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還是「不災」?探討氣候變遷對水果農作物的影響 -以草屯平林地區為例

專題名稱「災」?還是「不災」?探討氣候變遷對水果農作物的影響 -以草屯平林地區為例

專題描述平林社區很多居民以農業為生,種植水果進行販賣。近年來氣候不穩定,可能對於種植水果有負面影響,這時就必須運用災害管理的作法來減少災害。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氣候變遷對於平林的水果作物的具體影響,以及不了解農民對於氣候變遷的災害是否有採取一些作法或策略來減少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如果平林農民沒有採取一些策略,恐怕會影響自己的生計來源,讓平林的人口變少。所以我們想要透過小論文去探討平林農作物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情形,以及農民是否知道如何運用減災策略,最後提出研究建議,希望讓平林社區的農民種植農作物時更有保障。

隊伍名稱一見鍾晴

指導老師黃奕晨 戴恒健

參賽學生鍾子琳 蔡又晴 黃子軒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姚銘輝
來源 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
描述 一、台灣未來氣候變化趨勢:
(一)替我未來推估將持續上升,21世紀中、末之年平均氣溫可能上升超過1.8度及3.4度。
(二)台灣各地高溫36度以上日數增加,21世紀中及末分別增加福度8.5日及48.1日,其中,都市地區增加較其他地區顯著。
(三)未來推估台灣的夏季長度約130天增長為155~210天,冬季長度從目前約70天減少為0~50天最劣情境下,2060年台灣就沒有冬天。
(四)台灣年總降雨量未來有增加的趨勢,21世紀中及末總降雨量分別增加幅度15%及31%。
(五)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也有增加趨勢。21世紀中、末分別增加幅度約5.5%及12.4%。
二、氣候變遷對生產之衝擊
農業生產受天氣環境影響甚鉅,包括高溫、低溫、旱澇或颱風等,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及強弱直接影響農民收益及農產品產銷平衡,由於近年來極端天氣的頻繁,農業如何短期應變及長期調適是應該要同時規劃及推動的課題。
三、結論
農業部門在面對氣候變遷,在短期應著重災害防範及應變作為以減少農損,長期則強調氣候變遷調適及建構韌性栽培體系。面對多變天候及持續惡化的農業栽培環境,災害防範強調”避災”及”減災",除建立早期預警及迅捷的災害通報系統外,
作物栽培制度也應朝向氣候智慧型農業,擴增農業氣象資源服務(如增設氣象站、預報服務),提供農民實際運用於耕作中,並在作物種植區或季節時朝向災害風險低的情境規劃。
蔡又晴2023/8/9 下午 03:09:25
4作者 姚銘輝、徐永衡
來源 氣候變遷下農業災害預警及防範
描述 一、農林防災計畫目標
(一)平時
1.科技防災工作投入項目:農民防災觀念宣導及技術推廣、增加農業氣象站密度及資料利用、重要作物生產區精緻化氣象預報。
2.達成目標:建立農民自主性防災。
(二)災前
1.科技防災工作投入項目:作物早期災害預警及通報系統、作物防災技術及產期調節宣導、災害發生機率及熱區之標定。
2.達成目標:早期及主動防災以降低災損。
(三)災中
1.科技防災工作投入項目:農業災害情資網、颱風路徑雨量及風速趨勢分析、即時災情回報機制。
2.達成目標:即時警戒及更新災情供決策研判。
(四)災後
1.科技防災工作投入項目:作物災後復救技術啟動、加速災後查報及救助(無人飛機)、農損推估與分析。
2.達成目標:縮短救助流程及作物復原生產。
二、災前預警
災前預警分為鄉鎮災害預警及作物專區預警兩種項目。由各鄉鎮市區種植面積最多的五種農作物作為預報重點,預報未來7日可能發生的災害類型,同時結合作物防災栽培歷的生理致災條件,要紅、黃、綠燈號呈現災害狀態與危險程度。
三、災中防範
為強化作物災害預警與農業災損通報體系研發,希望藉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簡稱災防科技中心」過去在天然災害應變的經驗,與長期累積的災害資訊加值應用成果,強化農業災害應變即時情資的傳遞。
四、災後勘查
現場災損情況可以透過UAV航拍影像分析後所產生的地理資訊系統,災損判斷成果,提供農損查資料的空間輔助圖資,協助地方人員進行勘災作業並加速災後復耕。目前無人機技術進步,應用這個可以克服空間障礙與快速紀錄等優勢,加速農作災損勘災及縮短人力勘災所耗費的時間。
五、結論
未來氣候變遷下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將更為極端化,必須持續修正更完整與更有效率的農業防災體系,以減緩極端天氣帶來的衝擊,分析乾旱所造成的農業損失,提出非灌區或坡地農業的用水調適策略。
蔡又晴2023/8/9 下午 03:04:52
3作者 楊純明、蕭巧玲
來源 台灣農業研究
描述 氣候變遷下的永續農業:綜合從業人數、糧食產值及利用土地面積占比三大因素,農業可謂是全世界最大的產業,為地表眾多物種提供棲息地和食物。當農業得以永續經營管理時,將可以維護糧食生產、生養休息重要棲息地、協助保護水域及改善土壤健康和水質,非永續的農法則將對人類和環境產生嚴重影響。近年來氣候快速變遷情境衍生地表氣溫上升、降水型態改變、極端天氣強度與頻率增加及海平面上升的四大物理性微狀,再給包括農業在內的各個產業諸多逆境及天然災害重建及和龐大財務損失。尤其當前世界人口不停增長,對農產品需求不斷地上升,加上氣候變遷的潛在威脅,作為世界、人類社會、生態環境深厚連結的農業,乃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保護前線之一。本文整理發表文獻中如何永續農業的策略與措施,以及若干食物做法,提供達成持續性農業經營管理的資訊,並正點介紹氣候變遷情境下實施永續的機會和挑戰。最後,研究發現並歸納,唯有擬訂整合社會、環境和經濟三大利益的戰略和執行措施,社會大眾和農業關係人才會支持並促進永續的農業系統,也才能在不斷變遷的氣候情境下達到農業的永續。
鍾子琳2023/8/7 下午 02:11:21
2作者 楊雋珩
來源 豐年雜誌
描述 這個認為研究當氣候變遷威脅加劇、氣象災害類型迅速演變。透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農業工程組(以下簡稱農工組)『農業氣象與設施工程研究室』,在研究員計劃主持人姚鉻輝的帶領下,積極整合個農業改良場、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科技部國家防災中心等跨單位專業人員和資料庫,擬定新一代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系統,向農民推廣精進的防災正被作為。目前研究裡面提到的成果包含穩定運作中的「農作物災害與近平台』與『氣象&農業防災App』等,可提供不同作物產生區客製化的氣象預報,提升農民的自主性防災能力,期望減輕農民災損與政府求助負擔,逆轉『看天吃飯」的農民角色為掌握主動權的安心生產者。
鍾子琳2023/8/4 下午 03:19:46
1作者 姚銘輝、李亭儀、柳再明、陳永明、呂椿棠
來源 災害防救科技與管理學刊
描述 這個研究認為農業是一個強烈受環境影響的產業。近年來,氣候變遷引起的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災害直接影響農作物生產和農業品質的穩定供應,因此研究覺得農業防災體系的建立和強化是極需完成的工作。本研究建議整合氣象資訊及作物生育特性,分別依據平時,災前、災中及災後等階段制定相對應之防災策略,最終目標在強化農民自主性防災能力,藉以確保農民收益及降低農業災害。同時,強調推廣防災信息的機制,透過資訊平台或App等工具,提供精緻化氣象預報和早期災害與預報資訊。本研究除介紹現有農業防災體系,並有跨領域合作建立農作物早期災害預警系統為案例,說明農業領域在災害管理上的具體成果。
黃子軒2023/8/4 下午 03:12:30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8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研究成果資訊分享
說明
我們拍宣傳短片,邀請所有人有空時可以來看看我們努力的研究成果
黃子軒2023/9/28 上午 07:16:36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0927布置研究成果
說明
在校內布告欄貼上研究成果檔案以及成果海報,提供給全校師生、校長,以及社區居民觀看。
鍾子琳2023/9/28 上午 07:15:43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0926分享研究成果給六年級學長姐
說明
完成報告後,六年級學長姐會利用這份報告畫出環境地圖,參加行政院第四屆環境地圖競賽(氣候變遷組),一棒接一棒
蔡又晴2023/9/27 下午 01:11:07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0821~0915訪談農民
說明
依照題目訪談農民,總共有五位。分別種葡萄、荔枝、木瓜、香蕉、柑橘類。
黃子軒2023/9/22 下午 03:12:18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0816實際調查平林社區水果農作物種植分布情形
說明
我們先把google把平林社區的地圖截下來,印下來之後再讓組員去紀錄。紫色蠟筆代表葡萄;紅色蠟筆代表荔枝;黃色蠟筆代表香蕉;橘色蠟筆代表柑橘;綠色蠟筆代表木瓜;黑色蠟筆代表其他水果。分工後我們就進行田野調查,去看這些水果種在平林哪些地方。
蔡又晴2023/8/22 下午 04:53:46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0717~0804 閱讀跟研究有關的資料
說明
我們蒐集完有關資料後去閱讀,摘要時要注意,要取出重點,打出跟我們主題相關的關鍵字,這些是我們打的重點,「氣候變遷下的農業」、「農業災害的防治」、「水果的介紹產期」,在把它多看幾遍後,想一想把內容打在平板上。
黃子軒2023/8/9 下午 01:55:09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0713蒐集跟研究有關的資料
說明
我們先把別人寫的小論文看一遍後,在想我們要寫的題目。再去找天氣變遷對農作物的影響,把資料寫到紙上,之後我們去用平板找平林有什麼水果和景點,寫下來再打到平板上。
鍾子琳2023/7/18 上午 11:06:39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0711決定研究主題
說明
我們先上網查太平洋小論文,接著看其他人的小論文在寫什麼,然後點進去看,他們怎麼做的,在想我們的主題,想好之後,我們在上網去查重點,找出重點,之後找出對農作物的危害,寫在小白板,最後決定題目。
蔡又晴2023/7/18 上午 10:02:54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8作者 戴恒健
標題 指導老師心得
內容
「關懷」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伴隨主動的意義,我們很高興學生願意主動思考世界面臨的問題,以及對家鄉造成的影響,最終決定出研究題目。而「行動」是蒐集、驗證、解決的歷程,過程中孩子體悟到與一般上課的不同之處,開闊自己的視野,同時也幫助省思自己的力量能為社區做到多少。雖然三位學生僅僅四年級,參加小論文的過程中會比高年級學生更為吃力,但人小志氣高,期待他們能勇敢說出的研究發現與心得,為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

戴恒健2023/9/22 下午 03:20:20
7作者 蔡又晴
標題 小論文完成後心得
內容
我的心得是,我們三個終於一起度過難關,把小論文完成。我們一起打了很多字,還訪問了農民跟整理了報告。我覺得實際訪問比較印象深刻,因為可以實際去看農作物,看到壞掉跟長得好的樣子,也有看到農作物遇到什麼災害。我想跟隊友和老師說:「辛苦了,我們一起去花蓮參加決賽」

蔡又晴2023/9/22 下午 03:09:29
6作者 鍾子琳
標題 小論文完成後心得
內容
我們終於完成小論文了,比完之後就可以放鬆一下下。我們的報告可以看到我們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很開心有參加這次的研究。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我們有很努力完成。到花蓮之後,我們會很認真的上台報告,希望可以為學校爭取名次,也希望幫助到平林農民去解決氣候造成的農業災害。

鍾子琳2023/9/22 下午 03:03:53
5作者 黃子軒
標題 小論文完成後心得
內容
我們去訪問農民,回來整理資料完以後,我發現農民說了好多我從來沒聽過的專有名詞,我也深刻體驗到農民的辛苦。在那麼大的太陽底下,還要去照顧他們的農作物,讓我們能吃到好吃的水果。我希望做了這個報告後能讓更多人知道農民的辛苦,也需要有更多資源幫忙農民面對氣候變遷的災害。

黃子軒2023/9/22 下午 02:56:14
4作者 黃子軒
標題 採訪農民後心得
內容
黃子軒
以前沒有踏出校門去實際訪問過,覺得比起在學校看資料,我還是比較喜歡出去訪問,因為出去訪問還能看到網路上沒有的細節,和農民的防災方式,農民還會告訴我們網路上看不到的方法。
蔡又晴
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第一次正式訪談爸爸,我在家裡互動比較大方,來學校就比較害羞,另外最有趣的是訪問學校前會長的荔枝跟葡萄,過程中忽然有蟑螂跑到隊員身上,他大聲喊:「有德國蟑螂,阿!」這是最好玩的時候。
鍾子琳
我覺得每一次的訪問都不太一樣,但是都很有趣,而且這是我第一次實際訪問別人。一開始跟訪問的人約時間時,我很小聲,可是後來實際訪問時就有比較大聲,讓訪問的時候可以問得更清楚,還可以聽到方法防災。

黃子軒2023/9/6 下午 04:33:06
3作者 蔡又晴
標題 實際走訪平林社區心得
內容
蔡又晴
今天我實際去走一遍後,我很訝異平林竟然那麼多地方有種水果,而且種類很多。我還發現上平林主要種荔枝,下平林則是種很多葡萄。
黃子軒
今天是我第一次親自看到平林有那麼多水果,也讓我更了解平林各個路線旁邊種了哪些水果,最重要的是我還學會如何看地圖,知道要注意地圖方向。
鍾子琳
以前都聽到平林種很多水果,今天去看過後驗證平林的土地上真的種植不少水果作物。我發現上平林的荔枝比下平林多,葡萄則是剛好相反。我今天知道平林原來可以種那麼多不一樣的水果。

蔡又晴2023/8/16 上午 09:49:55
2作者 鍾子琳
標題 閱讀文獻後心得
內容
蔡又晴
我有學到怎麼找資料,和找到重點是什麼。我們看完之後知道氣候變遷下農業、農業災害的防治,和水果的產期與特徵。我覺得一開始什麼都不會,現在有一半的東西以已經學會了。
黃子軒
參加這個比賽,一開始會覺得很困難,後來慢慢看完相關的書籍跟研究檔案後,好像沒有那麼難了,甚至查資料時還滿有趣的。老師說一開始書很難找,要一本一本慢慢去找,當時我們找了很多書,也找到適合的書,然後摘要下來,我覺得好開心。
鐘子琳
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與知識,有找資料跟閱讀跟研究有關的書,把資料的重點找出來,我們學到了氣候邊謙是什麼,對農業有什麼威脅,讓我們可以集中問題,來研究這些事情。我覺得比賽時很辛苦,因為找很多東西,但是認真讀之後會比較輕鬆。

鍾子琳2023/8/11 下午 02:22:07
1作者 黃子軒
標題 瞭解小論文比賽內容的心得
內容
老師今天讓我們討論比賽的期許,這是大家的想法。
黃子軒:
在過程中,我希望學習到不少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生活中的想法,可以動手實際做看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過程中讓我學習到如何有效檢索網路資料,並將資料摘要整理且提出自己的觀點。雖然遇到重重困難與挫折,一度讓我想放棄,但是隊友彼此的相互打氣,讓我們堅持下去,持續到最後。不管最後成績如何,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穫才是最重要的並且可以繼續應用在之後的比賽中。
蔡又晴:
我的目標要有進名次,而且要拿到很好的成績,我會認真的,相信我一定做的到!希望可以成真,實現願望。今天學到了要怎麼寫小論文,需要做什麼事,要去怎麼做才可以寫在小論文上面要怎麼查。我今天的收穫是,如果遇到不會的問題,要去怎麼面對它、解決它。
鍾子琳:
我希望可以拿到名次,因為我想為自己和隊友的努力而拿到很好的成績,也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讓大家看見。我學到想要知道問題的答案,可以用查的,也可以用問的的知道答案,每一種都不一樣!我希望可以學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和知識,有學到怎麼找目標,怎麼找資料,怎麼整理資料,還學會怎麼表達。

黃子軒2023/7/13 上午 09:04:05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菜市場水果圖鑑
作者 張蕙芬 著; 林松霖 繪
出版社 天下文化
簡介(摘要)
台灣是水果王國,四季均有不同種類的當季水果輪番上場,不僅品質沒話說,而且也價廉物美。水果的辨識雖然難度不高,大多數人對水果的名稱都能朗朗上口,但果實之外的植物特徵,如葉片、花朵等卻未必見過,同時也對繁多的品種一無所知。本書特別以精美的水果圖鑑插畫來呈現,並囊括市場常見的品種,一一繪製插畫,讓每個人都可輕鬆按圖索驥。同時也會描述每一種水果的源起、實用市場資訊、品種的特色等豐富內容,讓大家可以帶著書到菜市場認識台灣豐富無比的本地水果。
導讀
一、木瓜
1.植物特徵:木瓜是番木瓜科的半草本常綠植物,通常長成小喬木狀,植株可達數公尺高。
2.主要產期:全台皆有,其中又以2~3月及7~10月為盛產期。整體而言,9~10月生產的木瓜品質,最為優質不僅風味濃厚,甜度也最高。
二、香蕉
1.植物特徵:香蕉是芭蕉顆的大型單子葉草本植物,植株基部常分出小株,莖直立短小,常埋在地面下。鬚根肥大,葉鞘肥厚成圓柱形假莖,高可達三、四公尺。
2.主要產期:全年均有,春夏季(二、六月)以高屏地區的香蕉為主,秋冬季(八、十二月)則是以中部生產者為主。品種當中以北蕉為主,全年都有,6~~9月為盛產期;呂宋蕉、李林蕉、玫瑰蕉、粉蕉、南華蕉也是全年都有,7~9月生盛產;旦蕉數量較少,只有秋、季才有。
三、荔枝
1.植物特徵:荔枝為無患子科的常綠喬木,樹高一般在10公尺以內,屬於亞熱帶果樹。
2.主要產期:台灣荔枝的上市受到溫度以及品種特性的影響,一般是由南向北逐步分批採收上市,可以從四月一直延續到八月。最早上市的是高雄、屏東、台東等地的三月紅,於四月初上市;其次是高雄、屏東的玉荷包,於四月底、五月初上市;最為普遍的黑葉種上市的時間最長,高屏地區生產的約在五月底、六月初,嘉南地區六月初、六月中間,南投、彰化、台中則於六月中間、七月中間上市;中部地區生產的糯米糍主要於七月中間、七月底上市;而最後上市的桂味種從七月底、八月底皆有。
四、柑橘
1、植物特徵:柑橘屬於芸香料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數高約2公尺枝條密深且直立性強,通常有刺。
2、主要產期:台灣的柑橘生產以冬天為主,不同月份有不同品種上市,可以盡情享用各式各樣的柑橘。10~12月以南部生產的青皮椪柑為主1~2月則以中部生產的椪柑為主;茂谷柑12月~隔年4月,1~3盛產;桶柑1~4月,2月盛產;海梨柑12月~隔年3月,1月盛產。
五、葡萄
1、植物特徵:葡萄是葡萄顆的多年生落葉蔓性藤本植物,具有卷鬚,葉互生,心形或掌狀裂,葉緣有不規則鋸齒;花腋生,圓錐形總狀花序,花朵黃綠色;果實為漿果,圓形或橢圓形果肉透明狀,內有2~4粒種子,果皮顏色多變,因品種而異,果皮外敷有白色果粉。
2、主要產期:台灣的巨峰葡萄全年皆有,其中巨峰葡萄夏果6~8月,秋果6~11月,冬果12~2月春果3~6月,以夏果和冬果的產量最多,最為物美價廉。青葡萄主要在8~9月及1~2月上市,蜜紅葡萄的產量稀少,只有6~7月才有,而釀酒的金香、黑后葡萄則在7~1月採收。
蔡又晴2023/8/14 下午 01:57:16
4書名 食農X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
作者 郭華仁、陳玠廷、王驥懋、鄭力軒、簡妤儒、陳玉箴、張瑋琦、吳勁毅、徐肇尉、李宜澤
出版社 開學文化
簡介(摘要)
食物的意義是什麼呢?正如同我所指出的,它不只是意味著展示,而是意味著更大的主題和狀態。我們可以說整個「世界」都出現在食物中,也被食物所象徵。隨著全球經濟與農業模式的改變,除了造成土地劇烈的污染,依靠土地餵養的產業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消費者的疑惑與不安也不斷地湧現。所謂友善環境推動的有機農業轉型,若要永續經營要付出什麼代價?臺灣早期風光一時的養殖漁業遺留給後代子民們的困境?商場中標示有機的商品是否值得信任,所謂的基改食物對人體又是好是壞?面對萊豬禽流感等疫情,畜牧業和相對應連鎖產業的危機處理?外送文化崛起,不只是消費習慣的改變,影響的更是我們與土地的那份連結……上述種種問題,看似遙遠卻著實與生活交織著。
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同時被環境滋養著;土地與人們彼此的關係絕非僅止於緊密,而是根本上地身為一體。臺灣食農教育已推動多年,食農法更於2022年拍板定,其教育勢必需要結合實際農業與社會飲食現況的觀點和面向,具體落實為行動學習。本書所刊載的九篇論文便是根據這個實踐導向,探討食農社會學的各種現象和食農議題在環境、技術、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和地方等多面向內涵的構成和反身性的實踐。
導讀
1.農業與永續發展目標:鑒於人類永續生存受到威脅,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的目標;從農業的方面看,糧農組織(FAO)倡議擴大生態農業來達成目標。
2.什麼是生態有機業農業:農業生產憑藉生物多樣性、循環利用、共創分享傳統知識的方式來進行,以達到具有韌性、效率與加乘作用的產出,並配合循環、團結經濟,期待振興農村,維持文化與飲食傳統。而這些都需要各級政府有效、負責的治理。
3.如何做到生態有機農業:聯合國農量組織建議加強生態農業的創新與能力、提升各相關者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增加消費者與生產者組織的連結等。永續糧食系統國際專家小組則認為要永續糧食系統指標、公共型政策支持生態農業、建立短程供應鏈與新型態零售,以公共採購支持在地生態有機農法產品、結合相關社會運動能量,以建構跨部會多層次的糧農計劃。
4.消費者才是關鍵:生態有機農業,最主要的關鍵是在。消費者可以透過第一方興鎮、或第三方查證、以及第三方驗證的,取得購買泛有機農法個像產品的信心。不過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動機。食農教育可以提高動機,但是囿於經濟抉擇的壓力,考慮採用真實成本會計,透過稅損或其他的經濟工具,適當縮短價差,或許是引導消費者改變態度的重要手段。
黃子軒2023/8/4 下午 02:25:32
3書名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育種及生產環境管理研討會專刊
作者 吳東鴻、陸明德、曾東海、王怡玎、蕭巧玲主編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簡介(摘要)
本書蒐集研討會的期刊,內容有針對氣候變遷的廣泛性議題,還有針對糧食、蔬菜與果樹等各類作物議題的報告,讓各領域專家提供策略,並透過期刊紀錄彼此的見解,為臺灣的農糧產業發展貢獻良策。
導讀
台灣熱帶果樹產業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氣候變遷對台灣熱帶果樹之影響為經由地球暖化造成急遽氣候變化引起之災害,其因素為雨量、溫度、光照,本文想成高生產力及高品質的原則與生態環境維護,探討看看熱帶果樹從品種及栽培管理方式,說明如下:
一、品種的選擇:品種多樣化及栽培簡化,耐病蟲害,性狀及產量穩定,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為主。
二、栽培管理的調整:因應氣候變遷異常即節能減碳原則,加強防風林及防風設施,植株矮化,適當種植密度,適當的設施栽培,果園排水及草生環境,適量合理的投入,栽培管理由繁變剪,減少人為材料,降低人力及成本的投入。
三、科技與整合:採用有效率、合理的營養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確切了解植株及環境(光、溫、水、土)與其他生物生態(病蟲害),探討合理有效及低化學藥劑投入的栽培管理。
四、降低人力投入之機械化操作,發展小型多用途的農機,建立省工模式的栽培管理。
鍾子琳2023/8/4 下午 02:17:51
2書名 氣候變遷與災害防救
作者 林俊全、莊振義、李建堂著;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社
簡介(摘要)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突顯其與國家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連性,從災害的防治,確保維生體系的運作、糧食、能源與水資源的安全問題,都是未來嚴峻的挑戰。全球氣候暖化的事實將造成臺灣極端天氣現象,如暴雨、乾旱等,越來越顯著。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極端天氣現象,將對臺灣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影響,許多災害的損失,往往會超乎過去的經驗。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本書將由氣候變遷的特性著手,並以臺灣各地理區的特性與可能面對的問題加以探討,並提出相關的策略與看法。

導讀
一、災害領域的主要衝擊:由於台灣本身地理位置的特性,氣候變遷脆弱度與災害風險遠高於其他地區,未來氣候變遷帶來的最大衝擊與挑戰就是原本常態性的災害,包括水災、土石流和旱災將會巨大化,很可能形成摧毁性的巨災,造成更嚴重的損害。若無法才是積極作為,在最短的時間內,克服指摘造成的破壞,將使得在一起延長,甚至轉變為複合性的災害,嚴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人文社會構,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二、災害防救:台灣地區氣候變遷引致災害的問題有越來越嚴重的騎趨勢,未來應依據各調適領域的衝擊與挑戰,擬定因應調適策略,以降低和減少原本常態性災害的發生及其影響,更重要的是要健全災害防救體制,強化災害防救功能,積極處理災害所造成的各種損害,以避因災害時間的延長而釀成更複雜且具破壞性的複合性災害。
黃子軒2023/8/4 下午 02:16:46
1書名 氣候行動 : 最全觀的環境教育 x 地球公民百科 : SDGs永續閱讀書單
作者 喬治娜·史蒂文斯文 ; 凱蒂·瑞絲圖;王姿云譯 ;許晃雄審訂
出版社 水滴文化出版社
簡介(摘要)
作者長年關注環境議題,為地球永續發展努力,帶領讀者了解這美麗星球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樣貌。
*從能源、海洋、森林、產業引發的氣候危機:了解氣候變遷的成因及對地球的影響。面對乾旱、洪災、熱浪、海洋生態、生物多樣性消失,我們該怎麼做?
*從食衣住行育樂著手的環境教育:我們的生活如何加速地球暖化、引發生態危機?怎麼從環境中減少碳足跡,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從校園開始的氣候行動:認識對抗氣候變遷的100種方法。讓世界各地環保先鋒的勵志故事成為你的榜樣,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改革、為地球發生!如果是你,你想改變什麼?
導讀
一、氣候變遷意思與成因:是指地球時間的天氣變化趨勢,包含極端氣候事件變得更加頻繁和劇烈,氣溫日益升高,降雨型態改變。目前氣候變遷的速度比過去一千年以來更加快速。多數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自然存在於大氣中,沒有這些溫室氣體鎖住熱能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將無法維持在攝氏15度,而是降至在寒冷的18度,很不幸的是,人類過去一百年的許多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增加的氣體保存更多熱能,引發氣候變遷,地球溫度上升。
二、農業製造糧食的代價,人類使用殺蟲劑和肥料會使土壤退化,過度開發森林和單一作物密集會使生物多樣性下滑,殺蟲劑、各種化學物質和廢棄物污染地下水、河川、溪流和海洋,為了種植農作物和畜牧,進行森林砍伐、土地清理會釋放二氧化碳,牛羊放屁和打嗝則會產生大量甲烷。
三、如何保護土地:再生農業希望透過保育和復育行動,讓大地恢復生命力。在無需仰賴耕作的前提下,農夫藉由提高生物多樣性和二氧化碳儲存,和大自然和平共處;動力農法技術反對使用化學殺蟲劑,兩者提倡使用堆肥和糞便取代人工肥料,部分生物動力農夫利用月亮圓缺變化來決定種植農作物的時間。
鍾子琳2023/8/4 下午 12:39:07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這是一篇探討平林水果農作物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情形,以及調查農民如何運用減災策略,最後提出研究建議,讓平林社區的農民種植水果時更有保障。
研究目的如下:
一、平林社區農作物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實際災害情形
二、平林社區農民因應氣候變遷的災害管理認知情形
三、平林社區農民因應氣候變遷可行的協助策略
蔡又晴2023/9/26 下午 01: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