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不傻?

專題名稱傻?不傻?

專題描述米飯,是我們每天都會食用的食物。在尋找、閱讀關於花蓮米的相關資料時,被「八個傻瓜」四個字所吸引。有誰願意當傻瓜?而且一次還是八個人一起當傻瓜。
我們將運用資料蒐集、研究討論、訪問勘查、尋求社會資源協助等方式,進行問題之探究。期望透過這次的研究,瞭解為什麼這八個傻瓜願意放棄薪水更高、工作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選擇回到鄉村,用需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的有機方式來栽種稻米。在耕種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解決所碰到的問題,是什麼讓他們堅持到現在—理想與現實,真的能共同存在嗎?

隊伍名稱我們不是米蟲

指導老師劉家琪 江素娟

參賽學生林宣彤 余宙騰 何沛澄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劉璧榛
來源 考古人類學刊‧第 67 期‧頁 43-70‧2007
描述 本文嘗試在文獻、老人的記憶敘事(narrative)中,及藉由分析今日仍在花蓮新社噶瑪蘭聚落舉行的儀式,還有其日常生活的飲食禁忌等等,來拼湊噶瑪蘭人食物與性別權力關係之間,隱隱約約及具複雜樣貌的連結(association)。噶瑪蘭社會本來傾向將女性與男性差異化,形成兩個分離的群體,而食物生產分工、分享消費及儀式化是這種差異化的手段之一,同時也是其「連接的管道」(Meigs 1984)。這樣多元面向的分立、互動與連結,使男性有男性的群體與特殊的場域及連結的性別象徵,女性也有女性的所屬群體與場域及性別象徵,各自有不同的形成與運作邏輯:如女性與食物(稻米─女神、公雞─祖靈)間建立起來的比較傾向母系繼承的邏輯,其獲取的權力在宗教、家的範疇內及其相關的物質控制權上,還有與超自然溝通的權力。男性則與其相關「生產」的食物野鹿間比較是競爭的邏輯,男人必須藉由能力、工具及獲取獵物的總類、多寡來成就其社會地位。但男女之間彼此也因為這些社會差異必須建立起互相依賴的連結。同時,本研究也指出性別的構成與食物的生產/消費/交換是一種持續的交互作用,彼此並非是某種既定的或不會改變的分類範疇而已。
何沛澄2022/9/27 下午 08:54:25
4作者 林宣彤
來源 關於八個傻瓜提問與蒐集資料
描述 討論想要瞭解的問題,先試著自己尋找答案。
劉家琪2022/9/27 下午 07:36:53
3作者 我們不是米蟲
來源 2022.9.25實地訪談文字稿
描述 到八個傻瓜的農地和工作室實地參訪,將參訪內容幾近逐字稿整理。
劉家琪2022/9/27 下午 07:35:32
2作者 何沛澄、余宙騰、林宣彤
來源 第六、七次會議討論結果
描述 2022.9.25採訪題目
劉家琪2022/9/24 下午 04:36:11
1作者 何沛澄
來源 網路及圖書館查詢資料彙整
描述 1、稻米的生長過程
2、台灣一年幾期稻作
3、有機農作和慣行農作的差別
劉家琪2022/9/24 下午 04:32:25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2022.9.28撰寫論文與心得
說明
利用週三下午時間,一起討論、一起完成心得與論文。
劉家琪2022/9/29 下午 07:53:20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2022.9.25
說明
參訪完後分享參訪心得,討論小論文報告分配等事宜
劉家琪2022/9/28 下午 09:56:03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2022.9.25實地參訪
說明
到八個傻瓜工作室與農地參訪
劉家琪2022/9/28 下午 09:51:49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第八次會議-參訪前的最後討論與練習
說明
叔叔阿姨好,
我們是北昌國小五年級的學生,謝謝您們今天接受我們的參訪,很高興可以認識您們。
我是宣彤、我是宙騰、我是沛澄,這是我們的家琪老師和素娟老師。
我們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您們。
為什麼要取八個傻瓜這個名字,為什麼會有八個人?(沛)
您們為什麼選擇做這件事? (宙)
為何選擇有機農業這麼辛苦的工作,不選擇安定的工作?(彤)
通常米都是種在平原上,為什麼你們要把米種在海邊?(宙)
怎麼會想到利用到吊方式種米?(彤)
你們的米為什麼那麼難買?(宙)
過程中有沒有碰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的?(沛)
您們有休耕的時候嗎?(彤)
謝謝叔叔阿姨們願意花工作時間讓我們問問題,如果有空,我們一定會再來拜訪!!
劉家琪2022/9/28 下午 09:49:55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小論文第六次會議紀錄
說明
小論文第六次會議紀錄
一、時間:2022年9月7日
二、地點:三愛教室
三、出席:劉家琪老師、江素娟老師、林宣彤、何沛澄、(余宙騰請假,居隔)
四、紀錄:何沛澄
五、討論:
(一)參訪花蓮縣豐濱鄉小島友米(八個傻瓜)為111年9月25日費用為2,000元。
(二)將資料至檔案庫上傳。
(三)回家補拍查資料照片。
(四)寫心得。
六、初步擬訪問問題:
(一)為什麼要取名八個傻瓜?您們怎麼聚在一起的?為什麼發展有機米?
(二)學校畢業後,是直接回鄉?還是中間有至外地工作?
(三)您們如何做銷售?如何推廣給消費者知道?
七、第七次開會時間: 2022年9月14日14:00
劉家琪2022/9/28 下午 09:49:42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小論文第四次會議紀錄
說明
小論文第四次會議記錄
一、時間:2022年8月4日下午3:00
二、地點:線上教室
三、出席:劉家琪、江素娟、林宣彤、何沛澄、余宙騰
四、記錄:林宣彤
五、討論:
(一)資料查詢報告
(二)八個傻瓜由來 題目分配:
1、宣彤:為什麼?
什麼是八個傻瓜?、為何要做這件事?
如何做?有沒有碰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的?
2、沛澄:對稻米的認識
​ 有機農作與慣行農作的差別
3、宙騰:未來與現況、實地訪問(問卷調查題目)
觀光價值?結合觀光?
六、第五次開會時間:8月18日下午3:00
劉家琪2022/9/28 下午 09:49:33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小論文第三次會議
說明
小論文第三次會議
一、時間:2022年7月28日15:00
二、地點:線上教室
三、出席:劉家琪老師、江素娟老師、林宣彤、何沛澄、余宙騰
四、紀錄:何沛澄
五、討論:
(一)確定小論文主題: 傻?不傻?
(二)以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有機小農為對象。
(三)查詢資料:
1、甚麼是有機稻米?它的生產過程與環境條件?
2、八個傻瓜為甚麼要推廣有機稻米?動機?
3、有機稻米如何銷售通路?如何推廣給消費者知道?
4、下次討論:資料查詢報告
六、第四次開會時間: 2022年8月4日15:00
劉家琪2022/9/28 下午 09:49:22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小論文第二次會議紀錄
說明
小論文第二次會議
一、時間:2022年7月21日
二、地點:線上教室
三、出席:江素娟、林宣彤、何沛澄、余宙騰
四、紀錄:余宙騰
五、討論:
(一)米的分配介紹 1.宣彤:吉安米 2.沛澄:玉溪米 3.宙騰:富麗米、豐濱米
(二)確認隊名:我不是米蟲
(三)題目設定:花蓮米南北大不同(暫定)
(四)下次討論:
1.分配內容查詢報告
宣彤:吉安米、光復米
沛澄:玉溪米
宙騰:富麗米、豐濱米
2.最後確認題目
(五)第三次開會時間: 2022年7月28號下午3點
劉家琪2022/9/28 下午 09:48:37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小論文第一次會議
說明
小論文第一次會議
一、時間:2022年7月14日3:00
二、地點:線上教室
三、出席:劉家琪、江素娟、林宣彤、何沛澄、余宙騰
四、記錄:林宣彤
五、討論:
(一)確認小論文主題:花蓮的米
(二)主題內容分配:
1.宣彤:花蓮米、吉安米
2.沛澄:瑞穗米、玉溪米
3.宙騰:富麗米、豐濱米
(三)下次討論:
1.隊名及上網報名
2.資料查詢結果報告
六、下次開會時間: 2022年7月21日3:00
劉家琪2022/9/28 下午 09:46:18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9作者 余宙騰
標題 學習當一個聰明的傻瓜
內容
這次很榮幸能和以前的同學、老師再度攜手合作參加小論文比賽,心裡是既高興又緊張!
高興的是能夠有機會再和大家相聚;緊張的是如果進入了決賽可能得上台報告。
每個禮拜三下午是我們小論文的開會時間,我總是很期待和以前的同學們碰面,一起討論、一起查資料,感覺大家也一起在進步、成長。為了不要只是當米蟲,我們也認真的去研究了稻米的收割方式、有機米的種植、與種稻與海洋的關聯等.........這些都是在這次的活動中學習到的新知。
謝謝這段時間兩位老師及隊友們的陪伴與付出,同時也謝謝爸爸媽媽的協助,讓這次的小論文能順利完成。 我們要像潘叔叔一樣,「用傻瓜的精神,做最聰明的事。」努力朝夢想前進,不管別人怎麼批評、怎麼嘲諷,都不要在意!只要肯付出,總有一天一定能成功!

余宙騰2022/9/29 下午 09:35:21
8作者 林宣彤
標題 傻瓜的精神,我們來學習
內容
今年的小論文準備要初賽了!跟以前一樣,除了期待,更是緊張。而且今年的比賽時間提早許多,讓我們的時間也變得更緊迫,我也發現,升上五年級之後,變得好忙,原來長大就是如此。
上次的小論文我們是做自然科學,但這次是投人文關懷,人文關懷雖然不用實驗,但是要去關懷那些我們平常沒有發現的人、事、物,希望可以讓所有的人知道那個傻瓜他們做了一件事,是對地球好的事,也是對我們很好的事,我們都有一點點的力量,把力量聚在一起,就會變得無限的大,讓所有人知道他們「用了傻瓜的精神,做了最聰明的事情」。也要感謝一路上陪伴著我們的爸媽、兩位老師和隊友,因為有他們,我才能完成這一次的小論文任務,相信我們一起努力學習,一定會有機會成功,讓我們一起加油!

林宣彤2022/9/29 下午 08:48:13
7作者 何沛澄
標題 學習傻瓜的精神
內容
經過去年的小論文報告,覺得這次的小論文就像一埸夢一樣,又再次出現在我的人生中,雖然已經有一起做過報告的經驗,也大概知道要怎麼進行,比較不一樣的是,這一次進入初賽的時間比較短,在9月底就要把報告交給主辦單位。雖然在時間上比較緊湊,心裡也一直以為這次的報告會做不完,或是過不了初賽,但是大家還是有一樣的信念,一直努力一起走到最後,才知道原來也沒有那麼難,是因為我們有兩位老師的細心指導,及兩位好伙伴一起彼此努力學習,和爸媽不時的鼓勵和陪伴,我們才能順利完成這項任務。
就如在參訪時,除了要學習噶瑪蘭族敬天愛地的精神外,也謹記八個傻瓜潘叔叔所說的「用傻瓜的精神,做最聰明的事」,雖然不知道初賽會不會過,但只要我們有心並腳踏實地的朝自己的目標努力前進,相信一定有機會成功的。

何沛澄2022/9/28 下午 09:39:16
6作者 余宙騰
標題 八個傻瓜參訪心得
內容
大家看到我們的題目一定會覺得很困惑:為什麼題目是「傻?不傻?」
我今天和爸媽、老師及隊友一起到了豐濱新社,專程到新社梯田找「八個傻瓜」。可惜的是,我們只有見到「第八個傻瓜」———潘國祥叔叔,他說因為其他「七個傻瓜」平常都有自己的工作。休耕時,就會做各自的工作;到了七月農忙時期才會聚在一起收割,同心協力完成任務,最後包裝好的會在粉絲專頁或花蓮農會販售。
一開始叔叔帶我們參觀生態池,生態池種了許多海岸線原生植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滿江紅」,它是一種不會開花的蕨類植物,可以用來當作肥料,增加水稻田的肥力。同時潘叔叔也提到肥料所產生的廢物因含氮和磷,所以會造成海洋污染進而導致珊瑚礁白化。為了保護海洋,他們在稻田與海洋之間造了一塊濕地,讓廢水可以經由濕地來過濾氮和磷。這麼聰明的作法,怎麼還會說自己是傻瓜呢?
在訪問的同時,潘叔叔請我們吃了米做成的爆米香。這是我第一次品嚐爸媽口中的傳統零食,一咬下去,香味四溢,又脆又甜,十分美味,讓人有滿滿的幸福感。潘叔叔還讓我們把剩下的帶回去吃,和家人分享。
經過這次的訪談讓我更加了解農夫的辛苦,即使他們曾遇到各種不同的困難,他們也從不輕言放棄,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我想說:他們其實一點都不傻!他們是「用傻瓜的精神,做最聰明的事」這點十分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余宙騰2022/9/27 下午 10:03:09
5作者 林宣彤
標題 八個傻瓜採訪心得
內容
從小論文題目的發想,接著開始著手蒐集與整理相關資料文獻,以及從圖書館與線上影片翻閱了許多關於八個傻瓜的紀錄片,歷經1~2個月的時間,這次終於可以實地探訪了。
​在採訪前夕,我們小組也進行一系列的討論與準備要詢問的問題,希望透過八個傻瓜的實際分享,讓我們更能了解人文與環保其理論與實務的結合,也因為實地的訪談後,更讓我小小的心靈得到了無限的感動與收穫。
​我知道種稻是一件艱辛與漫長的工程,尤其要加上”有機”就更加的困難了,過去可以透過大量的肥料與化學藥劑,讓種稻的期程快速縮短,但就會間接地造成土地與水質上的汙染,八個傻瓜為了要種出更好與健康的稻米,結合了花蓮農改場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並透過新社社區發展協會與在地農民的努力之下,利用養殖滿江紅的方式當作肥料,為了讓稻米更加飽滿與營養,不用曬米和烘米的方式,將稻米採用倒吊方式曬日吹風2~3天乾燥,這也是很特別的一種曬米方式。
​一方面也考慮到農業尾水排放到海洋中,會間接的汙染水質,影響到海洋生態環境,也在稻田旁做了濕地淨化的緩衝區,經實驗結果發現,緩衝區可以吸收農業尾水的氮肥等成分,減少水中的營養鹽,一方面能顧及到有機稻米的生長過程,又能兼顧到海洋生態的平衡。
​近來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也直接影響到了八個傻瓜的自銷稻米的銷售量,也因此間接囤積了大量的稻米,原先支持的農民也因為經濟收入瞬間短少,開始對這份工程產生了懷疑與不信任感,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開始進行轉型工程,將部分的稻米改作其他的加工製品,例如米酒、米香、黑豆、蕎麥等。在收割季節時,因為沒有農業機器協助收割,導致都要排隊等待,等到排隊輪到他們時,許多的稻米都已經到滿地了,還好有團隊的支持,出錢購買收割機器,也解決了這一波的危機。
​採訪完,老師問我們,你們覺得八個傻瓜,傻?還是不傻?,我覺得”傻在”他們對於”有機”這件事情的執著,對於不污染和愛地球的堅持。但他們一點也不傻,因為他們懂得行銷,即使遇到狀況與危機時,也能一一的解決,而且沒選擇放棄,當傳統種植的農民看著他們用最傻的方法時,八個傻瓜用他們的堅持與實驗的成果,成功的說服了在地的農民,採訪完我真的很感動,但是討倫後,我覺得靠他們愛地球的力量真的不夠,我好想幫他們做更多的宣導,讓全台灣或全世界大家一起來。八個傻瓜的米真的很香,吃起來口感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吃得很安心也很快樂。

林宣彤2022/9/27 下午 08:59:59
4作者 何沛澄
標題 八個傻瓜實地參訪心得
內容
今天我們參訪豐濱鄉新社部落的八個傻瓜農產品初級加工廠,由八個傻瓜裡的成員潘叔叔來負責介紹與解惑我們此次參訪的提問。在這裡從潘叔叔的介紹中除了知道許多關於他們整個產製米的知識外,也帶我們實地參觀他們的農地與生態池。
參觀完農地及生態池後,我們回到屋子裡進行訪談。潘叔叔招待我們由他們生產的爆米香,米香吃起來又香又脆,這可是非常得來不易;接著我們陸續提問我們準備好的問題,從潘叔叔如此用心的回答中,體會到當農夫這個工作真是一件非常辛苦又需要天時、地利、人合,才有辦法達成的。說傻?其實他們一點都不傻,他們沿續了他們噶瑪蘭族老一輩勤奮的精神,繼承他們祖先們留下來的土地從事務農,並沒有將這片土地遺忘掉,回歸原始的有機耕種與善用土地原生植物價值,間接承擔起海洋珊瑚礁的復育,也帶動了新社部落的人文氣息;
此次讓我了解到種田並不容易,從氣候與環境植物的先決條件外,人力仍是主要的要件。雖然現在有很多機械設備可以取代人力,讓原本需要花很多天的作業時間,濃縮短短兩天就能完成,但在稻米的生長過程中,仍需農夫們細心呵護下才能種出好吃又香的米飯。

何沛澄2022/9/26 下午 09:06:18
3作者 何沛澄
標題 再次和小論文相遇
內容
這次的小論文題目「傻,不傻」 主要是討論和米的相關內容,一開始我們先從米為主題找相關的資料,關於米的資料並不多,但還是有找到我們想要的重點內容。
還記得在決定題目時也讓我們很傷腦筋,最後在宙騰爸爸的提議下,終於訂下了題目。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緊鑼密鼓的開會討論「傻,不傻」。期待我們一起共好。

何沛澄2022/9/21 下午 08:59:07
2作者 余宙騰
標題 再次受邀請
內容
就算有做過小論文,報告過小論文,在接受邀請前還是會猶豫一下。我既愛做小論文,也覺得做小論文很辛苦。這兩個想法像在我心裡的兩個調皮的小人,在裡面打架。但我對小論文的熱情已經大於我排斥小論文的想法,最後還是決定參加了。
我們確實想了好久的題目,正當我們不知道該用什麼題目當標題的時候,我們在網路上找到了八個傻瓜這個題目,好奇點進去看了看,找到了理想的題目。我們決定從這個方向前進,分配完了工作。在查資料時,我們會把重點「抓」起來,放在雲端上,可供參考。
做第二次小論文,比第一次做小論文,簡單許多;但是得獎也一樣,困難許多。期待大家一起同心協力,像去年一樣,榮獲佳績!!!

余宙騰2022/9/17 下午 02:03:28
1作者 林宣彤
標題 熟悉的小論文
內容
既是熟悉還是緊張,滿心期待著第二次的小論文即將開始。
這次找隊友非常順利,因為我們三個人重新合體準備出發。再來是開始想題目,我們彙整了以前,許多人做的作品,但不是那麼的順利,因為我們還是沒有頭緒我們要做哪一個專題。但就在上網查資料的時候,被八個傻瓜四個字所吸引,終於找到我們想要做的專題,開始做的時候也比去年上手許多,這次的主題分類也跟上次的不一樣,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收集資料的方式,所以大家分配好工作後就開始收集。期待我們良好的默契,可以結出美好的果實!

林宣彤2022/9/12 下午 09:02:41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7書名 考古人類學刊第67期-稻米、野鹿與公雞: 噶瑪蘭人的食物、權力與性別象徵
作者 劉璧榛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簡介(摘要)
本文從文獻資料、老人的記憶敘事中,及藉由分析今日仍在花蓮新社噶瑪蘭聚落舉行的儀式,相關的神話傳說、還有其日常生活的飲食禁忌等等,來拼湊噶瑪蘭人食物與性別權力關係之間,隱隱約約及具複雜樣貌的連結。食物除了做為一種被「生產」、消費分享或被用來交換的產品外,如:主要為女性生產的稻米及飼養的公雞,過去男性的主要獵物:野鹿等,同時這些日常性的食物,也被作為是一種描述現象與承載意義的象徵符碼(sign)。這些符碼表達了噶瑪蘭人的思想情感,也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媒介,同時也是一種每個人共同分享的再現(representation),我們可將之視為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生產/再生產意義的實踐、一個行動的場域(field of action),而這些食物/符碼又同時被用來建構相異的男女性別主體。在本文中我們也指出每次主體(再)建構的過程都可能有些不同,不同的脈絡也會產生不同的性別意象與性別關係,如:陸稻轉水稻到日本殖民政府介入稻作生產、禁獵及漢人土地公信仰與基督宗教的進入、到今日資本主義化及全球化等等,因此提供了性別定義與權力關係改變的契機。換句話說,性別的構成與食物的生產/消費/交換是一種持續的交互作用,彼此並非是某種既定的或不會改變的分類範疇而已。
導讀
masen(稻米)是今日噶瑪蘭人日常生活三餐必備的主食,早在十七世紀初漢人進入宜蘭平原之前兩百年,其 panay(陸稻)的產量已豐富到漸漸取代鹿皮,成為納貢給荷蘭人與對外交換貿易的物品(中村孝志 1997[1952]: 111;清水純 1992[1986];Borao1993:98-120),可見稻米除了是食物外,也曾是被用來做為對外交換的重要工具性資源,同時在很早期就變成噶瑪蘭人主要的生計生產活動 3。漢人入殖宜蘭平原之後,改變了噶瑪蘭人傳統火耕輪作旱田的生產方式,使之轉變成水利灌溉的水田耕作,不過也迫使噶瑪蘭人放棄已開墾的耕地,往花蓮臺東南遷。在 1931 年,日人速水家彥在其宜蘭的調查報告〈宜蘭雜記〉中寫到(1993[1931]: 104):對噶瑪蘭人而言,「適合耕種的土地不是狗吠的方向,就是雞鳴的方向。往狗吠的方向開墾的人,就去山地變成「高地番」,而往雞鳴方向去開墾的人,就是我們「平地番」(噶瑪蘭人)。」從這裡噶瑪蘭人「狗/雞」4 及「山地/平地」的對比象徵意象性(intention),我們可以推斷,相對於東岸的其他的南島民族,十九世紀中末期,噶瑪蘭人打獵活動的重要性漸漸減低,而為稻米的種植而開墾土地的趨勢漸增。
筆者本論文調查研究的 PatoRogan(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就是噶瑪蘭人從宜蘭離散後,約在 1878 年左右(清水純 1992[1986];詹素娟 1998: 234)漸漸聚居在海岸線形成的。此聚落是今日在花東地區,被過去也曾是女性中心的阿美族環繞著,僅存的唯一以噶瑪蘭人為主的 lamu(部落)。並且在 1987 年之後,此聚落的族人漸漸凝聚散居在臺東長濱、樟原,花蓮新城、立德、豐濱及宜蘭地區的噶瑪蘭人,發起正名(復名)運動,直到 2002 年底才被官方政府認定為原住民族的一份子 5。回過來看,在這個PatoRogan 新社聚落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過去母系社會的斷瓦殘片,其實大部分留在宜蘭的噶瑪蘭人,已淹沒消失在 18 世紀末入殖的漢人父系體系中(阮昌銳 1969)。新社的噶瑪蘭人,遷入之後就在新莊溪及大不岸溪兩旁開墾海階地種稻,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貨幣進入區域內流通之前,稻米還作為區域內以物易物或可借貸的貨幣 6。這個生產情況持續到 1980 年代,在花東海岸公路開通及農會引進肥料、農藥以前,耕種稻米都是部落主要的經濟生產活動。
何沛澄2022/9/27 下午 08:49:42
6書名 大自然季刊136-協同經營:花蓮新社村「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
作者 李光中、徐仲禹、許芳嘉、張志豪、宮莉筠、張慧芬
出版社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簡介(摘要)
里山倡議自從 2010年底引進臺灣後,受到政府和民間的歡迎各地符 合里山倡議精神、從事農村生產地景保全活用的案例也愈來多。 2015年間,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林務局、東華大學、中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成功合辦第一屆「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獲得當時委主任員陳保基先生宣示保育與農業應結合。
導讀
在上述背景下,農委會科技處通過一項自 2017 年 1 月起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統籌執行的「促進農村與農業生態永續發展國際合作」四年整合性計畫。臺灣東部即由花改場與東華大學合作,共同選定類似日本「里海」、「里山」和「里地」的三處地區作為試驗研究區,其中「里海」研究區即選定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之北半部約 600 公頃的完整集水區。
江素娟2022/9/26 下午 10:24:13
5書名 花蓮生態農業巡禮
作者 曾竫萌、林立、徐仲禹、林泰佑、黃安葳、李光中、范美玲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東部擁有好山好水、少污染,適合發展有機農業,本場逐年建立各種作物之有機生產技術並推廣農友運用,使花蓮及宜蘭地區成為國內有機生產重鎮。近年有本場有機研究方向更進一步跨入生態領域,針對有機農田營造多樣棲地進行研究,開發田埂植被的操作和管理技術,輔導農民運用生態平衡原理管理田間蟲害問題,一方面農民可以減少各種防治成本的投入、增加收益,另一方面促進農業生產環境之永續經營。
本書即介紹花蓮地區三個部落、林務局、水土保持局及本場等多元權益關係人共同為推動生態農業努力的故事:新社部落自建生態池,種植有機米推廣食農教育,延續葛瑪蘭家族的美麗回憶;復興無菸部落遵循傳統生態智慧生活,善加利用森林產物,與自然和諧共生;富興生態農場取得環頸雉綠色標章,運用生態防治蟲害,並落實里山倡議的理念。
導讀
位於東海岸的豐濱鄉新社部落,周邊種有百年未曾休耕的海稻米。居住此地的噶瑪蘭族,世代便是以種稻為生,與水稻有著密切的情感在,其中噶瑪蘭餐廳一家人,便是如此與稻八深切眷戀。
何沛澄2022/9/26 下午 09:01:42
4書名 原鄉部落農業生產技術-大宗經濟作物篇
作者 林泰佑、徐仲禹、陳季呈、張聖顯、游之穎、余德發、倪禮豐、翁崧夏、陳任芳、張光華、葉育哲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三十年前的東部海岸曾經以水稻栽培為主,但因地理環境較封閉、再加上東部海岸區域是原鄉的主要區域,因此在水稻的栽培上並未引入漢人慣用的農藥及化學肥料,在田間栽培方面也和一般的育苗插秧方式不同,採取直播或本田育苗等模式進行移植,同時灌溉水路的不穩定也影響著產量與品質。雖然原鄉的水稻栽培模式受限於資源及專業技術,但無使用農藥及肥料等化學物質下保持了豐富的生態相及純淨無污染的栽培環境,同時與原鄉傳統敬重天地環境的文化相結合下,開發出一套獨特的耕作文化與模式。
然而隨著社會演進及青年人力外流,原本的可耕良田漸漸被休耕地所取代,為了休耕補助而開始使用殺草劑,破壞了多年維持的生態環境。為了活化東部海岸的休耕良田,並活化部落農產業發展,花蓮農改場背負起陪伴及輔導的使用,帶入和部落文化貼近的最新有機栽培技術,不僅可維持部落尊重土地的理念,更可兼顧產業發展創造生機。
導讀
新社部落土壤的檢查分析的結果顯示,由於多年的休耕土壤有機質累積豐富充
沛且具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這樣的田區環境適合有機含量為2.8%,相較一般土壤略高,因此推薦每公頃使用100公斤的純氮,並按照基肥40%、追肥及穗肥各30%進行施用。初步掌握復耕田區土壤性質後,針對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管理,和植物保護及土壤肥料專家同仁共同規劃復耕的栽培曆以及復耕品種的選擇,規劃各部落專屬客製化復耕步驟。
何沛澄2022/9/26 下午 09:01:34
3書名 花宜稻地-好米食光小故事
作者 曾竫萌、劉興榮、袁浩雲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過去科技是把兩面刃,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普及,讓臺灣稻作產量及面積急速增加,填飽了肚子、農民也有相對豐厚的收入,但另外一面卻也傷害了土壤、水源。
從光復、二戰結束到 80 年代,不過五十年的時間,過去自製堆肥、清田防止病蟲害的物理方式已被大多數人遺忘,亦或是不耐事倍功半,不如完全倚賴化肥以及農藥所帶來的速效奇蹟。直至近年食品安全與生態保護日受重視,也促使水稻產業從高產量需求轉向強調安全、健康及高品質等目標,並日益蓬勃發展的有機概念。
但是我們也不可能再回到老祖宗,凡事自己動手的年代,幸好現在更完善的技術已被開發。
從民國 83 年花蓮農改場開始臺灣有機水稻栽培,如今經歷近 20 年的洗鍊與調整,在技術上已更臻成熟,整地、施肥、育苗、雜草及病蟲害防治等各個階段皆有所突破,有機水稻同樣也可以省工、高產、好品質,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
導讀
俗語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過去家中長輩時常告誡我們,每粒米飯都是農夫辛苦的結晶,而隨著時代轉變,水稻的栽培生產是否也遵循著如此道理?米飯的價值是否也隨著消費市場、栽培環境與研究單位的努力下有所轉變?本場為了讓社會大眾了解臺灣稻米的新角色、新價值與新方向,針對臺灣米食文化、品種育成歷史與研究方
向、有機栽培的精神價值與煮好米飯的步驟進行剖析,期能揭開稻米神秘的面紗,促進消費者對米食的了解與信心,並提升台灣優良白米的附加價值。
何沛澄2022/9/26 下午 09:01:01
2書名 東部里山製作:台灣生態農業學習指南
作者 孫正華,林立,徐仲禹,林文華,林柏虎,李濃
出版社 行政業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第一本針對台灣東部場域,量身打造的里山製作書:議題導讀、知識專欄、里山教案、里山案例
導讀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轄區內的宜蘭、花蓮兩縣,擁有好山好水與咸少工業發展的優勢,民國83年在花蓮富里設置水稻有機試作田,開啟宜花有機農產業的推動。經過20餘年的時光,有機農業這顆種子在宜花地區播種、萌芽、生根並逐漸茁壯,現今宜花有機之栽培面積已佔全台近3成,有機水稻面積更達4成以上,已是台灣有機農業重要的生產地。然而,有機並不止於農業生產,更應該照顧自然生態、落實於平日生活,秉持著「想讓更多人看見有機農業的與眾不同,生物多樣性是關鍵」理念,在民國102年開始跨入生態服務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議題。並於104年偕同林務局、農村發展基金會、國立東華大學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會合辦台灣第一場結合生態服務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國際研討會,105年更正式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簡稱 IPSI),是為台灣第一個政府部門的會員。
江素娟2022/9/25 下午 11:57:30
1書名 稻米達人大挑戰:稻田生態及稻米知識問答集
作者 楊中介、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稻米基礎形態
◆稻米的歷史
◆稻米的種類
◆水稻的形態
稻田生態
◆水稻的生長及生態
◆稻作栽培的管理技術
◆稻田的多樣性
米食推廣
◆米食的加工
◆米食的營養
◆米食的行銷
稻米文化
◆農村與農民
◆傳統農具與現代農具
◆節慶習俗與米食
◆稻草工藝
便捷米食
◆米食料理的方法
◆米食DIY
◆米製點心
大家一起玩米樂
◆稻米博覽
◆稻米體驗活動
導讀
稻米基礎形態:稻米的古往今來、來龍去脈及植物特性,在此一目了然。
稻田生態:稻田有什麼生態環境?稻米怎麼生長栽培?農民怎麼管理稻作?簡明易懂的圖片、圖表棒讀者輕鬆解答。
米食推廣:米的加工生產、銷售怎麼進行?米食有哪些營養?讓我們吃米還知道米價。
稻米文化:米食與臺灣的民間節慶習俗息息相關,農村稻米文化蘊含無數早年回憶,臺灣人應該知道的臺灣米事。
便捷米食:忙碌的社會,米食是便捷健康的選擇,多種食譜及圖鑑,輕鬆掌握米食DIY的秘訣。
大家一起玩米樂:到哪裡看古老農具?去那裡體驗稻米收割?哪裡有米食製作觀摩?豐富資訊讓大家一起樂在米中。
何沛澄2022/9/21 下午 08:23:50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米飯,是我們每天都會食用的食物。在尋找、閱讀關於花蓮米的相關資料時,被「八個傻瓜」四個字所吸引。有誰願意當傻瓜?而且一次還是八個人一起當傻瓜。
我們運用資料蒐集、研究討論、訪問勘查、尋求社會資源協助等方式,進行問題之探究。期望透過這次的研究,瞭解為什麼這八個傻瓜願意放棄薪水更高、工作更輕鬆的生活方式,選擇回到鄉村,用需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的有機方式來栽種稻米。在耕種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解決所碰到的問題,是什麼讓他們堅持到現在—理想與現實,真的能共同存在嗎?
劉家琪2022/9/29 下午 07: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