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彼憶(Biyi)」談太魯閣族人的集體記憶

專題名稱從「彼憶(Biyi)」談太魯閣族人的集體記憶

專題描述我們都是原住民,但對於自己的文化所知有限,隨著社會變遷,許多的文化都被我們給遺忘了,想藉由這次機會,透過「部落工寮」來更加了解我們族群的文化,之所以會選工寮,「工寮」是我們生活的日常,用來養雞、養鴨和養狗的地方,但似平凡且日常的空間,蘊藏著豐富且寶貴的傳統文化。我們想透過實地考察與訪談,除了瞭解工寮的形式與功用外,更希望從中對原住民文化有更深的體悟。

隊伍名稱太魯閣四劍客

指導老師羅崇禧 游苡汝

參賽學生潘庭翊 林姿穎 葛郁玟 吳慧欣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陳 婕
來源 中學生網站
描述
篇名:建築之美─原住民建築
目前台灣的原住民共有13族,各自都有不同的建築類型,其中以泰雅族的半穴居、布農族的石板屋、卑南族的杆欄式建築、太魯閣族的豎穴居最為特別,因此作者針對以上幾種比較特殊的建築形式做深入的研究(以家屋為主)。
吳慧欣2021/10/8 上午 08:39:28
9作者 何盈暉
來源 中學生網站
描述
篇名: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神話及祖靈信仰
作者認為每個族人必須重拾對傳統信仰文化的認同,讓傳統並非斷裂而是合理化的延續。如果你是太魯閣族,你知道什麼是 Gaya 嗎?你認同 Gaya 嗎?你知道 Gaya 傳承的重要性嗎?
這些問題是每個身為太魯閣族人必須在面對的問題,即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復振青年認同太魯閣族傳統祖靈信仰文化的方法?在主流趨勢的影響下,如何去重新架構太魯閣族部落的傳統地位階級制度?
林姿穎2021/10/8 上午 08:31:52
8作者 黃奕傑、邱明傑、呂哲宇
來源 中學生網站
描述
篇名:從安坡部落看排灣族
作者有感於原住民文化的流失,因此以原住民文化為議題進行小論文,也藉此機會將部落文化撰文統整,同時宣揚部落文化的美與可希望能引發社會上許多人對於自身文化延續的重視。
林姿穎2021/10/8 上午 08:29:57
7作者 張瑋晏
來源 中學生網站
描述
篇名:《台灣部分原住民建築之淺論》
文中介紹了雅美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及鄒族等族的傳統建築,可惜沒有太魯閣族。
生活在蘭嶼的原住民就是雅美族,一九九八年改稱為達悟族,擁有最濃厚的南洋色彩;阿美族很早就受到漢人和日本人的影響,不是仿照漢人,建造土埆或紅磚厝,就是蓋著日本式的房子;排灣族建築分為北、西、南、東、中五個型式,富含變化,每種型式有其共通性,也存在不同的特殊性;布農族住宅裡所有的建築方法,和排灣族有些類似,擁有涼台的房舍,也和達悟族相似;鄒族每個部落中供族人開會的大集會所,為其建築中最明顯的特色。原住民的建築各有特色,為適應地形,建立出各式各樣的建築,若將彼此建築之間的共通點,探討其中的相互關聯性,將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葛郁玟2021/10/8 上午 08:28:47
6作者 程廷Apyang Imiq
來源 全國博碩士論文網站
描述
Apyang Imiq的碩士論文,題目是:「近代太魯閣族部落空間變遷之研究─以alang Ciyakang(支亞干)為對象The Changing of Modern Truku Tribes Space─ The Case of Ciyakang」
傳統太魯閣族部落中,人與空間的關係均建立在gaya、utux與人三者互相連結的網絡中,集團移住之後形成混居部落,再加上國家權力的涉入、統治與管理,人與空間的關係也不斷做出調整與修正,其中本研究特別探討兩個當代部落仍在持續進行的生產、生活、文化活動:結婚前的祭祀分食與狩獵,分析兩項活動的物理及社會空間,實際探求當代部落空間的社會意義。
研究對象為筆者生長的Ciyakang部落,Ciyakang現屬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在集團移住前就有家族遷來,集團移住後更形成多元家族的混居部落,因此除了探討空間的變遷,本文也試圖以「部落史」的觀點,回顧、整理、書寫自己家鄉的故事。
潘庭翊2021/10/7 上午 09:28:14
5作者 蔡銘哲
來源 2017 原住民雲端科展-第九屆原住民華碩科教獎
描述
參賽組別:國中學生組
作品類別:部落傳統建築的文化與科學
參賽編號:2017039
作品名稱:彌「築」珍貴~窺探太魯閣族家屋的奧祕
與我們「小論文」有關的摘要:太魯閣族家屋凝聚族人的情感,象徵共勞互助的族群性,其間從選材至建造的過程中更展現太魯閣族的山林智慧,是傳統文化代表的極致。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及田野訪問,深入了解太魯閣族家屋的多元面向,並藉由和耆老互動學習傳統家屋的建造過程,讓我們更加了解先人的智慧。同時透過科學實驗和工具進一步探究桂竹的特性。
林姿穎2021/10/4 下午 03:45:05
4作者 何彌亮(Mi-Liang Ho)
來源 臺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年度
描述
篇名是:「從社區營造探討原住民社區觀光旅遊可行性之研究」
原住民面對「現代化」衝擊的同時,如何以較多的「文化傳統」保留的問題,兼顧資源保育下之社區「重建」,避免將山地都會型工業化,而導致生態浩劫、再次社區崩盤。
觀光環境產業發展中各相關團體以互助共生的態度協調彼此的需求,及對當地環境的自然及人文資源合理的利用,藉由社區營造之
方式來保存與活絡原住民文化及居住空間。
葛郁玟2021/9/29 下午 04:35:11
3作者 張宇婕、吳宜蓉、王 睿、劉存崧
來源 花蓮縣小論文網站
描述
這篇由壽豐國中學生創作名為「Gaya傳承-最美麗的印記」小論文研究發現,在太魯閣原住民,他們對於文面均有共同的記憶,都認為它是傳統社會生活中族人及部落非常重要的文化,是族群辨識符號,也代表榮耀的象徵,此外又是族群之間的認同意識、歸屬感及核心價值,有此圖騰,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情感,也隨之激盪及凝聚力。
近數十年以來,經過日本人的排斥、禁制文面,太魯閣族人不再文面,使這種文面文化漸漸被掩蓋在歷史的洪流,然而我們卻希望用目前現有資訊,去探討以前老祖先們文面的經歷與過程,尋找太魯閣文化傳承的可能性。
葛郁玟2021/9/29 下午 04:26:30
2作者 古莉雯、羅潔雨、邱采虹
來源 中學生網站
描述
這是一篇小論文,篇名是:「花蓮之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發展-以太魯閣族為例」,是關於太魯德族傳統文化與未來發展的研究。
羅崇禧2021/9/29 上午 09:14:54
1作者 戴介三 、曾竫萌 、劉興榮 、黃安葳
來源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Bull. Hualien DARES)34:77-93(2016)
描述
集體記憶是關照於現在的情況下,對「過去」的重建,其間是選擇性的記憶,文化的變遷,生活的變異,也會烙印在族人心中,相對的另一面就是「遺忘」(邢 1996)。傳統聚落的集體記憶也是需要不斷靠「再生產」(reproduce)才能傳遞下去,一旦不「再生產」,不管是刻意的或是自然而然的,則集體記憶的中斷是司空見慣的事,而群體的凝聚也將因記憶的中斷面臨崩離的情況,原鄉部落的自明性與獨特性也蕩然無存(溫 1995)。而地方歷史文化資產已遭忽視或破壞的一些聚落,要重新尋找地方的風華,則必須求諸於部落族人的集體記憶,由於在原鄉部落中,傳統文化習俗多少仍有保存,世代居住於此的部落族人也有共同交集的歷史記憶。
羅崇禧2021/9/29 上午 09:14:44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0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到阿俊主任在山下的彼憶進行訪談
說明
我們利用放學之後的時間到學校學務主任沈文俊(阿俊主任)位於山腳下的彼憶進行訪談,阿俊主任說這座彼憶是他下班之後放鬆以及從事農事活動的地方,他在附近的田地種了一些農作物,譬如南瓜、綠竹筍、葡萄柚等,簡單的農事活動,也可以創造不少經濟價值。這地方可以親自山林,聽得到蟲鳴鳥叫、潺潺的流水聲,他喜歡在傍晚生火燒水,空氣中不只是有山林清新的味道,還有原木燃燒下釋放的天然香氣,是可以讓人放鬆身心的好地方。當然,裏頭還留有不少他爸爸媽媽遺留下來的東西,對他而言是相當珍貴的一段記憶,待在這裡他常常會想到以前跟爸媽一起生活、狩獵及做農事的那段美好的時光。
葛郁玟2021/10/6 下午 06:51:53
9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訪談阿俊主任
說明
今日去阿俊主任的工寮,我們在那裡訪問主任與這次的主題相關的問題。
吳慧欣2021/10/6 下午 06:49:44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傳統彼憶啟用
說明
110年10月2日星期六上午6:00萬榮鄉西林社區發展協會申請搭架的竹屋啟用了,族人們殺豬慶祝。
葛郁玟2021/10/4 下午 04:12:56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探訪biyi
說明
我們四劍客坐上校長的車,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上,大概在20分鐘左右看到了我們今天要探訪的biyi,接著進到屋內用力地拍起來。
吳慧欣2021/10/1 下午 05:14:24
6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探訪Biyi
說明
探訪在西林半山腰的Biyi,我們開了20分鐘的山路,去探訪位於西林半山腰的Biyi。
吳慧欣2021/10/1 下午 04:02:43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創新的」傳統工寮
說明

Apyang 哥哥帶領我們去了一個算傳統的工寮,那是西林社區發展協會爭取了20多萬經費搭建的,他說現在的工寮不像以前那樣了,現在的工寮大多數都用鐵皮、水泥…之類的東西,以前則是用木材、竹子、芒草、黃騰,也算是一種族群遺失的東西,在Apyang 的訪談中,有說到現代工寮與以前工寮,Apyang 哥哥帶領我們去了以前用竹子與木材做的工寮,裡頭有許多以前族人生活會做的東西,比如:燻肉的架子、可用來起火的曬乾的玉米等… 最後我們去了我家的工寮參觀,我家工寮算是一種現代化的工寮,裡頭就有一些打獵的用具,和物農的工具。
葛郁玟2021/10/1 下午 03:57:09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談萬榮鄉西林社區發展協會Apyang Imiq
說明

Apyang Imiq是工寮復興的重要推手,還創作了《我長在打開的樹洞》,內容也提及了工寮存在的文化價值與意義。我們今天特別訪問他。
林姿穎2021/10/1 下午 03:53:37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閱讀資料
說明
放學後,我們「四劍客」約在校長室繼續閱讀資料,同時聯絡訪談對象,世界很小Anyang Lmiq竟然是郁玟認識的,村長又是庭翊的鄰居,這樣我們可以更方便聯絡訪談對象。
吳慧欣2021/9/28 下午 05:43:55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文獻探討
說明
今天的重點:
1.閱讀相關文獻
2.確認訪談對象
3.擬定訪談問題
林姿穎2021/9/28 下午 04:30:03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開麥啦
說明
這是第二次參賽,這次是校長指導我們,一開始先讓我們認識小論文。
吳慧欣2021/9/24 下午 03:57:26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葛郁玟
標題 探討與研究心得
內容
透過這次的小論文,我真的學到了好多好多,從我當初想到的,原本只是單單養雞的工寮,現在卻是個文化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房子,當我在訪問每一位受訪者時,他們的堅定眼神與他們說話的內容,我都能感同身受,而且很快就能懂了,我在裡面最喜歡的工寮就是沈主任的工寮,因為他的工寮地理位置非常好,在工寮的後面是一條小溪,在工寮前就是一座高大的山,能與山親近,能與溪親近的工寮我最愛,而且工寮里非常的溫暖,夏天可以聽蟬唱歌,也可以聽水翻動石頭的聲音,冬天可以在自己的工寮燒木柴、烤火取暖,當時去訪問沈主任時,他也有燒木頭,那個木頭的香味完完全全包覆在工寮里,這讓我回味到小時後的我,冬天時,我的家人會去烤火,而我也會跟他們一起烤火、一起聊天,當下的感受非常的溫馨,可是現在已經很少這樣了,大家都出去求學與工作,較少會回自己的家鄉,而這些只是我的小小回憶而已。
我是一個很喜歡鄉下的人,我很喜歡大自然,我也會想要去更加認識自己的故鄉,真的很需要被關注,一樣身為原住民的我,我會拼進全力去更深入的了解我們的文化。

葛郁玟2021/10/7 下午 09:39:29
9作者 吳慧欣
標題 探討與研究的歷程
內容
非常幸運能來到本組一起參與這次的小論文比賽;雖然只有短短2星期的時間做整個論文的任務,可是這2個星期我也過得很充實。
首先第一個禮拜,我們開始搜尋文獻、資料,後來就約了Apyang Imiq做訪談,訪談結束後去參訪了組員家的工寮,再回到學校整理訪談的內容、問題,由那次的訪談,我了解到以前的工寮是用竹子、木頭、黃藤…等等材料搭建的,還有工寮裡擺在中間的石頭是一個家庭的象徵,而現在的工寮大部分都現代化了,不管是材料上、族人對它的定義上,都有許多的改變。
第二個星期,也就是昨天,我們去阿俊主任的工寮訪談,到那裡的第一感覺,是很隱密、很靠近山的工寮,進到工寮裡,我聞到了一股烤木頭的香氣,原來是主任在燒柴,在訪談的過程中,主任表示,這間工寮,是他和父母之間的連結,以前生活的回憶,他在那裡學會了打獵、做陷阱、種田…等;他也分享了在這間工寮他會看書、他的兒子會在那裡尋找作畫的靈感,感覺非常的放鬆;在底下的地也會種植綠竹筍,吃到它就會勾起與父母的回憶,也可以拿出去賣,這也能當作它的經濟價值,對於是否要保留這間工寮,主任極力強調這是需要的,這不僅僅是他與父母的連結,還是保留前幾個世代流傳下來的器具、用品。
總結這2個星期與組員們一起做論文的心得,我深深的了解「工寮」這個東西的用途、由來、以及它的價值,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漸漸流失,而族人也慢慢意識到,我們想把傳統的東西繼續延續下去,自己族群的文化,需要好好的保留。

吳慧欣2021/10/7 下午 09:37:04
8作者 林姿穎
標題 做探討與研究的歷程
內容
剛開始被老師與同學推薦去做小論文,原本以為是寫作文,所以再決定要不要參加小論文時還蠻猶豫的~結果去找校長後才發現要做報告和後面關於報告這研究的比賽,因為國小時參加過~大概知道怎麼做,而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忙著其他課業,同學突然和我說時間不多了!我蠻緊張的,因為都沒去找校長,不過我們在兩個禮拜內做完,還蠻佩服隊裡的隊員!這段期間也學到很多,不只是工寮文化,還提升了我和隊員的感情與默契!
兩個禮拜內做訪談和處理問題,以及做報告,回到家先趕快做小論文的東西後就做功課,這段時間也很緊迫~現在做完了,就可以慢慢的期待初選,也希望一切順利,更希望初選過後的報告更好!這段時間也辛苦隊員與校長了。

林姿穎2021/10/7 下午 08:31:34
7作者 潘庭翊
標題 做探討與研究的歷程
內容
在這次的論文我學習到很多,從剛開始的主題也是想了很久才想到,當初以為校長不要我們了,結果我們還是被留下來了,剛開始我們還懵懵的,還不知道要怎麼進入內容,知道校長給了我們一點方向,才知道怎麼去做,雖然只有兩週的時間但是我們還是努力的把論文完成,中間我們用了一週完成田野調查一週討論怎麼寫論文,沒想到在兩週短短的時間把那麼多的東西寫完做完,我非常感謝隊員幫助、鼓勵,讓我感到驕傲,希望能進入複審然後在得到第一名。

潘庭翊2021/10/7 下午 07:07:17
6作者 潘庭翊
標題 訪談心得
內容
星期我和隊員們去了支亞干部落訪問部落的年輕人 Apyang哥哥 關於「工寮」的問題,他和我們分享了他小時候的故事,訪問時Apyang哥哥講了一件常驚訝的事,就是她非常喜歡工寮,因為家中不能做的事在工寮幾乎都可以做,我以為工寮裡是非常嚴肅的。之後Apyang哥哥就帶我們去部落裡的工寮,裡面非常乾淨,在裡面和他聊了非常多,因為我們還有其他更多的是不然我還想繼續聽他講故事,後來我們去了山上看其他工寮,上去時突然下雨,幾乎都沒有人在工寮居住,剛好一位隊員家有工寮,我們就去她家的工寮,那個工寮超大,有很多傳統的獵槍、農具。

潘庭翊2021/10/2 下午 03:19:22
5作者 吳慧欣
標題 訪談心得
內容
2021/10/1星期五
今天下午,我與組員們還有校長一起去西林拜訪Apyang ,我們問了他幾個與「工寮」有關的問題,之後我們就去看了西林村村口的工寮,Apyang 和我們說這間工寮裡頭的擺設、物件等等,當我一進門,是先看到滿地的乾玉米,他跟我們說這些是拿來生火的,裡面還有燻乾食物的架子,既能吊在屋頂上,還能架在牆邊;下一個地點是去了組員-葛郁玟家的工寮,裡面就比較像Apyang 所和我們講的一個「小家」的概念,有雞寮、房間、廚房……等等;從這次的田野調查中,我更加了解了工寮的用途、過去現在工寮的差別,這也讓我們的論文能有更多的資料可以研究、探討。

吳慧欣2021/10/1 下午 09:27:13
4作者 林姿穎
標題 訪談心得
內容
前往西林發展協會找Apyang以前很期待去訪問與參觀~因為自己很少接觸到工寮,在過程我也很專心的聆聽,而且我覺得這樣也可以練習以後怎麼去記錄與整理東西!
經過訪問,我們知道了一些工寮的母語,比如山上的工寮(太魯閣語:Biyi dgiyaq )與田地工寮(太魯閣語:Biyi rudux)。
訪問中也知道Apyang小時候也會去工寮玩,而且在家中有限制,但在工寮可以隨心所欲。
工寮是我們族群文化,我們好奇工寮也對它熱情的探索,訪問完。
也去同學家的工寮,看了也覺得我也想要一個工寮~生活起來也非常有以前的感覺~想起來也覺得非常有趣!!透過訪問,我也對工寮有了解了~
今天也以買冰吃的方式結束訪談!也謝謝校長陪同我們一起訪談~希望以後還能繼續探索類似的訪談><!

林姿穎2021/10/1 下午 03:47:37
3作者 葛郁玟
標題 訪談心得
內容
今天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去訪談,首先我們去了協會訪問Apyang 哥哥,在其中,我們學習到了很多關於工寮的知識,我們把每個人想問的問題都一一列下來,去訪問Apyang哥哥,訪問完後,Apyang 哥哥還帶領我們去了一個算傳統的工寮,他說現在的工寮不像以前那樣了,現在的工寮大多數都用鐵皮、水泥…之類的東西,以前則是用木材、竹子、芒草、黃騰,也算是一種族群遺失的東西,在Apyang 的訪談中,有說到現代工寮與以前工寮,Apyang 哥哥帶領我們去了以前用竹子與木材做的工寮,裡頭有許多以前族人生活會做的東西,比如:燻肉的架子、可用來起火的曬乾的玉米等… 最後我們去了我家的工寮參觀,我家工寮算是一種現代化的工寮,裡頭就有一些打獵的用具,和物農的工具。
今天蠻開心的,能學到很多關於工寮的東西,而且也增加我對工寮的興趣,雖然今天沒訪問到村長與部落耆老,但在明天,會有一個工寮落成的儀式,叫「殺豬儀式」這算是跟祖靈的一個溝通,希望祖靈保佑,其實還有更多關於工寮文化的事物,等著我們去了解呢!

葛郁玟2021/10/1 下午 03:39:48
2作者 潘庭翊
標題 重新統整訪問問題
內容
經過隊員們一起討論我們又重新挑選了幾個比較有意義的問題
1.什麼是工寮?
2.工寮是做什麼用的?
3.山地跟平地的工寮有什麼差別?
4.妳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到工寮?
5.工寮對於你而言,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或情感?
6.從過去到現在,工寮有什麼變化嗎?
7.現代化的社會,工寮需要繼續存在嗎?工寮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8.對於工寮的保存與傳承,未來還有什麼計畫?

潘庭翊2021/9/28 下午 08:55:45
1作者 葛郁玟
標題 聯繫Apyang Imiq哥哥過程
內容
昨天下午放學後,我們小組和校長留校一起討論訪問對象,在其中,校長有說到一位也是在研究部落工寮的哥哥,名叫「程廷 Apyang Imiq」,當時我們透過網路去了解那位哥哥是誰? 後來我們看了照片才知道,原來那位哥哥就跟我們是同一個村落了,而且家也離不遠。
我們是怎麼聯繫到「Apyang Imiq 」哥哥的呢?
我有個姑姑跟「Apyang Imiq」哥哥是同事,我透過她去約到了這位哥哥,在討論中,我們小組一起想到要訪問的問題。
如:
1.工寮的功用是什麼?
2.你知道西林共有幾個Biyi嗎?
3.如果你有一個工寮你會在裡面做什麼?
4.當初你為什麼會想要建造工寮?做工寮時你在其中有學習到什麼?
5.做工寮的材料要用到什麼?
6.你現在會想要去工寮生活嗎?為什麼?
7.當初是怎麼了解的工寮的?
8.山上跟平地的工寮有什麼差別?
9.工寮對於你們的文化價值是什麼?
10.當時921大地震時部落工寮有多大的傷害?又是怎麼把它修復回來?
11.在工寮裡,都放些什麼?
12.對未來的工寮想要什麼的發展?
以上就是我們在聯繫「Apyang Imiq」哥哥的過程,與我們討論出來的問題,希望在這禮拜能獲得更多關於「biyi」的相關資訊。

葛郁玟2021/9/28 下午 05:56:22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10書名 中學專題研究實作指南
作者 黃春木, 吳昌政, 曾慶玲, 童禕珊, 簡邦宗
出版社 商周出版
簡介(摘要)
本書同時兼具課程理論和實務,是一本教師研發課程的參考指南,更可做為逐步指導學生『專題研究』的工具書。
導讀
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進行專題研究的書。
潘庭翊2021/10/7 下午 05:24:57
9書名 台灣的原住民
作者 陳雨嵐
出版社 遠足文化
簡介(摘要)
《台灣的原住民》一書分為源起、社會組織、信仰、經濟生產、生命禮俗、歲時祭儀、衣食住行、藝術文化、變遷中的原住民社會等九章,從時空環境來看台灣的原住民,每一族其實都非常懂得「因地制宜」、「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本書除了介紹各族的傳統歷史與文化,更著重探討現代各項議題對原住民所產生的影響,例如:政治選舉、西方宗教的傳入、現代商業活動、傳統祭典的復甦、衣食住行的新舊文化融合、原住民知青的現代藝術創作、教育文化、生態環保、部落知性之旅……。
導讀
突破固有既定的「族群別」印象,而是以「主題」來介紹台灣的原住民,先簡要介紹各種主題,再以各族為例進一步說明其文化特色。
林姿穎2021/10/7 下午 04:11:54
8書名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
作者 林開忠, 張雯勤, 郭佩宜, 王宏仁, 趙綺芳, 莊雅仲, 容邵武, 龔宜君, 顧坤惠, 邱韻芳,
出版社 左岸文化
簡介(摘要)
田野就是「田野工作」(fieldwork),這個概念誕生於20世紀初,人類學祖師爺馬凌諾斯基在初步蘭群島的研究方式成為人類學方法論和認識論的核心──與當地人共同生活、學習當地語言和文化、參與觀察──人類學學徒必須經歷超過一年的田野洗禮,才能「轉大人」。田野彷彿是人類學的成年禮,但田野過程中,研究者的角色、主觀經驗、與當地的互動、權力位階關係、政治歷史脈絡等,都會影響其對當地文化的認識與詮釋。
田野其實也是「故事」;研究者「走進」別人生活、企圖「說出」一個好故事。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必須面對許多知識養成過程中,甚至是個人成長、人生裡的疑惑,與思考。所以田野不可能只是「工作」,田野的理想是透過經驗的接近,而能用不同的眼光了解對象。所以田野也不可能只是「工作」,因為田野的過程勢必會或多或少轉化研究者對知識、對世界,甚至是對自我的認識。
導讀
田野,其實是一種理解的過程;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以及理解自己。
林姿穎2021/10/7 下午 04:05:53
7書名 找回太魯閣
作者 希雅格.烏洛(劉韶偉)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作者上台大醫學院以前,對原住民並不很了解,雖然他就是原住民;直到讀建國中學面臨升學,身分議題讓他開始思考身分的問題,這本書就是作者找回原點的思考心得,這是一位原住民知青「找到回家道路」的心路。
導讀
作者是在太魯閣族被認定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二族之後,下定寫書的決心,在一連串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收獲之後,完成階段性任務的後也必須對歷史做出交代。在推動正名運動的過程當中,作者嘗試跳脫人類學對於原住民設下所謂客觀條件的侷限,援引政治學對於民族的概念,讓原住民能夠重新界定他們個人與民族集體之間的關係。未來原住民不再只是人類學家掌控的研究樣本,而是活生生、具有民族主體性的政治共同體。
林姿穎2021/10/1 下午 04:56:03
6書名 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作者 程廷Apyang Imiq
出版社 九歌
簡介(摘要)
程廷Apyang Imiq是花蓮太魯閣族的原住民作家,他生活的支亞干部落有一條名為Rangah Qhuni的支亞干溪,意思是「打開的樹洞」,形容河道突然開闊,就像深邃的洞穴被打開,陽光照射進來的樣貌。他從一個離鄉背井且不太了解自己部落傳統的原住民青年,到返鄉種田打獵,書寫部落歷史和家鄉故事,其身體感知和文字也像打開的樹洞一般寬闊明亮,令人感受到原民文化的絢爛與豐富。
導讀
作者以筆墨為獵槍,在山海世界擘畫布局,寫離鄉離土後返鄉耕獵,以及面對傳承與身分認同的衝突,歡快又哀傷地一槍擊中我們的心靈。土地磨礪出的身體感,交雜著土地上可愛或可憐的部落人物素描,讓人在字裡行間見證生命的野蠻與壯麗。
葛郁玟2021/9/27 下午 02:07:25
5書名 原住民寫真與文化: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
作者 王古山
出版社 博客思
簡介(摘要)
台灣原住民族有16 族,其中有同源同宗共榮的有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他們是唯一有紋面文化的族群。民國60年代本書作者王古山先生,因喜愛攝影,基於對台灣原住民紋面文化的好奇,開啟了他接觸原住民文化的開端,本書的泰雅文化之旅便是首站。
  當年想要進入山區探採原住民文化,必須辦理入山證才能進入,為了一窺山地部落的究竟,為了尋奇,作者從竹東尖石山區、秀巒到中部的泰雅部落,做深入的探訪攝影,從原住民的生活起居、宗教信仰、部落的生活習慣、工作、人生觀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者尤其十分欽佩原住民的樂觀進取,這讓我們體悟到人生簡樸單純的哲學。
導讀
本書介紹了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與我們要做太魯閣族的主題有關,由作者深入的訪談攝影,讓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族群的文化。
吳慧欣2021/9/26 下午 02:23:40
4書名 踏尋花東縱谷的原住民族部落
作者 謝瑞隆
出版社 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簡介(摘要)
花東縱谷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主要聚集區,孕育了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原住民族群,本書中從各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切入,體現各原住民族群的文史面向與部落觀光資源。
導讀
這本書介紹了花東縱谷主要的原住民族,包含了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其中我們組員都是太魯閣族,我們要做的主題也跟太魯閣族相關,有關傳統文化的部落現況的書寫,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吳慧欣2021/9/24 下午 03:54:02
3書名 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花蓮縣吉安鄉太魯閣族人的生命移動故事
作者 呂秋香等
出版社 耶魯
簡介(摘要)
這本書透過15位長者的口述,清楚地讓讀者們看到時代變遷下,部分太魯閣族被迫遷移的生命故事;當太魯閣族被迫斷裂與大自然共存共活的百年歷史後,他們是如何在社會快速輪轉的歷程中,迎戰不同的生活環境與人際關係;其中充滿著退卻、苦惱、淚水與沉默,更多的是適應不良、賣地求去的種種樣貌。
導讀
閱讀這一本書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太魯閣族人在漢人社會的生存困境與堅毅,同為太魯閣族人,我從這一本書深深感受到族人們心中的那份堅韌的精神力量。
葛郁玟2021/9/24 下午 03:31:41
2書名 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
作者 旮日羿.吉宏
出版社 山海文化雜誌社
簡介(摘要)
這是一部消化日治時代文獻、步履太魯閣耆老馬紹.莫那(廖守臣)的芳表、加上作者的再踏查記錄所綜合集結而成的巨構,是作者旮日羿.吉宏十幾年來的心血結晶。(引自原民會主委孫大川序文)
導讀
這本書透過作者的訪談與資料整理,紀錄了太魯閣族的遷徙經驗、祭儀、歌謠樂舞的傳習。
林姿穎2021/9/24 下午 01:50:19
1書名 太魯閣族神話與傳說
作者 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出版社 晨星
簡介(摘要)
作者歷經七年時間訪查花蓮地區太魯閣族,無論是社會組織、經濟生活、原始宗教信仰或是生命與價值觀等口傳故事,皆有全面而完整的紀錄,是太魯閣族神話與傳說故事探索的最新讀本。
導讀
透過太魯閣族神話與傳說故事的紀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部落的社會結構、情感生活與歷史,另外也保留太魯閣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思維意識,是了解太魯閣族文化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葛郁玟2021/9/24 下午 01:37:05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我們都是太魯閣族原住民(太魯閣族語: Truku ),但對於自己的文化卻都所知有限,隨著社會變遷,許多的文化都被我們給遺忘了,想藉由這次小論文的機會,我們知道彼憶存在的價值不只是在傳統狩獵或農事活動上,更重要的是承載了許多過往的回憶與感情,透過有形的建物與器具,已及無形的情感連結,讓身在現代的我們可以回想、懷念與家中長輩曾經一起生活的時光,也因此保留祖先們遺留下來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資產。
潘庭翊2021/10/7 下午 05: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