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花蓮大地震中建築物毀損原因與耐震建築之探討

專題名稱0403花蓮大地震中建築物毀損原因與耐震建築之探討

專題描述透過文獻探討0206與0403花蓮大地震,造成建築物的倒塌原因。並進行田野考察花蓮市、吉安鄉受損建築樣貌,及已經完成耐震補強建物的考察,期許能讓花蓮脫離地震倒塌的陰霾。

隊伍名稱震撼先鋒

指導老師張玉真 周子宇

參賽學生石謙恩 胡謙謙 張珞栩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利竹涵。李沛軒。 曾珮容。黃于真。
來源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
描述 這項研究的核心目標是提升鋼構造建築物的耐震性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研究團隊采用了高擬真及高精度的有限元素模型,以探討鋼構造建築物在地震下的崩塌行為及災損評估。這是一個複雜而重要的研究領域,涉及多個參數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包括鋼柱的斷面性質、梁柱接頭的接合型式和側撐需求、耐震規範的演進,以及鋼構造的高擬真模擬方法。
首先,研究團隊專注於研究初始幾何缺陷對特殊抗彎矩構架(SMF)的崩塌性能的影響。在製造、運輸和組建熱軋寬翼型鋼材料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初始幾何缺陷,而這些缺陷可能對結構的整體性能產生重大影響。過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冷軋型鋼(CFS)上,對熱軋寬翼型鋼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在特殊抗彎矩構架方面更是罕見。因此,本研究團隊利用高擬真的有限元素模型,對不同假設下的初始幾何缺陷對SMF的崩塌性能進行了量化分析。
研究團隊以一個四層樓的SMF為研究對象,採用了由NIST設計的原型。該構架的設計包括了W24型的深寬翼鋼柱和梁翼切削減弱式的梁柱韌性接頭(RBS)。有限元素模型利用LS-DYNA建立,包含了應變硬化材料模型以模擬鋼材的材料性質。模型中假設了SMF底端為完全固定,通過束制面外位移以模擬側向支撐,同時考慮了構架的P-Delta效應。整個構架模型由96,000個元素組成,其細節和構架原型的更多信息可以參考先前的研究。
透過這項研究,研究團隊期望能夠更好地了解鋼構造建築物在地震下的行為,並提供指導性的建議,以加強建築物的耐震性能,從而降低地震帶來的損失和災害。



胡謙謙2024/5/16 下午 04:36:17
4作者 陳文山 楊志成 楊小青 顔一勤 陳勇全 黃能偉
來源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描述 這篇研究動機主要是關於台灣地形、地質結構和地震活動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因素對於台灣地震災害風險的影響。台灣位於兩個板塊碰撞帶上,地震活動頻繁,因此對地震預測和災害防治的需求迫切。研究者希望通過挖掘槽溝等方法,找到古地震證據,進一步了解過去地震事件的發生情況,從而更準確地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大地震的時間、地點和規模,以及評估地震災害發生的機率。這樣的研究對於台灣地震風險管理和災害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這篇研究計劃的目標是深入研究台灣的活動斷層,特別是車籠埔斷層和新化斷層。透過對古地震的調查和分析,目的是了解這些斷層活動的規律性和歷史上的地震事件。這項研究的理念在於利用古地震資料,探討活動斷層的活動週期和地震規模,以及這些活動對台灣地震災害風險的影響。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調查、槽溝挖掘和地層分析,以確定古地震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和地震規模。這項研究的預期效益是提供更準確的地震風險評估,為台灣地震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透過對活動斷層的深入研究,可以增進對地震活動的理解,提高地震預測的準確性,並有助於制定有效的防災措施和應對策略。台灣的活動斷層似乎具有較短的再現週期,這可能與板塊擠壓活動有關。這提示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理解這種地震活動的機制和影響因素。儘管地震預測仍然是一個挑戰,但透過對古地震的研究,我們可以提供更好的地震預警,以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和災害。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為台灣地震災害風險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貢獻,並強調了科學研究在災害防治中的重要性。我們期待未來更多的研究能夠深入探討地震活動的機制,以提高我們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
張珞栩2024/5/16 下午 04:31:44
3作者 楊維玟。陳鳳庭
來源 防震建築的比較與模擬
描述 這項研究的動機源於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板塊交接處,地震頻繁的地理位置。不論是921強震造成的重大災害還是地震所帶來的持續恐慌,都迫使人們開始深思災害防治的對策。過去的地震資料顯示,建築物倒塌是導致大多數傷亡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項研究針對這一現象展開,包括老式房屋缺乏防震規格以及一些新式設計建築的耐震性。其中,特別聚焦在住宅建築,因為這關係到每個人的居住環境,對個人和家庭的安全至關重要。
研究者希望深入了解如何防止房屋在地震中受損,以及哪些建築結構或建材能夠提供更好的防震效果。此外,他們還想了解到底哪些特殊的防震方式是真正有效的,因為網路上關於此類方法的信息五花八門,但其中有多少是真實可靠的,還需要進行驗證。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研究者通過實驗來檢驗各種防震方法的優劣。這些實驗包括對不同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進行測試,以評估它們在地震中的表現。他們也研究了建築物平面形狀對其防震效果的影響,這一點對於設計更加耐震的建築具有重要意義。
最終,他們的目標是瞭解建築結構對防震程度的影響,評估不同建築材料對防震性能的影響,探究建築物平面形狀對於防震效果的差異,並分析實驗結果與理論模型之間的差異。這些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提出更具體的建議和改進方案,以提升建築物的抗震能力,減少地震災害帶來的損失和傷害,從而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胡謙謙2024/5/16 下午 04:30:16
2作者 邱垂青、 黃毓棠、 楊智宇、 江采蓮
來源 臺北縣立永和國民中學
描述 這篇摘要描述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分為兩部分:實地調查訪問和建築物抗震實驗。在調查訪問中,他們研究了地震的成因、傷害以及現有的防震方法,並調查了各種建築物的類型,以及常見的私自改變建築物結構的現象。在建築物抗震實驗中,研究發現了一些重要的結果,比如牆面挖空、頂樓加蓋、樓層挑高等都可能導致建築物在該處產生弱點,柱子數量相同時,散開時支撐力較弱,不對稱建築物容易倒塌等。研究動機來自於對地震及其對建築物的影響的興趣,以及對建築物耐震性的關注,特別是在地震頻繁的台灣。研究目的包括探訪地震災區,瞭解地震成因及傷害,瞭解各種建築物的類型,調查民間常見的私自改變建築物結構的現象,以及研究這些結構變化對建築物的影響。
這項研究是對地震影響下建築物結構耐震性的一項深入探討。其主要目的在於深入了解地震造成的災害,探究建築物結構的不同變化對其耐震性的影響,以期為提升建築物抗震能力提供寶貴的參考與建議。
首先,透過實地調查訪問,研究團隊致力於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對建築物造成的傷害。他們探訪地震災區,觀察災情,了解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情況,並對災區居民進行訪談,以獲取他們的觀點和經驗。同時,他們也調查了各種建築物的類型,包括住宅、商業建築、公共建築等,以瞭解不同類型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存在的差異。
其次,研究團隊著重調查了民間常見的私自改變建築物結構的現象。這些改變可能包括牆面挖空、頂樓加蓋、樓層挑高等行為,這些改變可能會導致建築物結構的不穩定,增加其在地震中受損的風險。通過對這些現象的調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些改變對建築物耐震性的影響,進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在建築物抗震實驗方面,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以模擬不同情況下建築物的抗震性能。他們發現,一些常見的結構變化,如牆面挖空、頂樓加蓋等,確實會對建築物的整體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使其在地震中更容易受損或倒塌。此外,他們也研究了不同的隔震素材對建築物抗震性能的影響,發現一些隔震素材能夠有效提高建築物的耐震能力。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將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建議,以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些建議可能包括加強對建築物結構的設計和施工監管,加強對民眾的宣傳教育,以及提倡使用高效的隔震素材等。相信這些建議將對提升地震災害防治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於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和傷害。
石謙恩2024/5/16 下午 04:24:59
1作者 葉義本
來源 臺灣地震
描述 這篇文章描述了台灣地震觀測的歷史和現狀,以及在地震活動頻繁的環境中所做的努力。 從古代開始,台灣就常發生大地震,明朝末期以來就有文獻記載。 日本統治時期,於1896年設立台北測候所,並在隨後的年份在台北、台南、澎湖等地裝置了地震儀,開始進行科學化的地震觀測。 1945年台灣光復後,地震觀測網得以繼續運作。 直到1984年,中央氣象局開始使用現代化的高靈敏度電磁式地震儀,並增加了測站密度。 此外,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自1972年起在全台設置了遙測式測震網,大幅提高了地震位置的精確度和可測地震規模的下限。 從1990年10月開始,中央氣象局和中央研究院的地震觀測網合併,目前共有74個地震觀測站。 此外,台灣也開始設置加速度地震儀,以研究都市建築和各種工程建設的抗震性能,以應對地震帶上可能發生的地震。

石謙恩2024/5/13 下午 04:30:53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山海關大樓
說明
山海關大樓位於花蓮縣吉安鄉仁裡五街177號,因0403大地震的強烈震動,建築結構受到了嚴重損壞,外牆上出現了明顯的X形裂痕。這些裂痕顯示出建築物已經失去部分結構穩定性,可能危及安全。經過專家評估後,該大樓需進行抗震補強工程,以加強結構的抗震能力,避免未來可能發生更大的危險,確保居民和使用者的安全。
張珞栩2024/9/26 下午 09:26:00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漁港
說明
從圖片中可以明顯看到,這裡的水位大幅下降,原因是因為0403大地震造成陸地抬升約45厘米,導致船隻無法順利靠岸。船員為了上岸休息,不得不伸長梯子,但這也使得上下船變得極其危險。一個不小心,便可能失足落水,增加了意外發生的風險。因此,地震後的地形變化對船員的日常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挑戰。
張珞栩2024/9/26 下午 09:24:58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華王大飯店(路易莎)
說明
路易莎咖啡廳才剛開幕,本應帶來新的活力與熱潮,卻不幸遇上了0403大地震。由於建築設計缺乏足夠的防震措施,整棟建築在強烈的地震中損毀嚴重,最終無法避免倒塌的命運。經過當局檢查後,咖啡廳被列為危險建築,並收到紅單強制拆除通知,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令剛起步的事業瞬間瓦解,無法再續未來。
張珞栩2024/9/26 下午 09:23:49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潔西艾美渡假酒店
說明
潔西艾美酒店雖然剛開幕,但面對0403地震的考驗,結構雖然堅固,還是難以避免牆面損壞。這樣的情況對於一個新開的酒店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希望酒店能夠迅速修復損壞,並加強防災措施,確保未來的客人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享受他們的入住體驗。對於旅客來說,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
石謙恩2024/9/26 下午 09:03:06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花蓮兆豐銀行
說明
兆豐銀行能夠在0403大地震中安然無恙,確實得益於0206大地震後的結構補強措施。這樣的前瞻性規劃不僅保護了銀行的資產,也讓員工和顧客在災難中感到更加安心。這種應對能力展現了企業的責任感與對社會的承諾,希望未來更多的機構能夠效法這種做法,強化防災措施,為社會帶來更多安全感
石謙恩2024/9/26 下午 09:01:01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天王星大樓
說明
0403地震的影響真是令人心痛,天王星大樓的倒塌在寧靜的早晨中突如其來,讓許多人措手不及。政府迅速反應,決定在4月17日拆除完這座受到嚴重損壞的建築,這對於安撫恐慌的居民來說是個必要的措施。希望之後能有更好的防災規劃,讓大家的生活能夠恢復平靜
石謙恩2024/9/26 下午 08:59:39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7-11權營門市
說明
7-11權營門市在0403大地震中遭到強烈襲擊,加上原本結構就沒有特別加強,導致房屋結構受損,需進行耐震補強才能繼續營業。
胡謙謙2024/9/26 下午 07:24:15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東大門前的房子
說明
這棟房子也因爲0403地震的緣故,已被拆除,跟天王星大樓相比,路面不平的原因是因為他是私人拆除,並不是政府拆除,所以不會有柏油路,現在夷為平地。
胡謙謙2024/8/31 下午 03:01:05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8作者 張珞栩
標題 魔鬼藏細節ᅵ 房子真的耐震嗎? 買屋看屋專家教你怎麼做
內容

這篇文章對於台灣地區地震防範及建築抗震技術提供了深入且實用的解說,讓我對於選擇安全的住宅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首先,文章從介紹地震常見的抗震方式入手,包括耐震、制震和減震,明確區分了這些概念。這對於我們理解建築物在地震發生時的不同防護層次很有幫助。
其次,文章強調了消費者在購屋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從查看建築文件、了解建築材料到諮詢專家和考慮建築歷史,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建議。特別是要求建商提供證明文件以及了解建築物的地基深度、結構加固等細節,這些都是確保自身安全的重要步驟。
此外,文章還提及了中古屋改造和透天厝耐震性能的相關問題,使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到這些情況可能對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造成的影響。
最後,文章給出了購屋時的具體指南,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非常實用。提醒我們要選擇信譽優良的建商,避免挑選某些建築型態,並關注建築物的抗震等級和地點的防震係數等細節。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讓我對於如何在購屋時確保建築物真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於生活在地震多發地區的我們來說,這是一份極為寶貴的指南,也提醒了我們在選擇居所時要格外謹慎,以確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在面對地震頻繁的台灣,選擇一個安全的住所至關重要。這篇文章從介紹地震常見的抗震方式到提供購屋時的具體指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理解建築抗震技術的機會。透過了解耐震、制震和減震的差異,我們能更清晰地評估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同時,從查看建築文件到了解建築材料,再到諮詢專家和考慮建築歷史,這些都是確保選擇安全住宅的重要步驟。因此,無論是購屋者還是建築商,都應該將安全置於首位,以確保我們的家庭和社區在地震中能夠更加安全。這篇文章提供的指南對我們做出明智選擇至關重要,也提醒了我們要格外謹慎,以確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張珞栩2024/5/9 下午 05:07:00
7作者 張珞栩
標題 3大抗震方式比較: 抗震、減震、隔震大不同
內容

這篇關於建築抗震技術的文章讓我對選擇市面上新建案的抗震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過介紹了抗震、減震和隔震三種主要的抗震方式,我明白了不同的技術如何影響建築物的抗震能力,以及在面對地震風險時,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首先,文章提到了抗震技術的基本概念,即建築主體樑柱結構對地震的承受能力。這包括結構設計、材料品質、綁紮工法等因素,並且符合相關的建築法規。然而,除了基本的抗震結構之外,還介紹了減震和隔震技術,這些技術能夠進一步增強建築物的抗震能力。
對於減震技術,文章提到了制震壁和阻尼器等裝置,這些裝置可以幫助建築體承受較小的地震壓力,並有效地減少搖晃。而隔震技術則是通過轉移地震波的方式,達到隔絕地震效果,這對於保護建築物結構更為重要。
這篇文章也提到了建築法規的演變,從最早的建築技術規則到後來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建築法規不斷地修訂,以提高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性和耐震能力。
通過這篇文章,我深刻理解到選擇一個合適的抗震技術對於保護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重要性。不僅要考慮當地的地震風險和建築物的用途,還要了解不同技術的優缺點,以及其符合的建築法規。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做好地震防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帶來的影響。

張珞栩2024/5/9 下午 04:55:33
6作者 胡謙謙
標題 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內容
地震工程界有句老話:「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這句話當然不是絕對,因為地震引發的山崩、海嘯一樣會致命,但不可否認,地震時大部分的傷亡都是因建築倒塌或嚴重損毀所造成。確實一九○六年梅山地震與一九三五年新竹—臺中地震造成上千人死亡的主因,就是當時普遍的土角厝建築耐震能力太差,雖然日本殖民政府因此不再將土角厝列為合法建築,但因民眾普遍經濟能力不高,實務上無法禁止繼續使用、興建。直到九二一地震前,全臺灣建築總數還有約五% 是土角厝,但住在這五% 土角厝中的居民,卻占了九二一罹難者總數的四一%。
1.鋼筋混凝土建築也不安全?:在地震中,另外有 二八% 的罹難者,是居住在理應較為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中。那麼為何鋼筋混凝土建築在九二一地震中會被破壞得如此嚴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軟弱層」的問題,臺灣因氣候炎熱多雨,沿著馬路或街道興建的街屋通常會有騎樓供行人遮陽避雨,這類建築形式一樓與道路平行方向的牆壁量本就較少,早期甚至還有一種連柱子都沒有的懸臂式騎樓,導致底層耐震能力不佳,而街屋一樓常做為店鋪使用,商家為了展示商品、打造開闊的賣場空間,常會把隔間牆敲除,這種種原因使得一樓成為整棟建築最脆弱的軟弱層,地震發生時最先受到破壞,因此九二一地震後處處可見一樓整個被壓垮而矮了一截的房屋。施工品質不良或監工不實是另一個使屋倒房塌的重要因素,由於搭接處是柱子相對脆弱的地方,鋼筋混凝土構造施工規範中,對於鋼筋的搭接長度、位置都有要求,有些在九二一地震中倒塌的建築就有鋼筋搭接長度不足、或相鄰主筋搭接位置沒有錯開的問題,臺北新莊「博士的家」大樓就是一例。其他如箍筋間距過寬、兩端僅彎折九十度而未伸入混凝土中的施工方式,都容易使箍筋在地震時鬆脫,導致混凝土崩落,進而使房屋倒塌。
2.耐震規範不完備,可能也是建築倒塌原因:不可否認,人為因素是九二一地震中大量建築倒塌的原因之一,不過不一定所有受損的建築都是故意偷工減料,也可能與早期耐震規範尚不完備有關。在探討耐震規範沿革前,必須先有一個觀念,那就是不管遭遇多大地震,都完全不會受損的建築並不存在,就算技術上有可能做到,經濟上也不允許,因此耐震規範是以「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則訂定的。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

胡謙謙2024/5/9 下午 04:50:17
5作者 張珞栩
標題 獨/0403地震起因「45公里長斷層」!學者揭「地表沒破裂」3原因
內容
花蓮0403規模7.2強震震撼全台,身為花蓮人的我們也被嚇得魂飛魄散,這次地震的規模比之前的一些重大地震還要強大,但卻沒有造成像以往那樣的嚴重破壞,這讓人感到意外但也慶幸。通過對這次地震的原因和影響進行分析,我對地震背後的地質現象和應對措施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首先,地震的發生機制是複雜而多樣的。這次地震的原因是海岸山脈下的一條斷層破裂,可能延伸到海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在陸地上發生。這樣的位置和深度使得地表破裂的情況相對較少,從而減輕了地震的破壞程度。然而,儘管地表沒有明顯的破裂,但通過衛星和GPS觀測,發現了沿海地區地面的抬升,這也說明了地震對地質構造的影響。
其次,這次地震的輕微破壞也提醒我們地震防範和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儘管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相對較輕,但仍然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恐慌和不安。因此,及時的地震預警系統和有效的防災措施是至關重要的,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和傷害。
最後,對地震現象的深入研究對於未來的地震預測和防範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這次地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發生的機制和規律,為地震預測和防範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總之來說,花蓮0403地震雖然是一次不幸的自然災害,但在沒有造成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啟示。通過加強地震科學研究和防災減災工作,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和傷害。

張珞栩2024/5/9 下午 04:47:36
4作者 石謙恩
標題 一次搞懂「耐震」、「制震」、「免震工法」,三項抗震工法誰能制霸
內容
近年地震災情頻傳,掀起大眾媒體對「耐震宅」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制震效果、免震設備等討論,「阻尼器」、「制震壁」、「耐震係數」、「抗震等級」,面對這些專有名詞,你真的明白了嗎?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這種地質位置使得台灣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也面臨著頻繁的地震活動。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平均發生上百次有感地震,大多數民眾對於輕微的地表搖晃已經司空見慣。然而,正是因為這種「習慣」,使得大眾對地震失去了警覺性,錯失了預防的重要時機,從而導致了重大的損害。
在台灣,地震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性的自然現象,人們對於地震似乎已經麻木了。他們可能會因為經歷過許多次輕微地震而對地震感到漠不關心,甚至以為它們不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然而,地震的威力是巨大而不可預測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地震的存在,更不能因為習以為常而忽略地震的警示。對於地震,我們應該保持警覺,時刻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災害。我們應該加強地震防災意識,學習如何在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和家人,並且積極參與地震防災的相關訓練和演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地震來臨時做出及時而有效的應對,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石謙恩2024/5/9 下午 04:43:11
3作者 胡謙謙
標題 地震預測行不行:地震前兆研究
內容
1.地震的災害:綜觀 1900 年以天然來災害事件的死亡人數排名,第一名的確不是地震災害(根據統計資料,目前死亡人數最多的是發生在 1931 年的江准水災,造成約莫 200 萬人死亡)。但以前十名來說,地震災害就佔了一半了,分別是:2010 海地地震 31 萬人、2004 年印度洋大地震 30 萬人(南亞大海嘯)、1920 年海原大地震 27 萬人、1976 年唐山大地震 24 萬人以及 1923 年關東大地震 14 萬人。(何其恩。2023/12/16 )
2.地震前兆的線索:地震發生前會有什麼現象呢?首先要探討地震發生的原因及過程。撇除火山爆發、隕石撞擊、人為活動⋯⋯等因素,世界上多數地震都是由斷層錯動產生的。
因為地球板塊無時無刻都在運動,當一個區域基於一些因素而鎖定,地層就會持續的累積應力。某處發生形變、岩石產生破裂,而使地層回彈,就是地震發生的物理過程。
在這個假設下,地震要發生前必須要有應力累積,這就是地震前兆的第一個突破口。如果我們能觀察、監測到異常的應力變化,或許我們就能推測地震什麼時候可能發生。
當然,應力畢竟是一種能量,我們需要藉由其他方式去觀測、計算。
大地應力的來源大多是板塊移動,換句話說,監測地表位移就是檢驗大地應力結構的方法之一。
3.大地測量:測量大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出露的斷層兩側加上應變計(應力計)、潛變計⋯⋯等測量儀器,像是在大坡國小裡就能看到裝在池上斷層兩側的潛變計。日本地震學家坪川家恒曾經提出的「地殼異常持續天數」與「下一個可能發生的地震規模」的關係式。
隨著科技的進步,遙測技術也應用在大地位移場的監測。一部分的科學家把注意力放在遙測資料上,它可以更大範圍了解整體地塊移動情況,克服難以部署設備的困境,像是 GNSS、InSAR⋯⋯等方法,不過它們的缺點就是解析度有限。
4.地下水監測:有時候深部的變化沒辦法直接反映在地表形變,這時我們就需要參考其他數據。地下水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主要可以分成兩個指標:地下水位變化、地下水成分變化。
5.異常的微震數量:在應力累積的階段,斷層上小小的破裂也會產生地震,這些破裂可能隨著應力累積而持續增加,地震數量也會增加直到主震發生。在中國海城地震發生前,就曾經觀測到微震的數量突然增加。
6.從有形到無形:應力改變除了影響到在壓力表現之外,同時也可能改變岩石的磁感率。這時我們就有機會藉由觀測大地電場及磁場的改變,尋找地震前兆的線索。
7.太空也有地震前兆:擴大來看,電磁場異常還會影響遠在太空中的電離層。921 集集大地震前三天,臺灣上空的電離層濃度相較於前 15 天的中位數有降低的趨勢;在四川大地震前也曾經觀測到四川地區上空的電離層濃度明顯減少。
8.地震前兆的其他可能性:當然有人會問:「以前聽過動物行為異常也代表有大地震發生,難道動物行為不能當作地震前兆嗎?」
現在科學家也沒辦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動物的行為機制太複雜了!可能某些物種能捕捉到人類無法發現的前兆,但現在階段我們真的不能確認,今天冬眠的蛇大量跑出洞穴,是因為有地震要發生?還是有其他環境因子?或者牠們只是心情不好想要透氣而已?
這些可能的方法,需要靠更多跨領域科學家們合力研究,將可能的原因及現象一一分析,未來十年、二十年後,或許地震前兆研究可以更完整、更多元。
9.地震前兆的困境與展望:1. 地層結構比想像中的還要複雜,增加許多不確定性。2. 一百條斷層有超過一百個可能的物理模式。

胡謙謙2024/5/9 下午 04:36:44
2作者 石謙恩
標題 耐震、減震、隔震?一次搞懂建築耐震原理!
內容
地震很恐怖,也有很多房屋受損,若地震不能避免,那應該有避免地震倒塌的房屋吧。
地震工程科技的持續發展是為了因應現代都市化所帶來的挑戰。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我們必須不斷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地震可能帶來的威脅。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張,建築物的高樓化和交通道路的日益繁忙,地震安全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地震工程科技涵蓋的範疇十分廣泛,從建築物的耐震設計到橋梁、電力設施、水利設施、通訊系統等各個方面。在建築物方面,科學家們不斷探索使用更加堅固和彈性的建築材料,以及設計更加智能和靈活的結構,從而使建築物能夠在地震發生時保持穩固並減少損壞。此外,通過模擬地震情況和進行工程實驗,科學家們也在不斷提升建築物的耐震性能。
在交通設施方面,橋梁和隧道的耐震設計尤為重要。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先進的工程材料和技術,設計出能夠抵禦地震衝擊的結構,確保交通設施在地震發生時能夠繼續運作,從而保障城市交通的暢通。
此外,地震工程科技也應用於電力、水利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防震設計。這些設施對於城市的運作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具備良好的耐震性能。科學家們不斷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技術,提升這些基礎設施的防震能力,確保在地震發生時能夠迅速恢復正常運作。
除了實體設施的防震工程外,地震科技還包括地震監測和預警系統的研發。通過部署地震監測儀器和利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科學家能夠及早發現地震的跡象,提前預警,讓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應對措施,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
總的來說,地震工程科技的持續發展是為了保障城市的安全和穩定。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創新,以因應地震帶來的挑戰,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石謙恩2024/5/9 下午 04:36:24
1作者 石謙恩
標題 【災情彙整】0403花蓮地震橋斷樓塌 累計13死1000多傷
內容
我們住在花蓮,0403大地震帶來的災害許多,讓許多住在危樓的人無家可歸,也讓我們搖的心煩意亂,0403年的大地震對花蓮以及台灣其他地區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損失。這場災難不僅摧毀了建築物,也摧毀了許多人的生活。在花蓮,許多人因為房屋倒塌而無家可歸,面對著無助和絕望。蘇花改道路的坍塌導致了交通受阻,使得救援和支援難以抵達受災地區,造成更多的困境和悲劇。
太魯閣國家公園,這片我們引以為傲的自然寶藏,也遭受了嚴重的損壞,許多遊客和當地居民不幸喪生或受傷。公園被迫封閉,成為一片哀傷和荒涼。這次地震讓人們對於自然的威力和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提醒我們要更加珍惜和保護身邊的環境。
在台北,捷運停駛導致了大量的人群滯留和交通混亂,城市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此外,還有許多小型災情,例如自來水斷供、房屋受損、廣告牌倒塌等,顯示了這次地震對社會生活造成的全面影響。
儘管這場地震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傷痛,但我們也看到了人們的團結和努力。在災難面前,人們相互扶持,無私奉獻,展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救援隊伍不辭辛勞地進行搜救和救援工作,志願者們積極參與到災後重建中,希望能給受災者帶來一絲溫暖和希望。
這次地震是一個警醒,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災害防範和應急預警工作,加強建築結構的抗震能力,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和事,懂得感恩和珍惜每一天的平安。希望我們能夠從這次災難中吸取教訓,更加堅強地走過未來的每一個挑戰。

石謙恩2024/5/9 下午 04:27:51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地震100問
作者 潘昌志
出版社 親子天下
簡介(摘要)
回答各種有關於地震、海嘯、防震知識、火山和地球的問題,讓大家了解各種知識。例如:1.地震。地震是地球上地殼中岩石的突然斷裂或移動所引起的震動或因地殼板塊的運動引起。地震的強度通常用地震震級來衡量,這是根據地震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上的振幅來確定的。地震可能會導致房屋倒塌、土地滑坡、火災和傷亡。因此,建築物的抗震設計和地震應急計劃非常重要。2.海嘯。海嘯是海洋中的大規模水浪,速度在深海中可達每小時800公里(約500英里),但當它們接近陸地時,速度會減慢並增加高度。可能對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包括洪水、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因此,沿海地區的居民應該了解海嘯預警系統並遵從當地當局的指示。

導讀
這本書將探討地震、海嘯、防震知識、火山以及地球相關的重要主題。從地球內部的岩漿運動到地震引起的地質變化,再到海嘯對沿海地區的影響,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自然現象。此外,我們將介紹如何在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以及如何有效地監測和預防火山爆發的方法。通過本文,讀者將獲得豐富的知識,加深對地球活動及其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的理解。

胡謙謙2024/8/31 下午 03:19:43
4書名 地震斷層與岩土力學
作者 廖日昇
出版社 五南
簡介(摘要)
近年來,地震災害頻頻發生,從中國大陸、台灣、日本、伊朗到印尼等地都遭受了巨大的破壞。與此同時,專家學者們也紛紛預測,未來30年內,美國隨時都可能遭遇強烈地震的襲擊。這些地震事件不僅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也提醒著我們地球的地殼活動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因此,為了將地震可能帶來的災害降到最低,除了對地震的發生與預測必須有充分的理解外,地震的監測更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地震監測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地殼運動、地震前兆信號等數據,能夠提前預警並及時發布地震警報,為人們提供寶貴的逃生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除了加強地震監測系統之外,人們還需要注重建設抗震設施、加強地震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的地震防範意識和自救能力。同時,政府、學術界和社會各界應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地震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提升地震預警和防災減災的水平,為人類社會的安全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地震無情,但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手段和全社會的努力,減少其可能造成的破壞,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導讀
這篇文章指出了近年來地震災害頻繁發生的趨勢,從中國大陸、台灣、日本、伊朗到印尼等地皆遭受了巨大的破壞,並預測未來30年內美國也可能遭受強烈地震。為了減少地震帶來的災害影響,人們需要加強地震監測工作,實時監控地殼運動和前兆信號,以提前預警並發布警報,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除了加強監測,還需要注重地震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的防範意識和自救能力。同時,建設抗震設施也是至關重要的。為了更有效地應對地震災害,政府、學術界和社會各界需要加強合作,推動地震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以提升預警和防災減災的能力。這段文字呼籲全社會關注地震災害,共同努力保障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石謙恩2024/8/31 下午 03:16:42
3書名 神奇樹屋小百科14地震與海嘯
作者 瑪麗‧波‧奧斯本、娜塔莉‧波‧博以斯
出版社 小天下
簡介(摘要)
《逃出大海嘯》是傑克和安妮在夏威夷群島遭遇地震和海嘯後的生存冒險故事。回家後,他們開始了對地球變動和天然災害的深入研究。他們探討了許多問題,如何地震和海嘯發生的原因,火山形成的過程,科學家是否能夠預測災害,以及人們應對災害時的應對策略。
透過這本書,讀者將跟隨傑克和安妮的足跡,探索自然的力量。他們將了解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天然災害如何改變地球的地形和地貌。書中除了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外,還穿插著精彩的照片、插圖和有趣的知識,使讀者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奧秘。
通過這本書,讀者不僅能夠享受一場刺激的冒險之旅,還能夠學習到有關地球科學和災害預防的知識。這將有助於激發讀者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並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促使他們更加關注和保護我們珍貴的地球家園。

導讀
《逃出大海嘯》帶領讀者跟隨主角傑克和安妮的冒險旅程,他們在夏威夷群島經歷了地震和海嘯的威脅後,回家開始了一場對自然災害的探索之旅。書中涵蓋了許多引人入勝的問題,如為什麼地震和海嘯會發生,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是否能夠預測這些災害,以及應對自然災害時的應對策略。
透過精彩的故事情節、生動的插圖和豐富的知識,讀者將深入了解地球科學和災害預防的重要性。書中不僅呈現了自然災害對地球地形和地貌的影響,還強調了保護地球、預防災害的重要性。通過這本書,讀者將獲得對自然力量的更深入理解,並被激勵關注和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這是一本既刺激又富有教育意義的讀物,能夠啟發讀者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奧秘。
石謙恩2024/8/31 下午 03:15:04
2書名 神奇酷地理5:翻天覆地的地震
作者 阿妮塔.加奈利
出版社 小天下
簡介(摘要)
全世界第一部地震儀由中國古代科學家張衡於公元132年發明。地震常發生於地球板塊交界處,如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地震帶等。這是因為地球的板塊在不斷移動,導致構造變動,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地震時,應迅速找到安全地點,如開闊空地或牆角,並保護頭部。遠離易傾倒物品,如玻璃、大型家具等,避免受傷。《翻天覆地的地震》一書匯集了最酷的探險故事和最神奇的答案。它探索了地震的起源、影響和預防方法。地震是一種令人震撼的自然力量,能在短時間內摧毀整個城市,甚至撕裂大地,破壞力甚至超過原子彈。身處臺灣等地,常受地震襲擊,了解地震的形成原理、預測方法和可能的災害是至關重要的。相信你已迫不及待,準備感受地震的翻天覆地之威力,用科學的角度冷靜面對地震!

導讀
《神奇酷地理5:翻天覆地的地震》帶領讀者探索地球上最震撼的自然現象之一。地震是地球表面釋放能量的結果,其破壞力之大,令人咋舌。本書將帶你穿越時空,探索地震的起源、影響和防範方法。
首先,我們將了解地震的起源。全世界第一部地震儀由中國古代科學家張衡於公元132年發明,這標誌著對地震的監測和研究的開端。我們將探討地震發生的原因,例如地球板塊的移動和構造變動,以及板塊邊界處的地質活動,如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地震帶。
其次,我們將深入了解地震的破壞力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地震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摧毀城市,甚至撕裂大地,其影響之廣泛令人震驚。我們將探討地震可能引發的災害,如火山噴發、海嘯等,以及應對這些災害的方法。
最後,我們將探索預測地震的方法。雖然目前尚無法完全精準地預測地震,但科學家們正在不斷努力改進預測技術,以提高對地震的預警能力。我們將了解目前的預測方法以及應對地震時的自救逃生技巧。
《神奇酷地理5:翻天覆地的地震》將為你揭示地震背後的奧秘,探索其酷炫之處,並提供面對地震時的科學應對之道。讓我們一起體驗地震帶來的震撼與挑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張珞栩2024/8/31 下午 03:12:16
1書名 地震:火環帶上的台灣
作者 林書帆, 黃家俊, 邱彥瑜, 李玟萱, 王梵
出版社 春山出版
簡介(摘要)
這本書以九二一地震為核心,深入探討了這場災難對臺灣自然環境和社會結構的衝擊。透過對車籠埔斷層的錯動和能量釋放的分析,揭示了地震災害的根源。活動斷層是板塊構造作用的必然結果,而九二一地震正是在這種板塊運動下,斷層錯動引發了地殼能量的猛烈釋放,從而導致了巨大的災難。
九二一地震之所以造成如此巨大的災害,除了地震本身的強度和規模外,還涉及到臺灣地區的地質構造和城市化程度。地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造成的破壞往往更為嚴重,而臺灣的地質特點又使其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響。因此,九二一地震所造成的災害不僅僅是地震本身的影響,還反映了臺灣社會和城市化過程中的脆弱性。
此外,這本書還從全球和臺灣其他重要地震事件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地震災害對國際科學合作和社會重構的影響。地震災害往往超越國界,需要國際間的合作來共同應對。而透過對不同地震事件的比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對不同地區和社會的影響,從而提出更有效的應對策略和重建方案。
總的來說,這本書通過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討,重新詮釋了九二一地震及其他地震事件的意義,並提出了對於地震災害應對和社會重構的深刻思考。

導讀
這本書可以深入探討九二一地震對臺灣的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首先,可以討論地震對地理環境的改變,包括地表地形的變化、山崩地裂對生態系統的衝擊,以及地震引發的海嘯對海岸線的影響。進一步探討地震對社會和經濟的衝擊,如房屋倒塌、基礎設施損壞、農業和旅遊業等產業的損失,以及對人口流動和社會結構的影響。
此外,地震也對於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可以討論地震預警系統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地震科學家如何利用地震資料來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和地震活動的規律。同時,探討地震災後重建和災害管理的策略,以及國際間在地震科學研究和災害應對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最後,可以透過文學作品、藝術創作和紀念活動等方式來探討地震在文化上的意義和記憶。地震事件往往會成為一個社會共同的記憶,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因此,透過多角度的探討,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地震事件對於臺灣社會、環境和科學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胡謙謙2024/5/20 下午 05:10:17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依據2018年0206花蓮強震倒塌大樓的位置,專家學者推測地震發生與米崙斷層有重大的關聯。 2024年0403花蓮大地震可能由近海的北北東走向之左移形式斷層錯動所造成,推測屬於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到琉球島弧下方的板塊邊界活動所致。
花蓮縣大多數的國中小建築均已完成耐震補強的修建或重建,如鄰近0403地震受損建物的花崗國中(軒轅路華王飯店附近)、明禮國小(藍天麗池飯店附近)、宜昌國小(麥當勞吉安店、山海關大樓附近),進行加固柱子(擴柱)、牆體(剪力牆及翼牆)或增設支撐結構(鋼斜撐框架),或使用加強材料來提升建築的抗震性能,才能避免4 月 3 日 7 時 58 分主震時沒有造成學校建物損壞,維護學校師生的安全,實屬不幸中之大幸。這些耐震補強措施有效提升了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減少了地震對建築物造成的損害。
石謙恩2024/9/26 下午 04: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