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里美食獵人

專題名稱明里美食獵人

專題描述里行社(明里村)是平埔族群、阿美族群、客家人所共構的社區,於1880年由東遷的大武攏、馬卡道、西拉雅族所建立。里行人最自豪的文化是狩獵與採集的養成,里行人善於射魚、獵鳥、山間放陷阱,也善於採集自然環境裡的藥用植物。本次專題,希望帶著孩子們一同了解社區、訪談耆老,並將這些狩獵與採集的知識列在立體地圖上進行標記。因為要標記、要說故事,孩子們需要訪談耆老、需要實際走讀社區,嘗試走老人家們的路、聽老人家說過的聲音、看老人家描述過的場景。

隊伍名稱馬卡道四人組

指導老師楊詠程 李思蔚

參賽學生高宏維 劉子諒 蘇俊傑 林俞杉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王開立
來源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描述 平常書報雜誌上所看到的地圖插畫,帶給我們閱讀趣味及行事的指南,神游在畫中之於,不免讓人好奇到底是誰在創作這些插畫呢?它們又是怎麼被創作出來的呢?這本書主要就是在介紹地圖插畫創作的方法。難能可貴的是,它也教人如何去欣賞這些作品,可說是內外兼修的一本書。
高宏維2022/9/30 上午 10:15:57
4作者 盧沛文、宋郁玲、沈揚庭
來源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描述 地圖為溝通:社會地景視覺化與社區地圖協作。地圖教育:一種集合地理資訊技術,美學判斷與環境感知的溝通方法養成,透過地圖的設計能更快提升社區的發展。
高宏維2022/9/30 上午 10:15:01
3作者 石垣直
來源 東台灣研究出版東台灣研究10
描述 內本鹿的回家行動是結合校園與社區的典範,透過故事訪查與實際走山行動,社區的文化才得以延續下去。
高宏維2022/9/30 上午 10:06:19
2作者 趙守彥
來源 台灣宗教文化資產網站
描述 荖濃溪的祭典是農曆9月15日,
劉子諒2022/9/30 上午 09:34:48
1作者 陳瑤玲、裴瑤
來源 高雄文獻第四卷
描述 本文描述之資訊為「文化多元地景」,透過描述老濃溪頂荖濃之公廨發展、族群互動,並透過地景間族群的互動重新建構平埔族群對於自身身分的認同,明里村大多數人來自於頂荖濃、旗山地區,因此以本文來與同學們進行對話。
劉子諒2022/9/30 上午 09:17:18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6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社區地圖
說明
社區地圖的探索,尋找美食去。
高宏維2022/9/30 上午 08:50:48
5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社區踏查
說明
進行社區探索,路線調查
高宏維2022/9/30 上午 08:47:55
4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社區探索
說明
社區探索過程
蘇俊傑2022/9/30 上午 08:45:12
3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社區美食蒐集
說明
探索社區內的美食,了解食物對我們社區的歷史與文化。
蘇俊傑2022/9/30 上午 08:38:24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社區美食蒐集
說明
走踏生活環境,吃吃喝喝。
林俞杉2022/9/30 上午 08:14:55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社區探索
說明
進行社區探索,認識社區環境與食用動植物。
林俞杉2022/9/30 上午 08:08:59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蘇俊傑
標題 天然陷阱製作耆老篇
內容
我聽張明順耆老說捕鼠器的竹片,那個支撐兩根繩索的位置應該往更低處做設計,讓套住動物的繩索範圍更小,能更輕易地將山鼠困住。一般來說,抓山鼠的捕鼠器從卡榫機關到洞口大概只要10cm的距離,抓搗蛋稻田的野狗則需要30cm的距離。視其動物脖子與頭的尺寸維依據,範圍對了,動物就難以掙脫。

蘇俊傑2022/9/30 上午 10:34:13
4作者 高宏維
標題 天然陷阱製作
內容
高宏維:
鬼鼠不能用手去抓,他吃的東西是我們的稻子,他會從跟上面一點點,大概五十公分的地方給他咬下去。咬過後他會把稻子咬下來。他會把稻子塞在他嘴巴左右,再拖去他的鼠洞裡。我們抓他的時候要看他走過的路,他走的路他會把旁邊的稻子全部咬掉。只要把夾子放在他的路線上就能中。

高宏維2022/9/30 上午 10:30:38
3作者 林俞杉
標題 野外踏查心得
內容
我很喜歡跳舞,每次跟著哥哥姐姐們參加部落的祭典,我們就會一起跳舞,這讓我感到非常非常開心。9月24號我們一起去走社區時,我們一起去了陳宇豪的家,我們去看他們家的姆姆(祖靈阿嬤),然後老師們一人點了一根香給他,姆姆看起來真的是很開心。我們的姆姆是來自於老濃溪部落,17號到19號時我們有一起回到老濃溪的部落,他們那裏的人跟我們穿一樣的族服,都有吃嘪倫(麻糬),都有包頭巾,我好想將部落裡曾經有姆姆祖靈壺的地方都標出來。

林俞杉2022/9/30 上午 07:57:27
2作者 劉子諒
標題 野外踏查心得
內容
我最愛吃了!每次跟老師一起去走社區,我都會問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村子裡有好多好多的野生黃籐、火龍果、芭樂、巴吉魯(麵包樹果)、紫蘇葉、百香果、竹筍等等,很喜歡跟著老師還有同學一起去找這些植物。除了水果外,我也很喜歡吃魚,所以我們9月24號出門時,我們就帶著品諭老師和詠程老師一起去種田的水溝裡找青荻,那條路要經過墳墓,我們得穿越水溝,在水裡走,後來我們終於找到了夢寐以求的青荻,有了他,我們就能釣到很多很多的土吳郭魚。我想要把青荻的位置都標在我們的地圖上面。

劉子諒2022/9/29 下午 04:30:46
1作者 高宏維
標題 野外踏查心得
內容
我常常跟哥哥們一起去抓刷侯(鬼鼠),鬼鼠很大隻也很好吃,每次家裡的田只要變黃了,我就會很期待去田裡抓刷侯。去抓刷猴的路上會有很多蝸牛,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哥哥他們都說黑色的可以吃,白色也可以但不要拿﹐因為不好吃。除了去自己家的田裡抓,我們也會去別人的田裡放陷阱,只是現在的陷阱都是用鐵做的,所以我們都只會放在我們親戚的田裡,這樣才不會害其他阿公阿嬤們被夾到。我想要把抓刷猴的地點都標到我的地圖上,這樣以後我的弟弟妹妹們就會知道有那裡可以抓刷侯。

高宏維2022/9/29 下午 04:19:23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6書名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作者 王嵩山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簡介(摘要)
  本書運用人類學田野調查、豐富的民族誌資料,描述臺灣原住民族觀看世界的方法、探索社會與文化的共同性和差異性之價值與意義,為關心原住民族群處境、社會發展的人們,提供一個全面的、比較的文化視野。本書不但圖文並茂的描繪原住民各異其趣的生活樣態與行為特徵,也運用生動且具體的例子說明社會性質在思考模式、文化實踐、政經運動上所產生的影響。全書不但鋪陳自十九世紀末以來,遭受外來力量影響的原住民之經營生態環境的原則,以及各具特色的權威觀、財產觀、宗教與價值觀、親屬觀、美學觀等方面的內涵與成就;也試圖指出不同原住民族群之部落智慧、流逝的過去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方式,以及目前積極進行的文化重建之現象,都是社會文化體系與歷史因素的互動所建構出來的。
導讀
王嵩山老師教了我們很多不同族群的故事,和他們覺得值得被保存的在地文化。
劉子諒2022/9/30 上午 10:49:43
5書名 台灣踏查日記(上):伊能嘉矩的台灣田野探勘(2版1刷)
作者 作者: 伊能嘉矩 譯者: 楊南郡
出版社 遠流
簡介(摘要)
 伊能嘉矩在台灣任職的十年期間,從繁華的府城到荒涼的山區,從漢人的歷史遺蹟到原住民的偏僻部落,處處看得到他的踏查足跡。本書為他歷次踏查途中撰寫的私人日記,包括全島教育巡查期間的逐日見聞,以及歸國後舊地重遊的記事。書中披露跋山涉水的艱辛、險遭殺身之禍的始末、病倒異鄉客棧的辛酸,乃至重遊台灣的喜悅。本書由譯註者楊南郡先生根據日記手稿原件,參照其他文獻譯註成書。
導讀
書本的第279頁有我們祖先四社熟番的姓氏介紹,其中也較紹了焦吧哖社、加拔社、頭社、大傑巔社的介紹,能清楚告訴我們以前祖先的故事。
林俞杉2022/9/30 上午 10:45:56
4書名 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
作者 游永福
出版社 遠足文化
簡介(摘要)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英簽訂《天津條約》,隨著1860年臺灣開埠,眾多西方人相繼來到亞洲,有官員、牧師、軍人、商人、探險家……。在這股熱潮中,英國攝影家湯姆生開始了亞洲漫遊。
  1862年到1866年,他以新加坡為基地,遊歷了馬來亞、蘇門答臘、麻六甲海峽、斯里蘭卡、印度、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1870年到1871年4月,他又進行第二次亞洲旅行,從香港出發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造訪廣州、福州、廈門、汕頭、潮州、臺灣等地,拍攝了大量照片。
  1871年4月1日,湯姆生跟隨馬雅各醫生從廈門搭輪船到臺灣,隔天兩人在打狗(高雄)上岸,然後到臺灣府城(臺南)、拔馬、木柵、柑仔林、火山、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再回到木柵。他從不同的角度為臺灣寫歷史,臺灣的面貌因此變得清晰了。湯姆生記錄了平埔原住民的生活細節,留下一張張涵蓋地景、風景、維生、產業、植物、動物、房屋、服飾與人物等樣貌的照片。
  在湯姆生踏上臺灣這座島嶼130年後,本書作者發現了他心目中的「徐霞客」。湯姆生不僅為臺灣寫遊記,還留下珍貴的照片。自2001年起,他開始統整家鄉甲仙的史料,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與踏查,仔細整理湯姆生現存59張南臺灣的照片,並根據當時湯姆生的行程,從打狗到木柵,依序編寫和現地比對。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他希望藉由《尋找湯姆生》的書寫,建構出臺灣第一條「線性文化遺產」的路徑。
導讀
全書收錄近250張珍貴圖像,圖文並茂。
作者近二十年深度踏查和研究,根據湯姆生1871年4月南臺灣的行程,從打狗到臺灣府城、拔馬、木柵、柑仔林、火山、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再回到木柵,依序編寫,並將現在與150年前的影像對照比對,輔以現地豐富的文化、產業與生態資源,建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線性文化遺產」之內涵。
全書編排設計別出心裁,大開本展現質樸又典雅的氣質。
林俞杉2022/9/30 上午 10:41:38
3書名 心知地名:Katratripulr 卡大地布部落文史紀錄
作者 林金德編著
出版社 臺東縣原住民主體文化發展協會、臺東縣卡大地布文化發展協會
簡介(摘要)
卡大地布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部落,原住民沒有文字,而是用口傳的方式,對生活領域內的某地區以發生的歷史事蹟、生活意象及環境生態來為該地取名字。因此,傳統地名可說交織了部落的歷史脈絡、文化元素、生活智慧及地理知識。然而這些蘊含在地知識的傳統地名,在歷代政權的治理下,被殖民者以新名取代,也隨著耆老的凋零逐漸流逝。部落有感於口傳記憶保存的重要,因而完成本書的出版。「心知地名」這個書名,即意指期盼原本對族人而言應該是心知肚明的地名由來,能夠留存下來,重新回到知本人的記憶之中。

導讀
裏頭的介紹主要以文化地景為主,文字上都是用族語書寫,一頁一個地名,地名的內容主要都是連繫在卡大地布人對在地環境的描述語形容。
蘇俊傑2022/9/30 上午 10:39:03
2書名 邂逅福爾摩沙-台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 第2冊 1636-1645
作者 包樂史.N.Everts 編 康培德 譯
出版社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簡介(摘要)
本書譯自 包樂史教授編著之《邂逅福爾摩沙》Formosan Encounter Vol. 1~4系列,其內容摘錄、編纂一系列關於台灣原住民的荷蘭史料。現存的前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1799)檔案中,有大量與台灣有關的文獻手稿,透過荷蘭國家檔案館仍可調閱研究。編者自龐雜的原始檔案手稿中篩選合於「邂逅福爾摩沙」的材料,並收錄於此書中。
導讀
依此四卷史料所示 ,荷蘭人與台灣原住民部落的關係可粗略分為四個時期。首先是荷蘭人與西南平原上各村落相遇、衝撞的時期,其次則是征服與傳教並行的時期(結束於1642年西班牙人被逐出本島之時)。第三個時期以衍生自探金活動的探勘任務為主。最後一個時期起自1650年代初期,直到1660年代荷蘭人降鄭為止。
高宏維2022/9/30 上午 10:37:52
1書名 邂逅福爾摩沙 (1) 台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1) 1623-1635
作者 包樂史.N.Everts 編 康培德 譯
出版社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簡介(摘要)
本書譯自 包樂史教授編著之《邂逅福爾摩沙》Formosan Encounter Vol. 1~4系列,其內容摘錄、編纂一系列關於台灣原住民的荷蘭史料。現存的前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1799)檔案中,有大量與台灣有關的文獻手稿,透過荷蘭國家檔案館仍可調閱研究。編者自龐雜的原始檔案手稿中篩選合於「邂逅福爾摩沙」的材料,並收錄於此書中。
導讀
依此四卷史料所示 ,荷蘭人與台灣原住民部落的關係可粗略分為四個時期。首先是荷蘭人與西南平原上各村落相遇、衝撞的時期,其次則是征服與傳教並行的時期(結束於1642年西班牙人被逐出本島之時)。第三個時期以衍生自探金活動的探勘任務為主。最後一個時期起自1650年代初期,直到1660年代荷蘭人降鄭為止。
高宏維2022/9/30 上午 10:36:42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分享與應用」是我們製作小論文的契機,透過地圖製作來介紹我們對於社區的理解。此外,我們也希望透過自然資源的應用,告訴村子裡的人、學校的同學,減少塑膠的使用,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因此,我們會透過這次的小論文,到村落裡訪談阿公阿嬤,請教他們關於傳統陷阱的知識。訪談他們如何捕捉天上飛的(高吊),田裡鑽的,山上跑的(嘿吊),水底游的小動物。本次小論文我們會做兩樣調查,第一是消除稻田鼠害的陷阱,第二是尋找捕捉土吳郭魚的水草「青荻」。並探討關於山河(鬼鼠)、土吳郭魚的捕捉方式,跟耆老學習製作傳統陷阱,並將現代獸夾與竹製老鼠吊放到田裡作「對照組」比較。蘇俊傑2022/9/30 上午 08: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