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視若無睹】的無意─探討大眾對於原民微歧視的看法

專題名稱那些【視若無睹】的無意─探討大眾對於原民微歧視的看法

專題描述在如今文化多元的社會中,我們時常能與不同種族、年齡、職業、宗教……等與自己有所差異的人相處,這些差異或大或小,但多少都會造成溝通或相處上的代溝,而在無形之中所形成的微歧視,則可能造成他人的不悅,因此我將以原民為例,了解那些關於原民的微歧視,而又該如何去除這些微歧視,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衝突以及雙方的不愉快。

隊伍名稱勞贖

指導老師陳禹翔 徐彥哲

參賽學生邱宥鈞 呂翊恩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潘雅媚
來源 http://ntcuir.ntcu.edu.tw/handle/987654321/6364
描述 這是一個關於「我」的故事。在臺灣現今如此注重多元文化的情況下,主流文化中仍然對於弱勢族群存有一些偏見與刻板印象,例如臺灣的原住民在主流社會觀點上,常認為原住民是愛玩樂、懶惰不願讀書等負面的觀點,而這些觀點都是長久以來大眾因為少數原住民或是媒體的報導、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不了解所產生的。本研究是以研究者「我」,一個雖然在山上出生,卻是在平地成長、受教育的原住民,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族群文化身份經過轉變之後雖然有正面認識,但是在成為教師後,在教育現場中仍然面臨許多矛盾與衝突。這個故事是寫下身為教育者的我,因為擁有原住民的身分,在平地非原住民部落擔任教師職務時,因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學校同事、家長對我這位原住民教師所給予的「不一樣」待遇。也因為族群的不同,雖然我擁有和別人一樣的教育專業學歷,卻要比其他非原住民教師,花費更多心力在我的教育工作上。而我在面對這些不一樣的眼光時,所持有的態度從無奈接受轉變為勇敢去面對,並且勇於承擔責任來展現自我的專業能力,改變人們對於原住民只會教體育等非主科的印象,以及與家長從「相互尊重」之理念中進行積極溝通,進而來影響人們原先的文化價值觀與對「非我族群」教師的信任度。
邱宥鈞2021/10/8 下午 03:33:18
9作者 何縕琪
來源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44810-200806-201307170028-20130717
描述 原住民青少年的族群意象會因個人環境與經驗的差異而不同,但其獨特與多元的樣貌較少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由於許多原住民文學作品都反映出原住民的母文化與主體經驗,因而相當適合做為探討原住民學生族群意象之材料。本研究以東部一班太魯閣族國三生為對象進行原住民文學閱讀教學,透過原住民文化及語言的學習、結合個人族群身分的思考、省思原住民刻板印象,以及原住民的文化創新與楷模學習,逐步強化學生的自我界定、族群歸屬感與族群態度。從課堂觀察、訪談、學習單及作丈資料的分析,發現原住民國中生的族群意象發展從「正向」到「無法歸類」間,有著不同類型的多元樣貌。這些結果除例證原住民文學的應用價值,也對原住民學生的族群意象的發展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邱宥鈞2021/10/8 下午 03:31:28
8作者 邱韻竹
來源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09-2907200801223600
描述 相較於其他運動項目,棒球運動能夠在台灣得到如此高度的發展,最功不可沒的即是原住民,原住民族在棒球運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試圖探究原住民與棒球運動之間的相關性,並且掌握棒球運動與外在社會文化之脈絡。
在運動方面,原住民族先天的生理狀況與後天的社會地位,究竟為他們帶來了優勢亦或是阻礙呢?本研究試圖以影響原住民運動選擇之內在因素、外在因素與環境結構之因素做為主要之研究架構,訪談對象為大專院校棒球隊學生、棒球國手、職棒選手與棒球教練做為研究之樣本,共計十三名,並以開放式問卷進行深度訪談。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探索原住民發展的社會背景,並且在棒球運動與原住民之間找尋
其相連結的關鍵點,藉此探討原住民所具有的內在以及外在因素
對於棒球運動選擇所造成的影響。
二、從社會流動的觀點,探視原住民的運動生涯,及其未來就業問
題。
三、探討政府與企業對於運動員的培訓與生涯發展之影響性。
本研究結果為:1.原住民能夠在棒球領域有如此傑出的表現,可歸因於台灣受日本殖民之歷史背景、原住民本身之運動天賦、生活環境型態與人際網絡的引導。2.主流社會不斷強化與複製對於原住民的負面刻板印象,造成原住民受到階級與族群的雙重壓迫,始得原住民深陷其中難以脫困。3.原住民將其一生投入棒球運動後,想要轉換跑道並非如此容易,政府與企業對於棒球選手之未來發展雖有所助益,但卻缺乏長程規劃,使得棒球選手在生涯規劃上面臨實質的困難。
邱宥鈞2021/10/8 下午 03:30:22
7作者 林承諺
來源 file:///C:/Users/USER/Downloads/%E5%8F%83%E8%80%83%E8%B3%87%E6%96%992.pdf
描述 「George Floyd 5 月 25 日在 Minneapolis 被捕,罪名是涉嫌使用假幣購買了一包香煙。
一名白人警官跪在他脖子上近九分鐘後,George Floyd 去世。」(BBC 新聞,2020) 這是最近
一位非裔美國人受警察過度執法而死亡的事件,造成全美反種族歧視暴動,由此可知美國嚴
重的種族歧視問題依然存在。還有某高中,因為有學生得到新冠肺炎及傳染給其他學生,造
成該校及該生受到龐大網路酸民攻擊的事件,讓我不禁注意到,「歧視」,這個名詞,似乎頻
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社會之中,也引發我想進一步研究,我的生活周遭,與我最貼近的高中環
境,以及高中生的成長過程中,"歧視"問題的嚴重性,同時調查高中生對於歧視問題的看法
與受歧視的影響。透過這樣的調查,針對高中生較為普遍性的歧視問題,提出可能的改善之
道。
邱宥鈞2021/10/8 下午 03:26:32
6作者 黃曉依
來源 file:///C:/Users/USER/Downloads/%E5%8F%83%E8%80%83%E8%B3%87%E6%96%991.pdf
描述 微歧視(Micro-aggression)是包括了三種意義(Sue et al., 2007):其一稱為
「微漠視」 (Microinvalidations)是較不明顯者,其特點是在互動溝通中,使受歧視者感到被排斥、被否定,或被漠視其心理想法或感受,或經歷因膚色不同而有實際歧異溝通經驗。其二即所謂的「微侮辱」(Microinsult),略為明顯的行為,其特徵係在對受歧視者傳達一種粗魯和缺乏敏銳關懷的行為,及貶低他人的種族文化遺緒或身份認同;代表著歧視者呈現出不明顯的傲慢,可能連自己不自知,但卻明確地對有膚色差異的人傳達一種隱藏性的侮辱訊息。其三是「微攻擊」(Microassault),這是較為明顯的行為,主要是故意透過口頭或非語言的攻擊傷害,可能是迴避接觸受歧視者,或辱罵或故意的種族歧視,損害受歧視者權益之行為。
邱宥鈞2021/10/8 下午 03:25:16
5作者 劉幼琍
來源 https://ntujournal.typepad.com/files/5-10.pdf
描述 原民族群因為只佔台灣人口的1.7%,所以一向不為商業媒體所看重。我國廣電媒體對賺民的報導在【量】方面顯得十分不足;在質方面,卻經常以刻板印象的方式來呈現。民國82年政府開放廣電頻道以來,獲得籌設許可的118家申請案中,也只有蘭嶼之繩和太魯閣電台是以原民為主。
邱宥鈞2021/9/9 下午 04:51:36
4作者 程建教 黃森泉
來源 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3459
描述 以往教科書中的【漢族中心主義】,及其對原住民的不公平都受到批評;當前台灣已是一個種族文化多元的社會,若育經由教育過程來建立和諧之族群關係,培養愛鄉土及愛國家之情操,則必須在教材中融入各族群之文化。學生經由鄉土文化與族群社會話課程,不但能認識各族群之文化,消除不當的刻板印象,而且能認同自己的種族語鄉土,並能以包容之態度,對其他族群之文化有所療解,不再以自我族群的觀點衡量其他族群之文化。
邱宥鈞2021/9/9 下午 04:45:55
3作者 譚光鼎
來源 http://aci-taiwan.org.tw/pdf/%E8%AA%B2%E7%A8%8B%E8
描述 探討學校課程教學中所潛藏的族群偏見。透過各種相
關文獻的評閱,研究者分析臺灣原住民族所遭遇的扭曲和忽略。大眾媒體應扮
演促進社會正義的角色,但由於權力關係不平等,少數民族和弱勢族群在媒體
中的再現容易受到扭曲與污名化。在歐美國家及臺灣地區,原住民在媒體報導
中都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主流媒體對於原住民族經常具有偏見,相關報導比
較傾向揭露其特有之問題,或刻意忽略、強化刻板印象。從課程政治的觀點而
言,課程教學隱藏社會權威,教科書內容的選擇也被社會權威所支配。教科書
對於原住民的描述,大多具有刻板印象,或是零碎而不完整,甚至是資訊錯誤。
由於中小學教師大多缺乏多元文化素養,因此可能容易因為文化遲鈍而加深學
生對原住民的負面印象。未來學校教師應檢討教科書和課程中所隱藏的族群偏
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以協助學生發展健全的族群關係。原住民族則應該積
極書寫自己的文化與歷史,建立主體性,在媒體中展現豐富且有尊嚴的文化。
邱宥鈞2021/9/9 下午 04:37:16
2作者 何品萱 吳欣樺 鄭如婠
來源 http://webftp.cogsh.tp.edu.tw/lisa/Project/2012111
描述 在政府與民間團體逐漸重視原住民福利,以及原住民族群亦不斷強調自身
文化的同時,社會大眾仍存在著對負面的刻板印象。
身為原住民的我們,經常省思一個問題:「原住民真的是如大眾所認知的那
樣嗎?」因此我們想要把原住民的文化精神傳達給大家。
邱宥鈞2021/9/9 下午 04:35:54
1作者 陳泳安
來源 http://www.ater.org.tw
描述 學校背負著教育孩子品行及智能的責任,理論上它應該是被建構成執行公平正義的處所,也是教導孩子公平正義的地方。在教學現場放慢腳步回顧時,不免發現從師生、師師互動,甚至在課程中都涵蓋著主流文化對異文化的刻板印象,最終孩子學到的可能是帶著走的偏見或歧視
邱宥鈞2021/9/8 下午 04:56:54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關於修改問卷的那回事
說明
跟原住民老師討論修改問卷
邱宥鈞2021/10/7 下午 04:40:57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關於整理問卷的那回事
說明
將先前發放的問卷進行整理,得到了一些結論
邱宥鈞2021/10/5 下午 04:54:32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關於製作問卷的那回事
說明
今天把問卷做完且發放了
邱宥鈞2021/9/28 下午 12:44:22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關於文獻探討的那回事
說明
今天做了一些文獻探討,還蠻有趣的
邱宥鈞2021/9/14 下午 04:24:47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關於查找資料的那回事
說明
就是查找資料,挺有趣的
邱宥鈞2021/9/14 下午 04:23:01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10作者 呂翊恩
標題 9/26 製作問卷
內容
今天學弟找我討論這次消論文研究的問卷調查,主要是針對大眾對圍棋式的了解和對原民的刻板印象的看法,關於【對原民的刻板印象的看法】,我們採用情境句的方式來料揭,這個方式是學弟發想的,我覺的很有趣

呂翊恩2021/10/8 下午 03:58:35
9作者 邱宥鈞
標題 9/25 一波四折的主題
內容
關於研究大眾騎士界線的主題的,實在是令人感到十分困難,因為涉及到專業知識的部分,總之我的研究方向不斷的被更改,總共被改了四次,真是令人難過,而當我把第四版的本文交給老師後,總算是到了老師的認可,最後將主題定為「那些被【視若無睹】的微歧視─探討大眾那些關於原民的微歧視」,總之要做這次的主題著實是不簡單,期望自己能夠...進入複選吧!

邱宥鈞2021/10/8 下午 03:52:39
8作者 呂翊恩
標題 9/22 改主題
內容
今天宇翔老師找了我和學弟重新討論主題,似乎是因為【歧視】這個主題太過於專業,所以必須進行修改,總之在經歷了令人精疲力盡的討論後,我把主題指向微歧視,,關於微歧視我聽到的第一瞬間其實是完全不懂的,但看到學弟和老師似乎斗瞭接,瞬間讓我變成局外人,不過經過瞭警後稍微夠理解何謂為歧視,總之就是在無意間的歧視行為,這主題對我來說十分的新鮮,引此我以迫不及待的想要更深入了了解關於微歧視這個議題,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滿意的解答。

呂翊恩2021/10/8 下午 03:50:37
7作者 邱宥鈞
標題 9/13 關於文獻
內容
今天完成了大部份的文獻探討,著實是蠻累人的,現在只要交給老師過目後,就可以開始著手製作問卷了,感覺又是一場硬仗,可能又得付出一個連假的代價惹......,這次查資料的過程中,我見識到了看似以包容多元文化的台灣,其實對原住民仍有許多偏見和不公平的待遇,而原民在不管是求學、工作......等方面還是有歧視的問題產生。原民文化是台灣重要的一部份,我也希望台灣能真正達到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則鰻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台灣的,不僅是在這個文化交會的天堂,能夠接觸到各種文化,我也很開心各種文化在台灣都不會受到打壓,雖說還是有許多偏見的存在,但對比一些只允許單一信仰、政治理念,並打壓各種異類文化的郭家,在台灣已經很幸福了,

邱宥鈞2021/10/8 下午 03:49:22
6作者 呂翊恩
標題 9/2 討論主題
內容
今天跟學弟討論小論文的主題,因為我本身是原住民,所以聊到了關於原住民相關的議題,我們特別注重歧視這方面(自己有過數不勝數的經驗)。在討論後,發現每個人對於歧視的定義大不相同,出於好奇,所以決定了這次的研究主題訂為關於不同族群的歧視界線,對於這個主題,我感到既興奮又好奇,希望能將我和學弟的知識一起交匯到這篇小論文哩,也希望能在比賽中學習,就算沒有得獎,也能藉由觀看別人的作品讓自己更進步,想到著我就已迫不及待的想要開始研究了!

呂翊恩2021/10/8 下午 03:42:30
5作者 邱宥鈞
標題 9/2 主題的決定─第二次參賽的想法與願景
內容
過了一個暑假,又要參加一次小論文競賽了,上次的比賽結束後,其實我就不斷的在關注生活周遭的議題,而這次的主題再思考以及和學長、老師討論後,將大方向初步訂為【不同種族的歧視界線】,因為我的生活時常能和不同種族的人相處,而學長剛好是一個原住民,且我們都對其是有著不同的看法所以才有這次的發想。不過這次的比賽是第一次的全國賽,就感覺蠻特別而且刺激的,因為有機會跟其他縣市的組別以起參賽,感覺就很酷,而我這次參加的目標就先定在銀獎以上吧...,應該有機會達成喔,當然最重要的目標還是從這次的小論文競賽學到一些從來沒學過的事,而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雖然感覺會很累,但我不怕,總之我很期待這次的比賽之旅!

邱宥鈞2021/10/8 下午 03:37:32
4作者 呂翊恩
標題 10/8 製作完畢
內容
今天是個令人開心大日子,我跟學弟終於把這次的小論文做完了,這一路上的嘔心瀝血成了過去,並推動我們去爭取更高的榮耀,總而言之就是,超開心的。不過其實我自己不太長用電腦,所以我的貢獻就是餐與討論,好險有學弟在,不然我現在可能連一頁都打不完。

呂翊恩2021/10/8 下午 12:00:28
3作者 邱宥鈞
標題 9/27 問卷製作完畢!
內容
把本文做完後,我和老師重新討論問卷製作的方向,便開始不斷的將問卷製作與修改,其中遇到了一些爭議的問題,因此找了資源的原住民老師近討論,這裡要特別感謝她,雖然完全不熟,卻仍傾囊相授,真的讓我十分開心與尊敬,而今天終於把問卷改完送出去了,希望能有人填答...,這次的問卷主要是要探討大眾對微歧視的認知與理解,再將方向帶到關於原民的微歧視,希望能得到有用的成果。

邱宥鈞2021/10/8 上午 11:45:21
2作者 邱宥鈞
標題 10/7 本文製作完畢
內容
今天總算把處理一個月的小論文製作完畢了,遙想整個製作過程,從討論主題(以及修改四次),深入探討關於微歧視等等的問題,到製作文卷,發放文卷,回收問卷,和整理問卷資料,無一不困難的,但也讓我從製作中收穫良多,不僅是累積了關於微歧視的知識,也讓我懂得從各個面向討論問題,其中我十分的感謝禹翔老師給予的專業指導,不管是教我操作excel,抑或是陪我熬夜思考問題,在這次的小論文競賽當中,禹翔老師真的幫了大忙,不僅提供了方向,也讓我在製作關於原民微歧視這種【較為敏感的議題】,能夠盡量保持客觀的角度去切入,以免惹議,而我也十分感謝翊恩學長在百忙之中播空陪我參加這次的小論文競賽,不僅是能夠有人一起討論整個論文的方向,億恩學長原住民的身分也讓我能以不同族群的角度去切入,這不僅能夠讓我站在不同角度思考,也讓我更快速的找到問題的核心並加以剖析,也得已讓這次的小論文製作不管是立意,過程、與結論都更加的圓滿,最後來說說我的心得,這次的小論文比賽,研究題目為那些被【視若無睹】的微歧視─探討大眾那些關於原民的微歧視,我很慶幸能夠參加這次競賽,從中,我得到了以前從未思考過但已存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問題【微歧視】,這讓我懂得尊重各族群,不輕易地以鄙視的眼觀看待與我不同族群的人,我希望這股省思不只發勝在我升上,能擴散道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整個台灣(有點不切實際),讓每個人都能不感受到微歧視。

邱宥鈞2021/10/8 上午 11:42:45
1作者 邱宥鈞
標題 9/30 充實的9月
內容
小論文製作了一個月,感覺就是很充實,整個月都全心投入小論文的製作,從構思主題,修改本文,到製作問卷,我都在這次的小論文之旅收穫良多,由其是關於原民議題的部分,不只是修正了一些對於原民錯誤的刻板印象,更多的則是更注重微歧視對於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再開始彥就失前,我對微歧視的印象就像我的問卷選項,「有聽過,但不了解」,而經過這次的比賽,也許依然稱不上十分了解,但我也會更重視著個議題,總之這個9越十分的充實,我很開心

邱宥鈞2021/9/30 下午 04:57:41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10書名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
作者 孫大川
出版社 聯合文學
簡介(摘要)
七○年代,台灣原住民主體意識覺醒了。
八○年代,原住民相關政策、法律一一制定。
九○年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政治,終於在部落中日益紮根。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關注原住民、族群問題的你,
  請看孫大川如何在彷彿黃昏處境的族群焦慮中,
  一步一腳印,推動完成今日繁茂的族群建構!
  經歷了二十年,台灣已臻至族群關係融合和解的境界嗎?
  本書以歷史、語言、文化與政治為線索,
  討論台灣原住民近代以來法政主體的變遷與發展,
  反映了台灣當前政治中的文化、族群與認同問題,
  並提醒後代持續為夾縫中的族群的存在與發展共同努力。
  這本書記錄了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九年,作者對原住民文化、社會和政治的觀察和期待,是作者告別二十世紀的紀念。
  以為「時間」是原住民未來命運最大的敵人,瞬息的生滅,淘洗的不只是一個「個體」的生命,它也像潮汐一樣,剎那間便沖垮一個民族及文化築起的沙城。
  原住民文化存續的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志業,原住民的存亡,也不完全只是原住民己身之事,它隱涵整個台灣在歷史、空間、族群、文化等問題之重構歷程中各式各樣的組合動力和可能性。
  無論固守在任何位置,仍只是單純地答覆對原住民黃昏處境的焦慮。是一種不甘心,驅策自己、不容自己的「大力入世」的情調
導讀
有關原住民母語問題之若干思考
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
語言、權力和主體性的建構
文化多元性與原住民生活輔導間的困擾
部落的組織與溝通
從言說的歷史到書寫的歷史
行政空間與族群認同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
從言說到書寫
探訪原住民的心靈世界
體檢小學教科書中的族群觀
對台灣原住民教育的一些思考
部落工藝的經濟轉化
邱宥鈞2021/9/10 下午 04:59:14
9書名 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作者 謝世忠
出版社 玉山社
簡介(摘要)
2017年重新出版
瞭解原住民社會的必讀入門書
原運領袖們說:
「憑藉著閱後心得,大家忽然間取得了自我行動的顯著學理支持基礎。」
一九八七年,《認同的污名》一書出版,首開以族群、族群意識、族群變遷作為原住民研究課題的先例,探討:
1.在社會文化變遷過程中,原住民的文化的確變了,但他們的族群變了嗎?
2.他們對他們本身屬於何種身份及地位的詮釋變了沒?
3.他們有沒有為自己設計出一套新的生存辦法來?
  在臺灣原住民族群意識的範疇內,已經存在著有些地區或國家內已作用很久了的「污名化的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和「族群運動」(ethnic movement)的交錯網絡。這兩個存在現象,不僅就是一族群變遷的事實,同時,也是導引變遷的兩個對立動力。
  本書討論它們的作用因果,從而瞭解到現今臺灣原住民族群意識變遷的過程。
  三十年來,本書已成為研究臺灣原住民族必讀的經典,在當今原民意識逐漸釐清之際,重新出版本書,當有其絕對的時代意義。
本書分為五大架構——
1.介紹臺灣的族群結構,從而認識一些基本的族群關係模式。
2.對臺灣原住民與外來族群的接觸作一歷史的回顧,而這個歷史背景直接影響到原住民的認同變遷。
3.討論污名化認同的形成因素與運作過程。
4.分析「原住民族群運動」的背景、發起與發展,及其與臺灣政治社會的關係。
5.討論認同的污名感與原住民族群運動間矛盾與衝突的互動關係。

導讀


一、前言
二、研究架構與方法
三、臺灣的族群結構
四、族群接觸與族群地位變遷
(一)第一階段:原住民——唯一主人
(二)第二階段:原住民——主人之一
(三)第三階段:原住民——被統治者
(四)第四階段:原住民——即將消失?
五、族群認同的污名
(一)概念與定義
(二)污名之認同的現象與分析
(三)形成的因素
六、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一)概念與定義
(二)運動源起
(三)形成的因素
(四)運動的領導組織——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五)族稱理念與會名指涉——「高山族」對「原住民」及「會社」對「聯盟」
(六)基督宗教團體、原權會、與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七)黨外運動、原權會、與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八)原住民、原權會、與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九)漢人與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十)緊張關係——原權會、泛臺灣原住民運動、與國民黨政治理念
七、結論
矛盾與困境:「族群認同的污名」對「泛臺灣原住民運動」

附註
參考書目
英文摘要
收回


《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重新出版序
  自立報系要結束營業時,曾告知筆者其文化出版部1987年出版的《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族群變遷》一書已無庫存。一時間愣住,也不知如何是好。將來需要書的時候,怎辦?後來想要漸忘此事,卻也不得。為何?因為幾乎每一探討原住民當代課題的學術半學術非學術等大小著作,都必提到該書。本人一來發現到這本小小拙著似乎重要,另外則意外察覺自己後來大量新作竟無人聞問。於是開始大聲呼籲提醒重視同一作者的後續出版,唯幾多年下來,不理睬還是不理睬,受青睞終究就是受青睞。《認同的污名》繼續躋列大量專書文章參考引用書目行裡,其他如堆山高之謝世忠教授他著,到頭來不得不摸鼻承認不如小老弟謝世忠同學該本經典的份了。
  一本書出版三十年過後,還要重新出版。這是什麼份量的書,有此價位?其實它就薄薄五萬字。本來不足七萬字,根本難以成書。當初自立的魏淑貞總編真是慧眼,破例也是魄力接受出版。她老是讚揚係因看到年輕貌美的李莎莉小姐捧著書稿來詢問,感動之餘,才同意出書,而並非那書有多棒哩!哈!無論如何,縱使學界同窗曾於標榜新潮臺灣研究之社會學刊物上狠批該書,還有資深學者論及當代人類學研究時,也不太認可此書,其他老輩人物不是質疑「只有聽過文化變遷,哪來族群變遷說法啊」,就是直指「認同的污名」一詞語意不通。種種指摘從不停止,然而,原住民讀者卻也連續世代都在讀它,一直到現在。現在是何時?就是作者已經從翩翩少男變成很有型的綠領帶亮頭額資深年紀人了!
  一本書在特定領域上接近獨領風騷,是巧合,還是一切在作者掌握之中?關於《認同的污名》這本書的情況,我自己很難說明白。說是巧合,但,記得寫作概念形成之際,總似有一股衝動之氣在心底燃燒,一定要寫個什麼出來,才能點睛醒甦。換句話說,就是自己亟欲求個明白,弱弱塌塌的「山地人」,哪來突然借力高聲呼喚「我是原住民」啊!?那是一份神奇現象,但是,總有個道理。
  在書中作了解釋。原運出現有根有據,道理十足。這份道理的提出,應該是打動到許多原住民讀者。會被打動,就是一種自然的體會。也就是說,作者書寫文筆不一定佳,整體章節結構也可能不是最理想,但是,少少的證據卻全被領受,有限幾個觀點也盡數成了族人共識結語。於是乎力量快速匯集,原運領袖們都說,憑藉著閱後心得,大家忽然間取得了自我行動的顯著學理支持基礎。
  影響力還不只這些。90年代初的清大獨臺案事件中,涉事學生所閱讀的書籍,就有包括《認同的污名》。當時無疑是屬於前衛書冊之一。年輕人讀者增加,表示過去所陌生的山地社會,如今終於有了不是那種風花雪月或政治教條或學術規制類屬的入門書了。
  在族人寫手尚未較大量現身之上個世紀最後十年,如欲認識原住民世界,到底應建議閱讀一般標準人類學民族誌呢?還是《認同的污名》?還真是拿不了準。理想上應是先前者,再後者,也就是先知傳統,再看看當下情形。但是,事實上,漸露頭角的原民知識領袖在推薦好書時,卻必有《認同的污名》,而學術認定下的優質多本,則多被直接忽略。小書的熱度,可見一斑。
  筆者今年完成了《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1987-2017》,就在《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族群變遷》出版三十年後。轉到玉山社繼續讓好書出版有聲有色的魏淑貞總編,除了全力支持新的前書出版之外,也建議舊的後書也可老瓶裝鮮酒,寫個新序,換個封面,美編加強,一起與新書套裝上市。多棒的高見,作者全心配合。這回又再度勞駕李莎莉小姐了。仍是由她捧書見人。老友相會,總編必定再提那年美如花姑娘為新婚不久夫婿抱書稿找出版的浪漫,只是二位都已屬資深美女系列,會心對笑,不在言中。
  為何需要妻子捧著紙本書稿跑攤出版公司?新舊二書作者剛好人都在國外是理由一,另外就是莎莉總是比顧前瞻後的筆者勇往直前。筆者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受邀擔任美國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的傅爾布萊特禮訪教授(Fulbright Courtesy Professor)。大學位於Eugene,是個小型城市,筆者譯之幽靜市。幽幽靜靜之處,重新想及過往生命史,翻閱單薄小本卻也是著名現代古書,有語無語和孤單熱情雙重效應,心底已然記上一筆。
  再次感謝魏總編和她過去的自立團隊以及今日的玉山社眾位出版大將。莎莉三十載奔波加上日夜鞭策,同樣再謝。當然,《認同的污名》過去和未來的讀者是最為重要的一群。沒有她(他)們,作者不可能獲得鼓勵,也就不會有後續的發展。由衷感謝!新版趁此修潤幾處誤寫錯字,餘皆原封原樣。
  力邀原住民老友新友還有所有人,大家一起重讀此書。雖然此時大教授觀看過時小同學的羞澀鈍拙文筆,多少有點想鴕鳥藏頭,躲起來自己訕笑,旦無論如何,那是三十年前的真情境真心境,或許仍繼續真有勁。總之,再看更閱,保證回神有味,而心頭依舊會波動。畢竟,縱有時代滾流,我們始終追求良知。
謝世忠 於奧瑞岡州幽靜市
為了妹河岸
  (Willamette River, Eugene, Oregon)2017年5月22 日

  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意識(ethnicity)、及族群變遷(ethnic change)等的課題,在西方社會科學之社會種族關係,社會生物學理論,文化與族群認同關係,政治與族群形成的關係,及多數與少數族群關係等的研究中,一直是很重要的。然而,在臺灣,包括人類學與社會學在內的當代研究中,無論是田野民族誌的材料蒐集,或是理論建立的方向,卻都尚未觸及該等課題。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這本小書所傳達的研究心得,或已象徵著一種新的嘗試與努力。 1984年秋季,透過了對當時所修之「當代族群意識討論」一課的濃厚興趣,我決定把族群關係、族群意識、及族群變遷等相關課題,當作在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學習的主要對象。除了純興趣的原因之外,上述之臺灣人類學界缺乏這類研究的事實,自然更是影響選擇的要因。就在我確立研究方向的同時,臺灣原住民也傳出了社會運動的訊息。很快地,我提出了研究計畫,並於1985年7月返回臺灣,一方面想在純學術的領域內注入點新血,另一方面,我則有一種把關懷原住民從僅止於報導、同情、或爭論的架構提升至理論層次的理想。
  在我的看法裡,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群變遷的問題,目前應是一成熟的時刻。一來是因原住民本身在當今社會文化劇烈變動下,已被迫不得不作意識認同上的根本變遷。再者,近幾年來,他們的知識份子以主動的姿態,加上有組織的策畫,正企圖尋求一種具復振本質的新認同。前者就是原住民普遍地產生一種對自己族群的負面認同感,我稱之為「污名化的認同」(stigmatized identity)。而後者則是一種透過各族群的聯合運動,冀使原住民超越原屬族群(如阿美或泰雅等)來正面地認同「原住民」這個範疇。我稱之為「泛臺灣原住民運動」(Pan-Taiwan aboriginalism)。
  由於這項研究具有介紹一新研究取向的性質,因此,上述的兩個主導整個研究過程的概念,在翻譯和名詞定義上,都煞費了心機。其中又以對「stigmatize」的詞譯感到最為困難。我考慮過「恥感」、「辱名」、及「愧名」等名詞,但最後都或因它們已有約定俗成的意義,如恥感(一種以羞慚感來制裁自己的心理情結),或辱名(污辱名節之意);或因表達的意思未及原意的深度,如愧名(一種暫時的羞愧感),而未予以選定。

  「stigmatized feeling」是一種負面感覺的最極致。我雖決定把它譯為「污名感」,但因「污」字的負面意思非常強烈,即使這項研究係一具客觀基礎的詮釋,為恐怕會在個人的價值系統上產生出直覺的反感或偏見,我仍願在該名詞上作整體的保留。

  這項研究從設計研究綱要、申請經費、田野調查、以迄完稿,一共花了兩年的時間。以英文撰寫的一份,名為「Ethnic Contacts. Stigmatized Identity, and Pan-Taiwan Aboriginalism: A Study on Ethnic Change of Taiwan Aborigines」,其摘要已於1986年7月7日在芝加哥大學主辦的「臺灣研究國際研討會」上宣讀(見本書157頁)。中文的一份在完稿後,曾先送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審核,並要求發表。後因全文過長,不合該所集刊規格,始轉送自立晚報以專書出版。

  這兩年研究期間曾得Stevan Harrell教授,Charles F. Keyes教授,Simon Ottenberg教授,張桂生教授,劉斌雄教授,李莎莉女士,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玉山神學院,及包括原住民和漢人在內的所有報導人等的指導或協助,謹致最深的謝意。
謝世忠 1987年6月14日黃昏
於西雅圖至臺北的飛航途中
邱宥鈞2021/9/10 下午 04:54:18
8書名 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 1987-2017
作者 謝世忠
出版社 玉山社
簡介(摘要)
娓娓多變的原運30 年 道來綿延的原民心境
他們就像自灰燼中重燃火苗之後的烈焰主角,
承接著各類舊新挑戰。

  本書延續《認同的污名》一書原貌精神,採取最大宏觀研究視角,分成前篇、中篇、及後篇。
  前篇敘述1987至2017的三個十年,大體上鋪陳一個原民三十年輪廓。
  中篇與後篇的最主要理論架構,是以觀光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tourism)前臺(front stage)與後臺(back stage)等二個相對的分析概念為基石。前臺指公開展現於外的樣態,那是群策群力的眾人活動。當然,既稱前後臺,就有類似表演的舞臺,也應有可界定為觀眾者,而在原住民的眾人展演場域上,觀眾對象一方面就是國家大社會政府和漢裔臺灣人,另一方面則是廣泛的原民同胞。

  過去二十多年間,作者觀察出原住民世界中,至少有七大社會運動的建置與維繫,而此等不需動員的類全民運動,正是族群是否具有優質前景的條件。而臺灣原住民在世紀交替前後,充分展現了社會文化活力,因此,當下尤其值得對這些現象進行脈絡性分析,以獲得更深入的瞭解。
導讀
序言

導言:出版之後

【前篇 當代敘事:年代學上的原住民族群行動】

第二章 出現贏面
第一節 參與勢眾1987-1999
第二節 全面勝利2000-2005

第三章 真贏假贏?
第一節 問號又起2006-2011
第二節 回歸挑戰2012-2017

【中篇 前臺盛事:七大社會運動的輝煌與論評】
第四章 族群政治運動
進入政府:政權結構內的原住民
第二節 原原相會:體制內外較量一波波

第五章 藝術文化運動
  第一節 群藝揚昇:藝術與工藝的創作潮
第二節 成型樣態:我族暢流與第四世界
第六章 躍進學術運動
第一節 仿學焦慮:嚮往學術格式與權威
第二節 爭取詮釋:「原住民學」的模糊力道
第七章 文學建構運動
第一節 作家湧現:文學臺灣的一項奇蹟
第二節 部族故事:論「泛報導文學」文類
第八章 族稱獨立運動
第一節 九族再見:學術分類的完結篇章
第二節 成就新族:爭取獨立的未完任務
第九章 重掌環境運動
第一節 回歸山林:「新山地人」的生態智慧
第二節 在地經營:綠色部落與有機家鄉
第十章 根生都會運動
第一節 又見部落:移外世界的建設原理
第二節 再現祭典:我族傳統的不棄不離

【後篇 後臺多事:原住民的日常與日常原住民】
第十一章 政治風向
第一節 雪上加霜的從政
第二節 臺灣少數民族嗎?
第十二章 菁英實踐
第一節 西裝背心的換替
第二節 博士教授的辯證
第十三章 名份分明
第一節 原住民變成南島
第二節 地名政治學心結

第十四章 過往如夢
第一節 開始想念山地人
第二節 姓名漢原的矛盾
第十五章 唱往何處
第一節 樂手唱什麼歌好
第二節 停不了的唱唱唱
第十六章 域外情緣
第一節 尋覓進步的外國
第二節 何處找南島兄弟
第十七章 歸鄉一夜
第一節 短暫的委身母土
第二節 空間讚嘆與詛咒
第十八章 步步臨淵
第一節 體育希望的焦慮
第二節 加不加分的問題
第十九章 英雄濕襟
第一節 酒氣酒品的展演
第二節 笑語淚珠的並出
第二十章 演出現代
第一節 位階上升的趣味
第二節 有了動媒的今天
第二十一章 文化呼喚
第一節 母語的神聖建置
第二節 文化與宗教有解
第二十二章 家與部落
第一節 意外傷亡的磨難
第二節 部落美醜的辯證
第二十三章 凜風淒雨
第一節 資源匱乏的艱難
第二節 民層疾苦的持續
第二十四章 角落心聲
第一節 謝謝謝謝謝到底
第二節 聚散孤獨的逃避
第二十五章 物質誤植
第一節 文化村宿命無言
第二節 原民博物館告白
第二十六章 國家誰的
第一節 法法終於面對面
第二節 四大難題解不解

第二十七章 希望很窮
第一節 原民人才的歸零
第二節 早婚的人口學論
第二十八章 氣泡一場
綠野青山垃圾場
但知感動的煽情
第二十九章 半知半解
第一節 有野菜沒有野肉
第二節 今天介紹古時代
第三十章 結論:分據前後臺的今日原住民

英文摘要
邱宥鈞2021/9/10 下午 04:49:35
7書名 原住民族運動.媒體.記憶:後殖民進路
作者 以撒克.阿復 Isak.Afo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本書是著者近年來探討原住民族運動、媒體、歷史記憶方面的五篇文章,具體呈現他在後∕解殖民進路的實踐路徑:

  一、剖析公廣集團傳播帝國主義下的原住民族電視台之依賴性格,並從多元文化主義和法理探討分析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公共性定位和自主經營的可能性。
  二、在台灣多重層傳播帝國主義宰制下的媒體環境,提出原住民族具文化抵抗進路、自我書寫、解放性意涵的自主性傳播論述。
  三、從阿美族人自我書寫和紀念的「大港口事件」,探討原住民族歷史苦難記憶的儀式過程,敘事書寫和集體記憶乃至對抗遺忘的論述實踐,具解放性之自我救贖意涵。
  四、從象徵鬥爭的概念探討台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和其他衍生性運動的意義和發展。
  五、分析當代民主國家對原住民族具帝國主義和制度性暴力的政策,藉普遍人權主義之霸權反削弱原住民族的差異性和自主性,破壞原住民族之文化主體,同化了原住民族,基於此,提出自決自治是具社會改造性格的賦權性解殖工程。
導讀
▌ 原住民族電視台vs. 公廣價值?!
-原視法與原住民族獨立自主電視台之建構
壹、前言:原住民族電視台的設置和相關議題
貳、公廣集團原住民電視台:原住民族傳播權的邊陲化
一、董事會的組成
二、原民台諮議委員
三、原民台台長的遴選和人事任命
參、 媒體所有權:建構民族自決、自治的原住民族傳播權
肆、公廣集團 vs. 原住民族傳媒權?
一、公廣價值與同化主義的共謀
二、媒介帝國主義
三、內部殖民主義∕內部媒介帝國主義?
伍、多元文化主義與原住民族傳播權
陸、結語:傳播權的深化:原住民族電視法之立法
一、建構原民台作為另一個公共頻道
二、原住民族電視法作為原住民族傳播權利法制化的基礎
三、經費來源:基於補償權和積極行動精神之經費捐贈
參考書目
▌ 後殖民‧自主書寫‧解放
-多重層傳播帝國主義宰制下的原住民族傳播論述
壹、前言
貳、多元主義傳播權和原住民族傳播論述
參、多重層傳播帝國主義的宰制
一、國際傳播帝國主義
二、內部傳播帝國主義∕內部殖民主義?
三、公共電視傳播帝國主義
四、專業主義傳播帝國主義
肆、建構原住民族自主性的傳播論述
一、文化抵抗進路之原住民族傳播論述
二、原住民族自我書寫的傳播論述
三、自我書寫的解放意涵
四、去殖民的翻譯
伍、結論
參考書目
▌ 紀念作為文化抵抗
-大港口事件作為「危險記憶」的解放意涵
壹、前言
貳、阿美族人自我書寫的「大港口事件」
參、「鴉片記憶」vs.「危險記憶」
一、鴉片記憶
二、危險記憶
肆、文化抵抗的紀念:大港口事件作為民族解放的危險記憶
一、記憶倫理-面對自己民族的醜陋面
二、對抗遺忘的解放實踐
三、敘事與集體記憶
四、從歷史的廢墟中走出
參考書目

▌ 原住民族正名運動vs. 象徵暴力
-象徵抗爭進路下的正名運動及其衍生性社會實踐
壹、前言
貳、正名運動與非均質性文化自治
參、官方語言與象徵暴力
一、象徵暴力
二、官方語言象徵暴力
肆、象徵鬥爭進路的正名運動
一、象徵鬥爭意涵的族語書寫系統
二、正名運動與社會改造
三、認同與建構主體
四、新秩序的誕生
伍、結論
參考書目
▌ 現代國家對原住民族自治主體的侵害
-88災後重建、五都對原住民族社會的衝擊與挑戰
壹、前言:災難資本主義與現代國家的侵奪性格
貳、現代民族國家對原住民族的壓迫和同化
參、乞丐趕廟公?入侵原住民族土地領域的移民政策
一、居於絕對弱勢的原住民族人口結構
二、日據時期的移民政策
三、山地原住民鄉裡的非原住民
肆、分而化之的集團移住、行政區域劃分
一、集團移住政策
二、原住民族行政區域之劃分
三、一分為二:區分為平地∕山地原住民之分化政策
四、一分為三:區分山地∕山地∕都市原住民之分化政策
五、母系的消亡與恢復及衍生的問題
六、中華文化霸權命名下的原住民族地區
伍、訂定官方語言與原住民族語言的流失
一、日治時期的國語政策
二、國民政府時期的國語政策
陸、同化—國家對原住民族政策的意向與結局
柒、結語:建構後五都時代的台灣原住民族自治
一、後五都時代制定培力自主自治的都市原住民族政策
二、屬地∕屬人自治相輔相成的原住民族自治
三、儘速完成《原住民族自治法》的立法
參考書目
邱宥鈞2021/9/10 下午 04:45:54
6書名 原住民族事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
作者 施正鋒, 謝若蘭, 高德義, 施拔尚.達立, 周惠民, 李凱婷, 湯愛玉, 楊政賢, 浦忠成, 陳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台灣原住民族事務發展的關鍵脈絡與核心
  台灣原住民族歷經不同的政權轉換,至今仍然處於相對的弱勢,雖然已經爭取到「原住民族」的正名,但在「還我土地」及「自治」目標的達成則尚有未逮,例如「原住民族自區法」草案,迄今仍然未能完成。
  台灣原住民族事務的發展,在法律規範與傳統權力之間的拉扯與衝突,仍是關鍵的核心,無論政策制定與社會氛圍仍受到擠壓。在文化發展方面,教育權利與考試規定仍是重要的問題並且影響甚鉅。這些都會影響原住民族的未來發展。
  本書從不同面向回顧與探討原住民族的過去與未來,主題包括民族語言、產業工作、國際情勢、政治選擇、生態治理,並從政策面的角度深入分析,大抵含括了台灣原住民族當前最重要的議題。
導讀
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的路徑/施正鋒
壹、前言
貳、剝奪原住民族土地的所謂「空間合一」自治
參、由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到部落自治
肆、前景

平埔族群恢復族群身份之權利伸張與策略建議/謝若蘭
壹、前言—回首來時路
貳、族群「認定」與「分類」
參、族群身分回復的權利與困境
肆、現階段狀況與建議
參考文獻

選舉政治與原住民族發展/Wubark Kudjayau(高德義)
壹、前言
貳、原住民族選舉政治的新發展
參、選舉過程的探討
肆、投票行為取向
伍、選舉制度與行政
陸、選舉政治的後果
柒、選舉制度的改革:代結論
參考文獻

從光復地名到空間解殖化/ 拔尚.達立(蕭世暉)

原住民族電視台的轉型與契機/Mayaw Fotol(周惠民)、Ljebau.Rusagasag(李凱婷)
壹、前言
貳、自主營運
參、原視轉型後的發展
肆、結語

民族語言振興/湯愛玉
壹、前言
貳、課題與挑戰
參、願景與目標
肆、發展策略
伍、結論
參考文獻

跨越與連結──原住民族國際交流的回顧、現況與展望/楊政賢
壹、世界座標:島嶼與族群
貳、前人履跡:台灣與南島
參、交流現況:讓世界看見台灣原住民
肆、未來展望:讓台灣原住民走入世界舞台
伍、國際顯影:國家與族群
參考文獻

國家考試與原住民族議題/Pasuya Poiconü(浦忠成)
壹、前言
貳、原住民族公務人員結構
參、公務人員結構顯示的文化意義
肆、現階段原住民族議題
參考文獻

社會對部落學校的迷思之分析/陳枝烈
壹、前言
貳、社會對部落學校的迷思之分析
參、結語
附錄一︰104年阿美族Cilangasan部落學校課程架構及總表
附錄二︰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學校教育與社會再製:大學原住民族專班芻議/浦忠勇
壹、歷史與概念
貳、當代原住民族專班概況
參、兩個疑慮
肆、結語:學校課程與社會再製
附錄一:大學原住民族專班招生資訊概覽(2012-14)
附錄二:104學年度大學校院原住民專班核定外加名額一覽表
參考文獻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與台灣原住民族/陳豪
壹、發展中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背景與現況
貳、建構中的台灣原住民族知識體系
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內容:與原住民族相關內容介紹
肆、結論
參考文獻

台灣原住民族產業發展議題策略/Watan‧Kiso(王進發)、陳希宜、辜雯華
壹、前言
貳、依據
參、未來環境預測-以台灣原住民族而言
肆、原鄉部落產業發展SWOT分析現況
伍、原鄉產業發展策略
陸、 以台灣原住民族產業經濟問題評析-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產業現況和環境所面臨的問題為例
柒、結論
參考文獻

原住民土地的生態治理─從泰雅族南山部落檜木盜砍事件談起/林益仁
壹、緣起
貳、事件分析
參、原住民族土地的生態治理?
肆、南山事件引起的生態治理歷史脈絡反省
伍、連結積極的土地生態治理策略-里山倡議的精神
參考文獻

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Kui Ruadjiadj(許俊才)
壹、社會工作在臺灣
貳、台灣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的相遇
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重點
參考文獻

噶瑪蘭族香蕉絲工藝復振及其文創產業發展初探/王昱心
壹、前言
貳、香蕉絲工藝與無形文化資產
參、香蕉絲工藝復振歷程
肆、香蕉絲工藝現況與其產業
參考文獻
邱宥鈞2021/9/10 下午 04:38:30
5書名 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
作者 施正鋒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本書是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的第一本書,創始理事長施正鋒教授所籌辦的研討會,於2012年11月7日以本書書名為主題,舉辦研討會,並由翰蘆圖書負責出版事宜,日後將陸續推出系列論文集。
  1980年代,台灣原住民族展開了權利保障運動,以三大目標的具體訴求,呼應了認同權、土地權、自治權;1994年,台灣進行第二次修憲,在認同權方面已有具體成果,並正名為「原住民」,不過,在土地權與自治權方面,台灣的原住民族仍未獲得更具體的成果。
  原住民族主權、國家主權,這兩者為本書論述重心,主要針對美國、澳洲、紐西蘭、日本、拉丁美洲原住民族主權運動發展的介紹與分析,並試圖理解各國原住民族對於主權的論述,同時進行原住民主權觀的建構。
導讀
01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系教授)
02原住民族主權初探∕陳張培倫(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03台灣原住民族主權的虛相與實相∕雅柏甦詠.博伊哲努(原住民委員會專委)
04高山族原住民族的主權─從國際法角度談起∕鄭川如(輔仁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05阿美族的主權─主權運動與阿美族社會改造工程∕以撒克.阿復(台灣原社秘書長)
06平埔族群的主權∕毛榮富(慈濟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072009年「阿伊努政策有識者懇談會報告書」之後的日本政府阿伊努民族政策總檢討∕吳豪人(輔仁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08澳洲原住民主權─從國際原則到澳洲法院判例之初∕范盛保(崑山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副教授)
09紐西蘭毛利人的主權∕蔡芬芳(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所助理教授)
10西屬美洲原住民主權的發展∕石雅如(政治大學歐語系助理教授)
11原住民主權運動與國家主權運動之差異─以當代夏威夷為例∕ 馬騰嶽(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教授)
12阿拉斯加原住民族的主權∕官大偉(政治大學民族系助理教授)
13美國印地安原住民族的主權∕蔡志偉(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系教授)、李佳純(東華大學財經法研所)
14加拿大原住民族的主權─由傳統領域權與自治權觀點出發∕ 黃居正(清華大學科法所副教授)
邱宥鈞2021/9/10 下午 04:27:52
4書名 原住民族人權
作者 施正鋒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原住民族作為台灣的原點,
原住民族權也應該是台灣憲政的原點。」
台灣的憲法增修條文雖已將原住民族列為憲法保障的民族,
但是,落實效果顯然不足。
  作者以其親身經驗,談及相關法案審查時,所謂「以法論法」大抵仍執著於條文概念,而忽略對於原住民尊重的精神,過度的法律思維反而充滿對原住民霸權欺壓污名的符號。作者感嘆說:唯有回到原住民族權的原點,台灣的憲政才是完整的。但,「現況離這個目標還很遙遠,只能盡力而為!」身為鄒族的作者,寫作這本書實出於這份深層的感情。
  本書從原住民集體權談起,論及原住民處境、相關法制,乃至於土地權議題、行政區域重劃議題,以及原住民升學優惠是否公平等等,各項重點均有很務實的研究分析,想了解原住民的政治和社會處境,這是一本最具體的指引。

導讀
1.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的回顧與展望
2.原住民族土地權的國際觀
3.原住民族權利的保障
4.原住民族的主權
5.原住民族的選舉制度:少數族群代表性的國際觀點
6.原住民族的環境權
7.各國憲法中的原住民族條款
8.原住民族的文化權
9.原住民族自治的探討
10.原住民族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11.原住民族與自然資源的共管

附錄1『原住民族人權保障專章』草案
附錄2美國的印地安保留區:華盛頓州的Makah民族以及亞利桑那州Tohono O’odham民族
附錄3評林修澈的〈原住民的民族認定〉
附錄4南島民族論壇的功能
附錄5台灣的原住民族政策分析與批判
邱宥鈞2021/9/10 下午 04:26:07
3書名 原住民族的主權、自治權與漁獲權
作者 施正鋒, 吳珮瑛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作者二人都具有農業經濟背景。施正鋒教授長期關注多元文化和民族、政治領域,吳珮瑛教授除了任教台灣大學農經學系,對於原住民族相關議題也有深入研究。本書為其二人相關文章的合集。
  全書主要以主權作為基礎架構,探討加拿大、紐西蘭、澳洲、臺灣原住民族的主權、自治權與漁獲權問題,討論範圍擴及行政、立法、司法等不同面向,並附有相關國際規約、法律、以及宣言,幫助讀者釐清主權脈絡下的因果關係。
  1980年代起,受到國際原住民族運動的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展開權利保障運動,以正名、還我土地、以及自治權為三大目標,其中關於原住民族自主的論述,足使社會大眾重新思考族群與國家的互動模式。
導讀
一、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施正鋒
1.前言
2.國家主權的發展
3.當前主權論述的疏漏
4.墾殖國家的主權如何確立
5.歷史上國際法如何看原住民族主權
6.當前國際社會如何看待原住民族的主權
7.各國對於原住民族主權的回應
8.台灣的漢人國家與原住民族
附錄1:聯合國有關原住民族權利的機構
附錄2:相關國際規約、法律、以及宣言
參考文獻
二、加拿大Inuit原住民族的自治政府/施正鋒
1.前言
2.談判過程
3.協定內容
4.自治協定評估
5.結語
附錄1:加拿大Inuit分布圖
附錄2:Nunavut行政區域圖
附錄3:判例、法律、協定、政策、報告
參考文獻
三、加拿大Métis原住民族的自治區:歷史回顧及政治過程的觀察 /施正鋒
1.前言
2.歷史背景
3.如何達成自治
4.自治協定的內容
5.初步評估
參考文獻
四、加拿大魁北克省James Bay Cree原住民族的自治/ 施正鋒
1.前言
2.歷史背景
3.談判過程
4.JBNQA與Cree-Naskapi (of Quebec) Act下的自治
5.執行、再談判、以及評估
法規、條約、案例、文件
參考文獻
五、紐西蘭毛利人的漁獲權/ 施正鋒、吳珮瑛
1.前言
2.行政獨斷─由『漁業法』到『漁業修正法』的配額管理體系
3.司法途徑─外坦吉特別法院、以及高等法院的貢獻
4.立法協商─由『毛利漁獲法』到『外坦吉條約漁獲權法』
5.爭議
參考文獻
六、澳洲原住民族的漁獲權/ 施正鋒、吳珮瑛
1.前言
2.澳洲原住民族漁獲權的現況
3.國際規約的規範
4.澳洲原住民族的權利保障
5.相關法律與判例
6.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漁獲權
7.結語
附錄1:『澳洲北領地漁獲條例』(2011)
附錄2:國際規約、國內法規、以及司法判例
參考文獻 235
七、加拿大原住民族的漁獲權 施正鋒、吳珮瑛
1.前言
2.政治運作的概念架構
3.加拿大原住民族的權利保障
4.聯邦最高法院的相關判例
5.政治談判與長期協定
6.中短期的行政措施
7.結語
附錄1:「范德皮判準」(Van der Peet test)
附錄2:『Inuvialuit最後協定』漁獲條款
引用法案、判例、協定
參考文獻
邱宥鈞2021/9/10 下午 04:24:00
2書名 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
作者 施正鋒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2016年8月1日原住民日,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向所有原住民族道歉。
  
  現在正是台灣轉型正義的重要時刻。
  
  一個族群的繁榮,可能是建立在其他族群的苦難之上,我們不該視其為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也不該再將種種不公平的現狀視為理所當然。
  
  過往的殖民∕威權政權忽視人民的權利,在槍桿前,死去的人們只能埋屍荒野,受傷的人們只能忍隱苦痛。而如今台灣是個民主國家,除非我們是一個不公義的國家,否則我們必須去正視這一段歷史,真相必須被揭露。
  
  如同,蔡總統在道歉中所說的:「在泰雅族的語言裡,『真相』叫做Balay。而『和解』叫做Sbalay,也就是在Balay之前加一個S的音。真相與和解,其實是兩個相關的概念。換句話說,真正的和解,只有透過誠懇面對真相,才有可能達成。」
  
  因此「轉型正義」要調查真相、公佈真相,讓國家領導人代表現在的政府對受害者道歉、賠償、並返還名譽。讓受害者獲得遲來的「正義」,能放下仇恨;讓人們相信這個社會雖然不完美,但持續追求公平正義;讓整個社會避免重複過去政權犯下的錯誤,追求更公平正義的未來。
  
  要做的事很多,道歉只是第一步。
  
導讀
道歉的意義
由轉型正義到真相調查委員會
原住民族基本法與轉型正義
從加拿大新政府經驗看國家道歉與歷史正義
澳洲原住民權利與轉型正義
族群主流化觀點下的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的思考與實踐
台灣社會面對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之恐懼分析
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普及化運動︰以「原轉小教室」為例
我們要能真相調查的sbalay—真正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
加拿大的原住民族真相和解委員會
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呢?
遲來的總統道歉:思前與想後
她們為什麼哽咽?蔡總統,別讓自縛手腳的官僚毀了你的道歉
原住民轉型正義的一記棉花拳?
熱鬧有餘的政治儀式
拒絕自欺欺人、坦誠面對自己,才是和解的第一步
光道歉是很難看出誠意的
原民媽媽與轉型正義:她在部落種樹,但種的不只是樹!
民報全程報導
沒有調查就沒有真相
真心期待,漢人社會願意傾聽原住民族的心聲
就好像小孩子在夜市用紙網撈金魚-
無知的背後是傲慢,傲慢的背後是偏見
附錄一︰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文
附錄二︰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設置要點
附錄三:議案關係文書
邱宥鈞2021/9/9 下午 05:04:57
1書名 原住民族的權利與轉型正義
作者 施正鋒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民進黨政府認為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牽涉層面過於複雜,主張分開處理,在總統府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
  然而,就現有的體制,不管總統設置任何委員會,位階上只是總統的諮詢機構,在過去三十多年來,世界上總共四十多個真相調查委員會,最大的教訓是「沒有調查權就沒有真相」。
  如果沒有必要有調查權。那麼,究竟設在總統府的這個委員會有何作用?
  如今,小英政府除了要強化協調部會的「原基法推動委員會」,還要在行政院成立小組調查核廢料,就好像小孩子在夜市用紙做的網來撈金魚。只能說,無知的背後是傲慢,傲慢的背後是偏見。
導讀
第一部分
序與論文
代序︰就好像小孩子在夜市用紙網撈金魚
原住民族的自決權
澳洲國家與原住民族的和解
墾殖國家與原住民族的條約
歐盟的少數族群權利保障
轉型正義中的時空責任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劃設
當國土規劃遇上原住民族權利
綜觀民進黨的原住民族政策
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的路徑
原住民族的森林權(與吳珮瑛合著)
第二部分
短論
人肉鹹鹹,總統向原住民族道完歉又如何?
拒絕自欺欺人、坦誠面對自己,才是和解的第一步
熱鬧有餘的政治儀式
光道歉是很難看出誠意的
真心期待,漢人社會願意傾聽原住民族的心聲
寒風冷雨中露宿凱道原住民族的吶喊
政府混淆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與土地權
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讓人看破民進黨的手腳
「亞泥案」是官商勾結欺壓原住民族
閒談魁斯林
連原住民族的歷史記憶也要加以殖民
政府不該用漢人欺負原住民的手段來應付平埔族
蔡英文繼續消費平埔族
民進黨的平埔正名過於心計
慰安婦的歷史正義
原、漢有別的轉型正義就是歧視
究竟轉型正義是隱善揚惡、隱惡揚善、還是功過並陳
『礦業法』修正案洩了天機
第三部分
附錄
由「雜種說」看傲慢的國民黨原住民族政策
由原住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校長遴選談起
林媽利的論點只是在消費平埔族
對抗漢人學者的專斷,是原住民族菁英的天責
施正鋒教授訪談內容
施正鋒教授訪談逐字稿
民報全程報導
原促會和原轉會、原民會衝突?施正鋒:沒先調查真相怎麼處理
代跋:總統不該跟人民玩「白馬非馬」的文字遊戲
邱宥鈞2021/9/9 下午 05:01:13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在如今文化多元的社會中,我們時常能與不同種族、年齡、職業、宗教……等與自己有所差異的人相處,這些差異或大或小,但多少都會造成溝通或相處上的代溝,而在無形之中所形成的微歧視,則可能造成他人的不悅,因此我將以原民為例,了解那些關於原民的微歧視,而又該如何去除這些微歧視,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衝突以及雙方的不愉快。
二、研究目的
1.了解何謂微歧視
2.了解關於原民微歧視的種類、來源,及如何消除原民微歧視
3了解大眾對微歧視的看法
4.了解大眾對原民微歧視的看法
三、研究方法與流程:
此次研究先透過「參考文獻資料」來了解微歧視,並且透過「問卷調查」知道大眾對於上述內容的看法與不同的界線,接著「分析問卷結果」並依照答覆內容進行分析,最後「提出結論」,再提出我們的「想法與建議」。
邱宥鈞2021/10/8 上午 1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