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重建蛙鳴再現
序號 | 檔案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 | 作者 高雄縣鳥松鄉大華國民小學 來源 第四十五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描述 魔法速速淨‐‐探究水生植物淨化 污水的能力 | 陳美純 |
9 | ![]() | 作者 樹湖愛鄉協進會 來源 花蓮縣壽豐鄉樹湖社區農村再生計畫 描述 花蓮縣壽豐鄉樹湖社區農村再生計畫 | 陳美純 |
8 | ![]() | 作者 楊懿如 來源 台灣動物季刊 描述 臺灣蛙類的分布及棲地利用 | 陳美純 |
7 | ![]() | 作者 黃文霖 來源 青蛙過馬路教案(112 KB ) 描述 -兩生類青蛙的種類與生活史介紹 | 詹佩諠 |
6 | ![]() | 作者 黃基森、 薛翔泰、王派鋒 來源 http://mail.tmue.edu.tw/~fireant/epaper10205/Frogs.pdf 描述 外來種兩棲類-斑腿樹蛙、美洲⽜蛙簡介! | 陳美純 |
5 | ![]() | 作者 楊懿如 來源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R2cVk3zr2rAJ:learning.froghome.org/B/demo_ppt/ppt/frog_of_Taiwan_PPT.ppt+&cd=6&hl=zh-TW&ct=clnk&gl=tw 描述 台灣的蛙類與野外調查 | 陳美純 |
4 | ![]() | 作者 楊懿如副教授 來源 東華大學(美崙校區) 描述 一隻青蛙一張嘴-談台灣蛙類生態 | 陳美純 |
3 | ![]() | 作者 台灣博物季刊 來源 http://learning.froghome.org/H/download/paper10.pdf 描述 臺灣蛙類的分布及棲地利用 | 陳美純 |
2 | ![]() | 作者 楊懿如 來源 輔仁大學生物系 描述 保育專題—台灣的青蛙 | 田岳璁 |
1 | ![]() | 作者 李宗諺 來源 東海大學 描述 保育生物學報告 諸羅樹蛙 | 黃昱婷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
5 | 作者 田岳璁 標題 無毒農業的困境 內容 我們學校後面是壽豐的無毒農業區。 感覺無毒農業應該是很受大家接受的。 但是我們發現,學校四周的無毒農作, 生長得都很好,校園棲地建置期間, 我們也用心觀察了四周的農田, 我們的家鄉以無毒農業自豪, 除了有乾淨的水源,更有無污染的土地。 看著四周農田裡的各種作物, 有高麗菜,茄子,玉米,水稻, 真是種什麼有什麼,而且是天然無毒的農作物。 但也因產量過剩,高麗菜根本沒採收任其腐爛, 看到鄉親心血沒有回收, 我們也呼籲政府單位要有效規劃種植農作物的區塊, 讓靠天吃飯的鄉下農人,辛苦不白費。 | 田岳璁 |
4 | 作者 田岳璁 標題 住家棲地的建立 內容 我們在學長家民宿附近的棲地營造得很成功,就帶著客人跟隨著我們的腳步做夜間的生態之旅。原本只能在專業的生態攝影圖集才能看到的景像,竟然能身歷其境,讓民宿的客人們有了一趟難忘的知性之旅。看到城市裡來的客人,羡慕著我們生長的鄉土,我們都覺得好幸福也好驕傲哦! 後來我們也在我們的同學家裡建立一個水生棲地。班上有位家長以剪檳榔批發為業的同學,家人想要挖一個大水池養魚和洗檳榔,我們也提供了我們的想法,同學的家人也欣然同意,也營造出很棒的水生棲地。我們建議要在水池的岸邊要留一段淺淺薄薄的岸灘,讓青蛙可以在岸邊產卵,又不怕被魚吃掉,晚上也能夠聽青蛙的叫聲睡覺,真是最棒的鄉間生活。 | 田岳璁 |
3 | 作者 黃昱婷 標題 民宿的棲地 內容 為了協助學長家的民宿生意,我們提供了生態旅遊的點子,學長和他的家人都表示讚許,同意我們把校園營建棲地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山邊的民宿。 (一)找到民宿邊的廢棄水溝當做棲地 我們在山邊的廢棄水溝,找到了一個做棲地的好地方。這個地方是山邊的落石堆,把水溝封住了,水溝剛好有傾斜可以儲水。 山邊的落石堆,把水溝封住了,水溝剛好有斜度可以儲水,我們挖掉水溝的污泥。 我們在邊坡吊掛些椰子樹,讓青蛙可攀爬,也可產卵在葉縫裡,水芙蓉可淨化水質。 學長的家人從民宿的山泉水管,拉了水線到棲地。棲地的水一點一滴在增加。 (二)一個禮拜的時間就有發現有青蛙的水芙蓉的葉片上 忙碌的上課時間過去了,我們利用假日到棲地觀察,發現竟然已經有青蛙的卵在水芙蓉的葉片上了。這真是讓我們欣喜若狂,因為我們在學校的棲地可是足足等了半年,才有青蛙到棲地交配產卵。又過了一個星期,我們發現水池裡竟然多了青蛙的卵泡,表示我們的棲地建置的非常成功,這讓我們要想辦法如何在放學下課後,做完整的棲地觀察。 第一個禮拜我們發現有青蛙卵,第二個禮拜發現有卵泡在水池裡,表示青蛙交配不久。 (三)我們決定夜間觀察,探訪熱鬧的夜生活 經過了二個禮拜,就有這麼豐富的成果。我們決定在夜間做青蛙生態的觀察,老師擔心我們的安全,特別請學長的爸爸陪伴,以免發生危險。 沒進行夜間觀察,真的不知道蛙類的夜生活這麼的豐富熱鬧。第一天我們就看到了「莫氏樹蛙」在求偶。接著每天都有不同的戲碼上演,我們查了蛙類圖鑑之後,發現有白頷樹蛙,有小雨蛙,有拉度西赤蛙而且每天都有青蛙的到來,甚至連青竹絲和鎖鍊蛇都出現了。 在沒有下雨的晚上,我們都會提著探照燈,做夜間觀察,第一個晚上就遇上了莫氏樹蛙。 跳上腳踏車的白頷樹蛙,蛙鳴陣陣,後來吸引了母蛙交配產卵。 在拉都希赤蛙陣陣求偶聲中,母蛙總算探出頭來,公蛙得以一償宿願。 小雨蛙出場,位於喉嚨下方的鳴囊脹大如鼓,可見小雨蛙為了求偶,真是博命演出。 我們的棲地營造得太成功了,吸引了蛇類出沒。也造成了一些蛙類的犧牲,深感愧疚。 (四)民宿客人一起造訪青蛙的夜生活 學長的家人看我們的棲地營造得很成功,就帶著客人跟隨著我們的腳步做夜間的生態之旅。原本只能在專業的生態攝影圖集才能看到的景像,竟然能身歷其境,讓民宿的客人們有了一趟難忘的知性之旅。看到城市裡來的客人,羡慕著我們生長的鄉土,我們都覺得好幸福也好驕傲哦! 民宿客人跟隨著我們的腳步做夜間的生態之旅,我們覺得好有成就感哦! | 黃昱婷 |
2 | 作者 詹佩諠 標題 前言 內容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去年2013年10月,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的紀錄片開始上映,學校的童軍團長在花蓮電影院包場,以較便宜的票價讓我們和其他學校的童軍團一起觀看這部電影。我們看了之後覺得非常感動,記得住在玉里的親戚曾說過,齊柏林導演有來玉里拍電影,要大家在稻田裡割很大的腳印,除了象徵台灣人一步一腳印的精神,更要喚醒大家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讓大家「看見台灣」。雖然我不知道這個腳印是怎麼割出來的,但是我們知道這個腳印是在花蓮的稻田裡完成的,讓我們更與有榮焉。 和我們一起去看電影的學長,說他家裡是開民宿的,民宿的生意並不穩定,看了電影之後,覺得如果能讓客人能看見「壽豐之美」,有一段美好的生態旅遊,應該有助於民宿的經營。對於一個生長在鄉下的小孩而言,我們熱愛鄉土,所以找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要學習這位導演的精神,來協助達成學長的想法,用我們的方式讓大家「看見壽豐」。 我們的鄉土為人所知的就是無毒農業,但在食安問題不斷的台灣社會,即使標榜無毒農業,也不見得讓人安心。因此我們的研究除了建置一個可供生態旅遊的知性之旅,更可針對鄉土的環境做檢測,檢測的方式就是重建棲地,如果會有生物聚集的話,那就表示環境是乾淨的,而檢驗的指標以青蛙為主要依據。因為沒有乾淨的土壤和乾淨的水,就不會有青蛙。 腳印是在花蓮的稻田裡完成的,讓我們更與有榮焉。 象徵台灣人一步一腳印的精神,更要喚醒大家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 | 詹佩諠 |
1 | 作者 陳美純 標題 校園棲息地心得 內容 去年的夏天的梅雨季,雨量驚人,校園圍牆外的水溝幾乎都積滿了水(因為水溝已廢棄多年,無法排水)。我們去打掃水溝的時候,發現了有青蛙的卵泡和一些小蝌蚪,老師要我們停止打掃不要破壞。後來我們發現了學校有一塊荒廢很久的生態園區,我們就向老師建議利用其中一個角落,做個生態水池建立棲地,吸引青蛙來交配產卵,老師也同意,就放手讓我們進行。 我們在校園圍牆外的水溝成功地復育了青蛙的生態園區。我們想將復育的模式套用在不同的地方,營造不同的水生棲地,吸引不同物種的聚集,打造美好的生態家園, 對於生長在鄉下的小孩而言,從小就喜歡在田間捉青蛙,養蝌蚪。不過隨著年紀日漸長大,我們發現小時候隨時可以聽到的青蛙叫聲,愈來愈不容易聽到了。限於我們的興趣與能力,我們只能營造些不同的水生棲地,吸引青蛙到棲地交配產卵,重溫小時候的回憶。因為青蛙會藉由溼潤的皮膚幫助呼吸,所以沒有乾淨的水質,就很難會有蛙類的聚集。因此,我們可用蛙類當作水質檢驗的依據,證明環境是否純淨無染。 生態水池建好之後,原本想說就等青蛙來吧。結果天不從人願,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的棲地發生了一些狀況,除了受到人為污染外(被外掃的同學倒落葉),也有便當盒掉落,產生大量油漬,污染了水源。在我們全力拯救之下,我們的生態水池才逃過一劫。 我們每天中午都會到圍牆水溝和生態復育池做青蛙的生態記錄。我們期待的是會不會有青蛙交配後留下來的卵泡?經過兩個月的觀察,一點收穫都沒有,有的只是上述的人為破壞與污染。不過在失望嘆氣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生態池裡竟然有小青蛙,因為有保護色,所以不易觀察。幾天的觀察之後,發現是「小蟾蜍」,而且數量愈來愈多。這讓我們士氣大振,同時也懷疑這些小蟾蜍會不會是從水溝跳過來的。 本來我們是用鮮豔的塑膠布,這次我們用透明的塑膠布,感覺上會和土地的顏色融合在一起,這樣青蛙或許會更多。同時也在水池四週圍上長條磚,防止下雨時邊坡的泥沙流入池裡造成淤積污染。重新「裝潢」後的生態水池,感覺更優雅清淨,相信可以吸引青蛙到這池子交配產卵。經過了二個多月的等待,我們每天中午到生態水池觀察,發現水池非常清澈,環境優雅,青蛙應該會喜歡這樣的環境吧!將近二個多月的漫漫等待,只看到布袋蓮不斷的繁殖,小水芙蓉不斷增生,整個水池都擠爆了,仍不見蛙類過來交配產卵。 在布袋蓮爆量增生之下,我們決定移除一些到圍牆外水溝,我們發現,水池裡竟然已經有些小蝌蚪了,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青蛙來過了,只是沒被我們發現,我們的辛苦值得了。 寒假過後,我們重建棲地,改用透明塑膠布,貼近土地的顏色,融入四周環境。 重新裝潢後的生態水池,原來四株布袋蓮的水池,逐漸繁殖成一大片。 布袋蓮長滿了水池,我們把布袋蓮移走,發現已有蝌蚪在水池裡了,讓我們非常開心。 校園棲地,我們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建置成功。我們覺得建構棲地一定要先向學輔處報備,避免打掃時遭到同學們的破壞,而棲地四週最好有告示讓週遭的住戶知道,學校有棲地在進行研究。而我們用的防水布,原本是色彩繽紛的海報帆布,反而會讓蛙類和生物不敢靠近,建議是用透明的塑膠布,比較貼近泥土的顏色,會有較多的生物聚集。 | 陳美純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
20 | 網站名稱 台灣TOP100-TOP元素資料庫-元素分析-樹蛙科 Rhacophoridae圖鑑 網址 http://hello.area.com.tw/is_bs.cgi?areacode=ot009&ID=sa-1080117092634&rwd=z 網站簡介 莫氏樹蛙別名台灣樹蛙(學名:Rhacophorus moltrechti),是台灣淺山地區最常見的綠色樹蛙,分佈也最廣泛,成體的大小約4-5公分。由於樹蛙科的兩棲類對於棲息地的變化敏感,所有的樹蛙幾乎都列名台灣保育類的動物名錄中,而大規模的棲息環境變動也幾乎造成蛙類滅絕的大禍而不自知。 | 陳美純 | |
19 | 網站名稱 DCView 達人部落格- 一、蛙的概論 網址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Aj9TNwxs 網站簡介 一般我們所稱的蛙類,包括青蛙和蟾蜍。目前在台灣地區野生的蛙類一共有三十二種,分為五個科:蟾蜍科、樹蟾科、狹口蛙科、赤蛙科及樹蛙科。 | 詹佩諠 | |
18 | 網站名稱 台灣的本土蛙類 網址 http://www.jsn.ks.edu.tw/maintopic%20page/taiwan_local_wa.htm 網站簡介 台灣的蛙類 | 詹佩諠 | |
17 | 網站名稱 箭毒蛙家族 網址 http://www.herpera.com/dartfrogs.htm 網站簡介 兩棲類在台灣一向屬於冷門的小眾市場,但是近年來,卻有一個族群 默默的異軍突起,逐漸有蔚為風氣的趨勢,那就是箭毒蛙家族.雖然在經濟不景氣的現實中,難免受到影響,但箭毒族在台灣已經成長茁壯. 造就這一波箭毒蛙風潮的原因可以說是上中下游的條件配合而水到渠成,多數箭毒蛙都是CITES II的保育類,原本產地出口數量稀少,但是近年許多蛙類保育組織與南美諸國產地進行兼顧保育與產地居民生計的合作圈養計劃,造成合法箭毒蛙的種類與產量連年增加,源源不絕供應國際市場,價格也呈下降的趨勢. 貨源增加自然激勵中游出口商積極尋找市場,台灣在爬爬市場進入成熟期之後,不易再有大幅成長,箭毒蛙卻剛好提供了另一群具有大成長潛力的物種.同時合法個體的運輸條件 也改善許多,因此死亡率大幅下降.加上下游飼養設備廠商也提供專業的蛙缸設備與食材.種種條件在前幾年都不是沒有就是仰賴高價進口品,現在都已經 垂手可得.. 依據站長個人多年飼養角蛙,樹蛙,蠑螈,箭毒蛙的經驗來看,箭毒蛙是兩棲類中最具有飼養價值的物種.其中最重要的優勢就是牠們都是日行性的蛙類,這一點在兩棲類動物中是極為少見的.再者,牠們短小精幹,飼養繁殖難度相對不高,卻具有所有爬蟲類動物所望塵莫及的豐富體色變化與眾多的品種,確實是精緻兩爬物種養殖的代表.也難怪荷蘭已把箭蛙養殖及保育提升到相輔相成的境界,兼顧保育與休閒功能,這在所有寵物中也是獨樹一幟的.只要把握 高濕度,高餵食量與低溫這兩高一低的原則,箭毒蛙就可以生生不息,充分發揮雨林寶石的魅力.值得用心嘗試. | 陳美純 | |
16 | 網站名稱 蝌蚪變青蛙 網址 http://sw0829.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24.html 網站簡介 從蝌蚪的卵變到青蛙 | 黃昱婷 | |
15 | 網站名稱 Tony 賞蛙經驗分享 網址 http://www.tonylee.idv.tw/tony/mylog/image/20060713/ 網站簡介 從蝌蚪變成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由觀察蝌蚪的發育及變態過程,可看到大自然的巧思。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等到接近變態的時候才會伸出來。牠們利用伸出的前肢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使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地放棄鰓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同時牠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小蛙暫時無法進食。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 如果您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您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的小蛙還帶有尾巴,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這些巧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使得蛙類可以從 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並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佈全球。 | 陳美純 | |
14 | 網站名稱 FROGMOSA- 台灣蛙類生態之美 網址 http://www.king-ray.tw/frogmosa/ 網站簡介 從蝌蚪變成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由觀察蝌蚪的發育及變態過程,可看到大自然的巧思。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等到接近變態的時候才會伸出來。牠們利用伸出的前肢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使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地放棄鰓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同時牠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小蛙暫時無法進食。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 如果您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您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的小蛙還帶有尾巴,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這些巧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使得蛙類可以從 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並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佈全球。 | 詹佩諠 | |
13 | 網站名稱 台灣蛙類名錄 網址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guide.html 網站簡介 台灣是個賞蛙的好地方,分佈於台灣的青蛙和蟾蜍共有33種,就密度而言,台灣在世界的排名是數一數二的。根據外型特徵,台灣的蛙類可分成四大類。 第一類是赤蛙科及叉舌蛙科的成員 它們多半擁有平滑的表皮,修長的身體和善於跳躍的後肢,體色常呈褐色、黃褐色或夾雜著綠色,一般人俗稱的田雞,就屬於這一類,台灣共有14種。 第二類是蟾蜍科 它們在身體背面佈有大大小小、突起壘壘的疣,眼後還有一對大型突出的耳後腺,疣和耳後腺都能分泌白色的毒液,具有禦敵的功能,台灣僅有兩種:即盤古蟾蜍和黑眶蟾蜍。 第三類是狹口蛙科 顧名思義,它們的嘴很小,頭當然也很小,所以整隻蛙看起來像個三角型,分佈於台灣的有5種。 最後一類是樹蛙 它們的趾端膨大成吸盤狀,可以輕巧地在枝葉間攀爬,體色可隨著環境而變深或變淺。 此類包括樹蟾科和樹蛙科,它們的外型相似,但內部骨骼結構不同,因此在分類上分屬於不同科。台灣的樹蟾科成員只有中國樹蟾1種,樹蛙科則有11種。 | 陳美純 | |
12 | 網站名稱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網址 http://www.froghome.idv.tw/ 網站簡介 認識青蛙 | 詹佩諠 | |
11 | ![]() | 網站名稱 青蛙(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 網址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917/8321101.htm 網站簡介 青蛙是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蛙体型较苗条,多善于游泳。 颈部不明显,无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 | 田岳璁 |
10 | 網站名稱 蛙蛙的家 網址 http://163.24.143.143/frog/__7.html 網站簡介 蛙類屬於體溫隨環境溫度而變的外溫動物,一般而言,體溫的調節能力比較 差。此外,牠們的體型小,活動和擴散能力差,因此多半分布在溫暖潮濕的平地或低海拔山區,中高海拔山區比較不容易見到牠們的蹤跡。 青蛙因為利用皮膚進行呼吸作用,所以牠們的棲地大都為 潮濕的環境,例如竹林、樹林、草叢、河流、水池、水溝、稻田、果園、甚至靠近海邊的區域都能看到青蛙的蹤跡。 | 陳美純 | |
9 | 網站名稱 台灣的蛙類世界 網址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taiwan.html 網站簡介 台灣蛙類的名錄 | 詹佩諠 | |
8 | 網站名稱 青蛙小站 網址 http://www.froghome.tw/ 網站簡介 台灣的兩棲類生物計有山椒魚5種,蛙類33種,物種密度極高,且特有種、保育類物種的比例極高,有近二分之一屬於台灣特有種及12種屬於保育類,可見台灣兩棲類資源之豐富與珍貴性。近年來,在政府保育政策的宣導,以及學者、保育團體的推動下,對於兩棲類保育教育有顯著之成果;然而,由於環境的變遷快速,各地蛙類的種類和數量也產生極大的變化。為了能確實瞭解台灣各地兩棲類的族群變化,掌握棲地環境與兩棲生物間的互動關係,2006年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補助之下,設立兩棲類資源調查訊網(http://tad.froghome.org/),提供各地兩棲類調查志工團隊建置野外調查資料庫,將各地調查資料建檔並作有系統的管理,作為後續資料分析的基礎。 本網站除了供兩棲類調查志工人員進行野外調查資料登錄外,也建置相關的調查規範與野外紀錄表格工調查人員熟悉相關的作業流程;同時,也提供志工人員查詢及繪出所屬團隊之資料報表及分析圖表的服務。另外,為讓一般民眾瞭解建置兩棲類資料庫的重要性及生態意義,提供一般民眾瞭解、查詢兩棲類野外分佈資訊的統計資料庫,內容包括各物種野外分佈預測、全台灣兩棲類資料查詢、長期監測熱點的物種資訊等。期望藉由瀏覽、查詢各種兩棲類相關資料,進而對於兩棲類生態投注更多的關心,加入台灣兩棲類調查志工的行列,共同關切兩棲類的生存危機。 | 陳美純 | |
7 | 網站名稱 維基百科-青蛙(無尾綱) 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0%E5%B0%BE%E7%9B%AE 網站簡介 介紹青蛙和蟾蜍的差別 | 詹佩諠 | |
6 | 網站名稱 青蛙的介紹 網址 http://clps10160709.weebly.com/38738345212017132057.html 網站簡介 介紹蛙類的基本資料 | 詹佩諠 | |
5 | 網站名稱 生 活 史 及 蝌 蚪 網址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1/life_01.html 網站簡介 兩棲類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因此保有許多水棲動物的特性,從蛙類的生活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牠們的水陸兩棲性。牠們通常將卵產在水裡或水邊,幼體(蝌蚪)在水中發育並用鰓呼吸,成體則用肺呼吸並可以在陸地活動。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小蛙暫時無法進食。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如果您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您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剛小蛙還帶有尾巴,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這些巧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使得蛙類可以從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並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佈全球。 | 黃昱婷 | |
4 | 網站名稱 台灣的青蛙分類 網址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9/frog/__4.html 網站簡介 台灣的蛙類共有三十二種,分屬於五科:蟾蜍科、樹蟾科、狹口蛙科、赤蛙科及樹蛙科。 第一類是蟾蜍科,它們在身體背面佈有大大小小、突起壘壘的疣,眼後還有一對大型突出的耳後腺,疣和耳後腺都能分泌白色的毒液,具有禦敵的功能,臺灣僅有兩種:即盤古蟾蜍和黑眶蟾蜍。 第二類是狹口蛙科,顧名思義,它們的嘴很小,頭當然也很小,所以整隻蛙看起來像個三角型,分佈於臺灣的有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及外來種的花狹口蛙等5種。 第三類是赤蛙科的成員,它們多半擁有平滑的表皮,修長的身體和善於跳躍的後肢,體色常呈褐色、黃褐色或夾雜著綠色,一般人俗稱的田雞,就屬於這一類,臺灣共有拉都希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貢德氏赤蛙、台北赤蛙、長腳赤蛙、古氏赤蛙、梭德氏赤蛙、澤蛙、虎皮蛙、腹斑蛙、豎琴蛙、海蛙及外來種的牛蛙等13種。 最後一類是樹蛙及樹蟾科,它們的趾端膨大成吸盤狀,可以輕巧地在枝葉間攀爬,體色可隨著環境而變深或變淺。此類包括樹蟾科和樹蛙科,它們的外型相似,但內部骨骼結構不同,因此在分類上分屬於不同科。臺灣的樹蟾科成員只有中國樹蟾一種,廣泛分布於北部及西部平原一千公尺以下的農耕地及山區;平常喜歡棲息在稻田附近的香蕉樹葉的基部及小灌木上,在棲息地附近的稻田、草澤、水溝等靜水域繁殖。樹蛙科則有台北樹蛙、日本樹蛙、莫氏樹蛙、面天樹蛙、艾氏樹蛙、翡翠樹蛙、諸羅樹蛙、白頷樹蛙、褐樹蛙及橙腹樹蛙等10種。 | 陳美純 | |
3 | 網站名稱 環境資訊中心-蛙類簡介 網址 http://e-info.org.tw/topic/frog/index.htm 網站簡介 以圖介紹不同種的青蛙 | 詹佩諠 | |
2 | 網站名稱 http://n.froghome.info/ 網址 小蝌蚪的家 網站簡介 說到兩棲類的起源,必須從魚石螈說起,因為它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的兩棲類化石,它的體長約為一公尺,外型跟總鰭魚類很像。到了石炭紀和之後的二疊紀是兩棲類最為繁盛的時期,因此,這兩個紀被稱為「兩棲類時代」 話說回來,為何當時的兩棲類會企圖離水呢? 有學家認為是因為在泥盆紀末期已出現了真陸生植物,地面上氣候潮溼而溫熱,大致相當於亞熱帶氣候當時森林裡巨大植物的枝葉與殘骸落入水中,由於腐爛的關係,使得某些水域氧氣不足。這樣,生活在淡水裡的魚類就面臨缺氧和乾旱的問題,大量的魚類死亡,而具有肺呼吸和偶鰭具有爬行能裡的古總鰭魚類,則從缺氧或乾枯的水池爬到另外有水的地方去生活。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鰭變成了足,鰓讓位於肺,原本適應於水中生活的魚類也就漸漸改變,演化成最早的兩棲類動物。 也有可能是因為避免天敵或是覓食等等,目前未下定論。 | 陳美純 | |
1 | ![]() | 網站名稱 青蛙[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 - 简介 網址 http://www.baike.com/wiki/%E9%9D%92%E8%9B%99 網站簡介 青蛙,英文名frog。是两栖类动物,最原始的青蛙在三叠纪早期开始进化。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始蛙亚目、中蛙亚目、新蛙亚目。现今最早有跳跃动作的青蛙出现在侏罗纪。因为青蛙是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因此必须栖息於水边。 | 田岳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