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著純淨?洄瀾水域環境調查研究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
10 | 作者 黃怡瑄 標題 白鮑溪探勘/美崙溪檢測體驗.白鮑溪水質檢測心得 內容 【白鮑溪探勘、美崙溪檢測體驗】 第一次去白鮑溪的時候,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如:要撈上游,還是下游,還是中游?要撈中層、下層、還是上層?還要怎麼測水質、PH值、水溫、濁度、溶氧......等等,所我以我們10/19參加世界水質檢測日,在過程當中,我看了許多鳥,如:大白鷺、烏鴉......等等,還有許多各種鳥類的腳印在溪邊。 鑄強國小的老師介紹了大白鷺、小白鷺、烏鴉......等等,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白鷺,鑄強國小的老師說:「大白鷺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脖子,牠的脖子是s型,真好笑,我們來美侖溪,不僅看到了許多鳥類,在那裏也學了怎麼檢測水質、PH值、水溫、濁度、溶氧......等等,在測水質的時候,我們放了一顆藥劑,我們放下去之後,我們一個一個輪流搖罐子,直到藥劑沒了,在這個體驗中,我感覺很好玩,也非常的有趣,希望下次還可以舉辦這個活動。不僅可以拿餐盒,還可以體會這種感覺,我下次還要參加! 【白鮑溪水質檢測心得】 因為我們要測水質,而來檢測,我的工作是在旁邊撈魚。我發現有許多蝌蚪和魚類、蝦子,還有青蛙、昆蟲,而最困難的是撈比較大隻的魚,雖然我們很認真的在撈大魚,但一條都沒撈到,真可惜!雖然我們撈到了很多的水生動物,例如:魚、蝦子等等,但是我們撈到的生物都很小隻,很難研究,所以我們決定帶回來討論。 在前往白鮑溪不同觀測點的路上,也發現了許多農舍和數不清的香蕉樹,也在溪旁發現了很多很多的垃圾,於是我們一邊做自己的研究工作,一邊淨溪。 在淨溪時,不僅有許多不會腐蝕的垃圾,還有許多菸蒂,讓我覺得根本就是撿不完的垃圾,我希望可以在白鮑溪設垃圾桶,讓遊玩的旅客有垃圾桶丟。 | 黃怡瑄 |
9 | 作者 張詠忻 標題 白鮑溪10/15實地探查心得與10/21白鮑溪水質檢測與淨溪心得 內容 【10/15實地探查心得】 我覺得這次的白鮑溪、紅毛溪勘查讓我看到了不少我沒看過的生物,例如:白鮑溪裡有一隻特別的三腳青蛙、彈塗魚等等的,我也覺得白鮑溪外表看起來的水質與我之前去玩的時候差了好多,但是用手撈水起來,卻是清澈的,我想可能是有某種化學物質沉澱在水底下,所以看起來才會髒髒的,我們還有看到有人把沒吃完的麵包屑,放在溪邊給小蝌蚪吃。後來去了花蓮高農找紅毛溪的源頭,看了他們的"夢幻湖"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湖的水是從地下裡冒出來的很稀奇;後來去看了紅毛溪,我覺得它的溪裡好髒,感覺裡面有好多垃圾,但是後面全都蓋起來了,覺得有點可惜,也希望住在那附近的人可以好好的保護紅毛溪,讓紅毛溪恢復生機。 【10/21水質檢測與淨溪活動】 我是負責物理化學部分的,我們是檢測ph值、溶氧、硬度、濁度與水溫,其實這些工作都還蠻簡單的,水溫大部分都處於24-26度之間、ph值大多都在8、濁度下半部與中間的地段都是40pt,上半部則是0pt,溶氧測出來的數值都在7~8之間,檢測實也沒有什麼困難啦!而白鮑溪的第三個檢測點,週遭全都有垃圾,所以我們就把垃圾撿起來,算是順手淨溪。然後在第一觀測點通往第二觀測點中,我觀察到有二間農舍且有人在撿台灣玉,另外第二觀測點的水流也比較快一些。水質表面看起來有點髒,但溪流旁邊有很多小蝌蚪,也有一些小魚會待在溪流旁游來游去,之後,前往第三觀測點的路途中,有三間農舍、二片香蕉園,在第三觀測點中,測完物理化學的時候,我也去參加了撈魚,在第三觀測點的魚其實很多,而且都是大魚,不過很難撈,所以都只有撈到幾隻魚,還有蝦子而已,然後在最後我們要離開第三觀測點的時候突然跑出了一隻螃蟹,真令我驚訝,可能是因為第三觀測的濁度是零的關係呢! 另外,我覺得白鮑溪的週遭環境都被垃圾給汙染了!像是第二觀測點有人在溪旁烤肉,有留下來沒有考完的木炭,我覺得去那裏烤肉要注意有沒有垃圾留下,我們也可以宣導大家去白鮑溪淨溪。 這次淨溪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淨溪是為了白鮑溪減少一份汙染,至於撈完魚回來我們怎麼處理?我們會先給他們氧氣、魚飼料,我們再查書看他們的品種囉!還可以知道水質狀況呢~ | 張詠忻 |
8 | 作者 趙庭毅 標題 10/19響應世界水質檢測日-美崙溪檢測淨溪活動 內容 我對美崙溪起初覺得很好奇,後來覺得很好玩。一開始介紹生態的老師分享他對美崙溪的感情,所以我覺得很無聊,但是接下來他開始介紹如何檢測水質和美崙溪的環境,我們一邊淨溪、撿垃圾的過程中,還看到許多鳥類動物,十分有趣。當然還有最重要的重頭戲,如何用物理化學的方法做水質調查,他拿出了一個道具,名為「簡易水質調查工具」,這套工具讓我們調查更方便、更快速,所以我很開心。 | 趙庭毅 |
7 | 作者 林有寬 標題 美崙溪水質檢測/白鮑溪水質檢測心得 內容 美崙溪檢測心得 去白鮑溪之前,我們為了更了解水質檢測的步驟,所以我們先參加環保局生態淨美崙溪,水質檢測活動,美崙溪的源頭在七腳川山,美崙溪的長度有15.40公里,流域面積76.40平方公里,帶我們去淨溪的環保局阿姨、叔叔帶我們觀察溪流,我發現河裡有很多垃圾,原來中游旁邊養了4000多隻豬,那些豬的大便都流到美崙溪,還有上游有人在蓋房子,蓋好剩下來的材料流到美崙溪裡,有許多人把煙蒂丟到沙子上,造成美崙溪變髒,檢驗的時後我們犯了一個錯,是我們把試管放入太多水了,導至DO碇無法搖均勻,最後檢驗結果是:硬度200,DO質中性,PH質8,濁度很好,那時的溫度是26度,河水流動速度:慢,整體看來,美崙溪只有硬度比純水高100,和流動有點慢,其它都很不錯。 白鮑溪水質檢測心得 這次我們去白鮑溪,我們發現了一個超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把石頭拿起來,又迅速的把魚抓起來?最後我們想到特好的方法,就是把石頭先搬開,四個人分別守在東西南北四個地方,牠跑出來的話,肯定會被抓到的,如果牠死不出來的話,那我們四個人就一起前進,把範圍縮小,最後再把牠抓起來,我們不抓蝌蚪的,但是魚都躲在蝌蚪的旁邊,讓我們抓不到牠,最後我們想出一個好方法,就是先把蝌蚪趕走,再把牠小心的抓起來。 我發現白鮑溪週遭環境有一些髒,有垃圾,例如:煤炭、便當盒等等,還有一些農舍在旁邊,和一條腳踏車步道,還有依些人在撿台灣玉,這些都會造成水質更加汙染。最後我們順便淨溪,我撿到一大堆垃圾,我建議要設置垃圾桶,再請環保局定期清掃。 我覺得這次去看白鮑溪的水質還蠻乾淨的,但是我們的結果還需要回教室研究。 | 林有寬 |
6 | 作者 陳怡君 標題 10/20更新:固定集合時間與預訂工作內容 內容 1.10/22(三)前完成逐字搞 2. 請大家在札記本回饋的是「針對我們去白鮑溪、紅毛溪你看到什麼?感覺是什麼? 對於我們之後的做了研究有哪些決定?為什麼決定這樣?」 因此目前黃怡瑄和林有寬所寫的內容應該是要放在有寬最早分享的針對白鮑溪的介紹。所以請怡瑄和有寬必須要重新寫你們去實地踏查的心得與發現! 庭毅所寫的紅毛溪不做的理由是OK但是內容過於簡陋,除了紅毛溪之外請同時也寫去踏查的觀察發現,因此請修改! 3.10月18日是世界水質檢測日,如果你找到的資料比已經發表的同學還要更好或更貼近我們研究所需的,當然還可以放上來,老師有題到不是快就是好,獎勵是給資料蒐集最完整最棒的! 4.10/21 下午前往白鮑溪實際實驗與觀察,請穿著適當的服裝。 ***************************************************************************************** 1.固定集合時間:每周二 早修打掃完後到資源D班 2.10/17(五) 15:10-16:40 (預計:討論逐字稿內容與研究器材與工具) 3.10/19(日) 13:30~17:30 實地調查!教學準備室集合 穿著雨鞋、戴帽子、水壺、小背包(內裝雨衣或傘具、文具、筆記本與其他相關實驗器材) ************************************************************************************* 經過10月8日訪談之後,大家已經討論出希望是以逐字稿的方式將內容整理出來, 逐字稿的做法是將對話一字一句的繕打成文字檔,可能需要反覆聆聽才能完成,所以大家要好好利用時間整理,分工如下: 1.請庭毅或詠忻將錄音檔上傳到檔案庫或MAIL給怡君老師(juna1120@gmail.com) 2.每人到檔案庫下載錄音檔後,庭毅負責(0:00-10:00)、怡瑄負責(10:01-20:00)、詠忻負責(20:01-30:00)、有寬負責(30:01-40:00或結束)。 3.完成逐字稿的日期是10/17(五)晚上7點前maii給有寬整理成一個檔案。 由於小論文活動截止日逼近,因此固定每周二早修集合,地點在資源教室D。 ******************************************************************************************* 因為六年級畢業旅行,老師難得午休有空~ 最新集合時間: 10/2 (四) 12:40~13:10 (午休) 集合地點:3F資源D班 注意!每次討論都要帶基本的文具用品,還有上一次要求的作業或蒐集到的資料喔! ※※※※※※※※※※※※※※※※※※※※※※※※ 9/25 大家分配到的工作如下: 1.有寬 查詢白鮑溪相關的地圖、資料 2.庭毅 查詢虹毛溪相關的地圖、資料 3.詠忻 上網紀錄9/25會議紀錄並利用網路或圖書館查詢關於「生物指標」的資料。 4.怡瑄 查詢關於生物指標可能的「知識家」,從網路或水利署、環保署、大學等地方找到專業人員。 以上的工作除了負責項目外,對於這次主題不了解的地方也要自己積極去查資料瞭解。找到的資料請PO到小論文網站「札記本」 ************************************************** 9/29 回家作業: 請大家到相關連結閱讀科展的專題報告(要點連結進去下載),一來了解專題小論文內容寫法,二來因為主題相關所以可以先了解以前的人是怎麼做的!!! ++++++++++++++++++++++++++++++++++++++++++ 10/1 詠忻已經寫信給東華大學的黃國靖教授,老師今天下午接到教授來電表示同意讓你們訪談喔!只是時間還需要再跟大家討論,因此我們要問教授的問題必須要加緊趕工討論囉!!! | 陳怡君 |
5 | 作者 林有寬 標題 白鮑溪地理位置資料 內容 白鮑溪: 花蓮白鮑溪發源於中央山脈中段東部支稜的木瓜山南麓,是花蓮溪的支流,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全長約9000公尺。 台9丙線16~17k處為鯉魚潭,荖溪和白鮑溪在台9丙21k處匯流成為荖溪,從鯉魚潭方向過荖溪橋,於橋尾右轉就是往白鮑溪了,沿路都有明顯的指示,不用擔心迷路,看到派出所往前行大約200m,就是荖溪橋,走一小段路便會看到告示牌,你已經在攔砂壩的附近。 初來白鮑溪,一定會被清澈見底的溪水和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所吸引!白鮑溪谷段森林密布,溪流中有成群的魚悠遊,溪畔岩塊可見黑眶蟾蜍「疊羅漢」,沿途有紅嘴黑鵯、朱鸝、翠綠鳩等令人驚艷的稀有鳥類。 因溪水水量豐沛、水質潔淨,在溪中及溪床常可以看到蝦虎、苦花魚、拉氏清溪蟹、鉛色水鶇...等,宛如一處天然的生態教室。 水土保持生態工法教室,緩坡砌石護岸、砌石固床工、魚道..等,工程設計除了可達防災目的外,也為當地野生動植物打造一個安全穩固的新家。 交通資訊: 白鮑溪由花蓮市走台9丙線,經過鯉魚潭後直行,走至荖溪橋前約200公尺右轉進重光橋,是白鮑溪及荖溪交叉口,為水土保持局白鮑溪的生態教室。至荖溪橋頭右轉白鮑溪產業道路,約3公里抵林務局白鮑溪水工教室及溯溪起點。 (黃怡瑄補充) 白鮑溪特色: 其特色為溪床富含豐田玉及蛇紋石等寶石礦。在溪口處可以看到河川襲奪產生的襲奪彎等特殊地形,這裡的河川襲奪作用敘述著白鮑溪、荖溪、文蘭溪和鯉魚潭多年風貌,為非常特殊的歷史地景。 生態部分:因溪水水量豐沛、水質潔淨,在溪中及溪床常可以看到蝦虎、苦花魚、拉氏清溪蟹、鉛色水鶇等生物。 蝦虎魚科: 蝦虎魚即指魚類分類學鱸形目中的蝦虎魚科(Gobiidae),又作鰕虎魚科。它是魚類中最大的科之一,已知品種超過2000種。絕大多數體型細小,一般短於10厘米。世界上最短小的脊椎動物要數侏儒蝦虎魚(Trimmatom nanus)和矮蝦虎魚屬(Pandaka)也屬蝦虎魚科,它們成大後也短於1厘米。體型較大的蝦虎魚有擬蝦虎魚(Gobioides)的種類,體長可達30厘米,但這是少有的例外。儘管蝦虎魚本身不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來源,但它們卻是許多經濟魚類(如鱈魚、黑線鱈、黑鱸和比目魚等)的重要食糧。有些蝦虎魚還是很受水族館歡迎的種類,如短蝦虎魚屬(Brachygobius)的種類等。 蝦虎魚類最突出的形態特徵就是其腹鰭癒合成一吸盤狀。該吸盤的功能與鮣的背鰭吸盤和圓鰭魚科的腹鰭吸盤類似,但在解剖上是十分不同的結構,因此只是趨同進化的結果。經常可以看到野生的蝦虎魚以吸盤吸附在岩石或珊瑚上,在水族箱中它們也很樂意吸在魚缸的玻璃上。 蝦虎魚基本上生存於淺海環境,包括潮間帶水坑、珊瑚礁和海草牧場,也大量存在於海水和河口棲息地,包括河流下游、紅樹林濕地和鹽沼地。只有少數種類可完全適應於淡水環境,當中包括亞洲河流中的吻蝦虎魚屬(Rhinogobius)、澳洲沙漠的雷蝦虎魚(Redigobius)及歐洲的淡水蝦虎魚(Padagobius martensii)。 苦花魚; 又名高山鯝魚,學名台灣鏟頷魚,俗稱苦花、苦偎、齊頭、齊頭威,泰雅族原住民叫牠蒂烈娜。分佈於全省各山地溪流,多棲於海拔三百到一千餘公尺的水域,主要以矽藻、蜉蝣的幼蟲或石蠶為食。 魚體銀白色,背部蒼黑色。幼魚各鰭淡紅色,雄魚金黃色,雌魚各鰭深紅色,吻向前略突,口下位成橫裂狀,有一對不明顯的短鬚,下頷前緣薄而平直,有一層如鑿般的角質鞘。背鰭有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八枚、臀鰭未分叉鰭條三枚、分叉鰭條五枚;側線鱗片數目約在41~45枚之間。通常一年生魚體約10~12公分,其後越長越慢,五年魚可生長至三十公分左右,而根據文獻記載,苦花最大可達六十公分。苦花僅見於水溫低於二十度的河川上游,對水質要求頗高。 身長大約十五至二十五公分,屬體型大的溪釣魚種,以岩石縫的藻類及小昆蟲為食,經濟價值甚高。 拉氏清溪蟹; 俗名澤蟹、石蟹,為台灣山區溪流中相當普遍易見的物種,拉氏清溪蟹主要生活在山澗河流的石頭下或石壁縫中,但亦有發現棲息於泥質洞穴中的。棲息範圍從小溪河口至海拔2000公尺的溪澗。 拉氏清溪蟹在 1914 年就被命名,是台灣第一個被命名的特有種蟹類。 牠在台灣的分佈廣泛,西部是從台北縣淡水河水系的南勢溪往南至恆春半島,東部則從立霧溪往南至恆春半島,從靠海的清澈小溪河口到海拔兩千公尺的高山溪流均有分佈。拉氏清溪蟹的最大特徵是螯足指節的尖端呈紅色,依此特徵可與其它所有可在台灣溪流中發現的蟹類區別。 牠的體型變異極大,中台灣地區的族群最大體型(指頭胸甲寬)僅 3 公分左右,恆春半島則有許多個體達 5 公分以上,而新竹山區的族群則為 4 公分左右。各地族群的體色也頗有差異,例如台灣西部個體一般均呈暗紅色,花東地區的族群則呈較鮮艷的紅色,恆春半島的族群則則在體側及附肢帶紫紅色。而利用 DNA 序列的分子親緣研究結果認為拉氏清溪蟹是最早拓殖到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物種之一,根據其基因差異可將其族群分成六群,東西部族群的地理隔離已達五百萬年。 拉氏清溪蟹一般生活在清澈的溪流裡,以夜行性為主,不過在人為干擾較少的地方,也常可看到在白天活動的情形。夜晚活動時不僅只在水中活動,在陸地上也常可發現牠的身影,算是一種水陸兩棲的動物。食性屬雜食性,甚麼東西都吃,水裡的藻類、水生昆蟲、魚類、蝦都是牠們愛吃的食物,除此之外,牠們也會捕食陸地上的蚯蚓及各種昆蟲,以及蛙類與螃蟹,甚至包括同種類的較小個體。 鉛色水鶇; 鉛色水鶇全身以灰藍色為主,牠們的性別可以由尾巴的顏色來分辨:雄鳥自腰部到尾部為棗紅色;而雌鳥除了尾羽基部為白色之外,其餘皆為黑褐色。鉛色水鶇的幼鳥體色大致上和雌鳥相仿,唯身上密佈著部多白色的小斑點,可以和雌性成鳥區別。 在台灣的溪流性鳥類中,鉛色水鶇是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鳥種之一。牠們的領域性很強,不但常在固定的溪澗地區活動,當遇到其他鳥類進入其勢力範圍時,也會像下逐客令般地加以追趕、驅逐。牠們還有一項特殊的行為:常常將牠們的尾羽張開成扇形,上下搖動以吸引其他動物的注意,也因為牠們是這樣行為大膽的鳥類,故非常容易觀察。 鉛色水鶇的主要食物是昆蟲,牠們每每站立在展望良好的石頭上,當看到有飛行中的昆蟲,如蜉蝣、石蛉、石蠶蛾經過,或小蟲漂在水面上時,牠們就會迅速的起飛捕食,再返回原地,動作可說相當敏捷。 鉛色水鶇多生活在台灣中、低海拔的山區溪流附近,原本是很普遍的種類。牠們多半在溪旁山壁的岩縫中築巢,並在附近覓食,有時候在人造的橋樑底下也能見著牠們。近年來,由於棲息地的破壞、污染以及人為的捕捉販賣,部份地區的鉛色水鶇族群已經不復以往了。現在正值寒冬將盡,希望新的春天來臨時,山間水邊還可聽見牠們嘹喨婉囀的鳴唱聲,以及看到牠們在石間飛躍的活潑身影。 | 陳怡君 |
4 | 作者 林有寬 標題 實地勘查心得 內容 花蓮白鮑溪發源於中央山脈中段東部支稜的木瓜山南麓,是花蓮溪的支流,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全長約9000公尺這條溪就是我們要拜訪的溪,到了白鮑溪,緩流的地方有很多垃圾,例如:麵包屑、沒有被烤到的煤碳等等,我原本以為有垃圾的地方,就不會有魚或水生生物出現,觀察後才發現,有垃圾的地方竟然有很多水生生物,原來水生生物有些喜歡吃垃圾。到了紅毛溪,我們到了它的源頭「花農夢幻湖」,我們發現紅毛溪是重地底下冒出來的,但那裡的水質很髒。 | 林有寬 |
3 | 作者 趙庭毅 標題 實地勘查(1)心得 內容 我覺得這次的實地勘查既好玩,又有趣,因為可以看到既有趣的生態,這也讓我覺得,如果沒把溪流的汙染量縮減到最小,保護河川的話,就沒辦法留給後代子孫看,或是像紅毛溪一樣,從美麗河流變成骯髒的臭水溝,引起民眾的抱怨(這同時也是我們放棄做紅毛溪的緣故,光聞就很臭了。)另外,隨著交通工具的演進,外地人也常常來花蓮遊玩,所以我們更要好好保護我們花蓮人的所有河川,也不可以隨著工業的發達,就遺忘了那既美妙又有趣的自然生態。 | 趙庭毅 |
2 | 作者 張詠忻 標題 第2次研究內容討論會 內容 研究主題:花蓮水域環境的水質調查 1.研究工具:生物指標、指示液、石蕊試紙、視覺、嗅覺 2.研究對象:七腳川溪、白鮑溪、紅毛溪 3.資料來源:知識家(東華大學、慈濟大學)、Google、水利署、環保署、查詢書籍雜誌(圖書館)。 | 張詠忻 |
1 | 作者 陳怡君 標題 與東華大學黃國靖教授有約 內容 親愛的小朋友們: 在詠忻寫信給東華大學黃教授希望能訪談老師獲得同意後,我們接獲黃教授目前確認訪談時間為10/8 (三) 16:00-17:00 地點就在宜昌國小,由於黃老師在我們原訂時間已經有其他約會,所以才調整時間,請小朋友再跟家長、安親班等知會一聲,星期一老師也會發下通知單。 | 陳怡君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
20 | ![]() | 網站名稱 虎山溪的秘密—生物指標、矽藻藻屬與河川水質的關係 網址 http://w3.hyps.tp.edu.tw/~hy007/89-34.htm 網站簡介 【補充先前討論的文獻資料】 第41屆中小學科展作品 (一)我們在虎山溪找到了、網石蠶稚蟲、蜻蜓幼蟲(春蜓科、晏蜓科、勾蜓科、弓蜓科、)、豆娘幼蟲(細蟌科)等生物,代表虎山溪的污染程度並不嚴重,水質尚屬良好。 (二)中度污染指標-錐螺的出現,也提醒我們必須更加注意保護虎山溪的水質。 (三) 矽藻藻屬指數(GI)顯示虎山溪為輕度污染的溪流,應加強宣導前往該處休閒遊憩的遊客們有水質保護的觀念,對於上游農家也應一併宣導,避免水質進一步惡化。 (四)針對虎山溪的水質而言:水棲生物與矽藻藻屬指數(GI)在水質污染的判定上沒有顯著的差別,可以作為互相參考的依據。 (五)矽藻藻屬指數(GI),在水污染的分析上有其方便性;在採樣時 ,對河川生物、棲地所造成的破壞性也比較輕微,對學生而言,使用的器具較容易掌握,所以,是監測河川水質一個理想的研究方法。 (六)為了提醒遊客重視虎山溪的水質,並能更深入了解虎山溪水中生物的生態,我們特別將我們研究過程中所實際拍攝到的照片和收集到的圖片製作成摺頁(附件4),期能喚起遊客對生態環境保育的意識。 | 林嘉琦 |
19 | ![]() | 網站名稱 花蓮水產培育所 網址 http://hlab.hl.gov.tw/files/15-1030-13163,c485-1.php 網站簡介 台灣石賓 Acrosscheilus paradoxus 中 文:台灣石賓、石斑、石賓 學 名:Acrosscheilus paradoxus Giither 形態特徵:吻圓鈍,稍突出,吻褶止於上唇基部。口略寬,位於吻部下位,腹面視之略呈弧形,唇稍厚,上唇包住上頜,下唇則與下頜前端分離,左右之褶或靠近,或略有間隙。有鬚二對,頜鬚略長於吻鬚。體側黃綠色,腹部略白,體側具有七條黑色橫帶,尤以幼魚最為明顯,成魚體色愈黑,橫帶則不明顯,如死亡後,體色變化甚大,斑紋亦不清楚。 生態習性:本種魚主要生活於各溪流中游,屬雜食性,主要以攝食石頭上的藻類以及水生昆蟲。繁殖季節為每年4~8月間,雌魚、雄魚的吻部均有追星。魚卵有毒,如誤食會引起腹瀉、頭暈、嘔吐、應特別注避免食用。 棲地分佈:本省西部各河川均極普遍分佈,而東部地區亦有某水域分佈,亦有私人進行養殖者。 | 黃怡瑄 |
18 | ![]() | 網站名稱 花蓮水產培育所 網址 http://hlab.hl.gov.tw/files/15-1030-13165,c485-1.php 網站簡介 台灣鏟頜魚 Varicorhinus barbatulus 俗名:苦花、鯝魚 原住民語:Lw si Lan 形狀特徵: 身體延長略圓,吻較短,圓鈍而突出。口寬而橫裂之於下方,略成弧形;上額前方之吻褶頗發達,下額呈鏟狀,有二對極小的吻褶和鬚,不易察覺。體背黃綠色,腹部淡白。 生態習性: 愛在水質清澈且石頭長滿青苔的環境,以水生昆蟲和底藻為食,繁殖季節雄魚吻端有追星,雌魚則腹部肥滿且柔軟,體長最大可達45cm。 棲地分佈: 大部分在海拔較高,水溫約20─24度之清澈河川上游出現,全省除恆春半島上短小河川外,幾乎到處都有。 發佈單位 : 水產培育所 | 黃怡瑄 |
17 | ![]() | 網站名稱 人工溼地水棲昆蟲相調查及生物指標建立 - 台灣濕地網 網址 http://wetland.e-info.org.tw/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102:%E4%BA%BA%E5%B7%A5%E6%BA%BC%E5%9C%B0%E6%B0%B4%E6%A3%B2%E6%98%86%E8%9F%B2%E7%9B%B8%E8%AA%BF%E6%9F%A5%E5%8F%8A%E7%94%9F%E7%89%A9%E6%8C%87%E6%A8%99%E5%BB%BA%E7%AB%8B&Itemid=28 網站簡介 進行水質測定分析及水棲昆蟲採樣,探討各個人工溼地系統處理水質情形、水棲昆蟲發生的狀況及建立生物指標評估人工溼地水質的可行性。 | 林有寬 |
16 | ![]() | 網站名稱 淺談水質:總溶解固體量 網址 http://ppt.cc/Epwx 網站簡介 TDS(Total Dissolved Solids) , 總溶解固體, 就是指水中的溶解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總量 , 用來檢測溶解於水中的固體量。 純水的TDS為0 , RO水為10-20ppm , 國際認可標準 TDS 為40 , 自來水的TDS約在 60 ~ 80 之間 (各地不同)。 若用TDS來表示水中的導電度鹽鈣等含量,可以TDS筆(水質檢測筆)來測量。其換算比率如下表: (dh是水的軟硬度單位) 0-89ppm(μs)→強軟水0-4dh 90-159ppm→軟水5-8dh 160-229ppm→適度硬水9-12dh 230-339ppm→中度硬水13-18dh 340-534ppm→硬水19-30dh 大於535ppm→強硬水30dh以上 | 林嘉琦 |
15 | ![]() | 網站名稱 行政院農委會 網址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2049 網站簡介 花蓮縣壽豐鄉白鮑溪可以說是東台灣的桃花源,這裡曾以出產「豐田玉」風華一時,而今,水土保持局以「防災」、「生態」、「人文」及「教育」打造白鮑溪新風貌,再現白鮑溪風華。在水土保持局的努力下,白鮑溪整治連續2年獲頒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優良農建工程獎,並代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參加第四屆及第五屆公共工程金質獎。今天的白鮑溪儼然已成東部河川治理的模範生,和假日旅遊的勝地。 白鮑溪與荖溪交會在荖溪橋上方,水土保持局在上游闢建有休憩設施、防沙工程、魚梯..等等。沿荖溪橋南端西側產業道路前進,再於分叉路處,選下方路道循白鮑溪畔入谷床,於第二座橋折向北側道,經過香魚養殖區及森林遊憩區,再往森林步道行走十多分鐘,就能看見白鮑溪峭壁溪谷,並從一條小支流下抵溪谷岩塊上,便是探遊此段溪谷的起點,可先在此熱身運動後下水,游泳一陣,再結伴溯溪入峭壁谷內。此溪谷內有3處折轉流處均有石塊踏行,約20分鐘便抵一大岩塊,旁有一處6公尺高瀑布及深潭。大岩塊有繩索供攀爬,繼續深入溪谷,或可沿溪谷上步道再探遊上游溪谷。 | 張詠忻 |
14 | ![]() | 網站名稱 貝類生物指標在環境變遷及污染評估的應用 - 國立臺灣師範 網址 http://www.ntnu.edu.tw/eec/eeq/42/eeq42-9.doc 網站簡介 一般被稱作貝類的軟體動物,屬於世界上已被發現之種類次多的一個動物門,現生種類約有十餘萬種,僅次於節肢動物,常見的有海螺、蝸牛、蛞蝓、文蛤、牡蠣、蚌、烏賊等。貝類因為種類繁多、形態變化極大,本身就是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以其棲息之地區而大致可分為海水貝、淡水貝、及陸貝三大類。絕大多數的貝類生活在海洋裡,稱為海水貝,也包括棲息於潮間帶、淺海、或深海的種類。淡水貝的種類較少,生活於河川、湖泊、池塘、或水庫、水田、水溝等淡水環境中,包括腹足類的田螺、河蜷、椎實螺、扁蜷,以及雙殼類的蚌、蜆、蛤等。另有一些腹足類,如蝸牛及蛞蝓,可以生活在陸地,稱為陸貝,陸貝多棲息於溫暖、潮濕、林木較多而沒有陽光直射的地方。 貝類之所以必須生存於特定之環境,乃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過程而適應的,一旦其棲息的環境受到破壞,一般是無法立即調適的,同時又因其行動緩慢,無法像其他蟲、魚、鳥、獸等動物一樣,迅速逃離原來之棲地,多半因而死亡。依據此種特性,我們可由調查貝類在一定地區存在的種類與數量,來監測環境被污染的程度,這也就是德國生態學家Kolkwitz及Mars- son所提出的「指標生物」(biological indi- cator)的概念。 為使環境教育工作朝實踐、應用的層次發展,本篇報告分別針對海貝、淡水貝、及陸貝,提出貝類生物指標在這三類不同棲息領域中的應用,並概要性的介紹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自1987年成立以來,在這三方面所做的工作。 | 林有寬 |
13 | ![]() | 網站名稱 行政院環保署-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 網址 http://wq.epa.gov.tw/WQEPA/Code/Business/Standard.aspx 網站簡介 河川污染程度指數 目前本署用於評估河川水質之綜合性指標為「河川污染程度指數, River Pollution Index」簡稱「RPI」。RPI指數係以水中溶氧量 (DO)、生化需氧量(BOD5)、懸浮固體(SS)、與氨氮(NH3-N)等四項水質參數之濃度值,來計算所得之指數積分值,並 判定河川水質污染程度。RPI之計算及比對基準如下表所示: | 林有寬 |
12 | ![]() | 網站名稱 台灣河川魚類水質指標 網址 http://trrn.wra.gov.tw/trrn/darenColumn/view.do?id=146f5c05e9900000910f 網站簡介 日期:2014-07-02 文/王漢泉 魚類是水中生態系中大型且肉眼可見之生物,因此世界各國皆喜用水中是否有各種魚兒悠游其間作為河川是否遭受污染之一種生物指標。例如英國泰晤士河管理當局,常以不耐污染之鮭魚又回到泰晤士河做為該河整治成功之重要生物指標。美國環保署指出五項優質參數是選用魚類作為河川水質生物指標理由:(1)生活史全在水中 (2)魚種對污染忍受程度不同 (3)採樣容易 (4)壽命達數年能反映長期及瞬間水質變化 (5) 鑑定容易。 由於台灣河川魚類相與國外河川並不相同,故必須參考國外已有河川魚類指標資料,以訂定適合本土之魚類生物指標時。魚種分佈與水質關係密切,因此對水中各種理化參數如pH、水溫、溶氧、氨氮及懸浮固體等之變化,魚類適應力各有不同,此與魚體本身器官構造有關,例如能忍受低溶氧之魚,其身體均具有行空氣呼吸(Air breathing)之機制以適應環境。一般而言,不耐污染之指標魚種多分佈在河川上游水流急湍,溶氧甚高之水域,例如鲴魚。耐嚴重污染之指標魚種,則分佈在河川下游溶氧甚低之水域,如吳郭魚及大眼海鰱。耐中度污染魚種之鯽魚,在日本亦屬同樣等級指標魚種。耐嚴重污染之魚種多數具有行空氣呼吸之機制,因其所居住之水族環境溶氧經常在1 mg/L左右,甚至更低狀態。 台灣河川淡水魚類約200種,經過長期調查分析並篩選所建立之指標系統可分為五個水質等級指標,分別為未受污染指標魚種(鯝魚)、輕度污染指標魚種(石魚賓、台灣纓口鰍)、普通污染指標魚種(溪哥)、中度污染指標魚種(烏魚、花身雞魚、環球海鰶、鯉魚、鯽魚)及嚴重污染指標魚種(大眼海鰱、吳郭魚、泰國鱧魚、大鱗鯔、琵琶鼠)約15種。此指標系統評估流程如附圖。利用此河川魚類水質指標系統即可迅速研判住家附近河川水質好壞。 | 張詠忻 |
11 | ![]() | 網站名稱 台灣河川日 網址 http://riversday.hy.ntu.edu.tw/index_zh.php 網站簡介 2006年,經濟部水利署基於提升民眾對水資源及河川環境的保護意識,發起「台灣河川日」教育宣導活動,特別以「愛‧學習‧重生」為主軸。 推動這項愛川護水的教育宣導,可以說也是受到國際潮流的影響。比如加拿大,他們在1980年時,就在卑詩省發起地方性河川日保育活動。2003年,在河川日創始人Mark Angelo積極推動下,加拿大聯邦政府正式認可河川日為全國性活動。2005年,聯合國將這天(九月的第四個星期天)訂為「世界河川日(World Rivers Day)」,讓它成為一個國際性、共同關懷河川及保護河川環境、文化、生態相關活動的紀念日。 | 林嘉琦 |
10 | ![]() | 網站名稱 河川水質生物指標 網址 http://ppt.cc/ULq7 網站簡介 以指標生物方法評估水質,可以彌補物理化學分析方法之不足。 河川水生生物中,目前用於偵測河川之污染程度者,有藻類,浮游動物,水生昆蟲,軟體動物,環節動物與魚類等,這些都可作為 河川污染之生物指標。藻類及浮游動植物屬於微生物,分佈廣泛並能迅速反應環境改變,必須使用顯微鏡觀察。其餘的則為肉眼可 見之生物,採樣及觀察均較方便,而且它們都是固定棲息於河床或沿岸,較能代表該點之河川水質。 | 林嘉琦 |
9 | ![]() | 網站名稱 渠道生態化的指標生物種類 網址 http://hippo.bse.ntu.edu.tw/~wenlian/eco-eng/farm/farm-2.htm 網站簡介 介紹許多淡水螺、蝦、蟹、魚類的介紹和生長的水質環境。 | 黃怡瑄 |
8 | ![]() | 網站名稱 簡易水質檢測包使用說明 網址 http://ppt.cc/cqgx 網站簡介 包含各項水質簡易檢測項目的使用與注意事項 1.內容物說明 2.濁度檢測 3.溫度檢測 4.溶氧檢測(溶氧飽和度對照表) 5.氫離子濃度(PH)指數檢測 | 林嘉琦 |
7 | ![]() | 網站名稱 王漢泉,台灣河川水質魚類指標之研究 網址 http://www.niea.gov.tw/analysis/protect/2001/2001-09.htm 網站簡介 台灣河川淡水魚類經過長期調查分析所建立之指標系統可分為五個水質等級指標,分別為未受污染指標魚種(圖解圖示魚)、輕度污染指標魚種(石圖解圖示、台灣櫻口鰍)、普通污染指標魚種(平頷圖解圖示、粗首圖解圖示)、中度污染指標魚種(烏魚、花身雞魚、環球海鰶、鯉魚、鯽魚)及嚴重污染指標魚種(大眼海鰱、吳郭魚、泰國鱧魚、大鱗鯔、琵琶鼠)約15種。其評估流程如圖一。利用河川魚類水質指標即可看出河川水質長期之變化,分析過去採樣過之淡水河系之基隆河、大漢溪、新店溪及高屏溪、二仁溪等河川魚類調查結果就是最佳例證。另外根據耐鹽性及洄游性可將台灣河川淡水魚分為三大類,(1)原生淡水魚(2)次生淡水魚(3)週邊性淡水魚。屬週邊性淡水魚之洄游性魚種在國外亦常做為河川污染整治成功指標性魚種,本研究亦發現屬洄游性魚種日本禿頭鯊(俗稱和尚魚),可做為未來有機物污染嚴重之河川,整治成功後之指標性魚種。此外本所調查台灣主要河川魚類相,發現台灣河川充斥外來魚種,採獲外來魚種有泰國鱧魚、吳郭魚、高體四鬚圖解圖示、三星攀鱸、鑽石藍星、琵琶鼠及大肚魚。它們不但破壞原有河川生態平衡,且危及本地種如溪哥、石圖解圖示的生存空間。今後漁政單位對外來魚種之引進需特別謹慎管理。 河川魚類調查,不但可藉洄游性魚種存在與否及魚類生物指標,直接反映河川水質好壞。且較河川理化水質評估方法(RPI)更能反映長期水中環境的變化。對於現在積極進行之河川污染整治工作成果,魚類生物監測應是不可或缺之評估方法。 | 陳怡君 |
6 | ![]() | 網站名稱 水棲昆蟲 - 清華大學 生命科學系 網址 http://life.nthu.edu.tw/~labtcs/Salmon/life_cycle/water_worm.htm 網站簡介 水質優劣的重要指標—水棲昆蟲(Aquatic insects) 底棲生物由於長期演化而適應周遭生存環境,且因種類不同而生存在特定水域環境。因此若水質遭到污染,這些水棲昆蟲將馬上感受到環境變化,並無法適應,而將死亡或離開棲地。 | 林有寬 |
5 | ![]() | 網站名稱 河川生物指標(水棲昆蟲) 網址 http://www.epa.gov.tw/public/Data/4561683271.pdf 網站簡介 | 黃怡瑄 |
4 | ![]() | 網站名稱 白鮑溪/紅毛溪現況相關報導 網址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2049 網站簡介 一條是花蓮最具生態代表的溪流,一條則是花蓮日前重見天日卻“臭”名昭彰的溪流,到底他們的水環境狀況如何?有多大的差異呢?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2049 魚蝦滿布 寶石處處-現代桃花源白鮑溪谷 http://healthy.shoufeng.gov.tw/Portal/Content.aspx?lang=0&p=003020001&id=36 白鮑溪水工生態教室 http://e-info.org.tw/node/100657 被遺忘的美麗 封印在水泥底下的紅毛溪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90457 自由大排不加蓋 網友發起連署 | 林嘉琦 |
3 | ![]() | 網站名稱 google雲端 網址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zgSsIEu8O8beExDX25tTy1pYm8/view?usp=sharing 網站簡介 詠忻錄製的聲音檔 點選連結後如果出現無法聽聲音檔的狀況,可以把檔案下載到自己的電腦再打逐字稿。 | 陳怡君 |
2 | ![]() | 網站名稱 河川保育解析/觀察河川生物 就知汙染有多少 網址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15659 網站簡介 詠忻錄製的聲音檔 點選連結後如果出現無法聽聲音檔的狀況,可以把檔案下載到自己的電腦再打逐字稿。 | 陳怡君 |
1 | ![]() | 網站名稱 虎山溪的秘密—生物指標、矽藻藻屬與河川水質的關係(科展報告書) 網址 http://science.ntsec.edu.tw/Science-Content.aspx?cat=51&a=6821&fld=&key=&isd=1&icop=10&p=2&sid=383 網站簡介 發現一篇和我們主題相當類似的科展報告,應該可以參考別人的做法進行改進或調整。 | 陳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