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骨?烤穀?是考古啦!—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初探

專題名稱烤骨?烤穀?是考古啦!—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初探

專題描述2021年1月24日花蓮縣考古博物館正式成立,座落於壽豐鄉豐山村。此博物館的成立,主要是因為花蓮縣境內有多處考古遺址,出土相當多的史前遺物,再加上豐山村這裡是知名「豐田玉」的出產地,在挖掘出的史前遺物裡,也有相當多玉製品,因此在妥善保管文物與玉的出產地的因素下,催生出考古博物館的誕生。
此外,最重要的是,因為花崗國中新校舍的校地曾是花岡山遺址的所在地,當時在興建新校舍的當下,為了讓史前遺跡不被破壞,曾經一度停止興建校舍,轉而開始將這些遺物一一挖掘出來,而這些遺物並沒有存放在花崗國中,而是先暫放他處,於2017年底才陸續移入博物館內。
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是花崗國中學生的身分,從考古博物館出發,去認識花蓮的史前遺址,也希望能藉由比較臺灣各地的考古博物館或史前博物館,也希望透過訪問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館長、現場訪問民眾,以及簡單的GOOGLE問卷,了解花蓮縣考古博物館目前的營運狀況、展出內容與活動的舉辦,是否能讓這些史前遺物更深入花蓮人的生活,讓花蓮的考古文化資產更有價值。
最後,我們會選擇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作為我們的小論文主題,其實也是因為博物館內有花岡山遺址出土的文物,對我們來說真的倍感親切,也會覺得我們和史前時代的人們生活在一起,希望透過小論文的呈現,讓我們對學校這塊生活空間與花蓮更有一種人親土親的感覺。

隊伍名稱阿科阿樂橘

指導老師邱鈺雯 劉厚德

參賽學生蔡宜臻 胡玳舞 李詠筠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聯合報 / 記者王思慧/花蓮即時報導
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328/5200014
描述 2005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設立遺址專章以來,花蓮縣為釐清縣內遺址分布狀況與文化內涵,落實遺址監管保護工作,積極進行遺址調查研究工作,陸續完成四八高地考古遺址、花岡山考古遺址、嶺頂考古遺址、大坑考古遺址、萬榮平林考古遺址,今支亞干(萬榮.平林)考古遺址、水璉考古遺址、掃叭考古遺址,今Satokoay(舞鶴)考古遺址、公埔考古遺址、上美崙II號考古遺址、富源考古遺址,以及崇德考古遺址與豐濱宮下考古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出土數量豐富之珍貴史前遺物。
胡玳舞2021/9/16 下午 01:00:28
9作者 公視新聞網
來源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38882
描述 花蓮市花崗山上的某處工地,民眾興建房屋打地基時發現地層下埋藏著不少陶物、玉器,報請文化局勘查後發現,地下埋藏著豐富的史前文化層,包括陶件、玉器,都是史前文物。
蔡宜臻2021/9/16 下午 12:58:18
8作者 花蓮在地文化記憶庫
來源 https://culture.hccc.gov.tw/zh-tw/cultural-archive
描述 「花岡山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分佈地區包括奇萊平原、海岸山脈北段等,其中「花岡山考古遺址」位於花蓮市公園路東側、美崙溪河口南岸的台地上。遺址所在範圍現為花崗山運動公園,美崙溪流經遺址北側,西側為花崗國中,東側隔著北濱國小、海岸路與海岸比鄰。
李詠筠2021/9/16 下午 12:56:36
7作者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花蓮縣文化局
來源 https://hlam.hccc.gov.tw/
描述 2005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設立遺址專章以來,花蓮縣為釐清縣內遺址分布狀況與文化內涵,落實遺址監管保護工作,積極進行遺址調查研究工作,陸續完成四八高地考古遺址、花岡山考古遺址、嶺頂考古遺址、大坑考古遺址、萬榮平林考古遺址,今支亞干(萬榮.平林)考古遺址、水璉考古遺址、掃叭考古遺址,今Satokoay(舞鶴)考古遺址、公埔考古遺址、上美崙II號考古遺址、富源考古遺址,以及崇德考古遺址與豐濱宮下考古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出土數量豐富之珍貴史前遺物。
胡玳舞2021/9/16 下午 12:54:11
6作者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來源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29/page_02.html
描述 花岡山遺址位於花蓮市中心,所在地理位置為奇萊平原東側的濱海沙丘,自1929年以來經歷多次的發掘研究,逐步揭露地底下豐富的地層堆積與文化內涵。這裡至少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便有人群活動,一直到鐵器時代晚期,都不斷有人群在此居住。他們在此層層疊疊地留下了生活痕跡,再披上時光與塵土的厚衣,直到現代工程建設或考古發掘後,才又再度重現天日。
李詠筠2021/9/16 下午 12:53:40
5作者 花蓮縣壽豐鄉公所
來源 https://www.shoufeng.gov.tw/News_Content.aspx?n=33
描述 壽豐文創館 改造為花蓮縣考古文化館 8月14日開工 賦予研究、典藏、展示等新機能  記者葉文杰/報導   花蓮縣考古文化館將於8月14日舉行修繕工程開工典禮。花蓮縣文化局在8月9日舉行施工前說明會,與壽豐鄉豐山村當地居民達成動工共識,豐山村長雷國萬表示,村民普遍對於將壽豐鄉文創館改造成為花蓮縣考古文化館,表示支持,寄望帶動產業發展。
李詠筠2021/9/16 下午 12:50:19
4作者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hualienarchaeologicalmuse
描述 這是花蓮考古博物館的粉絲專頁,有公休公告,也可以預訂去現場參觀的時間!
裏頭承載花蓮史前的文化記憶,以建構在地文化脈絡為使命,展示花蓮悠久而精采的歷史發展軌跡。
胡玳舞2021/9/16 下午 12:48:08
3作者 聯合新聞網
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328/5200014
描述 花蓮縣唯一的考古博物館今天正式開幕,由80萬文物輪流展出,2層樓分別展示史前文物及玉器、陶罐等,試營運期間免費參觀。其中鎮館之寶是花岡山文化的「月眉石槽」,是新石器時代保存下來的珍貴古物,之前差點變賣成為景觀池塘,幸虧民眾搶救回來,並捐贈予考古博物館。
蔡宜臻2021/9/16 下午 12:47:14
2作者 中央通訊社
來源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01240119.aspx
描述 花蓮縣史前考古遺址總數已逾155處,約有80萬件文物,文化局與壽豐鄉公所合作,將原本的市場樓房改建成考古博物館,活化老建築賦予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新功能。
蔡宜臻2021/9/16 下午 12:43:00
1作者 更生日報
來源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
描述 於今年正式開幕的花蓮縣考古博物館,是花蓮境內首座國立博物館,這棟建築物原是在民國七十三年興建的豐田市場,後來荒廢已久,期間想要活化為台灣玉文化館也未果,最後由花蓮縣文化局向文化部文資局爭取經費,斥資七千二百萬元改建活化成「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建物的外觀上還保留有豐田市場等字樣。
蔡宜臻2021/9/16 下午 12:38:10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0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20210124考古博物館開幕&20210926考古博物館參觀
說明
今年1月24日位於壽豐的花蓮縣考古博物館開幕,鈺雯老師因為受到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郭俊麟教授的請託,擔任博物館志工,因而開啟了之後我們對考古博物館的認識。
邱鈺雯2021/10/5 上午 11:33:10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討論小論文
說明
小論文製作中
邱鈺雯2021/10/5 上午 11:00:24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討論小論文題目
說明
利用午休時間討論
邱鈺雯2021/10/5 上午 10:53:28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觀完畢
說明
填寫參觀完的心得問卷
李詠筠2021/10/5 上午 10:45:57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新石器時代文物(二)
說明
透過不同時間出土的文物,能了解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
胡玳舞2021/10/5 上午 10:42:42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新石器時代文物(一)
說明
透過不同時間出土的文物,能了解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
胡玳舞2021/10/5 上午 10:39:47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以遊戲認識考古
說明
考古博物館中,能以遊戲方式認識考古,充滿趣味
蔡宜臻2021/10/5 上午 10:32:19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觀考古博物館
說明
初次進入博物館,初次了解考古的世界
蔡宜臻2021/10/5 上午 10:24:11
2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20210926沙坑考古體驗
說明
有趣的沙坑考古體驗,大家都可以來玩唷!但是要記得先跟服務台的姐姐預約喔!
邱鈺雯2021/10/4 下午 10:27:54
1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20210926參觀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說明
鈺雯老師利用假日時間,開車帶我們到位在壽豐的考古博物館,讓我們除了能更深刻了解考古的方式與過程,也看到了曾經從花崗校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甚至還體驗了利用沙坑來模擬考古,真的是非常有趣!
邱鈺雯2021/10/4 下午 10:25:25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蔡宜臻
標題 Google問卷
內容
經過多次修改,整合了許多不同的問題,形成一份問卷
慢慢將問卷發出,一份份回覆也緩緩來到,成就感爆棚!!
整理大家的回覆後,發現雖然博物館才開幕半年,但在花蓮地區還是有不少名氣!!

蔡宜臻2021/10/3 下午 02:59:34
9作者 胡玳舞
標題 對於努力到現在的感想!!!
內容
今天寫札記時,不經回想起之前到現在做小論文的點點滴滴。
雖然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小輪文,但還是格外的緊張呢!
這次的組員都是國小的朋友們,我們決定一起努力完成一篇小論文,或許還有機會得冠軍?!
反正這次我們都會好好加油的!!!

胡玳舞2021/10/3 下午 02:58:26
8作者 蔡宜臻
標題 書面報告
內容
整理完Google表單後,我和組員們開始寫書面報告。
我們把之前搜集到的資料整理好,就開始去寫書面報告了,組員們都認真的去思考、查詢之前沒看到的資料~
不久之後,我們就完成差不多一半的書面報告了!
今天就先告一段落了,明天也要繼續加油~

蔡宜臻2021/10/3 下午 02:38:38
7作者 李詠筠
標題 假日時來學要趕小論文
內容
今天我們要來學校趕小論文,我們有分工,我和一個同學是負責把札記完成,另一人做活動集,書面報告事先完成的那位同學做。
總結下來,就是把沒做完的東西都完成啦!!!

李詠筠2021/10/3 下午 02:30:06
6作者 李詠筠
標題 去考古博物館-後
內容
去到了博物館時我們體驗了挖考古時的大概行程 ,就是拿一個正方形的框框,中間有九個框框,接著把兩個竹筷子插進沙子裡,之後把正方形框框拿起竹筷子不要拿起來,因為等等要再把正方形框框放回去,所以不能拔,接著把正方形框框放旁邊,接著用桶裡的小鏟子一點一點的把沙子挖走,之後等挖到東西時在用刷子刷乾淨,但不要在還沒刷時直接拔出來,刷好後,就把它拔起來,接著只要在把這個東西畫出來就好了。

李詠筠2021/9/30 下午 12:53:47
5作者 李詠筠
標題 壽豐考古博物館-行前準備
內容
準備的東西有:1.水壺2.筆記本3.筆4.最重要的是帶上自己的腦袋
準備問題和資料以及手機進行拍攝
接下來就準備當天要背的包包,因為防疫期間所以我們要準備酒精及口罩!!!
最後我們就準備去考古博物館啦~~!!






李詠筠2021/9/28 下午 12:47:50
4作者 胡玳舞
標題 考古博物館-考古體驗趣
內容
昨天,我們去了壽豐考古博物館!
老師帶我們體驗該怎麼挖掘考古,工具有方格網 、鏟子、 挖勺等......把方格網對準後,兩旁插入竹筷,並用鏟子將考古所需的範圍畫出,便可以開始考古真正重要的任務了。一鏟一鏟地將最表層的沙清除,千萬不能一口氣挖下去(否則可能會不小心傷害到古物),我們就這樣慢慢地挖,博物館放的古物!!

胡玳舞2021/9/27 下午 12:50:57
3作者 蔡宜臻
標題 初探考古
內容
對我來說,考古是一門藝術,歷史由考古發展,世人也由考古認識以前的世界。
但考古對於一般民眾來說,總是感覺隔著一面玻璃,怎麼摸也摸不透。
在進行探討之前,我對於考古也只有一些表面上的認識,期待經過小論文能讓我更深入了解考古,也希望能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考古這門不為人知的藝術。

蔡宜臻2021/9/15 下午 12:50:36
2作者 胡玳舞
標題 我們竟然要探討考古博物館!!!
內容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網路小論文競賽,這次要探討的主題對我來說真的很奇特!!!!我從來不知道花蓮有這種和歷史相關的博物館,聽到老師對於主題的建議,我和其他成員在當下就決定要往這個未知的目的地進行深入的探索。

胡玳舞2021/9/13 下午 12:35:09
1作者 李詠筠
標題 什麼!!??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花蓮有個考古博物館!!!!!
內容
老師說我們花崗山有個35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了繩紋陶片、石刀等文物!
當時的我好驚奇,原來古代遺跡可以離我的生活這麼近!我充滿著好奇,回家後用google大神搜尋了關鍵字「花蓮考古」,搜尋結果竟然出現了「花蓮縣考古博物館」的訊息。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花蓮也有博物館嗎???心中又充滿著疑惑,向爸爸、媽媽、哥哥、朋友們詢問知不知道「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他們給我的回答也是一臉驚訝的表情說著「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花蓮有博物館嗎???」
原來大家都跟我一樣,都不知道我們可愛的花蓮有個考古博物館呢,我想要瞭解這個博物館,向大家介紹它。

李詠筠2021/9/11 下午 09:09:06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10書名 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
作者 劉益昌
出版社 玉山社
簡介(摘要)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千至6千5百年的歷史。
因此,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作者也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的劉益昌先生,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繫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台灣的發展過程。
導讀
台灣的歷史書寫受到文字、政治以及漢文化的影響至深,歷年來對於歷史的認知受到歷史教育嚴重的影響,由於漢文化為中心的大中華史觀為核心,因此所看到的台灣歷史幾乎是一部漢人移民台灣的過程,而且這個移民過程也並非眞實的狀態,而是根據文字紀錄和傳述所構成的虛擬歷史。這種狀態不但見於教學的教科書,也見於地方文史工作者所著述的地方歷史,當然由公家機關所撰述的史志除了原住民區域之外,可說幾乎都是描述漢人的歷史。但是台灣的「漢人」有相當數量只是擁有或使用漢文化的人群,並非是民族分類中的一個族群,所以今日所見台灣的歷史,可以說是漢文化或擁有漢文化的人群逐步在台灣擴張的歷史。
從當今的狀態而言,台灣是南島、漢二個大的文化體系和人群構成的國家。常說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觀點,其實是台灣漢文化人群的四百年史,甚至可說是漢人殖民台灣的過程所做成的歷史。因此一部台灣歷史的書寫,無疑需要審愼思考。歷史書寫的態度必須思考以土地為主,也就是以土地為主的史觀。
做為一個考古學研究者,從埋藏在地層中古代人類所留下來的考古遺址,得以發現這塊土地所擁有的眞實歷史和文字記載的歷史之間,可說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從現代智人進入這塊土地開始,至少已有三至五萬年的歷史,若往前溯至直立人,更是二十萬年以前的人類活動史,我們很難說明這些早期的人類他們不是「台灣人」,他們所留下來的文化與過程不是台灣史的一部分,更何況從血緣與基因的角度而言,舊石器時代的人們無疑將基因留存在當代人的身上,所以為何不能將歷史推早到有人類居住在這塊土地開始?
再者,今日台灣原住民族祖先型態的南島文化初期形成的過程,從考古學的資料而言,淸楚說明是在台灣這塊土地逐漸發展而來,原住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透過考古學研究資料,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無疑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更何況南島民族的祖先是一個擅於海洋航行的人群,因此遷徙到鄰近的島嶼自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這種遷徙造成南島文化向島嶼東南亞擴散,覆蓋於原有人群與文化之上,成為今日島嶼東南亞區域最重要的文化體系。再向南側與東側遷徙,終於構成大南島文化,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其間的島嶼東南亞,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海洋民族。這種人群與文化擴散的過程,無疑也是整體台灣大歷史的一部分。
帶有漢文化的人群,一般都認為是十七世紀以來荷蘭、西班牙殖民者以及隨後的鄭氏、大淸帝國一系列外來統治者所帶來,但是從考古學的觀點而言,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漢人早期移民澎湖群島,從九世紀末以來就有漢文化人群進入捕魚或定居,或者做為貿易的轉運站,這些是大家所熟知的歷史知識,也有少許文獻。但是台灣本島西海岸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因此歷史完全不書寫,其實台灣本島西海岸南北近年已經發現相當數量的考古遺址,擁有九世紀末以來的外來陶瓷器,這些外來物品可以確認是海峽對岸中華帝國唐末五代以來經過宋元直到大明帝國時期的產物,這些物品大多混入台灣本島史前最晚階段的考古遺址,也就是原住民族直接祖先的聚落之內。這無疑是早期進入台灣本島而且帶有漢文化的人群,文獻歷史雖無任何記載,但是考古遺址卻明顯的吿訴我們,帶有漢文化人群在不同時間進入的紀錄,無疑這是歷史的一部分,雖然沒有文字紀錄, 但由這些物質遺留卻明顯說明,考古學者也已經將這些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內外刊物與書籍。從上述南島文化與漢文化的例子,可以深刻說明考古學研究對於歷史書寫的重要性。作為一個考古學工作者,撰述這本小書的目的,在於深化台灣人對自己所屬土地歷史文化的想像與眞實,藉以建構一部眞正的台灣大歷史。
李詠筠2021/10/7 上午 10:31:10
9書名 嶼群相:臺灣考古(歷史文物陳列館叢書9)
作者 李匡悌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
簡介(摘要)
「島嶼群相──臺灣考古」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希望向社會大眾呈現本所考古學門長久以來在臺灣考古學研究上的工作成果。

導讀
試圖對臺灣史前史和考古文化的內容和意義,結合博物館的展示讓大眾得以瞭解本所考古學同仁們研究上的主題,以及現階段從考古材料裡,藉由分析研究所獲得對臺灣史前和歷史時代文化內涵的最新理解。
胡玳舞2021/9/15 下午 12:45:44
8書名 考古
作者 苗曉霞
出版社 三聯
簡介(摘要)
瞭解考古學家如何發現遺址,他們又是如何揭露那些關於我們祖先的飲食、文化和生 活方式的種種事?
導讀
瞭解法醫學和複雜的斷代技術如何為考古學帶來突破性的發展。
告訴你關於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和從太空觀測可疑歷史遺址的所有相關事物。
胡玳舞2021/9/15 下午 12:40:25
7書名 考古學專題六講
作者 張光直
出版社 稻鄉出版社
簡介(摘要)
本書根據1984年初秋作者張光直在北京大學考古系的六次演講記錄整理而成,內容集中於宏觀性探討中國考古與一般性問題的關聯。 是20世紀80年代國內最為流行的考古學讀物之一。 此次再版,《考古學專題六講(增訂本)(精)》還收錄了他去世前後發表的三篇文章,集中表現他晚年對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認識和反思。
導讀
先從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觀念分析中國古代社會的特徵,提出「從史前到文明的過渡,中國社會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連續性」,為對比中國古代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不同,張先生借用西方文明概念中文明的幾個特徵「文字、城市、金屬工業、宗教性建築」,在中國文明與中美洲文明的考古發現中去尋找這四個特徵,提出兩個文明轉變的概念:一種是西方式的突破性;另一種是世界式的非西方式連續性的文明,中國與中美即屬於後者。
胡玳舞2021/9/15 下午 12:25:54
6書名 考古的歷史
作者 梅芙.肯尼迪
出版社 究竟
簡介(摘要)
對許多人來說,考古學大概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學科,這種研究不但與己無關,而且必定非常無趣。但事實上,考古學的成果一向是大眾最感興趣的話題:從埃及帝王谷的王陵到秦始皇的兵馬俑,從蘇美人的楔形文泥板到阿茲特克人的神廟建築,從英格蘭的巨石陣到非洲的最早人類,從特洛伊的遺址到北美洲的維京人殘跡──古代人類的遺跡藉由考古學家的挖掘,得以重見天日。這些總是能引發無限好奇心的事物,都是考古學的輝煌成果,也是本書要告訴你的主題。
導讀
這本考古的歷史不同於一般的歷史書,除了介紹世界各地的考古遺跡之外,更講述考古學的發展。看完此書,才了解到原來這們挖老祖宗秘密的學問竟是如此新穎。當然,環遊世界一圈,了解眾多遺跡和其北景的「飽足感」更是不在話下。
如果你是歷史迷和考古,可以從此書看到不一樣的觀點及其他有趣逸事。如果你是旅遊家,亦可以從此書獲得旅遊書上沒有的知識。當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看完此書,絕對會讓你有去全世界看看人類老祖宗秘密的衝動!
蔡宜臻2021/9/14 下午 12:46:44
5書名 山海先民:臺灣史前工藝之美(AR互動繪本)
作者 朱正宜, 王韋迪
出版社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簡介(摘要)
  延續史前館說故事系列,本書主題為史前史展廳,介紹舊石器、新石器、鐵器石代先民利用打製、磨製和各項工藝技術,展現先民多采多姿的智慧,使我們更認識、更愛護,這充滿生機的臺灣,以生生不息地傳承這美好。

導讀
介紹舊石器、新石器、鐵器石代先民利用打製、磨製和各項工藝技術,展現先民多采多姿的智慧,使我們更認識、更愛護,這充滿生機的臺灣,以生生不息地傳承這美好。
李詠筠2021/9/12 下午 10:38:45
4書名 博物館一日遊 Willewete. Naar het museum
作者 作者:弗倫斯.德卡特 Florence Ducatteau 譯者:劉孟穎
出版社 韋伯
簡介(摘要)
你知道什麼是博物館嗎?你想知道在博物館可以做什麼事情嗎?這本書可以告訴你,博物館有什麼工作人員,還有什麼不同種類的博物館。可以碰觸藝術品嗎?什麼是圖錄?除了看展品之外,還能在博物館做什麼呢?翻開這本書吧!你可以找到上面所有問題的解答喔!除此之外,本書還有趣味的漫畫、一首詩、一些任務,當然還有小測驗,讓你成為一個真正的小小博物館專家!
導讀
 1.以繪本的形式,提供孩子生活中可能會碰到的知識概念。
  2.各冊主題皆不相同,內容囊括生活周遭的種種議題:動物、天文、地理、社會、人文.....等。
  3.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孩子進入知識的世界。
  4.故事情境做起頭,帶入重要的基本概念。
  5.不時插入較鮮為人知的小知識(「你知道嗎?」彩色泡泡部分)。
  6.配合有趣的活動提高孩子參與度。
  7.書的最後有一系列問答,讓孩子檢視自己之所學。
  8.以有趣、輕鬆且好玩的方式,讓孩子在閱讀的快樂中成長。
李詠筠2021/9/12 下午 10:31:35
3書名 考古台灣:穿越時空的蒐尋、解謎與保存
作者 陳歆怡
出版社 經典雜誌出版社
簡介(摘要)
  考古學家就像偵探,能從地層及一堆廢土中抽絲剝繭,描摹出史前人類的生命史與生活環境。透過考古,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的人類活動,以及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漫長變遷,是文化公民必備素養。
 文明的提升不只靠經濟實力,更有賴文化歷史的深度。因此,本書選取近二十年重要而精采的考古案例,以闡明:文化資產的核心價值乃在認識自我與尊重多元文化;考古遺址不僅是過去送給未來世代的禮物,也是建立土地認同、社會永續經營的基礎。

導讀
一、更新台灣考古知識,彰顯考古文化資產的價值
二、回應當代環境議題
三、以生動版面,拉近民眾與考古的距離
李詠筠2021/9/12 下午 10:27:30
2書名 臺灣考古
作者 臧振華
出版社 藝術家
簡介(摘要)
一般人總以為臺灣地方小,歷史又短,比起許多文明古國來說,根本無需考古,也無古可考。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看法。臺灣不但需要考古,而且有考不完的古。
導讀
一般人總以為臺灣地方小,歷史又短,比起許多文明古國來說,根本無需考古,也無古可考。其實,這是一個不正確的看法。臺灣不但需要考古,而且有考不完的古。
李詠筠2021/9/12 下午 10:22:54
1書名 消失的古國:考古學家如何發掘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36個國家
作者 胡楊
出版社 大是文化
簡介(摘要)
本書作者胡楊是西北大學歷史學博士,他透過考古的遺跡,一 一介紹中國歷史上存在、但地理上消失的國家,引領讀者循著蛛絲馬跡──古城遺址、古墓與文物──重新認識戈壁沙漠上這些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已然消失的古國。
導讀
沉睡千年的樓蘭美女、《鬼吹燈》裡的精絕古城、因「汗血寶馬」而聞名的大宛,引領讀者循著蛛絲馬跡,重新認識這些曾盛極一時、如今已消失的古國。
李詠筠2021/9/12 下午 08:33:30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烤骨?烤穀?是考古啦!—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初探》 書面報告邱鈺雯2021/10/8 上午 11: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