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中的辛勤智慧ㄧ談富里鄉羅山村土角厝的建築形式與延續
專題名稱 | 樸實中的辛勤智慧ㄧ談富里鄉羅山村土角厝的建築形式與延續 |
專題描述 | 一進羅山村,除了隨處可見有機稻田,就是歷史悠久的建築物,還記得以前許多小孩會到土角厝玩,甚至連附近學校的老師也會帶學生到此寫生,周遭居民們(包含我)可以說對此建築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在我們生活周遭,陌生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它的歷史過程,因此我們就對這個羅山土角厝產生了好奇心。 本篇探討羅山村土角厝如何經由建立,以了解先民如何利用在地限有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並了解先民的居住方式,及現代人如何維護土角厝及現代的住蜂。但是因為時間關係,還無法長時間的觀察及訪談。 (一) 文獻分析法: 利用報章雜誌及電子資料庫蒐集「羅山土角厝」的相關文獻,已瞭解其成立背景與歷史沿革。 (二) 訪談法:訪談鄭素瑜女士與馮新憲先生及其他相關人員關於羅山土角厝的歷史與格局。 (一) 了解家鄉發展過程 (二) 了解先民在家鄉生存的智慧 (三) 藉由認識家鄉的歷史,思考社會變遷與古蹟維護共存的關係 |
隊伍名稱 | 富北土角厝 |
指導老師 | 吳東展 胡智翔 |
參賽學生 | 潘美均 黃郁芳 林聖萱 |
序號 | 檔案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作者 陳奕卉黃愉婷許雅婷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09/11/2009111 描述 西門町過去是常民生活的公有市場,現在則是時下青年的休閒天堂,成為許多男女老少的集 體記憶,但每到捷運西門站,看著人潮消失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西門町徒步區之中,而 有多少人真正注意到路旁與周圍百貨大樓形成對比的磚紅色八角牆樓-「紅樓劇場」,正向我 們傾訴著它的百年故事呢?「紅樓劇場」的美麗與哀愁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基於對歷史文化 的熱愛與鄉土環境的關懷,我們決定以「歷史建築再現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紅樓為例」為 題,深入了解歷經日本、上海、西洋等多元文化洗禮的紅樓,在不同時期各以什麼樣的姿態 再現在人們面前?而這個過程中又反映了何種歷史發展之變遷? 從 1908 年興築完成至 1930 年代成為繁華盛極的市集,從國府遷台後的京劇表演至 1960 年代 的電影開播,從 1990 年代都市發展東移後的頹圯沒落至 2000 年浴火重生後的古蹟再造,一 方面,透過不同的再現使我們感受到紅樓的無限韌性與魅力;另一方面,透過調查分析,了 解當今遊客與居民對紅樓的觀感與評價,提供相關建議以利紅樓的永續發展。 | 潘美均 | 2021/8/3 上午 11:29:45 | |
9 | 作者 鄭彩纓。林佳盈。王宜琳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9/02/2019020 描述 曾在電視新聞上看見古蹟離奇失火被燒毀的案件,這或許是剛好或巧合,但是當有 其他古蹟接二連三地被燒毀,就已不排除是人為縱火。而在以往離奇失火的案件中,有 許多建築都是在正式被指名為古蹟或是提出改建計畫後被燒毀。這使我們去深思,為何 我們珍貴的文化資產會連連慘遭破壞?想要藉此深入去探究其中的緣由,並進一步了解 我國的《文化資產保存法》。 藉由這次的小論文研究,對歷代被燒毀的古蹟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認識他們的歷史 背景以及文化價值,思考其中和失火案件是否有相關聯?另外,探討為何台灣已有的文 化資產保護法,不能達到維護古蹟的效果?還放任某些人肆意的破壞這些文化遺產。而 究竟,他們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態,燒毀這些古蹟,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探究的方向。 古蹟是具有文化及歷史意義的全民資產,但歷年來許多都受到破壞或慘遭祝融之災,且 大部分都是在有財團地主,打算開發周邊地帶,或是歷史建物被政府列冊,可能被指定為古 蹟後,存在已久的歷史建物,沒多久就會在夜晚離奇的失火,而大部分不排除是蓄意的人為 縱火。我們推測,可能是屋主認為自己的房屋被指名為古蹟後,若想修復改建會有很多的限 制及困難,也有可能是屋主不想負起維護整理的重大責任,因為如果古蹟受到損壞也是會被 開罰的。因此,我們也認為《文化資產保存法》不能全然的保護古蹟不受到侵害,需要改變 的應該是政府在指定古蹟前,與人民之間的協調,思考如何取得彼此的平衡點。 | 潘美均 | 2021/8/3 上午 11:26:58 | |
8 | 作者 施俊源 許鈺鈿 施昀彤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3/04/2013040 描述 一、研究動機 以前的古蹟保存大多注重在原貌的復原,但對傳統空間的使用,總是較為疏忽。本研究 從當地人的角度探討「鹿港古蹟保存區」,及使用者對古時市街、歷史街屋和寺廟的行為反應, 進而認識古蹟以及探討其保存、修護的問題,以作為日後保存之參考。 鹿港曾是台灣中的經濟交通樞紐,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的鹿港在台灣是相當有 名的觀光勝地。由於鹿港是座文化的古都,人文薈萃,商業繁盛,清朝時期更因為貿易港口 聚通商之便,於是鹿港小鎮有著許多的古蹟、寺廟、小吃等等的吸引,也相當的吸引著我們, 讓我們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這個充滿魅力的地方-鹿港小鎮。 二、研究目的 (一)了解鹿港地名的由來。 (二)了解鹿港古蹟景點介紹。 (三)如何維護古蹟。 (四)探討鹿港未來發展方向。 、結論 在此次的論文中,我們特地調查了這塊擁有悠久歷史的小鎮。雖然鹿港早已不復當年一 府二鹿三艋舺的盛況,但卻留下許多傳說。這些都是鹿港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事。在這個藏著 許多珍貴資產的地方,每一幢閣樓都有著各自的故事;每一座寺廟都有說不完的傳說;每一 個商家都各自盛敗興衰的經歷,擁有這麼樣珍貴的一個小鎮,不是很幸運嗎? 隨著歲月的流逝,多處古蹟也變的殘破不堪。近年來政府也致力於維護與修復古蹟,但卻仍 有外地的觀光客因貪玩之心而恣意破壞這些資產。讓我們不禁疑問:難道這就是後人對於這些文 化資產的尊重嗎?又試問:當我們擁有這樣豐富的文化,難道不該更加珍惜、尊重這些文化嗎? 我們應該正視觀光對於小鎮所帶來的衝擊,雖然觀光發展為鹿港注入了一股生機,相對的也 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何管制外來觀光客對小鎮的破壞是鹿港今後值得關懷的課題之一。 二、 建議 (1)規劃出一日古蹟巡禮路線,增加遊客興致,吸引更多人潮。 (2)在古蹟景點招募當地志工,解說古蹟由來,讓遊客更加認識古蹟。 (3)設置遊客中心,提供當地古蹟、觀光、美食…等簡介。 (4)假日車潮擁塞,可以設置接駁車或公車,定點接送,使遊客更加便利。 (5)可以增設飯店或旅館,提供旅客休憩。 | 潘美均 | 2021/8/3 上午 11:23:39 | |
7 | 作者 莊翎 許宇廷 褚國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09/11/2009111 描述 希望由我們自己去定位我們想要的題目,也就是這個原因,才讓我們三人組成一 個團隊,而在一次的淡水之旅中,我們拜訪了淡水最有名的紅毛城。在我們參觀 這雄偉的建築物時,偶然看見了它的外牆修復紀錄,而引發了我們想要做古蹟修 護的題目,但因為台灣多數古蹟是屬於大木構造,所以我們的題目便訂成台灣木 構造古蹟之維護與修繕技術。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目的為調查古蹟建築大木構造修護事例,及解析其修護技術。 研究對象:在台灣地區依法指定之古蹟中,主結構體屬木構造者約佔 64%。因 而大木構造修護技術的研發與適切的應用,乃是整個古蹟修護工作成敗最主要關 鍵。就古蹟建築大木構造修護過程而言,其修護技術包括: (1)研究調查階段中對大木構造之檢測、損壞程度之診斷及歷史證物之判斷等技術 (2)段中對大木構造之力學分析、構法分析,及各構材最適之修護工法等技術 (3)施工階段中對大木構造之解體、組裝、抽換工法,及各構材之防護工法等技術 (4)使用階段中對大木構架之日常檢查要領,及保養維護等技術 本次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台灣大木構造之古蹟,其中又以廟宇為主要探訪對象。 研究範圍:本次研究範圍包括大木構架的損壞評估、大木構架及柱子的修復、木 材應如何保存及木材之防護與環 | 潘美均 | 2021/8/3 上午 11:20:53 | |
6 | 作者 范嘉旆、游惠臻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08/10/2008102 描述 日本,是傳統文化色彩很濃的國家,像是茶道、花道及相撲等,都蜚聲海外,他 們對於傳統文化似乎相當的堅持,對於古蹟的保存似乎做的也相當不錯。反觀台 灣,就沒有日本那樣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似乎因無人想學而漸漸失傳,而且對於 古蹟的保存,做的也並不是很好,有時甚至是不怎麼重視的,很多人都沒有愛惜 古蹟的觀念。除了一些民眾不對的心態外,跟政府也有關,因為目前台灣對於古 蹟保存的法規,只有指定古蹟這一種,但是指定古蹟,就代表這個古蹟不可以增 建,不可以裝修,不可以做任何改變原本狀態的修改,修復必須照原來的工法、 材料,這樣對於紀念性建築物可能是一個好方法,但是民居來說就不是那麼回事 了。 老房子指定古蹟保存固然很好,但是原來的擁有者可能會覺得使用起來不方便, 他會覺得我有錢,為什麼不能住好一點的房子,所以他會想打掉舊有的房子在原 地蓋上新的,自然會抗拒政府指定他的房子為古蹟。要保存,居民卻抗拒法令; 要翻新,卻沒有適當的法令規範翻,如此一來就導致了現在的狀況。相較國外, 除了指定古蹟(不能改變原貌的),另外還有關於歷史建築的法規,規定那些地方 要保留,那些可以翻新(例如外觀保留,內部空間還是可以現代化),保留哪裡可 以獲得額外的獎勵(例如轉移地權,增加新建容積率等規定),有了誘因,保存便 的相對容易。看來,史建築保存的觀念在台灣還是沒有很根深蒂固啊! | 潘美均 | 2021/8/3 上午 11:18:25 | |
5 | 作者 王文琳周容萱施品瑄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0/11/2010111 描述 文物古蹟可以代表每個時代不同的文化,而先人留下來的古蹟是經過大風大浪後 的結晶,是一個歷史的證據。但是有些古蹟因為歷史年代久遠,經過自然界的風 吹雨打日曬下,整個架構會變形,木材腐朽、顏料剝落。由於科技日新月異,時 代越來越進步,創造了許多奇蹟,但也因為這樣,許多古蹟受到空氣污染、酸雨 以及人為的破壞。 近年來,古蹟的維修、重建、保留,漸漸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大議題。但是,古蹟 修復一定要保持原貌嗎?這牽涉到不同角度的觀點,有些老一輩且虔誠的信徒們 會希望某些廟宇的修復能保持原有的純樸風貌,因為對於信徒而言,這些廟宇是 從小看到大的,有其特定情感。但也有些人認為古蹟的修復不一定要回復成原本 的樣貌,如果加入現代的新元素,或者重新粉刷建築物,讓古蹟的顏色看起來更 鮮豔、更豐富,也會吸引很多觀光客慕名而來,也能讓古蹟更融入現代的社會。 對於古蹟修復的問題,就已有這兩種說法了,現在是民主的社會,每個民眾的意 見都是可參考的,所以古蹟修復是否一定要回復原本的樣貌也變成值得探討的議 題。 | 潘美均 | 2021/8/3 上午 10:52:51 | |
4 | 作者 何欣穎。廖名禹。李昕珉。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9/11/2019110 描述 現今古蹟要保存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古蹟被拆毀的事件不停在發生,對於古蹟被拆掉 和遭受破壞令人感到惋惜,但是社會大眾卻毫不知情,許多古蹟都是被破壞後才被關注。我 們因此思考:對於維護這些古蹟,有沒有一些實際的方針去解決保存和復原問題。因此,我 們藉由對潭子、神岡的古蹟進行實地訪查、田野調查,透過這樣的方式,去探究有怎樣的政 策可以實施與推廣,能使古蹟能在更全面的思維下,活化與發展,讓我們的文化能夠好好的 傳承。 希望藉由這次的小論文研究促進高中生對於古蹟活化保存的發現、關心以及即時的處 理,使歷史文化能夠得到良好完善的規劃,在這短期時間內清楚的讓青少年了解古蹟文物所 面臨的困難所在之處,讓古蹟在新生代腦海中不再是一座廢墟,而是使其能夠充分展現出歷 史文化背景。古蹟是歷史文化的具體表徵,若能好好的活化與發展,在大眾認知裡成為基本 常識,社會上的每個人都重視古蹟,自然也會進一步了解屬於自己的文化。每個人因為自己 扮演的角色不同,對古蹟的的期待也不盡相同,透過實地調查及採訪,以高中生的角度,行 動及思考,希望可以透過文獻蒐集與實地訪查,完成這份小論文,除了讓自己了解台灣歷史 文化背景外,也希望古蹟文物的發展受到更多重視。 | 潘美均 | 2021/8/3 上午 10:50:32 | |
3 | 作者 柳詠欣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8/11/2018110 描述 花蓮縣北端有座美崙山,矗立在奇萊平原上,具有天然制高點優勢,戰爭期間易掌控 出入南濱海面的船隻及南機場航機起降,是日治時期台灣東部的軍事要地,因此設有花蓮 港兵事部辦公室、分屯大隊等等。然而作為當時軍官宿舍群的「將軍府」,雖鄰近市中心 卻經常被遊客或在地人忽略。我們歸納出幾點原因,一來是將軍府戰後主權歸屬問題很多, 使得目前負責管理的民生社區缺乏經費與資源,僅能由老一輩的居民擔當志工工作,園區 內也沒有導覽手冊可供遊客做參考。二來,目前記載將軍府的文獻內容多集中在日治時期, 關於戰後復興新村的歷史紀錄相對缺乏,以及過往研究多以官方與學術角度探究將軍府的 建築工法、重建工程及社區營造議題。再者,時間流逝對建材的傷害、天災對建物的摧殘, 都為將軍府在保存及再造之路上增添許多困難。 每一個地方、每一棟建築、每一個角落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但是將軍府的故事並沒 有機會被發揚。上面所述的諸多因素,造成將軍府相比起花蓮其他已經完成古蹟活化的成 功案例,較不廣為人所知,儘管它坐落於市中心附近的主要道路旁,儘管人們可能每天路 過,卻甚少有人會刻意走進,也忽略了它所承載的豐富的歷史記憶。當了解到將軍府的困 境及現況後,我們希望能透過整理文史資料、口述歷史的方法,為將軍府重新建構出更完 整的歷史面貌。不過由於許多曾居住在府內的耆老大多凋零,或已年邁而記憶有限,因此 我們轉而透過當時居民的第二代、民生社區幹部以及花蓮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多方口述,期 望能盡量還原這座老軍用宿舍群自身的樣貌與故事,以及如今的發展與保存情形,讓它顯 得更有溫度並為人熟知,進而讓在地居民能夠與在地歷史和古蹟形成更強烈的情感連結。 研究小組收集花蓮市區早期街道規劃圖、花蓮文化局委託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編 訂的《美崙溪畔日式宿舍調查研究計畫書》,以及其他相關碩博士論文等多項文獻資料後, 統整出將軍府在日治時期的建立背景以及發展情形。再者,利用口述訪談補充對於戰後將 軍府改建為眷村的這段歷史,以及曾經生活在眷村裡人們的故事。透過學校師長介紹,我 們聯絡到了花蓮市民生社區里里長吳明崇先生(圖一,以下稱吳里長)、民生社區總幹事 陸鎮平先生(以下稱陸先生)、地方文史工作者黃啟瑞老師(圖二,以下稱黃老師)以及花蓮 美崙溪畔的一隅─初探將軍府的昔與今 2 雲南特色料理餐廳—邊城老闆娘狄懋蓮女士(以下稱狄姊),經由多次訪談及實際走訪將 軍府,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將軍府的歷史發展、內部構造及保存情況。 多次探訪將軍府的過程中,讓我們在學習的實質面上不僅增進了歷史知能,也學會了探 究、問題解決的方法與技巧;經由志工們專業導覽解說下也更了解將軍府的建築結構,讓我 們對東洋美學的建築巧思似乎也有了淺白的認識;而透過採訪所接觸到的人事物經驗更讓我 們明白生活中有許多投入關懷並為了保留在地歷史文化而無償付出的幕後工作者。儘管過去 將軍府的產權問題與修繕經費短缺是古蹟再造的一大難題,但在里長和里民的合力投入爭取 下,近年來的將軍府不僅生機盎然,也增添了許多熱鬧氣氛 | 潘美均 | 2021/8/3 上午 10:47:49 | |
2 | 作者 郭妍伶鄧晴文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6/11/2016111 描述 每天放學經過花蓮文創園區,瞥見裡面偶有街頭藝人在表演,每當假日舉行 活動,也會與家人一同參加。但什麼樣的經營模式才算稱的上「文創」呢?這個 園區與花蓮的在地文化有什麼連結嗎?身為學生的我們感到疑惑。於是我們想一 探究竟,了解這個花蓮唯一的文創園區,其經營的情形是如何?顧客及商家有什 麼樣的想法?或是有沒有什麼待改進的問題? (一)了解花蓮文創園區之發展與變遷; (二)收集與分析顧客及商家的意見; (三)分析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差異; (四)觀察花蓮文創園區內的商家與各種現象和問題; (五)了解花蓮文創園區與附近商圈之關係; (六)思考花蓮文創園區是否符合「文化創意產業」之定義; (七)思考花蓮文創園區與在地文化的連結; (八)比較花蓮其他類似園區。 首先是遊客是否了解文創園區的前身為花蓮舊酒廠,許多外地人即 使到了園區內,卻仍不知,由於相關的建物說明少,建物周圍也少有立牌介紹, 若未看園區介紹,或參觀酒文化體驗館,可能不會知道園區的歷史,因此,可以 在建物周圍設立立牌介紹,應能提高遊客對園區建物的歷史認識。其次還有園區 商品,重複性高,且因手作而價位較高;活動與展覽的宣傳可以更有效;園區內 的標示不甚清楚,常有遊客在詢問等問題。 | 潘美均 | 2021/8/3 上午 10:42:45 | |
1 | 作者 陳文平 來源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6/11/2016111 描述 古蹟是人類文化演進的最佳紀錄,在歷史洪流中,我們常常遺漏了我們每 天生活圈內的人文歷史,卻一直想去大家口耳相傳,所謂的<名勝古蹟>,耗費 了大量金錢時間,可能也只是去一個跟自己一生毫無地緣關係的<觀光景點>, 令人鼻酸,在一次次的家族旅遊中,這種感觸讓我體會甚深抱持著這樣的想法, 我透過學校社團活動等,一步步的規劃與實地探訪吉安地區的人文探索。 二、研究方法與範圍: (一) 與同好互相交換想法意見與觀點 (二) 和指導教師討論,獲得相關意見。 (三) 在網路上蒐集資料文獻和相關議題。 (四) 至圖書館借閱書籍探討。 古蹟的活化與再利用,近來蔚為風潮,不但倡導了古蹟的活化歷史意義, 更增加了古蹟再現的能力。文化資產再利用建立在建築本體、空間構成、環境 涵構和社會涵構的基礎之上,古蹟或許可以創新活化,並進行再利用,導向永 續發展的經營管理。但當前古蹟再利用雖然蔚為風潮,但若執行不當,文化結 合經濟便會產生衝突與矛盾,「古蹟」本身具有公共性和開放性,相對於經濟而 言,強調使用者付費,設有消費門檻,空間為非公共性,活動更屬於一種消費 行為,本身具有限制性與條件性,以至於當前古蹟再利用常被批判淪為商業化。 | 黃郁芳 | 2021/8/3 上午 10:37:28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作者 林聖萱 標題 我負責格式確認 內容 小論文格式跟做人做事一樣很多細節要注意不可鬆懈大意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小論文比賽,所以還不知道論文要怎麼去寫,但是通過了同學與老師的幫助,讓我慢慢了解論文的格式與怎麼去寫論文內容 | 林聖萱 | 2021/10/9 下午 02:52:53 |
9 | 作者 黃郁芳 標題 土埆厝-再次訪問8月3日 內容 為了確保我們的初稿內容正確,我們再一次去訪問素瑜女士及金龍先生,經過討論後發現,這和一開始訪問的有點不太一樣,原來土角厝對面原本是一塊野地,在他們搬到土埆厝後幾年才改豬舍(也是廁所)。這次經驗讓我知道,有些事情都要經過很多次證實才不會出錯,在不確定、不了解的時候就要問,不能自己亂編。我會把這次我學會的態度運用在未來我做的事情上。 | 黃郁芳 | 2021/8/5 上午 10:45:00 |
8 | 作者 黃郁芳 標題 土角厝—參觀心得7月6日 內容 以前居住在土埆厝的人都用僅限的資源做不同的事情,像是:內部的牆壁是用「石灰加糯米」去補強、過去廁所是公桶,會將裡面的尿拿去菜園當肥料、整體是用牛糞和土和稻草做成。我覺得很有趣的事情是,當我那邊時,聽到很像蒼蠅的聲音,後來才知道原來那些聲音是蜜蜂發出來的,仔細看土埆厝房子外有很多洞,我原以為那些洞是牠們休息的地方,結果阿姨告訴我們牠們休息的地方是在外面,洞裡是產卵的地方。能夠看到這一百年歷史的古蹟,真的充滿驚奇。 | 黃郁芳 | 2021/8/3 下午 03:12:38 |
7 | 作者 潘美均 標題 訪問素瑜女士7/17心得 內容 當天我到土埆厝斜後方的雜貨店向素瑜女士做訪問,我採訪的主要以陳深的家族變遷為主,我之所以會訪問素瑜女士是因為她是陳深後輩的妻子,對陳深的家族變遷有一定的了解。陳深家族是從外地來到羅山的,在羅山扎根,養兒育女,房子也因子孫越來越多而擴建,在房子旁及前面廣場蓋一間間竹籠厝。隨著時間演變,有一部分陳深家族的子孫逐漸往外地移居,陳深爺爺其中一個兒子也搬到旁邊的房子,這棟土埆厝就沒有人在居住了,現在就由社區做活用。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3:11:38 |
6 | 作者 潘美均 標題 訪問馮新憲先生7/24心得 — 歷史、格局 內容 當時,我和新憲先生約在土埆厝旁的土地公做採訪。我訪問的第一個點是土埆厝的歷史,我得知羅山土埆厝是在日治時期建立的,漢人來到花蓮,將中國那裡的建築帶到這裡,羅山土埆厝是一棟閩式建築。第二個點是土角厝的格局,從底往上,先是石頭當底,再來就是土埆,每兩個土角就會有竹片,房子是用樑柱跟木頭做支撐,屋頂用竹子跟茅草,茅草較可以擋雨,每下完一次雨先民就會在屋頂再蓋一層茅草。聽完新憲先生和我說的內容我更進一步的了解了這個羅山土埆厝。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3:10:32 |
5 | 作者 潘美均 標題 訪問新憲先生7/24心得 — 青條花蜂 內容 一開始我看見到土埆厝外部牆壁的坑坑洞洞,我以為是人為用的,經過訪問新憲先生之後,我就明白了那些坑洞的來源。牆上的洞其實並不是人為所破壞的,還是青條花蜂所挖出來的,在每年約五月份的時候青條花蜂從別處飛來羅山土埆厝,雌蜂會在牆上挖一個一個的洞,在洞裡產卵,延續下一代。真正去詢問去調查,你會發現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3:08:54 |
4 | 作者 潘美均 標題 再一次與土埆厝相遇 — 7/25 內容 我又再一次進入到土埆厝內部做參觀,這一次進入的目的是為了更了解社區後來是如何做活用與整理。從一進入屋內抬頭可以發現屋頂被整個抬高了,社區在原先的牆壁的上方又增加了兩層土角,於是他們也就跟著將主梁也往上移到最頂端,他們在每個原先的木頭上方增加兩根新木頭,防止屋頂太重,而讓原先的木頭支撐不住。當我們不去認真去觀察是無法知道一些細微的事情。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3:07:15 |
3 | 作者 黃郁芳 標題 先民的智慧 內容 過去的先民就地取材,利用當地有的資源建立可以遮風擋雨的屋子,在建立屋子時會考慮許多因素,讓屋子在遇到一些天災的時候依舊可以居住且不會倒塌。在搭建牆時,會先在土埆的地下,用隨處可見的石頭做地基,當遇到水災時,水不會直接觸碰到土埆,可以減少土埆厝倒塌的機率,在銜接木頭地方,會運用榫接的方式來銜接,而且當時沒有鐵,沒辦法用鐵固定。先民在建立屋子時都會運用很多智慧,所以我們可以將先民的智慧運用在我們的現在的建築上。 | 黃郁芳 | 2021/8/3 下午 03:01:07 |
2 | 作者 黃郁芳 標題 古蹟保存、活用 內容 現今的古蹟有的會做成咖啡聽或是直接保存下來。古蹟會因為二氧化碳、酸雨⋯而破壞,羅山社區為了避免土埆厝受到破壞,替它建了一個遮雨棚,曾經也把它拿來做成賣羅山居民有種的農特產品,現在則變成了社區的辦公室。這棟土埆厝不像別的古蹟一樣做得很精緻,它保留著過去的樣貌,雖然有經過小小的加強,但是原本的那個樣貌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社區想將這些過去的樣貌留存下來,並且向未來的子孫分享過去先民的辛苦、智慧,一代一代傳下去,將這些故事深深烙印在大家的心底,不讓它完全消失。 | 黃郁芳 | 2021/8/3 下午 02:59:35 |
1 | 作者 黃郁芳 標題 30歲的我還會不會留在富里? 內容 做了這篇小論文後,發現羅山的年輕人大部分都不在羅山了,都到都市去工作、生活,這讓我開始思考⋯未來30歲的我,還會留在富里嗎?我想我可能不會在留在富里了吧!富里的就業機會沒有都市多,在富里,我第一個想到的工作就是「種田」,我國小的時候就在幫忙家裡工作,對種田的印象就是「累、熱、需要很多力氣⋯」,或許現在對種田想法沒有很不好,但是我想,未來我或許不會繼續留在富里吧。 | 黃郁芳 | 2021/8/3 下午 01:59:36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網站名稱 土角厝 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9F%E8%A7%92%E5%8E%9D 網站簡介 塗墼厝(台語:Thôo-kat-tshù),白字俗寫土埆厝、土角厝,又名草厝為一種台灣傳統房屋的建築方式,主要是以稻草攪泥、經過日曬後所製成之土墼(或稱土埆、土角磚[1])堆疊成房屋牆壁,並以稻草、瓦片或芒草覆蓋以作為屋頂[1][2]。有些土墼厝則會於房屋外層再塗上石灰及泥土修飾。土墼俗作土角,因臺灣多數地帶氣候潮濕,亦有白蟻肆虐,不利使用木造建築,土墼常替代紅磚成為建築材料。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2:43:03 | |
9 | 網站名稱 【東遊】南花蓮Day1/富里農事體驗(舊菸樓、客家菜包)+泥火山豆腐+夜宿六十石山看星星 網址 https://blog.xinmedia.com/article/152864 網站簡介 花蓮南區的旅遊簡介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2:40:04 | |
8 | 網站名稱 羅山社區土角厝再生活化-斗笠文化故事館工程 網址 https://www.taiwanbuying.com.tw/ShowCCDetailOri.ASP?CompId=12889564&RecNo=3583785 網站簡介 羅山社區土角厝再生活化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2:31:59 | |
7 | 網站名稱 花蓮羅山土埆厝 網址 https://blog.xuite.net/h0509tc/tanzihfarmer/37870630 網站簡介 在進入花蓮羅山村道一公里處的土地公廟旁 有一間土埆厝 屋外還種有兩株高大的麵包樹 這間土埆厝己有九十幾年的歷史了 …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2:29:14 | |
6 | 網站名稱 富里羅山土角厝 網址 http://deh.csie.ncku.edu.tw/poi_detail/6075 網站簡介 在羅山社區裡的土角厝目前已經有九十年的歷史,建造材料是用牛糞、稻梗、稻殼、黏土加水攪拌成泥漿,再將泥漿灌入模板內建造而成,冬暖夏涼。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2:27:01 | |
5 | 網站名稱 百年土角厝 1人1菜過立冬 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8000502-260107?chdtv 網站簡介 日是24節氣中的立冬,民眾也習慣冬令進補,薑母鴨、羊肉爐等店高朋滿座,花蓮縣富里鄉羅山社區「1人1菜過立冬」,居民除了帶著親手料理的拿手菜,還在社區內新砌的灶上現煮佳餚,一起在傳統百年土角厝前辦桌過立冬,香飄四鄰,溫馨滿溢。 | 潘美均 | 2021/8/3 下午 02:25:19 | |
4 | 網站名稱 土角厝 花蓮景點 網址 https://pse.is/3lsnqz 網站簡介 土角厝如何蓋成。 | 黃郁芳 | 2021/8/3 下午 01:03:06 | |
3 | 網站名稱 縱谷農村風情─羅山有機村 網址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1255&RWD_mode=Y 網站簡介 介紹羅山有機村 | 黃郁芳 | 2021/8/3 上午 11:52:16 | |
2 | 網站名稱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土角厝的春天 網址 http://trp.cpami.gov.tw/ch/MultiMedia_FileDownload.ashx?guid=ae66bb62-4468-4ecc-b6e7-a4f20871a3d5 網站簡介 羅山土角厝的維護、保存及未來發展。 | 黃郁芳 | 2021/8/3 上午 11:46:58 | |
1 | 網站名稱 百年土角厝滿是彈孔?蜂窩啦 網址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6482584414.html 網站簡介 花蓮縣富里鄉羅山社區內有棟百年土角厝,土牆表面坑坑疤疤滿佈「彈孔」狀,這不是彈孔,是土蜂為孵幼蜂而鑿洞築巢,尤其每年清明節後產卵,日日上演「群蜂亂舞」奇景,成為社區特色。 | 黃郁芳 | 2021/8/3 上午 11:4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