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穿梭,織就人生彩虹:太魯閣族部落的性別圖像
專題名稱 | 女力穿梭,織就人生彩虹:太魯閣族部落的性別圖像 |
專題描述 | 一、研究動機: 傳統的太魯閣族社會,女人著重於編織和家務,尤其是織布的技能象徵太魯閣族女性成年的標記,架構婦女在傳統社會中的地位,甚至是能否跨越彩虹橋得到祖靈認可的標準;在傳統的的太魯閣族社會裡,織布不只是滿足生活所需,同時也代表著女性追求社會地位及生命價值的自我肯定。但是學校裡許多太魯閣族女生都不會織布,甚至連他們的媽媽都不會,如果會接觸到織布,很多都是因為學校或社區的活動,如果織布沒辦法再讓太魯閣族女性以此鞏固地位,那還有什麼方式能為太魯閣族女性提高在社會的地位及發聲呢? 在翻閱許多文獻之後,我們很好奇從傳統的男獵女織的部落社會一路走來,在接觸主流社會的涵化後,太魯閣族長輩、中生代(轉銜階段)以及在學學生對於性別的圖像及家庭性別角色地位,是否有不同的詮釋?我們的研究希望探索在流動的時間裡,能從不同世代的女性圖像中,看見性別圖像變化的意義建構,並進一步探索正向女力變化的可能。 二、研究目的: (一)探討太魯閣族傳統儀俗裡的性別角色分工 (二)了解族群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漢人的性別價值觀對部落裡性別互動的影響 (三)比較不同世代的太魯閣族女性在主流社會與族群定位裡的自我圖像 (四)探究太魯閣族女力翻轉的多元面向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探討:太魯閣族儀俗與禁忌中的性別圖像 (二)問卷聚焦:分析學校中的太魯閣族學生的性別意識與家庭背景的關係。 (二)Google表單:探究太魯閣族女性的現況與面臨的挑戰。 (三)質性訪談:家庭性別角色地位與性別圖像的世代差異。 四、預期效益: (一)瞭解原住民青少年對性別平權的態度與認知之現況。 (二)能比較出在主流社會的價值成就裡,太魯閣族女性對族群與自我成就的意識之變與不變。 (三)希望能從性別平權的事實中翻轉原住民女性的刻板印象,建構自我肯定的女力價值。 |
隊伍名稱 | Hakaw Utux彩虹出來了 |
指導老師 | 官妍湘 |
參賽學生 | 彭心妍 張毓華 冉宣凌 湯金茹 |
序號 | 檔案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作者 陳一鳳、董道興 來源 https://pdf.hanspub.org/ASS20130400000_33405100.pdf 描述 研究對象為太魯閣族40~50歲,採質性研究,探討太魯閣族中年男性的成長與學習,了解其家庭規範與性別意識 ,發現影響它們參與家務的因子包括成長的經驗、家庭規範、性別意識、社會變遷、殖民與涵化、信仰的改變與自我覺醒及婚姻的衝突與學習。 | 彭心妍 | 2021/10/2 下午 05:42:39 | |
9 | 作者 王梅霞 來源 https://homepage.ntu.edu.tw/~anthro/download/article/mswang/2014_a_mswang.pdf 描述 本研究認為「家」是一個文化範疇,個人也透過實踐的過程建立其自我認同,而且隨著成長而經歷了不同的空間,進而改變其自我認同;進而,空間是多義的,提供個人選擇及創造的能動性。為了瞭解太魯閣族「家』的多重意涵以及家與罪責gaya關係的研究,本文嘗試深入探討︰太魯閣人對於 gaya 的論述、及 poda 儀式的深層意涵,更進一步從「情緒」看 gaya 與「家」 | 冉宣凌 | 2021/10/2 下午 05:27:48 | |
8 | 作者 彭麗芬 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44x3z5 描述 迴聲與回身: 不同世代泰雅族女性織布的生命記憶與身體經驗 本論文以不同世代泰雅女性為研究對象,透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法,探討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遷,織布之於泰雅女性們的意義如何產生變化,這當中紀錄了織布技術之變遷與社會脈絡 、編織技藝與女性身體經驗及生命記憶的連結,也論及身體與社會、織布記憶與技藝、文化傳承與認同的流變等議題。 | 湯金茹 | 2021/10/2 下午 04:42:03 | |
7 | 作者 朱世宏 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k9j9y3 描述 許多相關文獻多以父/夫權思想或結合社會結構層面探討成因,而缺乏受暴者主體經驗之研究,這個研究採用敘說方法,探問太魯閣族受暴女性的生命經驗。書寫有三條主軸:一、「家的原型」與構成要素 ,二、家暴對「理想的家」與「家的原型」從交疊到破離過程之影響,三、 受暴女性配偶職業轉換後到飲酒、家暴與雙方特質形成之路徑。探討社會變遷對太魯閣族生計經濟、兩性關係之影響與母職與受暴經驗之關係。結合族群文化、歷史脈絡、政經結構的鉅觀視野,而能提供一個認識與理解太魯閣族家庭暴力現象不同的視角。 | 冉宣凌 | 2021/9/30 下午 12:24:38 | |
6 | 作者 徐玉琴 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4cs8ue 描述 本文採用自我敘說的行動研究方法,以研究者身為太魯閣族的單親媽媽,發展回到部落加元,實踐及行動的探究歷程。這篇研究用生活處境中實踐的方式,探討一個單親嬤嬤面對的家內與家外關係,讓我們一起用不同的視角去看一個太魯閣族單親媽媽,有我們看不到的豐富生命力。 | 張毓華 | 2021/9/30 上午 11:12:09 | |
5 | 作者 陳文燕 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dnu5uv 描述 本研究透過訪談與觀察來探討族群、階級、性別與三者之間的交互建構對七位阿美、布農及太魯閣族原住民女高中生教育經驗的影響,並提出對原住民女高中生教育的討論與建議。在性別方面,她們認同並尊重自己族群的性別角色,但在學校及社會生活上感受到因為女性身分而附加的更多規範與限制。 多數屬於勞工階級的七位原住民女高中生不論在教育資源的提供或未來的發展上,便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再加上社會、學校主流文化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與男尊女卑的價值觀,使其學習歷程面臨族群、階級與性別的三重不利處境,然而這些女孩不向壓迫與不平屈服,展現力爭上游的能動性。 | 張毓華 | 2021/9/30 上午 10:56:23 | |
4 | 作者 吳孟蓉 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w7eg3h 描述 這篇論文以花蓮縣秀林鄉12位太魯閣族織布文化生產者作為深入訪談對象,聚焦於太魯閣族女性織布勞動的生產、機制和其流變,重新思考原住民觀光脈絡下織布的創新價值,並進一步藉由太魯閣族女性的觀光文化與邊緣勞動的論述,討論原住民女性自主與能動的可能性。 | 彭心妍 | 2021/9/29 下午 05:01:28 | |
3 | 作者 姑目‧荅芭絲 來源 https://resource.iyp.tw/static.iyp.tw/26459/files/fafb0d3d-5e09-42b1-a896-ad79ada0a703.pdf 描述 探討Waya 在宗教倫理、家庭倫理、經濟倫理、政治倫理上的功能,進而研究婦女在 Waya 中個人性的地位、群體中的地位。 | 彭心妍 | 2021/9/29 下午 04:09:57 | |
2 | 作者 蔣文鵑 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a2je9d 描述 從原住民女性的角度,藉由深度訪談花蓮北部的太魯閣族織布女性生命歷程的形塑經驗,建構以女性為主體的歷史視野,理解織布文化如何影響女性的發展;並從織布的歷史意義、文化脈絡、善織者及當代婦女們的觀點來瞭解她們的「主動性」-如何選擇、詮釋及理解太魯閣族的織布文化及其時代變遷。 | 官妍湘 | 2021/9/29 下午 04:02:10 | |
1 | 作者 葉芝君 來源 https://hdl.handle.net/11296/d7r44h 描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三對太魯閣族父母的教養方式,包含實際教養行為、教養想法及影響因素。採用質性研究法,資料來源為參與者觀察紀錄、半結構式訪談內容及省思札記,經由相關檢驗法和反饋法、成員檢驗等方法,提高研究之真實性、嚴謹性和信賴度。 | 官妍湘 | 2021/9/29 下午 03:58:38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作者 湯金茹 標題 95歲阿嬤訪問記 內容 我們利用假日去銅門訪問一位95歲的阿嬤,這位阿嬤會講母語和日本語,我感覺蠻厲害的,訪問阿嬤時,都需要請阿嬤的女兒跟孫子幫忙翻譯,因為我只會講一點點母語,阿嬤說她在山上搬過很多次家,從南投到花蓮西寶、萬榮,最後才到銅門定居。她說太魯閣族的女生都要會織布,阿嬤年輕時很會織布,她本來要紋面但是太痛了,所以躲到溪谷十幾天,部落公開聚會她也不敢出現,怕被嘲笑又被抓去紋面,但是她還是很喜歡織布,日本警察覺得織布很吵,還對她敲頭,阿嬤印象很深刻,阿嬤說嫁人時要帶自己織布的布要證明會織布,她的先生對她很好,也從來不會打他,或者要她做很多工作,聽起來感情很好,感覺很羨慕,我現在也在學織布,阿嬤的話讓我學到更多我們族群的知識。 | 湯金茹 | 2021/10/6 上午 06:46:30 |
9 | 作者 湯金茹 標題 發放問卷和訪問水源村阿姨 內容 這是我第一次到各班發問卷,有點緊張,很怕自己會有錯誤,我們有解釋問卷的研究對象是以就讀吉安國中的太魯閣族原住民學生為主,我們想了解太魯閣族學生對性別平權的看法,不會外洩個人資料,還要解釋問卷大家比較不懂得地方,我還在我們水源專車發部落女性的問卷,那時我的心情真的好緊張,但還是鼓起勇氣去發,隔天早上還在車上收問卷,真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後來我們去訪問一個水源村的阿姨,她老公生病了15年才過世,但是阿姨很樂觀很親切,還依直問我住哪裡的,我負責問的是阿姨的基本資料,經過這些訪問,我比較知道一些太魯閣族女生要面對的禁忌和困難,感覺很有收穫。 | 湯金茹 | 2021/10/6 上午 06:43:52 |
8 | 作者 張毓華 標題 拜訪作家 內容 這是我第一次去銅門,我們去拜訪寫太魯閣部落史的作者,與旮日羿老師的訪談結束後,我覺得收穫很大,因為聽到了很多與我們平時所知不一樣的事物,有很多關於太魯閣族的深度講解。 訪談中講到了,表面上太魯閣族是父系社會,但內涵其實是母系社會,是以母系社會來支撐的父系社會。因為太魯閣族女孩子不是只有織布,還有照顧家裡、處理家務、耕種耕田都要做。這樣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每個成功的男人們背後都有偉大的女人們。這個訪談讓我收穫良多,知道了太魯閣社會真正的內涵,也增加了一個對太魯閣族不同的看法。 | 張毓華 | 2021/10/6 上午 06:41:21 |
7 | 作者 冉宣凌 標題 拜訪心目中的女強人 內容 在訪問銅門村許賢美村長時,她回答我們的問題都很有自信,在談起自己的媽媽時流露去對母親的一種敬愛,她說到以前女姓離婚或再婚的機率很少,還有她因為要照顧孩子沒有去修教育學分,但是因為當過很多地方的代課老師,讓她很擅長面對人群溝通,回到部落又協助做一些社區營造的工作,所以後來就出來選村長。在競選村長時有些老人還是會覺得女生不能當村長,但賢美村長也不會因為那些言語而放棄!她認為自己是行政層級的村長不是部落首領,重要祭儀活動還是會尊重傳統,找重要的耆老來主持。村長有兩個哥哥兩個妹妹一個弟弟,男生都跟著爸爸會做鐵刀,媽媽當年很有遠見將銅蘭鐵刀遷到文蘭,而且還很會做行銷,甚至背著鐵刀到南投販賣,把知名度打出去,口才很好又很有毅力,這點跟賢美村長很像啊。 | 冉宣凌 | 2021/10/6 上午 06:36:18 |
6 | 作者 冉宣凌 標題 從銅門到水源,慰安婦沈中阿嬤的故事 內容 當我們把焦點放在水源部落的女性故事時,我注意到了一個令人悲傷卻又充滿力量的故事。Iyang Apay漢名取為「林沈中」,1937年戰爭爆發,水源部落有成為軍隊存放貨物的倉庫。沈中阿嬤從銅門被徵召到軍隊說是要讓她到軍中洗衣服、縫補軍衣等,結果Iyang Apay到了晚間和其他原住民婦女們一起被帶到一個大山洞,被強暴成為日本兵的慰安婦。每晚平均一位婦女要接待一到三人,她們不像其他慰安所的慰安婦,根本沒有用保險套,她懷孕數次,每次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繼續被帶進山洞,在大量流血之後流產。沈中阿嬤提到這是她一輩子的夢魘,沈中阿嬤在戰後有四段不幸的婚姻,第一任丈夫後來聽說她曾當慰安婦後,堅持離婚。我很佩服沈阿嬤在有一段不太好的過往,還願意勇敢的站出來承認自己是慰安婦,說出當年日軍的所作所為,她還是如此訴說著:「我要這樣一步一步走到日本,要求日本政府跟我道歉賠償。」婦女救援基金會為臺灣慰安婦阿嬤們設立身心工作坊,以各種活動療癒她們的心靈,她當時道:「每次參加活動都是我最快樂的事,我甚至一整晚都睡不著覺。每次看到所有阿嬤都建建康康的,我就覺得很快樂。」她不太懂國語,更完全不懂閩南語,所以和其他阿嬤語言不通,但在每次的聚會,總是帶動氣氛,拉一起其他阿嬤共舞。 因為慰安婦的身份讓沈中阿嬤的婚姻走的不順遂,知道沈中阿嬤是我們銅門太魯閣族的人,我並不覺得可恥,如果是我可能沒那個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去,我很佩服沈阿嬤在有一段不太好的過往,還願意勇敢的站出來承認自己是慰安婦 也說出當年日軍的所作所為,我覺得她也是我心目中能夠面對困難、克服困境的女力代表。 | 冉宣凌 | 2021/9/30 上午 09:49:10 |
5 | 作者 彭心妍 標題 tminun編織文化:綿延子孫的母性紋路 讀後心得 內容 我覺得編織是傳統婦女的母性象徵。編織架構婦女在傳統社會中的地位,也是太魯閣族最重要的文化象徵,具有纏捲與綿延世代的母性美學意義。 太魯閣族人說過彩虹橋時,祖靈要檢查雙手,其中女性的雙手要有厚繭,因為勤勞的織很多很多布的話,雙手會長滿厚繭。 太魯閣族裡擅於織布的女生會以苧麻做爲編織材料,織布的器具包括了織機本身及其多達十幾種附屬機件,編織的程序分為紡線、煮線、理經、織布等過程。其織技十分的繁複,是以純以手工的巧藝,舖展服飾的美麗紋路。她們所織出的「紅色菱形編紋」的織布圖案,也就是傳統裡男人的獵頭服飾。所以在太魯閣族群裡編織也代表人生境界追求的象徵,與紋面同樣具有豐厚的族群社會文化意涵。 織布在許多原住民族裡都有,但每一個原住民族的織布都是獨一無二的,除了織的圖騰不一樣外,我覺得也是因為意義也都不一樣。書上說,織布是傳統女性在族裡鞏固地位的方式。但我問了幾個同學,同學們都說不會織布,甚至連他們的媽媽、阿嬤都不會,就算有會的,也都只是學校或社區的一些活動才有接觸到織布。在我訪問的過程中,我發現「織布」已經是一個對於現代太魯閣女生已經是非常陌生的東西。現代原住民族已經被嚴重漢化,導致織布其實沒辦法再作為鞏固女性地位的方式了……。思考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織布沒辦法讓太魯閣女性鞏固地位,那這樣的話還有什麼方式能為太魯閣女性提高在社會的地位及發聲呢? | 彭心妍 | 2021/9/30 上午 09:46:12 |
4 | 作者 湯金茹 標題 紋面師的女性地位 內容 在太魯閣的古代,紋面是家家戶戶都要做的儀俗,在部落社會中紋面是很莊嚴的儀式和規範,受到部落肯定的勇士和很會織布的女生,才能紋面;對傳統太魯閣女性來說紋面是成年的標誌、是承擔的責任、是貞節的體檢、是結婚成家的條件、是榮耀的象徵,也是通過彩虹橋的標誌。而在太魯閣族傳統女性角色裡,紋面師的地位很特別,會織布的女性在布上織繪出美麗圖案,她被肯定的是一個家庭功能的角色,但紋面師卻是在每個族人臉上刺繪優雅線條,她很少在家裡,孩子都是由丈夫照顧,這個部落紋面了一個,又要到另一個部落去幫人紋面。紋面師幫人紋面施術是要給她報酬的,接受紋面的家庭會贈送她雞、鴨、獸肉、布疋等。 這些紋面師在臉上刺紋出的是美麗的紋面,也是文化,她們受人肯定的社會角色並不侷限在家庭。 我覺得太魯閣族紋面的傳統習俗代表族群認同、成年、成就及美觀,也是通過祖靈橋必備的「通行證」,因此紋面習俗可說是太魯閣族特有的傳統文化。經歷了日治時代後,禁止紋面,已讓紋面傳統沒落,不再沿襲。在過去人人皆紋面的時代對照今日已看不見任何紋面的時候,這代表著一個傳統文化的消失,也代表著女性失去了一個鞏固地位的職業與發聲的管道了。 | 湯金茹 | 2021/9/30 上午 09:43:53 |
3 | 作者 張毓華 標題 祭典儀俗中的女性形象 內容 我們在視訊會議裡決定小論文主題是太魯閣族的女力,從傳統到現在有什麼不依樣?我閱讀了一篇文章探討祭典儀俗中的女性形象,我發現在各種祭儀活動裡太魯閣族善獵的男人有著各種男人饒富族群意涵的文化身影。但女人呢?如同許多無法參與的祭儀,好像被邊緣化了。這些消失讓我們無法去進一步了解,失去了我們對原住民女性了解的機會。以部落視角而言,這是族人遵循文化傳統的重要儀式,和對女性的保護。他們常以保存文化做為優先考量,許多儀俗的禁忌並未視為是對女性的歧視。但保存傳統不應作為壓抑性別平權的理由,也不應讓試圖在部落提倡性別平權的女人,在破壞傳統的壓力下遭非議。我覺得也許我們應該檢視部落現況是否需增進對性別意識的提升。除了正視族群特有文化脈絡,在性別問題上,也應有更多的省思與關照,讓大家對原住民女性的印象不是只停留在織布上了? | 張毓華 | 2021/9/30 上午 09:41:48 |
2 | 作者 冉宣凌 標題 太魯閣族在婚姻和家庭裡的角色 內容 想到原住民女性會想到什麼?有的人會說很熱情爽朗,有的人會說很勤勞、不計較,還有人提到我們太魯閣族女生結婚要殺豬……,我看了一份對泰雅族女性的研究,提到泰雅族婚姻傳統是父母親決定,在泰雅族文化裡講求階級門當戶對 而且對婚前性行為維持嚴謹的態度,子女若出現性行為時,族人會非常憤怒要求男方提供豬作賠償,如果離婚在泰雅族gaga下女性是不得回到娘家。我們太魯閣族很多規範都跟泰雅族很像,阿嬤跟我説她跟阿公的婚姻就是家人安排的, 如果反抗就會被打,我姑姑是阿嬤唯一的女兒 所以對她的期許很大 也對她蠻嚴格,姑姑跟姑丈在未婚前就發生性行為,讓阿公阿嬤大發雷霆,他們就讓姑丈殺豬做賠償,跟傳統習俗也很像。旮日羿‧吉宏所寫的《太魯閣族部落史》裡提到仲美花生於水源部落,5、6歲時,她就開始幫忙媽媽去山上砍竹子和生薑,她的媽媽要照顧她娘家的人,從小就讓她像個男孩子,又會做事又很會照顧人。當時美花的外公,因為結婚而拿刀架強迫美花媽媽。我覺得以前的女性真的很可憐,結婚都是被安排的,不像現在是個自由的世代,女性有言論自由和選擇的自由。 我們太魯閣族的女性角色在家庭中是多變的,婦女是家庭成員生命賦予者也常常是家庭生活的維持者,像從小家人對我的期許就是要獨立要會打理家務,在我家經濟都是媽媽在管,還有家事也是媽媽做,女性結婚後即使有工作仍需以家庭角色為重,我在放學後也常常跟著媽媽做家事。別人也許覺得我們很辛苦,但是我們感情很好,也都很開朗,不會去計較這些。 | 冉宣凌 | 2021/9/30 上午 09:32:33 |
1 | 作者 彭心妍 標題 研究目標的鎖定 內容 因為歷史老師講到馬偕在19世紀的台灣深入原住民部落拔牙,教導民眾衛生知識,創建台灣北部第一間西醫院和牛津學堂、淡水女學堂,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原來馬偕的太太張聰明,是一位原噶瑪蘭族,作為養女的她後來卻成為台灣第一個出國的原住民女性,她不僅跟著馬偕遊歷歐洲大陸,還穿著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在加拿大發起勸募基金,在淡水建立神學院,也在女學堂裡擔任教師。我覺得張聰明是一位非常樂觀、堅強又勇敢的人,他原本身份是養女,因不願意纏足,所以只有阿嬤疼愛他,但她也不會因為這樣而喪氣 而是樂觀面對。她不只是馬偕的太太,也是台灣推展女子教育的重要助力。 我們在討論研究方向時,我想起張聰明的故事,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原住民女生可以擺脫悲慘童年,創造自己生命的傳奇?因此我們希望也能在太魯閣族的女性研究裡,找到很正面的力量,探討她們是如何穿越傳統,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 | 彭心妍 | 2021/9/30 上午 09:3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