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阿美族野菜飲食文化與傳統石頭煮之現代意涵

專題名稱探究阿美族野菜飲食文化與傳統石頭煮之現代意涵

專題描述台灣的原住民族中,阿美族的飲食文化是獨具特色的,阿美族族人善於採集捕魚及狩獵,善於利用自然環境的各項資源,這樣的優點也表現在族人們的飲食文化上。瑞穗鄉的奇美部落做為是阿美族的文化發祥地,族人對於阿美族的傳統文化保存與傳承上的努力,自是不遺餘力,今年初更舉辦了野菜營的活動,期望讓更多的族人及遊客了解阿美族的野菜文化,進而達到宣揚與傳承文化的目的。

(一)研究動機 :
本研究團隊透過文獻的閱讀與實際的訪查,試圖了解傳統的野菜飲食文化有哪些 ? 它在阿美族的日常生活中影響究竟有多大? 然而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族人們的飲食起居方式早已與傳統的飲食模式大相逕庭,傳統的飲食文化是否已不合時宜 ?

(二)研究目的 :
本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這次的研究與體驗參與,讓我們這些原住民國中生重新去檢視自己的文化,更清楚的了解傳承採集野菜文化及石頭煮烹煮的背後所存在的現代意涵。

隊伍名稱瑞不可擋

指導老師黃孟浩 

參賽學生張雅琁 王英琪 施孝祖 陳鈺宥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王運之
來源 消失中的飲食:探究都市阿美族之年長者飲食樣貌─以野菜為例
描述 本研究是以都市阿美族年長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為:1.探究都市阿美族年長者野菜飲食現況;2.探究都市阿美族年長者野菜飲食傳承現況,及探討其中產生的飲食認同感。本研究取樣範圍為原生於花蓮至台東一帶,50 歲以上且為「第一代」到都市的阿美族人。阿美族年長者保留較多部落記憶,對自身文化與認同了解也較深刻。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設計,選出五位受訪者進行個別深入訪談,以回應研究問題。研究結果發現:自幼受過原鄉文化洗禮的阿美族年長者,飲食習慣仍不失其原住民主體性,都市阿美族年長者依舊保持著「吃草的民族」之雅稱。但其後代從出生到成長均在都市之中,失去了與母文化涵養的機會,其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均與漢人相似,野菜飲食在都市阿美族的日常生活傳承是存在著失傳危機。但是在養生風潮與野菜餐廳的興起,改變了阿美族野菜的內涵與傳承模式。阿美族野菜飲食代表著一種「精神文化」與「生活智慧」,不同環境,不同族群,有不同的風貌與感動,所衍生的飲食文化,值得我們尊重。研究結果可將阿美族飲食文化與對自然感受力、環境的省思一併傳承下去。
黃孟浩2021/10/7 下午 02:01:28
9作者 張博凱
來源 阿美族興昌部落文化傳承之研究
描述 阿美族為原住民族之一,隸屬平地原住民族,語言分別五大群區,除民族人口中最大數之外,有著豐富的有形文化、無形文化資產,而時代變遷導致部落人口老化、人口遷移、信仰衝擊...等趨勢,諸多部落逐漸處於文化沙漠的一環,作者認為為要振興部落祖先所創造之傳統文化智慧,必先撰出阿美族文化傳承,為族群文化復興踏出第一步。
而台東興昌部落最為顯著呈現文化沙漠的其一部落,從中以興昌為主體研究,深入探討部落人口老化、人口遷移、信仰衝擊..等。興昌部落屬馬蘭阿美群其一環,也屬文化沙漠的其一部落,探討興昌部落無形文化資產之歷史沿革、現況與傳承;也從興昌族人的角度去探討文化衝擊及影響。作者在結論中也特別提及,在都會區復振文化的開始,為要使新一代年輕族人接受並願意學習傳統文化及祭典習俗,應當屈就現代思維、接受不同年代之想法、接受現代文化來適度改變現有傳統祭儀及習俗,視而轉變傳統文化及創新文化在允許及認同的情況交流並結合是可行的,先要有人參與有人願意學習,文化才有往下一代繼續傳承的機會。
黃孟浩2021/10/7 下午 02:01:04
8作者 蔡佳雯
來源 食農教育實施之初探
描述 此文主要論述為 : 唯有將食農教育落實於課程,讓學生有親近土地的機會,才能真正感受土地的溫暖,進而關心在這片土地生存的人事物,土地教會我們,唯有與所有生命和諧共處,友善農業、尊重生命、與環境共好,才可能有永續的未來。而聯合國2015年通過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其中目標 2 終結飢餓,實現糧食安全和改善營養,並促進農業永續發展。而食農教育透過真實體驗的歷程,師生共同學習與食物生產者、飲食工作者、自然環境互動,認識在地農業、飲食和其所形成的有機體,擁有愛護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懷,理解農業發展對世界經濟及環境形成的影響,朝永續方向前進,這才是具全球觀點的做法。
黃孟浩2021/10/7 下午 02:00:43
7作者 林正木
來源 光復鄉第一市場原住民野菜區介紹 農業教育研究室
描述 此期刊中專文刊載,「野菜」是包括臺灣的原生植物及一些在野外可以看到的外來馴化種植物,這些新鮮的野菜可以在東部的傳統市場發現蹤跡,包括花蓮市的重慶市場、美崙市場,花蓮縣吉安鄉的黃昏市場、仁里市場,光復鄉的傳統第一市場, 以及臺東市的馬蘭市場。以下將以光復鄉第一市場為例做介紹,希望透過文章描述展現市場的魅力,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野菜,進而促進至野菜區及部落消費的意願,以達野菜飲食文化推廣之目的。
王英琪2021/9/22 下午 01:55:27
6作者 何映虹
來源 阿美族野菜文化融入幼稚園植物教學之研究
描述 此研究旨在由阿美族野菜文化教學過程中,幼兒學習認識植物相關想法之行動研究。此研究以東部某附幼,中大班幼兒 20 名為研究對象,其中原住民生為 10 名,以阿美族族群為主。教學前經由前測瞭解幼兒對「植物」初步想法後,進行八週教學探索歷程。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亦對課程的演變做省思與改變,藉此提昇教師專業教學與成長。教學結束後進行後測,以瞭解幼兒對植物想法的轉變。
從研究結果可知,以野菜文化為核心的植物教學的特性 : 從部落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經過適當的引導以觀察、討論、探索及實驗等方式作為課程進行方向,除建構幼兒植物相關概念,亦建立良好的科學能力,並因文化與科學的結合成為一種生活化的科學教育。
張雅琁2021/9/22 下午 01:35:38
5作者 林光義
來源 原住民觀光與傳統文化的交錯:以臺東 阿美族刺桐部落為例
描述 此論文就原住民觀光與傳統文化傳承之間的種種問題進行討論,強調應透過部落傳統的組織來凝聚共識,在法制的基礎上,協
商建構一套可行的「共管機制」,才能讓部落找回傳統文化與發展的主體性;透過組織性的「培力」與「賦權」訓練,提供部落族人學習的平台,必強化族人對權利論述與文化詮釋的能力,俾能有利於原住民地區觀光產業的永續發展。
張雅琁2021/9/22 下午 01:23:44
4作者 蔡馥薇
來源 原住民飲食文化帶動當地觀光之探究 -以尖石鄉泰雅族為例
描述 此研究以在地觀點深入探討紀錄尖石鄉泰雅族傳統飲食文化內涵以利文化傳承、以遊客觀點,了解泰雅傳統文化美食給遊客的感受,以利在地觀光發展以紀錄保存泰雅族部落飲食文化所蘊含的豐富自然資源及文化資源、以提升在地的文化發展與深度旅遊,引導大眾能體驗正確深入了解泰雅族文化,並親身至部落體驗及品嚐泰雅族傳統料理,在收集、調查、探究在地食材及傳統料理文化內涵與傳統民俗概況及如何帶動當地觀光的相關效益。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可供相關單位發展原住民族部落在地飲食文化與觀光遊憩之參考。
張雅琁2021/9/22 下午 12:29:38
3作者 沈庭之
來源 阿美族野地生活智慧 天然瓦斯爐石頭煮
描述 此為沈庭之老師的石頭煮課程教案,對於石頭煮的技藝與各項知識豐富而詳盡,尤其對時阿美族石頭煮的意義與文化象徵有著極深入的解說,並藉由實作讓刺技藝得以完整傳承。
陳鈺宥2021/9/21 下午 06:02:39
2作者 林冠岳
來源 臺灣原住民的民族植物知識傳承與流失:以魯凱族西魯凱群為例
描述 台灣屬於文化多樣性相當高的地方,故從日治時期開始,人類學家對於台灣原住民文化習俗的調查與紀錄就不曾間斷過。但遺憾的是,受限於人文科學的訓練,早期人類學者所留下的資料偏重在人種差異、生命禮儀、物質器物等紀錄(李亦園等人,1963),有關生態文化方面卻罕見有人記載。鑒於傳統文化的漸漸消失,研究者開始想去探索影響這些文化消失的其他因素,特別是在傳統植物的利用方面。此外,由於近年來生態旅遊與有機食材的盛行,原住民部落往往可以利用這些傳統知識昨作為解說的題材,如阿美族的野菜文化即相當有名,既可保存傳統文化,又可作為經濟收入,一舉兩得。而本文中故研究者想藉由對魯凱族兩處不同地區的傳統植物知識評估,瞭解各個因素所影響的結果,以作為其他族群保存傳統生態文化的參考。
陳鈺宥2021/9/21 下午 05:53:52
1作者 林怡
來源 原汁原味 - 阿美族野菜文化
描述 阿美族,自喻為「吃草的民族」。由於其居住地之自然環境資源豐厚,已發展出獨特的野菜文化。野菜成長過程沒有使用任何農藥,在現今講究生機飲食的時代,阿美族人食用野菜經驗,殊值得我們參考及重視。
在地理位置上坐擁東海岸平原的阿美族,憑藉著其對野生植物的辨識能力與料理技巧,讓阿美族人擁有 2 百種以上的野菜佳餚。在此期刊中,作者也記錄了多樣的阿美族美食佳肴及野菜。
陳鈺宥2021/9/21 下午 05:36:55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0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十 : 阿美族文化發祥地 - 奇美部落野菜營實地踏查
說明
這週我們前往奇美部落,由部落的工班經理蔣媽(Lisin)老師與吳明季老師的老公謝玉忠(Kacaw)老師帶領著我們了解奇美與部落裡的生活日常和飲食文化,並探究野菜採集文化背後形成的緣由與現代意涵。
黃孟浩2021/10/4 上午 10:40:22
9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九:阿美族傳統檳榔鞘鍋具手作課程
說明
哈嚕姊姊帶領我們運用原住民族田野間常見的檳榔鞘製作阿美族傳統鍋具,看看我們的巧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就做好了鍋子和湯匙,很美吧 !?
施孝祖2021/9/28 上午 10:32:41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八:花蓮美崙山野菜學校
說明
我們前往美崙山野菜學校,認識阿美族各種野菜及知識。
施孝祖2021/9/28 上午 10:29:01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七 : 瑞穗瑞良村的部落 - 雅琁ina家的野外餐桌
說明
因為要觀察阿美族部落族人的生活日常,我們到了秀姑巒溪畔的雅琁的ina家作客,也去了ina山邊的野菜園,還在野菜園裡採集野菜及料理我們的午餐。
張雅琁2021/9/28 上午 10:28:13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六 : 馬太鞍溼地田野踏查
說明
我們前往馬太鞍濕地的林野和田地間,觀察野地野菜的生長分布狀況。
張雅琁2021/9/28 上午 10:24:09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五 : 光復馬太鞍部落紅瓦屋餐廳石頭火鍋記
說明
位於光復馬太鞍部落的紅瓦屋餐廳為光復最負盛名的阿美族傳統料理餐廳,尤其以鹽烤魚和石頭火鍋最為著名,既然我們的研究主題是阿美族的野菜飲食文化,不來這裡朝聖一下說不過去吧 ! 除了服務我們的餐點,也很謝謝餐廳的大哥哥為我們介紹跟解說石頭火鍋的相關資知識喔 !
張雅琁2021/9/28 上午 10:23:59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四 : 第一次做小論文就上手 ! 電腦實作課程
說明
這一兩周我們除了密集的校外採訪踏查外。在校內的時間我們也開始就電腦網路搜尋研究的相關資料,進行文獻的探討與小組分享,然後將我們主要的論文期刊和書籍,還有網路連結資訊都上傳到競賽網站的檔案集和藏書閣之中,看似簡單的是操作起來其實也有大大學問呢!
施孝祖2021/9/28 上午 10:23:11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三 :光復第一市場野菜攤巡禮
說明
中秋假期第一天早上,老師帶著我們前往光復的第一市場,參加一場有趣的活動,你說說工作室和緩緩書屋在此擺書菜攤,並且是他們出版野菜繪本的新書發表會,現場有阿美族青年會的傳統歌謠表演,及市場INA野菜攤的導覽,場面非場的溫馨熱鬧,我們從這個活動裡也看到野菜文化在阿美族的最大原鄉哩,的確是很普遍的存在日常生活之中呀!
王英琪2021/9/28 上午 10:22:34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二 : 圖書館尋找文獻與網路資料搜尋
說明
進入文獻蒐集階段 : 我們到瑞中圖書館及鄉公所圖書館搜尋相關文獻及書籍,並透過Google學術搜尋及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網找尋相關論文期刊。
施孝祖2021/9/28 上午 10:21:49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一論文寫作入門及技巧訓練課
說明
這是由孟浩老師對我們瑞穗國中2組共7位學員親自講授的兩堂論文寫作實務與翹巧訓練課程,讓我們先了解整個小論文研究及論文撰寫的流程,掌握了基本概念,這樣我們進行之後的研究才能知道該注意的事項及如何執行。
張雅琁2021/9/24 上午 11:13:40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張雅琁
標題 奇美部落踏查
內容
期待已久的小論文田野踏查最終回終於到了,一早我們就騎車開車前往在瑞穗鄉內阿美族的文化發祥地- 奇美部落,因為瑞港公路非常晚開通,也沒有公車行駛,交通上比較不方便,也因此奇美部落得以遺世獨立,一直保存著非常完整的生態與阿美族傳統文化,這次也多虧了紅葉國小的老師許靜蓮老師的拔刀相助開車立挺,我們才解決了交通問題得以順利成行啊!一路上綺麗景緻根本忘了路程崎嶇,不一回兒8:43就到了 奇美文物館,70多歲的超齡美少女蔣媽早就坐在那邊等著我們的到來,我們還有眼不識泰山自顧自地拼命拍照醬,9:05手機那頭傳來個聲音:我走過你們身邊,你們怎麼會都沒注意到我餒?好失禮喔!哈哈哈~~~不得不說奇美的ina們還有英琪的乾媽乾爸都超可愛的啦!很熱情講話又很幽默,一群人坐在雜貨店門口“巴格浪",可是現在是一大早餒~~ 之前我來過奇美兩趟,也搜尋過許多相關資料,我們在排定這趟行程之前,最初想到的就是部落裡的靈魂人物吳明季老師,不過老師此刻正在攻讀東華大學博士學位,所以委婉的跟我們說聲抱歉,但我們萬萬沒有想到,這趟超級Nice的導覽老師正是吳明季老師的帥老公Kacaw老師啊!更萬萬沒有想到,導覽中kacaw老師認起親來,我原來要叫他舅公,根本奇美公主來著餒!驚奇!哈哈哈~kacaw老師和lisin蔣媽還有sawmah mama全程陪伴著我們走訪老師家、奇美村長家、奇美斷層,沿途到處都是可食用的野菜,老師也鉅細靡遺地介紹著,其後又帶我們上山看各種的蕨類 (蔣媽稱為獵人的菜)並介紹阿美族聖山與奇美的由來,老師說,如果沒有上過這座山看過kiwit 這個植物,就等於是沒有來過奇美啊……其後我們又回到文化學習區進行石頭煮的全套製作體驗,這跟我們之前的經驗有很多的不同,但基於小論文保密防諜原則,我就不多說了。最後kacaw老師幫我們煮了超鮮美刺蔥蝦湯做為告別餐,也感謝祖靈把我這個的孫姪輩的孩子帶回了山上部落裡學習,這不就是說明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也是我們小論文最珍貴的地方,親近並學習自己的文化,感謝奇美!

黃孟浩2021/10/7 下午 02:04:11
9作者 陳鈺宥
標題 包包去哪裡了到底?
內容
包包去哪裡了到底 ? 原來在保力達阿姨那裡。
今天行程原本是要去光復和花蓮,所以我們先去光復傳統市場,我們到了光復火車站,老師原本有帶一個專門放訪談文件資料的包包,原本是學妹幫老師拿包包,後來換我幫老師拿,雖然也不知道為什麼到我手上,反正我就拿著,後來在我們走往紅瓦屋的路上,大中午的真的好熱好渴,途中我們經過一間檳榔攤,因為我們都累了,我們就先去那間店買了水解渴,那間店的阿姨很熱情一直要請我們喝保力達,未成年飲酒,母湯喔 ! 哈哈~~
後來因為預約的時間快到了,我們就快馬加鞭地快步走向紅瓦屋,結果大家都忘了包包,我們到了紅瓦屋就休息吃吃東西,就走了,我們也沒人記得包包去哪裡了,我們到了火車站也沒人發現,直到要剪票食老師問起包包勒 ? 我才發現 : 慘了 ! 包包不見了 !
所以可憐的老師就冒著雨先回頭搭計程車去找包包,我們一直以為在紅瓦屋,結果老師到了餐廳也沒有找著,過了半小時,正當大家還在想破頭時,結果手機震動一下,老師傳訊來了: 找到了,原來在保力達阿姨那裡 !
哈哈哈 ~~老師真是名偵探柯南 !真的很抱歉餒 ~ 老師 !我搞了一個大trouble~~~

陳鈺宥2021/9/28 上午 10:57:17
8作者 王英琪
標題 紅瓦屋
內容
我們去採訪的餐廳是光復紅瓦屋, 因為我們是走路去的,所以到的時候就很餓了,我們點完菜就在位子等,第一道上的是涼拌野菜 ,因為我本身就沒有很喜歡吃涼拌,但我還是有嘗試,我覺得還不錯吃 ,能讓我一口接著一口的食物很少,但這道真的不錯吃,裡面的食物內容大概有青苦瓜、 一般的苦瓜、 木瓜絲 、ㄍㄨㄟˋㄋㄧㄠ 、苦茄 、番茄 。第二道是鹹豬肉加檸檬 ,這道我就覺得還好, 因為常常吃 ,但還是不錯。 重點戲是石頭火鍋 ,因為我不知道要先讓石頭將食物煮熟, 所以我吃的時候還沒熟,我們稱為「石頭生魚片」, 我覺得很好吃,但還是不要這樣吃比較好,因為到後面肚子會有點不舒服,石頭火鍋的食物內容是吳郭魚、 龍葵葉、鮮蝦等等, 整體下來都還不錯, 大家可以吃看看。
不過很可惜的,貴為阿美族文化餐廳代表的紅瓦屋,對於阿美族飲食文化的推廣與介紹卻很隨便,上菜的過程中服務員都沒有幫我們做任何介紹,即便我們有事先寫信並電話告知我們的來意,是要做小論文的短訪與介紹,餐廳部分也是隨便找個工讀生跟我們說了一下這裡頭的石頭是什麼石而已,這樣的餐廳素質與文化教育意涵,紅瓦屋真的是不夠資格呀!

王英琪2021/9/28 上午 10:56:18
7作者 張雅琁
標題 到訪美崙山上的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
內容
9/25的清晨,我們從瑞穗火車站出發前往位於花蓮市美崙山上的原住民野菜學校,謝謝花蓮縣政府對我們原住民重點學校原住民族學生教育的重視,我們瑞穗國中小論文研究團隊加鳳林國中小論文團隊共三組成員,才能獲得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 的全力支持,全額補助走讀活動,並為我們精心安排了今天的導覽、美崙山林野巡禮、野菜學校田園參觀和檳榔鞘手作鍋製作四項課程,兩個多小時的活動中,謝謝專案助理哈嚕姐姐和工作團隊全程的陪伴,帶我們認識了野菜的種子與美崙山上的植物野菜生態,期間我們下田參觀了野菜學校成員悉心照顧的復育野菜園,因為知道我們這次的研究還包括了阿美族的傳統石頭火鍋,所以哈嚕姐姐也特別幫我們開了檳榔鞘製作課程,真的辛苦姐姐們了,看到我們自己完成的檳榔鞘鍋具,真的內心滿滿的喜悅與感動呀 !

張雅琁2021/9/27 上午 11:05:50
6作者 張雅琁
標題 去ina菜園尋找野味
內容
今天孟浩老師帶著我們去菜園採野菜,去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什麼野菜,去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有很多樣,藉由這次活動讓我認識更多野菜,發現自己對族裡的文化還有很多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回家後跟家人分享今天的經驗後,也請教家裡的長輩交會我更多知識,在讓其他人了解文化並傳承下去時,應該自己先去深入探索自己的文化,才有足夠的知識去傳承給下一代。

張雅琁2021/9/23 下午 12:38:09
5作者 張雅琁
標題 參觀光復菜市場
內容
這個位於花蓮縣光復鄉的傳統菜市場,有著許多原住民的婦女,以及少數的青年人,他們保留著野菜的文化,讓大家記得自己的文化,且傳承下去。那天還有當地阿美族青年會的人員在市場裡辦活動,他們帶著一群小孩子認識自己的文化還有跟市場的長輩們互動,我很欣賞那些人員把文化傳承給下一代,還有市場裡的長輩們都很親民,願意跟我們說明和分享,希望大家也可以注意到文化流失的問題,並且重視這個問題議題,讓大家知道我們原住民的文化跟人情。

張雅琁2021/9/22 下午 01:03:36
4作者 陳鈺宥
標題 和同學一起努力的感覺真好!
內容
我很開心能參與這次的小論文比賽,這學期的小論文競賽,我們這個小組在經過討論後,選定了主題為探究阿美族野菜飲食文化與傳統石頭煮之現代意涵,因為台灣的原住民族中,阿美族的飲食文化是獨具特色的,阿美族族人善於採集捕魚及狩獵,善於利用自然環境的各項資源,這樣的優點也表現在族人們的飲食文化上。雖然我是布農族的,但是其實原住民族中都有著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存法則,老祖先們也都有採集狩獵等等取之自然的飲食文化,所以我也覺得很有趣也很值得探究。
這一週跟著老師的帶領與團隊的隊員一起學習,我們已經越來越多話題,也學著分工合作相互支援,相信我們團隊之間的默契也會越來越好,也期待我們能一起完成一個很棒的作品 !
瑞穗國中,就是瑞不可擋啦!

陳鈺宥2021/9/16 下午 04:42:52
3作者 施孝祖
標題 做就對了!
內容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小論文,所以有很多地方都不太懂。還好有老師和同學幫助,讓我慢慢地進入狀況。
剛開始的時候,老師叫我們每個人先想個方向和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再來討論,而我們這個原住民專題小組從一開始就很有默契,我們共同的興趣及研究方向都朝向阿美族的採集飲食文化。我們必須先上網搜尋和研究相關的資料,並且看完資料後還要簡單描述資料內容。因為有的論文較難懂,篇幅也長,所以一開始我覺得看的比較辛苦,但我從中也學會了找資料的方法,也試著用老師教的讀書方法,由小組隊員分段導讀,然後相互討論並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方法讓我們在閱讀上輕鬆了許多。
每次的小組討論,老師都會教我們新的東西,也要我們做會議紀錄。在整個小論文過程中,分析大量數據我認為是最麻煩的,因為要去田野採訪。從這過程中,我不但可以學到許多跟原住民相關的新知,還可以順便了解一些電腦的操作與PPT的製作,覺得這歷程下來我應當會收穫良多。
按照老師規劃的每週工作進度來看,我們還有好多的分項研究要逐步進行。我以前最不擅長的就是電腦類的東西,而且我打字也好慢,家裡也沒有電腦可以使用,覺得壓力有點大,但老師說只要我們學習態度正確,願意花時間付出努力,老師也願盡量地陪伴我們,並給我們適切的幫助,讓我能夠有信心。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這麼特別的競賽活動,而老師分派給我的工作是活動的紀錄跟攝影,希望我們能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意。我就覺得很有趣,所以老師出的功課我會盡量把他完成。
這次我們探討的主題與文化與我有著密切的連結,看著傳統原住民的文化正漸漸地消失,將來該做些甚麼,才能使我們的文化在觀光業的摧殘下保留下來呢 ? 身為原住民下一代的我們,必須好好的思考。也希望之後的課程或活動可以非常好玩。

施孝祖2021/9/16 下午 04:40:29
2作者 王英琪
標題 光想就讓人口水直流的阿美族石頭火鍋
內容
火鍋一直是個歷久彌新的美食,不管大人小孩都愛吃,我也是火鍋的愛好者之一。火鍋裡能加入各式各樣自己喜愛的食物,不管怎麼煮都能變成一鍋美味的食物,既方便又容易。但多數人都不知道,其實我們原住民的傳統料理飲食之中,在古老的部族裡,就有石頭火鍋的存在喔 !
在搜尋文獻資料的過程與閱讀中,我讀到了在阿美族的部落裡,會將食材都放進檳榔鞘編成的湯鍋中,只要先將石頭丟進火堆烤,等到石頭吸收滿滿熱量變成鮮紅色的時候,再放入湯鍋中就能煮熟鮮美的食材,不需要插電也不用瓦斯,阿美族傳統料理方式充滿智慧,甚至連撿石頭都是一門學問喔!
看到這種特殊的料理方式,讓我不禁躍躍欲試,口水都快流下來了,若有機會我也很想品嚐看看這石頭火鍋的滋味!在我目前所閱讀到的文章中,更看到了石頭火鍋也跟阿美族的野菜採集文化有著極為緊密的連結 :
「阿美族族人常常到山上採集野菜,之後食用,從我們這些外行人眼裡看去,他們吃的只是個不廉價的雜草,但是對阿美族族人來說那卻是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餚」「阿美族族人日常食用的野菜至少超過一百種以上,從根、莖、花、葉、果,直到各種山產,溪產、海產等。他們都會食用」,這些菜餚放置到了石頭火鍋之中,石頭煮可以說是把阿美族的文化集大成之作了!
看到這些文章我很雀躍,我覺得接下來會越來越有趣,讓我對阿美族的文化有了新的認知,更想要去挖掘其中的奧秘與意涵,我相信這次的研究可以為我們這些原住民孩子帶來很多的啟發,真的很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學習的機會,我們一定會好好表現!


王英琪2021/9/16 下午 04:37:33
1作者 張雅琁
標題 學習屬於我們自己的阿美族野菜飲食文化
內容
看完老師給的這兩篇文章,並由老師解說整個研究流程後,我發現小論文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難,它只是要我們想出一個主題,然後把這個主題用網路上、書本上、專家說明等的證據,讓我們研究的主題變成合理化,還可以提升寫作能力,跟了解自己所在處的文化,並且讓更多人知道研究的目的,聽講的評審跟其他老師或同學,也可以透過我們的調查,認識台灣各地的文化發展,也許有很多人也想知道這些事物,但是卻沒有時間和耐心去探討,所以呢!我們就把野菜文化這個主題拿出來研究,讓想了解的人明白這些文化的由來,文化發展勢必能夠左右未來。我們一般認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其他一切則會迎刃而解。探討文化發展時,如果發現非常複雜,那麼想必不簡單。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審視野菜飲食文化的發展。楊泉在過去曾經講過:「以信接人,天下信之; 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希望大家能從這段話中有所收穫,問題的關鍵看似不明確,但想必在大家心中已有了明確的答案,生活中,若我覺得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而我覺得輕鬆草率帶過,顯然並不適合,必須經過更深入的探討,希望透過這次的論文研究,能釐清一切的關鍵,斯賓塞曾經認為「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會失掉一半」這句話讓我們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相信,斯賓諾莎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我們對於情感的理解愈多,則我們愈能控制情感,而心靈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強烈建議大家把這段話牢牢記住,因為現代原住民的年輕人都去外地打拼,離部落遠了,傳統的文化也漸漸式微了,而我們期望藉由這次的論題,讓我們新一代的原住民孩子們能重新了解自己的文化,繼續傳承屬於我們自己特有的文化。

張雅琁2021/9/16 下午 04:35:20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10書名 山海戀:「原住民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 焦桐
出版社 二魚文化
簡介(摘要)
作者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市,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及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邊緣》、《暴食江湖》、《臺灣味道》、《臺灣肚皮》,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二○○五年創辦《飲食》雜誌,展開臺灣的年度餐館評鑑工作,並任評審團召集人。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系。本論文集由作者主編,他認為「食物」在為人類果腹的同時,人類亦隨之表現了對待食物的方法、態度、儀式與精神。觀察原住民在面對食物所展現的現實、審美、歷史與文化意義,有助於現代人反思「飲食」之於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價值。
導讀
食物,對於不同文化與種族,是一重要的區隔的象徵。不同人他們各自的食物的品味隨著文化有著不同的喜好。但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對於不同文化與種族的食物有著多元的經驗。我們可能在中餐吃了一頓日本料理,到了晚餐,我們可能選擇酸辣的泰式料理。對於一些美味的佳餚,在一我群的場合當中,它成為我們與他們最大的不同。這個不同不是我們留在嘴巴內的美食而已,它有一段食物的文化、歷史。
陳鈺宥2021/9/23 下午 01:58:06
9書名 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
作者 作者: 詹姆斯‧舒茲曼 譯者: 黃楷君
出版社 八旗文化
簡介(摘要)
《原始富足》作者詹姆斯‧舒茲曼在1991年首次與喀拉哈里沙漠上的布希曼人接觸,此後在納米比亞、波札那兩國與他們一起生活長達25年,培養出深厚的友誼。藉由本書他提醒我們,農業革命以來的歷史雖然只占全人類歷史的一小段,不但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生活,更驅使已經擁有豐富資源與便利生活的現代人不斷疲於奔命,無止境地追求更多的財富。然而,舒茲曼強調,「原始富足」並非只是節儉或隨遇而安,而是一種誕生於狩獵採集者與環境的特殊關係、對獵物的同理、關注當下、「不」未雨綢繆、絕對平等的社會組織與心態的生存方式。
導讀
《原始富足》是生動細膩的民族誌,更是發人省思的民族史詩。舒茲曼透過豐富的田野資料,呈現布希曼族理解生命、時間、土地、食物與社會關係的獨特思維,並詳述布希曼人與西方殖民勢力、其他少數民族、金錢經濟及現代國家體制的衝突,更進一步反思人類文明的起源、歷史與演化的關係、狩獵採集與農耕民族的差異與衝突,以及西方世界對於環境汙染、私人財產和不平等問題的看法。
當「現代富足」並未帶來解放,休閒變成一種需要奮力爭取的權利時,《原始富足》是一部重新審視人類生存的著作。這本書告訴我們,文明得以永續發展的條件,或許就藏在布希曼人的社會之中,因此了解人類狩獵採集的文化,對於回應我們當前的種種挑戰至關重要。
陳鈺宥2021/9/23 下午 01:52:30
8書名 我的野菜集
作者 李碧琪、鄭惠美
出版社 太巴塱 ina
簡介(摘要)
阿美族是厲害的野菜辨識高手,而這本野菜集則集結了這幾年與太巴塱部落婦女互動的野菜知識及影像作品,內容除分享部落婦女們告訴我們的草知識外,更教我們怎麼去處理野菜、吃野菜。
導讀
太巴塱(Afalong、Tafalong)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是阿美族人居住的地方。在認識了ina以後,有了一些領悟…
別再以為所有原住民族的文化都是一樣的
我認識的ina,他們無辣不歡~無論是出遠門或近門,一定要帶的就是辣椒。ina會把採收的小紅(朝天椒)清洗後直接用鹽醃製於米酒空瓶裡,或是直接採生辣椒沾鹽就是絕佳調味料。
什麼 心都可以吃
ina們說自己天天都在吃五心級料理,幾乎什麼“心”他們都會吃,有南瓜心、檳榔心、藤心、山棕心、蘆葦心、牧草心、甘蔗心、…,天天都在吃五心級料理。mama正在處理山棕,目標就是取其中的山棕心,山棕心吃起來甜甜的,是野菜裡少見甜味的食材。

陳鈺宥2021/9/23 下午 01:45:31
7書名 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
作者 黃啟瑞, 董景生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簡介(摘要)
本書獲得今年國家出版特優獎的殊榮。福爾摩沙給世界的禮物是臺灣原住民族,這本書能已獲得國家出版獎的青睞,其權威性與優點,無須才疏學淺的我,再予以錦上添花。這本書的書名「邦查米阿勞」的意思為「到田裡看看吧!阿美族」。其內容編排是以中英文對照,由12塊影像切片的方式,依時序呈現阿美族各部落族人的日常和祭儀生活,藉由單一停格畫面,延展交織阿美族人的生活世界。
導讀
作者在跋中,提及「邦查祖先最初的一支在黑潮湧動下,掌舵著行及舟,遠望見福爾摩沙東部陸塊上聳立的群山,暗自下定決心。……天擇注定愛謹慎利用資源的人,……生存在島嶼的陸地上,透過積累和試誤中得來的植物學知識,成了部族存活的硬道理。」這些文字,深深地感動了我,因為作者書寫出阿美族的老祖先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努力並且將他們的知識流傳。當然,作者的這段話其實也寫出了臺灣各族群們決心落腳此地的心路歷程,讓我忍不住哼起李雙澤先生的「美麗島」。
陳鈺宥2021/9/23 下午 01:32:14
6書名 Misafalo.播種.萌芽:阿美族文化的傳與承
作者 少多宜‧篩代, 朱柔若, 汪秋一, 呂鈺秀, 林志興, 高淑娟, 徐啟賢, 陳振勛, 蔡中涵
出版社 耶魯
簡介(摘要)
本輯內容有:從語言、植物、血統來分析南島語族的親緣關係;阿美族複音音樂特色與傳承;少多宜‧篩代的歌謠即歷史;七腳川事件真相還原對部落觀光開發的功能探述;阿美族文學發展與族語文學作品賞析;從臺、日合作推動跨越黑潮計畫談阿美族竹筏文化的保存與發展;阿美族文化的創意設計教學應用;族語教材中詞彙重現率初探。

導讀
「阿美族學的一小步,是阿美族社會發展的一大步。」
建立阿美族學並非要標新立異,甚至閉門造車,而是依據阿美族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學術研究之發展趨勢應運而生,以尋求阿美族學研究的新平臺、機會和出路,進而追求自助研究的主體性、自主性與發展性!
張雅琁2021/9/23 下午 01:25:28
5書名 奇美
作者 吳明季、陳莎拉、 張振松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簡介(摘要)
奇美在那兒?很美嗎?
聽說那兒光用石頭就能煮火鍋,保存食物掛在半空中,還有充滿神秘色彩的捕魚季,那兒的人很會捕魚、很會吃魚。

導讀
創意與文化的結合,
可以讓在地鄉親更加珍愛自己的鄉土,
讓其他地區的朋友認識更豐富的鄉土文化。
花蓮除了擁有純淨的美,更是聚集豐富文化與自然生態特色。居住於此,何其幸福。
世界上有許多繪本,描述家鄉,述說文化,不僅以圖像虜獲國際目光,更藉由繪本故事感動每個讀者的心。
陳鈺宥2021/9/23 上午 12:20:32
4書名 族人的廚房
作者 曾竫萌, 劉興榮, 黃安葳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民以食為天,認識一個族群,從「吃」開始,最能深刻感受它的生活,廚房是最接近文化的地方。為推廣原鄉農業,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o'rip 生活旅人工作室合辦深度小旅行,便以廚房為主軸,設計食材課、烹飪課、食器課、飲食倫理等體驗活動,讓參與者進入部落,從土地到餐桌,從採集、料理到品嚐,探索族群文化的內涵。 拜訪的廚房包括了布農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阿美族,發現部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環境及信仰交互連結,形成了文化特色。這些族群皆注重合作與分享:布農族南安部落共享獵肉,唱出和諧的八部合音;噶 瑪蘭族新社部落靠海吃海,即使不出海的族人也能享用海鮮;太魯閣族富世部落恪守gaya,分享成為日常習慣;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採集野菜除了填飽肚子,還能促進情感交流。即使時過境遷,這些傳統文化仍然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在部落中延續。
導讀
花蓮農改場近年積極推動原住民農產業,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休閒旅遊等面向輔導部落,期望能夠傳承在地傳統文化的特色,兼顧生產與生態,朝向六級化發展,以建立永續經營的原鄉農產業,因此撰書紀錄族人的廚房,讓大家一起來認識他們傳統生活及文化的樣貌
陳鈺宥2021/9/23 上午 12:18:02
3書名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
作者 朱浤源主編
出版社 正中書局
簡介(摘要)
本書提綱挈領,告訴讀者,如何撰寫超越國際,領導國際的論文。內容豐富,涵蓋國內外精華。
導讀
本書具備的特色如下:
1.具體舉例
2.科技整合
3.中外兼顧
4.數位化
5.兼顧傳統與現代
6.大量學者的參與
張雅琁2021/9/23 上午 12:14:35
2書名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
作者 台灣植物同好會 譯者: 姚巧梅
出版社 玉山社
簡介(摘要)
一本日治時期的野菜指南,蒐羅台灣百種常見的野生食用植物,展現今人不盡然知道的食用和採集經驗。
本書介紹的一百種台灣野生食用植物,都是經過嚴密的鑑定,並思考植物體各部份的料理方法,再判斷這些植物作為食品的品質,區分為「優」、「良」、「可」及「不可」四個等級。此外,亦揭載原植物的寫生圖,再加上國內具有實際採食經驗的自然作家劉克襄,為書中的野生食用植物現況及食用方式做註解說明,植物攝影家呂勝由為本書做審定及提供植物照片,讓不具備植物學知識的人,也能夠按圖索驥,尋覓山野好滋味;更為這個開始重視極簡、自然生活的社會,創造出嶄新的飲食文化意涵。

導讀
1.本書為日治時代作品,書中的觀點呈現出日治時期植物學家對這些食用植物的觀察。讀者可藉此了解當時植物分佈的情形,若配合今日調查所見,當能比較今昔植物的消長,印證氣候、開發、人類應用等因素對植物分佈的影響。此外,還能透過書中圖像繪製、文字描述與學名的鑑定,比較今昔學者在植物分類觀點上的差異,了解某些植物學名的演變過程。
2.由於時代的進步、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認識野菜、追求原味食蔬的口感,成為一種時尚。食用野菜不但可以滿足人們嘗鮮的心理,還能儉省荷包的開銷,更能順應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本書的重印,可以作為人們認識野菜、食用野菜的指南。
本書雖為日治時期舊作,但新增加植物學家呂勝由老師為本書作審定,並提供書中植物的實際照片,讓本書的植物能夠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此外,亦增補自然作家劉克襄的採食經驗,讓這些野菜能在現代社會更增添鮮活的食用新意涵。
陳鈺宥2021/9/22 下午 03:07:02
1書名 台灣新野菜主義
作者 吳雪月
出版社 天下文化
簡介(摘要)
《台灣新野菜主義》源自阿美族的野菜文化與生活智慧,期待以實際可用的方式,將野菜帶入生活。這些大自然孕育的健康滋味,來自於野菜營養的根、成熟的果、多纖維的莖,更來自於置身原野、親手採摘的愉悅經驗。經由閱讀阿美族的野菜大餐,除了領略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更能感受「取食於天地」的原始情懷。
導讀
海岸山脈與花東縱谷,住著最懂得野菜的阿美族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千百年來孕育發展了一套飲食文化。近年來渴望回歸自然的健康概念興起,標榜無農藥及化學污染的原味飲食主張廣受歡迎。這本書並非僅強調野外有多少植物可食用,更重要的是期盼透過阿美族的野菜大餐,重新體認人與野生動植物共存共榮、人與土地密不可分的生態倫理關係。
施孝祖2021/9/21 下午 04:33:53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阿美族是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一大族,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而其中的採集飲食文化更是獨具特色的。阿美族族人善於採集、捕魚及狩獵,善於利用自然環境的各項資源,這樣的優點也表現在族人們的飲食文化上。花蓮縣瑞穗鄉的奇美部落做為是阿美族的文化發祥地,族人對於阿美族的傳統文化保存與傳承上的努力,自是不遺餘力,今年四月更舉辦了野菜營的活動,期望讓更多的族人及遊客了解阿美族的野菜文化,進而達到宣揚與傳承文化的目的。原住民學生的我們,有幸參與奇美部落野菜飲食體驗,希望能透過探查了解野菜的奧秘與野菜採集文化的現代意涵。。張雅琁2021/10/7 下午 02: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