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與海嘯預警系統之探究
專題名稱 | 海嘯與海嘯預警系統之探究 |
專題描述 | 我們透過文獻探討,了解海嘯的成因,並分析台灣的地形結構,發生由地震引起海嘯可能性,最後進行海嘯預警系統的研究。 |
隊伍名稱 | 海嘯追蹤者 |
指導老師 | 張玉真 周子宇 |
參賽學生 | 詹沃然 陳畇睿 李宥磬 吳雅仁 |
序號 | 封面照 | 內容說明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3 | 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資料檢索 說明 查詢網站資料,了解世界各國因為海嘯引起的災害,作為文獻討討資料 | 詹沃然 | 2024/9/26 上午 10:32:55 | |
2 | 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資料檢索 說明 小組成員一起進行海嘯成因的資料檢索,並討論如何形成研究子題。 | 詹沃然 | 2024/9/26 上午 10:26:40 | |
1 | 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第一次和老師一起討論海嘯形成的原因 說明 由於我們對海嘯的形成原因不了解,所以老師教我們一些相關知識,並和我們一起討論研究主題。 | 詹沃然 | 2024/9/26 上午 10:25:43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10 | 作者 李宥磬 標題 海嘯的危險 內容 海嘯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對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的威脅。以下是海嘯可能帶來的危險: 1洪水和浪潮: 海嘯通常伴隨著巨大的洪水和浪潮,這些浪潮可能會淹沒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損失。 2海水侵入: 海嘯帶來的海水可能會淹沒低洼地區,包括沿海城市、村莊和農田,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3土地沖刷和崩塌: 海嘯的巨大力量可能會導致土地沖刷和崩塌,加劇災害的程度,甚至使建築物倒塌。 4海嘯後的次生災害: 海嘯過後可能會引發次生災害,如火災、核事故或污染,進一步加劇災難。 5人員傷亡: 海嘯帶來的破壞和洪水可能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特別是對於無法及時疏散的居民而言。 總的來說,海嘯是一種極具破壞性和危險性的自然災害,因此必須重視預防措施並適時應對。 海嘯來臨時,首要的是確保自己的安全。如果你生活在潛在受到海嘯影響的地區,以下是一些建議: 1尋找高地或者避難所: 盡量前往離海岸線較遠的高地或者指定的避難所。越高越好,因為海嘯可能會湧過低洼地區。 2向上游移動: 如果你位於河口附近,海嘯可能會影響到河口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向上游移動可以提高安全系數。 3遵循當地的警報和指示: 如果地區有海嘯預警系統,務必密切關注警報並按照指示行動。遵循當地政府或應急機構發布的指示。 4避免靠近海岸線: 盡量遠離海岸線,因為海嘯可能會引發巨大的浪濤並推動海水進入陸地。 5保持警惕: 即使沒有收到官方警報,也要保持警惕。如果感覺到地震或者觀察到其他跡象,立即考慮轉移到安全地點。 6準備好應急物資: 如果可能的話,事先準備好應急物資,如食物、水、藥品、應急燈具等,以備不時之需。 總的來說,最好的防範措施是提前做好準備,了解當地的風險並知道應對策略。 | 李宥磬 | 2024/5/20 下午 04:36:02 |
9 | 作者 陳畇睿 標題 海嘯的研究心得 內容 我們得資料是從這裡來的: 這是一種波長極長的重力波。若是發生於在近岸淺水海域,波浪因深度漸淺而波高驟增,可造成嚴重災害。此波於大洋中傳遞極快,每秒速度可超過二百公尺。在地震發生處的波動可能只有0.1公尺到5公尺的高度,波長卻可能是1500公里。隨著水波傳到岸邊波長會縮短到5公里,高度卻可達到50公尺。 原因 海嘯到達海岸形成水牆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0公里以內、規模6.0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是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坡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 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或者是隕石撞擊都會造成海嘯,「水牆」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海嘯等自然災害都會產生次聲波,大象可以聽到次聲波,對遠處發生的火山地震都會有反應,例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產生的海嘯,由於大象聽到海嘯產生的次聲波,不聽主人指揮,快速離開現場,乘坐大象的遊客才得以生還[4]。 近地海嘯所引起的海潮暴漲通常伴隨著地震,遠洋地震所引起的海嘯則不會感受到地震動。史籍上若提到大地震,之後海潮暴漲,則海嘯的可能性極大。然而多數記載只提到海潮暴漲,並無其他說明,是否是地震海嘯就有待進一步探討。因此將史籍上所述之海嘯或疑海嘯,以海嘯信度表示其發生之可能性。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發的海嘯衝擊泰國喀比 當海嘯從較寬廣較深的海域傳到海岸時,則會變形。當海水傳到岸邊時,因為水深變淺,所以波浪的傳遞速度變慢。當前一波海浪的速度變慢後,後一波因為速度未降追了上來,所以變成波高變高。所以即便在深水區不高的波浪,到了岸邊波高卻會增加許多。 當海嘯到達海岸時,看來很像加速版的潮汐的起落。如果波高太高時波浪則會碎掉,或是可以看到很高的水牆。不過海嘯一般很少在岸邊成為如塔般很高的水牆,或是看到明顯的破浪,因為有時波浪是在離岸較遠處就已破碎了。另外海嘯來襲時波浪若進入淺水海灣或河流出海口,也可能看到類似階梯狀波浪的湧潮(bore)出現。這些都會造成海岸邊的海水高度升高。若震央較近海岸時,甚至有觀測到升高相當於十層樓高的。 由於熱帶氣旋吹襲沿岸地區時,風暴中心氣壓低把海水吸起,亦會引發海水暴漲、巨浪隨強風湧上陸地,造成嚴重傷亡及廣泛破壞,因此亦有不少人以海嘯作形容,甚或與海嘯混淆。但事實上由熱帶氣旋引發的海水上漲稱為風暴潮。 這些是海嘯的由來,閱讀完後,我就開始疑惑為甚麼有海嘯,以及海嘯的成因、海嘯到底是甚麼。 | 陳畇睿 | 2024/5/20 下午 04:27:44 |
8 | 作者 陳畇睿 標題 海嘯的研究心得 內容 這是一種波長極長的重力波。若是發生於在近岸淺水海域,波浪因深度漸淺而波高驟增,可造成嚴重災害。此波於大洋中傳遞極快,每秒速度可超過二百公尺。在地震發生處的波動可能只有0.1公尺到5公尺的高度,波長卻可能是1500公里。隨著水波傳到岸邊波長會縮短到5公里,高度卻可達到50公尺。 原因 海嘯到達海岸形成水牆 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0公里以內、規模6.0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是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坡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 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或者是隕石撞擊都會造成海嘯,「水牆」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海嘯等自然災害都會產生次聲波,大象可以聽到次聲波,對遠處發生的火山地震都會有反應,例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產生的海嘯,由於大象聽到海嘯產生的次聲波,不聽主人指揮,快速離開現場,乘坐大象的遊客才得以生還[4]。 近地海嘯所引起的海潮暴漲通常伴隨著地震,遠洋地震所引起的海嘯則不會感受到地震動。史籍上若提到大地震,之後海潮暴漲,則海嘯的可能性極大。然而多數記載只提到海潮暴漲,並無其他說明,是否是地震海嘯就有待進一步探討。因此將史籍上所述之海嘯或疑海嘯,以海嘯信度表示其發生之可能性。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發的海嘯衝擊泰國喀比 當海嘯從較寬廣較深的海域傳到海岸時,則會變形。當海水傳到岸邊時,因為水深變淺,所以波浪的傳遞速度變慢。當前一波海浪的速度變慢後,後一波因為速度未降追了上來,所以變成波高變高。所以即便在深水區不高的波浪,到了岸邊波高卻會增加許多。 當海嘯到達海岸時,看來很像加速版的潮汐的起落。如果波高太高時波浪則會碎掉,或是可以看到很高的水牆。不過海嘯一般很少在岸邊成為如塔般很高的水牆,或是看到明顯的破浪,因為有時波浪是在離岸較遠處就已破碎了。另外海嘯來襲時波浪若進入淺水海灣或河流出海口,也可能看到類似階梯狀波浪的湧潮(bore)出現。這些都會造成海岸邊的海水高度升高。若震央較近海岸時,甚至有觀測到升高相當於十層樓高的。 由於熱帶氣旋吹襲沿岸地區時,風暴中心氣壓低把海水吸起,亦會引發海水暴漲、巨浪隨強風湧上陸地,造成嚴重傷亡及廣泛破壞,因此亦有不少人以海嘯作形容,甚或與海嘯混淆。但事實上由熱帶氣旋引發的海水上漲稱為風暴潮。 這些是海嘯的由來,閱讀完後,我就開始疑惑為甚麼有海嘯,以及海嘯的成因、海嘯到底是甚麼。 | 周子宇 | 2024/5/20 下午 04:14:33 |
7 | 作者 李宥磬 標題 海嘯的成長過程 內容 不曉得你對於震驚世界的2004 年南亞海嘯以及 2011 年日本東北大海嘯有沒有印象呢?因海嘯造成的慘重死傷讓人們不得不正視大自然的威力,而臺灣四面環海,是不是很容易發生海嘯呢?在臺灣以往的歷史紀錄中,最為知名的便是1867年發生的基隆海嘯。然而海嘯的生成也並非那麼輕而易舉。 自然界中,有四種劇烈環境變化會導致海嘯的發生,包括海底地震造成地殼變形、海底火山爆發、海底山崩、及隕石撞擊。而在地球上,海嘯最常發生的原因就是海底極淺層強震;根據歷史紀錄,如果海底地震為極淺層(即地震的震源深度在地表下 30 公里以內),且芮氏規模大於7時,就要警戒海嘯的發生。然而,符合上述條件的海底地震就一定會引發海嘯嗎?這還不一定,必須有將海水作大規模垂直方向的擾動。 我們知道板塊運動是由地函的熱對流所產生的,在這過程中會造成岩層的水平張力作用或擠壓作用而產生斷層,從斷層的運動方式可分為正斷層、逆斷層與平移斷層,其中只有正斷層與逆斷層會造成地表的垂直位移,所以單純就平移斷層而言是無法引發海嘯的,因為海嘯的形成條件之一為必須有垂直方向的擾動,而平移斷層則為水平方向移動。 | 周子宇 | 2024/5/20 下午 04:14:21 |
6 | 作者 吳雅仁 標題 海嘯 心得 內容 海嘯是一種自然災害,通常由地震、火山爆發或其他海底地質活動引起。它會在海洋中產生巨大的波浪,這些波浪可以在接近海岸時變得異常強大,並對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在面對這樣的災難時,人們需要保持警惕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來保護生命和財產。 海嘯的形成多半是由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底地滑等自然災害引起的。當這些地質活動發生時,可能會產生大量的能量,導致海床上的水產生劇烈的波動,形成海嘯。這種自然現象通常帶來巨大的破壞力,不僅對沿海地區的建築物和基礎設施造成嚴重損害,還可能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其次,對於海嘯的預防和應對至關重要。在許多沿海地區,政府和相關機構通常會建立海嘯預警系統,用於監測地震活動和海洋波動,以便及時向民眾發出警報,從而降低海嘯造成的損失。此外,人們還應該接受相關的應急訓練,了解應對海嘯時應該採取的行動,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和應變能力。 最後,面對海嘯這種自然災害,我們應該保持警覺和準備,但也不應該過分恐慌和絕望。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的努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海嘯,減少損失,保護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我們也應該更加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減少人類活動對地球的破壞,從而減少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海嘯是一種具有巨大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但通過科學技術和人類的努力,我們有能力減少其對我們生活和社會造成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加強預防和應對的能力,同時也要更加珍惜和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 吳雅仁 | 2024/5/16 下午 04:17:50 |
5 | 作者 吳雅仁 標題 海嘯形成心得 內容 海嘯是一種天災,形成於海底地殼運動所引發的海洋波動。它可能是地震、火山爆發、岩層崩塌或隕石撞擊等自然現象的後果。這些事件導致海底地殼發生劇烈變化,進而激發海水的巨大波動,形成海嘯。在海嘯的形成過程中,有幾個關鍵的步驟。 首先,海底地殼發生變化。例如,地震造成地殼移動,或是火山爆發引發海底火山的崩塌,都會造成海底地形的改變。這種變化會造成海水的劇烈波動,形成初級波。 接著,初級波在海洋中快速傳播。這些波通常具有很高的速度,可在海洋中迅速傳播。當初級波到達淺水區時,它們開始減速,但波幅卻會增大,導致海面上升。這就是海嘯的經典現象之一:當初級波接近海岸時,海水退潮,然後以極高的速度重新湧向岸邊。 最後,海嘯波登陸,造成破壞。當海嘯波到達陸地時,它們的能量非常巨大,可以摧毀建築物、淹沒土地,並造成大量傷亡和財產損失。這種巨大的破壞力是海嘯被認為是最具毀滅性的自然災害之一的原因之一。 當海嘯波到達陸地時,它們的能量非常巨大,可以摧毀建築物、淹沒土地,並造成大量傷亡和財產損失。這種巨大的破壞力是海嘯被認為是最具毀滅性的自然災害之一的原因之一。 了解海嘯的形成過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力量,並採取預防措施來減少海嘯帶來的破壞。 | 吳雅仁 | 2024/5/13 下午 04:25:51 |
4 | 作者 陳畇睿 標題 海嘯的研究心得 內容 研究海嘯後,我了解:何謂風浪、颱風巨浪衝擊、颱風風浪危害、何謂海嘯、海嘯傳播速度、海嘯的成因,更讓我了解:每一場災難都有它的危險性存在,但是也有著它的好處,所以,我們平時就要做好準備,更不能小看這些災害。 日本宮城海嘯之後,由於造成的慘重死傷震驚了全世界,也再次引起了國內外對海嘯的研究熱潮。 以下是一篇文章: 將近20年前,南亞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海嘯。當時,印尼海底發生了一次芮氏規模達9.0的強烈地震,引起了巨大海浪。這場大地震不僅重創了蘇門答臘島,還波及了波斯灣和非洲東岸,估計有超過30萬人死亡或失蹤。台灣四面環海,因此當海嘯來襲時,對國人非常危險,因此海嘯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在台灣地區,一直以來都有許多關於海嘯的文獻記錄。在經歷了2004年的南亞海嘯和2011年的台灣歷史上,根據收集的資料和可信度分析,僅有1867年金山基隆一帶發生的海嘯是被公認比較確定的,其他南台灣發生的海嘯記錄,雖有一些人信以為真,但大都仍受到質疑。海嘯不僅會破壞海岸和港口,還會對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的水災。日本的311大地震造成了1.5萬人死亡。 以上的文章深深地影響了我們,所以我們就開始研究海嘯,然後我們才了解了海嘯。 | 陳畇睿 | 2024/5/9 下午 04:55:09 |
3 | 作者 詹沃然 標題 研究心得 內容 我們從閱讀相關的科學文獻和新聞報導開始,了解海嘯的成因、預防方法和應對策略。我還觀看了許多有關海嘯的紀錄片和影片,以加深對這一現象的理解。 實驗與觀察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海嘯的形成過程,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和模擬。我使用模型模擬了不同規模和來源的海嘯,觀察其在不同地形下的傳播和影響。我還進行了實地考察,訪問了海嘯災區的居民和專家,聽取他們的見解和建議。 結果與討論 我的研究結果顯示,海嘯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對沿海地區的影響十分巨大。為了減少海嘯帶來的損失,我們需要加強預防和應對能力,包括建立有效的預警系統、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 結語 通過這次研究,我對海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識到了我們面臨的挑戰。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夠為海嘯的預防和應對提。希望我們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海嘯。 | 詹沃然 | 2024/5/9 下午 04:54:30 |
2 | 作者 李宥磬 標題 海嘯的危險 內容 海嘯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對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的威脅。以下是海嘯可能帶來的危險: 1洪水和浪潮: 海嘯通常伴隨著巨大的洪水和浪潮,這些浪潮可能會淹沒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損失。 2海水侵入: 海嘯帶來的海水可能會淹沒低洼地區,包括沿海城市、村莊和農田,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3土地沖刷和崩塌: 海嘯的巨大力量可能會導致土地沖刷和崩塌,加劇災害的程度,甚至使建築物倒塌。 4海嘯後的次生災害: 海嘯過後可能會引發次生災害,如火災、核事故或污染,進一步加劇災難。 5人员伤亡: 海嘯帶來的破壞和洪水可能導致大量人员伤亡,特別是對於無法及時疏散的居民而言。 總的來說,海嘯是一種極具破壞性和危險性的自然災害,因此必須重視預防措施並適時應對。 海嘯來臨時,首要的是確保自己的安全。如果你生活在潛在受到海嘯影響的地區,以下是一些建議: 1尋找高地或者避難所: 盡量前往離海岸線較遠的高地或者指定的避難所。越高越好,因為海嘯可能會湧過低洼地區。 2向上游移動: 如果你位於河口附近,海嘯可能會影響到河口地區。在這種情況下,向上游移動可以提高安全系數。 3遵循當地的警報和指示: 如果地區有海嘯預警系統,務必密切關注警報並按照指示行動。遵循當地政府或應急機構發布的指示。 4避免靠近海岸線: 盡量遠離海岸線,因為海嘯可能會引發巨大的浪濤並推動海水進入陸地。 5保持警惕: 即使沒有收到官方警報,也要保持警惕。如果感覺到地震或者觀察到其他跡象,立即考慮轉移到安全地點。 6準備好應急物資: 如果可能的話,事先準備好應急物資,如食物、水、藥品、應急燈具等,以備不時之需。 總的來說,最好的防範措施是提前做好準備,了解當地的風險並知道應對策略。 | 李宥磬 | 2024/5/9 下午 04:48:13 |
1 | 作者 詹沃然 標題 查資料心得 內容 我們了解到海嘯的定義、海嘯的形成等。當我們在收集資料時,我們知道,原來世界上的每一場的海嘯事件都很危險。很少海嘯沒有造成損失。像是將近20年前,發生南亞大海嘯。當時,印尼海底一場芮氏規模達到9.0的巨震帶起了大浪,這場大地震不僅重創蘇門答臘島,就連波斯灣和非洲東岸也遭受波及,估計罹難、失蹤人數就超過30萬人,就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例子。當海底發生大規模淺層地震時,可能會造成海底地形變動,如海床垂直位移、海溝斜坡崩塌等現象,從而引起水體擾動而成長週期的波浪,稱為海嘯,其他如海底火山爆發、大型隕石撞擊都可能造成水體擾動而引發海嘯。 由於其週期較長,所以相鄰兩浪頭間之距離可遠達500至650公里,因此海嘯非常重要。嘯帶來的影響十分巨大,它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沿海地區的嚴重破壞,甚至導致生命和財產的巨大損失。除了直接的物理破壞外,海嘯還可能引發次生災害,如洪水、淤積和水文變化等。 預防與預警 為了減少海嘯帶來的損失,預防和預警至關重要。科學家和政府機構通過監測海底地震、建立預警系統以及開展公眾教育活動等方式來提高海嘯的預警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防波堤、海堤和避難所等措施來降低海嘯造成的損害。 | 詹沃然 | 2024/5/9 下午 04:48:08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網站名稱 0403花蓮大地震╱海嘯前兆? 南方澳漁港「海流鬼速倒退」拉走漁船 目擊者心驚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7934/7874794 網站簡介 氣象署稍早發布海嘯警報,內容示警,「該地震引發海嘯已陸續抵達台灣沿岸,提醒沿海地區民眾提高警覺嚴加防範,注意海浪突然湧升所造成的危害。」經上午11時訊息更新,經研判海嘯的威脅解除,現已解除海嘯警報。 今日上早7點58分,東台灣發生規模7.2強震,全台各地有感,後續仍餘震不斷;而稍早有讀者拍攝到,宜蘭南方澳漁港出現疑似因震波而引起「海退現象」畫面,港內的海水急速回流,速度快到將停在漁港內沒綁好的漁船,一併往大海方向拉走,疑似出現海嘯前兆,亦令目擊者心驚。 | 吳雅仁 | 2024/5/9 下午 04:14:33 | |
4 | 網站名稱 中央氣象署 網址 https://edu.cwa.gov.tw/PopularScience/index.php/kids/marine/191-%E8%AE%93%E6%88%91%E5%80%91%E4%B8%80%E8%B5%B7%E4%B9%98%E9%A2%A8%E7%A0%B4%E6%B5%AA 網站簡介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中文簡稱氣象署或中央氣象署,英文簡稱CWA)是中華民國政府的地球科學專責機構,負責氣象、氣候、海象、地震、天文等項目之觀測及預報業務,除了向公眾發布氣象預報、海象預報與地震測報之外,也是災害性天氣預報(颱風警報、豪雨特報、強風特報、低溫特報等)發布、以及中華民國《氣象法》規定之氣象業務辦理機關。 | 陳畇睿 | 2024/5/6 下午 05:18:04 | |
3 | 網站名稱 科學月刊 網址 https://www.scimonth.com.tw/archives/4154 網站簡介 1970 年創刊的《科學月刊》陪伴著臺灣超過半世紀。細數這些日子裡,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更豐富了《科學月刊》的靈魂。未來,《科學月刊》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以日常為出發,發現生活中各角落的自然現象,從中導出一引人入勝的主題,從理論、研究、和社會人文等角度進行各種不同面向的探討、剖析,打造一系列深入淺出的專文,拼湊出完整科學藍圖。舉凡上至天文太空、下至地球生物到人類智慧所衍出的各種學說、理論,藉由每期精選出的五大領域文章集結而成,讓你在補充課外知識、增進科學素養之餘,還能跟著《科學月刊》的腳步,洞悉過去、現代與未來的自然脈絡。 | 詹沃然 | 2024/5/6 下午 05:09:36 | |
2 | 網站名稱 台灣海嘯歷史 網址 https://scweb.cwa.gov.tw/zh-TW/Guidance/FAQdetail/67 網站簡介 臺灣過去是否有海嘯災害? 依據歷史記載,臺灣自1661年起疑似海嘯紀錄有6次之多 (1) 德人海卜脫(Herport)著旅行記稱:「1661年1月某日晨6時開始地震,約歷30分鐘,居民均以為地將裂開。安平房屋倒塌23棟,海地(今安平)城破裂多處。大震之後仍不斷有輕微地震,使人如置身舟中,約3小時,無一人能站穩。其時適有3船入港,在水中亦激烈震動,一若即將覆沒者。此次地震中,有一事最可驚奇,即海水曾被捲入空中,其狀如雲。此次地震,無論海中,在陸上,人身均能感覺,共歷6星期。」 (2)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雜誌‧詳異」:「12月庚子(1721年1月5日),又震,凡震十餘日,日震數次,房屋傾倒,壓死居民。」明清史料戊編載朱一貴供詞有云:「因地震,海水冷漲,眾百姓合夥謝神唱戲。」由上述的「因地震,海水冷漲」看來,海水上漲可能與地震有關,有地震海嘯的可能。 (3) 臺灣采訪冊「詳異‧地震」:「鳳港西里有如藤港(今屏東佳冬附近),……乾隆四十六(1781)年四、五月間,時甚晴霽,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湧排空,水漲數十丈,近村人居被淹,皆攀援而上至尾,自分必死,不數刻,水暴退,人在竹上搖曳呼救,有強力者一躍至地,兼救他人,互相引援而下。間有牧地甚廣及附近田園溝壑,悉是魚蝦,撥刺跳躍,十里內村民提籃挈筒,往爭取焉。……漁者乘筏從竹上過,遠望其家已成巨浸,至水汐時,茅屋數椽,已無有矣。」此次海嘯,並無地震報導,故有可能是由遠地地震所引起。 (4) 臺灣采訪冊「詳異‧地震」:「壬子(1792年),將赴鄉闈,時六月望,泊舟鹿耳門,船常搖蕩,不為異也。忽無風,水湧起數丈。舟人曰:『地震甚。』又在大洋中亦然,茫茫黑海,搖搖巨舟,亦知地震,洵可異也。」 (5) 阿瓦力茲(Alvarez)著「福爾摩薩(Formosa)」一書中云:「1866年10月16日晨8時20分,發生地震,約歷一分鐘,樹林、房舍及港中船隻,無不震動;河水陡落3尺,忽又上升,似將發生水災。」 (6) 1867年12月18日,臺灣北部地震,是日有15次連續地震,基隆(雞籠頭,金包里)沿海山傾,地裂,全島震動,基隆全市房屋倒壞,死者數百人,基隆港海水向外海流出,港內海底露出,瞬間巨浪捲進,船隻被沖上市內,釀成重大災害,處處發生地裂,山腹大龜裂,噴湧泉水,淡水也有地裂,海嘯,數百人被淹死,房屋部分倒壞。 由以上6次疑似海嘯紀錄中,以1867年所造成的海嘯災害情況,較能確定為臺灣近海地區地震所引發之海嘯。 | 李宥磬 | 2024/5/6 下午 05:07:18 | |
1 | 網站名稱 泛科學 網址 https://pansci.asia/archives/92445 網站簡介 泛科學是台灣最大的科學網站及社群,於2011年成立,屬於泛傳媒產品。PanSci 泛科學邀請台灣科學研究者、教育者、愛好者、以及所有受科學影響的人們,共同暢談科學、將高深龐雜的科學發展重新放置回台灣公共論壇中,並且用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致力於提供科學討論的最佳場合,包括線上與線下。 我們認為科學應該面向大眾,要能解決大眾的問題,也要讓解決問題本身變成一種樂趣。我們也認為「科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同時「科學家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給科學」,因此我們熱切鼓勵更多人來參與科學傳播,包括第一線的科學家。 泛科學網站的內容來自各內容合作夥伴(出版社、學術研究組織、科學推廣單位等)、專欄作者與投稿者、以及泛科學自己,你可以在每篇文章看見作者的資訊與引用的資料出處。我們非常重視內容的正確性以及傳播力道,同時我們也仰賴社群給我們的批判,讓我們做得更好、更起勁。我們持續精進,但仍有不足。若您發現任何錯誤或資料不正確,都歡迎透過各種管道與我們聯繫,我們保證會立即回應,用最公開透明的方式處理。 泛科學的商業模式包括廣告專案、影音製作、活動合作、電子商務、線上課程出版等。我們歡迎有興趣的合作單位與我們聯繫,共同提升科學在各種面向的能見度。 | 陳畇睿 | 2024/5/6 下午 04:5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