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這樣,從1642年到1894年的東部原住民形象演變
專題名稱 | 「原」來是這樣,從1642年到1894年的東部原住民形象演變 |
專題描述 | 臺灣乃南島語族之母,自古以來居於島上的原住民便開展獨特的山海文化。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雖然早就進入冶鐵精工時代,族群歷史多仰賴古調傳唱,反而文字付之闕如,直到十六世紀歐人遠航到東方海域,與之貿易、交涉,原住民才好似突然出現一般,有了大量記載;更由於歷史記錄出於外人手筆,外人看待「異文化」往往流於主觀,在形塑族群形象之際變化反覆。 位於臺灣東部的原住民與南部原住民恰好在重要航道上,幾次三番的天候偶遇以及黃金物產,因此招致外人有備而來,卻也大吃一驚,留下不少記錄,尤其是東部原住民,跟南部比起來,較晚被外人大規模入侵,更帶有濃濃的異域蠻荒色彩。 本論文打算從臺灣人較為罕知的日本古抄本、歐洲神聖羅馬帝國遊人記、法人福爾摩莎冒險以及1895年日本納為殖民地前一刻,配上大清帝國1875年前後的撫番圖冊,從人類學、田調、文獻回顧等三種視角,探討東部原住民形象如何形塑,又在何時轉變,出現變異,爬梳其間的文化脈絡。 |
隊伍名稱 | 大武壠與白浪2023 |
指導老師 | 何逸琪 田培林 |
參賽學生 | 江宥廷 陳宥嘉 邱維玲 劉曜愷 |
序號 | 檔案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作者 國立臺灣故宮博物館北院 來源 https://theme.npm.edu.tw/exh110/AncientMaps/ 描述 雄視鉅海—臺灣古地圖是為了展覽而寫的網站,有關臺灣的前世,原來大清帝國是這樣畫出臺灣的面容,花蓮、臺東在中央山脈之後,被叫作山後或山中,我們從古地圖去瞭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怎麼"看"",又是怎麼稱呼、怎麼"想"原住民。 | 邱維玲 | 2023/9/27 下午 09:07:55 | |
4 | 作者 神奇海獅 來源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story-unboxing-49-suao-port 描述 臺灣人再回望旁人眼中的臺灣模樣,有多少真的?有多少假的?釐清故事的開始,佐證原住民的能力、行為模式。 | 劉曜愷 | 2023/9/20 下午 03:10:05 | |
3 | 作者 龐維德 來源 https://www.cna.com.tw/proj_goodbook/social-scienc 描述 法國人收羅1630-1930年的報紙、書信、雜誌裡的臺灣原住民資料,那是法文最時尚流行的時代,我慢慢找到一些關於臺灣東部的記載。 | 江宥廷 | 2023/9/16 下午 02:44:30 | |
2 | 作者 薩依德 來源 https://medium.com/@orientalismtw/%E4%BB%80%E9%BA%BC%E6%98%AF%E6%9D%B1%E6%96%B9%E4%B8%BB%E7%BE%A9-8a 描述 己身和他者,通常是人們對於不同文化的二元分法,不管中性與否,我們很難逃離對人的第一眼判斷。異國文化、異國人、異國語陳現在眼前時,我們是否能客觀評價,巴勒斯坦裔的學者薩依德(Edward Said),在東方主義提出獨特的見解,雖然是歐洲美國看阿拉伯世界,我們用在外國人評論臺灣原住民。如你對(後)殖民理論有所熟捻,你大概會知道《東方主義》Orientalism ,以及Orientalism這個詞彙,是由 Edward W. Said (1935–2003)所提出來,來探討歐洲將自己作為中心,對於當時的「東方」 — 也就是目前的中東伊斯蘭國家,透過文學、科學、藝術等等知識性工具,建立起「東方」的「他者性」(the otherness)。源起薩依德在1978年所發表的《東方主義》使他一夕成名,同時得罪了所有研究東亞、中東的學者。薩伊得以其巴勒斯坦後裔的身分在美國學術體制中成長,自然有利於他去蒐集大量證據去證明東方不過是西方帝國主義以其殖民想像建構出來的都會神話,換言之,所謂的「東方」不過是一西方霸權性再現下的「想像式地理」。 進一步申言之,東方只是西方眼中一「沉默的他者」它不會自己發聲,所以西方有其義務研究東方並替東方說話、替東方引進文明進步。然而實情是諸如「跨國企業」之類的新殖民方式---兵不血刃、無須真正踏足殖民地,正悄悄支配東方,將東方邊緣化。 | 何逸琪 | 2023/9/11 下午 09:06:21 | |
1 | 作者 馮秉正 來源 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0925676eeb978103448fc64bccfa68a9 描述 我找到清廷的地圖、土牛界碑、生番和熟番的分界線地圖。當中,18世紀耶穌會的法國傳教士,親自到臺灣測量並畫出經緯度地圖。網頁標注:本組包括2幅地圖,為〈康熙皇帝命令下實測中華帝國隸屬下之臺灣地圖〉(Carte de ce qui apparatient a l'Empereur de la Chine dans l'Ile de Formose faite par ordre de l'Empereur Kamhi)1720年第1版、及1720年之後出版2個不同版本的地圖,二者圖名框及頁碼明顯不同。 | 陳宥嘉 | 2023/9/11 下午 09:01:50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7 | 作者 邱維玲 標題 水下考古和臺灣東部海域 內容 這次去水下考古看了(1)海底下沉艙船板,那是綠島1號的古沉船,它是來自荷蘭貿易的船隻,因觸礁而擱淺。 (2)將軍1號它是台灣第一個挖掘出來的水下文物,是清代中期載運建材的陶器貨物、紅胎板瓦與紅磚的船。 這些船隻都是因為貿易或經過來到台灣擱淺沉船的,這些沉船讓人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器具,所以以前人們必須透過海運來運送貨物,並跟別的國家的人以物易物,或者貨幣買賣,讓雙方可以換取想要的東西,如果船隻在航行時發生意外沉入海中,時間一久就變成人們口中的水下文物。 在大航海時代時臺灣是重要的商品交流航線,西班牙、荷蘭、神聖羅馬帝國的匈牙利、捷克,他們的航道都會經過臺灣並買賣交易,因此臺灣海峽是最重要的航道,當時人們稱它為黑水溝,因為很多船隻不幸在這裡落難也可說是,古有云: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那時歐洲人除了與原住民貿易買賣,也進行語言宗教的交流並蓋了許多建築,影響了當時原住民的生活,使得原住民後來與大量移居的漢人有不同文化上的差異。 | 邱維玲 | 2023/9/16 下午 02:53:14 |
6 | 作者 江宥廷 標題 為甚麼使用這個標題當作小論文的主題? 內容 我出生在花蓮縣這個地方,這個行政區分布的原住民種族相當多,隨時隨地都可能遇見原住民,包括班上的同學,也因為這個原因,選了最靠近我們的題材,能夠更方便的,寫出對他們的印象。 尤其下學期剛開始時,社會課本上就寫了一些歷史,包括開山撫番事件,其中引起我的興趣,讓我非常想要研究,在以前原住民是如何生活的,和大清帝國統治那個時代所派來的官員—沈葆楨,劉銘傳對於原住民的偏見。 1875年的歷史,也就是開山撫番執行開始第1年的年份,經歷許久(1874-1895),這麼長的時間,到底發生了些甚麼?也許是課文這些閃過去的字眼、以及沒寫出來的部份,時常引起我的好奇心,我更想要一探究竟。 在我們討論這段期間,曾經去到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內部記載了包括古時候(也就是課本所說的史前時代)的東部原住民如何在這座島上生活,他們曾經使用甚麼器具,讓生活更便利?一個個用現代科技挖出古代的器具,用現代科技將他拼湊出來生活的痕跡,也用現代科技讓我更能深入了解他們,能夠在科技那麼不發達的時代持續生活,真不簡單,令人敬佩呀! 其中的阿美族、太魯閣族、噶瑪蘭族、薩奇萊雅族和布農族及賽德克族,因為我第一次聽到的原住民種族是阿美族,所以我一直以為原住民指的就是阿美族,直到上了小學一年級,我才知道原來原住民有這麼多種族,不過還沒那麼了解,但當我更接近我的同學,也參觀了博物館時,我會更加想要了解,例如他們的服飾、語言、祭典等等,接著,便可以興奮地寫下這篇文章《外國人眼中的東部原住民形象轉變》。 | 江宥廷 | 2023/9/16 下午 02:51:21 |
5 | 作者 劉曜愷 標題 福爾摩沙變形記讀後心得 劉曜愷 內容 福爾摩沙變形記讀後心得 劉曜愷 書名:福爾摩沙變形記 作者:喬治.撒瑪納札 出版社:大塊文化 這是一本描述在1704年,有一位名為喬治.撒瑪納札的法國人自稱自己是福爾摩沙的貴族,出了一本有關台灣史地與風土民情的書,這本書賣的相當的好,後來他臨死之前,寫了一篇遺言,遺言中他自己坦白了福爾摩沙這本書都是假的,他沒有來過福爾摩沙。 書中提到福爾摩沙人稱自己的島嶼為嘉德阿威雅,嘉德是美麗,阿威雅則是島嶼之意,和福爾摩沙語意相同。福爾摩沙的祖先是日本人,所以和日本有類似的風俗文化,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另外還有吃人肉和祭祀魔鬼的習俗,每年都要獻上兩萬名孩童的心臟給魔鬼。書裡面還有提到福爾摩沙人的穿著,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衣服,也有畫出不同幣值的錢幣。 我覺得撒瑪納札厲害的是他竟然可以騙過很多人,不管是沒有讀書的平民還是有讀書的貴族,通通都被他騙倒,同時也代表他很聰明想像力很豐富,因為對於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他可以編出一個國家的文字、語言、錢幣、穿著、文化、生活習慣…等,鬼扯的一本書竟然可以在歐洲大賣,真是太厲害了。後來他的謊言被揭穿後,他就開始做正經的翻譯工作,不再靠騙人為生,如果他一開始不選擇騙人,那你覺得他的生活會不一樣嗎? | 劉曜愷 | 2023/9/16 下午 02:35:40 |
4 | 作者 劉曜愷 標題 番是什麼 內容 番的定義 在臺語的語意裡頭,有很長的時間,用「番仔」稱呼我們的原住民,官方文書也常用番、或者夷。 老師好幾次問我知道意思嗎? 我從教育雲線上字典找到,這是漢文字圈裡,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呼。古代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呼,外國或外族的。 到了大清帝國時代,又分成生和熟兩種,一聽起來像烤肉,番是帝國對外種人分類下的產物,那麼平埔番則是十九世紀地方社會區別族群邊界的稱謂。平埔番一詞,並不全然是「熟番」類屬的代稱,而是指來自平原地帶的番人。甚至,居住在平原的阿美族也曾被稱為平埔番。 在此舉噶瑪蘭為例,傳教士馬偕在北臺灣的調查,將番人已被清帝國征服與否劃分為「生番」與「非生番」,在非生番中又分為「平埔番」、「熟番」與「南勢番」:平埔番是指十九世紀初剛歸化的噶瑪蘭三十六社,他們穿著漢服、剃髮留辮,甚至是建立廟宇祭祀偶像、神主牌;熟番是指西海岸已經非常漢化的原住民部落;南勢番則是居住在奇萊平原,被漢人征服而未開化的部落。 | 劉曜愷 | 2023/9/11 下午 08:46:51 |
3 | 作者 陳宥嘉 標題 外國人眼中的番人發想 內容 番是什麼意思? 番是古代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呼。 開山撫番也是什麼意思呢?一紙清廷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在清治臺灣之周邊地區推行的政策,內容包含積極進入臺灣後山(含括今中部山區、東部的花蓮縣與台東縣、以及屏東枋寮以南的地區)和討伐並招撫當地高山原住民政權(清作「生番」,平埔原住民作「熟番」),由臺灣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首開開其端,後由臺灣巡撫劉銘傳延續。 我為什麼要看《晚清臺灣番俗》這本書呢?因為我們的五下社會課本上有提到沈葆楨的事,所以我很好奇這本書就去借來看了,也剛好有我三、四年級的老師找我寫小論文。 我就想著我自己是原住民的後代,尤其防疫期間只戴口罩的時候,別人一看眼睛都以為是,但是五官其他部份就被稀釋掉了,我就想訂這個主題,以前的外國人是怎麼看原住民的,而古代把原住民叫作番,所以才寫外國人眼中的番人形象主題。 | 陳宥嘉 | 2023/9/11 下午 08:45:20 |
2 | 作者 邱維玲 標題 享和三年漂流記 內容 享和三年癸亥《漂流台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編譯本 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因為我喜歡讀歷史的書,尤其是這本《漂流台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它裡面有許多古人生活的知識以及故事,我覺得裡面的內容述說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及民俗活動,讓我大開眼界,想說原來古人的民俗活動那麼特別,而且生活方式也很特別,他們還會以物易物,如果你沒遵守那裏的規矩有可能還會被殺掉,裡面凸顯出日本人文助在漂流的經過及遇到的民族生活方式。 書中還記載了各地的服飾、傳統,令我無法想像這些會出現在那時樣的時空當中,另外這本書還有介紹刀、劍,而這些刀、劍跟原住民所用的刀、劍方法類似,讓我完全沒有想到不同的種族還會有類似的刀、劍,這本書有一個叫穿山甲的動物,那邊的人都叫他「小獸」,抓到處理後還會拿去賣,讓我最驚訝的是如果有一個人漂流到他們的國家時,就必須在那個國家服侍大家「四年」,從小學新生變成中年級ㄟㄟㄟ,但如果在現在的話,你有可能就是被別人告發(也就是被舉報啦!),這篇文章令人緊張的地方是,文助一行人去別人的村莊吃東西時餐晚沒收,反而激怒了夷人(書中原文這樣稱呼,我知道是原住民),造成兩邊的人互相傷害,之後文助一群人打贏之後就啟程上路了,另外書中還描述了當時人們的屋子,有些屋子是用大自然的資源去做的,而且都不會倒下來,裡面的構造也跟臺灣其他地區原住民的房子類似,兩個不同的種族感覺上變成了一個大族群,兩個距離相隔那麼遙遠的地方,不同族群居然有一樣的特色文化,真令人吃驚呀! | 邱維玲 | 2023/7/3 下午 11:41:34 |
1 | 作者 陳宥嘉 標題 我想找到斷船、屍骨、寶藏 內容 我們要入場時,有人問:「這些小孩都是妳的嗎?」老師解釋我們五個是她的學生,一開始,我就猜到有人會問老師這樣的問題。 我們到水下考古博物館參觀,這是花蓮石雕博物館的特別展覽,我們六個人看見了一位老船長,那位老船長是帶大家玩遊戲的AI人工智慧,博物館的員工說:「這個AI人工智慧有灰塵也會自己玩,有時會被嚇到。」 一進去我看到水下考古的工具,有「多音束測深儀、底層剖面儀」、「側掃聲納」、「磁力儀」、「無人水下潛器」……。 奇怪的是,我水下考古為什麼要解釋蔬菜?講虱目魚還差不多一點。 原來臺灣生活用語很多都是來自於外國語,博物館裡有以前人留下的物品,有陶器、很多瓶瓶罐、衣服、也有斷掉的沉船。我現在很想要親自下水去考古,因為考古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想要找到斷船、屍骨、衣服、陶器,如果真的找到要交給國家,要不然會被罰錢(老師說她想要錢,找到會先藏起來一部份)。 我想再去一次水下考古博物館,因為那天行程匆匆,沒有仔細的看,若再看一遍經驗會更豐富。 | 陳宥嘉 | 2023/7/3 下午 11:36:27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網站名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ihptaiwan/posts/pfbid02w4QvGwyme8wa7vttpaZb3P9ewYdo7ETJh2nk16tx15aca22eEgGuR4pRq8RYRaxbl 網站簡介 同治十三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廷議獲允,隔年(光緒元年)派吳光亮開築中路大營,即今日八通關古道沿線。至光緒三年吳光亮部移駐後山前,東埔營盤一直都是大軍主要的駐節地。邱敏勇、高有德老師曾對東埔清軍營盤進行一次小型試掘,找到疑似屯營的石牆遺址,以及瓷器、陶片、槍彈、銅錢等文化遺物,應是官兵的日常用品,同樣也見於中路沿線其他的營盤址。 | 陳宥嘉 | 2023/8/28 下午 10:08:50 | |
4 | 網站名稱 召喚海洋 網址 https://stsp.nmp.gov.tw/hakka/exhibition/devicePages.php?id=1010 網站簡介 以「享和三年癸亥-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內容發想,重新彷古建造阿美族的竹筏。書中記載日本人文助於享和三年(約西元1803年)因船難,漂流至臺灣東部的チョプラン(約今東部秀姑巒溪出海口出處),定居於阿美族聚落,見聞阿美族的竹船,後回至日本,再口述給畫師所繪出的竹船樣態。 該內容敘述竹船長約四尋餘,寬約七尺,左、右、後方、側邊皆以剖竹編造,風帆則是以竹編成,船尾處架設床板作為調理飯食之處;可搭乘兩、三人從事漁業。 為營造教育與藝術並存的展示效果,經由設置藝術作品「月光洄游」及「漂.浪」,以自然材質營造跨時空氛圍,襯托竹筏量體,通過光線與作品的相互關係與投影,創造竹筏與空間的流動感,召喚出流淌、翻騰在南科先民體內的海洋。 | 邱維玲 | 2023/8/28 下午 09:53:57 | |
3 | 網站名稱 開山撫番:清帝國與原住民族 網址 https://theme.npm.edu.tw/exh111/TaiwaneseIndigenous_O/ 網站簡介 1683年(康熙22年),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後,逐漸在臺灣西部平原與山區交界處,自南到北劃出一條「界」。界之西,設官治理,視為版圖;界以東,視為化外,禁止往來。後來西方列強東來,臺灣北部開港,大清不得不正式臺灣的重要性,同時也對界外的原住民有的新的治理方案。這是2022年暑假,阿姨外婆帶我和弟弟去臺北故宮看過的展覽,網站也是為了展覽特別設立的介紹。 | 陳宥嘉 | 2023/8/28 下午 09:47:24 | |
2 | 網站名稱 故事Gushi,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百年前,外國人眼中的臺灣人是什麼模樣? 網址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pickering-and-pioneering-in-formosa?fbclid=IwAR1GLHqBYjhQXNCfNu-k22UHbQzA2smwZDNT4q0GtrpghfFOzd5KEFCtweI 網站簡介 英格蘭冒險家必麒麟的福爾摩沙歷險記,1624 年,當荷蘭人初抵達台灣府的時候,整片西部沿岸及平原都是平埔族人的部落,那些人的風俗習慣,和盤據山地的原住民十分類似。 作者深入部落,發現雖然每個部落大多操不同的方言,但基本上是與「馬來─玻里尼西亞」(Malay Polynesian)語相似。這種語族以多種形式出現在呂宋、西里伯(Celebes)、婆羅洲和爪哇等島,以及馬達加斯加至紐西蘭這片區域中。 | 江宥廷 | 2023/8/28 下午 09:40:08 | |
1 | 網站名稱 戰國福摩薩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siankok/posts/pfbid02FCes4skTukBy4AmPUTKEZmGKzR6snttGoMkoDm1renhcbkGbGtC4FjG9XXmQhr84l 網站簡介 研究臺灣先民,並且分析多邊勢力和武力值的歷史FB,從原住民的視野回顧數百年前的臺灣。 | 劉曜愷 | 2023/8/28 下午 09:3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