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塑離心,森林成精

專題名稱紙塑離心,森林成精

專題描述紙容器每年台灣使用高達約80億個紙容器,尤其在疫情期間及外送崛起的情形之下,紙容器使用量居高不下。然而在使用這些紙容器之後,回收再利用的情形卻造成實務上的困難,原因在於紙容器表層具有塑膠淋膜,使得回收時不能算紙類,也不能算塑膠類,導致回收再利用的成本提高。若是我們平時在家中使用紙容器,能以簡易方式達到脫膜將紙張與塑膠淋膜分離,則能大大提升紙容器回收再利用的效能。
我們採取居家加熱方式,測量紙容器遇熱脫膜的效率。希望民眾可以自備容器減少紙容器使用,而如果使用紙容器,也能成為第一線回收尖兵,促進循環經濟及地球環境友善之目的。

隊伍名稱第一線回收部隊

指導老師張露芷 

參賽學生沈子善 林承叡 楊巧眸 王昱晴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4作者 謝易達
來源 台灣碩博士論文
描述 取得環境與遠續發展平衡,如何減少紙類與淋膜厚度的製作,紙容器回收後又可以將紙類搗碎做成再生紙,pe膜可再做成防火材料
沈子善2023/9/25 上午 06:07:59
3作者 林珮萱
來源 遠見雜誌 2021 年 08 月號 第422期
描述 防疫升級,全台餐飲取消內用、全改外帶,一次性餐具,如紙容器,使用量瞬間暴增,但若想將紙容器完整回收再利用,比想像中複雜!目前一般紙廠急需的,是製作紙箱的紙板紙,含有塑膠淋膜的紙容器,不僅不是資源,還被視為會破壞紙廠散漿設備的廢棄物。對回收商來說,回收紙容器無利可圖,加上政府降低回收補助金,很可能退出市場,更加劇紙容器亂象。為了要讓紙容器回收再生,國內連泰公司花了13年時間,成功打造廢棄物的「資源化」與「能源化」兩條路徑,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精神。如今,紙容器回收再生的議題,國內造紙大廠正隆和華紙也紛紛關注到。正隆近年就在竹北廠投資增設「高效率淋膜紙處理系統」,可回收處理紙容器廠的淋膜紙下腳料。讓紙塑分離後,可以直接製成再生紙和SRF燃料棒,達到紙容器回收再利用。
沈子善2023/9/6 下午 09:39:58
2作者 羅素
來源 消費者報導雜誌 436期 ( 2017/08) , 32-35
描述 買早餐、炸雞排⋯⋯包裝用的防油紙袋,以及便當紙盒、咖啡外帶紙杯等,是生活中常會接觸的紙製食品容器。2017年7月1日起製造的食品接觸面含有塑膠材質者,依規定須標示材質名稱、耐熱溫度、供食品接觸用途、重複性或一次性使用等資訊,消費者應注意標示是否完備。
林承叡2023/9/3 下午 09:40:37
1作者 江雅筑 ; 王柔雯 ; 張嫚容 ; 郭永銘
來源 圖文傳播藝術學報 2021 ( 2021/03) , 8-19
描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地區民眾的紙容器回收行為,調查回收認知、態度、主觀規範及便利性是如何影響民眾的回收意圖。本研究的對象為居住在新北地區的民眾,全部收集有效問卷有270份,有效回收率為89%,經統計分析後結果如下:第一、對回收的知識越高,會正向影響其回收態度,進而去影響回收意圖。第二、重要他人的意見以及周遭回收桶的數量也會對行為意圖造成影響。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再進行其他後續建議,以利政府及未來研究者進行參考。
王昱晴2023/9/3 下午 09:38:26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訪慈濟環保站
說明
為了瞭解目前臺灣回收處理作業的情況,我們跟慈濟的師姑聯繫,跟師姑說想參觀環保站,那天天氣很好,我們在環保站看了好多回收後加工的方法,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電器產品的拆解區,師姑說電器由很多零件組成,需要拆解後再分類回收;另一個是紙類的回收分類區,原來紙類的回收需要分顏色的,我看到白色的紙一籃、粉色的紙一籃、還有黃色的紙一籃,另外還有紙杯跟紙容器,師姑有說,如果紙杯或紙盒上面有膠膜就不能回收了,看到這個,我心裡想,每天有好多人吃便當喝手搖杯,那是不是有很多的紙容器都難以進入回收與再被製造跟利用的循環呢?
楊巧眸2023/9/22 下午 04:14:48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用熱水浸泡脫離淋膜試試看
說明
不同家裡的微波爐好像功率不一樣,分離的效果不同,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不好撕成片,如果可以一次就撕下一大片,可以提高大家在家先做分離回收的工作,我們決定用熱水試試看,先把自來水在瓦斯爐上煮沸,關掉火90-100度,然後把紙容器剪成放得下鍋子的長方形,放到鍋子裡浸泡5分鐘,用夾子夾出來,熱水破過的紙吸滿了水軟軟的,塑膠的淋膜不吸水也還不到它崩解的溫度,這時除了燙手其實很好撕,可以一整片分離,時間很短,再試試低一點的溫度(80度60度與50度)都5分鐘,可以不燙手又可以撕下淋膜,用溫熱水浸泡的方法最好,可以迅速的脫膜分類
沈子善2023/9/17 上午 10:22:43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加熱是不是在家分離紙容器淋膜的方法(初步實驗)
說明
根據之前網路上查的資料,紙容器上會因為需要長時間盛裝食物及飲料,不希望滴水滲油,所以在生產紙容器時,會在食品用紙加上一層極薄的塑膠淋膜,讓它防油防水。市面上紙杯淋膜層大多用的是PE膜,抗溫能力大約在70℃到零下40℃,如果用家電加熱應該可以改變塑膠淋膜結構,是不是容易脫離淋膜,先用微波爐試試看,先用最強的微波設定10分鐘,5分鐘的時候我聞到燒焦味,媽媽趕緊幫我停止,打開一看,紙杯的底部已經有一角燒焦了,不過杯子外面的淋膜已經分開翹起來,這意外的收穫讓我很開心,成功了!
但是要整片撕下來不容易,也些度方很難撕,很不方便,大家應該會覺得麻煩而不想幫忙做。
沈子善2023/9/17 上午 09:56:50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參訪計量與綠能探索館
說明
今天來到非常期待的花蓮計量與綠能探索館。在這裡除了讓我們了解生活中可以如何計算單位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學習到很多再生能源或是綠能的內容,像是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板發電、生質能等等,知道動能及位能的轉換可以產生能源。如果這些能源能夠好好利用,就可以減輕石化產業對於環境的負荷。
我們覺得這個地點參訪的收穫和我們小論文的方向一致,都是希望能夠讓能源和資源再利用,減少能源開發對地球的傷害。
林承叡2023/9/15 下午 08:48:06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分享閱讀心得及收穫
說明
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大家看過與環保、回收再利用有關的書籍及相關影音檔案,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收獲。我們對於塑膠產品無法自然消失會造成環境的危害都非常擔心,但是知道現在很多人努力把用過的塑膠拿來再製成可利用的產品,我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項行動,透過科技的進步再加上人們願意對環境盡一份心力,這樣才能保護我們的地球。
在這次討論之後,老師知道我們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能源再利用的主題,因此也與花蓮計量與綠能探索館聯繫並安排參訪活動,我們非常期待!
王昱晴2023/9/15 下午 08:38:25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微波爐加熱分離紙容器實驗
說明
我們採取微波爐加熱的方式,以中火的瓦數加熱5分鐘和7分鐘,但是不管有沒有將紙容器先泡過水,以微波爐加熱的方式,紙容器都會變得很乾,使得淋膜脫膜更不容易。所以我覺得微波爐加熱的方式並不合適,而且也不好判斷溫度到底是幾度?會不會造成紙容器過熱而產生有毒物質,所以我們排除這項去除淋膜的方式。
王昱晴2023/9/3 下午 09:47:12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紙容器淋膜分離實驗前置討論
說明
我們今天要進行紙容器淋膜分離的實驗進行方式,我們決定要將紙容器分為紙便當盒及紙杯,而居家加熱工具則選用微波爐和溫熱水浸泡的方式進行。我們準備了剪刀(剪裁紙容器)、紙容器、奇異筆(標記實驗序號)和微波爐、鍋子和瓦斯爐。另外準備一張紙張記錄實驗數據及結果。希望今天能夠成功且安全的進行實驗。
林承叡2023/8/28 下午 11:08:23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第一次聚會-小論文方向聚焦
說明
我們第一次聚會選擇在兒童市立圖書館,有許多有意義的兒童讀物。我們同時對於愛護地球環境保護的議題感到高度的認同,因此,我們從童書中找到許多與環保再利用有關的書籍進行討論與分享。
林承叡2023/8/24 下午 06:09:50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8作者 沈子善
標題 如何將紙容器的淋膜與紙容器分離,讓垃圾變黃金
內容
我們台灣是世界上公認最會回收的國家,但是許多的專題報導都在討論我們真的做得很完善嗎?其實並不完全,紙容器就是一個無法回收的項目。
紙容器是紙和塑膠的結合,再生紙公司不喜歡它,因為為了分離紙與塑膠,它增加了回收處理的困難,也增加處理的成本。我們一直覺得使用紙容器是環保的行為,但卻是製造垃圾的動作,所以為了幫助紙容器可以真的回歸到紙類回收,我們希望可以想一個方法,讓我們在家就可以順手分離淋膜塑膠與紙類,讓淋膜(塑膠)回到垃圾,紙類可以回收。一般的塑膠熔點大約在80-140度,我們的假設是如果利用加熱的方式,是不是可以讓淋膜變形,方便脫離紙容器?
大部分的家裡都有微波爐,我們想先用微波爐加熱試試,看看能不能驗證我們的假設,我們利用一次性搖搖杯做實驗,把微波爐調到強微波5分鐘,3分鐘的時候就聞到濃濃的燒焦味,5分鐘拿出來紙杯邊緣的淋膜已經翹起來,可以撕開,但無法完整撕整片,可以撕部分,得到的結論是,加熱是可以分離淋膜與紙類的方法,但需要調整溫度與時間,或再換其他加熱的方式,例如:滾水,電鍋等。
最後,我們比較微波爐與熱水浸泡的方法,得到了幾個結果:
1. 不同的微波爐,分離效果不一樣,巧眸家的微波爐無法很快的把淋膜與紙類的撕開分離,可能是我跟他家微波爐功率的不同
2. 如果把紙容器剪開成一片,比較好撕
3. 把紙容器先泡水,在進行微波爐加熱,可以加速分離,但是只能撕部分淋膜
4. 把煮沸的水降溫到80度,浸泡5分鐘,可以輕鬆地將淋膜與紙類分離
5. 當降溫到60-70度,浸泡5分鐘,也還是可以輕鬆的分離
6. 降溫到50度時,分離變得不輕鬆
研究的結論:60-80度的熱水浸泡是最好的方法,而且每個家都可以用不同種家電做到水的加熱,像是電磁爐加熱水,或用熱水瓶加熱水,瓦斯爐加熱水都很方便,是一個很有利推廣的方法。

沈子善2023/9/6 下午 04:30:58
7作者 沈子善
標題 淋膜紙是什麼
內容
現代塑膠是由瑞典工程師發明的,是因為當時大量砍伐樹木來製造紙袋。瑞典工程師希望可以發明一個袋子,它可以比紙還堅固耐用,還可以收成小小的放在口袋裡,方便攜帶,又可以重複使用當環保袋。但是當初瑞典工程師的美意,卻因為我們濫用變成的環保問題。
塑膠廣泛的應用在日程生活中,是因為他有許多優點,例如:他有很強的韌性,不像玻璃這麼容易破碎,也不像紙類這麼容易破掉,只要稍微加熱他就可以軟化改變成你想要的形狀,所以我們人類很依賴它,拿它來做很多用品。它也跟可以跟很多材質做結合,例如與鋁做結合,變成各種飲料的鋁箔包;跟紙結合,變成各種紙容器:便當、飲料杯、食物包裝袋,這種把他加在紙容器裡面的塑膠叫做淋膜紙,它主要的功能是防油、防潮、防水還可以防菌防氧化,可說是所向無敵,非常厲害,在我們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角色。

沈子善2023/9/6 下午 03:08:12
6作者 楊巧眸
標題 實驗研究心得
內容
原本我們討論後時想用微波爐加熱方式,達到淋膜與紙可分離撥開的目的,但是在經過了微波、烘烤、水煮的實驗後,我們發現水煮比較能達成紙與淋膜用手就可以輕鬆撥離的效果,實驗終於完成我們想要的結果,我發現研究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與大家一起討論、測試與改良實驗操作或步驟,才能完成。

楊巧眸2023/8/31 下午 07:56:38
5作者 楊巧眸
標題 塑膠袋流浪記
內容
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不要亂丟塑膠袋,因為塑膠袋可能會變成污染,造成地球的負擔。
故事書中說現在已經可以把塑膠袋回收做成環保袋來用,但是,還有很多的塑膠袋沒有被人發現,就會變成垃圾或是掉進海裡,影響海洋生物的家。
我們要保護動物,不要亂丟垃圾。

楊巧眸2023/8/31 下午 07:53:35
4作者 王昱晴
標題 最近很常和家人一起查詢塑膠的回收再利用影片
內容
因為進行這個小論文,我和家人會搜尋塑膠和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的影片,我才知道原來寶特瓶可以做成衣服,我覺得這種衣服會讓人穿起來很舒服,也且容易清潔,爸爸媽媽洗衣服也會比較輕鬆,而且很透氣,甚至很多運動員也會穿這樣的環保衣。我看了塑膠回收變成環保紗的過程,覺得好驚奇。寶特瓶也可以拿來做成玩具,當然,最好是我們平常的生活可以自己帶環保杯和環保袋,因為塑膠不會自己分解,只會讓我們的環境變成垃圾島。我希望大家不要因為一時方便而大量使用塑膠產品讓環境變得不好。我也在看影片的過程中學到了原來紙容器不是單純的紙張,而且很難回收再利用,希望大家以後可以少用這種含有淋膜的紙杯,改用全紙紙杯或是使用自己的水壺。

王昱晴2023/8/28 下午 10:59:17
3作者 王昱晴
標題 我們一起討論紙容器如何進行實驗,並且成功脫膜
內容
我們四個隊員聚在一起討論如何將紙容器脫膜,一開始我們用剪刀把紙容器剪開來,在紙容器上面寫上記號,並且把它放在微波爐裡面加熱,加熱之後的紙容器變得熱熱的,我從紙容器邊邊的地方看到翹起來的淋膜,就輕輕地把它撕開,但是很難撕。後來我們把紙容器放在不同溫度的熱水裡面,泡了5分鐘後,發現第一次將近90度的水泡過的紙容器最好脫膜,我輕輕鬆鬆就可以把膜撕開,可是50度左右的溫水泡過的紙容器雖然也可以脫膜,但比較沒那麼容易。
我覺得原來在家就可以把紙容器脫膜,有些紙容器有兩層膜,一層是外面的膜;一層是裡面的膜,兩層都可以用泡溫熱水的方式脫膜,可以把紙容器分為林膜和紙張。在實驗中要注意安全,因為水很熱,而且不要超過95度,因為會有毒氣產生。另外,我覺得脫膜的過程很舒服,如果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來做脫膜的事情,我心情會很放鬆。

王昱晴2023/8/28 下午 10:50:09
2作者 林承叡
標題 紙容器分離實驗
內容
今天我們進行了紙容器脫膜的實驗,我們希望可以將紙容器分為紙張和淋膜,這樣可以讓回收更簡單。為了這次實驗,蒐集了數個紙便當盒和紙杯,並將紙容器分為泡水與不泡水組的差別,看看泡水之後的紙容器會不會影響脫膜的效率,但實驗後發現是否泡水對於脫膜的影響不大。在脫膜的方式中,考量塑膠耐熱溫度,避免加熱超過95度會產生毒氣,起初我們嚐試使用微波爐加熱,但是不論加熱時間多久,脫膜效果都不佳。後來我們選用熱水浸泡,以將近90度、80度、50度等三組各浸泡5分鐘來作比較,發現溫度降到50度左右脫膜就不像8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脫膜效果好。
另外,脫落的淋膜仍附著薄博的紙張,可以用水沖和搓揉的方式,可以讓紙張與淋膜分離更徹底。

林承叡2023/8/28 下午 10:31:45
1作者 林承叡
標題 線上同步參訪大愛雙和靜思堂環保站
內容
我看見慈濟用15個寶特瓶做成衣服做成一件衣服可以排汗而且清洗還很方便,有些運動員也穿著環保機能服飾。環保衣服製作過程簡單來說是先將寶特瓶清洗乾淨,並將瓶環、封膜撕下,送至合作的塑膠工廠切粒、熔融拉絲製成塑膠環保紗,再製成衣服。除此之外還可以做成眼鏡框、枕頭套、防疫面罩及毛毯,尤其是毛毯是工廠最大量製作的,可以在受災現場援助災民。
我沒想過原來寶特瓶可以做成衣服,真讓我驚訝,我也希望以後能穿上環保衣,對環境有幫助,也可以避免海洋垃圾和海洋生態動物因為塑膠製品而死亡。

林承叡2023/8/25 下午 10:45:31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小牛頓兒童科學園地
作者 小牛頓編輯部
出版社 小牛頓出版社
簡介(摘要)
現代用紙術:隨著科技與資訊的發達,生活中到處都看得到紙製品,人類和紙結下了不解之緣,那麼會有多少樹木的生命會遭殃呢?我們來學學節省用紙小妙方。
導讀
這本書是爸爸小時候看的雜誌,裡面有一篇內容跟這次的主題有關,原來三十三年前就知道垃圾污染地球的問題,所以提供了節省用紙的方法,例如:多利用圖書館看書,增加書籍使用的次數,把舊報紙和雜誌放入回收分類筒,多使用再生紙的產品等。
楊巧眸2023/9/24 上午 11:55:29
4書名 SDGs系列講堂 跨越國境的塑膠與環境問題:為下一代打造去塑化地球我們需要做的事!
作者 作者: InfoVisual研究所 譯者: 陳識中
出版社 台灣東販
簡介(摘要)
1973年於捷克「設計與塑膠」展──「如果無法找到分解的鑰匙,我們終有一天將被塑膠吞沒。」
塑膠易塑形、耐用、輕盈,自發明之後便快速普及,然而,原本讓生活更便利的用品,卻成為破壞環境的一大元凶!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人類只花了短短70年就讓地球上充滿了塑膠物質!至2015年,全球生產的塑膠有83億噸,其中63億噸被當成垃圾丟棄
被拋棄的塑膠垃圾中,有12%被燃燒,有79%則是被掩埋目前已有1億5000萬噸的塑膠累積在大海上每年還有800萬噸的新垃圾進入海洋根據研究,按照這個速度,到了2050年海洋塑膠垃圾的總量就會超過海洋中的魚類總量!塑膠問題並非自掃門前雪就能一勞永逸,更完整地理解改變方法,需要認識世界各國的垃圾處理方法、企業的應對行動……從中獲得與地球和平相處的靈感!從手邊的小習慣開始做起,減少家庭中的塑膠使用、落實循環利用,你我都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一個小動作就能有大改變!用過即丟的生活方式,已走到盡頭。重新審視塑膠與環境問題,打開眼界學習「未來的新常識」!
導讀
聯合國制訂「永續發展目標(SDGs)」,呼籲全世界要避免美麗的海洋、寶貴的地球被人類製造的萬能材料塑膠給淹沒。塑膠比金屬輕盈,能像陶器一樣塑形,又不像紙一樣易破,可以變成任何形狀,而且便宜得誰都買得起。但儘管塑膠擁有無數優點,它卻有一個巨大的毛病。那就是它跟天然材料不一樣,無法被大自然分解,回歸塵土。在1990年代初期。海鳥誤食流入海洋的塑膠原料,海龜把塑膠袋誤認成水母吃進肚子而斃命,各種這類的新聞在電視上報導。「對地球友善的生活方式」開始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引起了一波資源回收熱潮;塑膠產業開始製作防範指南,防止塑膠原料在生產過程中流入海洋,但是我們還是止不住塑膠早已造成的危害。這本書將用圖解的方式介紹塑膠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如何用資源回收的方式解決塑膠垃圾問題及其替代方案,希望能幫助大家思考何種生活方式對環境更友善的契機。
沈子善2023/9/8 下午 04:47:26
3書名 寶特瓶別吃我
作者 姜蜜
出版社 明天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簡介(摘要)
適讀年齡自己閱讀:12歲以上親子共讀:8~12歲無心的一踢竟將自己踢進寶特瓶,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李子勛是一位愛喝飲料的小男孩,每天放學手上一定有瓶飲料。他最喜歡喝完飲料後,把空瓶隨手一拋的丟向垃圾筒,沒有丟進也不在意。一天怪事發生了,李子勛照舊亂丟寶特瓶,不料,瓶口湧出了一股力量,「咻」的一聲,他被寶特瓶吸了進去。
因為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李子勛不敢相信也不能接受,後來在空瓶裡寶特瓶和他對話了起來,想逃出去的李子勛,不得不和這個寶特瓶成了生命共同體,展開了一連串驚險的「寶特瓶歷險記」……
導讀
寶特瓶像是一個透明監獄把小男孩關進自己的瓶子裡,小男孩回想自己買了一罐運動飲料,喝完後把瓶子當球踢,沒有直接丟進圾圾桶,後來就被瓶子吸進去。另外一位小學生看到寶特瓶沒有撿起來;另外一位老爺爺看到寶特瓶把它踢進水溝,主角小男孩因此了解寶特瓶使用後的狀態以及沒有好好回收的結果。寶特瓶開口說話,表示人們常常使用寶特瓶,可是寶特瓶不會自己消失,就算喝這瓶飲料的使用者生命結束了,寶特瓶卻「長命百歲」。希望大家都能減少寶特瓶使用,如果使用了要能丟進回收桶。
王昱晴2023/8/25 下午 10:36:26
2書名 讓世界更好:創意回收救地球的真實故事【閱讀啟發: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公民意識】
作者 米蘭達.保羅
出版社 小宇宙文化
簡介(摘要)
當塑膠袋淹沒了美麗的花園、害了一群無辜的山羊……五位婦女決定團結起來,用智慧來處理塑膠垃圾的問題。儘管資源有限且飽受村民的嘲笑,伊莎圖和朋友們堅持了十多年,最終透過她們的創意改造,以回收塑膠袋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美化的心願。
本書描述非洲甘比亞面臨的塑膠袋垃圾危害,以及當地婦女伊莎圖看見這個日益嚴重的汙染問題時,所採取的實際作為所引發的正面效應,是一則鼓舞人心的真實故事!
  適讀年齡:3~6歲以上親子共讀,7歲以上自己讀,附注音。
本書特色
  .關注近年來塑膠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衝擊,例如:塑膠微粒。
  .每個人,無論種族、貧富、膚色或性別,都值得自我看重、賞識與喝采。
  .GambiaHELP是非營利性非政府組織,可到以下的網址瀏覽,認識甘比亞的援助項目與相關訊息:https://gambiahelp.org/
  .掃一下書衣QR code,就可以看到專家導讀影片!
  六大領域分類:社會、情緒、美感
  六大核心素養分類:關懷合作、表達溝通、覺知辨識、想像創造
國外獲獎紀錄
  2017-2018 年南卡羅來納州圖書獎提名——圖畫書類
  2017-2018 Nebraska Golden Sower 提名名單
  2017 年君主圖書獎(伊利諾伊州)——被提名者
  2017 年肉荳蔻獎提名名單(康涅狄格州)
  2016-2017 年閱讀威斯康星州名單——2016 年 9 月
  2016 年綠色地球圖書獎——榮譽圖書,非小說類
  2016 年非洲兒童圖書獎——值得注意
  2016 阿米莉亞·布盧默 (Amelia Bloomer) 書單獎
  2015 年加州閱讀協會——尤里卡!榮譽獎
  2015 年圖書館協會評選(春季青少年)
  2015年最佳年輕讀者訊息書籍——芝加哥公共圖書館
  2015 年最佳100 個推薦書目——紐約公共圖書館
  2015年尤里卡!榮譽書——加州閱讀協會(一個塑料袋)
  2015 年非小說類兒童類別的 EUREKA! 榮譽獎

導讀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分享西非的一位少女起初是用棕梠葉裝東西,但因為下雨的關係棕梠葉籃子壞掉了,剛好撿到塑膠袋來裝東西,便覺得塑膠袋非常方便又輕巧。但是塑膠袋不會分解,人們的使用會使得塑膠袋越來越多,甚至家中飼養的山羊都會去吃塑膠袋而死亡,居民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就拿繩子綁著山羊,不讓他離開。後來這位少女希望這些問題能改善,所以和自己的好友一起把塑膠袋洗乾淨,並且將塑膠袋剪成條狀,並編織成錢包,後來有居民來跟他們買錢包。漸漸地,環境塑膠袋的問題改善了,山羊也可以自由的行動了!
王昱晴2023/8/24 下午 10:42:35
1書名 地球事,我的事:人與自然的永續行動
作者 羅世明, 邱千蕙, 潘俞臻
出版社 布克文化
簡介(摘要)
30多年前,臺灣公害汙染嚴重,遍地垃圾的景象,讓臺灣背負起「垃圾島」的惡名。就在此時,環保署及環保團體陸續成立,政府和民間從法令、制度、教育到志工的推動,讓臺灣的環境徹底改頭換貌。慈濟也在證嚴上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的呼籲下,帶動全球十萬環保志工,投入資源回收,保護大地。臺灣從垃圾島到環保島的成果足為全球表率,值得共同珍惜。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面對當今全球暖化的世紀難題,需要大家再次攜手,以共知、共識、共行的力量,再造臺灣環保奇蹟。
導讀
1990年8月慈濟團體發現很多在垃圾場及海洋中有很多塑膠垃圾,明白這些塑膠產品無法溶解,同時會傷害海洋生態再回到人類的身上。透過環保志工的努力及政府政策的推動,將垃圾資源回收再利用。其中寶特瓶的回收率極高,將寶特瓶清潔後切片鎔融後抽紗並製成衣服,像是刷毛背心是以23個寶特瓶做的;一件保暖機能上衣,是以15個寶特瓶做的,除此之後,寶特瓶還能製成生活用品如文具和遮陽燈帽。
因為塑膠有防水的特性,跟紙類合體變成紙容器,台灣每年消耗80億個紙容器,因為要分離塑膠和淋膜很費力,所以來不及處理的紙容器都會丟進焚化爐,而即使再製環保紙漿時,內層防水塑膠膜需先移除,而這層內膜又形成塑膠垃圾。淨斯人間研發長將回收紙容器之塑膠內膜製成連鎖磚,耐摔耐用。
垃圾的製作無法避免,但讓垃圾資源回收再利用,能達到減少環境汙染及循環經濟的效用。我們應該要以身作則,平時落實資源回收,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保護地球。
林承叡2023/8/24 下午 06:04:50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紙容器為了增加對食物的耐受度,都會在紙容器上增加PE塑膠淋膜,來達到防水防油的目的,讓這些紙容器在回收時,既不算紙類也不算塑膠類,為了要分離紙張與PE塑膠淋膜,需要花費浩大的心力與時間,成本也跟著提高。回收場回收紙容器的意願很低,只能讓紙容器變成垃圾進到焚化爐,這是非常可惜的事,因為紙容器的纖維是很好的再生紙漿原料。台灣每燒掉一噸,就要想辦法再取得一噸新紙漿來做紙,既消耗自然資源也浪費成本。而我們家家戶戶都是整個回收體系的最前線,應該幫這地球做些事,即使我們只是國小二年級和四年級的小學生,小兵也可以立大功。
我們的研究是找出居家紙容器簡易脫膜的方法,分離紙類與淋膜,使紙類能再次進入回收系統,降低樹木砍伐,減低地球媽媽的負擔。
張露芷2023/9/26 下午 07: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