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未來-淺論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與文化喚醒

專題名稱編織未來-淺論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與文化喚醒

專題描述一、研究動機:新聞播報:「巴黎奧運我代表團服首亮相,台灣設計師與8工藝家打造。」其中,「腰帶與鞋子上,有原住民手工藝的香蕉絲織片……。」「並結合臺灣特色工藝包含原民國寶工藝家嚴玉英…..。」社會課本提到了先民運用天然植物纖維製作衣服、自然課本也有提到植物與我們生活的關係、國語課本也提到台灣傳統藝術家等等。後來我們在參訪「新社香蕉絲工坊」回來後,發現在新社葛瑪蘭族對香蕉絲編織文化的傳統與技藝保存的推動相當不容易,也請耆老協助回復許多傳統技法與圖騰,之後又衍生出各種異材質的結合創新。在這樣的歷程中喚醒了族人對葛瑪蘭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並帶動花蓮三個葛瑪蘭部落發展香蕉絲編織的文化與技藝傳承,同時引起宜蘭葛瑪蘭族人的文化共鳴。然而,所有的努力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祕辛,未來香蕉絲的編織文化該如何創新及傳承?讓所有葛瑪蘭族人能喚醒族群共識。
二、研究目的
(一) 噶瑪蘭族的遷移歷史與編織文化
(二) 香蕉絲編織的技藝傳承
(三) 香蕉絲編織的現況與創新
(四) 香蕉絲編織品推廣與噶瑪蘭文化喚醒
三、研究流程:研究主題探討→實地參訪→閱讀文本→決定研究目的→整理與討論資料→編寫文本→討論與結論

隊伍名稱編織未來隊

指導老師田培林 葉嘉琳

參賽學生謝詠丞 徐晞恩 曾于庭 劉曜愷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方兆鴻
來源 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文獻
描述 噶瑪蘭族的傳統服飾流逝已久,日治時期的文獻照片也多是漢式服裝,因此現今常看到的黑、白兩色噶瑪蘭族服飾係近代創作,非真正傳統樣式。
在噶瑪蘭族的復振運動中,偕淑月女士重製了偕阿雲照片上所穿的族服,女裙大部分的織紋係以菱形為基礎再做些許的變化,並特別帶入「雙菱紋」圖案。偕淑月根據族中耆老的講述,有稱其狀似槳或狩獵時投擲用的標槍,或鏢魚用的魚槍等三種說法。是在2012年12月25日噶瑪蘭族復名10周年時,在部落第一次展現了馬偕所收藏的女子禮裙樣式,加以證明了噶瑪蘭族傳統服飾並非黑、白二色。
謝詠丞2024/9/12 下午 02:49:23
4作者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來源 文化部
描述 沿著花東海岸公路來到花蓮縣豐濱鄉,被山與海溫柔擁抱著的新社部落,是「漂浪一族」噶瑪蘭人的落腳地。在這裡,有個當地人稱為「Lala Ban」的小屋,那是全臺灣獨一無二的香蕉絲工坊,對新社部落的噶瑪蘭人來說,此處所象徵的意義深刻,那不僅僅只是為了復育工藝而存在,更是族人透過雙手重新拾回根本的地方。藏身在阿美族部落的葛瑪蘭族。在歷史的洪流中漂泊百年,直到民國九十一年終於正名成功,確定為臺灣原住民第十一族。為了重拾幾乎失傳的工藝,協會成員走遍部落角落,終於找到族中傳承香蕉絲工藝的三位長老,那分別是朱阿比、潘阿玉以及高齡八十一歲的巫師潘烏吉。即使香蕉絲編織的工序繁複且曠日費時,常常令她腰痠背痛,「有快樂的時候,也有艱辛的時候,要一直傳承下去,不能讓它失傳就是了。」嚴玉英藝師與工坊的織女們根植在這處祖輩靠岸的所在,如香蕉絲般既柔且韌,一絲一縷交織成噶瑪蘭族的一整片明天。
徐晞恩2024/8/19 下午 06:33:50
3作者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來源 110年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專輯
描述 香蕉絲編織,一個曾經被時代巨輪淘汰的手工藝,在噶瑪蘭族文化復振運動中,作為證明噶瑪蘭族一直都存在的重要標記。
看似普通的香蕉絲織布,其中包含了噶瑪蘭族人的族群特質生態知識及工藝技巧。
在噶瑪蘭族文化復振活動中,嚴玉英與部落三位祭師朱阿比、潘烏吉和潘阿玉全力投入香蕉絲編織,展開編織教學活動。
嚴玉英藝師掌握了香蕉絲織布之知識與技巧,不管是分片、刮青、晾曬、浸泡、清洗、分絲、績線、繞線、整經、織作、後處理等,都能正確體現完整的織布工序,展現出她認真學習所累積的工藝智慧。
他們維護了噶瑪蘭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編織出蘊含族群記憶與情感的香蕉絲織布。
謝詠丞2024/8/3 下午 11:12:05
2作者 林瑞珠、農業知識入口網
來源 自編
描述 香蕉的韌性很好,不易斷掉,雖然香蕉的韌性比苧麻差,但因為質感較硬,且容易製成日常用品,所以噶瑪蘭族人幾乎都是用北蕉來製成衣物。為什麼不能用芭蕉呢?為什麼要發展文化?
以下訊息請從檔案庫查看。
曾于庭2024/6/28 下午 06:49:41
1作者 浦忠義 巫瑞菊 謝美蘭
來源 自編
描述 這個檔案是在描述噶瑪蘭族編織過程有哪些例如:1.刮取纖維2.曬乾3.剝絲後接絲線4.整經5.編織,等特別的編織過程和應該要如何保護編織文化以上就是這份檔案所描述內。
劉曜愷2024/6/28 下午 01:16:04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8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Lalaban的香蕉絲編織—噶瑪蘭族人的重生與延續
說明
雖然以參觀了香蕉絲工坊,透過介紹了解了香蕉絲製作過程的繁雜,當下只覺得應該是很辛苦,但是看完這影片後,深深感受到香蕉絲光是取得的過程就很不容易了,完全是純手工的製作,後期又要整經,經緯交織後才能成為一匹布,過程既耗時又費力。延續一項傳統技藝真的是很不簡單的事。
謝詠丞2024/9/12 上午 06:49:38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第一次寫檔案庫
說明
第一次寫檔案庫的我完全不知道要寫什麼,但我知道我一定要寫出一些東西才可以,所以我就跑去問老師,老師就跟我說你自己想想,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讓我有了靈感可已寫出這些東西。(雖然只有一點點)
劉曜愷2024/9/11 下午 03:30:02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星期三下午在明義國小408教室
說明
星期三下午在明義國小408教室裡想著該寫什麼才好呢?所以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寫我現在在做什麼(但我旁邊有一些很吵得弟弟妹妹讓我很難專心)。今天我明明是來討論的但卻好像是來聽弟弟妹妹吵鬧的。
劉曜愷2024/9/11 下午 03:15:42
5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巴黎奧運進場服亮相! 設計藏「祝福小巧思」
說明
本次巴黎奧運進場服再度由其領軍,以「跨界策展」的精神,攜手藝術家江賢二、翻轉文字藝術家林國慶,並邀集臺灣特色工藝包含原民國寶工藝家嚴玉英、手工纏花工藝家林佩瑩,以及在永續議題展現卓越技術的臺灣紡織製造大廠旭榮集團、珖藝印花、仁美織標,共來自臺灣9個縣市的不同產業菁英組成夢幻團隊。周裕穎設計師本人更於服裝亮相記者會上表示,一路走來合作工藝師們頻喊困難,從打色、設計修改到實際製作,許多環節來來回回不下十次,「無非就希望給中華選手最好的衣服,我們不會輸法國。」以下讓我們跟著設計師的拆解,一探其中的巧思與祝福。印花底圖將臺灣行政區輪廓圖打破再重組,象徵英雄來自四面八方;上面的白色格線含有「Chinese Taipei」字樣,為高雄藝術家林國慶所設計的翻轉文字,反過來看時「Taipei」即轉成了「加油」的藝術體。透過將這些巧思將加油口號埋入服裝配件各處,為選手打氣。「人間國寶」工藝家嚴玉英合作,特別之處在於鞋面上的香蕉絲織片,其做工之繁難,一位工藝師織一天8小時只能織7.5公分,過去只有德高望重的貴族才能使用。上面圖騰為愛心形狀的龜殼,一雙鞋子兩條飾帶共有20個愛心,含「十全十美」的美意;而龜殼圖騰更是來自噶瑪蘭族一則「海龜報恩」的傳說,希望藉以將福報帶給選手。鞋身也採用臺中鞋技中心開發的低碳環保皮革及專利鞋墊,透過寬緣將皮革與橡膠相結合,讓運動員進場時久站也不會累。
徐晞恩2024/9/7 下午 02:45:51
4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巴黎奧運台灣進場服
說明
在過去傳統民間習俗的重要場合上,人們會佩戴春仔花,象徵慎重看待的意涵。周裕穎設計師特別規劃將「春仔花」加入進場服的套裝搭配內,象徵我國選手慎重看待巴黎奧運賽事的心意。另外考量到奧運選手有與他國選手交換徽章的交流文化,特別製作兩朵工藝胸花給國手,分別為國花梅花及油菜花,梅花款胸針可與珍視的對手交換;油菜花則有加油之意涵,視為對我國選手們的祝福,花語也代表了追求夢想、無所畏懼。
徐晞恩2024/8/19 下午 06:17:41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雜記本
說明
我寫完時,覺得我不行再寫下去了,不然我就快吐了(但我寫的很少),對我來說很辛苦沒錯,但絕對有很大的成就,所以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不然可能會沒自信。
我絕對不能再萎縮,要把自己的範圍擴大,把雜技寫的更好、更好,把屬於自己的舞台拿回來,和別人努力的競爭,聽著勝利的呼喊聲,就很有成就了!
曾于庭2024/7/1 上午 11:20:21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檔案庫
說明
我那天因為寫的不多,原本以為就這樣,但田老師說寫多少都是自己的決定,這句話對我有深刻的印象,一味的覺得我不該寫那麼少,一直到我回到家,就在電腦前,多做了5業.....
我發現是因為我很多資料都還不知道,明明是小論文,卻知道很少,所以我決定一定要超越比我厲害的人。
曾于庭2024/7/1 上午 09:52:26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小論文討論
說明
今天要討論小論文的藏書閣怎麼寫,我感覺好難喔~
今天老師說評審在問我們問題時我們要說謝謝評審的提問,老師還有說為什麼香蕉絲推廣不出去,是因為他們沒有主動去推廣嗎?
如果文化滅了族群就等於消失了可是族群消失了文化不一定會消失,我們今天不是要幫他們去推廣香蕉絲,而是去研究香蕉絲的製作過程,他們的商品一直擺在那裡是想要的人才看得到可是需要的人看不到。
老師說他們的商品可以在創新,如果沒有創新的話別人只是來看一看並沒有想要買!
謝詠丞2024/6/29 下午 10:30:57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8作者 謝詠丞
標題 到台北國家圖書館找小論文資料
內容
暑假期間,因為蒐尋到一篇論文資料,感覺這篇資料會對小論文有幫助,所以就決定上台北尋找資料,結果到了國家圖書館才發現,國家圖書館正在整修,必須從隔壁大樓進入,繞了一圈來到了入口才發現我年紀太小,無法進入查詢資料,於是只好拜託媽媽進入館內幫我找尋這篇資料,而我只好到B1的咖啡廳等待,等待的時間裡我順便完成了我的暑假閱讀心得,同時也觀賞在咖啡廳裡進行的人物寫生活動,原來請模特兒來畫素描畫,是這樣子的!讓我大開眼界!希望我的素描課在結束靜物課程後,也能進展到人物素描。後來媽媽印好資料下來後,我們就趕往台北火車站,趕快買票坐車回花蓮,以免雨勢變大後,火車又斷了。

謝詠丞2024/9/12 下午 02:53:11
7作者 劉曜愷
標題 在408討論
內容
我兩點半時提前到408教室但大家都還沒到只有我、老師和弟弟妹妹,所以老師就叫我先寫札記本和活動集。
但我一開始根本完全沒有靈感,所以我只好看看身邊有什麼來收集靈感。但是我的身邊只有很吵的弟弟妹妹。
本來我覺得弟弟妹妹沒什麼好寫得,但他們得吵鬧起發了我的靈感,我就想可以寫弟弟妹妹的吵鬧。

劉曜愷2024/9/11 下午 03:58:14
6作者 劉曜愷
標題 在408討論
內容
我兩點半時提前到408教室但大家都還沒到只有我、老師和弟弟妹妹,所以老師就叫我先寫札記本和

劉曜愷2024/9/11 下午 03:42:59
5作者 徐晞恩
標題 5月26日往新社香蕉絲工坊參觀
內容
在2024的5月26的這一天,我們老師帶著家長和學生來到了花蓮的新社香蕉絲工坊來參觀這一次的相關題目,到了新社,我們一下車就看到了有一些人在編織、有一些人在二樓專門來導覽,上了二樓有一些老師就開始講相關知識比如為什麼要用香蕉不用其他種植物、為什麼要把切下來的香蕉葉拿去曬乾又比如他們砍樹前都要先祭祀,講了差不多4到5個小時就帶著我們到一樓嘗試編織,編織這個香蕉布的機器有分兩種機器一種是桌機另一種是地織機, 葛瑪蘭族把世間萬物都認為有神,葛瑪蘭族的生活和香蕉密不可分,他們把香蕉葉拿來治主人的病和拿來裝食物、香蕉的果實的是拿來給他們吃最後是香蕉的葉子他們會拿來編織成香蕉布編織這一種布要的是先後順序和不能讓繩子打結,後來參觀結束有拍合照之後我們就到一間餐廳吃飯,吃了一個半小時多我們就各自回家了。葛瑪蘭族他們的文化值得我們用心去讀你會發現和我們漢人不同的是葛瑪蘭族的習俗是非常特別的。謝謝老師帶我們到新社香蕉絲工坊來參觀。

徐晞恩2024/9/7 下午 02:30:59
4作者 曾于庭
標題 寫小論的心得
內容
在寫論時,總感覺自己必須擁有絕對的專注力,不然就寫不出好的文章,其實我在寫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要寫奪多,原本對我來說1000字已經是極限了,我那時覺得,要寫到1000字,太多了吧.....但寫了之後,咦?怎麼那麼快就寫5頁了,就和田老師說的一樣:「人是會變的。」......我寫總結時,我發現自己的想法很多(雖然沒有多到寫2頁),寫論文時,我最討厭的是記資料,因為總要記很多東西,就會感覺腦袋快爆炸了,但不管怎樣,到最後還不是要記起來,我最痛苦的事情就在這裡,只要記東西,我都只能寫便條紙......。
在我寫完時,總結總是是最不喜歡的,因為要從腦袋硬擠出東西(畢竟總結只能自己寫),剛好,就從上文說,寫完、記完,在記憶還熱騰騰時,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時候,寫總結就容易多了,我查了一下,發現總結是要靠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像來完成......
最後查到:我查完資料才知道,原來居住在蘭陽平原葛瑪蘭族人,早在1760年,就已遭漢人遇害,被逼迫離開土地。更嚴重的在1796年,漳州人強力佔領葛瑪蘭,不得讓族群大遷移,例:三星、蘇澳等等,其中有一些族人跨越山林,來到花蓮遇難,並和撒奇萊雅族成為好朋友,但是在一場事件打斷了這美好的故事——加禮宛事件。加禮宛事件,事發生在1878年,清帝國要在山區上開發,因此在葛瑪蘭族旁的撒奇萊雅血肉橫飛、葛瑪蘭族死傷慘重,剩下的族人則瓦解雲散的分散到花東縱谷的各個地方,當然在蘭陽平原的葛瑪蘭族,是被迫來到花蓮豐的新社,這讓族人消失了多年之久。
葛瑪蘭族的祭典和語言,完全和阿美族不一樣,其實葛瑪蘭族自己深知他們不是阿美族的族人,在1980年,葛瑪蘭族終於展開真正的尋文計畫,經過日經月類的努力,在2002年成功的證明了自己的文化,成為了第十一族,也成功找到屬於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因此吸引來很多人來觀光他們的文化......
葛瑪蘭族的香蕉斯文化,其實是原住民族裡唯一一個最獨特的文化編織,因為現在的新社靠海,「所有的苧麻都長不起來並且很容易被吹倒,所以才挖出族人祖先的記憶,把香蕉做成香蕉絲。」,但住在宜蘭的族人,都已經把香蕉絲文化流失,現在只有新社的族人,記得最原始的祖先文化裡的香蕉絲製作方案並且將他永續傳承下去。香蕉絲的製作過程:(這是三大類)取線、漂白、分線(分解)種植、砍伐、刮絲、晾曬、分線、捻線、繞線、整經、編織等等......

曾于庭2024/7/4 上午 10:22:40
3作者 謝詠丞
標題 香蕉絲工坊參訪心得
內容
在去香蕉絲工坊的前一天,我既興奮又開心。我之前還沒聽過香蕉絲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香蕉絲。我們到新社香蕉絲工坊的二樓,階老師幫我們介紹香蕉絲的由來和製作方式,他們用香蕉絲製作的布和包包在國內外展出的過程,還有這次巴黎奧運中華隊的隊服裡,其中的腰帶和球鞋鞋面是香蕉絲所編織而成的。階老師還有告訴我們噶瑪蘭族的歷史文化、飲食、衣服的主要顏色和圖騰,圖騰裡有螃蟹、船槳和海浪...等。噶瑪蘭族的族語老師有教我們講大家好、老師好、祈福儀式的噶瑪蘭語。透過階老師和族語老師的介紹後,我發現香蕉絲還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用品的包包、帽子和衣物上,此外我也更了解噶瑪蘭族的歷史變遷,以及復興香蕉絲技藝來傳承文化。
後來我們到一樓看到了曬乾的香蕉絲,之後看到了分線及接成連續接線的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很費眼力也要很有耐心。接下來我們參觀織布的過程,阿姨讓我們每個人都體驗織布機的操作,我發現操作織布機需要很大的力氣,但力道也要拿捏得剛剛好,不然織出來的布會不平整或是香蕉絲會斷掉。當我看見要經過著麼多過程才能將香蕉絲織成布,我覺得真的很辛苦。

謝詠丞2024/6/2 下午 11:59:31
2作者 曾于庭
標題 香蕉絲工廠參觀心得
內容
在逛香蕉施工廠的前一天,我非常期待與興奮,我想要立馬得知,香蕉絲到底要怎麼做,我覺得只是把香蕉切成絲狀而已,很簡單,我完全沒有想到是要加入多少心思,來去製作......我很想了解,他們香蕉絲以前的文化是怎麼來的 ?我也想知道葛瑪蘭族是怎麼知道可以用香蕉絲來做出各種飾品? 逛香蕉絲工廠 : 今天我了解到, 原來新社的香蕉,透過了葛瑪蘭族特殊的工藝,藝術 與智慧創造出屬於他們的特色,我原本以為做香蕉絲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沒想到從我踏進香蕉施工廠的第一步,我才知道原來做香蕉絲,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過程除了 :砍割香蕉樹、剝開瓣膜分割成長條、生刮雜質、曬纖、分線、積接成連續長線、整經、織布到完成,這些以外還要加上族人奮不顧身的堅持與深厚的記憶, 才能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 其香蕉絲編織坊的成立,其實是為了讓原本保留的香蕉絲編織繼續傳承下去,永遠不消失,葛瑪蘭族用過了很多的天然植物來編織,而在其中「香蕉絲織布」是唯一具有部落特色之一,也是其他族群比較少見的,噶碼蘭族裡三位國寶級的香蕉絲編織女藝師:潘烏吉、潘阿玉及朱阿比。 在這次的觀賞中,我發現,葛瑪蘭族用了香蕉絲製作出很多服飾、背帶等......,慢慢的浮現出了許多人對香蕉絲的肯定,也讓香蕉絲展現出了獨有的魅力。

曾于庭2024/6/1 下午 09:50:19
1作者 劉曜愷
標題 新社香蕉絲工坊參觀心得
內容
5月26日老師帶我們前往新社的香蕉絲工坊參觀葛馬蘭族的編織過程,一開始我還以為用香蕉絲製作物品會很簡單,但是我實際操作桌織後發現他其實沒有那麼容易,而且還很辛苦,那裡的導覽員還說部落裡的年輕人都不想要學編織所以會編織的人越來越少都快要失傳了,噶瑪蘭族的編織還有分桌織和地織,地織有限制長度桌織則沒有,他們的編織過程分別是 1 收割香蕉假莖 2 香蕉絲材料製作 3 日曬與水洗 4 績線 5 染色 6 整經 7 織作 8 布匹復處理 9 成品製作等步驟,噶瑪蘭族的香蕉絲編織真的很獨特,尤其在今年的奧運我國選手的鞋子上也有香蕉絲的編織,希望這個獨特的文化可以讓大家都知道。

劉曜愷2024/6/1 上午 11:24:14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認同、性別與聚落-噶瑪蘭人變遷中的儀式研究
作者 劉壁榛
出版社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簡介(摘要)
噶瑪蘭族是個母系社會,且其傳統儀式是建立在“性別〞之上。女性主要負責生命儀式(出生,成年,婚禮,治病,喪葬,祭祖);男性主要負責和動物有關的儀式,例如打獵和捕魚...等。
而部落裡有女性巫師存在,且其地位是神聖崇高,主要負責人與神靈間的互動交流及替人治病,強烈的民族意識和鮮明的文化特色,將噶瑪蘭文化傳承至今,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儀式,儀式不僅是先人社會的濃縮,更是族人的凝聚力來源。
導讀
第一章:對噶瑪蘭人身分的追問
第二章:了解儀式
第三章:身體、歷史與聚落空間的建立
第四章:女神、稻作、聚落與巫師
第五章:巫師的通過儀式與年度祭儀
第六章:生/死區隔與矛盾情結
第七章:女人,家與祖靈
第八章:衝突與分裂:獵人頭祭與慶豐年的qataban
第九章:山與海的交換
本書前半部,以女性為中心的儀式為主軸,對噶瑪蘭人而言,合理的引領出大大小小儀式的必須執行的儀式,使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儀式之間彼此先後次序的關聯性,或是一種儀式實踐的因果關係,以及噶瑪蘭人認為的社會邏輯連結,也展現出噶瑪蘭社會對個人身體的定位或是控制的方式。
謝詠丞2024/9/12 下午 02:19:43
4書名 噶瑪蘭族永不磨滅的尊嚴與記憶
作者 木枝・籠爻
出版社 原民文化
簡介(摘要)
一生顛沛流離的潘木枝在異鄉「鳥踏石仔」漁村過世,他墓碑上方左右兩邊醒目地刻著兩個字「榮陽」。像這樣墓碑上刻著漢人堂號的情形,是台灣許多平埔族人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是長期受到斯壓的弱勢族群,無奈地躲在漢人背後,隱藏身分的舉動,這不僅是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消失的主因之一,也印證了台灣主流社會的階級歧視。
導讀
1.噶瑪蘭族的各種儀式例如:海祭、除瘟祭、超渡祭......。
2.噶瑪蘭族的文化。
劉曜愷2024/8/21 下午 08:29:19
3書名 加禮宛戰役
作者 潘朝成、施正鋒
出版社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簡介(摘要)
1878年9月6日、8日(西曆10月1日、3日,週二、週四),清軍先後擊潰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這就是所謂的「加禮宛(達固湖灣)戰役」。 這場戰役不幸造成4、5千名族人的死亡,民族力量急遽萎縮。 「加禮宛(達固湖灣)戰役」結束後,清軍對兩族採取報復與威嚇伎倆。
導讀
本書重新檢討加禮宛事件,探討東台灣的族群關係如何因此有所變動、以及加禮宛的意識如何凝聚,同時,也思考如何重新書寫加禮宛事件的可能。最後,我們也曾試著去了解,加禮宛事件對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交互關係之影響。 加禮宛戰役,發生時間1878年,地點在花蓮縣新城鄉與花蓮市,參與者有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至今這些英雄已在荒野中被遺忘了130餘年。1800年的宜蘭,由於清國的武力威脅,宜蘭噶瑪蘭族從抵抗入侵到漢民族快速侵墾土地,使得部落族群形同滅族,不得已而在1850年以加禮宛社為主的集體逃到奇萊平野建立家園,但清軍仍不斷騷擾欺侮,加禮宛社的族人忍無可忍,展開反抗,不幸因力量懸殊,1878年9月6日、8日,遭到潰擊,造成4、5千名族人死亡,民族力量因此急遽萎縮,這場反抗外來勢力欺侮的戰役,在台灣的歷史上,雖被淹沒但是血紅的抗暴精神,仍然艷麗而淒美。紀念1878
徐晞恩2024/8/20 下午 10:00:58
2書名 找回民族標誌的民族-----噶瑪蘭族
作者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
出版社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協會
簡介(摘要)
介紹噶瑪蘭族的起源,歷史,分佈,神話,語言,信仰,祭儀,服飾,樂舞,工藝,教育,住的藝術,農產品與美食,部落旅遊,生態智慧.讓噶瑪蘭族存在的事實逐漸現形,而終致獲得恢復正名.噶瑪蘭族香蕉製衣的技術被保留,記述憶起噶瑪蘭祖先篳路襤縷開疆拓土的精神,有大葉山欖的地方,就有噶瑪蘭族人的存在.
導讀
噶瑪蘭族人在宜蘭地區則稱為Kavalan(噶瑪蘭)族,但是在東部地區者則以Kaliwan(加禮宛)族稱之,因為花東地區的噶瑪蘭族原來是自蘭陽平原加禮宛社遷徒而來.噶瑪蘭族是一個母系社會,女耕男獵,一切生活必需品皆取之於大自然,是一個善於運用周遭環境資源的民族.
噶瑪蘭人崇拜祖靈,其宗教信仰以祖靈崇拜為中心,噶瑪蘭人將人間與靈界分開,相信靈界有鬼神能保佑或懲罰凡人.
噶瑪蘭族人獨特的香蕉絲編織文化是目前台灣原住民最特殊的工藝藝術,噶瑪蘭人身上的衣服都是自己織的.香蕉絲織布最為獨特,準備工作複雜,而取香蕉纖維的工作,決定著香蕉布的堅韌和品質,所以挑選香蕉樹仍是一門大的學問.
宜蘭縣五結鄉的[流流社]是道地的噶瑪蘭族人的舊社,從周遭的植物特有的生態環境來看,不難看出噶瑪蘭人的居住環境,在周遭喜歡種植刺桐樹,大葉山欖,麵包樹,苦楝樹等.如今卻成了找尋噶瑪蘭族人據點的重要依據.
謝詠丞2024/6/26 下午 05:03:50
1書名 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
作者 張振岳
出版社 常民文化
簡介(摘要)
葛瑪蘭,一支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即生活在蘭陽平原上的平埔族群,也是台灣平埔十族中,唯一保留完整語言與文化的族群。
曾經,歷史的流轉讓這隻風中民族歷經顛沛琉璃的歲月;害族文化的入侵與強勢政權的統治讓噶瑪蘭族黯淡失色。透過張振岳先生實地探訪,深情記載的口傳實錄,無論是複雜多變的歷史糾葛、精神信仰的生命祭儀,或是自覺於血脈中的族群記憶,而致力於復興母族文化的尋根圖像,都一一呈顯屬於噶瑪蘭人的族群世界。

導讀
看完這本書,這本書寫,現今的葛瑪蘭族已經受舊社結構完全改觀,加上近年受到宜蘭縣尋根風潮的影響,漸漸產生了自我認同的趨勢,逐漸刺激著族人追尋那些消失的回憶。自從加禮宛事件後,族群曾落寞過,但葛瑪蘭族人逐漸意識到,他們的文化逐漸落寞,於是族人們靠著孜孜不倦的精神,將原本落寞的文化,重新讓更多人知道噶瑪蘭族的特色和文化。為什麼葛瑪蘭族要祭拜祖靈呢?因為祭祖,在噶瑪蘭族人的神靈觀念中,祖靈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旨在祈求來年順利。在書裡的第三輯(禮俗)說到, 噶瑪蘭族, 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與治療儀式。 治療儀式由巫師擔任,先以酒請示之後,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在治病過程巫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並經由巫術的解釋,慢慢的傳承下去等......。
曾于庭2024/6/26 下午 03:38:25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花蓮三個噶瑪蘭部落發展香蕉絲編織的文化與技藝傳承,同時引起宜蘭噶瑪蘭族人的文化共鳴。然而,文化記憶與文化概念在噶瑪蘭族人的DNA裡如何被喚醒?祖先的生活點滴在探訪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回來了。謝詠丞2024/9/27 上午 08: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