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校園內的神祕生物

專題名稱 隱藏在校園內的神祕生物

專題描述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細菌,你知道平常喝個水會接觸到多少細菌嗎?你知道每種細菌的形狀都不同嗎?每種細菌都有獨特的形狀和適合的生存環境,我們想知道在平日生活中,和我們共處一「校」的細菌有哪些類型,而又有那些細菌在人體的常溫下容易孳生,希望能藉此減少身邊的細菌產生。

隊伍名稱 細菌突襲隊

指導老師 許芝榆 

參賽學生 蘇瑞茵 陳姿伶 俞佳彤 張則淵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莊榮輝教授
來源 ocw.aca.ntu.edu.tw/ocw_files/099S119/099S119_GE09L01.pp
描述 發現細菌變化,讓我們更了解細菌來源
陳姿伶
9作者 啟新生物有限公司
來源 https://www.cmp-micro.com/cn/wp-content/uploads/CG_CT_Its_Time_to_Speed_up_Your_Microbiological_Tests2013.pdf
描述 微生物快速檢測儀器與設備
蘇瑞茵
8作者 王鈺婷
來源 https://www.marine.gov.tw/filesys/dlarea/1183/file2.pdf
描述 細菌採集方式和採集工具
蘇瑞茵
7作者 李江德
來源 http://www.mingdao.edu.tw/biological/jeffery/stain.pdf
描述 細菌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蘇瑞茵
6作者 楊文仁
來源 http://www2.nsysu.edu.tw/Bio/images/commen/microbio-ex10011.pdf
描述 細菌的培養、染色和觀察
蘇瑞茵
5作者 楊凱婷
來源 file:///C:/Users/dino2/Desktop/1040202140125.pdf
描述 酵母菌從很久以前就被人類發現,且被用來製作麵包和釀酒,對人類的生活 有很大的幫助,而現在許多關於發酵的東西都跟酵母菌有關,不僅是食品的發酵, 連現代的生物技都和酵母菌有關。而我們只知道利用它來做為人類生活上所需要 的東西,卻沒有去了解關於酵母菌這個菌體不一樣的地方,和與它相關的事情, 所以藉由這次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酵母菌特別的地方
蘇瑞茵
4作者 謝佩君
來源 file:///C:/Users/dino2/Downloads/%E8%97%A5%E7%89%A9%E9%A3%9F%E5%93%81%E7%B0%A1%E8%A8%8A%E7%AC%AC304%E6%9C%9F%E7%9B%AE%E9%8C%84.pdf
描述 由於日本的氣候條件適合黴菌生長,自古以來即利用黴菌來生產味噌及醬油等製品。隨著進口食品的增加,以及黃麴毒素的發現,真菌毒素的問題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因此東京都衛生局食品保健課就食品衛生方面,為黴菌及真菌毒素可能引起的問題作一些介紹
張則淵
3作者 黃柏諺
來源 http://www2.fpg.com.tw/html/mgz/Mgz_epaper/125/43-5p31-33.pdf
描述 黴菌的外觀形狀、特性及分布環境
陳姿伶
2作者 施鍵勳
來源 中文大學PGDP課程
描述 認識細菌的特徵、形狀與結構,並和病毒做比較分辨
陳姿伶
1作者 陽明大學研究生
來源 file:///C:/Users/dino2/Desktop/來偷聽細菌們的對話吧!.pdf
描述 一般人對於細菌總是存在著負面印象,但若把炭疽桿菌和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等惡名昭彰的通緝犯排除在外,其實細菌或其他微生物倒也沒那麼可怕,我們用 不著「聞菌色變」,其實細菌的世界裡隱藏著許多我們不曾注意的有趣現象
陳姿伶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學習筆記
說明
課堂上所討論的內容筆記
張則淵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論文內容討論
說明
小論文的紙本最後校稿
張則淵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觀察細菌樣本
說明
三天後,我們培養的細菌已經長成許多菌落,可以開始採樣觀察了
俞佳彤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觀實驗室
說明
為了更了解細菌的相關知識,我們請瑞茵媽媽帶我們去參觀慈濟大學的實驗室,以認識更多實驗器材
俞佳彤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正式採集細菌樣本
說明
經過上次的練習,我們充滿信心地走入校園進行正式採集
陳姿伶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練習採集細菌
說明
上玩了先備課程,我們要進行實際操作,但在正式採集之前,我們先在教室隨意找幾個點作練習,替正式採集做熱身
蘇瑞茵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認識細菌相關課程
說明
在開始時做之前,我們邀請蘇瑞茵的媽媽來替我們上幾堂簡單的初始課程,增加一點相關知識
蘇瑞茵

序號內容上傳者
10作者 俞佳彤
標題 實驗結果
內容
今天,是揭曉實驗結果的時候了!們要把上週採集到,並經過培養後的細菌拿來觀察,看到瑞茵媽媽帶著我們的實驗樣本,掏出各式各樣新奇的器具,我不知不覺興奮了起來!
瑞茵媽媽先讓我們用肉眼觀察培養皿上的細菌,我第一眼看到許多團狀物,他們有著不同的形狀與顏色,我稍微將他們的外觀做個簡單的整理:
1.黃色
2.黑色
3.淡黃色
4.橘色
5.點狀
6.毛絨
7.中間突起
瑞茵媽媽說那些團狀物叫做「菌落」,是以我們當時採集到的細菌為中心,逐漸向外擴散出來的,感覺真的好神奇,在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有許多微小的生命正在慢慢繁衍,而我們有這個機會可以好好觀察它們,讓這次經驗顯得格外珍貴。
緊接著我們利用採集棒採集部分細菌,將樣本放到載玻片上,加一滴蒸餾水後再用酒精燈烤乾,最後用染劑染上色彩,就可以放到顯微鏡下觀察了。
透過顯微鏡所能看到的世界真的很不一樣,細菌被放大了好幾倍,我們可以清楚的觀察到他們的外觀,有球狀的、也有一根一根的形狀,我們一邊拍照一邊紀錄,把所有細菌按照外觀做分類,就大功告成啦!

俞佳彤
9作者 陳姿伶
標題 室內細菌採集過程
內容
今天下午是細菌採集的時刻,我們先一同討論需要採集的地方,我們希望盡量以平常上學容易碰到的物品為主要目標,因為這都是我們很容易會接觸到的,萬一上面附著很多不好的細菌怎麼辦?
經過分工後,我和則淵留在教室採及室內樣本,室外則交給瑞茵和佳彤。我和則淵先一同複習之前教過的內容,加強腦中的記憶,瑞茵媽媽也不時在旁邊做提點,讓我們印象更深刻,我們再三確認過採集步驟後,準備開始正式採集。
我們先拿棉花棒沾一點點的蒸餾水,再拿沾過蒸餾水的棉花棒塗再採集物品上,我們盡量採集手最常、最容易碰觸的部分,我們很認真的塗抹,確保大部分的細菌都有沾染到,再小心翼翼地將細菌塗抹在培養皿裡面,瑞茵媽媽特別叮嚀這個步驟一定要輕柔,因為培養皿裡面黃黃的培養基其實很脆弱,太用力的話容易破碎,那培養出來的細菌就很有可能出現誤差。
經過一番努力,我們總算完成了所有的樣本,還真是辛苦,雖然大家都忙的汗流浹背,但我相信這一切都非常的值得。

陳姿伶
8作者 陳姿伶
標題 初步撰寫
內容
小論文的第五堂課,這次我們要開始初步撰寫我們的書面報告,於是所有組員一起圍在桌子旁討論我們的論文內容。
首先我們要將細菌和真菌做出定義,之前向瑞茵媽媽請教過,經過努力的回想,我們大致列出了要尋找的資料的方向。
我們一一列出可能的項目,再討論要蒐集哪些重要資料和相關器具,最後我們大家總結出真菌、球菌、桿菌、球狀、絲狀等資料項目。首先進行分工,隨後我們認真做筆記和上網查細菌相關的書籍跟有關的文件。
我發現網路上的資料真的相當多元,但是有些網站整理得很清楚,有些網站則看起來很雜亂,看久了真的會眼花撩亂。
老師在一旁指導我們如何整理資料,把可能用上的資料先彙整起來,最後再一一分析做統整,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疲勞轟炸,我們總算把初步的資料整理好,之後只要再找時間,大家一起瀏覽一遍,看看有沒有需要修改或補充的地方就可以了!

陳姿伶
7作者 張則淵
標題 實驗室參觀
內容
今天是我們去慈濟大學參觀實驗室的日子!因為我們希望能對細菌研究這塊領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所以特別向瑞茵媽媽請求,瑞茵媽媽也相當大方地答應給我們一次免費導覽。
我起了個大早,這麼重要的日子可不能遲到!組員們先到蘇瑞茵家集合,他們就住在慈濟大學的宿舍,離慈濟大學超級近,以蘇瑞茵家當作集合點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瑞茵媽媽帶領著我們步行至實驗室,沿途還熱心地跟我們介紹旁邊的植物,以及慈濟大學內的特色建築,說真的我沒有很專心的聽,因為我正忙著拿樹枝和蘇瑞茵比劍呢!
走了大約十分鐘,終於抵達目的地,進入實驗時前,瑞茵媽媽鄭重的叮嚀我們一定要遵守實驗室的規矩,例如:
1.只能用腳開門(地板上有個看起來很酷的開關,踩下去門就會開了)
2.架上及櫃子內的東西不可以亂碰(那些可是研究生的心血)
3.不可以奔跑
4.只要有碰到東西就要用酒精消毒(這裡可是充滿細菌的實驗室啊)
走進實驗室,看見裡面有很多研究細菌的器材,我們一一參觀各種器材,有的操作起來很簡單有的卻很困難。我們發現細菌要有適合的溫度和環境下才能生長,而每種細菌適合的環境又都不同。後來瑞茵媽媽拿了幾種裝有細菌的培養皿,有幾個聞起來有一種味道很像「馬鈴薯」的味道,有點難聞又有點噁心!
參觀完實驗室,這一趟下來,感覺腦袋又充實了不少!

張則淵
6作者 張則淵
標題 採集教室內的細菌
內容
熱心的瑞茵媽媽已經替我們上了好多堂細菌相關的課程,其中我學到了許多知識,但我最期待的還是自行動手採集細菌樣本的時候。
之前在課堂上看瑞因媽媽示範操作實,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簡單,我相信以我的能力一定很快就可以完成任務,因此瑞因媽媽在做後的交待叮嚀時,我幾乎無法專心聆聽呢!
我們四個人決定分工合作,兩個人為一組做室內外的採集。經過激烈的猜拳比賽後,我和陳姿伶成為拍檔,負責採集教室內學生常接觸到的細菌。
我和陳姿伶負責採集的地方有:
1.教室門把
2.學生置物櫃
3.陽台水龍頭
4.學生課桌
5.電腦滑鼠
6.電腦鍵盤
7.電燈開關
8.窗戶邊框
9.電話話筒
我拿起棉花棒,沾上蒸餾水,瑞茵媽媽有特別叮嚀不可以用自來水採集,因為一般的自來水中充滿了許多雜質,很容易影響實驗的結果。我拿起對照的八分之一A4紙,謹慎地用棉花棒在門把上採集,到目前為止都很順利!當我正沾沾自喜時,才發現我遇上麻煩了……
我沒想到培養皿的培養基如此脆弱,當我把棉花棒上的樣本抹上去時,培養基竟然被我戳破了!幸好瑞茵媽媽相當細心,有多準備一些培養皿做備用,不然這個實驗可能真的會毀在我手上。
後續實驗由陳姿伶接手,或許女生真的比較仔細吧!她沒有弄破任何培養基,很順利的把所有樣本都採集好,為了補償一下,我很認真的在一旁拍照做紀錄。
等室外組的組員回來後,我們將樣本集中,把培養皿的邊緣用膠膜封起來,做最後的確認,再交給瑞茵媽媽帶回實驗室,瑞茵媽媽會協助我們將樣本放進培養箱,三天過後再來檢視成果,真期待呀!

張則淵
5作者 蘇瑞茵
標題 文件整理
內容
花了一個學期完成的實驗,我要在今天把我們辛苦得出的實驗結果整理起來。
在整理實驗的照片時,看著那些圖片,讓我不禁想起實驗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覺得每一張照片都充滿著回憶。雖然在採集樣本時,經歷了烈日罩頂、廁所惡臭等等辛苦事,但看到我們親手培養出的細菌,在染色過後、顯微鏡下,各式形狀的細菌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是我們辛苦過後的結晶,是我們努力過後的心血,成就感瞬間充滿內心,現在只要將它們整理出來,就可以替這些角落生物畫上完美的句點。
我看得入迷極了,直到媽媽媽問我進度到哪裡時,我才依依不捨的從回憶之中抽離並且開始認真的趕工。
在工作的同時,媽媽也教我許多實用的小技巧來幫助我更快速的整理實驗結果,讓我在整理文件時也學到了不少整理文件的小撇步。在撰寫細菌的介紹上,媽媽也相當耐心地回答我的疑問,隨時替我補充細節,讓資訊更加完整。
我覺得雖然做小論文很辛苦,但也學到不少知識和獲得許多與眾不同的珍貴的回憶來充實自己的生活。我對細菌也不再只抱持著傳統的觀念,認為所有細菌都是不好的。這也讓我發現有時別人告訴我們的事情,如果沒有經過查證,都有可能是錯誤的。我很珍視這次經驗,期望未來可以繼續從事相關研究。

蘇瑞茵
4作者 蘇瑞茵
標題 採集樣本
內容
經過媽媽到校為我們上的細菌解說課程,今天我們終於要實際去採集細菌樣本。看著媽媽從袋中掏出一樣又一樣的器具,我更加難掩興奮之情,迫不及待要親自動手去採集了!
我們先分成兩組,一組是到校園四處採集細菌,另一組則留守在教室裡採集樣本。我和佳彤被分配到去校園中採集,媽媽在我們出發前給予最後的叮嚀,並從袋子中拿出分配給我們的器材:
1.培養皿(上面已有採集地點編號)
2.棉花棒(採集細菌用,在採集點來回轉動擦拭,讓棉花棒沾滿細菌)
3.蒸餾水(沾濕棉花棒用,不可以用一般的自來水喔)
我和家同分配好工作,帶上採集器材,準備去校園中尋找神秘的角落生物了!
我們的採集地點有:
1.樓梯扶手
2.飲水機
3.操場的遊樂器材
4.籃球柱
5.廁所蹲式馬桶
6.空氣(做對照組)
我們決定輪流做樣本採集,但當我們準備踏入廁所面對馬桶上的樣本時,我和佳彤都不是很想去採集,最後只好用猜拳的方式來決定獎落誰家,結果我猜輸了,只好硬著頭皮,深吸一口氣,立刻衝進去做採集。
在採集樣本的途中,常有人來問我們在做甚麼,我們都不厭煩的向他們解釋,人們也閃爍著好奇的眼神不停的追問,我很高興大家對細菌這種微小生物抱有興趣,可惜當下我們有任務在身,也無法幫他們一一解答。
採集完後我們便回到教室與另一組組員會合,開始互相聊起在採集時的趣事。

蘇瑞茵
3作者 蘇瑞茵
標題 主題討論
內容
剛開始在討論時,我和大家一樣都毫無頭緒。想要做的主題太多,無奈在之後的討論又發現在執行上會有許多困難,只好忍痛放棄。
我突然想起以前曾經到爸爸的實驗室,爸爸在大學擔任教授,主要研究與細菌相關的主題。我還記得當時在實驗室看到各式五花八門的器材,爸爸的研究生也很熱心地向我介紹著他們的研究心血,我總是一邊津津有味地聽著,一邊興致勃勃地把玩實驗器材。爸爸也拿了許多採集樣品給我看,並附上詳細的解說,我才知道原來細菌也能如此令人著迷。
一般人對細菌的印象應該都是不好的,因為我們都知道細菌會對人體造成不好的傷害,但透過顯微鏡的觀察,才發現細菌原來還有如此多形狀,就連分布的位置都有所不同。
我靈光一現!既然我們生活周遭到處都充滿了細菌,那我平日在學校上課時,是不是也會接觸到許多細菌呢?而這些細菌又有人麼不同呢?
我趕緊問爸爸能不能把細菌當作我們小論文的主題,爸爸表示當然沒問題,而且如果我們在研究時需要實驗器材,爸爸也可以提供。
我隔天就興奮的把這個想法告訴其他組員,一方面覺得這個主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而且對我們來說也不太會有經費預算上的限制。大家聽了後都舉雙手贊成,我們的研究主題就這樣誕生啦!。

蘇瑞茵
2作者 陳姿伶
標題 認識實驗材料跟摸材料的感覺
內容
今天我們要認識採集細菌時所需要準備的材料。
瑞茵的媽媽是這方面的專家,因此他來幫我們上一堂認識材料的課程,我專心的聽著瑞茵媽媽講解,同時著迷於這些我從沒看過的器材:
1.培養皿
2.染色劑
3.載玻片
4.蓋玻片
5.蒸餾水
瑞茵媽媽詳細的說明每種材料的用途,我則試著在腦袋中釐清所有問題。
上了這堂課我才知道,原來培養皿還有分成很多種不同的材質,我們這次所使用的是LB Plate,摸起來軟軟的,讓人感覺舒服又冰涼。
而此次選用的染劑是紅色的,瑞茵媽媽說用較鮮艷的顏色所做出來的成果會比較明顯,方便我們做觀察。
在玻片和蓋玻片平時我們在上自然課時就有接觸過,因此較為不陌生,不過這次比較特別的是,我們要用酒精燈去烤!看瑞茵媽媽示範時,感覺很可怕的,幸好我們這次不用動手,只要靜靜就觀察就可以了。
瑞茵媽媽特別強調一定要用蒸餾水去蒐集細菌,因為一般的自來水中都含有很多的細菌,如果用自來水去做蒐集,很有可能會影響實驗的結果。
聽過此次介紹後,我對這些器材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下次就要換我們自己動手做,我好期待呀!

陳姿伶
1作者 俞佳彤
標題 認識新知識
內容
今天我第一次參加小論文,我帶著緊張又興奮的心情來上課。
我們最後決定的主題是「採集校園中的細菌」,但我們對這方面都不太熟悉,因此老師特別請了瑞茵的媽媽來教導我們認識相關的知識。
瑞茵的爸爸媽媽本身就是研究細菌的專家,跟得他們學習,一定可以學到許多新知識。
一開始蘇瑞茵媽媽先介紹採集細菌時會使用到的材料。
材料有;培養皿,棉花棒,顯微鏡,酒精,透明壓克力板,蒸餾水......等,瑞茵媽媽介紹得相當詳細,諸如培養皿類型、顯微鏡使用、使用方法與原因等等,感覺我的大腦一時還真消化不了那麼多知識呢!
緊接著瑞茵媽媽開始示範要如何正確採集細菌,先是把棉花棒放到蒸餾水裡,然後再把棉花棒拿去沾細菌,其中還要注意每個採集地點的範圍都要盡量一致。採集完後就把棉花棒上的細菌沾上培養皿,接著放進培養箱陪養細菌,就大功告成啦!
瑞茵媽媽說,下次上課時就要將培養好的細作染色觀察,老師也請我們上網先蒐集相關資料,等到下次上課就可以看到成果了!.

俞佳彤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
5書名 超圖解菌種圖鑑:感染科醫師告訴你72種致病且致命的細菌
作者 岩田健太郎/ 李璦祺, 趙誼
出版社 台灣東販
簡介(摘要)
《農大菌物語》是一個以農業大學為舞台,講述能用肉眼看見菌類的少年,和他的夥伴之間發生的輕鬆小品故事。登場的菌類是以與發酵食品有關的微生物們為主。
本書挑選出來作為主題的,則是在這部祥和的《農大菌物語》中很少登場,且對人類會造成危害的微生物們,由感染症的專家岩田健太郎醫師透過專業角度的說明,輔以詼諧的語氣,讓一般人也能對於感染症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導讀
這是一本關於微生物的書,向讀者解說我在醫療現場遇到的、在社會上引發話題的那些微生物。在醫學院學生之間,最不受青睞的就是微生物學。因為大家常以為這是一門死背大量微生物(然後在考試完還給老師)、枯燥乏味的學科。
然而,死背能力極差的我也能當上感染科醫生,就證明了微生物學絕對不是一門死背的學問。微生物有著它們的歷史、它們的故事。有著它們與人類之間的戰爭與(相互的)興衰。學習微生物是令人感到興奮的。
俞佳彤
4書名 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
作者 艾蘭納.柯琳/ 鍾季霖
出版社 三采
簡介(摘要)
你的全身上下,只有百分之十是人類。你的每十個細胞中,就有九個是搭便車的冒充者。我們的身體不僅是由肌肉和骨頭所構成,還有細菌及真菌。
要做一個健康的人,不能沒有這些細菌和微生物,它們會影響我們的體重、免疫系統、精神健康,甚至如何選擇伴侶。這也是一個了解現代疾病的新方法――肥胖症、自閉症、精神疾病、腸道功能失調、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是癌症。這些疾病的發生,是因為我們疏於珍惜我們最重要也最持久的一段友誼:我們的微生物老朋友。
導讀
作者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因細菌感染而生了一場大病,因而引發她對微生物與寄主之間共生關係的研究興趣,尤其是人類與細菌之間的關係。她想知道從出生就一直存在於我們體內的這些老朋友,在我們的健康與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俞佳彤
3書名 醫生菌:細菌是我們的醫生
作者 陳立維
出版社 原水
簡介(摘要)
細菌沒有好壞,是飲食、生活習慣和藥物,
讓好菌變壞菌,讓你發生各種疾病。
想要健康,須重新認識細菌,
蔬果和纖維質成就優質菌相,
給細菌關愛,他們就會用健康回報。

導讀
大部分的疾病是來自於生活習慣與環境,只要能修正致病的因子,減少工作壓力、增加蔬果高纖飲食,加上規律的運動與充足的睡眠,大部分的疾病都能自癒。
張則淵
2書名 細菌:我們的生命共同體
作者 哈諾.夏里休斯, 里夏爾德.費里柏/ 許嫚紅
出版社 商周出版
簡介(摘要)
人類以為細菌是我們的敵人,欲除之而後快。但過度害怕細菌讓人生病,大多數的細菌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好夥伴,協助對抗腫瘤、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當你出生的那一剎那,成千上萬的益菌也和你一起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它們是你生命中永遠的好夥伴。
夏里休斯和費里柏為我們開展了微生物世界的驚奇旅程,釐清人體內生態體系的運作機制,細菌不只影響了我們的消化、情緒、伴侶選擇和思考能力,甚至還協助對抗腫瘤、過敏、肥胖症、營養失調、心血管、腸道問題等文明病,過度的消毒殺菌反而讓我們面臨體內的生態浩劫。
導讀
只要談到細菌,大部分的人都是負面的想法,多半是避之惟恐不及。打從幼兒園的教育開始──「勤洗手,避免細菌、病毒感染」養成的良好習慣,加上臺灣歷經一次SARS病毒感染的死亡威脅,以及幾年前H1N1流行性感冒的爆發,大家已經習慣性地把細菌及病毒當成我們的敵人,是所有疾病的始作俑者。
張則淵
1書名 細菌好朋友
作者 陳俊堯
出版社 國語日報
簡介(摘要)
誰說「細菌——髒髒」呢?
這群被「視而不見」的小小生物,卻大多是人類的「好朋友」!
少了細菌,地球只會更髒、更臭!
人愛吃的巧克力和起司,得靠細菌隱身幕後製作?
蚜蟲、蜜蜂和珊瑚……的健康,也靠細菌守護?
細菌世界還有超厲害的細菌語言學家、能變出金子的細菌煉金術師、讓水結冰的細菌「冰雪女王」呢!
快來認識這群總是默默工作,可愛又迷人的不凡微小生命!
導讀
早在第一隻動物出現在地球上時,地球就已經是個充滿細菌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動物們侵入了細菌的家。 在我們熟悉的地球上,看得到的地方都有細菌,只是它們太小了,人的肉眼看不見。人類對於自己看不到的東西,總是先把它設想為敵人,這是生存的本能。但是我們不靠本能生活,科學告訴我們:「細菌才是地球的主人,我們該學習和細菌和平相處。」當然,在面對會傷害人的病原菌時,該拿的武器、該吃的藥都要準備好,但是遇見大部分的細菌時,可別濫殺無辜啊,有很多細菌是人類的戰友呢!
陳姿伶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1說明 我們在討論研究主題時,想起最近有許多關於細菌和病毒的新聞,看到這 些新聞後的我們,便想知道在校園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平時看似乾淨的地方是 否真的像表面一樣乾淨?骯髒的地方是否又真的有很多細菌呢?而細菌又有 哪些不同的外觀?於是我們決定透過實驗來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蘇瑞茵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
3說明 菌落整理圖示PPT蘇瑞茵
2說明 菌落整理表單蘇瑞茵
1說明 小論文-隱藏在校園中的神祕生物PPT蘇瑞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