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旮薾"美"屋建造
專題名稱 | 督旮薾"美"屋建造 |
專題描述 | 我們學校正在建造督旮薾部落的阿美族傳統家屋,總務主任說建造過程中都沒有用到現代的建築材料,因此對這樣的一間屋子產生了好奇心,所以透過文獻探討、訪談、實作,以解開傳統家屋的建築面紗。 研究目的: 1.藉由文獻探索及訪談相互考證,了解本地阿美族在住屋的改變。 2.找尋督旮薾部落傳統屋的建築方式及工法。 |
隊伍名稱 | 觀音Fancalay |
指導老師 | 高俊雄 洪秀香 |
參賽學生 | 黃有生 宋姿嫺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作者 宋姿嫺 標題 研究心得 內容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小論文的比賽,主任帶領我們一步一步的完成研究,讓我看到阿美族傳統家屋的面貌,附近學要所建造的阿美族傳統家屋都大同小異,只是幾些項目不相同,例如部分連床或是整面連床的藤編床,有些地方的床會用竹子來邊有些地方會用藤來編,但是只要是要綁,我們所研究出來的都是使用黃藤來編綁,可見黃藤對於阿美族的生活中佔了很重要的部分,不過因為現在法規的規定,黃藤等作物都屬於森林的附屬植物,不可隨意的採集,然而問過耆老才知道,其實阿美族人在採集是有時間季節的,回在當季的植物才去採集,這也是了森林的永續發展,不是肆意地破壞及採集,我想禁止採集對於原住民比較不公平,所以傳統文化與現在的法令相衝突需要去協調,這是我在研究中發現原來還是會遇到材料不足的問題,或許可以購買進口的,但是如果能夠活用在地的材料是不是會更適當呢? | 宋姿嫺 | 2021/10/7 上午 11:06:01 |
9 | 作者 黃有生 標題 研究心得 內容 完成整體的研究,從一開始主任所說的論文寫作,一聽到就覺得很麻煩很累,需要看書、看期刊,要先從書中上去探討才知道大概的模樣,之後才開始做研究,這個時間其實是很長的,不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然後主任又說要保持的批判的精神,讓我們光看書就覺得很累,不過一步一步的研究當中就能慢慢找到問題的答案。當中我們還有實作樣品屋的部分,實際簡單完成小型的家屋,雖然不比耆老們所做的這麼漂亮以及完善,但是可以體會出一間屋子需要的工法真的很細,光是綁藤就是一大工程了,這真的很辛苦。最後我們研究出來的成果才知道,原來各地的阿美族建造的房屋不是完全相同的,就以我們鄰近學校完成的家屋都不是完全相同,可見阿美族人在遷徙之後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也是有一點點的不同,更別說還有語系的分別.透過這樣的研究我大概可以了解阿美族文化以及房屋的建造了解一點點,在未來如果還有機會也能看看有沒有其他的想要研究地方,透過這樣的方法找到答案。 | 黃有生 | 2021/10/7 上午 10:36:39 |
8 | 作者 黃有生 標題 訪問頭目建造過程 內容 110.10.5 今天訪問我們督旮薾部落的頭目,來問問看他在蓋傳統家屋的經驗以及遇到的困難。蓋我們傳統家屋的長輩平均年齡快要70歲了,最大的有80歲,年紀雖然這麼大了,但在傳統屋的經驗裡面只有看過以前的長輩蓋過,以及一點點學習的經驗,所以就我們認知的傳統家屋應該是已經百歲以上了吧!現在很多年輕族群都不會這樣的傳統技藝了,頭目說:蓋這樣的房子大約星期就可以蓋好了,但是準備材料才是一大工程,我們阿美族人在平常時間就會開始準備建造所需的材料,在夜晚烤火取暖的時候,老人家會拿著刀慢慢地削著黃藤,一條一條的把藤皮削出來,等到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用了,通常準備材料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而且所使用的木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尋找耐用、堅固的木頭。我們又再問為什麼茅草的屋頂不會漏水,頭目回答了,茅草要用到不用漏水是因為蓋得很密集,水會從尾端給排出去,所以在蒐集茅需要很多很多,還好我們學校旁邊有一塊地,地上長滿了茅草,正好可以用來蓋我們的傳統屋。今天訪問學習到了很多知識,以前的智慧要傳承需要大家的協助以及紀錄。 | 黃有生 | 2021/10/6 下午 11:38:36 |
7 | 作者 宋姿嫺 標題 關於家屋 內容 110.10.5 今天訪問了頭目許多關於家屋的問題,為什要用卡榫式的方式建造房屋?阿美族的房子為什麼都以長方形的為主?傳統屋的木頭材料會有限定嗎?許許多多的問題從頭目上面的回答就可以知道這裡面的知識是多麼的廣。就已基本的建築結構來說好了,以前沒有精準的尺以及儀器,許多老人家是使用墨斗來量跟校對,這樣才可以把房屋的整體架構弄得很整齊、工整,不會有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不穩的感覺,當然如果在更早以前使用甚麼工具我們就不知道。今天還聽到了房屋的編法,阿美族的家屋因為沒有使用釘子、螺絲,所以再用黃藤縛編的時候就很講究技巧了,編屋頂、柱子、床都是有它相對應的編法,這真的很厲害,從他的紋路就可以發現要完成一間屋子真的很不簡單。 | 宋姿嫺 | 2021/10/6 下午 11:25:46 |
6 | 作者 黃有生 標題 建造學習 內容 10/1今天來看阿公們做藤編床的本事,本來我們是從窗邊看阿公怎麼編?但是因為我們太矮了,看不到,所以我們輪流上到藤編床上去學,我還有動手去編了一下。阿公教導完我們之後,開始說我們家屋的故事、他以前上學的故事、抓蛇的故事。阿公先說抓蛇的故事,不過是假的,然後也說了山豬如何攻擊的故事,最後他帶領我們跳起原住民舞蹈,順便也試試看做的堅不堅固。今天學習到很多家屋的知識。 | 黃有生 | 2021/10/4 下午 01:47:49 |
5 | 作者 宋姿嫺 標題 藤編的學習 內容 10/1今天家屋的進度再做藤編床,老師說過了,阿美族傳統家屋大部分的床都是用黃藤編成的,而我們的家屋就是如此,那天我們輪流進去跟部落耆老學習藤編的技巧,很簡單,但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完成。他們已經很老了還記得編織的方法,希望有人可以把這個方法傳承下去。 | 宋姿嫺 | 2021/10/4 下午 01:25:34 |
4 | 作者 宋姿嫺 標題 家屋建造參觀 內容 今天我們上了原住民傳統家屋的課程,很好玩也很有趣,在那邊跟阿公一起唱歌跳舞,而且阿公也跟我們分享了他以前的事情。老師說每個家屋一定要有人及爐灶,所以我們家屋中間位置也有設計,我們聽了很多家屋及以前的生活方式。 | 宋姿嫺 | 2021/10/4 下午 01:21:38 |
3 | 作者 黃有生 標題 家屋建造參觀 內容 今天我們去學校的原住民家屋參觀工班們新建的過程,走過轉彎處後,映入眼簾的是還沒有完成的樣子,雖然還沒有完成,但族語老師還是跟我們說了家屋的興建材料,整體的過程及意義,有趣的是,老師說因為裡面不能煮飯,所以每個家屋外面都會有三個石頭用來煮飯,這就是簡易的廚房,而且你搬到哪裡那三顆石頭都要跟到哪裡,有點類似傳家寶的感覺。 | 黃有生 | 2021/10/4 下午 01:17:39 |
2 | 作者 黃有生 標題 傳統家屋的基本認識 內容 由於我們要參加小論文比賽,所以俊雄主任有幫我們上了第一次的論文課,這是我第一次很認真地要接觸論文,雖然不像碩、博士那樣仔細、有深度的內容,但就像主任所說的,我們都應該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這對我們的將來會有很大的用處。 我們訂的主題是阿美族傳統家屋,也就是現在我們學校正在建造的屋子,主任所說的大致上的建築方式趨向太巴塱部落,或許是以前阿美族人遷移所留下的,沿著秀姑巒溪都能看到相似的影子,而且全部的材料都是使用自然的建材,沒有使用一根釘子,而是使用卡榫式以及橋接的方式來建造,再搭配黃藤來固定,簡單卻很耐用,但是因為式大自然的材料,所以每過幾年就要整修一遍,以維持房屋的耐用度。 我們還看了一段影片,是一位台東成功的藝術家陳豪毅,紀錄著當地阿美族家屋的傳統知識,並且起身而行,而且帶領不同族群的人一起完成這件事情,還請了部落的長輩幫忙回想家屋的結構。 雖然主任所說的有些很難,但是只要努力記下,相信之後對於我的未來會比較輕鬆吧! | 黃有生 | 2021/9/11 上午 11:33:22 |
1 | 作者 宋姿嫺 標題 研究的起源 內容 開學這一天,總務主任提到我們六年級要試著寫小論文,希望六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參加,藉此培養我們的獨立思考跟批判的能力,我心裡想小論文是在做甚麼東西?經過主任的講解才讓我知道寫論文的目的與方法。 因為這樣,我想到主任跟我說到觀音國小所在就是阿美族督旮薾部落,而主任正在為阿美族傳統家屋的建造忙碌,到底甚麼是傳統家屋?它代表的意義又是甚麼?為什麼要建造這樣的東西?主任順勢就說那我們就研究阿美族傳統家屋吧!看看以前的阿美族人再建造房屋的智慧與方法,課程開始主任就說到,一間家屋需要有火與人才算是家(roma’),所以屋子裏頭會有爐灶來生火以及最重要的人。雖然我是原住民,但我對家屋不是那麼的了解,但我可以透過這一次的研究,慢慢理解老人家的建築知識,希望一切都可順利。 | 宋姿嫺 | 2021/9/11 上午 11:13:18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網站名稱 訪問黃貴潮-談阿美族的傳統文化與祭典 網址 https://vcenter.iis.sinica.edu.tw/watch.php?val=aWQ9T190QU53PT0= 網站簡介 訪問黃貴潮談阿美族的文化與祭典包括豐年祭;社會結構;服飾等等 | 黃有生 | 2021/10/7 上午 10:23:31 | |
9 | 網站名稱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 網址 https://knowlegd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2774B2FD4A88AD0&sms=D8939B9274D1E899&s=31227A9670C73BED 網站簡介 建築工藝 (一)建築 太巴塱傳統住屋,阿美族過去傳統部落以集會所為中心,家戶比鄰而居,部落外圍為耕地、獵場或漁區,屬於聚居型部落;部落建有瞭望臺、集會所以維繫部落安全,傳統家屋由住屋、穀倉與豬舍或牛舍等建物所構成。阿美族傳統家屋以茅草興建,為單室前門的長方形住家,每二、三年左右會在秋天把屋頂茅草換新。家屋內部以木板、竹板區隔分出廚房、客廳、寢室等不同空間,屋內的核心位置是三塊石塊堆疊而成的爐灶(paruod)。二十世紀因為社會環境與經濟產業轉型,鋼筋水泥構建的家屋逐漸增加,成為今日族人主要的住屋形式。 (二)工藝-檳榔袋(情人袋) 阿美族人利用自然環境中的植物,搭配手工藝技術發展出各類生活器具。木製用具有樂器木鼓、木拍板、匙等;竹製用具有竹水筒、趕鳥器、竹砲等;籐類用來編織為魚簍、魚筌等;月桃葉、空心草則可編織為草席等。此外,陶器製作也相當有名氣,以木拍、竹刀等工具,拍作成陶器形狀,在露天燒製後完成,當中以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最為有名。 | 宋姿嫺 | 2021/10/2 下午 10:37:36 | |
8 | 網站名稱 阿美族傳統家屋 部落、學生文化傳承學習教室(春日國小)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KEL3R6Og 網站簡介 這是一間泰林阿美族,春日國小建造的阿美族傳統家屋 | 黃有生 | 2021/10/2 下午 10:33:59 | |
7 | 網站名稱 師生循古法打造阿美族家屋 以樹幹取代鋼筋水泥 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20426 網站簡介 花蓮縣富里鄉永豐國小,全校共有29名學生,其中8成都是阿美族人,去年獲教育部「原住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經費補助後,立即投入傳統家屋重建,耗時3個月,師生以樹幹取代鋼筋,黃藤、木樁作為釘子、茅草覆蓋屋頂,終於完成2座「全自然」建築,未來將作為「部落教室」,並邀耆老入校為師,傳承阿美文化。 | 黃有生 | 2021/10/2 下午 10:29:22 | |
6 | 網站名稱 都達將轉型賽德克民族實小 建傳統家屋動土 2019-01-03 IPCF-TITV 原文會 原視新聞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C-5EIXLC24&t=10s 網站簡介 南投仁愛鄉都達國小即將在8月,轉型為「賽德克民族實驗小學」,由於先前校方積極為民族教育課程作許多準備,為了讓學生沉浸在賽德克族文化,今年首先設立「傳統家屋」,3號上午舉行動土儀式。 | 黃有生 | 2021/10/2 下午 10:26:37 | |
5 | 網站名稱 原住民族自然建材 網址 https://kjmu.org.tw/%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8%87%AA%E7%84%B6%E5%BB%BA%E6%9D%90/ 網站簡介 原住民隨著族群聚落的遷徙,在不同地區會根據當地可以取得的資源發展出不同的建築型態,但是即便異地而居,在選用建材方面依然會考量工法與建築結構,那麼取之於自然的生活,到底哪些自然資源才是原住民心中的好建材呢? | 黃有生 | 2021/10/2 下午 10:24:06 | |
4 | 網站名稱 不敬的事,不以為家——阿美族傳統家屋中的植物運用 網址 https://kjmu.org.tw/%E9%98%BF%E7%BE%8E%E6%97%8F%E5%82%B3%E7%B5%B1%E5%AE%B6%E5%B1%8B%E6%A4%8D%E7%89%A9%E9%81%8B%E7%94%A8/ 網站簡介 一般人認為,阿美族的傳統家屋由茅草製作,但是事實上,阿美族善於利用自然世界事物,即使是所謂的「茅」「草」,也分為非常多種類,形成一個民族特色。 一間阿美族住宅主要的構成是牆壁、屋頂,還有一個極富特色的籐床構造。接下來就讓我們分別來介紹其植物的運用吧! | 黃有生 | 2021/9/28 上午 08:25:54 | |
3 | 網站名稱 科學小原子 #74 阿美族 茅草屋.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0JiGV12nA 網站簡介 位在秀姑巒溪畔河階地形、被層層疊疊的海岸山脈所環繞的奇美部落,當颱風順著秀姑巒溪進入時,對部落會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阿美族人建造了很特別的茅草屋,任強風的吹襲,也不會將屋柱及房屋毀損... | 宋姿嫺 | 2021/9/23 下午 11:28:31 | |
2 | 網站名稱 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建築 網址 https://tacp.culture.tw/tacp/zh-tw/Amisethnicgroups/283454 網站簡介 隨著時代的變遷,台灣原住民族逐漸認知族群文化保存的重要性,遂在族群領袖及各界有識的人士之建議下,推動政府設置原住民族戶外博物館。 民國65年,台灣省政府初期訂定設置「山地文化村」,目的在「為保存、維護原住民固有文化,提供學術研究及交流,發展社會教育暨配合觀光事業的發展」。經台灣省政府民政廳邀請專家、學者會勘,權衡全省各地條件後,於民國69年03月確定名稱為「台灣山地文化園區」,並委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整體規劃,組成兼具學術、行政及原住民族意見領袖的功能性委員會積極推動。民國75年成立「台灣山地文化園區管理處」,隸屬台灣省政府民政廳,次年正式開啟營運。民國83年第五次修憲將「山地」修正為「原住民」,機關名稱配合更名為「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 民國86年7月1日改隸台灣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更名為「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民國88年7月1日省虛級化(精省),改隸行政院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機關名稱改為「行政院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民國91年3月25日奉行政院令更名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民國105年1月15日,改組更名為「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仍隸屬原住民族委員會。冀期藉由公部門文化園區主題性的存在,不斷累積其文化詮釋能量;也讓國內外人士藉由文化知性之旅的過程,瞭解並尊重台灣原住民族文化。 | 黃有生 | 2021/9/23 下午 11:15:23 | |
1 | 網站名稱 【原住民文化】蓋自己的家屋|傳承老一輩的建築智慧 (我們的島 第1083集 2020-11-30)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lHzrqJPJ-w 網站簡介 台東縣成功鎮舊名麻荖漏,曾是東海岸規模最大的阿美族部落所在地,舊神社中的紀念碑,記錄著1911年台東史上最大的抗日事件,這裡也是青年藝術家陳豪毅的家鄉。陳豪毅的母親是阿美族,父親是卑南族,而傳統工藝的啟蒙,則來自向泰雅族學習藤編。當對於藤的運用越來越熟練,蓋阿美族傳統家屋的想法,也逐漸在陳豪毅心中成形。 過去阿美族建造家屋的知識,會透過年齡階級制度傳遞;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離開家鄉討生活,麻荖漏部落的年齡階級組織,已經中斷數十年,面對文化的斷層,該如何找回建造家屋的知識呢?來看一群年輕人如何從實作中,理解阿美族興建家屋的傳統智慧。 | 黃有生 | 2021/9/11 上午 11:3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