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廠「改」了,光復「變」了嗎?
專題名稱 | 糖廠「改」了,光復「變」了嗎? |
專題描述 | 我們都是目前就讀大興國小,在光復地區上學、生活的小孩,但卻沒有深入了解過光復糖廠從前的製糖發展與現在觀光發展,分別為光復地區帶來什麼影響。我們知道,糖廠曾經是光復最重要的經濟發展支柱,因此很好奇在糖廠停工前與停工後對於光復的經濟發展與市容的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我們將在這個研究當中,透過收集資料、採訪當地耆老,慢慢將糖廠以及光復地區的故事,一片一片拼出全貌,讓大家可以更深層的了解糖廠對於光復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
隊伍名稱 | 光復之興 |
指導老師 | 黃妍菲 |
參賽學生 | 石亞恩 林妍欣 蔣澄亮 |
序號 | 檔案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作者 楊妤婕。國立光復商工。高三4班 賴麗玲。國立光復商工。高三4班 劉郁青。國立光復商工。高三4班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1/11/2011111509014059.pdf 描述 此為光復商工學生針對糖廠旅客的旅遊調查,可以讓我們在最後研究階段,更了解目前糖廠會吸引什麼樣的觀光客前來。如果糖廠要針對觀光型態轉型,可以如何改善,吸引更多元的觀光客到此消費,提升在地經濟。 | 黃妍菲 | 2021/10/6 下午 01:58:23 | |
4 | 作者 吳寶林先生 來源 吳寶林先生採訪紀錄 描述 吳寶林先生,為光復土生土長的在地人,現齡約65~70歲之間。曾經在光復鄉公所、民意代表會服務超過30年,已退休。 老闆在公家單位服務結束後,在光復當地經營一家家產旅社。老闆表示東泰旅社,傳到他手中已經是在地經營第三代了。因此這個旅社與老闆本人,見證光復過去蓬勃的經濟發展時期,到現在生氣逐漸落沒的時刻。 我們希望採訪老闆,透過他口述在地生活超過40年的經驗,一步一步抽絲剝繭,更了解光復以前跟現在的興衰。 | 黃妍菲 | 2021/10/3 下午 06:19:03 | |
3 | 作者 李傳祥先生 來源 李傳祥先生訪談資料 描述 透過在地生活超過60年的李傳祥先生口述,重建光復過去糖廠停工前的風景,並且更深入了解在地經濟產業改變的過程。 | 黃妍菲 | 2021/10/2 下午 04:44:07 | |
2 | 作者 陳文光先生 來源 陳文光先生的採訪口述 描述 陳文光先生,出生於民國36年4月21日,在光復鄉在地生活了71年。以前曾經擔任光復鄉長、議員、秘書、區長、軍人,陳文光先生以前擔任鄉長16年。現在職業是光復糖廠正對面的豬肉攤老闆,這間豬肉攤店已經營業了50~60年了。 透過陳文光先生的口述,我們可以了解光復糖廠近30~40年的發展與改變,並且還能了解糖廠停工對於光復地區的發展差異。 | 黃妍菲 | 2021/10/1 下午 03:09:55 | |
1 | 作者 邱金鳳 來源 邱金鳳阿嬤專訪資訊 描述 針對邱金鳳阿嬤在光復的生活經驗,請他提出一些對於光復地區發展的建議,以及透過他的口述,重協助我們更了解光復昔日的光景。 | 黃妍菲 | 2021/10/1 下午 03:00:33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作者 蔣澄亮 標題 採訪李傳祥先生和陳文光先生的心得 內容 這一次和李傳祥先生與陳文光先生對談,對我來說是個有趣的經驗。因為兩個老闆對於光復未來發展的產業建議都不同。一個說因為光復的空氣很乾淨,所以希望讓這裡發展成為退休的好聚落,吸引退休的公務員來此長居,帶動當地消費。一個則說,希望從西部引進工廠,讓光復的人口再次提升,提升當地消費,刺激經濟,我覺得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十分有趣。 訪談中,我也聽到了關於光復糖廠停工的原因,是因為當時連續三年營收虧損,加上當時東南亞製糖產業興起,我們的糖價比不過對方,因此糖廠才停產蔗糖。 另外,光復糖廠之所以無法與光復共同經營出新的觀光型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糖廠的幹部多是外地派來光復的,只想管好自己的利益,沒有想要長期協助光復地區的居民發展新型態的經濟,所以,光復地區的經濟就逐漸沒落。光復的自然資源與附近瑞穗相比,天差地遠。人家有溫泉、泛舟、牧場可以帶動大量人潮進去消費。但是,光復的景點不僅很小,還多以單點方式經營,所以沒辦法推動大型觀光活動再次發展。 | 林妍欣 | 2021/10/1 下午 03:37:27 |
4 | 作者 林妍欣 標題 李傳祥先生與陳文光議員的採訪心得 內容 這一次跟花店老闆和豬肉攤老闆的訪問,對我來說是個很有趣的經驗,因為花店的老闆希望這裡是全台灣空氣最好的地方,但豬肉攤老闆想把重工業遷過來,所以這兩個想法是完全相反的,讓我覺得很有趣。訪談中我發現做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經驗,對經濟的發展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我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意見是。同時在這次訪問的經驗讓我學到,在採訪的時候對受訪者說話要大聲一點,不然受訪者會聽不到。 | 黃妍菲 | 2021/10/1 下午 03:25:57 |
3 | 作者 石亞恩 標題 李傳祥先生與陳文光議員的採訪心得 內容 這一次跟李傳祥先生、陳文光先生訪談,對我來說是個很棒的經驗,因為李傳祥先生、陳文光先生的建議相反。 李傳祥先生希望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因為優質的空氣,可以發展長住的退休生活區,吸引退休的人來這邊住、生活,就可以帶動光復的消費、經濟。但是,陳文光先生希望透過引進西部的工廠到東台灣,讓光復也更多工人進入,這樣就可以提昇這裡的消費經濟發展。訪談中我聽到了,原來光復以前有很多人,所以才有各式各樣的商店在此營業,對我來說是重要的資訊。 這次訪堂經驗我學到了,下次再訪問其他人的時候要做好準備、眼睛看著受訪者、說大聲一點、專心聽。 | 黃妍菲 | 2021/10/1 下午 03:24:44 |
2 | 作者 林妍欣 標題 採訪邱金鳳阿嬤的心得 內容 我覺得在這次的參訪中我知道了,在以前用手處理甘蔗頭和後來糖廠製糖的需求量加大所以金鳳阿嬤和他的家人投資機器,用機器處理甘蔗、幫人家犁田,賺的錢也比以前多。在這次的訪問中我了解了,更多關於光復的歷史和地方故事,跟光復這個地方又更親近了! | 林妍欣 | 2021/10/1 下午 03:18:13 |
1 | 作者 石亞恩 標題 採訪邱金鳳阿嬤的心得 內容 再採問金鳳阿嬤,剛開始的時候我有一點緊張,但是之後我發現其實不用那麼的緊張,因為一開始我不是很了解阿嬤,因為,是第一次採訪別人,也沒有類似的活動,所以才會緊張。我覺得金鳳阿嬤跟其他的阿嬤很不一樣,因為金鳳阿嬤對光復這個地方很了解。然後,她能夠將她的經歷寫下來與畫下來,讓這邊的年輕人、觀光客更了解光復地區的歷史與故事。 | 林妍欣 | 2021/10/1 下午 03:15:02 |
序號 | 封面 | 簡介(摘要)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6 | 書名 大和志-一個村落的誕生 作者 赫恪 出版社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簡介(摘要) 日據時期,日人曾在花東縱谷廣植甘蔗,設立台場。幾經時光流轉蔗園以廢,糖廠轉型。日本人來了,日本人走了……縱谷綠色如海的這員山村,依然留下當年來此金的閩客移民,世代為糖廠「會社工」的黑白人生。已分不清蔗糖的滋味到底還是不是甜蜜……曾是資深媒體人的赫恪,落腳花東縱谷最美麗的村莊「富豐社區」,以文字、影像和村民一起寫村志,紀錄這鋪在「綠海」之濱的山村墾拓史,營造沒了蔗田之後的新生機。 導讀 這本書是在說日治時期的光復,因為沒有怪手,所以只能用鏟子來挖這裡的小石子來種植東西。 之前的人會因為好玩偷去吃別人的甘蔗,如果被發現的話後果會很慘,不但被罰錢還會被「竹筍炒肉絲」。 | 黃妍菲 | 2021/10/7 下午 11:16:54 | |
5 | 書名 弗費特的旅行 作者 薜惠芳、葉慶源、敦靜怡 出版社 社團法人花蓮縣志願服務協會 簡介(摘要) 繪本中的松鼠弗費特化身成為公民科學家,透過牠活潑生動的觀察,讓讀著輕鬆的了解光復鄉內的人文生態景觀。繪本故事以光復鄉20~30年前的甘蔗田(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的前身)闈場景,除了與現今平地森林樣貌做對照之外,更將大和文化中的農田春耕秋收、蔗田收成、光復糖廠的繁榮、盛夏的馬太鞍濕地、阿美族豐年祭典融入其中。 導讀 有一隻松鼠牠去了有人類、動物的地方,牠看到了一些動物的屍體,也看到了會吐煙的糖廠,也有看到了阿美族的豐年祭、他們跟著人類一起跳舞,最後看到松鼠在牠的窩巢裡睡覺。 | 黃妍菲 | 2021/10/1 下午 04:06:27 | |
4 | 書名 長跑者 作者 赫恪·魯瑪林 出版社 花蓮縣文化局 簡介(摘要) 本書紀錄了大富火車站以前的發展故事,以劇本的方式呈現。內容包含大富村過去的舊地名、地址、人口、產業等資訊。大富村昔日的人口是5000人有耕種能力、勞動能力的青壯年或年輕人,現今已剩 500人,大多為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弱婦孺。昔日綠油油的甘蔗海,已經成為今日號稱東南亞最大的平地森林遊區—大和(大富村),是全國節能減碳的示範村。 導讀 本文是在介紹大風和大富的故事,內容主要在講,「大和蔗工歌舞劇團」以前的故事。會有像是媽祖繞境前行的「報馬仔」,劇本主要在講的就是吃甘蔗的故事,和甘蔗對台灣的影響演講故事。 | 黃妍菲 | 2021/10/1 下午 04:05:28 | |
3 | 書名 綠葉鄉土情 作者 葉仁炎 出版社 花蓮縣文化局 簡介(摘要) 這本書中,紀載了光復糖廠這邊的人口、土地的面積,以及最老的店【益壽堂】。光復原名馬太鞍,早期是原住民的聚會場所。 導讀 這本書裡面記載了,光復糖 廠這裡的發展和這裡發生的所有事情,透過本書,我對於光復這裡的故事跟光復糖廠的由來更瞭解了。 | 黃妍菲 | 2021/10/1 下午 04:04:31 | |
2 | 書名 我們的家鄉花蓮 作者 王慶豐 出版社 花蓮縣政府 簡介(摘要) 這本書中,紀載了光復的面積、人口、地名的由來、特產。光復的地名由來是,以前因為有一座山丘的形狀很像馬鞍,所以稱為「馬太鞍」,在民國36年的時候,政府把「馬太鞍」改成了「光復鄉」。 導讀 書中記載了光復鄉的確切位置,我們位於介鳳林鎮之南,豐濱鄉之西,瑞穗鄉之北,萬榮鄉之鄉。 面積:一百五十七平方公里。 人口:約一萬九千人。 特產:紅糯米、糖廠健素冰、甘蔗、柚子、西瓜。 | 黃妍菲 | 2021/10/1 下午 04:03:17 | |
1 | 書名 大和-甜甜的所在 作者 赫恪 出版社 花蓮縣光復鄉公所 簡介(摘要) 這本書主要記錄光復設鄉近70年,大和社區卻有近百年的歷史,大和社區是蔗工移民的縮影。正在大和聚落的地標「大富火車站」,一眼看盡這個社區百年來的興衰,糖廠停爐後蔗工也隨著時間被淡忘,這蔗園開發成縱谷最大的平地森林遊樂區,但在這塊土地彷彿仍可嗅到甜甜的蔗糖香。 導讀 本書是一本繪本,以圖畫方式介紹大富和大豐的舊名,以及紀錄向當時的社會概況。明確指出以前的人口和現在的人口對比,並且記錄當時四條鐵路分別是用來做什麼的,還有以前在街上的商家的類別和數量。最後,紀載了當時會社工如何工作,以及他們的生活型態。 | 黃妍菲 | 2021/10/1 下午 03:56:38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網站名稱 台糖花蓮觀光糖廠 網址 https://www.taisugar.com.tw/resting/hualian/CP2.aspx?n=12037 網站簡介 從前糖廠製糖時,光復鄉人口最高峰為61年時的24,000人,至91年4月製糖結束時為16,381人,而現在(101年9月)人口僅13,645人。糖廠員工最高峰時為41年的800人,至91年4月減為220人,現在僅有113人,在鄉、在廠人數的驟減,與糖廠關廠有甚大關係。從前光復鄉人口多,糖廠有龐大貨源(甘蔗、糖蜜、砂糖)託交台鐵運輸,所以台鐵每班車次列車都有停光復車站,而現在光復鄉人口減少,糖廠不壓甘蔗製糖,台鐵也現實減少班次自強號列車停靠光復車站,光復地位不如瑞穗,每班次列車均有停靠瑞穗站。 | 林妍欣 | 2021/10/6 下午 02:24:04 | |
4 | 網站名稱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網址 https://www.taisugar.com.tw 網站簡介 從前糖廠開工需要原料甘蔗製糖,是由自營農場及收購蔗農甘蔗供應。在光復鄉種植甘蔗的面積,每年有2,000公頃以上,從植蔗至採收甘蔗運至糖廠壓榨,其過程所需人力及糖廠從業人員,有員工、季節工、包商…等,廠方要付出工資酬勞,收購蔗農糖款,資金流通活絡光復經濟,而現在榮景不再。 | 石亞恩 | 2021/10/6 下午 02:18:26 | |
3 | 網站名稱 光復地區人口統計表 網址 http://em.hl.gov.tw/population_list.php?typeid=3077 網站簡介 這是政府機關提供給大家的光復鄉歷年人口統計圖。 | 林妍欣 | 2021/10/6 下午 02:17:53 | |
2 | 網站名稱 花蓮光復鄉大和地區再生歷程(農委會) 網址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446804 網站簡介 民國 49 年( 1960 年)前後是糖業的極盛時期,從各地來到大和做「會社工」的蔗工盛況空前,當時的大豐村、大富村及大農村全部都種植製糖原料-甘蔗,近 2 千公頃的緩坡平原一片綠油油,人稱「綠野香坡」,據村中長輩表示,當時的大和村人口曾高達 6 千多人,進出大和車站的人數,一天就有上百人之多,在不到 2 百公尺長的「店仔街」上,更有 7 家冰店、 4 間西藥房、 1 間中藥店、 4 間食堂、 4 家裁縫店、 3 間酒家,還有戲院、旅館、照相館、鐘錶店⋯等,可見當時「大和」的熱鬧繁華。 | 石亞恩 | 2021/10/6 下午 02:14:32 | |
1 | 網站名稱 光復糖廠維基百科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花蓮糖廠 網站簡介 介紹光復糖廠的維基百科,記錄光復糖廠最基本的資訊。 | 林妍欣 | 2021/10/1 下午 04:5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