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震了沒-花蓮地區地震災害之探究
專題名稱 | 今天震了沒-花蓮地區地震災害之探究 |
專題描述 | 花東縱谷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上,受板塊擠壓影響,地震活動頻繁。其中花蓮市區為花東縱谷人口最為稠密之區域,卻也是地震活動最為密集之區域,經中央氣象局統計今年(2021)至7/30日止約有超過2000起地震活動事件被記錄到,其中芮氏規模大於4的地震事件約有62起,這段時間的密集地震也不經讓人們想起2018年0206花蓮地震的恐懼。本專題透過文獻收集與實地訪視相關單位,重新認識花蓮地區地震的成因,彙整地震引發的災害,提出未來如何降災與減災的方案。 |
隊伍名稱 | 震人君子 |
指導老師 | 官振驤 |
參賽學生 | 黃于真 李沛軒 曾珮容 利竹涵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作者 曾珮容 標題 探查0206受災地區 內容 0206花蓮地震是在台灣時間2018年02月06日午夜23時50分42.6秒(世界時間2月6日15時50分 42.6秒)於台灣花蓮縣近海(花蓮縣政府北偏東方18.3公里)發生芮氏規模 ML6.0之地震,花蓮市、宜蘭南澳皆觀測到7級震度的大地震。主要的受災地點有統帥飯店、雲翠大樓和遠東百貨。看完這些受災地點,我發現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以及人類的渺小: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才是一切的主宰。 | 曾珮容 | 2021/10/3 下午 12:21:16 |
9 | 作者 利竹涵 標題 地震救難隊的身影 內容 英勇的救難大隊,哪裡需要救助,那裡就有他的身影。災難發生就會有救難隊的身影,大地震時許多房子都倒塌多災民受困在裡面,救難大隊就馬上行動,前往災難現場救助居民。有了救難大隊的奮不顧身,我們的生命安全多了一份保障。0206時這些救難英雄與時間競賽,一共在統帥飯店、雲門翠堤等大樓共救出200多人,包括其餘大地震驚恐的受影響民眾,有800多人安置在收容所。在很多人心中他們是如此的偉大。 | 利竹涵 | 2021/10/3 上午 11:25:39 |
8 | 作者 李沛軒 標題 戶外踏查 內容 我們去參訪國立東華大學的東台灣地震研究中心進行了野外踏查。我們首先參觀了振盪式震源車,它的功能是利用人工震源發送震波傳入地底,經地層界面反射返回地表後由接收器記錄;再來去地震前兆觀測實驗園區裡面的設備有地震儀、電離層觀測系統、地電觀測系統、土壤氡氣及二氧化碳觀測......等,透過這些觀測儀器了解地震前後電離層、土壤氣體變化,藉此推估未來地震的發生。這次的踏查讓我得知未來的地震有可預測的機率。 | 李沛軒 | 2021/10/3 上午 11:13:34 |
7 | 作者 利竹涵 標題 問卷調查的過程 內容 隊員們說可以用問卷調查來收集大家的看法,所以我們運用了課餘時間討論問卷的問題。我們使用了google表單和紙本問卷,我負責把紙本問卷給身旁的朋友填寫,而隊員們把google表單傳給親朋好友,成功募集到了4百多份,有了這些問卷的幫助使我們可以有更完整的的資料,從而瞭解被試對某一現象或問題的看法和意見。我認為這次的問卷調查對研究有非常大的意義,讓我們收集到許多寶貴的資訊及大家對於地震的想法。 | 利竹涵 | 2021/10/3 上午 11:05:03 |
6 | 作者 利竹涵 標題 對於地震我的想法 內容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平均每年發生2,200次以上之地震,地震對於我們來說可能很平凡,也可能很可怕可是當我們對於地震有相關的概念和安全意識時,就可以減少災害。與浩瀚的大自然相比,人類就如同滄海一粟般渺小我們也只能提升和保護好自己。還是期待能讓大家知災、防災,終極的目標是希望大家除了能主動「問問自己可以做什麼」,也能藉由各種知識的累積後,「想想自己能做什麼」。 | 利竹涵 | 2021/10/3 上午 10:54:57 |
5 | 作者 曾珮容 標題 尋找專題相關檔案 內容 我發現其實尋找合適的相關檔案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因為網路上的檔案資訊不一定正確,不能全部都相信,必須經過查證之後才能使用。最後我們找到一些相關科系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學術文章報告,因為這些檔案大部分都會經過一定程度上的求證,可信度和正確性會比一般坊間文張較能受保障。 | 曾珮容 | 2021/10/3 上午 10:53:14 |
4 | 作者 曾珮容 標題 預防地震 內容 台灣處於板塊邊緣的地震帶上,每年的大小地震不計其數,而靠近板塊交會處的花蓮更是經常發生地震。在遇到地震時,我們要做好趴下,掩護,掩住的三個步驟,趴下:,盡量放低自己的身體;掩護:尋找掩蔽物並保護好自己的頭、頸部;穩住:固定掩蔽物,使之堅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不要驚慌失措,要冷靜的處裡狀況,才能平安脫離險境。 | 曾珮容 | 2021/10/3 上午 10:48:15 |
3 | 作者 黃于真 標題 問卷調查資料彙整 內容 今天我們把紙本問卷收集到的資料登打至google表單中,因為google表單可以依照設定方式,彙整資料進行初步統計。我們共發放50份紙本問卷,扣除1份無效問卷,其餘49份問卷全部登打在表單上方便彙整及統計。 本次調查共計有477份有效問卷可進行統計分析,本次填答問卷性別,約有2/3的受訪者為女性,1/3為男性約有半數為花蓮人。以下列取3個初步統計結果 1.地震發生的可能原因(本題項可複選) (1)有99.6%(475人)的受訪者認為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會發生地震;(2)有79%(377人)的受訪者認為火山爆發會發生地震;(3)有63.7%(304人)的受訪者認為衝擊性(如隕石)會發生地震;(4)有58.7%(280人)%的受訪者認為人工因素(如核彈試驗)會發生地震;(5)有0.4%(2人)的受訪者不清楚地震發生原因。 因台灣位處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地震發生頻繁,大多數人都清楚地震發生原因與板塊運動有關。 2.請問您認為地震可能帶來的災害(本題項可複選) (1)有98.3%(469人)的受訪者認為地震會造成建築物傾毀(如房屋倒塌、橋粱斷裂、道路坍方);(2)有95.2%(454人)的受訪者認為地震會造成海嘯;(3)有90.4%(431人)的受訪者認為地震會造成山崩;(4)有95.4%(455人)的受訪者認為地震會造成地面斷裂;(5)有69(329人)%的受訪者認為地震會造成岩層液化;(6)有0.2(1人)%的受訪者不清楚地震會造成的損害; 每當大地震發生,新聞總會不停播放地震災害現場,常造成的災害有房屋倒榻、道路坍方等,部分地震甚至引起大海嘯,造成更大的傷亡,大多數人都了解地震可能造成的災害。 3.請問您是否知道社區之避難場所 (1)有52.2%(249人)清楚社區之避難場所;(2)有47.8%(228人)不清楚社區之避難場所 由調查結果發現,約有一半的人不清楚社區的避難場所,政府仍須加強宣導災難逃生及避難所等相關資訊,如可透過學校防災演練時,進行相關宣導並請學生返家後與家人分享,以強化民眾防災訊息。 | 黃于真 | 2021/10/3 上午 12:54:48 |
2 | 作者 黃于真 標題 問卷題目設計 內容 今天我們運用課餘時間進行問卷題目討論,我大致區分成3部分,分別是:地震成因與災損、0206花蓮地震以及地震來臨的應對與預防三個面向。訪談對象包括全台各縣市居民(以現居縣市為準),也包含各年齡層的受訪者。前3題為基本資料(性別、年齡及現居縣市),2提地震成因與災損、3題0206花蓮地震相關問題、以及6題地震來臨的應對與預防。問卷分成網路表單和紙本問卷,網路表單請家長協助發放,受訪者以出社會人士為主。紙本問卷帶到學校(慈濟學校財團法人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受訪者以學生為主。 | 黃于真 | 2021/10/2 下午 09:53:54 |
1 | 作者 李沛軒 標題 參訪心得-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 內容 今天我們去了東華大學的地震研究中心,秘書向我們介紹了各種測量地震規模的儀器、接收P和S波的儀器和預警系統......等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簡易地震儀,他是由擺錘、彈簧和電子驅動線圈組成;原理是利用彈簧懸吊或支撐重錘,當地震發生時,重錘便開始擺動,並和電子感應線圈產生相對運動,隨著震動振幅的變化而傳送出大小不同的電磁感應訊號,藉著記錄器告訴我們地動的情形。 | 李沛軒 | 2021/9/26 下午 04:35:45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網站名稱 地震的成因是因為板塊錯動?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震識》 網址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19197 網站簡介 人們嘗試用不同方式去了解地震成因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不過到了 1906 年舊金山地震後,人們才連結了地震與斷層的關聯,至於 1960 年代才興起板塊學說,也和地震的關係密不可分,板塊學說可以用來解釋地震,地震其實也是建構板塊學說模型的佐證,今天我們不止談科學,也談歷史,從地震的科學史來看人們探尋地震成因的脈絡。 | 曾珮容 | 2021/9/26 下午 03:28:02 | |
9 | 網站名稱 認識地震(1)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網址 https://web.fg.tp.edu.tw/~earth/learn/eq/sec1.htm 網站簡介 我們腳下的地面雖然感覺很穩定,實際上整個地球的表面是不斷在變動的。這種變動是因為地球的外殼上有許多的板塊,板塊如果碰在一起,就會產生推擠。板塊的推擠會造成陸地的隆起或陷落,在這些推擠的過程中,就會有地震的發生。 | 曾珮容 | 2021/9/26 下午 03:23:18 | |
8 | 網站名稱 維基百科 地震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9%9C%87 網站簡介 地震的成因、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誘發地震、氣候暖化跟地震的關聯、人工地震、地震波、地震度量、規模、震度、地震帶、地震災害、主要地震、地震測報、地震前兆、地震防治、常見名詞......。 | 李沛軒 | 2021/9/25 下午 09:45:48 | |
7 | 網站名稱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網址 https://www.cwb.gov.tw/V8/C/ 網站簡介 有關於地震相關資訊,例如︰全球地震、地震活動的彙整、地震百問(地震相關的問題)、地震防護、地震觀測網、災害地震、地震話題 ...... 等等。 | 李沛軒 | 2021/9/25 下午 09:31:29 | |
6 | 網站名稱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 地震成因 網址 https://south.cwb.gov.tw/inner/GWdD1572488382ofmr 網站簡介 全世界大致可分為七大板塊,這七大板塊可再加以細分為較小的獨立板塊。 地震成因: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一般所稱的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的原因又可分為: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例:隕石撞擊)。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構造性地震(地殼變動)為主。因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而這種錯動會釋放巨大的能量,當力到達地表時,引起震盪,就是地震。 | 曾珮容 | 2021/9/22 下午 03:17:01 | |
5 | 網站名稱 地震的防範 網址 http://night.tssh.ntpc.edu.tw/%E6%9C%80%E6%96%B0%E5%85%AC%E5%91%8A/%E 7%B6%B2%E9%A0%81%E6%AF%94%E8%B3%BD%E4%BD%9C%E5%93%81/link5/link5.htm 網站簡介 如何在地震前、中、後做好防範與措施,將地震的災害減少到最低,避免地震所帶來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地震發生前的預防措施:居 家 學 校 地震發生時的逃生原則: 在 室 內 在 室 外 在 學 校 在 辦 公 室 或 公 共 場 所 還有地震發生後的緊急措施 | 利竹涵 | 2021/9/21 下午 05:00:21 | |
4 | 網站名稱 台灣的地震災害與防範對策 網址 http://gis.geo.ncu.edu.tw/921/teach/%E5%9C%B0%E9%9C%87%E7%81%BD%E5%AE%B3%E8%88%87%E9%98%B2%E7%AF%84%E5%B0%8D%E7%AD%96%E9%A6%96%E9%A0%81.htm 網站簡介 地震造成的災害及所帶來的大規模的破壞是非常具有毀滅性的。地震所造成的影響基本上有六種。1.地面振動2.斷層 3.火災4.地形變動 5.土壤液化6.海嘯 地震災害的應變大部分在台灣地區的人可能不至於在下次大地震時受到傷害,而且損失也可能不會太大,可是有些人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來減低這些人及家庭的損失。一般而言,地震造成的災害可分為兩類:一是直接性的,即由斷層錯動,山崩與地裂等之地變、地盤振動及結構物振動所導致的災害;另一種則為間接性的,如堤防或水壩被震壞而引起的水災、維生線遭破壞使瓦斯外洩、電線短路引起火災、或是結構物之附屬物破壞使人傷亡等。 | 利竹涵 | 2021/9/21 下午 04:49:04 | |
3 | 網站名稱 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 網址 https://etec.ndhu.edu.tw/index.php?Lang=zh-tw 網站簡介 臺灣位於板塊碰撞帶上,快速的板塊運動速率及高密度的地震活動使得臺灣成為最佳的自然實驗地區。在國科會計畫的補助下,結合中央氣象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地質調查所及相關學術機構,共同合作於國立東華大學建置「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E-TEC; Eastern Taiwan Earthquake Research Center),作為臺灣東部地震相關研究的整合平臺及基地。其功能包括作為區域地震資料中心、地震前兆觀測研究中心、地震預警區域中心及地震防災教育中心;並配合行政院災害防救方案下地震前兆觀測平台及整合研究,並結合氣象局於東部的各類觀測站,如自由場強地動站、GPS、寬頻地震儀、結構震動觀測、井下自然電位場、地下水、地球化學、磁力儀、重力、伽瑪輻射儀、電離層觀測和地震預警等,以及其他學術界的各種觀測,共同建置台灣首座集中式「台灣東部地震前兆觀測實驗場」,提供對花東地區地震最完整而密集的觀測及研究。 | 黃于真 | 2021/9/21 下午 04:24:05 | |
2 | 網站名稱 臺灣地震與震災 網址 http://gis.geo.ncu.edu.tw/gis/eq/tweqharz.htm 網站簡介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反衝地帶,地震活動十分頻繁,平均每年大小地震超過兩萬個,其中有感地震(規模四以上)可達約四百個。台灣地區常受到地震侵襲,在本區從事地震觀測和地震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事。 日本人於公元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在台北中央氣象局之現址建立了第一個地震觀測站。在這以前,除了少數文獻涉及地面斷裂外,絕大部份的資料都是震災報告。自一八九七年日本人開始設站,到光復後由我政府增建,而完成了目前所謂「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早期這個測震網僅可偵測到大、中級的地震。為了研究地震活動、地體構造和地震預測,除了大、中級地震,更需要小及微小地震。政府有鑒於此,在一九六七年由國科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共同協商建立了目前屬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之「台灣遷記式地震觀測網」。有了地震觀測網後,地震專家才能定量且準確地分析震源的性質和地震活動之時空分佈。通常稱這種由儀器偵測而定的地震為「儀器記錄地震」。 | 黃于真 | 2021/9/21 下午 03:52:22 | |
1 | 網站名稱 防震須知 網址 https://www.tw.org/safety/earthquake-4.html 網站簡介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處,地震十分頻繁,據統計,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地震發生在這所謂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災害時有所聞,如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建築物橋樑傾倒...等,間接的使得爐火震倒、瓦斯管線破裂釀成火災或引發海嘯、河堤潰決造成水災等,均對人命財物造成重大的威脅,因此我們都該了解地震來臨時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 | 黃于真 | 2021/9/21 上午 11:3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