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這樣,從1642年到1894年的東部原住民形象演變

專題名稱「原」來是這樣,從1642年到1894年的東部原住民形象演變

專題描述 臺灣乃南島語族之母,自古以來居於島上的原住民便開展獨特的山海文化。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雖然早就進入冶鐵精工時代,族群歷史多仰賴古調傳唱,反而文字付之闕如,直到十六世紀歐人遠航到東方海域,與之貿易、交涉,原住民才好似突然出現一般,有了大量記載;更由於歷史記錄出於外人手筆,外人看待「異文化」往往流於主觀,在形塑族群形象之際變化反覆。
  位於臺灣東部的原住民與南部原住民恰好在重要航道上,幾次三番的天候偶遇以及黃金物產,因此招致外人有備而來,卻也大吃一驚,留下不少記錄,尤其是東部原住民,跟南部比起來,較晚被外人大規模入侵,更帶有濃濃的異域蠻荒色彩。
  本論文打算從臺灣人較為罕知的日本古抄本、歐洲神聖羅馬帝國遊人記、法人福爾摩莎冒險以及1895年日本納為殖民地前一刻,配上大清帝國1875年前後的撫番圖冊,從人類學、田調、文獻回顧等三種視角,探討東部原住民形象如何形塑,又在何時轉變,出現變異,爬梳其間的文化脈絡。

隊伍名稱大武壠與白浪2023

指導老師何逸琪 田培林

參賽學生江宥廷 陳宥嘉 邱維玲 劉曜愷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國立臺灣故宮博物館北院
來源 https://theme.npm.edu.tw/exh110/AncientMaps/
描述 雄視鉅海—臺灣古地圖是為了展覽而寫的網站,有關臺灣的前世,原來大清帝國是這樣畫出臺灣的面容,花蓮、臺東在中央山脈之後,被叫作山後或山中,我們從古地圖去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怎麼"看"",又是怎麼稱呼、怎麼"想"原住民。
邱維玲2023/9/27 下午 09:07:55
4作者 神奇海獅
來源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story-unboxing-49-suao-port
描述 臺灣人再回望旁人眼中的臺灣模樣,有多少真的?有多少假的?釐清故事的開始,佐證原住民的能力、行為模式。
劉曜愷2023/9/20 下午 03:10:05
3作者 龐維德
來源 https://www.cna.com.tw/proj_goodbook/social-scienc
描述 法國人收羅1630-1930年的報紙、書信、雜誌裡的臺灣原住民資料,那是法文最時尚流行的時代,我慢慢找到一些關於臺灣東部的記載。
江宥廷2023/9/16 下午 02:44:30
2作者 薩依德
來源 https://medium.com/@orientalismtw/%E4%BB%80%E9%BA%BC%E6%98%AF%E6%9D%B1%E6%96%B9%E4%B8%BB%E7%BE%A9-8a
描述 己身和他者,通常是人們對於不同文化的二元分法,不管中性與否,我們很難逃離對人的第一眼判斷。異國文化、異國人、異國語陳現在眼前時,我們是否能客觀評價,巴勒斯坦裔的學者薩依德(Edward Said),在東方主義提出獨特的見解,雖然是歐洲美國看阿拉伯世界,我們用在外國人評論臺灣原住民。如你對(後)殖民理論有所熟捻,你大概會知道《東方主義》Orientalism ,以及Orientalism這個詞彙,是由 Edward W. Said (1935–2003)所提出來,來探討歐洲將自己作為中心,對於當時的「東方」 — 也就是目前的中東伊斯蘭國家,透過文學、科學、藝術等等知識性工具,建立起「東方」的「他者性」(the otherness)。源起薩依德在1978年所發表的《東方主義》使他一夕成名,同時得罪了所有研究東亞、中東的學者。薩伊得以其巴勒斯坦後裔的身分在美國學術體制中成長,自然有利於他去蒐集大量證據去證明東方不過是西方帝國主義以其殖民想像建構出來的都會神話,換言之,所謂的「東方」不過是一西方霸權性再現下的「想像式地理」。
進一步申言之,東方只是西方眼中一「沉默的他者」它不會自己發聲,所以西方有其義務研究東方並替東方說話、替東方引進文明進步。然而實情是諸如「跨國企業」之類的新殖民方式---兵不血刃、無須真正踏足殖民地,正悄悄支配東方,將東方邊緣化。
何逸琪2023/9/11 下午 09:06:21
1作者 馮秉正
來源 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925676eeb978103448fc64bccfa68a9
描述 我找到清廷的地圖、土牛界碑、生番和熟番的分界線地圖。當中,18世紀耶穌會的法國傳教士,親自到臺灣測量並畫出經緯度地圖。網頁標注:本組包括2幅地圖,為〈康熙皇帝命令下實測中華帝國隸屬下之臺灣地圖〉(Carte de ce qui apparatient a l'Empereur de la Chine dans l'Ile de Formose faite par ordre de l'Empereur Kamhi)1720年第1版、及1720年之後出版2個不同版本的地圖,二者圖名框及頁碼明顯不同。
陳宥嘉2023/9/11 下午 09:01:50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這是我們的論文嗎?
說明
老師印論文出來時,我們非常驚訝,以前有看過大人的碩士論文照片,但是看到自己的論文,還是有點奇妙的感受
陳宥嘉2023/9/22 下午 05:00:53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新城的海邊
說明
新城又叫太魯閣,或者太魯閣又叫新城,是東部原住民的家鄉。因為我寫的是1771吹牛伯爵抵達加禮宛灣,從花蓮市區往新城的路上也有一個老地方叫加禮宛,我們一起去海邊,體驗一下如果自己搭船會怎樣上岸。順便去看了日本人的神社,居然有一尊日本金太郎的雕像。
劉曜愷2023/9/22 下午 04:59:18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討論論文動機
說明
我們要怎麼開始寫呢?在動筆前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我們召開會議討論,然後將歷史的事件排列順序,再來找找有什麼線索,而且主要參考別人的論文怎麼寫的。
何逸琪2023/9/20 下午 02:55:36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壽豐考古學博物館
說明
老師帶我們去壽豐考古學博物館,去的時候搭公車,回來搭火車,裡面有很多花蓮以前的老東西。
劉曜愷2023/9/11 下午 08:27:41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兩間博物館
說明
我們第一次去田野調查的時候是去豐田的考古博物館,裡面記載了許多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許多他們打造的物品,在3月到6月,何老師不斷的帶我們完成田野調查,在這段期間,我們曾經去過很多地方,其中第一個地方,我們去到了花蓮豐田的考古學博物館,裡面有許多使用現代科技拼湊出的古老器具,而我們去到第2個地方,水下考古學博物館,裡面記載許多的水下考古用具,雖然名字很難記,我已經很努力在記了,始終無法將其記下來,不過,看到器具的模樣,大概還是能夠知道他的用途。
原來臺灣海域佔於世界主要航道上,在歐洲人尚位引航來時,日文中的"唐人"(廣義的中國人)、日本人、暹羅人(今泰國人)、阿拉伯人對太平洋瞭若指掌,大航海時開啟後,多了一股歐洲勢力,來做生意的商業貨櫃船也多,不小心誤觸花蓮東部外海的礁石,還有颱風遇難的沉船,將整船貨品都靜靜地沉到海裡了喔。不過在考古博物館中,雖然許多讓人感到新奇,且想探索的物品,但只捕捉到幾張照片,有點可惜。
江宥廷2023/9/11 下午 08:25:55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水下文物展(花蓮石雕博物館特展至6月30日)
說明
老師最後一次帶我們去踏查,結果居然是去博物館看海底打撈出什麼寶物。
陳宥嘉2023/9/11 下午 08:15:51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以前的照相館
說明
去新城田調的時候,看到照相館,原屋主跟我們介紹裡面擺了一臺很古老的蛇腹相機。以前照相機很貴、照相也不便宜,所以拍照片時人們很慎重。
邱維玲2023/9/11 下午 08:10:00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7作者 邱維玲
標題 水下考古和臺灣東部海域
內容
  這次去水下考古看了(1)海底下沉艙船板,那是綠島1號的古沉船,它是來自荷蘭貿易的船隻,因觸礁而擱淺。
(2)將軍1號它是台灣第一個挖掘出來的水下文物,是清代中期載運建材的陶器貨物、紅胎板瓦與紅磚的船。
這些船隻都是因為貿易或經過來到台灣擱淺沉船的,這些沉船讓人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器具,所以以前人們必須透過海運來運送貨物,並跟別的國家的人以物易物,或者貨幣買賣,讓雙方可以換取想要的東西,如果船隻在航行時發生意外沉入海中,時間一久就變成人們口中的水下文物。
  在大航海時代時臺灣是重要的商品交流航線,西班牙、荷蘭、神聖羅馬帝國的匈牙利、捷克,他們的航道都會經過臺灣並買賣交易,因此臺灣海峽是最重要的航道,當時人們稱它為黑水溝,因為很多船隻不幸在這裡落難也可說是,古有云: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那時歐洲人除了與原住民貿易買賣,也進行語言宗教的交流並蓋了許多建築,影響了當時原住民的生活,使得原住民後來與大量移居的漢人有不同文化上的差異。

邱維玲2023/9/16 下午 02:53:14
6作者 江宥廷
標題 為甚麼使用這個標題當作小論文的主題?
內容
我出生在花蓮縣這個地方,這個行政區分布的原住民種族相當多,隨時隨地都可能遇見原住民,包括班上的同學,也因為這個原因,選了最靠近我們的題材,能夠更方便的,寫出對他們的印象。
尤其下學期剛開始時,社會課本上就寫了一些歷史,包括開山撫番事件,其中引起我的興趣,讓我非常想要研究,在以前原住民是如何生活的,和大清帝國統治那個時代所派來的官員—沈葆楨,劉銘傳對於原住民的偏見。
1875年的歷史,也就是開山撫番執行開始第1年的年份,經歷許久(1874-1895),這麼長的時間,到底發生了些甚麼?也許是課文這些閃過去的字眼、以及沒寫出來的部份,時常引起我的好奇心,我更想要一探究竟。
在我們討論這段期間,曾經去到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內部記載了包括古時候(也就是課本所說的史前時代)的東部原住民如何在這座島上生活,他們曾經使用甚麼器具,讓生活更便利?一個個用現代科技挖出古代的器具,用現代科技將他拼湊出來生活的痕跡,也用現代科技讓我更能深入了解他們,能夠在科技那麼不發達的時代持續生活,真不簡單,令人敬佩呀!
  其中的阿美族、太魯閣族、噶瑪蘭族、薩奇萊雅族和布農族及賽德克族,因為我第一次聽到的原住民種族是阿美族,所以我一直以為原住民指的就是阿美族,直到上了小學一年級,我才知道原來原住民有這麼多種族,不過還沒那麼了解,但當我更接近我的同學,也參觀了博物館時,我會更加想要了解,例如他們的服飾、語言、祭典等等,接著,便可以興奮地寫下這篇文章《外國人眼中的東部原住民形象轉變》。

江宥廷2023/9/16 下午 02:51:21
5作者 劉曜愷
標題 福爾摩沙變形記讀後心得 劉曜愷
內容
福爾摩沙變形記讀後心得 劉曜愷
書名:福爾摩沙變形記
作者:喬治.撒瑪納札
出版社:大塊文化
  這是一本描述在1704年,有一位名為喬治.撒瑪納札的法國人自稱自己是福爾摩沙的貴族,出了一本有關台灣史地與風土民情的書,這本書賣的相當的好,後來他臨死之前,寫了一篇遺言,遺言中他自己坦白了福爾摩沙這本書都是假的,他沒有來過福爾摩沙。
  書中提到福爾摩沙人稱自己的島嶼為嘉德阿威雅,嘉德是美麗,阿威雅則是島嶼之意,和福爾摩沙語意相同。福爾摩沙的祖先是日本人,所以和日本有類似的風俗文化,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另外還有吃人肉和祭祀魔鬼的習俗,每年都要獻上兩萬名孩童的心臟給魔鬼。書裡面還有提到福爾摩沙人的穿著,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衣服,也有畫出不同幣值的錢幣。
  我覺得撒瑪納札厲害的是他竟然可以騙過很多人,不管是沒有讀書的平民還是有讀書的貴族,通通都被他騙倒,同時也代表他很聰明想像力很豐富,因為對於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他可以編出一個國家的文字、語言、錢幣、穿著、文化、生活習慣…等,鬼扯的一本書竟然可以在歐洲大賣,真是太厲害了。後來他的謊言被揭穿後,他就開始做正經的翻譯工作,不再靠騙人為生,如果他一開始不選擇騙人,那你覺得他的生活會不一樣嗎?

劉曜愷2023/9/16 下午 02:35:40
4作者 劉曜愷
標題 番是什麼
內容
番的定義
在臺語的語意裡頭,有很長的時間,用「番仔」稱呼我們的原住民,官方文書也常用番、或者夷。
  老師好幾次問我知道意思嗎? 我從教育雲線上字典找到,這是漢文字圈裡,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呼。古代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呼,外國或外族的。
  到了大清帝國時代,又分成生和熟兩種,一聽起來像烤肉,番是帝國對外種人分類下的產物,那麼平埔番則是十九世紀地方社會區別族群邊界的稱謂。平埔番一詞,並不全然是「熟番」類屬的代稱,而是指來自平原地帶的番人。甚至,居住在平原的阿美族也曾被稱為平埔番。
   在此舉噶瑪蘭為例,傳教士馬偕在北臺灣的調查,將番人已被清帝國征服與否劃分為「生番」與「非生番」,在非生番中又分為「平埔番」、「熟番」與「南勢番」:平埔番是指十九世紀初剛歸化的噶瑪蘭三十六社,他們穿著漢服、剃髮留辮,甚至是建立廟宇祭祀偶像、神主牌;熟番是指西海岸已經非常漢化的原住民部落;南勢番則是居住在奇萊平原,被漢人征服而未開化的部落。

劉曜愷2023/9/11 下午 08:46:51
3作者 陳宥嘉
標題 外國人眼中的番人發想
內容
番是什麼意思?
番是古代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呼。
開山撫番也是什麼意思呢?一紙清廷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在清治臺灣之周邊地區推行的政策,內容包含積極進入臺灣後山(含括今中部山區、東部的花蓮縣與台東縣、以及屏東枋寮以南的地區)和討伐並招撫當地高山原住民政權(清作「生番」,平埔原住民作「熟番」),由臺灣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首開開其端,後由臺灣巡撫劉銘傳延續。
我為什麼要看《晚清臺灣番俗》這本書呢?因為我們的五下社會課本上有提到沈葆楨的事,所以我很好奇這本書就去借來看了,也剛好有我三、四年級的老師找我寫小論文。
我就想著我自己是原住民的後代,尤其防疫期間只戴口罩的時候,別人一看眼睛都以為是,但是五官其他部份就被稀釋掉了,我就想訂這個主題,以前的外國人是怎麼看原住民的,而古代把原住民叫作番,所以才寫外國人眼中的番人形象主題。

陳宥嘉2023/9/11 下午 08:45:20
2作者 邱維玲
標題 享和三年漂流記
內容
享和三年癸亥《漂流台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編譯本
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因為我喜歡讀歷史的書,尤其是這本《漂流台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它裡面有許多古人生活的知識以及故事,我覺得裡面的內容述說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及民俗活動,讓我大開眼界,想說原來古人的民俗活動那麼特別,而且生活方式也很特別,他們還會以物易物,如果你沒遵守那裏的規矩有可能還會被殺掉,裡面凸顯出日本人文助在漂流的經過及遇到的民族生活方式。
書中還記載了各地的服飾、傳統,令我無法想像這些會出現在那時樣的時空當中,另外這本書還有介紹刀、劍,而這些刀、劍跟原住民所用的刀、劍方法類似,讓我完全沒有想到不同的種族還會有類似的刀、劍,這本書有一個叫穿山甲的動物,那邊的人都叫他「小獸」,抓到處理後還會拿去賣,讓我最驚訝的是如果有一個人漂流到他們的國家時,就必須在那個國家服侍大家「四年」,從小學新生變成中年級ㄟㄟㄟ,但如果在現在的話,你有可能就是被別人告發(也就是被舉報啦!),這篇文章令人緊張的地方是,文助一行人去別人的村莊吃東西時餐晚沒收,反而激怒了夷人(書中原文這樣稱呼,我知道是原住民),造成兩邊的人互相傷害,之後文助一群人打贏之後就啟程上路了,另外書中還描述了當時人們的屋子,有些屋子是用大自然的資源去做的,而且都不會倒下來,裡面的構造也跟臺灣其他地區原住民的房子類似,兩個不同的種族感覺上變成了一個大族群,兩個距離相隔那麼遙遠的地方,不同族群居然有一樣的特色文化,真令人吃驚呀!

邱維玲2023/7/3 下午 11:41:34
1作者 陳宥嘉
標題 我想找到斷船、屍骨、寶藏
內容

我們要入場時,有人問:「這些小孩都是妳的嗎?」老師解釋我們五個是她的學生,一開始,我就猜到有人會問老師這樣的問題。
我們到水下考古博物館參觀,這是花蓮石雕博物館的特別展覽,我們六個人看見了一位老船長,那位老船長是帶大家玩遊戲的AI人工智慧,博物館的員工說:「這個AI人工智慧有灰塵也會自己玩,有時會被嚇到。」
一進去我看到水下考古的工具,有「多音束測深儀、底層剖面儀」、「側掃聲納」、「磁力儀」、「無人水下潛器」……。
奇怪的是,我水下考古為什麼要解釋蔬菜?講虱目魚還差不多一點。
原來臺灣生活用語很多都是來自於外國語,博物館裡有以前人留下的物品,有陶器、很多瓶瓶罐、衣服、也有斷掉的沉船。我現在很想要親自下水去考古,因為考古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想要找到斷船、屍骨、衣服、陶器,如果真的找到要交給國家,要不然會被罰錢(老師說她想要錢,找到會先藏起來一部份)。
我想再去一次水下考古博物館,因為那天行程匆匆,沒有仔細的看,若再看一遍經驗會更豐富。

陳宥嘉2023/7/3 下午 11:36:27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
作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出版社 國立臺灣圖書館
簡介(摘要)
日本享和3年(1803年,清嘉慶8年),順吉丸商船遭遇暴風雨,漂抵臺灣東部的秀姑巒溪口一帶。船長文助被阿美族部落置留4年服勞役後,經由瑯嶠、臺灣府、杭州等地,輾轉返回日本,前後9年。長崎地方事務官秦貞廉記錄文助所陳述的漂流見聞,是為《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其中描繪阿美族的相貌、服飾、器物、生活、物產、交易等十分細膩,極其珍貴。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典藏《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兩種版本(愛書本、川北本),並在三年前著手進行翻譯、研究與覆刻計畫,邀請學者就江戶時期、阿美族之專有名詞與特殊用語再三考證,於民國100年完成編譯本。本刊徵得臺灣分館同意,摘選部分圖文刊出。
導讀
此次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所出版的《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分為覆刻本與編譯本,編譯本以「愛書本」為主體,進行有關日人漂流臺灣此一議題之編譯統整與相關論述;覆刻本則囊括鉛字印刷便於研究對照的「愛書本」,以及插繪細緻、書法優暢、深具古籍之美的「川北本」。本書內容記錄西元1803年,日本人文助因船難漂流到臺灣東部秀姑巒溪口並生活了四年;歷經瑯嶠、枋寮、鳳山;臺灣府、廈門、福州、杭州、浙江乍浦回到日本之過程。
邱維玲2023/9/11 下午 09:19:47
4書名 番俗六考:十八世紀清帝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紀錄【文白對照註解版】
作者 黄叔璥, 宋澤萊, 詹素娟
出版社 前衛出版社
簡介(摘要)
清領時期,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將其蒐羅之臺灣相關文獻,以及抵臺後考察各地風土民情之調查報告與訪視見聞,寫成《臺海使槎錄》一書。作為文學作品,臺灣本土作家、評論家葉石濤將《臺海使槎錄》與郁永河《裨海記遊》並列為臺灣古典散文「雙璧」之作;作為歷史文獻,《臺海使槎錄》也因黃叔璥彙整相關史料與詳盡的巡訪考察,成為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研究的重要資料。
  其中,《臺海使槎錄》卷五至卷七所收錄的〈番俗六考〉,與卷八〈番俗雜記〉,因詳細記錄臺灣的地理形勢、山川風貌、風土民俗,對當時的原住民,尤其是平埔族群的各方面皆有詳盡的描述與記載,可說是臺灣史上首度對原住民、平埔族群的系統性紀錄,因而至今仍是相關研究與考證的重要可信文獻。
  本書擷取〈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獨立成書,由國家文藝獎得主、臺灣文學大家宋澤萊,以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攜手合作,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逐句翻譯校註、文白對照,引領讀者跨越文言文門檻,細膩體會文辭之美;另以詳盡的導讀解說與附錄,呈現史料關鍵,以及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研究的觀點與成果。透過文學與史學的對話,重新理解這一部臺灣重要的古典散文與歷史典籍。
導讀
主要講的是臺灣平埔族的生活習俗,原來將近三百年前的原住民結婚喝酒是這樣慶祝。
江宥廷2023/9/11 下午 09:14:35
3書名 1771福爾摩沙
作者 莊宏哲著/譯
出版社 前衛出版社
簡介(摘要)
貝紐夫斯基(Benyovszky Móric)是匈牙利帝國的貴族,不過現代屬於捷克。曾經參與波蘭的抗俄軍事行動,因此被抓到獄,成功脫獄並劫船逃逸之後,一路航行返回歐洲。他傳奇般的冒險人生不但至今仍為匈牙利人津津樂道,更重要的是,他曾於返航途中登上了歐洲人口中的美麗之島「福爾摩沙」,並在航海日誌中將一行人在台灣島上十幾天的探險見聞詳實紀錄下來,收錄在其回憶錄Memoirs and Travels of Mauritius Augustus Count de Benyowsky當中,流傳至今。
導讀
1.主角:貝紐夫斯基跟他的手下
2.地點:宜蘭蘇澳或者(花蓮加禮宛灣)
3.土著和西班牙人
穿著:西洋服裝、土著打扮
物品:長矛、有絲帶的棒子
4.講話:語言不通
土著之間的衝突
他表示,頭目Huapo可以糾集20000到25000名武裝人員,雖然他的主部落時常遭到漢人或其他部族的騷擾。提出這些資訊之後,他暗示應該不難跟這位頭目締結條約,以便在這疆土上設立基地。這地方盛產黃金、水晶、朱砂、稻米、蔗糖、肉桂、絲,特別是最優質的樹材,這些都可利於拓展貿易並能獲取兩倍的利潤。他們可以獲得的交換品,則是相當數量的五金、鐵件以及歐洲的布料。
劉曜愷2023/8/28 下午 09:28:00
2書名 福爾摩啥/福爾摩沙變形記
作者 喬治•撒瑪納扎,譯者薛絢
出版社 大塊文化
簡介(摘要)
這本書有兩個中文譯名,1996年出版的時候是福爾摩啥,2016發行20周年紀念的時候改成福爾摩沙變形記。最早是300年前一個假臺灣人用拉丁文寫成,作者假裝自己是臺灣人,趁著歐洲人對東方的遙遠幻想,也配合大航海時代的風氣,用一種紙上冒險/大富翁的方氏,編造了島上的國度,以及制度、習俗,而且大家也相信。其後真相大白:該書作者是法國人,有點歐洲人幻想東方的模樣。
導讀
福爾摩啥/福爾摩沙變形記的作者喬治•撒瑪納扎,在書裡面曾經描述過,他曾經是福爾摩沙(台灣人)的居民,他說他當過福爾摩沙的國王,但事實上他在福爾摩沙的土著,他對台灣根本不了解,他說他是先在台灣,才到西方國家去的,他寫得這一本書,以前在西方國家(英國),這本書曾經熱賣過,雖然寫得全是假的,成為偽史,但是這本數值得的是,寫論文的時候,特別的需要用到這種書,提出各種反應,不管真假,對讀者來說都是有價值的,這位撒瑪納扎先生本人並未真實到達過福爾摩沙,他怎麼敢亂寫呢?一旦被發現,他這輩子寫過的書可能很少人在看了吧!他裏面描述的內容,例如:宗教習俗類,他裏面說了很多,但未必是真實的,這種想像力必須很豐富,我做不到這種事情。
江宥廷2023/8/28 下午 09:12:23
1書名 晚清臺灣番俗圖
作者 陳宗仁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3
簡介(摘要)
《晚清臺灣番俗圖》是由三十六張圖說所組成的圖冊,圖冊的內容主要是晚清時期臺灣各原住民族狀貌、風俗及物產,原來並不知道作者是誰,根據學者研究指出,是由隨沈葆楨到臺灣的幕僚張斯桂指揮船政學堂學生所繪製而成。這本圖冊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在2011年之後為臺灣學者所得知,並於2013年經過協議之後,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重新複製出版。
導讀
我選這個部份來寫的時候,我其實有點不懂,為什麼清國人對臺灣北部和東部那麼不瞭解,不是說是大清國管的地方嗎?我們查資料才知道,1875年以前臺灣東部其實大清帝國沒有正式的軍隊來,有一些漢人偷偷從宜蘭跑過來,對原住民來說,大清國也等於外國人。
  因為這本厚重的圖書裡面,雖然說大清軍隊來到了臺灣的臺北與臺南,臺南寫的比較像我知道的樣子,但他們說居然說臺北包括新城及蘇澳,番人說清國人是神,番人手上的火槍、火藥都是和倭人(日本人)換的,清國人說番人裸體很野蠻,所以清人送番人衣服,卑南人很強壯,卑南人很愛漂亮,因為他們很喜歡紅羽毛,給他們幾件馬褂、戴銀牌,就算變禿頭也很開心;當時有一些些漢人住在東部,番人比較多,番人聽起來很不好,不過大清人很像不怎麼在乎,一直用這樣的字說他們。
有些照片裡那些小孩肚子大大的,我問老師,老師說肚子裡應該都是蛔蟲,所以四肢很小但肚子卻很大,因為吃的東西都很不乾淨,有很多寄生蟲的卵;大人及小孩的身上穿著非常簡單,小男孩通常下半身很少有衣服的,而小女孩下半身則有穿;男生通常就只穿著下半身包著一塊布,而女生全身上下都會有穿衣服,小小孩通常就沒有衣服穿,因為太浪費布料;番人大多都不會穿鞋子,有穿的鞋子都是穿草鞋,男人身上會刺青也會掛著腰刀,因為要出去打獵;女人會織布也會刺青,如果學不會織布就很難嫁出去,他們刺青的時候都是躺在地面上刺的,地面上會有鋪毯子及棉被可以蓋,而且刺青的時候都沒有放麻藥,所以一定很痛。
不同群的番人有不一樣的打扮,男人身上會有戴著項鍊及貝片,耳朵也會戴著貝片,而且耳朵上的貝片會把耳多撐得很大;他們的皮膚非常黑,像極了臺灣黑熊,而他們的頭髮有的會綁起來有的不會,頭髮上會裝飾一些花花綠綠的飾品;當時也有香菸,他們的菸是用一個竹管子做的,在管子裡面放進像菸草的東西,再用像吸管的東西搓在竹管子上。
陳宥嘉2023/8/28 下午 09:07:31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從200年間的古籍當中,我們慢慢拼湊東部臺灣的原住民,如何在草萊之中前進,帶著與生俱來的勇敢與天真,一步步被欺騙被逼迫以及被寫入他者的歷史,形成扭曲的負面形象。我們藉史籍分析、輔以心態史、東方主義兩種論述,還原東部原住民個體形象,期盼主流社會使用文字描述時能夠中立客觀,少一點岐視,多一點了解,族群共生共榮。何逸琪2023/9/21 下午 10: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