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裡的料理詩──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初探

專題名稱廚房裡的料理詩──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初探

專題描述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隊伍名稱吃貨探險隊

指導老師康書恩 

參賽學生雷詔評 邱祖昂 林冠麒 林昕穎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馬斯洛(A.H.Maslow)
來源 https://reurl.cc/95o1YV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1.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2.探索性研究法。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的研究、實作成果。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網路文獻,增益研究者對「需求階層理論」的認識,並促發料理作為果腹用途外的更多可能性。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6:21:39
9作者 洪震宇
來源 《風土餐桌小旅行:12 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圖書文獻,增益研究者對於「在地風土文創化」的可能性。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6:18:32
8作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來源 https://www.coa.gov.tw/ws.php?id=13073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網路文獻,增益研究者對於花東縱谷「生態優勢」的認識,促發「風土文創化」的可能。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6:17:38
7作者 林積萍
來源 黎明技術學院餐飲管理學系《飲食文學教材運用於產學合作之研究》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網路文獻,加廣研究者對於「飲食文學」的欣賞面向,透過文學家之手眼所創作之動人文字,慢慢擴及「文創化」之產學合作的可能。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6:16:13
6作者 王淑慧
來源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大林分院《需求之相關理論與評估方式》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網路文獻,增益研究者對於馬斯洛「需求理論」有更深入之認識。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6:15:22
5作者 陳孟琳
來源 《飲食文學的人生滋味──淺談林文月的《飲膳札記》》專題小論文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網路文獻,增益研究者對於「藉料理說故事、傳達情意」的感通能力,並模擬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舌尖上的味蕾感受。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6:14:29
4作者 柯乃文
來源 佛光人文學報第四期《飲食文學的耕耘者──焦桐於當代飲食文學之貢獻》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網路文獻,增益研究者對於臺灣飲食的意義與價值有更深入之瞭解,並模擬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舌尖上的味蕾感受。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6:13:03
3作者 黎以萱、盧元媜、顏妤庭
來源 《焦桐《臺灣味道》的行文特色》專題小論文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網路文獻,增益研究者對於臺灣飲食的意義與價值有更深入之瞭解,並模擬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舌尖上的味蕾感受。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6:12:12
2作者 王運之
來源 《消失中的飲食:探究都市阿美族之年長者飲食樣貌──以野菜為例》碩士論文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網路文獻,增益研究者對於阿美族「野菜文化」有更深入之認識,同時感通「野菜文化」對阿美族人的深刻意涵。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6:00:13
1作者 陳則宏、莊承憲
來源 《花蓮無毒農業的探討與分析》專題小論文
描述 ●專題研究動機: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學習歷程中,研究者將大量嘗試以現代詩紀錄階段性的成長,增益另一種啟發。
●專題理念與目標:近年來,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雖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然則快速的社會變遷以及缺乏深度的物質追求,卻令人們的心靈層次愈加貧乏。因此為提升現代人對於生活質感的審美需求,以及讓人們重新連結土地經驗與文化認同,使幾近荒蕪的社會透過「慢活」注入更多感性思維,特此進一步做出相關討論、分析和實作,以實現上述繁複且仍未具體化之目標。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藉由網路、特定圖書等,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應用。
●預期效益:藉由閱讀此網路文獻,增益研究者對於花蓮在地特色農法「無毒農業」有更深入之認識。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05:58:11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0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110學年度小論文競賽_NO.112吃貨探險隊_活動影音集
說明
包含本次小論文研究過程中,有關研究成員之分工簡介、原住民野菜市集田野調查、「洄來」及「大地調色盤」二道原創花蓮風土文創料理實作、原創料理故事和概念、原創料理銷售實驗、精美菜單、研究者紀錄花絮小書等節錄片段,希冀較清晰的呈現此次小論文從無至有的動態過程。
康書恩2021/10/8 上午 10:09:07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文獻探究與深研之筆記及心得
說明
經過多方資料的彙集查找,最終選擇了《台灣新野菜主義》、《好吃》、《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三部書作為主要參考及計畫的依據。《台灣新野菜主義》一書詳細論述了阿美族的野菜文化、生活中的野菜運用、阿美族野菜圖像等內容,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野菜資訊,和效法自然的飲食觀。《好吃》一書則以鞭辟入裡的美食觀點,為我們注入了「好吃的人創造了好吃的東西」的獨到見解,指引了「飲食文創化」的可能方向。而《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一書,深刻的為我們說明如何為地方賦予意義、帶來生意、妥善取用資源、催生轉型機會等重要指標,讓本次研究的主題增添了更加清晰的實踐方法。
康書恩2021/10/4 上午 09:02:45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風土文創料理銷售實驗
說明
  經由二次料理銷售實驗,食客龔小姐及紀先生均表示,對於當次用餐感到相當滿意。兩位均選定了「大地調色盤」及「洄來」,其中龔小姐對「大地調色盤」尤有啟發;而恰巧身為阿美族的紀先生則對於「洄來」特有感觸。
  龔小姐回饋道,自閱覽菜單開始,便有了前所未有的體驗,隨後在品味料理的過程中,藉由五感六覺的開啟,彷彿真的化身為詩中的鳥兒,翱翔於田野之上,見著了花蓮農業富饒的景象,被這「大地調色盤」所深深吸引、留戀;而此道料理與一般的外食不同,沒有過重的調味,獨留清甜,因此用餐完畢後仍餘韻猶存。
  紀先生則回饋道,自翻看菜單中「洄來」的詩,便受作品當中的意境觸動心弦,而後在用餐過程中,尤其依主廚所示在釋放五感六覺的瞬間,一幕幕與意境相關的回憶便湧上心頭,於是乎甚至無意間眼眶泛淚,加以鹹果凍獨特的風味、薑黃小米飯微微的熱辣,讓他有如詩裡的主人公,在海邊沉吟往事,久久無法自拔。
康書恩2021/10/1 下午 10:28:46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風土文創料理實作
說明
實作文創料理「大地調色盤」、「洄來」。
康書恩2021/10/1 下午 10:23:55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風土文創料理概念成型與菜單設計
說明
1、 「廚房裡的料理詩」故事及概念
(1)第一道料理「大地調色盤」
  此道料理以鳥兒俯瞰大地之姿,遍覽花蓮這片土地興盛的農業發展,生機勃勃的農作物散發著五顏六色的光彩,彷彿一只調色盤,視覺映像勾起了對自然鮮甜的味覺的渴望。
(2)第二道料理「洄來」
  此道料理融入花蓮阿美族的族群議題。許多部落青年,嚮往著大都市的繁華與工作機會,但未必都能得償所願,衣錦還鄉。故事背景的主角就是如此,辛苦打拚,卻受糊口的壓力摧殘,終究只能落魄的回到原鄉,在親近的海邊百感交集,苦訴衷腸。
2、 「廚房裡的料理詩」菜單呈現
  本次料理的菜單以自然、清新為基調,並一改傳統菜單唯獨憑藉菜餚圖示吸引顧客的方法,而是逕直將筆者所撰寫的二篇詩文鋪展於內頁,讓顧客透由文藝之美,激發品味料理的想望,為新穎、創意、隆重且富有概念性的質感包裝,以此引發消費動機。
康書恩2021/10/1 下午 10:19:56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風土文創料理食材選定及擺盤設計
說明
選用的食材,須為當地、當令、減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且具有花蓮無毒農業標章,或是阿美族天然野菜,以精準的闡述「風土」一詞的意義。透過至花蓮縣吉安鄉仁里原住民市集購買野菜、拜訪阿美族前輩的部落田野採集野菜、光顧花蓮市農會農民直銷站選購「無毒農業標章」蔬果等方式,完成了食材的採集。因此選用的食材共分為兩類:阿美族野菜蒐羅了麵包果(族語:apalo,產季7~8月)、紅糯米(族語:vangsisay a panny,產季8~9月)、小米(族語:havay,產季8~9月)、龍鬚菜(族語:poki,產季5~9月)、扶桑花(族語:lunaa,產季1~12月)、芋頭(族語:tali,產季8~10月);無毒農業標章蔬果則採買了紅莧菜(產季7~9月)、藍莓(產季5~10月)、蝶豆花(產季4~9月)。
康書恩2021/10/1 下午 10:10:49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風土文創料理概念創想
說明
透過「意識流」寫作法,讓研究者自不同的音樂中汲取靈思,從思緒的洪流中抓取需要的片段,對料理背後的故事和概念進行創想。
康書恩2021/10/1 下午 10:06:09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第三次田野調查
說明
於2021年8月12日,至花蓮縣吉安鄉的仁里原住民市集,現場向擺攤的阿美族人進行野菜議題的訪問,充分完整了實作的行前準備。
康書恩2021/10/1 下午 10:00:09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第二次田野調查
說明
在2021年8月9日至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寶島花園」,以及阿美族部落的田地、鄰邊考察,藉由實際與農人的互動和直接的採集機會,確立了文獻資料的真實性,以及原鄉農業轉化為文創飲食的高度可能性。
康書恩2021/10/1 下午 09:58:14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第一次田野調查
說明
於2021年3月20日至花蓮縣吉安鄉的「阿美族文物館」進行考察,大致了解了阿美族的文化背景、飲食特色,又乃因阿美族為花蓮地區人口最多的原住民族,是以決定多參用其元素,作為本次小論文的立論、實作要點。
康書恩2021/10/1 下午 09:52:58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雷詔評
標題 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初探──第一次研討會
內容
  一月下旬的一個陰天,老師和我正如火如荼的討論著小論文,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行程,起因於一段故事。
  去年十月,老師在課堂上詢問:「是否有人願意參加『小論文』比賽?」接著說明「小論文」的研究型式、競賽章程,並補充若有志參與的同學,會要利用課堂外的閒暇時間進行研究,有其一定程度的辛苦。那時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小論文」這個名詞,感到新奇、躍躍欲試,卻又唯恐自己的程度不足,因而躊躇不前,遲遲沒有向老師報名。
  沒想到後來,老師竟主動向我提出參賽組隊的邀請,在和媽媽討論過後,我決定接受這個挑戰。因為,不論結果如何,過程都是一種學習。
  等了又等,終於等到了小論文的第一次文獻研讀討論會,那天,我顯得格外興奮。我們探討了「有機農業」和「無毒農業」的差別:「有機農業」不使用農藥但使用化學肥料;「無毒農業」則既不使用農藥,也不使用化學肥料,是純天然的農法,因此「無毒農業」的健康程度更勝於「有機農業」,「無毒農業」還是我們花蓮具有認證的驕傲。
  儘管目前只進行第一次討論,但卻覺得愈來愈有趣,舉凡在圖書館尋找適合的文獻、上網找資料等,都令我學習到非常多課堂以外的知識。相信未來,在老師的持續引導下,我們的小論文會更加豐富,而我也會不斷的成長。

只知
「有機」好
不知
「無毒」勝「有機」
美味的料理
需要
最健康的食材
「有機」為亞
「無毒」為冠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10:02:59
9作者 雷詔評
標題 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初探──第二次研討會及第一次田野調查
內容
  時光飛逝,我們的研究愈來愈有骨架了,當我在研讀《台灣新野菜主義》一書時,除了對於阿美族人的文化感到驚艷和敬佩,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他們獨特的烹飪方法「石煮法」。
  「石煮法」的原理是,將洗乾淨的石頭烤得比火熱後,丟入放有清水和野菜的鍋中,等待片刻,藉由「熱傳導」原理熟成料理。也許這會成為我們實作文創料理的方法之一,而我也想將這個知識分享給家人,自製「石頭火鍋」!

一個擁有獨特文化的族群
一個曾被貶低的族群
一個與自然共生的組群
一個就地取材的族群
一個與眾不同的族群
一個文化逐漸流失的族群
誤會造成了隔閡
歷史的錯誤還來得及彌補
認識它們,瞭解他們
保存它們,體驗他們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10:00:18
8作者 雷詔評
標題 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初探──第三次研討會及第二次田野調查
內容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有所謂「需求階層理論」,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需求」,是一段漸進的過程。
  人類在飲食文化的發展也是循序成長的,一開始對食物的需求,乃由於要溫飽肚子、生存下去;但當生活環境逐漸安全、不致匱乏以後,人們開始追求色、香、味等「審美需求」,甚至還會反思自己所食的原料是否足夠「健康」,這真是有趣的新發現!

努力
和碳足跡說分手
然後轉身
認識原鄉的野花、野菜、
香草植物、多肉植物
還有種在溫室內的蘭花
原住民婆婆的菜圃裡
有沿著牆邊生長的龍鬚菜
攀爬藤架的冬瓜
還有泥土縫中
迸出笑容的蝶豆花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09:59:28
7作者 雷詔評
標題 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初探──第四次研討會及第三次田野調查
內容
  在《好吃》這本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描述,例如:古時候的人不惜冒險,也要吃到肉質鮮美、但劇毒無比的河豚魚,他們會在餐桌旁準備一個糞桶,等到毒素反應時再喝下糞水,並送醫診治。這種經驗是身處現代的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讀到時不禁令我捧腹大笑。
  此書還論道:「美食是一種回憶,美食是一種積累,美食甚至是一種天賦。但美食更多的還是一種個人經驗。」世界各地都有當地的名產,每到一處旅行,品嚐在地美食的經驗便成為了一種回憶,例如:吃到椪餅就會想到臺南;吃到牛舌餅就會想到宜蘭。去過的地方愈多,吃過的美食也就愈多,回憶也就愈厚。美食,連結了世界的脈絡。

逛原住民市集
親切、活潑的氛圍
阿姨耐心介紹品項
初見野菜、樹豆、甜酒釀
晚餐,成了盤中飧
混合著天然的泥土味
嚐起來有淡淡的苦,淡淡的甘
是原鄉的好滋味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09:58:36
6作者 雷詔評
標題 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初探──第五次研討會及料理實作
內容
音樂響起
意象的文字映現鍋中
再加入標點
融合最適宜的修辭調理
趕緊準備音韻和
節奏──
哇,真是味覺與心靈的
雙重饗宴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09:57:51
5作者 林冠麒
標題 新世代獨領風騷的「體驗經濟」
內容
  在這次的研究中,經由閱讀《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一書,我認識了「體驗經濟」這個名詞,它讓我想起過去一趟美食之旅的經驗。
  那時,我們一家人前往屏東,不顧路途遙遠,就為了嚐到「幾拿母(cinamo)」。這令我相當好奇:究竟是多麼稀有的食物,值得我們千里迢迢去品嚐?
  開了一陣子的山路,我們到了阿嬤家,我一頭霧水:不是要去吃幾拿母嗎?怎麼會來這兒?媽媽似乎是看懂了我的疑惑,便告訴我,做幾拿母的廚師就是阿嬤!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幾拿母竟是我們家餐桌上常見的菜色!
  大老遠跑來屏東,就為了吃這道豬肉裹著檳榔葉的家常菜?真是愈來愈困惑了。媽媽這才解釋道,幾拿母是阿美族代代相傳的菜、是記憶的傳承,它的美味源自於簡單。媽媽還補充道,阿公曾為了這道菜,在捕獵山豬的過程中受了重傷,這件事讓她永生難忘。
  邊聽這些故事,邊吃著口中充滿葉香、鹹鹹的幾拿母,再看看周遭樸實的用餐環境、阿嬤親和的笑容,如此簡單的菜,頓時變得美味無比,回甘再回甘,像是施了魔法一般,令我印象深刻。
  透過那次旅程經驗,連結《風土經濟學》的概念,使我明白,「美食」的意義,並不一定是料理有多精緻,而是餐飲中揉雜了新奇、故事以及人情。沁入骨髓的感動,創造了永恆的價值,也驅動著不斷消費的可能性,這便是「體驗經濟」在新世代獨領風騷的關鍵。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09:56:54
4作者 林冠麒
標題 飲食,不簡單
內容
  透過這次的小論文,我們閱讀了許多文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好吃》書中的一句話:「三年出得了一個狀元,三年出不了一隻火腿」,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火腿的製作過程繁雜,要是沒有足夠的品味、技藝,一道可以「吃入人心」的料理便難以完成。
  所以,真正的好料理,其實樣樣都是「功夫菜」,除了食材必須自然鮮甜、有品質保障外,廚師還得擁有深厚的智慧與經驗,才能將料理創作得恰到好處。飲食,真不簡單!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09:56:11
3作者 邱祖昂
標題 吃「草」的民族
內容
  小時候我很疑惑,為什麼每天晚餐都是吃草?直到上了大班我才知道那並非「草」,而是阿美族人日常的飲食───野菜。這是母語老師告訴我的知識。
  老師說,我們是最擅長實用野菜的原住民族,大自然就像我們的冰箱,蔬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就地取材,新鮮立刻送到家。
  聽完老師的說明,我感到非常驚喜;如今,又因參加這次的小論文比賽,閱讀了《台灣新野菜主義》這本書,使我更深入了解野菜,也讓我感到很榮幸,原來我們阿美族的文化這麼有智慧。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09:55:31
2作者 邱祖昂
標題 阿美族人的智慧
內容
  在此次的小論文研究中,我尤其喜歡《好吃》這本書,更對於它「三年出得了一個狀元,三年出不了一隻火腿」這句論述感到印象深刻。
  這令我想起我曾在某家餐廳點過的一道菜,菜名喚作「情人的眼淚」,聽起來相當有詩意。它所使用的食材僅是阿美族人熟悉的野菜,不過卻因這植物只會在下過雨的角落生長出來,故而有了這麼應景又動人的名字。
  於是當它被煮成湯時,那種鹹鹹、滲入人心的滋味,不由得讓我為阿美族人的創意而感動。所以,料理真的是人們生活縮影與智慧的結晶啊!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09:54:51
1作者 林昕穎
標題 一趟充滿驚喜的研究之旅
內容
  經由這次的研究,我發現在生活中不只是阿美族人,即使是客家人的外婆也會去路邊採野菜,那些不起眼的「小草」,對內行人來說可是美食呢,且因為純天然,所以從不必擔心農藥殘留。
  還記得年幼時,我就已經嚐過野菜,但直至今日才對野菜有更多瞭解:地木耳、雨來菇、情人的眼淚,這些都是常見的野菜。聽媽媽說,雨來菇的清洗相當麻煩,若搓揉得太大力,就會破破爛爛;但如果沒有好好洗滌,又會吃到滿口沙。原來一盤軟綿滑順、美味小巧的雨來菇,在料理前竟要如此費工!
  而透過這次編寫小論文的過程,研讀了《台灣新野菜主義》一書,我才知道餐桌上易見的龍鬚菜,居然也是野菜的一種!在阿美族人的「野菜市集」,甚至還有輪胎、十心菜、阿里鳳鳳等未曾見過的野菜,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花蓮風土文創料理實作的當下,更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大地調色盤」和「洄來」這二道菜,竟然真的可以把人們的生活影像和心路歷程,藉由料理傳達出來,實在是太新奇了,為我的小小世界增添回味無窮的風采!

康書恩2021/10/5 上午 09:54:06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10書名 《八角哲學》
作者 江振誠
出版社 天下雜誌
簡介(摘要)
臺灣成長、日本記憶、再加上法國經驗,名列世界最佳50大餐廳的米其林大廚江振誠身上藏著與眾不同的創意DNA。簡化、後退、放下。臻至完美。他沉澱二十多年的廚藝創作,從自然與人文中獲得的實做經驗,創造出屬於他獨特的創意哲學──八角哲學。不論你是在餐廳工作、或單純喜愛美食,還是期盼發揮自我創造力的人,都能從他的八角哲學中啟發靈感。
導讀
「八角哲學」涵蓋八個創意元素,包括鹽(salt)、質(texture)、憶(memory)、純粹(pure)、風土(terroir)、南法(south)、工藝(artisan)及獨特(unique)。這八個創作元素內涵豐富、實用,各有其獨特的個性,也各自延伸出不同的屬性,創造出最平衡的體驗。「八角哲學」可以組合成一道完美的料理,可以檢視擺盤設計、也可以用在其他創意發想,是Restaurant ANDRÉ 所有創意的骨幹,是江振誠激發創意與管理創作流程的方法。
康書恩2021/10/6 下午 10:17:56
9書名 《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
作者 呂明、陳紅雯
出版社 師大書苑
簡介(摘要)
本書由馬斯洛的五部主要著作和百餘篇論文濃縮而成,對第三思潮中的其他重要的心理學家的思想也有介紹和詳述,深入淺出,適合專業讀者和一般讀者閱讀。
導讀
西方評論界認為,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瞭解自己過程中的又一塊里程碑。本書集馬斯洛思想之大成,深入淺出的闡述了馬斯洛關於人的基本需要、發展需要、潛力和自我實現的思想;這些思想從心理學上鞏固了對人性的信念,強調了人的尊嚴。
康書恩2021/10/6 下午 10:17:37
8書名 《完全壯陽食譜》
作者 焦桐
出版社 二魚文化
簡介(摘要)
詩人焦桐結合現代詩與食譜,以「壯陽」為題材,探討政治、個人記憶與肚腹之慾。作者選擇日常生活中人們最感興趣的壯陽議題,運用各類隱喻,創造美味料理,也是豐盛的心靈饗宴。
導讀
此書以兩性之間的情色愛欲來解構壯陽迷思,再次變化、呈現料理的真正滋味,完成食物由原生狀態到烹煮、到具備壯陽功能、再被翻轉為情色的一連串過程,形成一己獨特的「食色經濟學」。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10:13:31
7書名 《飲膳札記》
作者 林文月
出版社 洪範
簡介(摘要)
林文月教授細說十九種佳餚的作烹調過程,抒寫品嚐美食的樂趣和經驗,同時又不斷情思悠遠的回味與昔日師友、親人共處的美好記憶。讀這本溫馨感人的美食小品,讓人深深體會:生活其實可以如此美好!
導讀
優雅的女子做優雅的菜,好像一切都很合宜,即使煩惱也像是細斜的雨,恍恍飄過,街道便光潔了起來。那個時代(也許現在也是),寫作的女子拿寫作的筆,即使鍋鏟也能拿得像筆一樣,不沾一點人間的煙火氣息,有時那筆端會流露出一種類似的潔癖感覺,好像除了油墨,再沒有一點什麼能沾染上袖口……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10:12:09
6書名 《文化產業分析》
作者 廖珮君(譯)
出版社 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本書以政治經濟學途徑結合文化、社會及傳播三大領域,概述文化產製的關鍵論辯,包括媒體政策規範、產權、文化產品、全球化、數位化、及科技聚合等議題,不但匯整當代觀點與歷史性分析,也同時涵蓋娛樂及資訊事業,北美、英國、歐洲及全球各地的實際範例更皆囊括其中。
導讀
文化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專門探究文化和藝術。經濟學於十九世紀發展成為現代形式後,新古典主義的概念便支配了經濟學的研究假設及目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既不關注人類的需求與權利,也不介入社會正義的問題;它的焦點,是在探討人類欲望如何才能有效的獲得滿足。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10:09:43
5書名 《初心》
作者 江振誠
出版社 平安
簡介(摘要)
江振誠,國際料理界赫赫有名的Chef Andre,外型像模特兒,思維像藝術家,沒有顯赫的背景,也沒有傲人的學歷,許多人都想問,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這本書,不僅是江振誠把挫折烹調為美麗盛宴的指南,也將帶領我們找到追尋夢想的無比勇氣。
導讀
憑藉自身獨一無二的廚藝天賦,再加上難能可貴的認真和執著,一步一步築夢踏實。江振誠是臺灣青年廚藝界的典範,但更重要的是,當「餐飲廚藝」已漸漸成為青年學子追尋發展夢想的顯學的當下,隱藏在背後像他這樣願意全心投入、不屈不撓走向國際的勇氣與毅力,才真正是臺灣年輕人應當努力的方向。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10:08:11
4書名 《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
作者 洪震宇
出版社 遠流
簡介(摘要)
這本書提供了另一種旅行臺灣的方式,以各地鄉鎮的風土餐桌為起點,開啟一條透過食物,認識臺灣的新道路。
導讀
從東到南,由南轉北;從山巔到水湄,由海岸到平野;從閩南到客家,由原民到外省,小小的臺灣島蘊含著豐富迷人的生活內涵,每個小鄉小鎮都有屬於自己的風土餐桌,每道餐桌上的食物,都隱藏著臺灣多元族群在島內遷徙的線索。透過旅人以舌胃實地的田野踏查,了解百年來,臺灣人為了生活生計,島內行旅的故事;藉著小地方的生活體驗,感受人情的美好,以及族群的歷史文化與產業的變遷。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10:06:53
3書名 《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
作者 洪震宇
出版社 遠流
簡介(摘要)
本書是第一部聚焦臺灣本土的地方創生實戰手冊。作者歸納、演繹風土文化的創新思維,提出風土設計的完整方法架構,以21堂創意實作課,循序漸進闡述如何透過確切可行的實踐方法,以及自我能力的培養鍛練,創造出臺灣每個地方獨一無二的風土經濟價值,同時列舉諸多令人感動的經驗實例,並深刻探討返鄉創業的各種挑戰與課題。
導讀
風土經濟學是一套具實的方法學,21堂創意實作課程,從原理概念到執行步驟,再到實作練習,脈絡條理分明。期待能藉此有助於返鄉青年、地方組織、公務人員、餐飲民宿相關產業、社區工作者甚至企業界等,有效運用資源,創造轉型機會,在追求理念夢想的同時,解決現實問題,以面對臺灣鄉鎮農村的長遠未來。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10:05:08
2書名 《好吃》
作者 車前子
出版社 時報
簡介(摘要)
在本書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個人好吃歷史中的片段,邀請讀者一同從這部紀錄在舌尖上的典籍,體驗傳說中的鮮美與無法言傳的口感之妙,探索美食與人類的情感、記憶之間,深切而微妙的美麗連結。
導讀
美食是一種回憶,一種累積,一種天賦,但美食更多的還是一種個人經驗。美食本質上是個人的創造,甚至是杜撰,而美食史無非只是個人的好吃歷史罷了。歷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吃,此刻的吃,吃好與好吃。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10:04:04
1書名 《台灣新野菜主義》
作者 吳雪月
出版社 天下遠見
簡介(摘要)
此書源自於阿美族的野菜文化與生活智慧,期待以實際可用的方式,將野菜帶入生活,是一本兼具功能、文化與趣味的植物書。
導讀
本書從認識植物、採摘野菜、簡單烹飪出發,進一步引導體驗置身原野、親耕播種的充實愉悅。在現代人親近自然的同時,若能習得老祖先的生存智慧,必定更能珍惜,更能瞭解人與土地共存共榮的自然法則。
康書恩2021/10/5 下午 10:02:39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此篇論文從飲食概念出發,透由對風土、在地農業與阿美族文化的實際勘察,加以連結現代詩的美感意象、結構經營等藝術表現手法,進而產出深具文化創意特色的數道料理,作為花蓮風土飲食文創志業的初探,並盼能自過程中體悟「以感性思維支撐社會」的終極目標。康書恩2021/10/1 下午 10: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