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天皇米吉野一號

專題名稱花蓮的天皇米吉野一號

專題描述我們花蓮吉安鄉,土壤肥沃、水源純淨,盛產優良的稻米。就在山腳下不知名的田地裡,竟然種著帶有百年傳奇故事的神秘稻種,吉野一號,也就是傳說中的天皇米。

三度進貢日本天皇的吉野米,照理說,應該此後欣欣向榮,成為市場主流才是,但在現在的超市裡,架上卻很難看到吉野一號米的身影,如果要購買,必須特地到吉安鄉農會超市才能找得到。八十多年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為了一探吉野一號米的身世與故事,我們藉由回顧文獻、田園調查與拜訪相關專業人士,期望藉由我們的小論文研究,讓百年傳奇,再展風華。

這是一個有故事的米,名字叫作吉野一號。

隊伍名稱米太郎

指導老師江拓霖 

參賽學生蔡鎬謙 洪予澤 彭郁晴 張羽涵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台灣稻作之回顧與展望/ 鄧耀宗
來源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描述 本檔案的作者是前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副廠長,本文讓讀者藉由回顧台灣過去六百餘年的稻作發展過程(稻米生產從無到有,從100%人工栽培到目前全面機械化栽培),這些都是累積千萬人努力的結果。
除了品種演變、稻作的歷史演進、產銷,都有非常清楚的說明,是讓我們研究近代台灣稻作的重要檔案。
文中也提醒大家應該感謝稻作先進們過去的辛勞,包括早期稻作面積的擴充、灌排水圳設施的興建、稻作品種改良、栽培和管理技術的改善、農業機械的發展、收穫後處理技術的提升,以及行銷通路的改進等等,才有目前稻米產銷現況,也才有能力技術援助許多開發中國家,讓世界各國分享我們的成果。
張羽涵2023/9/27 上午 10:02:13
4作者 百年品種,吉安族群集體的記憶 / 曾竫萌、 劉興榮
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描述 這一個檔案是---百年品種,吉安族群集體的記憶。
文中從許多的面向來描述吉野一號米。從日治時代稻米品種如何從日本來到花蓮,並且試種成功。同時引用了花蓮縣的耆老們,回憶、說明當時的生活點滴與故事。檔案中還放進了許多珍貴的古老相片,讓我們可以在百年之後一睹當時吉野村的風采。文中也敘述到了這幾十年來,吉野一號米在我們本地的變化,以及現在採用契作生產來延續。
除了文史上的敘述之外,這一篇檔案也試著從移民的內心感受,來看待整個歷史過程。透過吉野一號米,我們看到的是一段百年的歷史。
張羽涵2023/9/26 下午 05:05:38
3作者 張震鐘/花蓮縣吉安水圳開發與客家聚落發展關係研究
來源 客家委員會
描述 這個檔案分別討論了吉野水圳開發前的聚落型態、水圳的開闢歷程、水圳開發對聚落的發展影響、水圳與聚落的永續發展關係、水圳形塑的聚落常民文化等幾項主題。
文忠也接著提出聚落的發展狀況、實質環境、產業型態、水文情況、開發歷程、水圳生態環境保護、風貌景觀維護甚至未來性發展等課題。
其研究採用歷時性的主軸角度來探討水圳與吉野聚落的發展脈絡,呈現研究成果體現了吉安水圳形塑的聚落常民文化。而歷時性的主軸也提供我們寫作本篇小論文一個很好的主架構。
彭郁晴2023/9/26 下午 02:43:54
2作者 花東地區產業六級化之實踐/ 林志善
來源 財團法人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
描述 這一份檔案提出產業六級化的模式與建議做法,目的是期望能協助花東地區的小農,或是小型企業,能夠營造出一個成功的體驗活動,協助消費者創造記憶,來帶動東台灣新一波的成功模式。
文章中也提出了東台灣產業發展的策略,產業六級化體驗經濟的核心模式,做出規劃原則與推動發展課題。 其中甚至提出推動智慧整合平台,也就是科技應用於產業的發展建置系統,以及行銷平台。這份檔案的內容對我們本篇的小論文研究能提供一個很好的思考模式與範例。
蔡鎬謙2023/9/23 上午 11:25:49
1作者 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來源 農業部
描述 這一份檔案鉅細靡遺的介紹了水稻的分佈、栽培、發展的歷史,而且本檔案將水稻的分化、分類說明的非常清楚,其中的觀點有包含植物學上的分類、栽培稻生態型的分類、利用型的分類、栽培型的分類,同時也說明了水稻的發展、分佈,以及對人類的重要性。檔案中也說明了在臺灣地區,稻米栽培的起源,與近期的發展。
除了介紹水稻種植與分類之外,這一個檔案也說明了台灣在水稻病蟲害的概述,以及其防治管理。透過這個檔案的閱讀與討論,讓我們對水稻的生態有更清楚的了解,也能夠知道水稻在台灣的發展演化。
洪予澤2023/9/23 上午 11:08:53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讀書會
說明
我們的研究方法中,文獻回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許多日治時期的地方史料或是記錄,都必須要閱讀許多書籍和檔案。
今天我們小組要共讀吉野一號米這本最重要的書。這本書是台灣農業歷史學家范雅鈞老師,對吉野1號相關史料,深度訪談地方耆老與參與人員,將這些史料檔案與田野調查成果轉化為我們手上的這本書。好珍貴呀!
現在,我們米太郎小組,一同開箱這書,就像搭乘時光機,一探吉野一號米的百年傳奇身世,認識其歷史文化價值,以及作物保種與復興的人文底蘊內涵。
除了吉野一號米這本書之外,我們讀書會還一起共讀了吉野村回顧錄、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這兩本書主要在敘述當時的吉野移民村的生活點滴,很有思古之情。比較輕鬆的書本還有咱們的台灣米以及稻田裡的教室。
我很喜歡我們的讀書會時間,大家有共同的學習目標,而且透過分享,可以延伸出更多的收穫。
希望就算這次小論文研究結束後,我們米太郎讀書會能繼續下去,除了老師介紹的書籍外,我們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深入閱讀。
彭郁晴2023/9/26 上午 11:58:13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問吉安鄉農會
說明
為了了解吉野一號米在目前食用米市場的真實表現,我們拜訪了吉安鄉農會總幹事張德奇叔叔。張叔叔告訴我們:目前吉安鄉的水稻耕地大約400公頃,其中,吉野一號的耕種面積約為5公頃,也就是說,吉野一號的耕地面積只占吉安鄉水稻耕地面積的1.25%。5公頃的耕地,其中2公頃生產出的吉野一號米,將與台中霧峰農會酒莊合作,生產吟釀地酒;剩下的3公頃產出才供應消費市場食用米。張叔叔幫我們估算每年供應食用米市場的吉野一號米總量:一公頃平均收成3600公斤(風調雨順無農損的情形下),一年二期稻作,所以吉安鄉目前一年最多供應21.6公噸的吉野一號米到食用米市場,真的可以說是稻米中珍貴稀有的鳳毛麟角。另外,張叔叔也告訴我們,目前吉安鄉種植吉野一號的農民一共有六位,為確保農民的種植意願,吉安鄉農會以保證農民所得,讓吉野一號米能夠繼續生長在吉安的田野上。雖然耕種吉野一號米的農民所得有保障,卻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能維持多久時間也是一大疑慮。
在推行品牌農業方面,張叔叔說,吉安鄉農會已經取得「吉野一 號米」的技術品種權,未來只有種植於花蓮縣吉安鄉的吉野一號米,才可以標示「吉野一號米」品牌名稱。一般而言,品種權的有效力可達20年。
訪談最後,我們討論了整合吉安鄉的優勢資源的想法,因為如果能將吉安鄉農特產產業六級化,比如吉安鄉的特產有吉野一號米、龍鬚菜、白頭韭菜和檳心芋頭,並稱「吉安四寶」,經由加工製造,生產出清酒、米食點心,這是二級農產加工產業化;以吉安農特產設計出特色餐飲(如吉野定食),結合吉安鄉豐富的移民村風情,發展三級農鄉深度旅遊,這樣一定能大幅提高附加價值,繁榮我們吉安鄉的經濟。
張叔叔非常肯定我們的想法,還特地招待我們吃米淇淋,這是結合吉安米和檳心芋頭的新點心,新開發、限量版喔!真是意外的收穫。我們愛吉安鄉農會。
對了,結束訪問,我們又去巡田水,獻納穀田的吉野一號又長高了,更翠綠、更健康。
洪予澤2023/9/26 上午 10:31:17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吉安產米飯品評會
說明
在栽種上、產量上,吉野一號米的確表現沒有新品種的稻米來的好,那麼頂著花蓮的天皇米的榮耀,不知道在食感上,吉野一號米是否還會有優勢呢?
於是我們到吉安鄉農會特賣場採買了目前吉安鄉農會熱銷的吉安米(台稉六號)、吉安香米(台稉4號)以及吉野一號米。我們要將這三種米煮好飯後,分裝成三個小碟,邀請我們全班的同學,以盲測的方式來食後品評,完成不記名問卷。評分項目分為「香氣、米飯軟硬度、黏性、咀嚼度以及甜味」,評分分數由 0 到 10分,分別代表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
我們班上一共有25位同學,經過全班同學們的食感品評後,我們將問卷統計,得到所需的資訊:
我們從以上三種吉安鄉當地生產的三種白米煮食後的表現來看,大家給的回饋基本上相差不大,比較值得注意的是:
(一) 吉安米(台稉6號)和吉安香米(台稉4號)在「香氣」這項表現突出,都得到9分,尤其是1990年培育出的吉安香米(台稉4號),帶有類似芋頭或是香蘭葉的香氣,甚為特別。
(二) 吉野一號米雖然在這五個項目中沒有特別突出之處,但從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吉野一號米呈現的圖形最接近正五邊形,表示在各個面向比較能兼顧、平衡,雖然是百年前的古老稻種,但在食感上也不輸後起之秀。
和同學們一起品評米飯時,感受米飯的味道都集中在米粒之中,放入口中咀嚼,可品嘗到微妙的甘甜。但是當我們拿起吉野一號米的白飯時,心中卻有一股悸動,輕嘗一口,感覺拿著筷子的手在顫抖著,那不是來自味覺的訊息,而是腦海中湧現出百年來的移民開村、篳路藍縷、引水修圳、沃野稻香、獻納榮耀、保種傳承…,點點滴滴,說不完的故事,盡在這一口吉野白飯裡,而這令人感動的真實滋味,卻無法放進檢測項目裡。
蔡鎬謙2023/9/20 下午 05:04:26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拜訪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說明
我們注意到吉野一號米在目前稻作耕地佔有率不高,因此很想深度探討吉野一號米表現弱勢的真實原因,因此特地來到了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拜訪李睿家哥哥,他在農改場就是專門研究吉野一號米。和李哥哥深度討論後,我們發現了幾個重點:
(一) 日治時期吉野米的主要消費對象是日本移民,種植面積曾經超過上千公頃。 二戰後,日軍戰敗,在台灣的日本移民都必須遣返回日本,唯一留下來的移民,就只有吉野一號。 曾經是吉野村民賺錢又引以為傲的名產,在戰後卻失去了主要的在地日本人消費者與耕種者。
(二) 吉野一號的植株較高(約140公分),易倒伏,風大或是雨大,都容易讓稻株倒伏而影響收成,需要有良好的田間栽種技術,這也顯現吉野一號栽種難度較高。吉安鄉產銷班胡志整叔叔和我們分享,他是透過調整施肥(稻株成長期減少氮肥使用量)來避免吉野一號米長過高。
(三) 國民政府時期後,台灣各地農改場持續改良稻種、優化品質,提高產量。以花蓮縣為例,花蓮農改場先後育種出不少質好量多的新品稻種,例如台稉六號(吉安米)、台稉四號(吉安香米)。以台稉六號為例,吉野一號的穗數大約只有台稉六號的一半,雖然吉野一號的榖穗比台稉六號長,但每公頃的稻米產量還是比台稉六號少了五分之一;而且吉野一號的穗數較少且榖穗較長的特性,也增加了收成前的倒伏風險。花蓮農民為了追求單位產量極大化,降低成本,方便照顧,紛紛改種新育種出的稻種,造成吉野一號米種植面積快速減少,從上千公頃到幾百公頃,又從幾百公頃降到幾十公頃。
今天我們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和李哥哥討論了好久,終於解開許多有關吉野一號米的謎題,收穫滿滿,不虛此行呢!
張羽涵2023/9/18 上午 11:25:38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吉野圳
說明
我們的共讀書吉野一號米,在書的底面印有這一句話:有水才有水田,有水圳才有吉野村。沒錯,就是百年的吉野圳。
週三下午,老師帶我們去一探吉安沃土的大動脈,它的潔淨水源來自奇萊山,採水自銅門,以隧道暗渠及明渠,將水繞著七腳川山麓至初音發電廠後,再將發電後的尾水注入吉野圳,灌溉我們現在的吉安鄉。吉野圳對於吉安鄉耕地水田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因為水田面積增加,種植水稻收益高於其他雜作,可以大幅提昇吉安鄉農民的經濟收入。
我們除了巡禮主幹道的分水門之外,還特地去看了「不尽」石碑,這是日治昭和年間,日人錦綬於出水口所題。老師說,「尽」是簡體字,就是「盡」字,「不尽」兩字,象徵源源不絕之意。百年來,吉野圳的潔淨水源的確源源不絕,灌溉著吉安這一片沃土,孕育天皇米吉野一號。
彭郁晴2023/9/7 下午 12:02:36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吉安農會展售部買米樂
說明
今天下課後,老師帶我們到吉安農會展售部買米。
架子上展售著吉安鄉當季銷售的食米,我們挑選了吉安米、吉安香米,還有當然的主角吉野一號米。
除了到現場看食用米的銷售,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將米買回去後練習煮飯,然後將煮好的,香噴噴的吉安米、吉安香米,還有吉野一號米分別請班上同學一起品嘗。我們需要同學們對這三種吉安鄉生產出來的稻米給予品嘗後的感想與回饋。
所以,買好米後,回家請媽媽教我們煮飯囉!
洪予澤2023/9/7 上午 11:19:11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吉野一號二期稻作插秧
說明
暑假期間,老師告訴我們,吉野一號的二期稻作要插秧了,真是太棒了!這可是我們第一次的插秧經驗呢!
胡叔叔的田地位於稻香村的稻興二街,胡叔叔是我們花蓮縣少數種吉野一號米的農民。
下田之後,我才發現田裏面的泥土有的深有的淺,非常不均勻,所以我們在插秧時,需要用旁邊的泥土去填補凹洞的地方。而且在泥土中還有很多尖銳的東西,例如說:福壽螺的碎殼,或是被風吹到田裡的樹枝等等。
有時,若待在一個地方不動太久,腳就會陷入泥濘中,很容易跌倒。若是不小心跌倒了,就會擠壓到自己辛辛苦苦插的秧苗,在插秧苗時,真的是要小心謹慎,不能插得太深,也不能插得太淺,要很細心。我們在插秧時,常常會因為一邊倒退,一邊插秧,如果走歪了,就會有一排秧苗種歪了,這時就要拔起來重插秧,真是辛苦。
胡叔叔說吉野一號米的稻梗很高,經常來一場大雨或是大風之後就倒了,不太容易種植,所以願意種植的農民越來越少,耕種面積也大不如前。為了怕稻梗長太高,他減少氮肥的使用量,讓吉野一號的稻梗可以長得低一點,這樣才不容易被風吹倒。叔叔還有告訴我們,吉野一號米是比較適合煮成稀飯或者是壽司類型的米,並不是適合煮得粒粒分明的米。
雖然插秧很辛苦,但是,在我們插秧的過程中,我非常的樂在其中,畢竟這是我們第一次親自下田去插秧。插秧初體驗,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一句話的真正意義。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種好的秧苗,心中不由得有了滿滿的成就感,感謝叔叔讓我們去他的田地插秧,也感謝老師讓我們可以真真切切的體驗農夫的辛勞。
加油,吉野一號的米寶寶,你們一定要努力長大喔!
張羽涵2023/9/7 上午 11:04:28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問花蓮農校
說明
這個禮拜三老師帶著我們去花農認識稻米。鎬謙爸爸有先帶我們參觀農校的環境,接著我們 去找黃士廷老師,老師先和我們介紹糯米秈米和粳米。糯米可以做成湯圓也是米當中最黏的一種。秈米又稱在來米,從印度引進,可以做成炒飯、米苔目、花糕和蘿蔔糕,不黏且鬆軟,很多國家都是吃這種米。粳米又稱蓬來米,從日本引進,短且Q彈,在韓國、台灣、日本及中國東北都很受歡迎,大部分的水稻也都是粳米。
影響稻米的問題有口感、適應環境能力、病蟲害、單位面積產量和稻種高度。適應環境如氣候、溫度、雨量、土質。病蟲害則有稻熱病,會影響葉子行光合作用及稻穗收成。老師也有講到,台灣水稻過剩,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多餘的米則給軍人當軍糧。老師也有講到我們沒調查過的,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於是我回家便上網查,原來1925年,他和助手末永仁將臺灣的在來米成功改良成蓬萊米。能到花蓮農校上一堂稻米的課,真是讓我們收穫滿滿。吃一碗飯,竟有這麼多的歷史和學問呢!
蔡鎬謙2023/9/7 上午 10:09:59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8作者 張羽涵
標題 吉野定食
內容
我們的小論文研究要幫吉安鄉出產的吉野一號米提出建議方案,老師讓我們讀了檔案資料,是有關於六級產業。讀起來有一點深度,不過還可以理解出:農產品是一級產業,農產品加工成商品是第二級產業,如果再把服務業包含觀光旅遊融合進來,那就變成為第三級產業。那麼為什麼會叫作六級產業呢?原來啊!就是把這一級產業、二級產業,還有三級產業整合在一起之後,也許就可能發揮到最大的附加價值,這就是六級產業化。
吉安鄉的特產有吉野一號米、龍鬚菜、白頭韭菜和檳心芋頭,並稱吉安四寶。有一次,老師找我們一起討論如何創造出有吉安在地特色的餐飲。當然吉安四寶一定要加進去,我們大家腦力激盪,紛紛提出自己的菜單,經過票選之後我們設計出了吉野定食:那就是涼拌龍鬚菜、香酥韭菜煎餅,搭配可供客人選擇的雞肉、鴨肉、豬肉、牛肉或者是鮮魚,白飯當然就是我們的吉野一號米,甜點則是芋頭蒙布朗。我們還想要趁假日的時候,在家裡試做看看是不是色香味俱全呢!
以吉安農特產設計出特色餐飲,結合吉安鄉豐富的移民村風情,發展三級農鄉深度旅遊,我想這對吉安的農業升級發展,應該會有幫助吧!

張羽涵2023/9/26 下午 02:14:40
7作者 洪予澤
標題 讀吉野村回顧錄的心得
內容
我住在吉安鄉,老師帶我們做的小論文研究,正是探索我出生長大的故鄉。原來我的家鄉在一百年前最早的名字叫做「荳蘭」。在日治時期成立了荳蘭移民指導所,剛開始所招募來的日本移民,大多來自於日本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他們把這個地方的名字正式改為吉野村。後來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認為「吉野」這個名字日本味太濃了,因此就改名為「吉安」。我發現不管是吉野還是吉安,都代表要吉祥平安的意思。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時會揣摩想著如果我是百年前移民過來的日本人,在那個時候,踏上這塊土地,我的心情會是如何呢?而且在那個戰亂的時代,遠離家鄉,來到新世界,開墾荒地還要面臨當地原住民或者漢人的反抗,那樣的生活應該是戰戰兢兢的吧!
數十年過去,不管是日本移民,或是原住民,或者是漢人,都把吉安鄉的這一塊土地變成了稻作豐收的沃野。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今天我們可以在吉安鄉安居樂業、讀書學習,真的要心懷感恩,感恩先民的努力,感恩這一塊土地的滋養,更要從歷史中學習到:戰爭與衝突帶給百姓多大的傷痛,人和人之間,應該彼此珍惜、互相合作,這樣安居樂業才能夠長長久久。

洪予澤2023/9/24 下午 01:43:49
6作者 蔡鎬謙
標題 吉野米
內容
今天我們到花蓮農改場,拜訪李睿家哥哥。來到他工作的稻米品質實驗室,覺得非常的新奇。在和哥哥討論的時候,我們問了哥哥一個問題:花蓮農改場培育出不少優良的稻種,為何還要花時間在古老的吉野一號上?李哥哥想了一會兒,很認真的說:吉野米比現場的我們任何一個人,都還要早就來到吉安鄉這片土地了,百年歲月、季節更迭,始終努力在吉安鄉的水田裡生長著,餵飽一樣生長在吉安鄉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百年前的日本移民,還是現在的我們。這一百年來,吉野米讓我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如今稻種表現勢微,我們花蓮農改場有很深厚的使命感,要保護好這一個傳承百年的古老品種,不但要保種,還要再純化她,讓她重新展現百年前的風華。
聽完這一段話,我心裡面感覺好溫暖,因為我也是吉安鄉的鄉民。雖然過去沒有吃過吃吉野一號米,直到做了小論文之後,我們家才買了吉野一號米煮來吃,口感真的很不錯,我們全家都很喜歡。
我曾經想過取名為吉安,無非就是希望這個村落吉祥平安,一百年前,日本移民渡海來到台灣東部,落腳在我們住的現在這片土地上,也把他們在故鄉的名稱「吉野」帶了過來,「吉野」這個名字,不也就是吉祥的田野嗎,百年前、百年後,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能夠安居樂業,生活一切吉祥、平安,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世代,住在同一片土地上,吃著同樣的一種白米飯。不同的時空,卻有著相同的心思, 那就是感恩這片土地、感恩讓我們衣食無虞的豐收稻米。

蔡鎬謙2023/9/22 下午 03:10:45
5作者 彭郁晴
標題 我愛米食
內容
我們這次的小論文研究的主角是吉野一號米。因為研究小論文的關係,我們閱讀了許多有關稻米的書,也知道了蓬萊米和在來米的區別。原來,我平常很喜歡的米食點心,都是用在來米所製作的,在來米又稱為秈稻,是在日治時期之前台灣人的主食,到了日治時期之後,經過試種粳米成功,也改變了我們台灣人吃米飯的習慣,蓬萊米現在成為大家電子鍋的主角了。
我從小就喜歡米食。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二伯常常會帶我去村子中的雜貨店內買點心吃,其中,我最喜歡麻糬了。因為Q彈的口感和香甜的滋味,讓我欲罷不能。麻糬主要分成客家麻糬、原住民麻糬和日式麻糬,其中,我比較喜歡客家麻糬。每次回外婆家時,她總是會幫我準備一份客家麻糬。香甜軟糯的客家麻糬配上摻雜著糖粉的花生粉時,有一種不像是用米粒所加工後出來的食品,因為它軟軟糯糯的,不像是白飯,但有米食的溫和滋味,吃完心裡喜孜孜的。
另一種我也非常喜愛的米食就是蘿蔔糕。而且我可是很會煎蘿蔔糕的:鍋子一定要很熱(最好能冒煙),再用冷油潤鍋,油鍋冒煙後,油再倒出來,這個程序可以反覆一、兩次,要煎的時候,油要多加一些。另一種方式是直接油炸,不裹粉,一樣要鍋熱、熱油才行;如果蘿蔔糕試從冷凍庫拿出來的,要記得蘿蔔糕不能先解凍,一定要在未解凍的情況下,高溫油煎或油炸,口感才不會變。
老師說下週我們準備到吉安鄉農會特賣場採買了目前吉安鄉農會熱銷的吉安米(台稉十六號)、吉安香米(台稉4號)以及吉野一號米。我們要將這三種米煮好飯後,分裝成三個小碟,邀請我們全班的同學,以盲測的方式來食後品評,完成不記名問卷。真期待,這個禮拜,晚餐的白飯,就請媽媽教我煮了。

彭郁晴2023/9/22 下午 01:52:26
4作者 張羽涵
標題 花蓮農改場的稻米實驗室
內容
星期三的下午,老師帶我們去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拜訪李睿家哥哥。他在花蓮農改場是專門研究吉野一號米,對於吉野一號瞭如執掌的研究人員,我覺得他很有學問,而且非常容易親近。
我們一進去李哥哥的稻米研究室,他就慷慨地問我們要不要吃冰棒,我們一聽到有冰棒可以吃,便都異口同聲地答應,我們一看到冰棒時,心中很好奇,所以我們便問李哥哥,這根冰棒是用甚麼做的,他告訴我們,這些冰棒都是用吉野一號米的甘酒釀做出來的,所以可以在冰涼中嘗到一穀米香與甘甜。
李哥哥還告訴我們,最近的研究,發現吉野一號是百分之百的日本米,但卻在亞熱帶的吉安鄉種植成功,是一件不容易事,何況是在百年前。
除了吉野米之外,還有好幾個品種的米氏在吉安誕生的喔!像我家常買的吉安米,其實就是台稉十六號,還有有特殊香氣的吉安香米,也就是台稉四號。李哥哥還解釋說,稻米育種是將要配種的稻種的花粉和花藥互相交換,培育出一個不錯的稻種,大約需要五、六年的時間。而由於吉野一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品種,所以對於現代的稻熱病抵抗力偏低,產量上也比後來培育出的新稻種較低。花蓮農民為了追求單位產量極大化,降低成本,方便照顧,紛紛改種新育種出的稻種,造成吉野一號米種植面積快速減少,從上千公頃到幾百公頃,又從幾百公頃降到幾十公頃。這讓吉野一號米失去許多舞台,種植面積和市售量都大不如前。不知為何,心裡覺得有些沉重。今天,我們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和李哥哥討論了好久,終於解開許多有關吉野一號米的謎題,收穫滿滿,不虛此行呢!

張羽涵2023/9/21 上午 11:54:04
3作者 洪予澤
標題 插秧初體驗
內容
暑假時,當老師告訴我們準備要到稻香村來插秧的時候,我心中一想,哇!我從來沒有插秧過,雖然有時騎著腳踏車到學校的路上,會看到兩旁有綠油油的稻田,但是說起插秧,我可是一點經驗都沒有。老師告訴我們,稻香村的農田曾經是 獻納穀米給日本天皇呢!心中不由得期待了起來。
在這一次的插秧體驗中,我們很幸運,因為當天天氣很好,而且農民胡叔叔特別讓出他的水田的一個角落給我們插秧,而且是吉野一號米的秧苗。胡叔叔還告訴我們,吉野一號稻梗比較高,經常來一場大雨之後就倒了,照顧起來比較辛苦。為了不讓吉野一號的稻株長過高,他調整肥料,減少氮肥,讓吉野一號的稻梗可以長得低一點,這樣比較不容易被風吹倒。胡叔叔還告訴我們,吉野一號米很適合煮成稀飯或者是做成壽司,風味很不錯。
今天上午真正的下田後,我才發現田裏面的泥土有的深有的淺,非常不均勻,所以我們在插秧時,需要稍微撥土來補平,而且在泥土中還有很多尖銳的東西,例如福壽螺的碎殼和被風吹到田裡的樹枝等等。有時,若待在水田裡一個地方太久沒有移動,腳就會陷入泥濘中,很容易跌倒,若是不小心跌倒了,就會擠壓到自己辛辛苦苦插的秧苗。在插秧苗時,更是要小心謹慎,不能插得太深也不能插得太淺。這真是一點都不簡單。
雖然插秧很辛苦,但是過程中,我覺得好興奮,畢竟這是我們第一次親自下田去體驗插秧,這次的插秧初體驗,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一句話的真正意義。下田雖然辛苦,但是在插完秧之後,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種好的秧苗,心中不由得有了滿滿的成就感,感謝叔叔讓我們去它的田中插秧,也感謝老師讓我可以真真切切的體驗農夫的辛勞。

洪予澤2023/9/21 上午 10:58:09
2作者 彭郁晴
標題 潺潺流水聲的吉野圳
內容
一個週三的下午,老師開著車帶著我們去有著百年歷史的吉野圳。在還未真正看到吉野圳時,我以為這只是一條年代久遠的小田溝,但在看過介紹影片後,我才知道它不但不是小田溝,而且是我們吉安鄉的農業大動脈。到了七腳川山麓下,我得以一睹這條赫赫有名的傳奇大圳吉野圳。
  吉野圳是花蓮吉安最重要的水圳,是在日治時期昭和年間建造的。一開始,是引用木瓜溪的水,但因為木瓜溪水中有大量的泥沙,所以後來就改引用銅門水壩的水,流經初音發電廠後,再將發電尾水注入吉野圳,灌溉農地,這真的是很有智慧的設計,充分利用水源提供發電和農作灌溉。
在吉野圳一旁,我們看到那裡立了一個石碑,石碑上刻了兩個字─『不尽』,意謂著希望吉野圳的用水能夠源源不絕,這條水圳為吉安鄉帶來了豐富水源和豐富的水稻收成。在水圳旁也有腳踏車步道和健走步道,騎著腳踏車,欣賞沿路綠油油的稻田,耳朵裡聽著水圳潺潺水聲,這是先人種樹,我們現在才有乘涼的樹蔭啊!
  要把一條百年水圳維護得這麼好,很不容易,而且這條水圳的所在地也非常偏僻,就在花蓮監獄的後方,七腳川山的山腳下,這裡好安靜,在鳥語稻香裡,聽著水圳潺潺流水聲,娓娓道來這百年來的故事。
  

彭郁晴2023/9/13 下午 02:02:53
1作者 蔡鎬謙
標題 百年的吉野圳
內容
八月中旬,我們到稻香村胡叔叔的田地插秧,種的可是非常寶貴、非常寶貴的吉野一號米。九月初,才剛開學,颱風就來了。說實在的,我們非常擔心才剛插秧好的吉野一號米寶寶們,是不是能夠安全的存活下來。
隔日到校上課,我們四個就拜託老師,放學後載我們去『巡田水』,老師聽了哈哈大笑,一口就答應了。
當我們到達位在吉安鄉稻香村稻興二街那一片田時,我們看到了我們辛辛苦苦種的吉野一號米並沒有倒下來,而是堅強的站立在清澈的水田中,好高興啊!真的是太棒了。
颱風後,這田裡的水還是如此清澈,便好奇的問老師,這一片水田中的水源是從哪裡來的啊?老師對我們說:這些水都是由吉野圳流來,最早期時,吉野圳本來是引用木瓜溪中的水,但是因為木瓜溪中的水容易因大雨後夾雜泥沙而混濁,會傷到灌溉用的水利設施,所以後來又把吉野圳的取水源改到銅門,引自奇萊山的清澈山泉水,百年來,吉野圳就進行了四次的改建。在這四次的改建中,其中有三次都是在日治時期,一次是在國民政府時期。
謙一陣子,我們有去實地的探訪吉野圳。在吉野圳旁邊有一塊刻著『不尽』兩字的石碑。老師說這塊立碑是在百年前的日治時代所建立的,意思是代表當時的日本人希望這一條水圳可以源源不絕。在我們實地探訪時,看到了一條大大的水圳,是用來供水用的,在那裡,我們發現原本應該要刻著「吉野圳」名字的水門上面刻的名字卻是「吉安圳」,原來,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他們覺得「吉野圳」這個名字日本味太重,便將這一條「吉野圳」改名為「吉安圳」。
看著這條有一百歲年紀的吉野圳,我不禁感動著,這是經歷了許多人的努力以及許多次不停地改良,才得以建出的水圳,吉野圳滋養、灌溉著整個吉安鄉的農田,就如同那一塊刻著『不尽』兩字的石碑,百年來源源不絕、孜孜不倦的守護著我們的這一塊土地。。

蔡鎬謙2023/9/13 下午 12:05:32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咱們的台灣米
作者 翁瑞祐、楊志雄
出版社 橘子
簡介(摘要)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讓我們瞭解台灣米的歷史典故,與稻米的成長歷程的好書。透過台灣農夫種稻的動人故事,也讓我們對台灣的稻米文化有更深刻的體認。書中的豐富圖片,能讓我們遊覽全台與稻米有關的有趣觀光景點,而且文中還會教我們煮出香Q米飯的訣竅,變化出吃飽吃巧的創意米料理呢!
導讀
這是一本非常在地的米食文化書, 讓讀者更了解台灣的米文化。
書中一開始先介紹台灣米的歷史、種類與成長,接著還教大家如何挑選米,以及如何品嚐好吃的飯,也教我們如何正確洗米煮飯的方法。
種稻的農夫是最辛苦的,這裡有幾個故事,透過種稻達人的心路歷程,帶讀者一窺真實版的開心農場。
書中還收錄了全台五大米文化景點,例如在田裡面品咖啡、學做爆米香、大吃特吃割稻的仔飯,最後還介紹了四十八道創意的米料理,真是一本米飯的普羅大百科。
洪予澤2023/9/23 上午 10:36:25
4書名 來去吉野村:日治時期島內移民生活紀事
作者 張永照、 張宏婷等
出版社 耶魯
簡介(摘要)
這本書主要在描寫日治時期來到台灣島內的日本移民移動到吉野村(今吉安鄉)的過程,以及後續在吉野村內的生活。
書中詳述了當時吉野村內由於許多荒地未開墾,又因為戰爭緣故,徵調日本人從軍而致勞力短缺,相對的,吉野村內的農事也會多出許多工作機會。本書的移民主角們來到吉野村墾地、種米,期待的是一個農耕安居的未來。
書中的許多珍貴史料更是首度公開,讓我們一睹吉安鄉過往的風華。還有,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一個觀點:「時代不專屬於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導讀
《來去吉野村》一書,主要場景是日治時期在吉野村一帶形成的移民聚落。日本吉野移民村,包含宮前、清水及草分三個聚落,移民來到吉野村後,因大多靠著當佃農為生,而就在鄰近形成聚集。除三個聚落外,今天的宜昌、南埔等地,在1937年之後均屬吉野庄,亦為今吉安鄉的區域,都是本書所描述長者的主要居住區域。
透過花蓮當地的耆老口述,讓當時移民的聲音可以被聽見,讓過去沒有機會認識字的長輩可以與讀者們交談,讓生命經驗粹鍊出來的知識可以被寫在書裡,如今才得以獲得這樣一本說歷史的好書。
彭郁晴2023/9/20 上午 09:29:44
3書名 稻田裡的教室
作者 林如貞
出版社 林如貞
簡介(摘要)
北部長大的林如貞,原本在大學當行政人員,因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問題,她開始重視食安問題,曾到後壁菁寮下田體驗,喜愛當地純樸的風土人情。六年前到菁寮種稻,並記錄菁寮國小學生種稻歷程,原本對農業毫無概念,跑到台大修農業技術學分班,並由做中學自己摸索。林如貞說,她由種稻體認和教養小孩相通的道理,過多的照顧、施太多肥,易感染病蟲害,遇大雨也易倒伏,相反的適度斷水以土壤力量促進生長,反而能讓稻子向下扎根,增加對環境的適應力;教養小孩也一樣,適度鍛鍊能讓孩子有所成長。

導讀
作者與親人因健康問題而改食用糙米後,發現了奧妙的效能,繼而衍發出米文化追求的動機,在自我投入農耕種稻後,發現更多的奧妙與感動,進而記錄菁寮國中小師生追求種稻之道,彰顯辛勤勞動的歷程和人文互動的情懷。
從仔細觀察一株稻子,摸一摸、聞一聞;到分辨糙米、長糯米、圓糯米、在來米、蓬萊米的不同長相;到學習農夫插秧,親自下田插秧,讓學生從實物與實際操作活動中親自探索,再透過一些生態影片認識並探究稻田的生態環境、水資源保育及最新的自然農法等環境永續經營問題。
學生體驗到實際操作、快樂學習的難忘經驗,以及經過提問、討論、深思之後建立的價值觀。這一系列的活動就像一個熱情又努力不懈的農人,在這些孩子的心田播下了種子,只要環境適宜,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會在社會的各層面、各角落發芽茁壯,於是我們有了期待,「米文化」將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洪予澤2023/9/15 下午 03:16:33
2書名 官營移民:吉野村回顧錄
作者 作者:清水半平, 譯者:齋藤光
出版社 蔚藍文化
簡介(摘要)
吉野村回顧錄是一本很特別、很懷古的書,是臺灣第一個日本官營移民村的第一手紀錄。
吉野村設立於一九一○年,二十歲的日本移民清水半平先生在隔年就來到吉野村,成為最早一批的移民。從一九一一年到一九四六年被遣送回日本為止,吉野村可以說就是清水先生的故鄉。由於吉野村是日本在臺建立的第一個官營移民村,本書也收錄許多第一手的檔案、文書等資料,透過思鄉之情的娓娓道來,讓這本回顧錄充滿日本移民的哀愁與歡樂。
導讀
一九一一年,清水半平和妻子的家人一同抵達花蓮,這家人原本在日本高崎做生意,前往如同異國的臺灣從事完全陌生的農業,的確需要下很大決心。而花蓮港廳的三個移民村,在一九一七從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直營轉為地方廳管轄,當殖產局的力量撤出移民村,移民頓失倚靠時,村民怎麼度過那段關鍵時刻,清水先生如何以他的經營長才設立各種組合,挽救幾乎破產的吉野村,在這本書中都留下詳實的記錄,透過這本回顧錄,讓我們得以進一步了解移民村的社會狀況。
本書出版於一九七一年,記錄著吉野村眾人的共同記憶。又恐怕讀者不知移民村始末,因此也詳述移民村的發展歷程,書中最'珍貴的是詳述了個人經驗與記錄了不少為移民村獻身的人,當中也有移民村開拓的苦心談,收錄了一些證言,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張羽涵2023/9/11 上午 10:59:56
1書名 吉野1號米
作者 范雅鈞
出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摘要)
花蓮縣吉安鄉出產好米,說起吉安鄉的稻作歷史,總是可以聽到傳聞中的天皇米,西元1919年,日治時期吉野村的日本農民終於種出了特級稻米,日後並且進貢給日本天皇。
為了一探這花蓮吉安地區最富有盛名的品種傳奇,花蓮農改場特別委託台灣農業歷史學家范雅鈞老師,進行吉野1號史料及老照片的蒐集與考證,深度訪談地方耆老與參與人員,將史料檔案與田野調查成果轉化為本書。

導讀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行官營移民。一九○九年初,荳蘭移民指導所成立於花蓮港廳,招募日本農業移民開墾七腳川原野。其中,第一批移民多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的日人,因此一九一一年正式更名為吉野村。吉野移民村建立之初,原以種植甘蔗為主,等到水利工程(吉野圳)逐漸完備,水稻種植面積逐漸超過甘蔗田,成為吉野村的主要經濟作物。

日本人習慣吃稉稻,吃不慣台灣的秈稻,因思念故鄉的米飯,吉野村民青木氏從故鄉熊本縣菊池郡帶來稻種,在吉野村馴化試種成功---吉野1號米,不但成為吉野村名產,更成為花蓮港廳獻穀田的指定稻種,進貢日本天皇。

戰後日本官民遣送回國,吉野村改名吉安鄉,吉野1號米失去主要消費客群,加上栽種不易,單位收穫量少,漸漸消失於吉安鄉田間,僅剩少數契作供應。

所幸,吉野1號米的美味以及在地栽種歷史,獲得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支持,歷任稻作專家參與研究與保種,依舊在百年不變的同一片土地成長。也許栽種面積已不復當年,但是流傳地方的美味記憶與天皇米傳說,形成花蓮吉安共同的文化資產。如今,傳說中的吉野1號米終於風華再現,以食用米,以酒造米,更將以加工美食種種姿態,再現獨特迷人滋味。
蔡鎬謙2023/9/8 下午 02:55:33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百年前的花蓮港廳吉野村,曾經三度進貢日本天皇的吉野米,照理說,應該此後欣欣向榮,成為市場主流才是,但在現在的超市裡,架上卻很難看到吉野一號米的身影,如果要購買,必須特地到吉安鄉農會超市才能找得到。八十多年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為了一探吉野一號米的身世與故事,我們藉由回顧文獻、田園調查與拜訪相關專業人士,期望藉由我們的小論文研究,讓百年傳奇,再展風華。
這是一個有故事的米,名字叫作----吉野一號。
江拓霖2023/9/27 下午 04: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