域、溝通與說服等能力上的權限與成長歷練。而社區營造的核心理念為關心當地居民生活,勇敢挑戰公部門的決策,透過具體行動與實踐讓社區的在地價值被看見。
黃之昕
6作者 行無礙生活網
來源 http://www.sunable.net/node/24051
描述 老柴房麵店為老式的倉庫材房,看的出歲月的痕跡,不比一般流行的老屋再翻新的概念,老闆則保留最原始的樣貌讓它更有感覺,店裡的懷舊物品隨意擺放在各處,就像以前原本就在這位置,而不是刻意裝飾,就好比放在入口旁作業的鋸木機、只不過騰出了空間,放了幾張桌子供客人們用餐。店內為老闆及老老闆一起經營,老材房前身是木材房倉庫,後來因為伐木業衰退,父子倆才開始轉行賣麵。
潘聖寰
5作者 花蓮縣天主教私立海星中學師生
來源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btc/index.htm
描述 花蓮,自1812年漢人來到東部開始移民開墾,至今約192年的開發歷史。位於花蓮市的溝仔尾發展源自日據時期,經歷繁華年代,是花蓮人從小伴隨長大的生活空間,也是六、七十歲花蓮人(阿公阿媽輩)共同的歷史記憶。
江承穎
4作者 花蓮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站
來源 http://blog.xuite.net/d0963064845/twblog1/123679755-2012%2F8%2F22%E6%BA%9D%E4%BB%94%E5%B0%BE%E7%9A%84%E4%BA%8C%E8%BC%AA%E9%9B%BB%E5%BD%B1%E9%99%A2~%E8%B1%AA%E8%8F%AF%E5%A4%A7%E6%88%B2%E9%99%A2%28%E5%B7%B2%E6%AD%87%E6%A5%AD%29
描述 豪華戲院過去稱「文明戲院」,原本是演布袋戲為主的戲院,當初只是間木造房屋,後來才改建鋼筋混泥土式建築,二樓及三樓外牆貼磁磚,並在頂樓外牆釘上「豪華大戲院」的牌子。雖然當時已撥放二輪片為主,但因為價錢便宜的關係,也吸引許多學生及鄉親來這看電影,而過去更因為北迴鐵路 尚未開通時,鐵路單位都在這一帶,溝仔尾更是相當繁華的熱鬧商圈,光戲院就高達五家之多!如:天祥戲院(今改建阿斯瑪大飯店)、文山戲院、第一戲院、美琪戲院等。可惜這些戲院如今都成為歷史了!
潘聖寰
3作者 怡潔、婉瑜
來源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btc/index.htm 一段花蓮隱藏的歷史~溝仔尾
描述 「福住通」為日治時期的花蓮溝仔尾,位於東線鐵路花蓮港驛後方,當時熱鬧程度盛極一時,眾多旅館、酒樓、茶室、戲院林立,附近街廓成棋盤方格形,都為日本時代規劃。
根據昭和六年(1931年)《臺灣日日新報》記載:
「花蓮港街的排水護岸工事竣工,福住橋十八日開通」可知,這兩座「福住橋」已超過八十歲。
但在今年初(2013年),「溝仔尾」南京街、成功街上,二座洗石子的「福住橋、第二福住橋」(現在的名字是南京橋&成功橋),在進行過漫長的都市計畫討論後,指定為縣定古蹟。認為它是花蓮市街規劃公共排水、城市建設的重要建物,極具歷史及再利用價值,也保留了時代的建築風格。
正因為如此,這兩座洗石子老橋才能保留下來。
潘聖寰
2作者 花蓮市公所
來源 http://greenmap.hualien.gov.tw/zh-tw/Attractions/Detail/124/%E6%83%A0%E7%94%9F%E9%86%AB%E9%99%A2?menu=3
描述 靜靜座落在忠孝街的惠生醫院,也許是為了讓病人有安心的感覺,整棟建築都漆成淡藍色,惠生醫院的執業醫生葉鳴岡,是花蓮耆宿、基督教長老教會長老葉發炎的長子,葉發炎育有八子,其中七個是醫生,創下花蓮最多子女當醫生的記錄。
葉鳴岡曾至中國東北,也就是當時的滿洲國習醫,民國37年(1948年)回台開業。早年花蓮的西醫並不多,且一般民眾仍習慣吃中藥或草藥,不過葉鳴岡醫生是當時少數會說國語的人,因此許多軍人或外省人家族都會找他看病。由於葉醫生的小孩在美國結婚生子,1992年他七十歲退休後,惠生醫院也就此歇業了。
潘聖寰
1作者 游婉琪 林靜怡 徐歷權
來源 https://www.twreporter.org/a/hualien-champs-elysees
描述 「溝仔尾的身世,就像是花蓮這座城市的身世」,日治時期以前,溝仔尾尚未出現在地圖上。直到花蓮港開通,並成為東部貨運樞紐。 然而中央山脈的地下水沿著奇萊平原往低窪流,讓花蓮市一帶遍佈著湧泉與沼澤,日人為了開發,在如今自由街一帶挖了條大排水溝,也就是後來的居民口中「溝仔」。
為了審查香榭大道開發案,交通部觀光局20日將派員到溝仔尾現勘,花蓮縣議會也於翌日召開公聽會,盼縣府能夠傾聽民意,還給當地居民一條專屬花蓮特色的溝仔尾。
江承穎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11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2016年9月23日主計里里長訪談內容
說明
主計里里長分享社區營造的點點滴滴,以及他的人生經歷!
劉厚德
10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2016年9月23日溝仔尾踏查
說明
2016年9月23日溝仔尾踏查,走過溝仔尾的大街小巷!
邱鈺雯
9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2016年9月23日社區打鼓練習
說明
主計里里長帶領社區居民一起練習打鼓
邱鈺雯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TGOS地圖協作平台繪製地圖之頁面
說明
學生們在TGOS平台上點出的人文景點
邱鈺雯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夏日樂學計畫的溝仔尾散步地圖繪製
說明
這是暑假時由四位學生一起繪製的簡易版溝仔尾人散步地圖,並且附上景點小故事!
劉厚德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摺頁與相關資料
說明
溝仔尾來J的摺頁,由花蓮市市公所的文化與觀光發展所提供。
溝仔尾社區相關活動資料,由計工社區發展協會張憲聰先生提供。
張宇杰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月1日第二次踏查Part2
說明
第二次踏查紀錄
江承穎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0月1日第二次踏查Part1
說明
第二次踏查記錄
潘聖寰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9月23日溝仔尾踏查
說明
第一次踏查紀錄
邱鈺雯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實地走訪溝仔尾~9/23
說明
在溝仔尾努力地 走走走!拍拍拍!
黃之昕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資料上傳之努力不懈中
說明
在學校電腦教室哩,三人正在努力上傳找到的相關資料!
邱鈺雯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張宇杰
標題 我的阿公是社區裡的強者
內容
因為我的阿公是計工社區發展協會的會長,他常常和阿嬤參與社區裡的大小事,再加上阿公又是花蓮市主計里的里長,讓他對於社區的經營,更加投入其中!
我覺得這次訪問阿公,可以讓我知道有更多的活動在未來會去發展,而且還可以知道這個社區的老店,也可以讓我知道社區營造在做什麼,也可以讓我更想參加這些活動,且也可以讓這社區更多的居民來參加,我覺得很有意義,而且讓大家了解到這社區的歷史,但有許多老舊或是一些有歷史的店家被拆掉,而且也沒有照片,所以只能用演講的方式來敘說,但是看不到,只能想像,覺得可惜,希望以後可以辦更多的活動或是說歷史各式的演講,來把社區營造用得更豐富!

張宇杰
9作者 潘聖寰
標題 尾聲
內容
時序已漸入尾聲,而我總在想,在跟里長訪談的過程中,我們到底錯過了甚麼?而在那一字一句中,又隱藏了多少多東西是我們所不知道的?答案是:很多很多。
不可否認的,溝仔尾終究是沒落了,但裡頭的人們,仍然一步一步的,打造著他,看著他們所立起的那些地景藝術,是會感動人的,因為,他們所立起的,不只是這樣而已。
這次小論文讓我多了許多的回憶,縱然溝仔尾的繁華已經遠去,但走在大街上,看著那一就大排長龍的紅茶店,那一剎那,我彷彿看到,溝仔尾過去的影子,正印在上面。

潘聖寰
8作者 潘聖寰
標題 看見
內容
轉進巷子,走進溝仔尾,我看到的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又拐了幾個彎,過了個宮廟,我們到了里長的辦公室。
跟里長的訪談中,字字句句都是感慨。好多年了,里長一直在這裡守護著家園。經歷了溝仔尾的大起,也見證了它的大落,里長說他還有好多事情想做,好多好多。
伴隨著後方的鼓聲,里長訴說起他的故事、過去的故事、以及溝仔尾的故事,當時聽著聽著,可能沒有甚麼感覺,可現在想著想著,才楘的發覺,里長當時想表達的是甚麼。
當所有的人串連了起來、當他們的聲音終於傳到了高層.…..
你們看見了嗎?

潘聖寰
7作者 潘聖寰
標題 Before and Now
內容
之前在國小時有做過一次小論文,但因為沒有實質的指導老師而名落孫山,知道今年有這個機會,當然立刻就報了名,也就這麼莫名的被老師配隊了。
暑假時,老師就有帶我們一群人到溝仔尾繞過一遍,也說過要找一組來做這個題目,但我從沒想到,自己會這麼幸運的被選中。回想起來,經過這麼一段時間,當時所拍的照片、所錄的影片,大多都已經流失,怔怔的有一種從零開始的感覺。
雖然在國小時有做過一次小論文,但我自己很清楚,我們到底花了多少努力在裡面。也因此,我其實對當時的印像並不是很深刻。
而這一次呢?
拭目以待囉!

潘聖寰
6作者 黃之昕
標題 感想
內容
實際去溝仔尾走走後,發現溝仔尾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居民們也都有想要讓溝仔尾再次繁盛起來的想法。尤其是主計里里長,長期居住於溝仔尾,看著溝仔尾大起,現在又大落,應該感到相當悲傷落寞吧。他非常希望能藉由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讓溝仔尾恢復曾經的繁榮,並且也做了許多努力。
希望未來能串連溝仔尾的店家們,來設置些活動,讓參加的人們看到溝仔尾過去的影子,將藏於溝仔尾的歷史流傳下去。

黃之昕
5作者 江承穎
標題 感想
內容
報告已經接近尾聲,這次的主題讓我深刻體會到故鄉的美好
以溝仔尾來J這個社區小旅行式的活動作為起點進行延伸,探訪溝仔尾這個充滿歷史的沒落地區
希望溝仔尾未來能設置些遊戲式的闖關活動,讓學生族群在溝仔尾各地穿梭闖關時,聽一聽各家店曾經歷的故事和未來展望,進而在遊戲中了解到自己平時不經意經過的角落,其實藏著許許多多.訴說不盡的故事

江承穎
4作者 黃之昕
標題 拜訪里長
內容
趁著假日,我們去拜訪了主計里的里長 ,和他聊了一些溝仔尾的歷史。六十出頭的里長講起話來鏗鏘有力、句句帶成語,講起溝仔尾的事就停不下來。長年住在溝仔尾的里長,見證了溝仔尾的起起落落。他對溝仔尾有著無限的回憶,也非常希望溝仔尾能恢復當年的繁榮,希望人們能夠看到溝仔尾的歷史。為此,他做了許多努力,即使失敗,仍讓人感動。

黃之昕
3作者 江承穎
標題 感觸
內容
最近去拜訪主計里里長-張憲聰爺爺,和他聊了些關於溝仔尾的事情
在溝仔尾住了多年的爺爺見識了溝仔尾歷史的大起大落,那故事可說是一籮筐,一說就停不下來
爺爺同時也是計工社區發展協會的會長兼創辦人,致力於重現溝仔尾一代的過往風華
爺爺跟我們聊了很多,他那份想讓故鄉變得更好的心意與執念,令人動容

江承穎
2作者 江承穎
標題 該怎麼做?又能怎麼做?
內容
國小時,因為溝仔尾就在學校附近,因此常常閒來無事就去繞一繞,看一看.卻從未有想要深入去了解的想法.
一直到了國中,當老師問我要不要做關於溝仔尾的小論文時,我便抱持不妨試一試的心態去做,探索自己未知的地方和歷史,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在一次次的探訪中,漸漸看到了溝仔尾這個沒落地段的隱藏風華,令我不禁著了迷.
已經有了初步想法,只差了掌控節奏的最終point,這時該怎麼做呢?

江承穎
1作者 黃之昕
標題 溝仔尾在哪???
內容
一開始,同班同學在聊天時突然問起小論文的事,於是站在她旁邊的我,就被這樣拖下水。第一次被指導老師叫去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我們要研究的主題 - 溝仔尾是甚麼地方,有種難道被騙了的感覺。後來回家問爸媽才知道,原來老師所說的溝仔尾就是每天上學經過的自由街停車場那附近。

黃之昕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作者 山崎亮(著) 莊雅琇(譯)
出版社 臉譜
簡介(摘要)
1999年至今,範圍遍及日本全國,
  從都市街區、高級住宅到人口外移的偏鄉、島嶼;
  再到社區公園、大型森林公園、兒童遊樂場,
  以及醫院、百貨公司,甚至水壩、木材加工廠,
  還有抽象的「祭典」、「地震避難程序規畫」、「小學生的課後時間」……
  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及詳實記錄,
  值得建築、都市計畫、社區營造、空間景觀設計、街區再生等相關領域人士、學生,
  以及每個追求理想社會的我們參考借鏡。

導讀
「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概念,
  即是「不只設計看得見的空間,更要設計看不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出發,
  透過舉行工作坊、研討會、實地參訪等方式,
  將參與式設計導入各類型空間、社區的規畫營造,
  讓空間使用者進入設計過程、培養在地社群,並整合跨領域人才、建立公私部門間的溝通管道……
  以各種跳脫傳統思維的方式進行「設計」,
  使人際關係更趨緊密,
  讓各種「空間」能達到最有效且最長久的利用,發揮最大的價值。
邱鈺雯
4書名 台灣的社區營造
作者 曾旭正
出版社 遠足文化
簡介(摘要)
自從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社區營造」就在台灣展開一場最基層、最普及、最溫和,但影響卻難以估計的社會運動。姑且不論其在各地的成功率,但它的確一點一滴在喚醒人們對土地、對家鄉的感情,拉近了鄰里間的關係,也交還給人民對生活環境與空間的主控權,是一個真正由下而上、浩大綿久的家園再造工程。
  
導讀
「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為台灣多年來最普及、最溫和,但影響卻造成了無法估計的影響與共鳴的社會運動。其先就社區營造的概念及台灣數百年來社區型態的演變,加以說明;再以營造空間、福祉經營、創發產業、深耕文史等四個社造類型,分別介紹台灣都市新舊聚落、小鎮、農村、鄉村生態、鄉村特色產業、原住民部落等。
潘聖寰
3書名 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作者多位)
出版社 唐山出版社
簡介(摘要)
台灣社區營造的發展在開創學習與生活場域的關聯性,在台灣推展的這二十年時間,逐漸產生許多論述與實踐經驗。
  為此,社區營造學會特別策劃出版《落地生根:臺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收錄了台灣社造界多位夥伴的社造論述與實踐經驗,包含社區發展、公民社會、社區行動、社區組織、社區建築、生態社區、社區工藝、社區規劃師、高齡友善、理論回顧,從理論及實務角度切入各種社造課題。
  正如社區營造發展出的多元面貌,本書呈現了不同面向及不同學者的觀點及經驗,適合作為社區營造相關課程的參考書目,一窺多位社造夥伴的心血結晶;亦適合作為社造實務工作者進修閱讀,協助我們反思一路走來的理論及實踐的經驗。

導讀
一般而言,人們常會簡單地把社區營造政策想成社區營造,因此出現典型的說法如:「台灣自1994年開始發展社區營造」。實際上,文建會是在1994年提出社區營造的主張,並由此開始推動社區營造的相關政策,但社區營造行動,在此政策出現之前早已存在於社會。
江承穎
2書名 日本越境跳島小旅行!走訪瀨戶內、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50位巨匠×70件作品,看見國際名家的設計風景
作者 Claire
出版社 山岳
簡介(摘要)
2013年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共吸引百萬參訪人次,台灣更是海外遊客數造訪國第一位!2016瀨戶內藝術祭已自春天展開,你準備好來一場日本巨匠的藝術設計私旅了嗎?欣賞小豆島、直島、豐島、男木島、女木島&新潟,遊賞日本島嶼與大地藝術的美麗風采!
此外,本書主要針對安藤忠雄、草間彌生、大竹伸朗、杉本博司、Tobias Rehberger、崔正化、Jaume Plensa等國際大師生平與作品,以深入淺出的重點方式導覽解讀;最棒的是,許多精彩作品均為常設展品,即使非藝術祭展期,一樣靜候旅人的探訪!
最後,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與社區的發展結合,讓默默無名的小鄉鎮,頓時有了生氣,對於當地社區發展,有一定的助益效果!
導讀
1.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無垢島旅──藝術家與島民重現海島生命力
在瀨戶內海的各個離島,曾被當作垃圾廢棄物掩埋場、島上貓比人多,甚至被作為療養島,收容被日本社會長期遺忘的重症患者⋯⋯但從2010開始、每三年舉辦的瀨戶內藝術祭,讓原本人口老化、沒落寂寥的小島,重現生命力!而國際知名公共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以海洋、島嶼為背景,讓藝術家與島民合作,使藝術融入島嶼,重塑地域價值,也讓旅人踏上小島,感受在地生活,體驗一生絕對要去一次的海島魅力!
 
2.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醍醐之旅──享受農村大地的豐碩美好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田野為舞台,北川富朗將藝術緊密結合人與大自然,透過社區資源、居民智慧與藝術力量,振興原本日漸凋零的新潟地區。在這裡,藝術不再是冷冰冰的美術館展品,旅人可以輕鬆深入日本農村,無負擔地親近自然與藝術。
邱鈺雯
1書名 恆春半島祕境四季遊:旭海‧東源‧高士‧港仔‧滿州‧里德‧港口‧社頂‧大光‧龍水‧水蛙窟11個社區‧部落生態人文小旅行
作者 陳美惠 李盈瑩 張倩瑋 張筧
出版社 新自然主義
簡介(摘要)
在南方的恆春半島,墾丁已經是一個發展與消費主義到了極致的旅遊景點,然而在它的四周、許多社區部落卻以生態旅遊走出著另一種絕妙風味,沒有移植、不是複製,接待你的每個人、每道菜、每項體驗都經過當地風土的醞釀。猶如陳達可以一把月琴唱遊無數,走過社頂、水蛙窟、大光、龍水、滿州、里德、港口、旭海、東源、高士和港仔十一個社區,你也能讀到唱不完的恆春調。

導讀
探索恆春半島的山海,有著台灣第一個國家公園,擁有全台灣密度最高的獨特地形、完整的山海林野生態系;到里德賞鷹、在港口守護陸蟹、水蛙窟的夜訪梅花鹿,並且深入社區部落,探訪山野、海濱、溪谷等秘境和生態,看見原始、質樸而充滿生命力的山海魅力。
再者,以慢遊、體驗、深入的旅行方式,社區居民分享部落的歷史與傳奇,跟著阿美族的漁撈、排灣族的金工和獵法、閩南人的種茶技術,唱不完的恆春民謠和部落歌舞,還有充滿在地生活情調的風味料理。
  總之,恆春半島11個社區用實際經驗,提供一個永續旅遊的範例,充分運用在地資源、展現在地文化,旅人在享受旅行樂趣的同時,也和居民一起成為生態保育與守護環境的一員。
邱鈺雯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來溝仔尾𨑨迌?溝仔尾人文景點和閒置空間的調查及探討
藉由老師帶我們重新經歷非官方版的「溝仔尾來J」社區小旅行的活動,從當時社區小旅行所設置的人文景點一一觀察與走訪,再透過內政部所建構的「地理資訊圖資雲服務平台」網站中的「地圖協作平台」,將花蓮市溝仔尾地區的人文景點與閒置空間,利用雲端電子地圖將它們標示出來,並且訪問計工社區發展協會的會長,再從訪談與我們觀察的人文景點與閒置空間中,探討未來可能的發展性。最後,希望透過這樣的調查,可以讓溝仔尾這樣的老社區所蘊含的歷史地理意義,能夠更廣為人知,讓花蓮人或是外地遊客,能夠造訪溝仔尾,來趟更具有特色的社區小旅行。
邱鈺雯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來溝仔尾𨑨迌?溝仔尾人文景點和閒置空間的調查及探討邱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