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車站的演變史
專題名稱 | 花蓮車站的演變史 |
專題描述 | 早期鐵道對花蓮的開發非常重要,而現今的花連車站經過多次的變遷才有今日的風貌。身為花蓮人應知花蓮事,所以我們想研究花蓮鐵道、車站的變遷,以及這些改變對花蓮的影響。 |
隊伍名稱 | 流星上的煙 |
指導老師 | 黃淑卿 張簡麗雯 |
參賽學生 | 劉欣沛 葉芷嫣 |
序號 | 檔案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作者 蔡 龍 保 來源 https://www.drnh.gov.tw/var/file/3/1003/img/32/024.pdf 描述 臺灣走向近代化的過程中,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各部門的技術官僚實 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後,確立由能力本位的技 術官僚領政之習慣。臺灣的鐵路事業得以邁向另一階段的發展,關鍵人物 即是當時的鐵道部技師長長谷川謹介。雖然他在 1908 年縱貫鐵路完工後不 久,隨即返日榮升鐵道院東部鐵道管理局局長,但他對日後臺鐵的發展影 響十分深遠,並不僅止於縱貫鐵路的興築;更重要的是,他在擔任鐵道部 技師長、鐵道部部長時期,在人事、政策、制度等方面為臺鐵奠定日後經 營、發展的基礎。 | 葉芷嫣 | 2022/9/29 下午 12:44:36 | |
9 | 作者 江明益.黃俊豪.胡啟文.王瑞麟等 來源 臺鐵資料季刊 中華民國一 0 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出版 描述 內容為將軌道運輸寶貴的實務經驗及心得紀錄,由國內外軌道界人士、學術研究單位及臺鐵局相關人員投稿的集結作品。 | 葉芷嫣 | 2022/9/29 下午 12:42:17 | |
8 | 作者 溫文佑 來源 https://nccur.lib.nccu.edu.tw/retrieve/79750/005102.pdf 描述 戰後台灣鐵路史之研究——以莫衡擔任鐵路局長時期為例(1949-1961).探討戰後台鐵的發展發向 | 葉芷嫣 | 2022/9/29 下午 12:37:51 | |
7 | 作者 呂傑華、劉百佳 來源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學報 民國 109 年,16 (4),317-343 描述 本研究分析花蓮鐵道文化園區採取文化治理策略的難題,進而思 考地方城鎮利用閒置空間發展藝文產業的可行性與適切性。方法:研究透過 深度訪談、觀察和文獻等方法蒐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花蓮中小型 藝文空間不足、租金偏高,且藝術參與人口相對較少,各種藝文表演票房仍 須深耕。由於中央與地方文化部門對空間運作的治理思維歧異,結果可能使 得空間夾雜於異地與原生藝術、菁英與庶民品味、產業與生活日常等不同觀 點的治理衝突;尤其中央文化部門重產業、求績效,與地方希冀提供市民與 再利用場域的親近性的治理理念大異其趣,結果造成原有空間的功能遭到取 代,以至於空間常失去原有的歷史記憶,並造成與地方之間的關係產生斷 鏈。建議:運用閒置空間應考量地方特徵與在地中小型藝文團隊的需求,要 能串接市民、專業管理團隊、政府的合作,納入多元參與,減輕各團體進入 空間的費用,長期、有計畫地培育藝文欣賞人口。 | 葉芷嫣 | 2022/9/29 下午 12:32:05 | |
6 | 作者 駱致軒 來源 YUAN MAGAZINE 博物館巡禮 描述 日治時期日人為了完成臺灣環島鐵路網,1909 年設立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做為臺東縣鐵路籌劃、布建、營運、管理的行政中心。最初建築形式已無從考據,現況為 1932 年改建,四合院的日式辦公廳舍。仿哥德式尖塔立面,為鐵道的精神象徵。 | 葉芷嫣 | 2022/9/14 下午 01:03:17 | |
5 | 作者 葉竹凱 來源 國立東華大學 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描述 花蓮舊火車站區在1980年後,隨著北迴線鐵路的通車及花蓮舊火車站的裁撤逐漸失去了交通樞紐的地位。地方政府一直以來即將此地區列為六期重劃區,作為都市再發展的新空間,這個都市空間的形塑卻隨著國家發展政策的轉變而不停地被修正。本文探討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在地群體相互協調的互動關係如何形塑都市空間,這些群體由知識、權力所構成的意識形態驅使社會力量的產生,進而個別界定都市的空間形式應有哪些功能與意義,賦予都市空間不同社會意涵。 | 劉欣沛 | 2022/9/13 下午 12:45:56 | |
4 | 作者 張祈 來源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02120079.aspx 描述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過去是花蓮火車站舊站,曾是最繁華地區,因車站搬遷後沒落,經花蓮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修復當藝文推廣基地,還有縣內唯一的鐵道電影院,重現當年風華。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位在花蓮市中心,前身是花蓮港驛、鐵道出張所、負責火車維修及保養火車的機房及車庫、鐵路醫院等聚集地,在日治時期至1980年北迴線鐵路開通以前,是縣內交通核心,隨著車站、工務段遷移後,荒廢10餘年。 經地方人士、文化局及鐵路局爭取,陸續將老舊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規劃為鐵道園區一、二館,保存著日治時期木造日式建築,經整修後委外經營,手作店家、藝術家、展覽等,讓過去人來人往、趕著通勤的車站,多年後成為旅人停留、駐足的景點。 | 葉芷嫣 | 2022/9/13 上午 11:15:48 | |
3 | 作者 報時光 來源 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835/6356874 描述 搭乘火車抵達花蓮站,我們很習慣一出車站就見到市區的繁榮風貌。然而早在1980年代以前,花蓮自舊監獄(今自由廣場)至四維高中一帶,到處都是平坦的田地。 除了花蓮舊車站,花蓮還有一個沒有月台,也不載客的貨運車站——花蓮港站。花蓮港站與舊站同樣建於日治時代,在當時花蓮舊站名為「花蓮港驛」,而花蓮港站名為「東花蓮港站」。兩個車站鐵道相連,命運卻大不同。花蓮舊站(當時的花蓮港譯)曾於二戰期間因空襲而炸毀,至國民政府來台後於1951年再次重建,更名為花蓮站,東花蓮港站改為花蓮港站。而現在不載客的花蓮港站,在民國69年前也曾有接送學生往返舊站的專車,而後才改成運送水泥建材的貨運站。 | 劉欣沛 | 2022/9/13 上午 11:04:59 | |
2 | 作者 簡仁威 來源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描述 台灣「鐵道文化」日益被重視,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歷史空間數位典藏,以幫助花蓮民眾認識舊火車站的歷史脈絡。雖然花蓮舊車站遺址目前已不在,但本研究藉由虛擬實境媒材應用,讓民眾了解花蓮舊火車站周圍之風采。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內部有舊花蓮車站、員工宿舍、市區街道等模型、窄軌風華再現及老舊照片等展示,提供了較真實的複雜空間視覺關係、市區發展的形式,運用多元媒材,打破一班解說人員僅以口述敘事解說的單調性質。 | 劉欣沛 | 2022/9/8 上午 09:27:09 | |
1 | 作者 陳欣煦 來源 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描述 花蓮縣文化局在《文化資產保存法》中,保留歷史建築的政策推動下,使得花蓮舊火車站周邊區域樣貌逐漸改變,也喚起老花蓮人的記憶。一個區域地景樣貌必定蘊含舊有的歷史痕跡,本研究藉由對花蓮市舊火車站周邊區域在歷史脈絡下的地景變遷分析,並結合在地的情感與關注,進行此一區域發展研究。 此論文研究目的除了探討花蓮市舊火車站周邊歷史分期與地景變遷、周圍現況發展外,更探討鐵道文化園區與社區的連結,透過與在地居民的深度訪談,了解居民對此區域發展的想法。 | 葉芷嫣 | 2022/9/8 上午 09:12:14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作者 葉芷嫣 標題 一舉多得 內容 這次的競賽不僅是競賽,更解開了許多心中的疑惑,而且還有榮幸採訪到專家,真是一舉多得呀!從一開始的組隊、搜集連結、找書籍、整理PDF檔案到最後去採訪黃家榮老師等真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呢!雖然我們可能會不會得獎,但是我們收穫了許多很難再次遇到的經驗,真的是比競賽得名還要珍貴。 | 葉芷嫣 | 2022/9/29 下午 03:30:12 |
9 | 作者 劉欣沛 標題 感想 內容 雖然在做相關連結的時侯有時候找不到合適的網站或是沒有太多連結讓我們參考的時候會覺得一整天都不順,或是在做書面報告的時候,想不出來還可以寫什麼和找資料的時候什麼都找不到,也會覺很懊惱,但克服了這些問題後,超級有成就感的,有時候還會覺得自己很厲害,我很感謝我的老師們,謝謝她們一直在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鼓勵我們,讓我們有更多動力去完成它。 | 劉欣沛 | 2022/9/29 下午 12:59:52 |
8 | 作者 劉欣沛 標題 獲得知識 內容 家裡附近就是火車站,媽媽也常帶我去搭火車,但一直沒有深入了解火車的我,直到開始研究這個主體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們看到的火車背後有那麼多精彩的故事和歷史,能了解到這些歷史和故事我很開心,也希望更多人能喜歡上火車。 | 劉欣沛 | 2022/9/29 下午 12:36:44 |
7 | 作者 劉欣沛 標題 收獲滿滿 內容 今天我和我的同學一起採訪熱衷於火車的黃家榮老師, 這一次能夠採訪黃老師是我們的榮幸,一下子我們就解開了心中的疑惑,好多內容是我們上網查沒有查到的,或是如果沒有研究這個主題我完全不知道的知識。我在採訪的過程中是負責記錄的部分,感覺老師在講解關於火車的部分時真的興致盎然,關於火車的問題他都能一一解答,非常感謝老師能接受我們的採訪。 | 劉欣沛 | 2022/9/16 下午 09:25:30 |
6 | 作者 葉芷嫣 標題 採訪計畫 內容 今天淑卿老師帶著我們去採訪黃家榮老師。昨天,我們想了一連串的題目,把心中的疑難雜症都一一排除了!這次採訪不只排解了心中的疑惑,更收穫了很多從來沒想過的問題,例如:最新的窄軌火車是LDK58;五分車就是窄軌火車,並不是長度;762書庫的762是窄軌的寬度,並不是無意義的數字......等等,可以說真的是收穫滿滿呀! | 葉芷嫣 | 2022/9/16 下午 08:59:10 |
5 | 作者 葉芷嫣 標題 花蓮車站史 內容 雖然我常常搭火車,可是我卻不知道現今的花蓮火車站和以前的花蓮車站位置不同;也不知道以前的花蓮車站那麼悲慘! 有時,我經過花蓮鐵道園區時,並不知道那是舊的花蓮車站。上網一查,才知道原來舊花蓮車站以前曾被美軍轟炸!而且舊花蓮車站並不叫舊花蓮車站,而是花蓮港站、鐵道出張所、花蓮車站和花蓮新站。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呢! | 葉芷嫣 | 2022/9/15 下午 08:28:31 |
4 | 作者 劉欣沛 標題 花蓮電影節 內容 以前常聽到花蓮電影節這個詞,但我都不知道原來舉辦的地點在花蓮舊車站, 在舊火車站內其中1館內的中山堂空間寬敞,早期是台鐵訓練機員的場地,也是員工的康樂空間,花蓮縣文化局獲文化部國家電影中心補助,增設放影設備、舒適座椅,打造為「花蓮鐵道電影院」,放映獨立電影。花蓮鐵道園區內的中山堂,經改建為「鐵道電影院」,2020年10月啟用後,接連舉辦文化講座、獨立影展。花蓮縣文化局統計,平均上座率有7成,未來將規劃更多影視培訓活動。之後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去鐵道電影院看電影。 | 劉欣沛 | 2022/9/14 下午 01:04:21 |
3 | 作者 葉芷嫣 標題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內容 一直到我開始上網查了關於花蓮車站的資訊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我常常去的東大門夜市中的福町夜市曾是舊花蓮車站的所屬區域,難怪東大門夜市的草皮旁有火車的圖騰!這個周末我也有規劃關於鐵道園區的行程,終於可以探訪那不起眼但意義深遠的花蓮港驛站了!那具有滿滿日式風格的建築,旁邊還有我從來沒看過的蒸汽火車1:1的模型,光想就好期待呀! | 葉芷嫣 | 2022/9/13 下午 12:41:46 |
2 | 作者 劉欣沛 標題 花蓮車站史 內容 之前阿姨有帶我去過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那時候正在舉辦一個市集,有街頭藝人在唱歌、有賣餅乾的小店、有賣滷味的小吃店還有賣手工藝品的小店......,再往裡面走我就看到以前的火車站,我覺得裡面的座椅、裝飾、車廂都和現代火車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座椅好大,看起來應該很舒適,那時我就想像了一下那個時代大家要坐火車的感覺真奇妙! | 劉欣沛 | 2022/9/8 下午 01:07:27 |
1 | 作者 葉芷嫣 標題 鐵道電影院 內容 花蓮鐵道文化內有一家全花蓮縣唯一的鐵道電影院,同時也是全花蓮唯一的非商業電影院。是過去的員工集會空間:中山堂改建而成。 以前的最繁華地區,後來因北回歸線鐵路開通後,便逐漸沒落了。後來,為了呈現當年的風華,經地方人士、文化局及鐵路局爭取,陸續將老舊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我雖然沒去過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可是看了介紹後,便產生了一小興趣,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去的! | 葉芷嫣 | 2022/9/8 下午 12:48:46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網站名稱 Newtalk 新聞 網址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2-12/536246 網站簡介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過去是花蓮火車站舊站,曾是最繁華地區,因車站搬遷後沒落,經花蓮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修復當藝文推廣基地,還有縣內唯一的鐵道電影院,重現當年風華。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位在花蓮市中心,前身是花蓮港驛、鐵道出張所、負責火車維修及保養火車的機房及車庫、鐵路醫院等聚集地,在日治時期至1980年北迴線鐵路開通以前,是縣內交通核心,隨著車站、工務段遷移後,荒廢10餘年。 經地方人士、文化局及鐵路局爭取,陸續將老舊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規劃為鐵道園區一、二館,保存著日治時期木造日式建築,經整修後委外經營,手作店家、藝術家、展覽等,讓過去人來人往、趕著通勤的車站,多年後成為旅人停留、駐足的景點。 | 劉欣沛 | 2022/9/7 下午 01:00:42 | |
9 | 網站名稱 國家文化資產網 網址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140124000001 網站簡介 1908年日本國會核准興建花東線鐵、公路,建置「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負責台灣東部鐵路、公路工程及營運管理等,並直接撥款給「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經費未經過當時的總督府,故其當時的位階等同於台灣東部的小交通部;1909年成立之初,其週邊兼具運務段、工務段、機務段、電務段、警務段等組織,宛如一個小型的鐵路局,成就了東台灣文明發展的契機。 1910年「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廳舍落成(但其建築形式、格局已無從考據,現存的木造建築物乃1932年改建而成),佔地約3758.8平方公尺,整體建築風格屬四合院形制之日式辦公廳舍,正廳屋頂為洋式尖塔造形;1988年3月1日,當時的花蓮管理處(前身即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裁撤走進歷史。舊花蓮火車站與週邊設施組織亦一併遷移至花漣市西區,這片原為花蓮、台東兩縣境內最繁華之商業區便逐漸沒落蕭條。 2002年由文化局、鐵路局與許多文史工作者、專家學者、社區里民等,為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的保存及再生積極奔走,9月將它登錄列入花蓮縣歷史建築,並積極進行緊急搶救、文史調查、硬體修復及再利用規劃、人才培訓等。2003年並持續將周邊的「蒸氣火車加水水塔」、「處長廳舍」設施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推動蒸汽火車復駛計畫;2005年也將周邊的「舊花蓮工務段」及「舊花蓮警務段」等相繼爭取列入歷史建築,使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版圖更形完整,亦獲得花蓮縣政府、花蓮市公所及鐵路局等單位的支持,紛紛規劃及修復舊站前噴水池、鐵道遊廊及洄瀾之心-陽光電城等計畫 | 劉欣沛 | 2022/9/7 下午 12:55:10 | |
8 | 網站名稱 中央通訊 網址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02120079.aspx 網站簡介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位在花蓮市中心,前身是花蓮港驛、鐵道出張所、負責火車維修及保養火車的機房及車庫、鐵路醫院等聚集地,在日治時期至1980年北迴線鐵路開通以前,是縣內交通核心,隨著車站、工務段遷移後,荒廢10餘年。 經地方人士、文化局及鐵路局爭取,陸續將老舊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規劃為鐵道園區一、二館,保存著日治時期木造日式建築,經整修後委外經營,手作店家、藝術家、展覽等,讓過去人來人往、趕著通勤的車站,多年後成為旅人停留、駐足的景點。 其中1館內的中山堂空間寬敞,早期是台鐵訓練機員的場地,也是員工的康樂空間,花蓮縣文化局獲文化部國家電影中心補助,增設放影設備、舒適座椅,打造為「花蓮鐵道電影院」,放映獨立電影。 | 劉欣沛 | 2022/9/7 下午 12:49:26 | |
7 | 網站名稱 yahoo 奇摩新聞 網址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8%8A%B1%E8%93%AE%E9%90%B5%E9%81%93%E6%87%B7%E8%88%8A%E4%B9%8B%E6%97%85-160133418.html 網站簡介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被譽為台灣僅存的舊東線鐵道基地遺址,背負著東台灣文明發展與該區歷史興衰的重要記憶,園區位於太平洋左岸的花蓮舊市區中心。 1909年此地設置了「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當時「出張所」的位階等同於台灣東部的小交通部。1910年「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廳舍落成,占地約3758.8平方公尺,整體建築風格屬四合院形制日式辦公廳舍,正廳屋頂為洋式尖塔造形。 東線鐵路於1926年貫通至台東,使得花蓮市東區的舊火車站搭車人潮不斷。是南來北往最重要集散地,舊火車站附近的商圈盛極一時。 1980年北迴鐵路正式通車後,花蓮新火車站西遷至花蓮市西區,從台北開出的列車直達花蓮新站,但當時東拓工程全線仍未完成,為方便要來往台東及台北間的旅客提供的轉乘服務,由台北開來的寬軌距列車部分班次以吉安為終點站,往台東方向的旅客則在吉安新站轉乘窄軌列車繼續南下,花蓮舊火車站只剩下提供花蓮市民眾搭車南下的功能了。1982年東線鐵路拓寬工程竣工後,花蓮舊火車站裁撤廢站,以花蓮管理處為中心發展出來繁榮了一甲子的商圈,從此逐漸走上沒落之途。 | 葉芷嫣 | 2022/9/7 下午 12:41:00 | |
6 | 網站名稱 鐵貓 網址 https://jp-shitman.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html 網站簡介 首先要釐清的是,台灣鐵路史上從來就沒有「花蓮舊站」的正式名稱,只有花蓮港車站、花蓮車站和花蓮新站。到了1982年東拓完成後,台鐵並未將花蓮舊站至田浦的這段路線一併拓寬,而是直接廢除,且停駛範圍涵蓋花蓮港至花蓮舊站的臨港線,所以美崙、新村、花蓮舊站至田浦,這些車站全部同時裁撤。花蓮舊站(當時正式名稱仍是花蓮車站)廢止後,花蓮新站立刻取代之,改名為花蓮車站至今。而花蓮舊站的站房仍存續於市區一段時間,在拆除與保留兩方意見的角力之下,最終還是在1992年拆除消失。雖然不是正式名稱,但為了介紹上的方便,以下都還是以「花蓮舊站」來稱呼這個位於市區的已消失車站。北迴鐵路通車之後,返鄉之路從最長十二小時銳減為六到七小時,而且根本不會再經過花蓮舊站,也不進入花蓮市區,以上的記憶自此走入歷史。而大量旅客轉移至新站也意味著,舊站週邊商圈將要面臨嚴峻的考驗。不過花蓮市的地理環境跟台東不太一樣,原本舊站就位於整個市區最東的位置,再過去一點就是南北濱的海邊;而新站說穿了也只不過是移到市區西郊,並不像台東新站那樣遠離市中心,所以發展多年之後,花蓮新站週邊也成為頗為熱鬧的區域。而舊站附近亦沒有完全崩壞,只是確實有稍微沒落。不過歷經了十幾年的蕭條期之後,因為花東觀光業的蓬勃發展,舊站商圈開始有了復甦的跡象。除了原本就存在的中華路、中山路、中正路的三角精華區域之外,在舊站的站場原址還出現了規模龐大的東大門夜市,加上北濱附近如雨後春筍般的民宿、市區不斷開設的旅店,帶來相當多的人潮,即使不住在附近的遊客一樣會移動過來逛街購物。現在花蓮舊站週邊,雖然已無交通樞紐地位,但在觀光客加持之下,熱鬧程度可說並不輸當年。 | 葉芷嫣 | 2022/9/7 下午 12:32:04 | |
5 | 網站名稱 城市學 網址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77832 網站簡介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過去是花蓮火車站舊站,曾是最繁華地區,因車站搬遷後沒落,經花蓮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修復當藝文推廣基地,還有縣內唯一的鐵道電影院,重現當年風華。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位在花蓮市中心,前身是花蓮港驛、鐵道出張所、負責火車維修及保養火車的機房及車庫、鐵路醫院等聚集地,在日治時期至1980年北迴線鐵路開通以前,是縣內交通核心,隨著車站、工務段遷移後,荒廢10餘年。 經地方人士、文化局及鐵路局爭取,陸續將老舊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築,規劃為鐵道園區一、二館,保存著日治時期木造日式建築,經整修後委外經營,手作店家、藝術家、展覽等,讓過去人來人往、趕著通勤的車站,多年後成為旅人停留、駐足的景點。 | 葉芷嫣 | 2022/9/6 下午 01:05:21 | |
4 | 網站名稱 漁夫/魚腸劍譜 網址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6251 網站簡介 許多老一輩的花蓮人至今對於舊火車站的街景依舊有著深刻的印象。當時從驛站走出來,背對車站,正面看見的是噴水池,水池後方有著法國曼薩爾式屋頂的賀田組會社,左手邊是一棟和洋混搭式建築,其上為日式屋頂,牆體為歐洲半木式風格,結構係加強磚造的「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右方緊鄰火車站者是「鐵道部花蓮出張所」(今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然後再往前走就是木結構的日式大型旅館「常盤館」了。常盤館原址已成「金龍大旅社」,其旁的中山路,以前叫「黑金通」,是花蓮最為繁華的街道。 1895年日本領台後,1905年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便認為「……欲普及本島文化,則應速修當年計劃的全島鐵路網與縱貫線銜接……」,於是開發東台灣成為施政重要政策。1907年(明治40年)新上任的第5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啟動了他巡視東台灣之旅。當時隨行者還有鐵道部長谷川謹介及技師鈴木善八郎等,一路從花蓮港璞石閣(玉里)到卑南,並履勘巴塱衛(大武)至屏東等線,結論是台東線鐵路(即花東鐵路)絕對有開發的必要。 1907年(明治40年)設置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也就是現在的「花蓮鐵道園區」,興築工程分兩期:第一期工程為花蓮港到璞石閣間的路段,從1909年開工,歷經8年有餘,才在1917年10月底大功告成。 | 葉芷嫣 | 2022/9/6 下午 01:01:42 | |
3 | 網站名稱 維基百科 網址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8A%B1%E8%93%AE%E8%BB%8A%E7%AB%99 網站簡介 一、車站摘要 花蓮車站首設於日治時期,原站名花蓮港。舊花蓮車站於1982年正式廢止。本站先前為一等站,在2014年1月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之後,於2014年7月19日升格為特等站。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並花費6億9千萬元改建為跨站式車站,於2019年9月17日開幕的DCC洄瀾廣場,1樓的公共藝術「洄瀾鯨奇」、同時啟用第二階段增設於舊站房一樓的增設的出站閘機、廁所、自行車旅館等設施 二、車站構造 島式月台兩座、岸式月台一座。 設有東出口(原前站)、西出口(原後站)。 設有多卡通刷卡機。 服務中心(含手機充電座) 座位設置: 剪票機前152個座位(含114個普通座及38個博愛座) 剪票機後88個座位(含66個普通座及22個博愛座) 飲水機設置:3台 AED設置:1台 投幣式儲物櫃 由於花蓮車站是臺灣東部唯一的特等站,因此考量旅客或是花蓮民眾都擁有一個休憩及娛樂空間,臺鐵局規劃在花蓮火車站的東側,設置一處廣場,此廣場有一個站前花圃,花圃中間設有一條以造型鋼棚架為上蓋的隧道,還有一個花園,花園裏設有座位區,花園的最右側有一個平臺 為了滿足旅客和花蓮民眾的餐飲需求,花蓮新站第二階段完工後將增設商店街及美食廣場,預計有16家業者可進駐花蓮火車站,包括7-eleven、爭鮮外帶壽司、台鐵夢工廠(花蓮店,店內包含購買台鐵便當服務)等店家,頂呱呱等已於2019年7月20日起陸續營運,而星巴克也於2019年7月底營運,讓業者進駐的數量增加至20家,而位於1樓的美食廣場亦隨著第二階段竣工而開幕。 三、停靠狀態 自強號列車、太魯閣號、普悠瑪號主要始發站與停靠站。 北上(逆行)對號列車多迄於樹林;部份自強號列車、莒光號班次為跨西部幹線列車,多迄於彰化、潮州或屏東;南下(順行)對號列車多迄於臺東或知本,但部分班次開往南迴線,迄於新左營及台南。 區間車及區間快車以本站為起迄站,北上(逆行)大多行駛至宜蘭,南下(順行)大多行駛至臺東。 | 葉芷嫣 | 2022/9/6 下午 12:56:00 | |
2 | 網站名稱 國家文化記憶庫 網址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15231&IndexCode=Culture_Object 網站簡介 舊花蓮火車站早期的名稱是花蓮港驛,明治43年(1910)開始營業,昭和19年(1944)花蓮港驛遭受美軍轟炸損毀,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民國38年(1949)擴建花蓮港驛,民國40年(1951)改名成花蓮站,同年東花蓮港站改名為花蓮港站(為貨運車站,現今主要是運送水泥出口)。大正15年(1926)臺東線鐵道完工,舊花蓮火車站成為政商往來的必經之地,也使舊花蓮火車站附近的土地變得繁華。照片中的舊花蓮車站是以臺北車站為原型而仿造的,也因此有「小臺北車站」的別名。 | 葉芷嫣 | 2022/9/6 下午 12:51:07 | |
1 | 網站名稱 報時光 網址 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835/6356874 網站簡介 花蓮港站與舊站同樣建於日治時代,在當時花蓮舊站名為「花蓮港驛」,而花蓮港站名為「東花蓮港站」,為使東部交通更便利,日人執行鐵道臺東線拓寬計畫,於1939年將鐵路由花蓮港延伸到東花蓮港,開往臺東的火車便從此發車。 兩個車站鐵道相連,命運卻大不同。花蓮舊站(當時的花蓮港譯)曾於二戰期間因空襲而炸毀,至國民政府來台後於1951年再次重建,更名為花蓮站,東花蓮港站改為花蓮港站。而現在不載客的花蓮港站,在民國69年前也曾有接送學生往返舊站的專車,而後才改成運送水泥建材的貨運站。 如今來到花蓮,可以去花蓮港景觀橋遙望太平洋,一覽臨港線鐵道的獨特景致,若想了解花蓮舊站,你仍可走訪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那裡保存許多日治的特色建築,飽含在地的歷史人文氣息,讓我們都能再次品味舊時花蓮的風采。 | 葉芷嫣 | 2022/9/6 下午 12:4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