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當吃補—光復鄉阿美族的野菜文化

專題名稱吃「苦」當吃補—光復鄉阿美族的野菜文化

專題描述野菜之於光復鄉阿美族,是極具特色的食材。
為了能更深入了解光復鄉的野菜文化,我們實地走訪光復第一市場的野菜攤商,進行探討與研究。

隊伍名稱野菜公主

指導老師蕭清元 林家琦

參賽學生李鈞秝 曾馨菲 劉智恩 曾筠筑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6作者 林怡
來源 清流雙月刊
描述 介紹野菜的使用方式與功效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11:13:05
5作者 全中和
來源 科學發展430期
描述 野菜是很珍貴的傳統飲食,此篇期刊即是帶我們認識平地的野菜,以及其料理方式。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10:11:23
4作者 王義善、孫正華、劉興榮、曾惠真、農業推廣課
來源 農業經營研究室
描述 花蓮除了擁有天然的自然環境,也孕育了許多豐富的農產品及原住民特色作物,為了推廣這些美好,本場積極向外找尋通路,將東部的好食材讓更多人知曉。媒合大型企業,讓他們帶領團隊從西部越過中央山脈至花蓮實地訪查,本場范美玲場長亦率同仁,與其拜訪特色的原住民部落。
劉智恩2021/10/8 上午 09:39:53
3作者 趙文綺
來源 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描述 本研究以質性方式探討野菜的採集與對植物關心的省思,探尋生活中的野菜植物,訪談大眾對野菜的認識與採集,及研究者個人對野菜的觀察為架構;訪談發現,現在民眾大部份能接受野菜,但對野菜知識熟悉度仍不深,因而怕誤觸到有毒植物,故對於採集野菜的情形不廣泛,因此野菜知識值得被推廣。
劉智恩2021/10/8 上午 09:35:19
2作者 王運之
來源 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消失中的飲食:探究都市阿美族之年 長者飲食樣貌─以野菜為例
描述 本研究取樣範圍為原生於花蓮至台東一帶,50 歲以上且為「第一代」到都市的阿美族人。阿美族年長者保留較多部落記憶,對自身文化與認同了解也較深刻。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設計,選出五位受訪者進行個別深入訪談,以回應研究問題。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9:00:16
1作者 張瑋琦
來源 《亞太研究論壇》第 68 期 阿美族食用野菜知識的跨界流動與知識競爭
描述 採食野菜是阿美族傳統的生活文化,野菜的知識原本在各地阿美族間傳承應用。然而到了近年,受到追求健康及異文化飲食風潮影響,不同族群或不同目的行動者加入阿美族野菜知識的再生產,在各自的目的下,野菜的不同功能被特別強調;各自的行動者為了強化野菜與自身目的連結,而在論述上採取了鞏固知識疆域與模糊知識疆域的策略。本報告從阿美族的野菜文化談起,進而討論在消費文化的刺激下,野菜的知識疆域如何形成、不同的行動者間之知識競合又如何促成疆域的流動。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8:59:51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野菜攤販拍到的芋頭筋
說明
在料理的時候如果沒有處理好就吃的話喉嚨會癢
李鈞秝2021/10/8 上午 10:11:21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野菜攤販拍到的刺蔥
說明
刺蔥除了能煮湯之外還可以泡成刺蔥茶
李鈞秝2021/10/8 上午 10:08:22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野菜攤販拍到的苦瓜葉
說明
這個野菜是在每個攤販幾乎都有的野菜,它除了可以料理之外還可以泡茶
李鈞秝2021/10/8 上午 10:05:10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光復第一市場
說明
訪問完,大家整理整收集到的資料,團隊合照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9:56:00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市場攤販探詢
說明
大家都拿出手機和平板,拍攝野菜們。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9:52:03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尋找野菜,市場探訪
說明
遇到一位阿美族阿公,用中文以及他們的族語夾雜著,向我們介紹野菜的來源、吃法及故事。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9:50:32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問野菜攤
說明
組員們一一提出問題,想對野菜種類有更多了解。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9:49:37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尋找野菜,市場探訪
說明
那天,我們前往學校附近的光復第一市場,尋找野菜的攤販。
第一攤的阿嬤除了口頭介紹,還借我們一本台灣新野菜主義的書,真的滿心感恩!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9:48:31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6作者 李鈞秝
標題 詢問長輩
內容
爸爸從小就在這哩,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阿美族人,因為要寫這篇論文,所以回去我問了爸爸野菜的種類以及它的由來,爸爸說野菜有非常多的種類,以前阿美族人都沒有東西吃,所以看到甚麼都會嚐一遍,嚐嚐看什麼能吃甚麼不能吃。

李鈞秝2021/10/8 上午 09:56:34
5作者 徐筠筑
標題 參觀野菜攤販
內容
那天去市場時,有看到許多的野菜攤販那些原住名的阿公阿嬤們都很熱情的向我們介紹野菜,比如苦茄、木鱉子、秋葵、藤心等等,都很有趣,雖然不能知道種野菜的地方但那些原住名的阿公阿嬤都介紹的非常詳細,還給我們一本野菜的書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我很少再吃野菜,所以我都是看那本野菜介紹的書和google等資料,而且野菜都是沒有噴農藥的,還可以降血壓真是令人佩服,希望野菜的知識能一直留傳下去。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9:42:29
4作者 李鈞秝
標題 去光復第一市場認識野菜
內容
那天去了光復第一市場看到了許多的野菜,可是很多的野菜我都是只知道他的名字,所以我幾乎都不知道那些野菜是甚麼,在那些阿公阿嬤解說過後之後才知道,原來那些都是我知道而且吃過的野菜,也知道了它們原來有那麼多功效以及對以前的阿美族人有甚麼意義。這次去了趟光復市場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在訪問的過程中也吸收了知識,這些知識顛覆了我對野菜的認知,讓我知道了野菜對於阿美族人不只是道菜餚,裡面還存在著很多意義。

李鈞秝2021/10/8 上午 09:40:35
3作者 曾馨菲
標題 尋訪野菜攤位
內容
那天是我第一次來到光復市場,心裡既興奮又緊張,我們在中午的時候,搭乘老師的車子來到光復第一市場,我們採訪了許許多多的攤位,那些阿公阿嬤都非常認真、細心的告訴我們關於野菜的小知識,還有一位攤販阿嬤給了我們一本有關阿美族野菜的書,好讓我們能蒐集到更多資料,甚至還有阿公充當我們的導遊,努力又熱心的介紹光復第一市場和回答我們大大小小的問題,真的非常感謝他們的細心指導。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9:36:48
2作者 曾馨菲
標題 蒐集、討論小論文
內容
我們從一位攤販阿嬤那裡借來了一本書,然後又上網查有關野菜的資料,最後我們和老師再一起修正論文和討論野菜。過程非常開心,因為學到了許多阿美族人對野菜的知識,覺得很新鮮,希望之後還有更多有關小論文的競賽讓我們參加。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9:34:07
1作者 劉智恩
標題 菜市場探訪
內容
那天我們去了光復菜市場,訪問了那些阿公嬤們,聽他們說一些野菜的作用、別名、別名的由來和一些野菜的食譜,還拍了一些野菜的照片,我們還借來了一本野菜書籍,書裡有許多野菜介紹,最後我們在菜市場的入口拍了一張團體照。我覺得有點可惜,因為有些菜他們沒拿到菜市場,所以就沒有拍到。

劉智恩2021/10/8 上午 09:32:16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花東小旅行:22帖在地的流浪-人文.縱谷.海之濱(2013修訂版)
作者 李盈瑩
出版社 上旗文化
簡介(摘要)
本書作者描述在鹽寮等待月圓之日的海上月出;在光復聆聽阿美族的野菜智慧;在成功漁港震懾於眼前龐大壯觀的旗魚、鯊魚;在秀姑巒溪的古老部落於茅草屋渡過一夜;在港口部落聽阿美男子與海洋及月亮的神祕牽連;在都蘭為美麗真誠的歌聲感動……,以更緩慢更接近土地的方式感受花東的美好與原始。
除了介紹景物之外,更會將重點放在學習式的旅行,帶領讀者去了解在地人怎麼生活、如何實踐理想、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與智慧。
導讀
一直都知道花東美,但當你獨自親身走一回,走入曠野、走入原住民的古老智慧裡、走入農夫與討海人的生活作息間,
後山的生命力與層次感才會越顯而出。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8:41:29
4書名 族人的廚房
作者 曾竫萌、劉興榮、黃安葳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本書的主軸,一開始便說明:民以食為天。
認識一個族群,從「吃」開始,最能深刻感受它的生活,廚房是最接近文化的地方。為推廣原鄉農業,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合辦深度小旅行,便以廚房為主軸,設計食材課、烹飪課、食器課、飲食倫理等體驗活動,讓參與者進入部落,從土地到餐桌,從採集、料理到品嚐,探索族群文化的內涵。
導讀
拜訪的廚房包括了布農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阿美族,發現部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環境及信仰交互連結,形成了文化特色。這些族群皆注重合作與分享:噶瑪蘭族新社部落靠海吃海,即使不出海的族人也能享用海鮮;太魯閣族富世部落恪守gaya,分享成為日常習慣;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採集野菜除了填飽肚子,還能促進情感交流。即使時過境遷,這些傳統文化仍然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在部落中延續。 花蓮農改場近年積極推動原住民農產業,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休閒旅遊等面向輔導部落,期望能夠傳承在地傳統文化的特色,兼顧生產與生態,朝向六級化發展,以建立永續經營的原鄉農產業,因此撰書紀錄族人的廚房,讓大家一起來認識他們傳統生活及文化的樣貌。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8:37:41
3書名 野菜美食家
作者 簡錦玲
出版社 大樹出版社
簡介(摘要)
本書以【春之鮮】、【夏之滋】、【秋之味】、【冬之豐】讓您深刻體驗台灣四季野菜回味無窮的奇妙滋味
將黃鵪菜、五節芒、蒲公英、水鴨腳秋海棠、昭和草、過溝菜蕨、野莧、石菖蒲、艾草、水冬瓜、構樹、扇形仙人掌、紫背草、台灣山蘇花、假人參、食茱萸、青苧麻、小葉冷水麻、到手香、筆筒樹、黃藤、波蘿蜜、茄苳…等33種大自然恩賜的常見野菜,呈現完整的辨認特徵與植物特性解說。
導讀
從小到大,草木花卉始終在作者的生命中發光、發熱。採野菜、吃野果,她是最最資深的一個。
台灣海棗是品賞大自然饗宴的第一道美味,時年六歲。
將近10年的時間,作者將台灣海棗為「孔蒙」,後來才知道那是「桄榔」的轉音。海棗果實的甜美永生難忘,卻苦無形容的語彙,一直到吃過用來養柿霜的陳年柿餅之後,才有比較貼近的詞彙表達出對台灣海棗的形容。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8:34:36
2書名 台灣新野菜主義
作者 吳雪月
出版社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作者吳雪月成長於50年代的鄉間部落,老祖母的話依稀在耳邊,周遭的自然環境是個大型玩具屋,充滿野趣、野味;幾十年來,記憶中的童玩、野食、部落的一草一木,至今仍清晰可見。因此,作者開始記錄原住民的飲食文化,從各類野菜著手,呈現不失原味的阿美族美食!

導讀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對野生植物的依存度相當高,山蔬野果是日常的裹腹食物,也是醫療治病的良方。
作者呼籲原住民保持其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研發、推廣更多的野菜,給更多的人認識。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8:30:21
1書名 摘野菜.食野味:400種野菜辨別與食用圖典百科
作者 董淑炎
出版社 佳魁資訊
簡介(摘要)
台灣是個資源豐富的美麗寶島,四周環海,山脈眾多,不僅山光水色一覽無遺,山珍海味也是讓你目不暇給。野菜摘四方,那些野生的天然植物不僅供觀賞、能食用、亦是中藥材的聖品。
這本書就是作者走遍各地、歷時三年,專家實地摘採與拍攝的第一手野菜圖典,教讀者辨識野外常見野菜。
導讀
  大多數野菜具有保健作用,有的亦菜亦藥。人們用它製作菜餚、食品,不僅風味特殊、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又能治病、防病。因此,很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隨著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不少人對於雞鴨魚肉已感厭倦,利用野菜改換一下口味,已日益引起重視並受到人們的歡迎。在許多地方,野菜早已上市出售,在一些餐廳、飯店、酒樓、餐館中,它作為特種風味上了餐桌。野菜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健康養生食材,取之於自然,也吃得自然健康。因此開發利用野菜,在人們生活中有了更重要的意義。
林家琦2021/10/8 上午 08:20:13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野菜為阿美族常見的飲食文化之一,藉由探訪光復鄉第一市場之攤販,來了解當地之野菜文化。林家琦2021/10/9 下午 1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