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原住民文化的流失

專題名稱花蓮原住民文化的流失

專題描述1. 研究動機:原住民的文化流失以及居住環境等問題,是社會上不斷探討的議題,我們會選擇以文化流失為主題是因為我們認為一個種族的文化失傳,對於那個種族來說是多麼悲痛的一件事,所以我們希望能藉由相關的文獻及資料,找到最好的文化保存方式。

2. 研究方法:利用查詢的資料,分析文化流失的主要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後,再去思考實現的可能性,經過不斷的討論後,找到防止文化流失的最佳方式。

3. 研究目的:找到原民文化保存的應對方式,防止文化不斷流失。

4. 預期效益:本研究預期能夠供大家了解有關文化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們所提出的相應對策。

隊伍名稱開「原」節流

指導老師羅陽青 

參賽學生許芯瑀 陳威誠 吳恩雅 錡常瑞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潘橋
來源 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描述 近年來,原住民對族群認同的體悟與價值觀逐漸受到重視。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族人身分認同對文化保存意念之影響,以及瞭解文化連結在身分認同與文化保存意念之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為了探討這個議題,本研究以三地門鄉排灣族族人為研究對象,釐清身分認同、文化連結和文化保存意念的關係。研究中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共計回收411 份有效問卷。本研究結論顯示,身分認同對
化保存意念具有正向影響,且由文化連結具身分認同與文化保存意念產生中介的效果,便可以得知文化連結在此研究架構的重要性。因此,三地門鄉排灣族族人若加深身分認同的程度,進而加強對文化連結的意識,才能積極影響文化保存意念。
羅陽青2023/9/28 上午 10:48:36
4作者 胡家瑜
來源 博物館學季刊
描述 長久以來博物館對保存文物的貢獻也確實無可取代。不過,就某些性質的器物而言,其收藏保存過程所蘊藏的意含可能影響到保存的真正意義。對於專門以累積「異文化」器物為目的的民族學收藏而言,就有許多這樣的衝突與矛盾隱含其中。究竟這些收藏是如何形成的?目的是什麼?本文希望從這樣的角度來討論一些民族學收藏背後的因素,包括過去的收藏歷史、人類學的理想以及現代與原住民之間關係的變化對擁有民族學收藏的博物館造成的影響等。針對這些問題的檢討,目的是期望能再深入思考為何保存、為誰保存這些器物和文化?冀望將來的民族學收藏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除了對靜態器物保存的貢獻,和對傳播異文化知識的貢獻之外,還能基於尊重關懷的考慮,達到以「人」為中心的文化保存的目的。
許芯瑀2023/9/24 上午 11:06:34
3作者 張慧端
來源 博物館學季刊
描述 本文指出其產生的背景緣於當時的民權運動與多元文化主義所導致的文化民主化,對原住民而言則具有去殖民化的政治意涵與訴求,並已然成為國際上原住民權利主張的一部分。其導致博物館與學界接納原住民的想法或世界觀,發展新的博物館行事規章,如承認原住民在精神層面上對於文物的擁有與權利,形成一種文物共有的關係,並與原住民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本文並以美國1990 年通過的《原住民墓葬保護與歸還法》為例,呈現其判斷何者應該歸還與否的原則與理念,以及文物歸還與成立原住民或社群博物館、維繫與復興社群認同的關係。並指出考量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延續,國際上關於博物館新的定義已擴展了博物館的概念,即不限於典藏、保存文物,也協助傳統與文化習俗的保存,使博物館有了新的角色與型態。最後並經由國內相關案例,反思國內館藏的經營管理對於館藏文物使用的思維。如何讓館外專業、業餘或相關人士以及地方民眾近用或參與的機制,公共性與隱私性二者之間的權衡與取捨等,是有待解決的課題。
許芯瑀2023/9/18 下午 09:12:28
2作者 鄭安睎
來源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描述 台灣山區在殖民統治時期的隘勇線推進,全面導致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流失;今日山區仍遺留諸多古道、舊社,應積極調查以作為全民的歷史文化資產。本文作者在山區調查期間更發現:若無原住民獵人持續使用,古道、舊社必荒煙蔓草;調查資料與數位典藏是死的,狩獵文化才是原住民古道、舊社「活的」文化保存。
許芯瑀2023/9/18 下午 12:47:02
1作者 陳由瑋
來源 北海道大學文學院
描述 愛努民族為日本的原住民族,其文化資產的特殊性,長年以來被日本政府所
忽視,導致愛努民族文化流失。本文梳理日本文化財 1 保存制度的發展脈絡,探
討國家的文化資產保存制度下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課題。透過二戰前至今愛努
文化財保存概況,發現愛努文化財被視為一般國民或是地方的文化財,被迫適用
於大和民族所訂定的文化財保護制度與思維。本文藉由愛努民族文化財的案例,
反映出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中,維護原住民族主體性的重要性,因此,推動原
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之際,除了尊重族人自發性意願外,仍須落實族人主
導、參與、詮釋、知情同意、告知等權利,讓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回歸民族自決。
許芯瑀2023/9/14 下午 09:19:59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小論文研究進度
說明
9/8~9/24研究歷程和工作進度
吳恩雅2023/9/24 下午 02:26:04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問專家學者時,記錄的內容
說明
提出問題後,將專家的回答的重點整理後記錄下。
許芯瑀2023/9/23 下午 07:22:02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問專家學者
說明
詢問對於原民文化流失的看法,以及文化保存的方式。
許芯瑀2023/9/23 下午 07:03:44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約在林口圖書館討論相關事項
說明
除了找尋書籍,也討論了進度和分工等事項,並且發表各自對議題的看法。
許芯瑀2023/9/21 下午 07:54:17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聽畢業學姊分享相關經歷
說明
畢業的學姊回到學校分享以前的經驗以及建議提供我們參考。
許芯瑀2023/9/18 下午 07:21:59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搜尋參考資料
說明
決定好題目後,就開始尋找關於原民文化流失原因與保存的資料,並一起討論主題內容。
許芯瑀2023/9/18 下午 07:20:26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尋找相關書籍
說明
假日約在林口圖書館,找尋與原住民的文化流失與保存的相關書籍,想透過書中的資料及知識幫助我們完成書面報告。
許芯瑀2023/9/17 下午 08:42:31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討論研究主題
說明
因為原住民文化的保存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議題,並且花蓮也算是原住民的故鄉,所以我們決定以花蓮原住民文化的流失當作小論文競賽的題目,找到流失的原因,且尋找文化保存的最佳方法。
許芯瑀2023/9/17 下午 08:41:29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8作者 吳恩雅
標題 實際做小論文的感想
內容
從這一次的比賽過程當中,我發現小論文並不是像做ppt一樣,只要查查資料,把查到的資料做個總結,打上去就好了。做一個小論文不僅需要許多的資料來驗證、支持我們的想法,還可能需要去圖書館實際查看相關主題的書籍,讓我們的小論文更有說服力,也能夠達到我們這次做這個題目的目的。我希望藉由這次的比賽,能夠讓我有所增長,在未來可以靈活的運用這次學到的事情。

吳恩雅2023/9/24 下午 01:34:20
7作者 錡常瑞
標題 母語的重要性
內容
傳統原住民的文化大多數是由口傳方式達到文化的傳遞,因此在家裡與長輩學習母語、參加部落慶典(通常會搭配樂曲及舞蹈)是文化傳承及保留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旦母語消失、文化也會消失,透過文字、影音、錄音等方法也可讓語言繼續流傳、文化繼續傳承。

錡常瑞2023/9/22 下午 11:11:07
6作者 許芯瑀
標題 書面報告
內容
在製作書面報告的時候,因為是第一次做小論文,所以遇到了不少困難,只能藉由查詢資料和詢問師長來解決我們的困境,在資料查詢中,因為沒有很多人做過相關的主題,所以在找參考論文的時候耗費了不少精力,還好最後還是找到了五篇參考論文;在訪問專家學者的部分也是花了很多時間在尋找能夠讓我們採訪的專家學者,還好採訪過程相當的順利,把這些內容打進書面報告中後,就畫下最後的句點。

許芯瑀2023/9/21 下午 07:50:17
5作者 錡常瑞
標題 參與此次小論文研究的感想
內容
上國中後,很幸運能跟著老師和同學參與小論文的研究,加入這個小論文團隊特別有趣,雖然是第一次接觸「小論文」,有種陌生的感覺,但也因為這次的機會讓我快速的了解研究的架構, 過程中我們前往新北市立圖書館找尋原住民文化書籍,借了幾本書當作參考,這些書的內容豐富且全面,包含族群信仰、祭祀、音樂、歌謠、舞蹈、服飾、身體裝飾、雕刻、建築等各種文化內容,讓我在完成小論文的過程也對原住民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錡常瑞2023/9/20 下午 10:41:03
4作者 陳威誠
標題 我從查詢資料時學習到的事
內容
我從搜尋與瀏覽原住民文化相關文獻中發現,原住民族曾是台灣的主體族群,但到了17世紀後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受限了他們的居住,進而使他們的領域逐漸縮減。這些區域現在主要分佈在台灣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在信仰的部分也與一般人不同,主要是信仰泛靈。同時我也了解到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16族。雖然在這些族群都一同居住在這塊島嶼上,但各族卻都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

陳威誠2023/9/20 下午 09:43:51
3作者 陳威誠
標題 查詢有關原住民文化的網站以及探討原住民文化流失原因。
內容
今天和同隊的組員們討論出關於上網查資料的工作分配,延續上次討論的主題,保留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性,驅使我想要立即找尋原民文化相關的訊息,所以,一回到家,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進行搜尋,我認為這是自己能夠在國中階段奠定研究基礎的好機會。靠著上網查詢資料,我也了解到,其實原住民族的文化早在大航海時代就逐漸地在流失,即使當時來台的西方傳教士是傳授給平埔族及少量的原住民族,但原住民族的人們可能因覺得基督宗教很有趣,而學習基督宗教的文化與信仰,導致其思想及觀念受到影響頗深,以及日治時期殖民政權的干擾,利用非常殘暴的手段,摧毀原住民族的主體與文化,例如:霧社事件。因此,我們要好好保存原住民的文化,否則原住民們可能會失去自己的文化。

陳威誠2023/9/19 下午 09:18:16
2作者 吳恩雅
標題 查詢資料時遇到的問題
內容
因為我們做的題目是有關於原住民的,又要有關文化的保存,和其他的題目來講,我們這個題目文獻和資料是相對比較少的,所有我們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另外為了讓我們的資料更豐富更多元,我們在假日時特地去圖書館查詢更多的圖書,希望能夠對原住民文化的保存方法有更多的幫助。

吳恩雅2023/9/19 下午 07:31:53
1作者 許芯瑀
標題 決定主題
內容
在決定要做原民相關主題後,我們一致認為原住民文化的流失是一個社會上不斷被討論的議題,所以我們決定透過一些參考文獻以及相關資料,找出文化流失的主要原因,並且找到文化保存的最佳方式。

許芯瑀2023/9/19 下午 07:15:37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永續社會系列:文化保存
作者 劉益昌、趙金勇、王嵩山、林會承、林修澈、李台元
出版社 五南圖書
簡介(摘要)
文化這個名詞幾乎見於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但以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為己任的人類學,對於文化有著基本的定義,是指人群因為生存的環境,包括自然、人文等條件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文化體系。臺灣這塊土地既然擁有多樣而複雜的文化,顯然和當代尊重多元文化與保存文化多樣化的世界潮流一致。文化保存的意義顧名思義就是討論文化保存的本質、內涵、作法,以及我國的文化保存狀態。認識與尊重多元文化,使文化的發展過程,得以保存較為弱勢的文化體系,維持臺灣既有文化的多樣化。
導讀
本書集合不同學者的論述,從個人專精的學術領域出發,提出不同類別的文化要素、項目內涵,並提出保存的方式。內容圍繞臺灣多樣文化的保存,不但處理族群的問題,也處理不同時間及文化內容,並與《文化資產保存法》密切相關,同時介紹文化保存的基本邏輯、文化權的概念以及語言保存等範疇。
許芯瑀2023/9/24 下午 04:41:57
4書名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作者 孫大川
出版社 五南圖書
簡介(摘要)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關注原住民、族群問題的你,請看作者如何在彷彿黃昏處境的族群焦慮中,一步一腳印,推動完成今日繁茂的族群建構!經歷了二十年,台灣已臻至族群關係融合和解的境界嗎?本書以歷史、語言、文化與政治為線索,討論台灣原住民近代以來法政主體的變遷與發展,反映了台灣當前政治中的文化、族群與認同問題,並提醒後代持續為夾縫中的族群的存在與發展共同努力。
導讀
這本書記錄了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九年,作者對原住民文化、社會和政治的觀察和期待,是作者告別二十世紀的紀念。以為「時間」是原住民未來命運最大的敵人,瞬息的生滅,淘洗的不只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它也像潮汐一樣,剎那間便沖垮一個民族及文化築起的沙城。
許芯瑀2023/9/24 下午 04:41:41
3書名 飄流的部落
作者 楊士範
出版社 唐山
簡介(摘要)
這幾年,作者試圖了解阿美族人臺北縣都市勞動與社區生活的點滴。到現在,如果算一算,應該有三部曲了。第一部曲,談的是早期阿美族人主要及高比例從事的三個底層的勞動工作:礦工、遠洋漁工及木工。第二部曲,則談臺北縣戰後的幾個阿美族族裔都市新家園〈部落〉的打造歷史。這本書或者可以算是第三部曲,談的是新店溪畔幾個都市「違建」部落的社會生活史。希望透過這本書的書寫與報導,讓一般人知道他們為何要抗爭、為何要就地居住權。

導讀
本書也談阿美族都市想像共同體如何構建的問題、初論從原鄉到都市阿美族親屬關係與制度變化,及新店溪畔有些住戶遷入國宅後的阿美族頭目權力的位階變化。本書是嘗試把社會學、人類學及史學相互對話後的實驗作品。
許芯瑀2023/9/24 下午 04:41:27
2書名 再出發 原鄉之路
作者 王之帆、顏艾玨
出版社 原住民族委員會
簡介(摘要)
保存莫拉克颱風受災地區原住民部落之傳統文化祭典祭儀;建置受災地區原住民部落完整隻文史資料;重塑受災地區原住民部落及永久安置基地支援住民族傳統文化特色。
導讀
溯源尋根,慶典祭儀,藝術文創,文教薪傳。
許芯瑀2023/9/16 下午 08:30:42
1書名 國家、環境治理與原住民族的文化實踐
作者 張珣、許雪姬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簡介(摘要)
全書共9章分成兩大單元。第一單元「國家與環境治理」有5章,集中在國家政策與環境治理議題的不同面向。從清代、日治與戰後至今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所導致原住民族土地權的移轉,由部落集體所有權轉至國家林地或是個人所有,原住民族的獵場流失導致狩獵文化斷層,山田燒墾型態生業方式轉成小米旱田,繼而是水稻水田。無不牽動到原住民族生態環境的改變與相關傳統文化的轉變。近年拜國家頒布推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內的「傳統知識與實踐」之賜,蘭嶼的「水源水渠與水芋田系統」或能有幸得以恢復與保存。第二單元「原住民族文化實踐」有4章,關於族群性與當代文化實踐的不同議題。族群內部的年輕一代運用流行音樂與網路音樂,呈現族語傳承並實踐族群性。戰後因土地與環境使用而「被都市化」南勢阿美社群,其傳統生命經驗又如何與當代資源互相結合轉譯,揉雜成為花蓮地區特有的城鄉原住民生活風貌。居住在屏東沿山地區平埔族馬卡道族,清代以來,漢化頗深,近年正名運動之後,恢復許多平埔族飲食、服飾、文化與宗教儀式,儀式實踐引領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煤源部落的傻瓜農夫提供自然生態教育農園,讓來訪者學習泰雅文化以及品嘗泰雅飲食,摸索部落經濟發展的策略。
導讀
本書關注國家與環境治理。原族民族從日治時代以來與近代國家遭逢後的處境,以及晚近國家民主化後,其權益日漸受到重視,國家從殖民國家到戰後的威權國家,到晚近朝向多元主義,肯認原住民族基本權的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脈絡下,原住民族在國家中,從被動客體到行動主體的轉變。當國家不再是執行鎮壓與剝削的角色,而是以多元文化平等權的原理轉變為在制度上原住民族的賦權與發展成為可能時,原住民族與國家的關係,也逐漸朝向制度參與的伙伴關係而演變。
許芯瑀2023/9/16 下午 06:43:50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早期的研究可以知道原住民族群,因殖民政府的不友善政策與壓迫,導致在身分認同上存在著很大的困境,而近年的研究呈現出年輕一輩的原住民族人,受到多元文化思維的影響下,在主流文化與族群文化之間找到平衡且扯下污名化的標籤。然而,儘管近代原住民族人在身分的認同逐漸明朗化,但對於所屬族群文化的學習 與了解意願並不高,導致文化保存與傳承上的困難,而出現文化斷層。原住民的文化流失以及居住環境等問題正是社會上不斷探討的議題,我們會選擇以文化流失為主題是因為我們認為一個種族的文化失傳,對於那個種族來說是多麼悲痛的一件事,所以我們希望能藉由相關的文獻及資料,找到最好的文化保存方式,讓良好的原住民族文化保存下來,並代代相傳。陳威誠2023/9/28 上午 10: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