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見花東-史前花東玉器文化探究

專題名稱 玉見花東-史前花東玉器文化探究

專題描述 近年考古界發現,臺灣玉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即已被當時住民運用在製作生活器具及裝飾品的功能上。依照史前文化博物館葉美珍研究員的調查記錄,臺大考古團隊於1980-1989期間,在臺東卑南鄉歷經十次的考古挖掘,共挖到近1萬件式樣繁多且造型迥異的玉玦耳飾、玉管、玉玲項鍊、玉鐲、臂環等陪葬玉器(連照美,1998)。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則在西元2012年,選定了造型奇特的「人獸形玉玦」、長度30公分,直徑約0.4公分的長形「玉管」、上百個小型玉珠串起的「鈴形玉飾」、玉質翠綠、結構細膩的「喇叭形玉環」等四件玉器,加上在花蓮台11公路16k遺址所挖掘出造型像青蛙的「蛙形玉飾」等五件玉器,向文化部申請國寶認證審查,正式取得國家寶藏的名份登記。
只是,這五件國寶及數千件的玉器來自哪裡呢?為了確認史前玉器的來源,多位學者使用科學儀器鑑定,發現這批出土的玉器成分包含鐵、鎂、鉻之透閃石、陽起石,以及蛇紋石、滑石等礦物,跟花蓮荖山當地玉礦玉質一致,因此確認這些史前玉器來自花蓮豐田(劉益昌,2000)。由以上的出土玉器以及現今科學鑑定結果可知,臺灣花東地區所潛藏的史前玉器文化極為豐富,值得我們高度的重視。本研究即在上述的基礎上,跟著師長共同探究並整理分析作者對於臺灣玉器的田野調查記錄與科學實驗發現,並將研究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透過小論文的競賽平台,向大眾發表與分享,讓群眾更進一步認識玉的原鄉—花東地區的玉器文化,提高社區居民愛鄉、愛土的家鄉認同情懷!

隊伍名稱 愛玉特遣隊

指導老師 吳姿霈 瀟湘樺

參賽學生 周佳儒 秦煒傑 張馨方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洪曉純, 楊淑玲,阮金容,飯塚義之,Peter Bellwood
來源 網路資料:田野考古第十五卷第一期
描述 海外出土的台灣玉及其卑南文化要素:本文針對環南海地區出土的台灣玉所製成「雙頭獸」及「三突起」耳飾玦這兩類玉器研究,就目前已知的史前遺址出土地點進行綜合整理。綜合各遺址的碳十四年代,這兩類玉器主要流行於西元前 500 年到西元前 100 年間的東南亞地區。溯源的結果顯示部份玉材應來自花蓮豐田地區所產的台灣玉礦源。近年來考古學者也注意到除了上述兩類玉器,在環南海的幾個地點也出土了具有明顯卑南文化特色的它類玉器,本文將歸納近來所見做一介紹。經由出土玉器及玉材的研究, 我們對於台灣和東南亞的史前文化關係有了更多的理解。
張馨方
9作者 郭素秋
來源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八本
描述 豐坪村遺址位於花東縱谷北段的平原上,為繼平林、重光遺址之後,第三處於玉礦產區附近發現的玉器作坊遺址。為了釐清豐坪村遺址的內涵,二○一三年進行發掘,確認豐坪村遺址為一處史前遺址,且為首次發現於花東縱谷北段平原地區之遺址,此遺址的發現意味著當時平原地區已適合人類居住或活動。
此次發掘在豐坪村遺址出土密集的打剝和切鋸玉廢片、閃玉製錛鑿形器半成品、打剝片岩堆等,可見錛鑿形器製作過程中各個階段的遺留,屬於小型的錛鑿形器玉器作坊遺址,對進一步釐清新石器時代中期製玉工藝的內涵具有積極的意義。

秦煒傑
8作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來源 2014年度台灣考古工作會報會議論文集
描述 花蓮市上美崙Ⅱ遺址位於美崙松園別館附近,因為建設工程開發關係,南投國立暨南大學考古隊先期發掘工程裡的遺址範圍,這裡的探坑出現史前時期新石器時代使用台灣玉器的文化,豐富的玉器物質與內涵及樣式,超越了考古學界所理解的花岡山文化。
張馨方
7作者 郭素秋
來源 網路資料https://www.academia.edu/
描述 西部牛埔遺址位於彰化縣彰化市牛埔里,在遺址上發現十多件切鋸扁玉材密集出土,側邊帶有鋸崩痕,並伴出玉製錛鑿形器,經鑑定確定為花蓮豐田所產出的台灣玉等,玉材的形狀為長方形,推測其原來長度可能達 40cm 以上。推測西部牛埔遺址這些切鋸台灣玉材,可能是在花蓮地區切鋸之後才輸入西部彰化牛埔。
秦煒傑
6作者 洪曉純
來源 網路資源https://www.academia.edu
描述 台灣玉在史前時期是一個被廣泛交流的物品,甚至東南亞遺址考古發掘中,都有來自花蓮豐田荖腦山區產出的豐田玉,所製成的玉飾器及工具,本書探討說明台灣玉可能交流的來源及貿易,與人類移動遷徙的關鍵相連性。
張馨方
5作者 從玉石到玉器 ——環太平洋地區玉文化之起源與傳布(作者:黄翠梅 、葉貴玉)
來源 網路資源
描述 什麼是玉 ?什麼是古玉 ? 是怎樣的自然環境才能孕育出被視為山澤菁英的玉石 ? 是怎樣的人文條件才能琢製出深蕴文化涵養的古代玉器 ?兩位作者針對這問題做出的深入的剖析,對我們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發效果。
秦煒傑
4作者 從玉石到玉器:環太平洋地區玉文化之起源與傳佈(作者:黃翠梅、葉貴玉)
來源 玉文化論叢(四)。 台北:眾志美術出版社(PP.204-236)
描述 什麼是玉 ? 什麼是古玉 ? 是怎樣的自然環境才能孕育出玉石 ? 是怎樣的人文條件才能琢製出深蘊文化涵養的古代玉器 ?作者從基本的概念談起,敘說玉石到玉器的流轉過程,反覆細讀,讓我們更深刻的認識玉器文化,受益良多。
周佳儒
3作者 史前琢玉的切割工藝(作者:方向明)
來源 南方文物(簡體字.PP.57-70)
描述 還沒有金屬器的新石器時代,工藝師傅是如何切割硬度6-7的玉器呢?這麼硬的玉石,欠缺機械與金屬器的輔助,想要順利切割,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作者提出線切割及片切割兩種不同的切割工藝方式,並使用顯微照影的方式印證他的論點,讓我們學習到原來古文物也可以透過科學的方式來加以認識,細心加上現代工具的輔助,可以幫助我們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古文物。
周佳儒
2作者 史前玉器管鑽轆轤機械的探討(作者:鄧聰)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3期(簡體字:PP.49-51)
描述 這份文獻檔案,提供我們認識中國出土玉器鑽孔的現象跟狀況,並且探討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使用轆轤旋轉機械的原理來鑽玉的可能。我們在探討卑南與坪林遺址出土玉器的過程中,觀察到大量的玉器有被鑽孔的現象,這些被鑽孔的玉器,究竟是那些材料鑽穿的?是否也像文章所說,適用轆轤機械旋轉加壓後所致?這實在是很讓我們好奇的問題。期望透過小論文專題的探討,能夠提高我們對新石器時代出土的臺灣玉工藝的認識。
周佳儒
1作者 臺灣出土玉器的技與藝-兼談古物分級(作者:江美英)
來源 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刊第七期(PP.77-94)
描述 這份文獻檔案統整並介紹了臺灣北中南東各地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玉器,能夠幫助我們瞭解整個臺灣地區新石器時代出土玉器的狀況,掌握基本概念。
另外,還特別探討了他的視覺藝術與美學概念,讓我們除了用考古的角度之外,亦能用藝術美學的角度來認識臺灣的玉器文化。
周佳儒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1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拜訪林榮鑽玉專家-林銀火大師
說明
在老師的安排以及家人的陪同下,今天下午我們到林榮拜訪雕刻玉石的大師-林盛火叔叔的家,並觀察林老師鑽玉的過程,讓我們對於鑽玉的實際狀況與流程有更深的認識,最後,並親自體驗鑽玉以及磨玉,從中感受鑽磨玉器的作法與技巧。
張馨方
1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重光遺址-1-打石場田野調查
說明
今天上午,我們到重光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打石場進行田野調查。學校主任及老師幫我們接洽了田野調查專家,幫我們解說新石器時代如何將巨石分解為小石片的過程,親眼見到一塊4000年前巨石上面打了許多小洞,真的讓我們大開眼界。
周佳儒
1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鹽寮史前遺址田野調查(106.05.07上午)
說明
在老師帶領下,我們跑到鹽寮田野調查。找到不少細繩紋陶,極少數的粗繩紋陶。發現兩片小玉片,最特別的是找到了魚骨做成的魚骨珠,是一個很棒的學習與體驗。
周佳儒
13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愛玉特遣隊 平林遺址踏查與再訪臺灣玉達人篇
說明
這是我們愛玉特遣隊組員,到平林遺址踏查史前遺址與再訪臺灣玉達人篇
秦煒傑
12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愛玉特遣隊重光遺址踏查與訪臺灣玉達人篇
說明
愛玉特遣隊重光遺址踏查與專訪臺灣玉達人
秦煒傑
1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平林遺址石玉器田野調查
說明
今天跟著老師到平林進行田野調查。天下著大雨,不過我仍風雨無阻,先到林榮找阿火老師為我們上課,讓我們再次認識台灣玉的結構與質地特性,並推論史前工匠製玉的策略及工藝應用原理,緊接著跟著中央研究院的遺址調查員走進遺址,進行石器的調查。我們收穫非常豐富,體認到花東這塊土地真的存在著長久的玉文化與古文明,真的很驕傲光榮。下午我們將採集到的標本建檔並送進位於美崙的庫房,完成了一日的田調活動,真的很有成就感。
周佳儒
10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重光遺址田野調查-2-粗繩紋陶與玉器調查
說明
今天跟愛玉特遣隊的隊友到重光遺址田野調查,主要的調查對象為粗繩紋陶陶片以及台灣玉片。很幸運,在學校主任以及教師的邀約協助下,我們得到許多專家的指導,從一片私人的田地中採集到台灣玉的樣本以及粗繩紋陶陶片,根據研究報告,這裡些文物的年代已經4000年以上,可見花蓮在史前時代,真的已經住有很多居民,這讓我們感到非常的高興,愛我們的家鄉,因為我們的家鄉是有悠久歷史的。
秦煒傑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利用課餘練習古玉的素描
說明
為了更加認識古玉,我在課後練習畫人獸形玉玦、蛙形飾、喇叭型手環及玉簇等玉器。反覆畫了好幾張,一邊畫一邊想著這些圖形到底有什麼意義在裡面,想著想著,我猜人獸形玉玦是豐收季,兩個人扛著剛獵到的猛獸,準備回到部落,跟家人與族人共同分享這些美食。這樣的社會,充滿人文氣息,雖然原始,卻很有情。
周佳儒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觀察典藏臺灣玉器
說明
依照葉美珍(2005)的分類,卑南遺址挖掘出土的臺灣玉器可區分成生活工具(刀、斧、杵形器)、兵器(玉簇、玉茅)及飾品(耳飾、項飾、手飾及各種不同造型的墜飾)。我們在106年7/4日到國立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仔細的觀察這些玉器,並且細心的拍了典藏玉器的珍貴照片,真是收穫滿滿。
周佳儒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富源遺址考古活動營
說明
富源遺址位於瑞穗鄉富源村,清朝地名為拔仔庄,清代時期清軍自南投埔里越過中央山脈,走關門山古道抵達富源村,富源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
富源遺址位於富源村西邊緩坡山地,遺址上有豐富多樣的史前文物:有巨大石牆,石柱,農耕用石器,台灣玉製成的玉器等等。
台灣大學考古隊發掘遺址後,辦理考古活動研習營,參加後讓我深深覺得,史前時期新石代中、晚期的人類,與台灣玉及石器有著密切的關連。
張馨方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花崗山老人會館田野考古實習
說明
位於花崗山老人會館要整建,台灣大學考古隊來挖掘地下的文化遺址文物,在考古老師的指導下,我與台大考古隊一起實習發掘工作,探坑的文物屬台灣玉製作的玉器最美麗又好看,可以想見當時玉器是生活上的主流物件。
秦煒傑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訪卑南文化公園
說明
為了瞭解卑南玉器的造型與類別,家人帶我到卑南文化公園去觀察考古現場,並仔細看了卑南文化公園的重要文物。這趟的收穫很豐富,讓我知道玉器的類別可以分為飾品、工具、兵器等三大類,對於史前玉器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周佳儒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新社遺址田野調查(石棺106.05.07下午)
說明
新社遺址有個兩公尺長的大石棺,就位在台11線旁的一個小涼亭下。我們在這裡觀察石棺,並測量繪圖。這麼重的石棺,真的很不可思議,可見史前時代的人,一定有許多科學方法搬得動他們。
秦煒傑
3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愛玉特遣隊花岡山遺址尋玉趣
說明
這是我們田野調查的紀錄
秦煒傑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訪中央研究院庫房(106.05.23)
說明
中央研究院在美崙有個庫房,老師規劃這活動,並帶我們到庫房觀察花東地區挖掘出土的暫存玉器、陶器與石器等古文物。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
秦煒傑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岡山遺址考察(106.09.24)
說明
老師帶領我們到花岡山遺址田野調查,實際觀摩考古團隊細心撥開深埋在地底1.5公尺下文物的用心過程,親眼目睹出土的玉器、細繩紋陶片、石括器、石刀、網墜等史前時代住民所使用的生活工具,認識了考古現場狀況。
這裡的遺址年代初判大約2800-3000年前,已經出現玉器,可作為新石器時代花東地區住民使用玉器的證據。
周佳儒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秦煒傑
標題 花岡山文化遺址田野調查-三人合集(106.09.24)
內容
花岡山文化遺址田野調查(一) 2017/09/24 周佳儒
今天,我們來到了花岡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現場。大家都到齊後,便開始聽老師的解說。遺址的考古現場,附近拉著簡單的封鎖線,上方架著黑色網子避免陽光的曝曬。原來,這小小的、一坑一坑的,就是史前的遺跡;原來,這文化遺跡便一直都在我們的腳下呀!果然是百聞不如一見。
花岡山遺址是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在遺址現場,看的到許多陶片,是新石器時期的重要技術與證明。另外,我們也看到了網墜,這種捕魚的用具,只要將繩子、漁網綁在石頭上,再把漁網拋進海中,就可捕魚啦。除了這些,還有其他不同的、各式各樣的石器。形狀都不盡相同,有尖的、有圓的、有方的。可見石器中用途都不一樣。最特別的是明顯的文化層,每一層的顏色都不大一樣,而且有一圈一圈的石頭、陶片和玉器。接著,我們在考古的人員的指導下,參與花岡山文化遺址發掘,過程中利用工具和小掃把,輕輕地撥、挖,並分類那些不同的文物種類,看起來很有趣。
今天,我們學到了許多種石器的名稱和功用。也看到了這個特別的考古現場。另外,在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臺灣玉器,就在文化層的牆上,令人興奮!在今日的學習,有些是在課堂中上過的,有些是沒有聽過的,總之,今天的探察,使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也感恩這些工作人員來愛護我們的本土文化遺址。
花岡山文化遺址田野調查(二) 2017/09/24 秦煒傑
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假期,上午時間我與愛玉特遣隊的伙伴們,一起結伴來到花蓮市區的花岡山遺址發掘現場,來到現場有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師生及地方文史工作者,與我們一起討論花岡山史前文化遺址的內涵。
我們來到花岡山遺址發掘現場的探坑,一看到發掘出土豐富的文物,令我們眼睛為之一亮。先前在花崗山老人會館,參觀台灣大學考古隊搶救發掘建築物地下的遺址文物,有著大量臺灣玉製成的玉器工具及陶器等,但今天我們來到這裡所看見的文物,比先前參觀的遺址還要豐富多樣呢!
現場我們愛玉特遣隊的夥伴們;與成功大學考古所的師生一起進行考古發掘研究,我們並聽講考古所老師的解說後,理解在這片土地上千年前史前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知道了史前時期沒有鐵器金屬的刀及針…等生活用具,都得要去山上或海邊採拾硬度較高的玉石類石種,並將這些玉石打製成生活上使用的器具,如:玉錛、玉矛、石網墬、石刀…等等,史前人類工藝技術真的十分厲害。
一個遺址到底要挖多深才夠呢?根據現場成大考古所老師的講解,也就是向下發掘到沒有文物出現,且要一直挖到生土層才算完成。而且挖掘的方向要根據現場文物的位置走向來進行取樣,這次的發掘花岡山遺址探坑,我們看到以臺灣玉器製成的工器具,多數集中在史前時期新時代中、晚期數量龐大且多樣式。
因為有了考古學家辛苦發掘遺址,一點一滴的將歷史拼湊,讓我們愛玉特遣隊能透文物更了解歷史的經過,每樣文物都是珍貴的文化資產,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保存,今日所見真是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呢!
花岡山文化遺址田野調查(三) 2017/09/24張馨方
周末假期時我們愛玉特遣隊去了花崗山運動公園附近的史前遺址參訪,我們到了遺址現場,在發掘探坑裡豐富的文物,就讓我們驚艷不已!因為在這麼一個小坑當中,竟然就能看到史前1500~3500年,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一舉一動,而且從新石器時代到金屬器時代的各種石器,就一層一層的呈現在我們 眼前,這也讓我們見識到歷史年代的演變,從普通日常生活用品到裝飾用的玉器,全都在這小小的一坑,讓我們好像回到過去,見證史前人類輝煌的生活呢!
從這個花岡山文化遺址當中,我們發現今天的馬路,因為海水的退卻及地殼變動的隆起,在史前時期其實是鄰近海邊的。且依照石器的器形來看,裡面有許多住在海邊的跡象,像是:捕撈魚用的石網墜、用石頭切磨成的銳利器具的石片器,及陶片和撬開貝類的石刀等,都能證明可能是住在海邊的人所使用的器具,還有出土的臺灣玉器裡,有裝飾類玉器及實用型玉器,另外我們也學到了,現在的陸地環境,在以前可能並不是陸地而是其他地形,真的非常有趣!
這次來到花岡山遺址,真的是收穫良多,不但體驗到了考古學家的辛苦,更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像文化遺址的地理環境、考古挖掘時的技巧等,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這門學科。

秦煒傑
9作者 秦煒傑
標題 花蓮史前遺址臺灣玉器工作坊重光遺址田野調查篇(106.09.30)
內容
花蓮史前遺址臺灣玉器工作坊重光遺址田野調查
今天我們慈濟中學愛玉特遣隊組員,大家集合一起與考古學者去田野調查,目的地是史前時期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臺灣玉器工作坊的重光遺址踏查。我們從市區出發到臺灣玉礦產地的白鮑溪橋會合後,往重光村重光遺址邁進。
抵達重光遺址後,首先老師向我們說明史前時期重光遺址的地理特性,重光遺址位於白鮑溪靠西側河階地,有鄰近臺灣玉礦區的地利之便。重光遺址歷史內涵,參考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郭素秋女士,在2014年「花蓮縣秀林鄉重光遺址調查發掘研究」計畫書,書中提到重光遺址可見玉器製作過程的各階段遺留外,玉器文物的數量極為豐富,推測重光遺址應為史前時期大型的製玉工坊遺址,且屬於新石器時代時期距今約有3200多年,發掘重光遺址對進一步釐清玉礦產區的文化內涵和玉器工藝等,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我們愛玉特遣隊組員聽完老師上述的講解,哇!3200多年前就有人踏上這片土地,居住在這裡並且到鄰近臺灣玉礦區產地,尋找臺灣玉料來加工磨製成各樣式的玉器,史前人類的智慧令人驚訝。老師帶領我們走在遺址上,辨識史前時期遺留的文物,有玉器、石器、及大量的陶器,我們在一條水溝旁的邊邊,看著老師指向一層一層陶片堆積的文化層,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在重光遺址上真的很多史前人類,磨製玉器留下的玉料,老師說龐大的遺址,及遺留大量的玉料,推測史前時期台灣各地遺址都有玉器出現,應該是各地遺址上的人,到重光遺址這裡來貿易玉器,很難想像史前時期交通不便,這些玉器是如何流通到各地及海外東南亞地方,這是我們愛玉特遣隊想找尋知道的答案。
今天,很高興與愛玉特遣隊的夥伴,一起到戶外田野走走,也吸收很多臺灣玉的故事,希望有時間大家相約,一起結伴到戶外,再尋找臺灣玉遺址的故事。

秦煒傑
8作者 張馨方
標題 鑽玉大師鑽玉探訪及體驗(106.10.04)
內容
經過重光遺址的震撼教育後,我們來到了鑽玉的工坊參觀。這個鑽玉的工坊非常特別
,因為他們幫史前博物館複製好幾樣玉的工藝品,複製的非常逼真,真的很厲害,因此我們去探訪他的工作坊,順便問一些製作玉器的問題。
一開始我們先聽老師講解遺址的一些相關知識,聽完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以前的生活非常適合用『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來形容,只要有外人入侵自己族群的領地,讓自己的族人受威脅,他們就會攻擊入侵者,防禦自己的領土,因此從博物館和網路上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史前人的大體裡面有許多箭簇,真是觸目驚心!處此之外我們還學到史前人是如何製作衣物,一開始我們都以為史前人的衣物就只有用樹的纖維來製作,但後來才發現他們也有用獸皮來製作衣服,而且是照階級來分,只有頭目能穿戴獸皮和配刀,顯示他的地位,因此不是只有現在才在分階級,以前就有階級制度了!
現在都流行在織毛線,但以前其實就有了,可是他們是在織樹的纖維,而且是邊走邊織,運用石器做的線軸來編織,
可見史前人也跟得上流行。
接下來就換鑽玉大師來介紹如何鑽玉了!以前的玉管非常細長,很難鑽,連現在技術這麼發達也很難鑽,何況是以前呢?我們猜測以前的人是用鹿皮去熬煮成濃稠液狀,在加入細沙,做成可以拿來磨玉的器具,就地取材,竟也能做的那麼細,讓我們非常敬畏祖先們!經過自己實做一次磨玉的過程後,我發現那真的很不容易,非常困難!讓我也實在是非常佩服史前人!
經過這次探訪,花岡山遺址還是敵不過重光遺址,年代雖早但竟能做出跟花岡山遺址一樣的東西,代表重光遺址的史前人手藝真的比較好呢!

張馨方
7作者 張馨方
標題 平林遺址尋寶記(106.10.04)
內容
外面還下著綿綿細雨,我們的『平林遺址遊』就已經開始了!因為平林遺址位於田野之中,因此我們要在農夫翻完土後才能進行探查活動,所以我們才會選在今天來做考察。
早上因為下大雨沒辦法工作,因此我們就先聽老師做相關介紹,聽完後我們才了解,原來要如何判斷這是哪種玉?也是門大學問,所以老師的介紹,也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如何判斷這是哪種玉做成的玉器!但這還不是最特別的,在當時切割技術就已經很發達了,可是我們發現史前人不但切割器具,甚至還切割一些特別的石頭來收藏,代表那時候他們就已經像我們一樣愛收藏物品了!可見我們其實跟史前人有許多共通點。
到了活動地點後,我們已全副武裝的準備來探險,經過一番地毯式搜索,我們發現了許多大塊的玉料和斧鋤型器,並且也看到之前去重光遺址所看到的石板,因此收穫良多。而根據照片及觀察,我們發現一些石頭上能判斷兩種史前人遺留下來的鋸切痕,一種是較寬的U型鋸切痕,一種是較窄的V型鋸切痕,這兩種鋸切痕的功用,其實是為了之後能徒手把石頭掰斷,而為甚麼要這樣,我們還有加以討論的空間。
經過上述的觀察,我們總結出了一些結論,因為我們撿到許多的玉料和斧鋤型器,因此推測出那個地方,以前可能有大批史前人在那裡工作,而且經過這些遺址探訪後,我們也發現農耕機打到的石頭,要如何與史前人打製的石器分辨,重點就在平整度,農耕機打到的會比較不平整,而史前人打製的會較平整,因此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大概的分辨出來!
平林遺址真的是個考察的好地方,我們在那發現了許多史前遺跡,也讓我們認識了很多石器、玉料,了解史前人豐富的生活及文化!

張馨方
6作者 張馨方
標題 重光遺址探訪心得(106.09.30)
內容
這次我們來到了位於秀林鄉重光部落的重光遺址,這裡的遺址產物是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也屬於大坌坑文化之一。
萬物的母親~水源,是證明一個地方是否有人住的關鍵,因此我們看到的重光遺址是在河階地形形成。
我們在重光遺址發現了許多鑽洞的石板,且經過調查,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鑽洞的器具是非常大的,若是現代需要兩三個成人才拿得起來,但在以前他們只有一個人就必須完成這些工作,真的非常厲害,讓我們都開了眼界。
以前十歲以上就算部落的成人,要自己去打獵、砍樹和生火,真的非常不容易,不像我們還可以坐在電視前吃零食、喝飲料,那時候他們就要扛下照顧家人的責任,比我們還要辛苦、認真一萬倍!因此我們都非常佩服,原來我們的祖先是這樣生活的啊!
接著我們來到下重光遺址,雖然都叫重光遺址,但可是有大大的不同,一個出土
石板較多,一個出土陶片和玉器較多。
途中我們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史前人會知道玉這種石頭,我們猜測是他們在河邊活動的時候發現了這種顏色漂亮、與眾不同的石頭,拿回去『研究』後才發現它很硬且顏色特別,因此開始運用這項石材。
我們發現石器時代多使用台灣玉,且做成器具較多,他們會磨成較尖銳的武器來使用,利用石頭本身較硬的這種特點,讓我們非常讚嘆他們善用器具的智慧!
在潺潺流水下,許多陶片和玉器隱藏在不起眼的爛泥中,因為都藏在爛泥中,所以沒有被破壞保存得很完整,甚至還找的到陶罐的口緣,可見人們當時是有定居在那裡一段時期。
這次的上、下重光遺址讓我們學習到很多,像是:史前人運用構樹填飽肚子(引誘鹿來吃,藉機抓取鹿)、禦寒保暖,是令我最佩服的地方,沒想到一棵那麼常見的樹木,竟然能被史前人當作重要資產,讓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看完重光遺址我發現,我們真的還有好多事要像祖先學習呢!

張馨方
5作者 張馨方
標題 拜訪鑽玉大師-鑽玉體驗(106.09.30)
內容
經過重光遺址的震撼教育後,我們來到了鑽玉的工坊參觀。這個鑽玉的工坊非常特別
,因為他們幫史前博物館複製好幾樣玉的工藝品,複製的非常逼真,真的很厲害,因此我們去探訪他的工作坊,順便問一些製作玉器的問題。
一開始我們先聽老師講解遺址的一些相關知識,聽完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以前的生活非常適合用『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來形容,只要有外人入侵自己族群的領地,讓自己的族人受威脅,他們就會攻擊入侵者,防禦自己的領土,因此從博物館和網路上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史前人的大體裡面有許多箭簇,真是觸目驚心!處此之外我們還學到史前人是如何製作衣物,一開始我們都以為史前人的衣物就只有用樹的纖維來製作,但後來才發現他們也有用獸皮來製作衣服
,而且是照階級來分,只有頭目能穿戴獸皮和配刀,顯示他的地位,因此不是只有現在才在分階級,以前就有階級制度了!
現在都流行在織毛線,但以前其實就有了,可是他們是在織樹的纖維,而且是邊走邊織,運用石器做的線軸來編織,
可見史前人也跟得上流行。
接下來就換鑽玉大師來介紹如何鑽玉了!以前的玉管非常細長,很難鑽,連現在技術這麼發達也很難鑽,何況是以前呢?我們猜測以前的人是用鹿皮去熬煮成濃稠液狀,在加入細沙,做成可以拿來磨玉的器具,就地取材,竟也能做的那麼細,讓我們非常敬畏祖先們!經過自己實做一次磨玉的過程後,我發現那真的很不容易,非常困難!讓我也實在是非常佩服史前人!
經過這次探訪,花岡山遺址還是敵不過重光遺址,年代雖早但竟能做出跟花岡山遺址一樣的東西,代表重光遺址的史前人手藝真的比較好呢!

張馨方
4作者 張馨方
標題 七星潭四八高地遺址田野調查(106.08.27)
內容
今天我們來到花蓮最美的海邊七星潭風景區,這邊鄰近七星潭邊的四八高地,有臺灣大學考古隊來發掘遺址文物,我們抵達現場後,臺大的老師對我們講解四八高地遺址的地理位址與由來,及遺址考古的發掘工作狀況說明。
老師說七星潭又叫月牙灣,,地名最早出現清朝年間的【臺灣與圖並說臺灣後山總圖】,而當地人習慣自稱為七星潭人,所以大家將此海灣稱為七星潭。而四八高地是軍方以標高四八公尺稱謂,因為四八高地發現史前遺址文物,花蓮縣文化局基於保護文化立場,請臺大考古隊前來發掘搶救。
參觀四八高地遺址發掘探坑,探坑出土了豐富的東部繩紋陶文化時期的陶器,並有大量的石網墬,經出土的碳鑑定後,這區的遺址距今有3300多年,好遙遠的年代啊,想像3300多年前的史前人類,在此地運用大量的石網墬捕撈漁獲,另外最令人驚訝的是探坑裡,出現了4件臺灣玉製作的工具,玉器成斜刃形狀,請問了老師為什麼要用玉器要做什麼用途,老師說:臺灣玉韌性堅強,推測製成斜刃狀用於刮除魚鱗使用。
今天來參觀四八高地遺址讓我受益良多,更認知在3300年前就有史前人類使用臺灣玉製成的器具,活用在日常生活中。

張馨方
3作者 秦煒傑
標題 白鮑溪尋玉記(106.08.20)
內容
迷人閃耀綠色的臺灣玉石,深受國人及外國觀光客所喜愛,這些綠石美玉,產自花蓮縣壽豐鄉豐田村荖腦山區及白鮑溪。
我們跟著臺灣玉達人,一起到白鮑溪尋找臺灣玉石,車行到了白鮑溪,哇!風景好美溪水好清澈啊,到達目的時老師講解開採臺灣玉的歷史過程,我趕緊拿出筆記部記錄老師說的重點。臺灣閃玉原稱臺灣軟玉,玉在科學定義上區分軟玉(閃玉)及硬玉(輝玉),臺灣玉屬性為軟玉,最大的特性就是堅韌度極高,是所有閃玉類品質最好的玉石種類,最早紀錄是1932年住在壽豐的日本人中島氏發現共生的石棉礦,在二次大戰期間每月可生產2700噸可觀的數量。日本戰敗後離開採礦也隨之沒落。
民國50年代成功大學學生廖學誠,意外發現了青色透光佳的礦石,經鑑定為臺灣閃玉,此後臺灣玉風光一時,其加工業帶動經濟外匯成長,外銷歐美數量龐大,臺灣閃玉遂舉世聞名。
我們跟著老師沿著白鮑溪,撿拾了不少好看的臺灣玉,看著綠色美麗的青色礦石臺灣玉,讓我深深感受這綠油油的礦石,曾經風光一時為愛玉人所傾倒,也驗證了自古美玉人見人愛啊。

秦煒傑
2作者 周佳儒
標題 卑南文化公園之旅(106.07.03)
內容
爸爸媽媽為了增加我對史前玉器的認識,特別安排了兩天的假期,帶我們到位於臺東的卑南文化公園。一到目的地,爸爸停好車後,我們先到考古現場觀察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居家都是由板岩與石塊結構所造,每個房間格局幾乎呈現方形,從現場的遺留中,隱約可以想像出史前時期人類在房間中的居住及互動狀況,很有思古的情懷。接著,我們進入展示館,館中陳列考古遺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許多圓形的石輪,大大小小的石輪,陳列館將這些石輪的功能寫成房子的基柱,我聽了爸爸的解釋,覺得這應該不是。不同大小的石輪中間都有挖空,從力學的現象來看,他可能是用來插入石頭或者竹管等鑽具,石頭是作為加重與加壓的物件,這樣在鑽穿玉石或者其他墨玉及板岩時,才不會太費力。不過這種想法是我們爸爸的猜測,並沒有經過真正的實驗驗證。我想,有機會我一定要來試試看,用這樣的原理,能不能成功鑽穿影度及韌性都很棒的臺灣玉。
在卑南文化公園待了三個小時,紀錄了許多玉器,並且拍了許多照片,非常滿意地到住宿的地點,明天,在啟程到位於臺東市康樂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看看五件國寶的廬山真面目。

周佳儒
1作者 周佳儒
標題 鹽寮及新社遺址田野調查(106.05.07)
內容
早上八點鐘,老師及家長帶著我們在台11線鹽寮和南寺旁集合。老師及專家等一行6個人到齊之後,我們隨即到一處正在加蓋民宿的新工地去挖寶。帶領我們的老師指導我們細心觀察剛挖掘出土並置放在一旁的土方,看看是否能夠找出陶片與玉(石器),沒想到沒多久的時間,我們就順利找出許多細繩紋陶、粗繩紋陶、石網墜,老師甚至還找到兩片小型玉片、還有一個完整的魚骨珠,真的是不可思議,這裡竟然是史前時期人類居住的地方,而且他們可能已經在此住過3-2000年了。
結束此行程之後,我們繼續往新社方向出發,到了新社後,直接往大型的石棺前進,親眼目睹了這巨大的石器。老師與專家討論著,這會是當時人死後用來裝屍體下葬的石棺嗎?老師認為不是,更猜測這可能只是用來裝水的容器罷了。
我們在現場測量了石棺的大小,並畫了幾張照片後,便道附近一間餐廳用餐。嗯,好好吃,午餐的豐富程度,就像我們今日田野調查的發現一樣,真是色香味俱全。
感謝老師的指導,也謝謝愛玉特遣隊的夥伴,我們正在一起寫歷史,希望把花東的玉器文化介紹給更多的人知道,讓大家更愛花東,更愛我們的家鄉。

周佳儒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台灣考古
作者 陳歆怡
出版社 經典雜誌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簡介(摘要)
認識臺灣史前文化:
台灣考古書本介紹重大考古遺址發掘及主要發現,其中發現臺灣玉在各地考古遺址及島外各處,呈現各有不同的豐富內涵。從花蓮豐田產地臺灣玉的流通性,就可以了解臺灣從史前時期新石期時代,臺灣人群愛玉的活動史在整個東亞、東南亞區域占有一個非常重要地位。

導讀
臺灣玉於日治時期1929年經日本考古學者鹿野忠雄調查首先發現,觀賞書本中拍攝精美的標本圖及內容,了解史前文化臺灣玉器標本,對文化發展演變的意義,及理解史前文化線索及內涵。做一個學科領域,依據科學研究方法與實證,為臺灣古代歷史文化留下豐富且精彩證據。
秦煒傑
4書名 科學發展532期
作者 科技部
出版社 科技部
簡介(摘要)
臺灣史前人玉器製作藝術與技術,在沒有現代化工具的時代,他們能夠切割、打磨堅硬的臺灣玉原石,用的都是自行開發的工具和研磨材料。解讀千年前史前人類愛玉的行為,從考古遺址出土的玉器文物,就成為解開臺灣史前人與玉相關聯的唯一素材。
導讀
史前時期人類大量使用臺灣玉,在考古學中迷人之處,就是掌握有限的資料,卻要解釋許多的疑問,有時更多的線索帶來的是更多的疑問,答案總是若隱若現,充分的蒐整資料是科學解答的基礎,新的科技技術帶來更確切的分析結果,可以得到更趨近真相的答案。
張馨方
3書名 台灣寶玉石
作者 經濟部工業局
出版社 經濟部
簡介(摘要)
玉石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即為人所重視及珍藏的珍寶之一,不但將其作為流通的貨幣、兵器、服飾器、以及身分和地位的象徵,也認為其具有吉兆、避邪等功用,深受世人喜愛。
台灣玉在民國60年代,在花蓮豐田玉石加工曾風光一時,由於加工業的興起,帶動相關行業發展,更增加臺灣玉石產品外銷大幅成長,使的臺灣玉一度成為代表臺灣的特有產品之一。
導讀
民國70年代臺東卑南因建設鐵路工程,發現玉器為數龐大的卑南遺址,經鑑定玉器為來自花蓮豐田所產出的臺灣玉。
豐田玉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從史前新石器時期一直到近代,曾經擁有極為輝煌的歷史背景,藉由此書將臺灣玉之起源、特性及加工技術等專業介紹,讓大家對臺灣玉更加認識與重視。
秦煒傑
2書名 東亞玉器
作者 鄧聰(主編)
出版社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簡介(摘要)
本書是由香港考古學者鄧驄先生編輯而成。全書分成三冊,本書為第一冊。內容包括預期文化綜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兩部分。後者再細分成北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及福建、廣東、南海及臺灣地區四部分。是研究玉器的學生必讀的入門書籍。
導讀
我們選擇了其中兩篇與我們研究有關的研究報告進行閱讀,其中,第36篇,由陳仲玉教授撰寫的臺灣史前的玉器工業及37篇臺灣卑南玉器研究兩篇,對我們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周佳儒
1書名 史前琢玉工藝技術
作者 錢憲和、方健能
出版社 國立臺灣博物館
簡介(摘要)
本書共計分成十二個章節,分別收錄12篇琢玉技術的文章
第一章:史前卓越工藝技術研究與有關重要文獻的回顧
第二章:關於史前琢玉工藝考古學研究的一些看法。
第三章:凌家灘出土玉器微痕跡的顯微觀察與研究。
第四章:凌家灘出土新石器時代玉器上的v''u''形截面加工痕與片狀厚砣具的使用...
第五章到第十二章,請參考原書。
導讀
這本書是由錢憲和及方建能兩位教授所合編,內容夠收錄了兩岸三地(臺灣、中國、香港)12篇關於琢玉工藝的專書。讀者可以依照各篇的篇目搜尋閱讀。例如我們閱讀了本書中的第一篇(史前卓玉工藝技術研究與有關重要文獻的回顧)、第十二篇(史前玉器的製造工藝技術),對於我們的小論文探究有很大的幫助。
周佳儒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經過半年多的尋玉探究行動,「愛玉特遣隊」發現花東地區的史前時期住民,早在3000年以前就開始出現大量使用臺灣玉,作為生活工具、兵器以及各種裝飾品。從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這些考古出土的玉器帶給我們的啟發,它不僅可以提供我們跨越時空,遙想史前花東地區人民的生活形式,發展共同的情感與文化認同,並藉此凝聚我們愛家鄉、愛土地之濃烈情感。
在觀察古玉的過程,啟發了我們積極思考史前人,在沒有鐵器、馬達等工具,運用以石攻石的技術,磨製台灣玉來創作玉器,所產生的各種困境與挑戰。就以「人獸型玉玦」以及「玉管」這兩件國寶來分析古人創作玉器的歷程,複雜的構圖以及管狀的設計,需要技術成熟的切割、研磨以及鑽孔技巧。這些技術與難度,即使是科技發達的現在,都是ㄧ件極為艱困的事,更何況這些玉器的成形年代,是早在尚無金屬鐵器出現的3000年前呢!
認真執行這項愛玉行動,是我們「愛玉特遣隊」秉持的共同信念。參與整個研究的過程,讓我們推導出許多值得深思與關注的考古科學問題,有機會跟隨著史前人類腳步,學著他們使用工具面對、解決生活困境,從中發現他們所展現出不畏艱難的勇氣與生活態度,也讓我們體驗並培養了面對日常生活,所需展現出的堅毅態度與科學探究精神。
很高興有這機會參與「愛玉特遣隊」的「玉見花東-史前花東玉器文化探究」行動。我們的愛玉行動已經展開,愛玉、愛鄉、愛土的情懷也已經在我們的心靈萌芽。
藉由這篇研究論文跟花東以及全國的人民分享我們的研究結果,同時也邀請大家跟我們一樣,展開愛玉、愛家鄉、愛土地的行動,讓社會更和諧與進步。
周佳儒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2說明 經過半年的探究、專家訪談、田野踏查與鑽玉實驗,「愛玉特遣隊」發現,花東地區早在3500年前,就開始大量的使用臺灣玉作為生活工具、兵器以及各種飾品。這些玉器帶給我們的啟發,不僅讓我們連結史前花東住民的生活形式,產生共同的情感與文化認同外,也凝聚了我們愛家鄉、愛土地之濃烈情誼。
觀察古玉的過程,讓我們積極面對與思考古人創作玉器所產生的各種困境與挑戰。就以「人獸形玉玦」以及「玉管」這兩件國寶來說,複雜的構圖以及切割、璇截、管穿以及鏤空雕玉技巧,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都是ㄧ件極為艱難的事,更何況早在3500年前缺乏金屬器的史前時代呢!先民們的智慧,讓我們感佩!
認真執行我們的愛玉行動,是我們小組成員秉持的共同信念。參與整個研究的過程,讓我們發展出許多值得深思的考古科學問題,能有機會跟隨史前人類腳步,學著他們使用工具來面對、解決生活困境,從中發現他們所展現出不畏艱難的勇氣與態度,讓我們培養了積極面對生活所需的堅毅態度與科學精神。
很高興有這機會參與「愛玉特遣隊」的「玉見花東-史前花東玉器文化探究」行動。我們的愛玉行動已經展開,愛玉、愛鄉、愛土的情懷也已經在我們的心靈萌芽。
周佳儒
1說明 經過半年的探究、專家訪談、田野踏查與鑽玉實驗,「愛玉特遣隊」發現,花東地區早在3500年前,就開始大量的使用臺灣玉作為生活工具、兵器以及各種飾品。這些玉器帶給我們的啟發,不僅讓我們連結史前花東住民的生活形式,產生共同的情感與文化認同外,也凝聚了我們愛家鄉、愛土地之濃烈情誼。
觀察古玉的過程,讓我們積極面對與思考古人創作玉器所產生的各種困境與挑戰。就以「人獸形玉玦」以及「玉管」這兩件國寶來說,複雜的構圖以及切割、璇截、管穿以及鏤空雕玉技巧,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現代,都是ㄧ件極為艱難的事,更何況早在3500年前缺乏金屬器的史前時代呢!先民們的智慧,讓我們感佩!
認真執行我們的愛玉行動,是我們小組成員秉持的共同信念。參與整個研究的過程,讓我們發展出許多值得深思的考古科學問題,能有機會跟隨史前人類腳步,學著他們使用工具來面對、解決生活困境,從中發現他們所展現出不畏艱難的勇氣與態度,讓我們培養了積極面對生活所需的堅毅態度與科學精神。
很高興有這機會參與「愛玉特遣隊」的「玉見花東-史前花東玉器文化探究」行動。我們的愛玉行動已經展開,愛玉、愛鄉、愛土的情懷也已經在我們的心靈萌芽。
周佳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