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花蓮大地震中建築物毀損原因與耐震建築之探討
專題名稱 | 0403花蓮大地震中建築物毀損原因與耐震建築之探討 |
專題描述 | 透過文獻探討0206與0403花蓮大地震,造成建築物的倒塌原因。並進行田野考察花蓮市、吉安鄉受損建築樣貌,及已經完成耐震補強建物的考察,期許能讓花蓮脫離地震倒塌的陰霾。 |
隊伍名稱 | 震撼先鋒 |
指導老師 | 張玉真 周子宇 |
參賽學生 | 石謙恩 胡謙謙 張珞栩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8 | 作者 張珞栩 標題 魔鬼藏細節ᅵ 房子真的耐震嗎? 買屋看屋專家教你怎麼做 內容 這篇文章對於台灣地區地震防範及建築抗震技術提供了深入且實用的解說,讓我對於選擇安全的住宅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首先,文章從介紹地震常見的抗震方式入手,包括耐震、制震和減震,明確區分了這些概念。這對於我們理解建築物在地震發生時的不同防護層次很有幫助。 其次,文章強調了消費者在購屋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從查看建築文件、了解建築材料到諮詢專家和考慮建築歷史,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建議。特別是要求建商提供證明文件以及了解建築物的地基深度、結構加固等細節,這些都是確保自身安全的重要步驟。 此外,文章還提及了中古屋改造和透天厝耐震性能的相關問題,使我們更全面地了解到這些情況可能對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造成的影響。 最後,文章給出了購屋時的具體指南,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非常實用。提醒我們要選擇信譽優良的建商,避免挑選某些建築型態,並關注建築物的抗震等級和地點的防震係數等細節。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讓我對於如何在購屋時確保建築物真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於生活在地震多發地區的我們來說,這是一份極為寶貴的指南,也提醒了我們在選擇居所時要格外謹慎,以確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在面對地震頻繁的台灣,選擇一個安全的住所至關重要。這篇文章從介紹地震常見的抗震方式到提供購屋時的具體指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理解建築抗震技術的機會。透過了解耐震、制震和減震的差異,我們能更清晰地評估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同時,從查看建築文件到了解建築材料,再到諮詢專家和考慮建築歷史,這些都是確保選擇安全住宅的重要步驟。因此,無論是購屋者還是建築商,都應該將安全置於首位,以確保我們的家庭和社區在地震中能夠更加安全。這篇文章提供的指南對我們做出明智選擇至關重要,也提醒了我們要格外謹慎,以確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 張珞栩 | 2024/5/9 下午 05:07:00 |
7 | 作者 張珞栩 標題 3大抗震方式比較: 抗震、減震、隔震大不同 內容 這篇關於建築抗震技術的文章讓我對選擇市面上新建案的抗震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過介紹了抗震、減震和隔震三種主要的抗震方式,我明白了不同的技術如何影響建築物的抗震能力,以及在面對地震風險時,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首先,文章提到了抗震技術的基本概念,即建築主體樑柱結構對地震的承受能力。這包括結構設計、材料品質、綁紮工法等因素,並且符合相關的建築法規。然而,除了基本的抗震結構之外,還介紹了減震和隔震技術,這些技術能夠進一步增強建築物的抗震能力。 對於減震技術,文章提到了制震壁和阻尼器等裝置,這些裝置可以幫助建築體承受較小的地震壓力,並有效地減少搖晃。而隔震技術則是通過轉移地震波的方式,達到隔絕地震效果,這對於保護建築物結構更為重要。 這篇文章也提到了建築法規的演變,從最早的建築技術規則到後來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建築法規不斷地修訂,以提高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性和耐震能力。 通過這篇文章,我深刻理解到選擇一個合適的抗震技術對於保護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重要性。不僅要考慮當地的地震風險和建築物的用途,還要了解不同技術的優缺點,以及其符合的建築法規。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做好地震防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災害帶來的影響。 | 張珞栩 | 2024/5/9 下午 04:55:33 |
6 | 作者 胡謙謙 標題 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內容 地震工程界有句老話:「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這句話當然不是絕對,因為地震引發的山崩、海嘯一樣會致命,但不可否認,地震時大部分的傷亡都是因建築倒塌或嚴重損毀所造成。確實一九○六年梅山地震與一九三五年新竹—臺中地震造成上千人死亡的主因,就是當時普遍的土角厝建築耐震能力太差,雖然日本殖民政府因此不再將土角厝列為合法建築,但因民眾普遍經濟能力不高,實務上無法禁止繼續使用、興建。直到九二一地震前,全臺灣建築總數還有約五% 是土角厝,但住在這五% 土角厝中的居民,卻占了九二一罹難者總數的四一%。 1.鋼筋混凝土建築也不安全?:在地震中,另外有 二八% 的罹難者,是居住在理應較為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中。那麼為何鋼筋混凝土建築在九二一地震中會被破壞得如此嚴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軟弱層」的問題,臺灣因氣候炎熱多雨,沿著馬路或街道興建的街屋通常會有騎樓供行人遮陽避雨,這類建築形式一樓與道路平行方向的牆壁量本就較少,早期甚至還有一種連柱子都沒有的懸臂式騎樓,導致底層耐震能力不佳,而街屋一樓常做為店鋪使用,商家為了展示商品、打造開闊的賣場空間,常會把隔間牆敲除,這種種原因使得一樓成為整棟建築最脆弱的軟弱層,地震發生時最先受到破壞,因此九二一地震後處處可見一樓整個被壓垮而矮了一截的房屋。施工品質不良或監工不實是另一個使屋倒房塌的重要因素,由於搭接處是柱子相對脆弱的地方,鋼筋混凝土構造施工規範中,對於鋼筋的搭接長度、位置都有要求,有些在九二一地震中倒塌的建築就有鋼筋搭接長度不足、或相鄰主筋搭接位置沒有錯開的問題,臺北新莊「博士的家」大樓就是一例。其他如箍筋間距過寬、兩端僅彎折九十度而未伸入混凝土中的施工方式,都容易使箍筋在地震時鬆脫,導致混凝土崩落,進而使房屋倒塌。 2.耐震規範不完備,可能也是建築倒塌原因:不可否認,人為因素是九二一地震中大量建築倒塌的原因之一,不過不一定所有受損的建築都是故意偷工減料,也可能與早期耐震規範尚不完備有關。在探討耐震規範沿革前,必須先有一個觀念,那就是不管遭遇多大地震,都完全不會受損的建築並不存在,就算技術上有可能做到,經濟上也不允許,因此耐震規範是以「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則訂定的。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大概內容。 | 胡謙謙 | 2024/5/9 下午 04:50:17 |
5 | 作者 張珞栩 標題 獨/0403地震起因「45公里長斷層」!學者揭「地表沒破裂」3原因 內容 花蓮0403規模7.2強震震撼全台,身為花蓮人的我們也被嚇得魂飛魄散,這次地震的規模比之前的一些重大地震還要強大,但卻沒有造成像以往那樣的嚴重破壞,這讓人感到意外但也慶幸。通過對這次地震的原因和影響進行分析,我對地震背後的地質現象和應對措施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首先,地震的發生機制是複雜而多樣的。這次地震的原因是海岸山脈下的一條斷層破裂,可能延伸到海上,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在陸地上發生。這樣的位置和深度使得地表破裂的情況相對較少,從而減輕了地震的破壞程度。然而,儘管地表沒有明顯的破裂,但通過衛星和GPS觀測,發現了沿海地區地面的抬升,這也說明了地震對地質構造的影響。 其次,這次地震的輕微破壞也提醒我們地震防範和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儘管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相對較輕,但仍然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恐慌和不安。因此,及時的地震預警系統和有效的防災措施是至關重要的,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和傷害。 最後,對地震現象的深入研究對於未來的地震預測和防範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這次地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發生的機制和規律,為地震預測和防範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總之來說,花蓮0403地震雖然是一次不幸的自然災害,但在沒有造成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啟示。通過加強地震科學研究和防災減災工作,我們可以更好地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和傷害。 | 張珞栩 | 2024/5/9 下午 04:47:36 |
4 | 作者 石謙恩 標題 一次搞懂「耐震」、「制震」、「免震工法」,三項抗震工法誰能制霸 內容 近年地震災情頻傳,掀起大眾媒體對「耐震宅」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制震效果、免震設備等討論,「阻尼器」、「制震壁」、「耐震係數」、「抗震等級」,面對這些專有名詞,你真的明白了嗎?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這種地質位置使得台灣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也面臨著頻繁的地震活動。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平均發生上百次有感地震,大多數民眾對於輕微的地表搖晃已經司空見慣。然而,正是因為這種「習慣」,使得大眾對地震失去了警覺性,錯失了預防的重要時機,從而導致了重大的損害。 在台灣,地震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性的自然現象,人們對於地震似乎已經麻木了。他們可能會因為經歷過許多次輕微地震而對地震感到漠不關心,甚至以為它們不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然而,地震的威力是巨大而不可預測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地震的存在,更不能因為習以為常而忽略地震的警示。對於地震,我們應該保持警覺,時刻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災害。我們應該加強地震防災意識,學習如何在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和家人,並且積極參與地震防災的相關訓練和演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地震來臨時做出及時而有效的應對,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 石謙恩 | 2024/5/9 下午 04:43:11 |
3 | 作者 胡謙謙 標題 地震預測行不行:地震前兆研究 內容 1.地震的災害:綜觀 1900 年以天然來災害事件的死亡人數排名,第一名的確不是地震災害(根據統計資料,目前死亡人數最多的是發生在 1931 年的江准水災,造成約莫 200 萬人死亡)。但以前十名來說,地震災害就佔了一半了,分別是:2010 海地地震 31 萬人、2004 年印度洋大地震 30 萬人(南亞大海嘯)、1920 年海原大地震 27 萬人、1976 年唐山大地震 24 萬人以及 1923 年關東大地震 14 萬人。(何其恩。2023/12/16 ) 2.地震前兆的線索:地震發生前會有什麼現象呢?首先要探討地震發生的原因及過程。撇除火山爆發、隕石撞擊、人為活動⋯⋯等因素,世界上多數地震都是由斷層錯動產生的。 因為地球板塊無時無刻都在運動,當一個區域基於一些因素而鎖定,地層就會持續的累積應力。某處發生形變、岩石產生破裂,而使地層回彈,就是地震發生的物理過程。 在這個假設下,地震要發生前必須要有應力累積,這就是地震前兆的第一個突破口。如果我們能觀察、監測到異常的應力變化,或許我們就能推測地震什麼時候可能發生。 當然,應力畢竟是一種能量,我們需要藉由其他方式去觀測、計算。 大地應力的來源大多是板塊移動,換句話說,監測地表位移就是檢驗大地應力結構的方法之一。 3.大地測量:測量大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出露的斷層兩側加上應變計(應力計)、潛變計⋯⋯等測量儀器,像是在大坡國小裡就能看到裝在池上斷層兩側的潛變計。日本地震學家坪川家恒曾經提出的「地殼異常持續天數」與「下一個可能發生的地震規模」的關係式。 隨著科技的進步,遙測技術也應用在大地位移場的監測。一部分的科學家把注意力放在遙測資料上,它可以更大範圍了解整體地塊移動情況,克服難以部署設備的困境,像是 GNSS、InSAR⋯⋯等方法,不過它們的缺點就是解析度有限。 4.地下水監測:有時候深部的變化沒辦法直接反映在地表形變,這時我們就需要參考其他數據。地下水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主要可以分成兩個指標:地下水位變化、地下水成分變化。 5.異常的微震數量:在應力累積的階段,斷層上小小的破裂也會產生地震,這些破裂可能隨著應力累積而持續增加,地震數量也會增加直到主震發生。在中國海城地震發生前,就曾經觀測到微震的數量突然增加。 6.從有形到無形:應力改變除了影響到在壓力表現之外,同時也可能改變岩石的磁感率。這時我們就有機會藉由觀測大地電場及磁場的改變,尋找地震前兆的線索。 7.太空也有地震前兆:擴大來看,電磁場異常還會影響遠在太空中的電離層。921 集集大地震前三天,臺灣上空的電離層濃度相較於前 15 天的中位數有降低的趨勢;在四川大地震前也曾經觀測到四川地區上空的電離層濃度明顯減少。 8.地震前兆的其他可能性:當然有人會問:「以前聽過動物行為異常也代表有大地震發生,難道動物行為不能當作地震前兆嗎?」 現在科學家也沒辦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因為動物的行為機制太複雜了!可能某些物種能捕捉到人類無法發現的前兆,但現在階段我們真的不能確認,今天冬眠的蛇大量跑出洞穴,是因為有地震要發生?還是有其他環境因子?或者牠們只是心情不好想要透氣而已? 這些可能的方法,需要靠更多跨領域科學家們合力研究,將可能的原因及現象一一分析,未來十年、二十年後,或許地震前兆研究可以更完整、更多元。 9.地震前兆的困境與展望:1. 地層結構比想像中的還要複雜,增加許多不確定性。2. 一百條斷層有超過一百個可能的物理模式。 | 胡謙謙 | 2024/5/9 下午 04:36:44 |
2 | 作者 石謙恩 標題 耐震、減震、隔震?一次搞懂建築耐震原理! 內容 地震很恐怖,也有很多房屋受損,若地震不能避免,那應該有避免地震倒塌的房屋吧。 地震工程科技的持續發展是為了因應現代都市化所帶來的挑戰。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我們必須不斷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地震可能帶來的威脅。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張,建築物的高樓化和交通道路的日益繁忙,地震安全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地震工程科技涵蓋的範疇十分廣泛,從建築物的耐震設計到橋梁、電力設施、水利設施、通訊系統等各個方面。在建築物方面,科學家們不斷探索使用更加堅固和彈性的建築材料,以及設計更加智能和靈活的結構,從而使建築物能夠在地震發生時保持穩固並減少損壞。此外,通過模擬地震情況和進行工程實驗,科學家們也在不斷提升建築物的耐震性能。 在交通設施方面,橋梁和隧道的耐震設計尤為重要。科學家們通過使用先進的工程材料和技術,設計出能夠抵禦地震衝擊的結構,確保交通設施在地震發生時能夠繼續運作,從而保障城市交通的暢通。 此外,地震工程科技也應用於電力、水利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防震設計。這些設施對於城市的運作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具備良好的耐震性能。科學家們不斷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技術,提升這些基礎設施的防震能力,確保在地震發生時能夠迅速恢復正常運作。 除了實體設施的防震工程外,地震科技還包括地震監測和預警系統的研發。通過部署地震監測儀器和利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科學家能夠及早發現地震的跡象,提前預警,讓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應對措施,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 總的來說,地震工程科技的持續發展是為了保障城市的安全和穩定。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創新,以因應地震帶來的挑戰,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 石謙恩 | 2024/5/9 下午 04:36:24 |
1 | 作者 石謙恩 標題 【災情彙整】0403花蓮地震橋斷樓塌 累計13死1000多傷 內容 我們住在花蓮,0403大地震帶來的災害許多,讓許多住在危樓的人無家可歸,也讓我們搖的心煩意亂,0403年的大地震對花蓮以及台灣其他地區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地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損失。這場災難不僅摧毀了建築物,也摧毀了許多人的生活。在花蓮,許多人因為房屋倒塌而無家可歸,面對著無助和絕望。蘇花改道路的坍塌導致了交通受阻,使得救援和支援難以抵達受災地區,造成更多的困境和悲劇。 太魯閣國家公園,這片我們引以為傲的自然寶藏,也遭受了嚴重的損壞,許多遊客和當地居民不幸喪生或受傷。公園被迫封閉,成為一片哀傷和荒涼。這次地震讓人們對於自然的威力和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提醒我們要更加珍惜和保護身邊的環境。 在台北,捷運停駛導致了大量的人群滯留和交通混亂,城市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此外,還有許多小型災情,例如自來水斷供、房屋受損、廣告牌倒塌等,顯示了這次地震對社會生活造成的全面影響。 儘管這場地震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傷痛,但我們也看到了人們的團結和努力。在災難面前,人們相互扶持,無私奉獻,展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救援隊伍不辭辛勞地進行搜救和救援工作,志願者們積極參與到災後重建中,希望能給受災者帶來一絲溫暖和希望。 這次地震是一個警醒,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災害防範和應急預警工作,加強建築結構的抗震能力,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和事,懂得感恩和珍惜每一天的平安。希望我們能夠從這次災難中吸取教訓,更加堅強地走過未來的每一個挑戰。 | 石謙恩 | 2024/5/9 下午 04:27:51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網站名稱 今周刊 網址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4/post/202012220018/ 網站簡介 這篇文章是在描述建商的挑選及如何判斷危險的建築,挑選安全的建築。 1.比較安全的建築:比較安全的建築是依921地震以後新法規設計、施工的建築物較為安全。 2.比較安全的房屋結構:要選擇比較穩固的建築結構要簡單、對稱、筏式基礎設計加上嚴謹的施工,才能確保結構安全。3. 具備專業能力的建商蓋房子:要選擇具有專業能力的建商蓋房子。 4.最危險的房屋結構是民國63年以前,因為當時沒有地震的抗震要求,建築物基本上不具備地震抗震力,還有具有騎樓或一樓變更梁柱、牆壁的大樓和公寓,以及違章加蓋的房屋。 | 胡謙謙 | 2024/5/13 下午 04:28:21 | |
4 | 網站名稱 承鴻興股份有限公司 網址 https://chsc.com.tw/2019/04/03/news8/ 網站簡介 這篇文章在描述:地震後房屋可能須修復的地方,及如何判斷房屋有無安全。 地震過後,樓房可能出現新的裂縫,甚至整棟傾斜,這時住戶們難免心中疑懼: 應該立刻離開屋內嗎?我可不可以回家拿東西? 等一下再有餘震,房子會不會倒下來?需不需要請專業技師來檢查房屋結構? 裂縫放著不管有危險嗎? 主震過後,樓房可能已嚴重震損,餘震若再來襲,樓房有隨時倒塌的風險; 但也可能只是樓房外觀輕微破壞,日後再進行修補即可。 那麼,該如何判讀震損程度,以採取合適的對策,維護家人安全呢? 地震過後,應注意建築物的外觀狀況是否正常,查看家中、地下室、公共空間的結構系統, 梁、柱、牆是否有新增的開裂、裂縫、裂紋。 | 胡謙謙 | 2024/5/13 下午 04:21:48 | |
3 | 網站名稱 國家實驗研究院 網址 https://www.narlabs.org.tw/xcscience/cont?xsmsid=0I148638629329404252&sid=0I164530024551048848 網站簡介 這個網站在說明耐震、減震和隔震的原理與水族箱的關係來說明耐震建築、不耐震建築、減震建築、隔震建築、補強建築 例如: 耐震建築:如同水族箱容量夠大,即使水桶中的水倒盡,水也不會溢出水族箱。耐震建築是依據新版規範興建的,建築具高標準的耐震能力,大地震發生時,建築不會輕易倒塌。 不耐震建築:如同水族箱的容量過小,水桶中的水倒盡時,水會溢出水族箱。不耐震建築會在大地震時倒塌,不耐震的原因可能是施工不良,或者是興建當時的規範標準較低。 減震建築:在水族箱底部裝設一個水龍頭,桶中的水倒入時,同時將水龍頭打開,水龍頭的排水功能能減緩水位上升速度,水溢出箱外的機率極低。加裝減震裝置的建築,如同水族箱加裝水龍頭一樣,發生大地震時,減震裝置可以消散部分的地震能量,減小建築的振動。 隔震建築:水族箱上方加裝雙導管漏斗,水桶裡的水倒入水族箱時,大部分的水從粗導管直接排掉,僅有少部分經由細導管進入水族箱,因而水溢出箱外的機率極低。隔震裝置對建築的功用,如同雙導管漏斗,能過濾掉大部分的地震能量,大幅減輕地震對建築物的衝擊。 | 石謙恩 | 2024/5/13 下午 04:17:05 | |
2 | 網站名稱 Yahoo新聞 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E8%8A%B1%E8%93%AE%E5%9C%B0%E9%9C%87%E5%80%92%E5%A1%8C%E5%BB%BA%E7%89%A9-%E6%97%A5%E6%9C%AC%E9%9B%BB%E8%A6%96%E5%8F%B0%E6%AD%B8%E7%B4%8D%E5%87%BA%E4%B8%89%E5%85%B1%E5%90%8C%E9%BB%9E-081825003.html 網站簡介 這篇報導探討了倒塌建築的幾個共同特點,是針對花蓮地震的情況。首先,提到這些倒塌建築都是按照舊的耐震標準建造的,而沒有進行符合新標準的補強。其次,這些建築都位於斷層帶上,因此更容易受到地震影響。第三,這些倒塌建築的一樓都嚴重受損,而一樓往往是承受地震力最大的部位,特別是如果一樓的牆壁較少,就更容易成為耐震的弱點。 報導還舉例了一間早餐店所在的倒塌建築,指出該建築的一樓牆壁很少,並引述了專家的意見,說明一樓的結構弱點可能導致建築倒塌。 此外,報導提到了一種稱為「底層架空柱」的建築形式,即一樓只有柱子支撐的建築。這種建築形式在地震中可能會有優勢,但也需要進行適當的耐震補強。 最後,報導指出一些人呼籲日本應該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建築體檢,特別關注一樓的結構強度,以提高建築的耐震能力。 | 張珞栩 | 2024/5/6 下午 05:00:12 | |
1 | 網站名稱 數位建築雜誌 網址 https://www.ibtmag.com.tw/new_article_result.asp?secu_id=HCP011&search_security_id=25588 網站簡介 這個網站在說如何一次搞懂「耐震」、「制震」、「免震工法」像是近年地震災情頻傳,掀起大眾媒體對「耐震宅」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是制震效果、免震設備等討論,「阻尼器」、「制震壁」、「耐震係數」、「抗震等級」,這篇文章探討了台灣地震環境所帶來的挑戰,特別聚焦在建築物的抗震性能以及耐震設計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地震活動頻繁,因此地震對於台灣的建築物安全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在文章中提到,台灣每年平均發生上百次有感地震,但由於人們習慣了地震,導致對地震失去了警覺性,進而錯失了預防的機會,造成了重大損害。文章強調了建築物在地震中的重要性,指出高達90%以上的人是由於建築物倒塌而喪失生命。並且提到了一些過去發生的地震事件,如1999年的921大地震,以及近年發生的一些地震事故,這些事故都凸顯了建築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性。 在建築物的耐震設計方面,文章提到了耐震係數的概念,並解釋了耐震係數的計算方式以及影響因素。耐震設計需要考慮到建築物所在地區的地質、建築物用途等因素,並且根據地震危害的不同制定相應的耐震係數,以確保建築物具備基本的耐震能力。 | 石謙恩 | 2024/5/6 下午 04:5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