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的弓琴不失傳

專題名稱布農族的弓琴不失傳

專題描述 有一次上民族教育課時,老師請我們回家問家族長輩,有沒有人會製作布農族的傳統弓琴?老師說清華大學傅麗玉教授問了全國布農族的地區,只找到花蓮縣一位阿嬤會。經過家中長輩們透過各自的關係打聽,問到台東也還有一位80幾歲的阿嬤會,這讓我們覺得,趁老人家還在,把布農族傳統的文化傳承下來,是刻不容緩的事了,這是我們做這個專題的理念和動機。
我們的方法是請阿嬤教我們實做弓琴和彈奏弓琴,同時我們也要請阿嬤告訴我們有關弓琴的知識,另外也把過程拍攝下來,把傳統文化傳承下來。另外,我們也稍微比較了弓琴弦的不同材料,試著用傳統的荢麻線和現代的銅線比較看看。
我們預期的成果,1.學會怎麼製作弓琴、怎麼彈弓琴。2.學會弓琴的知識。3.拍攝記錄弓琴的製作過程,讓文化不會失傳。

隊伍名稱布谷拉夫布農小天使

指導老師莊鵬輝 江念珍

參賽學生余采恩 王辰希 古宜萱 古恩卉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哈尤.尤道(莊春榮)
來源 https://resource.iyp.tw/static.iyp.tw/26459/files/6969a4a4-f253-45da-a2e8-7d6128689862.pdf
描述 作者以赫倫伯斯特與薩克斯(Hornbostel & Sachs) 的分類法來介紹台灣原住民樂器,發現台灣原住民樂器只有三類,即自體發聲、風管、絃等共約十五種樂器。文章內容第4頁開始有介紹到弓琴。
王辰希2022/9/24 上午 11:49:15
4作者 謝鴻佑 謝孟舫 吳君茹 吳慧馨
來源 https://library.yabit.org.tw/literature/introduction/162
描述 這是高雄市桃源區樟山國民小學參加第七屆華碩科教獎的作品說明書,內容是他們訪問耆老,從製作、彈奏、及相關知識的研究。
王辰希2022/9/24 上午 11:42:58
3作者 謝易
來源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這是一本碩士論文,名稱是:從世界觀探討國小布農族學童之科學學習-以"製作樂器"單元為例,這裡只提供論文的摘要。
王辰希2022/9/22 下午 11:11:16
2作者 張凱婷
來源 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學士學位論文
描述 這篇論文是針對信義鄉布農族樂器的研究,內容有對弓琴的製作、演奏的老人訪談。
王辰希2022/9/22 下午 10:58:05
1作者 曾毓芬
來源 關渡音樂學刊第22期 頁39-80 (西元201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描述 題目:絲竹縱橫下的泛音空間—布農族弓琴、口簧琴與四弦琴/五弦琴田野調查資料析論
作者於2010至2014年間持續針對布農族這三項傳統樂器進行田野調查,觀察到其演奏傳統快速凋零的現況,也深覺幸運可以及時記錄下幾位僅存耆老的製作及演奏技術。
本文內容主要奠基於數年間所累積的田野調查記錄,同時亦參考清代迄今之相關史料,析理出布農族這三項樂器在文化背景、樂器形制、製作技術和演奏實務等各個面向的全面性知識。
古宜萱2022/9/20 下午 08:04:03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7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彈奏弓琴
說明
由胡金娘老師指導學生彈奏弓琴。
江念珍2022/9/29 上午 08:26:34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彈奏弓琴
說明
由胡金娘老師教導學生如何運用口型的變化,彈出不同音階的弓琴。
※學生至少學會彈出兩種音階的弓琴。
江念珍2022/9/28 下午 05:58:11
5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弓琴製作影片
說明
將從砍竹子到上弦的過程,由學生剪接影片而成。
江念珍2022/9/28 下午 04:27:46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弓琴小實驗
說明
用分貝器測量不同弦彈奏時,發出的聲音大小,有沒有不同。
(1)苧麻為弦
(2)漆包線為弦
※測量工具:分貝器
江念珍2022/9/28 下午 04:24:24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弓琴製作01
說明
砍竹子: 製作弓琴的材料是竹子,由hudas(阿公)帶著學生,去部落的後山砍竹子。
江念珍2022/9/27 下午 02:37:52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弓琴製作02
說明
(1)剖竹子: hudas將竹子剖半再剖半,學生在一旁仔細地看。
(2)削竹子: 之後由hudas示範如何削竹子,學生也拿起鐮刀,學習如何拿刀、如何使力,讓學生自己摸索削竹子的技巧。
江念珍2022/9/27 下午 02:37:32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弓琴製作03
說明
進入到製作弓琴細節的部份:
(1)在竹片兩端鋸下凹槽。
(2)削小竹片,用來當作共鳴腔。
(3)上弦/綁弦,我們用布農族傳統的線-苧麻,來作為弓琴的弦。
江念珍2022/9/27 下午 02:35:40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6作者 余采恩
標題 完成了,終於
內容
第一次寫小論文方式的內容,一開始覺得好難,慢慢的看別人寫的,自己再一部份一部份寫給老師改,很辛苦但是學很多,很開心完成了,終於。

余采恩2022/9/30 上午 10:53:24
5作者 王辰希
標題 寫小論文,我長知識了
內容
造句不難,寫作文稍微難,寫小論文!什麼啊!
老師要我們每個人自己看這個網站上的小論文,在不同的題目中找到共同的綱要,還好上課都有在練習摘寫大意和綱要,所以我們四個人就找出共同的部份,好像都有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架構、結果與討論、結論與建議。老師要我們再找新的一篇驗證看看,好像都差不多是這樣。
老師說經過這一次學習,我們的學習力就跨一大步了,真的嗎?老師說長大如果有唸研究所要寫論文,就是差不多這個架構,只是要更多更廣博的內容,哈!真的長知識了!(但願如此)

王辰希2022/9/29 下午 03:16:46
4作者 古宜萱
標題 弓琴很難
內容
自己的弓琴做好了,接下來當要學會怎彈,真的覺得很難,阿嬤安慰我說,慢慢來沒關係,彈、吹到對的音時,要記住那個感覺,學會了,我們就會是極少數會弓琴的布農族,需且會是年紀最小就會弓琴的布農族,聽到這樣的說法,是有鼓勵到我,一種使命感的心情,雖然弓琴沒有吉他和烏克麗麗等現代弦樂器的豐富聲音,可能將來也不常會用到,但是基於傳承布農文化的使命感,我們要學起來,也把過程錄下來。

古宜萱2022/9/29 下午 02:56:19
3作者 古恩卉
標題 喜歡動手做
內容
從鋸竹子、剖竹子、削竹子、挷銅線、挷荢麻線,我都很喜歡,老師和校長也都誇我手巧,嘿!嘿!動手做,我喜歡;上數學,我就......,但我還是會認真學數學的啦!
弓琴彈奏有點難,阿嬤說等我練習一段時間,會用口形來控制音高時,就會很好聽也就不會很難了,她說以前幾個朋友一起彈弓琴時,聲音互相配合,很好聽嘟!

古恩卉2022/9/29 下午 02:46:17
2作者 余采恩
標題 第一次上山鋸竹子
內容
平常家中大人都不太給我們動鋸子、砍刀等這些工具,說是怕危險,所以帶著有點興奮又有點期待的心情,坐上阿公的小貨車,和同學及老師上山去找做弓琴的竹子,同行的男同學竟然不敢砍竹人,我笑他們遜,換我們來鋸和用刀修枝,好玩又有成就感。

余采恩2022/9/29 下午 02:24:17
1作者 余采恩
標題 有點驕傲了
內容
本來沒聽過布農族弓琴這個名詞,當老師說明給我們聽以後,感覺布農族的祖先很有智慧,在山林間生活應該是很辛苦的,還能想到弓琴這樣的樂器,從資料中還能發現,我們在網絡上讀到1945年日本人黑澤隆朝,以布農族弓琴對五聲音階之起源的啟示為題目,在歐洲發表重要論文,覺得很開心也很驕傲。

余采恩2022/9/29 下午 02:12:24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布農族四社神話與傳說: 濁水溪上游祕境傳說
作者 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全妙雲(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
出版社 晨星出版社
簡介(摘要)
這本書是作者和俄羅斯漢學家李福清教授共同採集,地點是濁水溪上游四社部落,內容有許多精彩的故事。
導讀
有許多故事在我的部落也有聽過,可見有布農族共同的起源。讀布農族的神話傳說故事,是認識布農族長期住在高山上的生活最好的方式。
古宜萱2022/9/24 下午 05:46:24
4書名 聽見殖民地: 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1943) 作者:王櫻芬
作者 王櫻芬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簡介(摘要)
這是臺灣的學者寫的,研究1943年三位日本人來臺灣採集當時的臺灣原住民音樂的歷史,可以看到許多很重要的歷史資料。
導讀
老師說這是要了解臺灣原住民音樂非常重要的一本書,我們在網絡上讀到1945年日本人黑澤隆朝,以布農族弓琴對五聲音階之起源的啟示為題目,在歐洲發表重要論文,覺得很開心也很嬌傲。
余采恩2022/9/24 下午 04:55:30
3書名 布農族-音樂與文化傳達
作者 郭美女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音樂是傳遞文化訊息的一種符號載體,對布農族社會而言,音樂除了是情感情緒的複寫,更是布農族文化的表徵,不僅是溝通上的外顯符號,在社會文化制度當中,更扮演一個極重要的傳遞媒介功能。
作者用符號學來探討台灣布農族音樂如何反映文化內涵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如何何感知、體驗音樂語言所要傳達的文化意涵和功能等。
導讀
作者是台東大學音樂系的教授,她認為對於布農族音樂除了聲音的記錄和分析外,其音樂語言的特殊性和傳達功能,可以透過符號的解碼和分析,將內在生命具體化、客觀化。這是研究台灣原住民音樂的重要問題。
書中第一章,第三章,對布農族歷史和文化特色有深入分析,第五章,第六章對布農族音樂也有很棒的分析,是研究布農族不可忽略的一本書。
余采恩2022/9/24 下午 04:36:40
2書名 布農族人的歌.樂.與生命:一部建立於音樂普查基礎之上的布農族音樂行為分析與文化詮釋
作者 曾毓芬
出版社 南天書局
簡介(摘要)
布農族人的歌、樂、與生命》專書的特色:以四部分、十章論述布農族人的音樂,論述包括(1)理論的思維和論述的建構;(2)布農族人的歷史、文化與音樂;(3)布農族傳統音樂系統化研究;(4)布農族傳統音樂的文本分析與詮釋;從1943年(日據時期)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龍朝到2012年(漢據)曾毓芬教授調查截止,歷經兩個世紀、兩個世代;研究對象橫跨古今,陳述不同國籍學者對布農族音樂的研究貢獻;資料詳盡、內容豐富,涵括了布農族人各群音樂與地方特性,而又分成歌曲和樂器兩類,歌曲細分為祭儀歌、生活歌謠、童謠;樂器細分為杵音、弓琴、口簧琴、五弦琴
導讀
很大的一本書,不是小孩讀的,老師說是給做研究的人讀的,在第六章布農族器樂音樂研究,有布農族弓琴綜論的專門討論。
王辰希2022/9/24 下午 01:19:58
1書名 布農族-玉山的守護者
作者 田哲益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因為不斷的遷徒,在工藝的表現顯得比較弱些,而在器物以實用性為主.
由於原住民族缺少文字記載,口傳便延續其歷史文化主要方式之一,所以作者為了深入了解布農族歷史、文化,以田野調查為方法,取得第一手資料。
導讀
這本書對布農族的歷史、宗教與信仰、巫卜與醫療、祭祀與慶典、社會制度、人口分布、飲食文化、生命禮儀、樂舞、服飾、建築文化藝術、狩獵都有詳細的記錄。
在布農族樂舞專章中,對弓琴有一些的記錄,對想了解布農族弓琴的人是有很大幫助的。
王辰希2022/9/15 上午 11:29:56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弓琴是布農族的傳統樂器之一,但是經清大傅麗玉教授的田野調查,現在會製作的人和會彈奏的人極少,有失傳的危機。
本研究經過訪談耆老、並實際製作、學習彈奏、錄製關鍵過程,獲得的結果有:
一、經過採集竹子、剖竹、削竹、挷弦的過程,學會製作弓琴。
二、弓琴的彈奏技巧在體驗、學習中。
三、為弓琴的製作、彈奏留下影音檔案,讓文化不失傳。
四、找回用傳統材料荢麻製作弓琴的方式。
五、用分貝器測量,在音量上用銅線當弦比較大,用荢麻線當弦音量比較小。
經過這次的探究,我們肯定布農族的弓琴不會失傳。
余采恩2022/9/30 上午 10: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