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米酒釀造談布農族文化傳承

專題名稱從小米酒釀造談布農族文化傳承

專題描述一、研究動機:
在學校的文化課程中聽到老師分享布農族的祭典規範引起我們的好奇,因此想藉由部落中小米酒釀造技術傳承去討論布農族的文化如何傳承,希望可以讓其他布農族同學也可以深刻的了解認識自己的文化如何留存與傳承,並讓其他族的人也可以更認識我們的文化。


二、研究目的 :
(一)了解布農族如何傳承小米酒釀造方法。
(二)藉由小米酒釀造去探討布農族如何傳承與教育。
(三)討論布農族文化價值與意義如何有效保留與傳承。

隊伍名稱風之古的孩子

指導老師丘弘光 張小芳

參賽學生陳卉汝 余歆蕥 蘇怡嘉 李兆杰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7作者 馬田
來源 台灣原住民族委員會
描述 「布農文物返鄉展」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歷年來臺博館與原住民地方館合作策展的案例之一,館藏「文物」是主要的合作策展基礎,透過「返還」牽動所有移動至另一場域的資源需要,包含了有形的(設備、空間、經費)與無形的(技術、觀念、權力),這些龐大的資源遠超過地方館一般的策展經驗與規格,自然成為一股拉升合作館舍在展示內涵與品質上的「活化」的能量。此模式與原住民地方館之間關係的產生,主要跟文化(物)館活化策略有關,其中的「大館帶小館」思維之下所整合的資源合作網絡更是關鍵。
陳卉汝2022/9/28 下午 09:22:30
6作者 魏貽君
來源 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二期
描述 本文探索既有的布農文學成果之於未來的布農族文學史
當中的組構意義,嘗試回答布農文學在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的位置當中有何「同於/異於」透過對於布農族敘事性口傳文學、作家文學其互文、共構關係的探討
蘇怡嘉2022/9/28 下午 09:18:25
5作者 鍾舒安
來源 南華大學 民族音樂學系 學士論文
描述 布農族 pasibutbut 祈禱小米豐收歌的傳統與現況 --以南投縣明德村為例之研究
pasibutbut 從前與現在的異同,再藉由以前的資料及所田調出來的資料來分析比對『沒有祭典儀式』與『有祭典儀式』的不同之處,並探討出這首祭儀歌曲的禁忌、傳承與演唱形式是否有受到現代社會的影響 而有所改變,這些問題將一一在本文中呈現
蘇怡嘉2022/9/28 下午 09:12:14
4作者 王晧暹
來源 國立臺東大學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描述 如何透過社區布農族群文化的素材進行族語教學,這部分值得去深思與探究。因此,本研究的動機在探討本校族語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社區家長漸漸重視族語教育的基礎紮根,在族語教學中,社區族群的自信心與文化傳承的認同是如何呈現。再者從族語教師、教材、課程、學校行政、教師同仁、校長辦學、社區環境、來看,本校族語教育的實施情形,小朋友的自信心是如何在其中引發出來,而對於布農族文化是如何形成認同。
蘇怡嘉2022/9/28 下午 09:06:11
3作者 胡承恩
來源 輔仁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描述 透過親自到部落參與祭典和當地族人與老師學習傳統文化及知識,讓團員充分了 解該部落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祭儀的意義。
李兆杰2022/9/27 下午 07:18:56
2作者 王政文
來源 歷史教育期刊
描述 本文以布農族武界部落的形成為討論對象,來說明一個區域、部落及其歷史之間的關係。主要內容不僅在於瞭解武界部落的歷史發展及其形成,更重要的是在說明武界布農人,是透過何種方式來瞭解自身文化進而認識自己的歷史。本文主要呈現兩個重點:第一、說明布農族卓社「武界部落」的歷史發展及其變遷。第二、探討「武界部落」的歷史建構及部落族人透過何種方式來瞭解自身歷史、文化及其瞭解方式的缺陷。
李兆杰2022/9/27 下午 07:10:59
1作者 賴建宇
來源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碩士論文
描述 布農板曆物質文化與視覺符號之研究
李兆杰2022/9/27 下午 07:00:43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線上討論
說明
因為疫情我們暑假先在網路上找資料與討論
李兆杰2022/9/30 上午 08:46:43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學習用註解功能紀錄
說明
老師教我們用Google的註解功能紀錄想法,讓我們之後可以更快速整理資料。
蘇怡嘉2022/9/29 上午 12:20:35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討論訪談題目
說明
我們在資訊教室把我們討論出來要訪談的題目,用google文件紀錄。
陳卉汝2022/9/29 上午 12:17:59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我們與耆老學習並到部落踏查
說明
我們跟耆老在學校學習後,跟著耆老去部落踏查,介紹給我們他認識的部落
陳卉汝2022/9/27 上午 08:35:35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去部落耆老家訪談
說明
那天我們去部落耆老家訪談,詢問她關於過去傳承布農族文化的經驗
陳卉汝2022/9/27 上午 08:33:31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小米酒相關筆記
說明
這是我們寫的小米酒相關筆記。
陳卉汝2022/9/26 下午 09:51:33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試做小米酒
說明
因為耆老說小米酒不能用教學的,所以我們想實驗看看如果用教學的方式試做小米酒是否會成功,所以前面我們與耆老準備了材料,在學校試做。
陳卉汝2022/9/26 下午 09:48:48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談耆老
說明
邀請耆老到學校與我們分享小米酒釀造過程與注意事項
余歆蕥2022/9/26 下午 09:44:57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邀請耆老到學校訪談
說明
我們與耆老約了訪談時間,邀請耆老到學校與我們分享布農族的文化
余歆蕥2022/9/26 下午 09:32:09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9作者 李兆杰
標題 準備小論文心得
內容
在第一天上課我學到如何發表自己的想法,一開始我覺得很緊張,因為是第一次參加,後來越來越放鬆,然後結果後來有兩次我都忘記上課時間,但也因為忘記上課的時間,老師跟我討論我參加這個可以對我有什麼幫助,後讓我因為想學到東西變成專心面對這個準備。

李兆杰2022/9/26 上午 11:59:41
8作者 李兆杰
標題 訪談耆老心得
內容
我在訪談第一位長老時,很緊張結果只有講一個問題其他時間我就一直寫筆記,因為是第一次訪談詢問長老問題,所以緊張不知道什麼時候要講話,還好前面跟同學是一起討論要問的提問,這讓其他同學有把問題問完,我就負責記錄我聽到的。

李兆杰2022/9/26 上午 11:53:45
7作者 蘇怡嘉
標題 準備小論文心得
內容
在小論文的活動裡我體會到要互相幫忙和分工合作,也體會到要和同學們一起整理出一個結論不是容易的事情。
老師在一開始的時候與我們分享,說這是一個學習如何提問、整理資料、表達的機會,我很期待,因為我常常講話很快,但同學會聽不懂我想說的,所以我也希望自己因為這次機會,可以練習到更清楚的表達。
在準備小論文時,我練習努力聽並記錄下耆老說的每一句話的重點,做了許許多多的筆記,和自己上網查看了關於小論文的知識,這些是我過去沒有做過的練習,在這一次的小論文準備除了練習到討論與表達外也讓我有很多新的想法,像是布農族的傳承是我過去沒有想過的問題,這些與同學找答案的討論過程讓我感到很開心。

蘇怡嘉2022/9/26 上午 11:46:12
6作者 蘇怡嘉
標題 訪談耆老心得
內容
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耆老分享小米酒時,說做咬米酒時有一些禁忌比如做小米酒時不能放屁和不可以打噴嚏,也不可以生氣等等禁忌。耆老們也有強調釀小米酒時一定要注意釀小米酒的天數,和煮小米酒的溫度,這些是做小米酒一定要注意的重要事項。
這些分享讓我發現原本我以為簡單的事,原來有很多要注意的,要詢問耆老才會學到他們有的知識。
因為有跟同學前面的討論整理提問,讓我們在問問題時,可以更清楚。

蘇怡嘉2022/9/26 上午 11:36:40
5作者 余歆蕥
標題 訪談耆老心得
內容
第一次訪談耆老我很期待,前面我們一起整理了網路上找的資料和我們想問耆老的提問,過程中我們一起去了部落聽耆老分享故事,中午我們一起吃完飯就一起回學校,在路上我和同學一直討論明天我們還能問耆老什麼讓我們更了解。 這些過程,讓我更了解到原本我很習慣的部落生活哩,其實有很多事情背後是有原因的,但這些原因我們原本是不清楚的,因為我們有前面的查資料,整理問題,跟與耆老詢問後,才更了解原來都是有這些意義。

余歆蕥2022/9/26 上午 11:21:38
4作者 余歆蕥
標題 準備小論文心得
內容
暑假我很開心,因為我可以和同學一起參加小論文競賽,因為有這個目標,所以老師在暑假安排課程跟我們分享與討論,但不幸的是我突然確診,只能在家,那時候我很失望不能實體與同學一起討論。
因為確診身體不舒服,暑假中有幾次我都忘記上課時間所以遲到,後來有一次老師再次與我們好好的討論說,這個些準備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學到什麼,重那以後我就更積極參與討論,並在家裡自己上網找找看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準備的過程中,遇到了確診並加上還有射箭比賽要準備,時間很少,但跟同學一起找資料跟討論的過程,我很開心。

余歆蕥2022/9/26 上午 11:14:36
3作者 陳卉汝
標題 訪談耆老心得
內容
我在探訪耆老時很高興,過程中我們有很多學習又很好玩,過程中我們發現耆老他們說的話不會太多,而且比較常說族語,都是需要我們自己問耆老,耆老才會跟我們解釋。
耆老回答到我很想知道的事時會覺得很有趣,但有時候會覺得很無聊,因為耆老有時候不會回答太多話,容易不清楚意思需要我們再提問,在訪談過程中的來來回回,這些經驗讓我與同學後來有互相分享討論我們自己的觀察。

陳卉汝2022/9/26 上午 11:02:42
2作者 陳卉汝
標題 準備小論文心得
內容
在暑假小論文課程裡我覺得很好玩,但因為是暑假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忘記要上課,會被老師提醒,雖然我有時候會忘記,但我在上課時也學到了很多,像是老師就用我們分享暑假做了什麼的事來舉例說小論文的表達要如何更清楚的讓人明白。還有像是收集資料與整理資料過程中與同學的討論,都讓我練習到怎麼抓重點,這些練習未來可能可以幫助我更好的與其他人溝通,讓聽的人可以更快更清楚的知道我想說什麼。

陳卉汝2022/9/26 上午 10:52:35
1作者 陳卉汝
標題 參加小論文心得
內容
一開始老師詢問我與班上同學要不要一起參加小論文競賽時,我既緊張又開心,開心的部分是因為可以與班上同學有更多時間相處,緊張是我不知道小論文是什麼,要怎麼完成,但老師接著就仔細說明,而且也說了暑假就會跟我們一起有一些討論,這些解釋就讓我更期待參與這個學習的過程,雖然是我過去不熟悉的方式,但老師有說,不用緊張這是一個大家一起學習的機會。可以與同學一起討論讓我很期待。

陳卉汝2022/9/26 上午 10:47:39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10書名 玉山的守護者: 布農族
作者 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因為不斷的遷徙,在工藝的表現顯得比較弱些,而在器物以實用性為主。布農族的歌唱和音為台灣島民族之佼佼者,八部和音名揚全球音樂界。其社會型態行使父系氏族大家庭制度,居住的石板屋為大型建築物,族內產生許多神話與傳說故事, 原本原始宗教信仰已經瓦解,基督教與天主教取而代之。
導讀
新年祭
農地開墾祭
農地拋石祭
小米播種祭
甘藷祭
小米播種終了祭
農具封鋤祭
小米田除草祭
小米田驅鳥祭
小米收穫祭
小米嘗新祭
小米進倉祭
射耳祭
出草與敵首祭
驅疫祭
狩獵祭
滿月禮
嬰兒節
長子慶祝禮
童子慶典禮
小孩成長禮
成年禮
李兆杰2022/9/27 下午 06:51:25
9書名 Sapulju臺東新興部落:小鳥follow米
作者 林志興, 劉瓊蓮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
簡介(摘要)
《臺東新興部落:Sapulju小鳥Follow米》分享13塊田小米人與雀鳥「像極了愛情」與生態地景的對話。
臺東縣金峰鄉新興村是一個面向太平洋的農村聚落,居民大多遷徙自金崙溪近黃部落的排灣族人,農作地在住屋上方位置,有的耕地是零星鑲嵌在陡坡闊葉森林間,村裡仍有近20戶仍持續種植小米。

導讀
從部落老人家仍保有濃濃熱情與樂天知命的性格中,能深刻感受到他們對過去傳統小米種植與文化仍懷有無盡的想念,當說到小米起源與神話傳說時,臉上專注認真又嚴肅的神情讓我們深信,在排灣族許多老人家的心裡都住著神聖的大武山小米神。
李兆杰2022/9/27 下午 06:47:58
8書名 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
作者 胡欽福, 陽美花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
簡介(摘要)
《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從青少年、中壯年人到耆老合計55位作者,以感性或知性的敘事風格寫下自己與小米的故事。部落孩子向耆老學習,親手種回30年前便已失傳的小米,也種下自己與土地應該有的倫理關係;書中看得見青少年「放感情」的插畫,以及長輩們記憶中與小米難以切割、悸動不已的情緒。原住民族過去沒有文字,因著口耳相傳才保留傳統,現在有了可以記錄的文字,臺東林區管處理、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桃源國中及桃源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將祖先流傳下來的小米知識轉譯成《臺東桃源部落:pasikau種是為了你》,種下小米,種下說故事的能力,也種下部落孩子身為pasikau(桃源)部落族人的文化自信。
導讀
《Pasikau臺東桃源部落:種是為了你》,從臺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布農族耆老慷慨的分享中認識「過期很久」的小米文化,從布農族的宇宙觀中解讀與小米有關的「生態語言」及找到生物多樣性的世界,本書以神話篇、非日常篇、植物篇及日日篇等,帶領讀者感受布農族人與山、與樹、與熊、與百步蛇等自然萬物對話的親密關係。
李兆杰2022/9/27 下午 06:45:31
7書名 布農族的大山大樹:Tahai Ispalalavi布農族文化傳承回憶錄
作者 洪宏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本書傳主Tahai Ispalalavi,是布農族的耆老,長年奉獻布農族郡社群的文史保留、傳承與發揚,同時也是雕刻工藝家。身為虔誠的基督徒,Tahai Ispalalavi奉獻許多心力在地方事物,擔任過武陵部落的村長與6屆鄉民代表,而對於文化復振的工作,他始終堅守崗位。

  對布農族人而言,Tahai Ispalalavi所做的貢獻,宛如大山大樹,形象高聳而堅定,他所發揮的感染力,他所鼓舞的熱情與理想,也開始產生影響力量。本書作者洪宏,即在Tahai Ispalalavi所奠基的文化基礎上,循著Tahai Ispalalavi高大的文化身影,以「達海專案」出發,深入挖掘Tahai Ispalalavi過去30年來所滋養出的文化傳承果實,並從中努力去開發傳承文化工作上的更多可能性。
導讀
2016年早春,當我正在蒐集原住民長期照護的文獻時,看到TITV原視族語新聞報導武陵部落的文史工作者和雕刻工藝家Tahai Ispalalavi,他想把所蒐集到的族群歷史整理出版第一本布農族歷史書籍,但卻礙於經費問題而無法讓已書寫完成的文史順利發行。
縱然資金短缺,Tahai Ispalalavi仍堅持文化傳承的使命;在那個時候,我從父親的藏書中,翻閱到一本Tahai Ispalalavi記錄武陵部落遷移的著作。它引發了我對於Tahai Ispalalavi文化傳承的歷程與動力的興趣,並且洋溢著找尋答案的企圖心與熱情。
  我常思忖,是什麼樣的原因讓Tahai Ispalalavi進行常態性的傳承工作?Tahai Ispalalavi在步入耳順之年時,許下扛起族群文化傳遞工作的宏願,在沒有誘因及經費資助下,他自發性投入文化傳承工作,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始終如一,對文化傳承仍保持高度積極的參與態度。
  爰此,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我特別去探討Tahai Ispalalavi文化傳承的傳記研究。2016年12至2017年5月,我再探究了他從事文化傳承的行為與成功老化的相關性。
  布農族的社會互動裡,會在長輩名字前冠上敬稱,以Tahai Ispalalavi為例,中壯年的布農族人尊稱他「TamaTahai」,年輕一輩的則尊稱「Hudas Tahai」。Tama Tahai即是將布農族語的父親Tama冠在他的名字Tahai前來尊稱;Hudas Tahai則是將布農族語的祖父母Hudas冠在他的名前,以表示尊敬。是故,以下Tahai Ispalalavi均稱Hudas Tahai,全書亦然。
蘇怡嘉2022/9/27 下午 06:39:23
6書名 成為Bunun:布農族的童年及養育
作者 蘇美琅(Savi Takisvilainan)著
出版社 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
簡介(摘要)
《成為Bunun:布農族的童年及養育》的作者蘇美琅女士,經歷多年原住民族教學現場,感嘆布農族原有的教育內涵及模式隨著文化流失而消失,被摒棄於學校之外,而變得無用武之地,於是開始致力了解並整理布農族傳統兒童教育之教學內涵及方法,希望能彌補現行學校推動多元民族教育的缺失,並提供建議,貢獻一得之愚,因此撰寫此書。
導讀
首先是傳說故事的部分,例如從在《人變老鷹的故事》中,虐待兒童的父母最後因為不能保護自己的孩子,而遭受天譴,變成頭髮長長的烏賊,這故事彰顯布農族人無法容忍虐待子女、不盡責的父母。那麼布農族的父母究竟被賦予怎樣的責任,照顧與保護子女呢?從《獵人的信仰》這一故事中,故事表達父母親負有傳遞他們的信仰、自然觀、生活禁忌、生活智慧,以及教導狩獵等等技能的責任,最重要的責任是要保護子女平安長大。
其次,布農族人的精靈信仰認為小孩的靈是微弱的,需要大人保護,因此有許多禁忌,許多作者訪問的耆老都回憶他們在懷孕時所遇上的種種禁忌,例如不能到喪家、不能吃病死的家禽、家畜等等,以保護孩子平安健康地生出來;不止懷孕,孩子生下後也有禁忌要遵守,例如生產五日內的母親,外人不能與她共享食物,否則母親撫育嬰兒的能力會被瓜分,出門在外時,母親往往也與孩童形影不離,以便就近照顧與教導。
最後,布農族的歌謠也反應了該民族的生活寫照,從歌謠中,有些是描述小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玩耍,有些則是反映兒童負擔家務的辛苦,或是表現兒童的好奇心。所以無論從故事、禁忌或是歌謠來看,布農族是重視孩子的,也重視親子的互動與學習。
蘇怡嘉2022/9/27 下午 06:37:17
5書名 台灣的原住民: 布農族
作者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
出版社 臺原出版社
簡介(摘要)
布農「Bunun」是指「人」的意思。布農族居住在中央山脈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自詡為
「中央山脈的守護者」。目前布農族有五個群,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和巒社
群,總人口約四萬多人,目前主要分布在南投縣的仁愛鄉和信義鄉以及高雄縣三民鄉和桃源鄉、花
蓮的卓溪鄉和萬榮鄉、台東海端鄉和延平鄉。
導讀
布農族是父系氏族社會,行大家族制;政治制度沒有頭目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長老主持部落
事務,為長老聯合議會制度。各種領導如軍事領袖、授獵領袖、祭團領袖、部落政治領袖等,皆非
世襲,是經由公認有能力者擔任,頗具民主精神。
蘇怡嘉2022/9/27 下午 06:36:30
4書名 雲端上消失的獵人:再現八通關布農族的聚落原貌與遷移
作者 江冠榮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西段起自南投東埔村、東段起自花蓮玉里卓麓村的八通關越嶺道,直線全長115公里,一路蜿蜒,煙霧繚繞,部分路段或地形險峻,或溪水相隨,沿途景致美麗又深邃,而主要的沿線大多為布農族巒社群及郡社群聚落昔時安身立命之地。
隨著時代遷移、政權影響,布農族曾歷經四次大遷徙,昔日居所橫遭湮滅,人跡罕至的八通關古道,亦曾淹沒於荒草;面臨不同階段的遷移歷史,布農族呈現出非常獨特的遷徙文化,神話傳說的影響,更深深地鑿於布農族的每個移動行止。這段流浪的歷程,觸發了住於花蓮馬遠村的作者,撰著論文,展開尋根。
作者以最大心力,為遺失或謬誤的地名加以正名,這段正名的過程,作者更找回地名與環境地貌歷史的深密關係,更對於聚落舊屋的生活意義有最豐富而詳盡的詮釋,使得這本著作堪為布農族生活史的最佳紀錄。
導讀
本土文化當道及生態文化、人文觀光日益高漲的當代,本土地名逐漸正名躍然於地圖之上;然而,關於布農人傳統領域的地名,卻依然湮沒於荒山野草之中。如果,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保存與恢復,在可能達成的範圍內,是政府、學界共同的目標,那麼,傳統地名的研究與恢復,應屬可為且應為的大事。再者,文化的本土性及活化性,也是國際潮流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建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鑑別,就特別看重這二個特點。經查,列於世界文化遺產的,大多位於少數民族所在的地區。臺灣布農人傳統領域內的石版家屋,是目前臺灣存在期間最長久的建築古蹟,與其他現存的家屋形式相比之下,最具特色。無論從文化內涵或時間因素而言,布農人傳統領域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都非常貼近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格要件
余歆蕥2022/9/27 下午 06:33:11
3書名 布農族傳統文化誌
作者 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出版社 晨星
簡介(摘要)
布農族長期生活在中央山脈高山深林中,大自然的資源提供了他們生活的資源,也涵養了他們樸實渾厚的生活哲學。 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越豐富,大自然可資利用與運用的資源也就越多樣化。這也是第一本探究布農族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及其利用與運用的專書。
導讀
台灣原住民的謀生方式,因為居住環境的差異而有不同,各族群為適應自然環境,也建立自己的謀生方式。從早期的漁獵發展到農耕,以至近代,不同的營生方式都成為原住民的傳統知識系統,如何利用與運用,往往也產生不同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本書即針對布農族人往昔的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系統,長期以來所衍生的利用與應用,做全面性的觀察、調查與記錄。
原住民長久以來的傳統生活空間、家園,保留了生物多樣性而與山林環境共生的智慧,包括動植物、工藝藝術、各式器物等與環境相關之利用與運用,本書有極為全面性的調查與記錄。
余歆蕥2022/9/27 下午 06:31:24
2書名 走進布農的山
作者 郭彥仁(郭熊)
出版社 大家出版
簡介(摘要)
中央山脈海拔二千多公尺的迷霧森林中,若你找一個地方坐下——
五秒鐘,你會發現眼前都是綠色黃色與泥土的顏色。
五分鐘,你可能會漸漸發現,剛剛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綠色,其實是整片絢爛但色階各異的綠。有新芽般的嫩綠,也有豪邁地讓陽光穿透欣欣向榮的鮮綠,還有沉穩的深綠、帶黃的蔥綠、滄桑的墨綠。
五小時,除了不同的顏色,你會開始發現,看似靜止不動的森林在這五小時內有各種風吹草動,生機盎然。
如果是五天、五年、十年都在同一個地方,你會發現些什麼呢?
導讀
這本書,就在說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從2008年開始跟著一群布農族長者,在一座森林裡探索、生活的故事。他先是大學登山社社員,山岳於他,是鹿野忠雄式好奇與探險的對象,偶然進入的地方。之後他是保育所研究所,孤身深入中級山森林,日程表上排滿了測量與動物痕跡觀察,此時山間成了他研究生態的地方。
再之後,他在向布農族獵人求教的過程中,成為自然的譯者,試圖將布農族的狩獵禁忌、神話傳說、地名中的自然史知識,轉譯成眼睛可看、耳朵可聽、雙腳可走的一套物我關係。此時的山,是他成為「郭熊」、成為人的地方。
這本書將帶我們看見整座森林。我們將會如同森林裡的複眼人,同時用許多雙眼睛觀察森林,有動物、植物、季節、人文以及個人反思的視野,而這些視角相互揉雜在同一篇文章內,形成對於這片森林的豐厚描寫,帶我們看見這座森林當下的樣貌,也看見現代人在山林中、在布農族獵人的身傳中,如何完成自我的建構。
陳卉汝2022/9/27 下午 06:28:08
1書名 布農族人的歌.樂.與生命
作者 曾毓芬
出版社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布農族人的歌、樂、與生命》專書的特色:一、以四部分、十章論述布農族人的音樂,論述包括(1)理論的思維和論述的建構;(2)布農族人的歷史、文化與音樂;(3)布農族傳統音樂系統化研究;(4)布農族傳統音樂的文本分析與詮釋;以及(5)「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Pasibutbut歌唱之行動研究」的實境觀察等;二、研究的時間縱軸跨時代/跨世代,從上個世紀1943年(日據時期)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龍朝到2012年(漢據)曾毓芬教授調查截止,歷經兩個世紀、兩個世代;三、結構分析布農族人傳統音樂,文本分析具多樣性,研究對象橫跨古今,陳述不同國籍學者對布農族音樂的研究貢獻;四、資料詳盡、內容豐富,涵括了布農族人各群音樂與地方特性,而又分成歌曲和樂器兩類,歌曲細分為祭儀歌、生活歌謠、童謠;樂器細分為杵音、弓琴、口簧琴、五弦琴;五、行動研究之持續性觀察,探討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當今的困境、轉變與因應。除了這五項特色之外,曾毓芬教授更將所有收錄的曲目(含樂器)轉化為五線譜的記錄,好讓學習者、研究者、音樂愛好者透過樂譜來學習。
導讀
導讀
(1)理論的思維和論述的建構;
(2)布農族人的歷史、文化與音樂;
(3)布農族傳統音樂系統化研究;
(4)布農族傳統音樂的文本分析與詮釋;
(5)「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Pasibutbut歌唱之行動研究」的實境觀察等;二、研究的時間縱軸跨時代/跨世代,從上個世紀1943年(日據時期)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龍朝到2012年(漢據)曾毓芬教授調查截止,歷經兩個世紀、兩個世代;三、結構分析布農族人傳統音樂,文本分析具多樣性,研究對象橫跨古今,陳述不同國籍學者對布農族音樂的研究貢獻;四、資料詳盡、內容豐富,涵括了布農族人各群音樂與地方特性,而又分成歌曲和樂器兩類,歌曲細分為祭儀歌、生活歌謠、童謠;樂器細分為杵音、弓琴、口簧琴、五弦琴;五、行動研究之持續性觀察,探討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當今的困境、轉變與因應。除了這五項特色之外,曾毓芬教授更將所有收錄的曲目(含樂器)轉化為五線譜的記錄,好讓學習者、研究者、音樂愛好者透過樂譜來學習。
陳卉汝2022/9/27 下午 06:27:04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我們是一群布農族的學生,從小在部落裡參加過部落大大小小的活動,但是對於活動真正意義與為什麼存在卻沒有很了解,這次在學校的文化課程中聽到族語老師與我們分享布農族的祭典規範引起我們的好奇,因此想參加小論文競賽藉由小米酒釀造技術傳承去討論布農族的文化如何傳承,希望可以讓其他布農族同學也可以深刻的了解認識自己的文化如何留存與傳承,並讓其他族的人也可以更認識我們的文化。陳卉汝2022/9/30 上午 0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