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天皇米吉野一號
專題名稱 | 花蓮的天皇米吉野一號 |
專題描述 | 我們花蓮吉安鄉,土壤肥沃、水源純淨,盛產優良的稻米。就在山腳下不知名的田地裡,竟然種著帶有百年傳奇故事的神秘稻種,吉野一號,也就是傳說中的天皇米。 三度進貢日本天皇的吉野米,照理說,應該此後欣欣向榮,成為市場主流才是,但在現在的超市裡,架上卻很難看到吉野一號米的身影,如果要購買,必須特地到吉安鄉農會超市才能找得到。八十多年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為了一探吉野一號米的身世與故事,我們藉由回顧文獻、田園調查與拜訪相關專業人士,期望藉由我們的小論文研究,讓百年傳奇,再展風華。 這是一個有故事的米,名字叫作吉野一號。 |
隊伍名稱 | 米太郎 |
指導老師 | 江拓霖 |
參賽學生 | 蔡鎬謙 洪予澤 彭郁晴 張羽涵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8 | 作者 張羽涵 標題 吉野定食 內容 我們的小論文研究要幫吉安鄉出產的吉野一號米提出建議方案,老師讓我們讀了檔案資料,是有關於六級產業。讀起來有一點深度,不過還可以理解出:農產品是一級產業,農產品加工成商品是第二級產業,如果再把服務業包含觀光旅遊融合進來,那就變成為第三級產業。那麼為什麼會叫作六級產業呢?原來啊!就是把這一級產業、二級產業,還有三級產業整合在一起之後,也許就可能發揮到最大的附加價值,這就是六級產業化。 吉安鄉的特產有吉野一號米、龍鬚菜、白頭韭菜和檳心芋頭,並稱吉安四寶。有一次,老師找我們一起討論如何創造出有吉安在地特色的餐飲。當然吉安四寶一定要加進去,我們大家腦力激盪,紛紛提出自己的菜單,經過票選之後我們設計出了吉野定食:那就是涼拌龍鬚菜、香酥韭菜煎餅,搭配可供客人選擇的雞肉、鴨肉、豬肉、牛肉或者是鮮魚,白飯當然就是我們的吉野一號米,甜點則是芋頭蒙布朗。我們還想要趁假日的時候,在家裡試做看看是不是色香味俱全呢! 以吉安農特產設計出特色餐飲,結合吉安鄉豐富的移民村風情,發展三級農鄉深度旅遊,我想這對吉安的農業升級發展,應該會有幫助吧! | 張羽涵 | 2023/9/26 下午 02:14:40 |
7 | 作者 洪予澤 標題 讀吉野村回顧錄的心得 內容 我住在吉安鄉,老師帶我們做的小論文研究,正是探索我出生長大的故鄉。原來我的家鄉在一百年前最早的名字叫做「荳蘭」。在日治時期成立了荳蘭移民指導所,剛開始所招募來的日本移民,大多來自於日本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他們把這個地方的名字正式改為吉野村。後來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認為「吉野」這個名字日本味太濃了,因此就改名為「吉安」。我發現不管是吉野還是吉安,都代表要吉祥平安的意思。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時會揣摩想著如果我是百年前移民過來的日本人,在那個時候,踏上這塊土地,我的心情會是如何呢?而且在那個戰亂的時代,遠離家鄉,來到新世界,開墾荒地還要面臨當地原住民或者漢人的反抗,那樣的生活應該是戰戰兢兢的吧! 數十年過去,不管是日本移民,或是原住民,或者是漢人,都把吉安鄉的這一塊土地變成了稻作豐收的沃野。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今天我們可以在吉安鄉安居樂業、讀書學習,真的要心懷感恩,感恩先民的努力,感恩這一塊土地的滋養,更要從歷史中學習到:戰爭與衝突帶給百姓多大的傷痛,人和人之間,應該彼此珍惜、互相合作,這樣安居樂業才能夠長長久久。 | 洪予澤 | 2023/9/24 下午 01:43:49 |
6 | 作者 蔡鎬謙 標題 吉野米 內容 今天我們到花蓮農改場,拜訪李睿家哥哥。來到他工作的稻米品質實驗室,覺得非常的新奇。在和哥哥討論的時候,我們問了哥哥一個問題:花蓮農改場培育出不少優良的稻種,為何還要花時間在古老的吉野一號上?李哥哥想了一會兒,很認真的說:吉野米比現場的我們任何一個人,都還要早就來到吉安鄉這片土地了,百年歲月、季節更迭,始終努力在吉安鄉的水田裡生長著,餵飽一樣生長在吉安鄉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百年前的日本移民,還是現在的我們。這一百年來,吉野米讓我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如今稻種表現勢微,我們花蓮農改場有很深厚的使命感,要保護好這一個傳承百年的古老品種,不但要保種,還要再純化她,讓她重新展現百年前的風華。 聽完這一段話,我心裡面感覺好溫暖,因為我也是吉安鄉的鄉民。雖然過去沒有吃過吃吉野一號米,直到做了小論文之後,我們家才買了吉野一號米煮來吃,口感真的很不錯,我們全家都很喜歡。 我曾經想過取名為吉安,無非就是希望這個村落吉祥平安,一百年前,日本移民渡海來到台灣東部,落腳在我們住的現在這片土地上,也把他們在故鄉的名稱「吉野」帶了過來,「吉野」這個名字,不也就是吉祥的田野嗎,百年前、百年後,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能夠安居樂業,生活一切吉祥、平安,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世代,住在同一片土地上,吃著同樣的一種白米飯。不同的時空,卻有著相同的心思, 那就是感恩這片土地、感恩讓我們衣食無虞的豐收稻米。 | 蔡鎬謙 | 2023/9/22 下午 03:10:45 |
5 | 作者 彭郁晴 標題 我愛米食 內容 我們這次的小論文研究的主角是吉野一號米。因為研究小論文的關係,我們閱讀了許多有關稻米的書,也知道了蓬萊米和在來米的區別。原來,我平常很喜歡的米食點心,都是用在來米所製作的,在來米又稱為秈稻,是在日治時期之前台灣人的主食,到了日治時期之後,經過試種粳米成功,也改變了我們台灣人吃米飯的習慣,蓬萊米現在成為大家電子鍋的主角了。 我從小就喜歡米食。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二伯常常會帶我去村子中的雜貨店內買點心吃,其中,我最喜歡麻糬了。因為Q彈的口感和香甜的滋味,讓我欲罷不能。麻糬主要分成客家麻糬、原住民麻糬和日式麻糬,其中,我比較喜歡客家麻糬。每次回外婆家時,她總是會幫我準備一份客家麻糬。香甜軟糯的客家麻糬配上摻雜著糖粉的花生粉時,有一種不像是用米粒所加工後出來的食品,因為它軟軟糯糯的,不像是白飯,但有米食的溫和滋味,吃完心裡喜孜孜的。 另一種我也非常喜愛的米食就是蘿蔔糕。而且我可是很會煎蘿蔔糕的:鍋子一定要很熱(最好能冒煙),再用冷油潤鍋,油鍋冒煙後,油再倒出來,這個程序可以反覆一、兩次,要煎的時候,油要多加一些。另一種方式是直接油炸,不裹粉,一樣要鍋熱、熱油才行;如果蘿蔔糕試從冷凍庫拿出來的,要記得蘿蔔糕不能先解凍,一定要在未解凍的情況下,高溫油煎或油炸,口感才不會變。 老師說下週我們準備到吉安鄉農會特賣場採買了目前吉安鄉農會熱銷的吉安米(台稉十六號)、吉安香米(台稉4號)以及吉野一號米。我們要將這三種米煮好飯後,分裝成三個小碟,邀請我們全班的同學,以盲測的方式來食後品評,完成不記名問卷。真期待,這個禮拜,晚餐的白飯,就請媽媽教我煮了。 | 彭郁晴 | 2023/9/22 下午 01:52:26 |
4 | 作者 張羽涵 標題 花蓮農改場的稻米實驗室 內容 星期三的下午,老師帶我們去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拜訪李睿家哥哥。他在花蓮農改場是專門研究吉野一號米,對於吉野一號瞭如執掌的研究人員,我覺得他很有學問,而且非常容易親近。 我們一進去李哥哥的稻米研究室,他就慷慨地問我們要不要吃冰棒,我們一聽到有冰棒可以吃,便都異口同聲地答應,我們一看到冰棒時,心中很好奇,所以我們便問李哥哥,這根冰棒是用甚麼做的,他告訴我們,這些冰棒都是用吉野一號米的甘酒釀做出來的,所以可以在冰涼中嘗到一穀米香與甘甜。 李哥哥還告訴我們,最近的研究,發現吉野一號是百分之百的日本米,但卻在亞熱帶的吉安鄉種植成功,是一件不容易事,何況是在百年前。 除了吉野米之外,還有好幾個品種的米氏在吉安誕生的喔!像我家常買的吉安米,其實就是台稉十六號,還有有特殊香氣的吉安香米,也就是台稉四號。李哥哥還解釋說,稻米育種是將要配種的稻種的花粉和花藥互相交換,培育出一個不錯的稻種,大約需要五、六年的時間。而由於吉野一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品種,所以對於現代的稻熱病抵抗力偏低,產量上也比後來培育出的新稻種較低。花蓮農民為了追求單位產量極大化,降低成本,方便照顧,紛紛改種新育種出的稻種,造成吉野一號米種植面積快速減少,從上千公頃到幾百公頃,又從幾百公頃降到幾十公頃。這讓吉野一號米失去許多舞台,種植面積和市售量都大不如前。不知為何,心裡覺得有些沉重。今天,我們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和李哥哥討論了好久,終於解開許多有關吉野一號米的謎題,收穫滿滿,不虛此行呢! | 張羽涵 | 2023/9/21 上午 11:54:04 |
3 | 作者 洪予澤 標題 插秧初體驗 內容 暑假時,當老師告訴我們準備要到稻香村來插秧的時候,我心中一想,哇!我從來沒有插秧過,雖然有時騎著腳踏車到學校的路上,會看到兩旁有綠油油的稻田,但是說起插秧,我可是一點經驗都沒有。老師告訴我們,稻香村的農田曾經是 獻納穀米給日本天皇呢!心中不由得期待了起來。 在這一次的插秧體驗中,我們很幸運,因為當天天氣很好,而且農民胡叔叔特別讓出他的水田的一個角落給我們插秧,而且是吉野一號米的秧苗。胡叔叔還告訴我們,吉野一號稻梗比較高,經常來一場大雨之後就倒了,照顧起來比較辛苦。為了不讓吉野一號的稻株長過高,他調整肥料,減少氮肥,讓吉野一號的稻梗可以長得低一點,這樣比較不容易被風吹倒。胡叔叔還告訴我們,吉野一號米很適合煮成稀飯或者是做成壽司,風味很不錯。 今天上午真正的下田後,我才發現田裏面的泥土有的深有的淺,非常不均勻,所以我們在插秧時,需要稍微撥土來補平,而且在泥土中還有很多尖銳的東西,例如福壽螺的碎殼和被風吹到田裡的樹枝等等。有時,若待在水田裡一個地方太久沒有移動,腳就會陷入泥濘中,很容易跌倒,若是不小心跌倒了,就會擠壓到自己辛辛苦苦插的秧苗。在插秧苗時,更是要小心謹慎,不能插得太深也不能插得太淺。這真是一點都不簡單。 雖然插秧很辛苦,但是過程中,我覺得好興奮,畢竟這是我們第一次親自下田去體驗插秧,這次的插秧初體驗,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一句話的真正意義。下田雖然辛苦,但是在插完秧之後,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種好的秧苗,心中不由得有了滿滿的成就感,感謝叔叔讓我們去它的田中插秧,也感謝老師讓我可以真真切切的體驗農夫的辛勞。 | 洪予澤 | 2023/9/21 上午 10:58:09 |
2 | 作者 彭郁晴 標題 潺潺流水聲的吉野圳 內容 一個週三的下午,老師開著車帶著我們去有著百年歷史的吉野圳。在還未真正看到吉野圳時,我以為這只是一條年代久遠的小田溝,但在看過介紹影片後,我才知道它不但不是小田溝,而且是我們吉安鄉的農業大動脈。到了七腳川山麓下,我得以一睹這條赫赫有名的傳奇大圳吉野圳。 吉野圳是花蓮吉安最重要的水圳,是在日治時期昭和年間建造的。一開始,是引用木瓜溪的水,但因為木瓜溪水中有大量的泥沙,所以後來就改引用銅門水壩的水,流經初音發電廠後,再將發電尾水注入吉野圳,灌溉農地,這真的是很有智慧的設計,充分利用水源提供發電和農作灌溉。 在吉野圳一旁,我們看到那裡立了一個石碑,石碑上刻了兩個字─『不尽』,意謂著希望吉野圳的用水能夠源源不絕,這條水圳為吉安鄉帶來了豐富水源和豐富的水稻收成。在水圳旁也有腳踏車步道和健走步道,騎著腳踏車,欣賞沿路綠油油的稻田,耳朵裡聽著水圳潺潺水聲,這是先人種樹,我們現在才有乘涼的樹蔭啊! 要把一條百年水圳維護得這麼好,很不容易,而且這條水圳的所在地也非常偏僻,就在花蓮監獄的後方,七腳川山的山腳下,這裡好安靜,在鳥語稻香裡,聽著水圳潺潺流水聲,娓娓道來這百年來的故事。 | 彭郁晴 | 2023/9/13 下午 02:02:53 |
1 | 作者 蔡鎬謙 標題 百年的吉野圳 內容 八月中旬,我們到稻香村胡叔叔的田地插秧,種的可是非常寶貴、非常寶貴的吉野一號米。九月初,才剛開學,颱風就來了。說實在的,我們非常擔心才剛插秧好的吉野一號米寶寶們,是不是能夠安全的存活下來。 隔日到校上課,我們四個就拜託老師,放學後載我們去『巡田水』,老師聽了哈哈大笑,一口就答應了。 當我們到達位在吉安鄉稻香村稻興二街那一片田時,我們看到了我們辛辛苦苦種的吉野一號米並沒有倒下來,而是堅強的站立在清澈的水田中,好高興啊!真的是太棒了。 颱風後,這田裡的水還是如此清澈,便好奇的問老師,這一片水田中的水源是從哪裡來的啊?老師對我們說:這些水都是由吉野圳流來,最早期時,吉野圳本來是引用木瓜溪中的水,但是因為木瓜溪中的水容易因大雨後夾雜泥沙而混濁,會傷到灌溉用的水利設施,所以後來又把吉野圳的取水源改到銅門,引自奇萊山的清澈山泉水,百年來,吉野圳就進行了四次的改建。在這四次的改建中,其中有三次都是在日治時期,一次是在國民政府時期。 謙一陣子,我們有去實地的探訪吉野圳。在吉野圳旁邊有一塊刻著『不尽』兩字的石碑。老師說這塊立碑是在百年前的日治時代所建立的,意思是代表當時的日本人希望這一條水圳可以源源不絕。在我們實地探訪時,看到了一條大大的水圳,是用來供水用的,在那裡,我們發現原本應該要刻著「吉野圳」名字的水門上面刻的名字卻是「吉安圳」,原來,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他們覺得「吉野圳」這個名字日本味太重,便將這一條「吉野圳」改名為「吉安圳」。 看著這條有一百歲年紀的吉野圳,我不禁感動著,這是經歷了許多人的努力以及許多次不停地改良,才得以建出的水圳,吉野圳滋養、灌溉著整個吉安鄉的農田,就如同那一塊刻著『不尽』兩字的石碑,百年來源源不絕、孜孜不倦的守護著我們的這一塊土地。。 | 蔡鎬謙 | 2023/9/13 下午 12:05:32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 | 網站名稱 花蓮農改場 網址 https://www.hdares.gov.tw/ws.php?id=8788 網站簡介 花蓮農改場前身源遠流長,可追溯至1910年臺灣總督府設置吉野村移民指導所,當時是為吉野村移民指導所的農場,1917年廢止吉野村移民指導所後成為花蓮港廳農會農場,民國112年8月1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升格為農業部,本場配合組織改造更名為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花蓮農改場的主要任務在於負責辦理轄區內花蓮縣、宜蘭縣二縣有關農業試驗研究與示範推廣,包括重要經濟作物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新興作物開發,採收後處理及應用研究,應用生物科技及農產品加工之試驗研究,作物疫病蟲害預測、及有機農業之試驗研究,農業推廣教育推行,休閒產業發展之研究與輔導等。 比如我們這次研究的花蓮天皇米吉野一號,就與花蓮農改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不但前往花蓮農改場稻米品質研究室與研究員請益,花蓮農改場的網站也是我們搜尋研讀檔案、資料的重要網路基地。 | 張羽涵 | 2023/9/27 上午 10:16:41 |
4 | ![]() | 網站名稱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農田水利篇:花蓮縣吉安圳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nbOSeSxZY 網站簡介 這是由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監製的一段紀錄影片,細說吉安圳的由來。明治44年(1911),由臺灣總督府委託技士著手調查。大正元年(1912)1月8日調查完成,同年4月26日正式動工。隔年12月底完工,灌溉面積約955公頃。昭和6年(1931)7月進行擴大工程,隔年2月完工。水圳完工後才發現進水設置地點不佳,而且木瓜溪溪水砂礫含量高,流路變化大,攔水設施維護困難。每逢暴雨,位於初音的進水閘門便為砂石掩埋,常常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仍無法解決,而且修復期間,也會造成灌溉供水不穩定,影響農作,困擾吉野村的農民;另外,村裡拓墾農地面積持續擴大,灌溉水源的水量也顯不足,於是,總督府於一九四○年後,進行多次改善以及擴大工程,並選擇木瓜溪上游的銅門處改設進水口,以隧道暗渠銜接明渠,引水至初音發電廠後,將發電後的尾水導入吉野圳,以支持吉野村的水田稻作發展。 | 蔡鎬謙 | 2023/9/15 下午 02:45:13 |
3 | ![]() | 網站名稱 食力--花蓮的「天皇米」從哪來?揭開吉野1號米閃耀百年的秘密 網址 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now/paper/5739731556 網站簡介 在花蓮經常有機會聽到「花蓮吉安還有種日本人留下的稻米」、「吉野1號是天皇米」這樣的地方傳說,更有不少農民對其情有特別鍾愛,每次都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農改場)拿稻種種植。為了解開這個謎團,花蓮農改場委託台灣農業歷史學家范雅鈞考證「吉野1號」之身世,有了驚喜的發現,出版專書「吉野1號米」,2022年7月27日結合建場83週年慶祝活動,辦理新書發表會,同時展出農業試驗推廣的成果。 | 洪予澤 | 2023/9/2 下午 07:25:58 |
2 | ![]() | 網站名稱 花蓮「吉野1號」米復育成功 可望再現台灣地酒「神跡」 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309004304-260421?chdtv 網站簡介 花蓮吉安鄉曾種植日治時代高級清酒釀製品種的「吉野一號」米,不過隨時代變遷,迄今已鮮少種植;花蓮農改場、吉安鄉農會日前與高雄餐旅大學團隊合作,選在稻香國小旁的農田種下「吉野一號」米秧苗,預計在11月釀製完成「吉野一號|神跡」純米吟釀清酒,盼能從史料讓台灣地酒再生,開啟稻米產業另類發展。 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千浩長期研究清酒文化,根據文獻記載,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鼓勵日本人移民台灣,當時一名名為青木繁的日本人,吃不慣台灣稻米,將菊池米和台灣秈稻雜交,培育出吉野一號米,該米香氣十足,當時更進貢日本天皇,又被稱為「天皇米」。 日治時期,吉安曾種植約999公頃的吉野一號米,其米心白,是全台做清酒最好的品種,又有「酒米之王」美名,當時甚至將多達1700噸的米送往酒廠製酒,不過隨國民政府來台,清酒文化逐漸消失。宜蘭、花蓮壽豐鄉曾試種吉野一號,不過為要重現當年清酒味道,經3年努力,決定在吉安復育,盼百年台灣地酒再生。 | 彭郁晴 | 2023/9/2 下午 01:14:48 |
1 | ![]() | 網站名稱 農傳媒--唯一傳承百年米種「吉野1號」 臺灣65%良質米繼承其血緣 網址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86076 網站簡介 「吉野1號」米在日治時期曾是敬獻日本天皇御用米種,因此有「天皇米」之稱,但其身世成謎,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臺灣農業歷史學家范雅鈞合作,耗時11個月蒐羅史料並訪問耆老,考察米種身世,出版《吉野1號米》專書,今(27)日結合花蓮場83周年場慶正式發表。考察證實吉野1號是臺灣迄今唯一栽培超過百年米種,國內歷年良質米品種中超過65%具有其血緣。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日出席花蓮農改場場慶表示,他念大學、研究所時曾花很多時間了解日治時代所有農業投資,從地籍、植樹到水庫的規劃,也包括引進蓬萊米種植使臺灣稻米產量增加等。農業是與在地歷史、地理及文化互相連結的,出版專書讓國人認識吉野1號的故事,就是最佳的食農教育。 | 蔡鎬謙 | 2023/9/1 下午 01:2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