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各大地震:探討影響傷亡人數與災情的各種因素

專題名稱比較各大地震:探討影響傷亡人數與災情的各種因素

專題描述一、研究動機
地震是一種常見的天然災害,特別在臺灣這樣的地區。因為剛經歷了 一場驚心動魄的 0403大地震, 因此萌生了研究此專題的想法。 根據臺灣地震分佈資料,顯示臺灣東部從蘭嶼以北經臺東、花蓮到宜蘭,包括陸上及近海地區淺層地震相當頻繁,其中以花蓮至宜蘭一段尤其活躍。 這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諸多建築物 也在瞬息間被大肆破壞,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因此,我們認為深入研究 地震 ,對於提高 台灣各地的災害管理能力 具有重要意義 。
二、研究目標
(一 )研究地震事件的共同特徵與差異。
(二 )探討影響地震災情的各種因素。
(三 )分析主要影響災情的因素。
(四 )提出相應的預警和災害管理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搜集歷年的地震資料,加以整理及彙整,並且比較地震當下的震度與規模以及發生後的災情,例如 :傷亡人數、房屋倒塌情形、震央與各縣市受到的災情,接著探討 影響地震後災情的主要因素。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預警和災害管理策略。

隊伍名稱mRNA

指導老師羅陽青 

參賽學生許芯瑀 彭妍溱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陳棋炫
來源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描述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於 2010 年公布之臺灣陸上 33 條活動斷層,集中在西部麓山帶、西部平原及花東縱谷區;相對中央山脈地區,由於受到調查能量及區域複雜程度之限制,活動構造不易從地表直接觀察到。然而,不可忽視的在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島內發生的地震紀錄顯示,超過 5 成數量規模大於 6.0 的地震,發生在中央山脈地區,這也促使本論文利用地震地質學,探討與釐清內麓山帶地表地質構造與地下地震構造之關係,以及規模 6.0 以上之可能致災地震在未來可能之發生機率。地震地質學為利用地質科學之理論和分法來研究地震發生之成因與行為,其主要研究之範疇有地震構造、活動斷層、古地震研究、誘發地震及地震災害等研究,尤其是第四紀以來之地殼新期構造運動。本論文聚焦在地震構造及地震統計,探討臺灣中部及南部地區,於 2010 年~2013 年 6 月,在中央山脈地質
區發生 4 次規模大於 6.0 以上之震源參數及可能之地震成因。研究結果顯示此 4 次分別發生在雪山山脈和脊梁山脈規模 6.0 以上之地震,與地下隆起之高速構造沿著斷層系統上拱有關,並可延伸到中至下部地殼,且震源參數可能對應到重要地質意義之界限斷層。論文最後復以長期地震發生機率之預測,藉以提醒在未調查清楚的活動地質構造環境下,應隨時做好地震防災之準備。
許芯瑀2024/9/10 下午 02:50:27
4作者 陳柏宏
來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碩士論文
描述 本研究利用寬頻地震網重新定義重複地震目錄,建置全臺灣規模 2 以上共 329 個重複地震序列,事件數達 1853 個,序列平均規模為 2.52。臺灣之重複地震分別發生於六個構造分區:花東縱谷、中央山脈北段、苗栗、南投、中央山脈南段、台灣東南沿海地區,主要落在縱谷沿線和三義埔里地震帶。其中花東縱谷具有最多的序列量,佔全台灣序列的 67 %,而花東縱谷北段和南投次之,佔 10%。而於各區域進行平均滑移率的估計,大多介於3.5~4.0cm/yr 間。
在六個分區中的重複地震,僅有花東縱谷區域的事件有明顯的線性分佈,對應到縱谷斷層南段池上斷層和中央山脈斷層北段的活動。另外,從區域平均滑移速率推估,發現當利用 M≥3所決定的區域滑移速率,皆大於 M>2 的數值,然而他們表現的時間變異度高度相似,說明在重複地震目錄並不完整性的地區,較大規模重複地震所推求的時間演化趨勢,仍具有可信度。除此之外,本研究亦利用重複地震之路徑和場址效應具高相似度的特性,進行區域衰減式的推估(適用於縱谷地區),以用於未來重複地震即時偵測系統的規模決定。
許芯瑀2024/9/10 下午 02:45:07
3作者 李毓嵐
來源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44 期 第 129-168 頁 2022 年 6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描述 1935 年 4 月 21 日清晨 6 時 2 分,臺灣中部遭受芮氏規模 7.1 級的地震侵襲,造成 3,279 人死亡,11,976 人受傷,是臺灣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地震,災區範圍包括新竹州的竹東、竹南、苗栗、大湖,與臺中州的東勢、豐原、大甲等郡,其中以內埔、神岡、清水等街庄災情最為慘重,特別是豐原郡內埔庄的屯子腳,死亡人數高達 440 人,受創最深。
記載新竹-臺中大地震的相關文獻,包括官方與民間出版品、報紙、漢詩、時人回憶文字、日記等等,其中日記通常由記主書寫於事件發生的當日或隔日,具有立即現在性,且最能代表非官方的民間立場,有其重要性,但向來較為人忽略。本文以張麗俊、林獻堂、黃旺成等人的日記為例,呈現記主對於地震的感受與觀察,並探討日記做為一種史料,在地震的描述上,它的優點、獨特性與限制、侷限何在。
許芯瑀2024/9/10 下午 02:43:27
2作者 林怡資
來源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博士論文
描述 本研究之目的是要瞭解臺灣與日本在防災教育推動的背景、執行過程與相關社區群體間的互動與影響,探討從學校防災教育的推動所牽動的整體社會影響,進而理解整體社會的防災文化或意識如何形塑及其所呈現之樣貌。因此,本研究進行比較性的探討,針對國家體系、教育推動與防災教育實作進行比較研究,並透過臺中市與京都府國中小學校防災教育推動的個案分析,梳理由中央到學校間的防災教育推動模式,由分析比較獲致回饋觀點。
透過賥量化分析,兩國防災文化的定義特點,臺灣為「天佑臺灣」,而日本為「將受災地的經驗與教訓,共有與傳承」。研究發現,臺灣學校防災教育推動的模式是以中央為推動核弖,藉由上對下規範的強制力來推行。在相關群體防災教育推動的共識與基礎防災目標未形成的前題下,是否能達成全术防災意識提升的願景,以及學校能否落實推動營運仍待觀察。日本的學校在推動防災教育可依照國家、都道府縣與市町村以及防災教育委員會的協助,落實防災做為孜全教育的一環,而在政策分工明確與歷史脈絡的影響下,社區能與學校密切的連結。
許芯瑀2024/9/7 下午 12:55:22
1作者 於鑫
來源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描述 早期東西方統治者對地震的理解,是一種更強調將地震作為解釋社會上其他事物的工具,是偏向於感受的概念,逐漸轉變成視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透過地震觀測儀器將地震變成可觀察、可以量化、數據化的存在,是看見地震的一個過程。而隨著觀測技術傳到日本,由於殖民統治的關係,臺灣隨後也被移植了此套地震觀測的概念與技術,從建立測候所、培養觀測員再到分工、專門化的將地震轉變成可視化的存在,更加強了統治者對臺灣地震知識的了解。然而觀測地震與治理地震災害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經歷過幾次台灣本島的強烈地震與日本關東大地震的影響,總督府開始意識到地震災害的存在,並聚焦於都市更新與建築構體的預防措施上,某種程度上這反映出統治者已經逐漸重視地震災害的表現。但治理地震災害其實還包含了應對災害發生時的救災訓練。很顯然總督府不管是在非常召集的訓練,或是日常的救災訓練來看,作為近代化統治體系重要的分工、專門化、常備化意義,其實都僅止於風水火災的預防、訓練,地震是被忽視的救難項目。而當 1935 年的臺中新竹大地震發生後,便迫使總督府發布中央級非常召集令。而從中央到地方層層的連動、分層、分工、專門化的投入到災害治理的過程,可以看出其近代化科層官僚體系的特性,然而本次災害卻直接破壞了這個體系的運作,這使得統治者的控制網絡變得相當脆弱。透過本文分析可以知道,災地的近代化統治體系是否完整,其實會影響到救災實際的推進,某種程度上也反應出統治者相當依賴其所建立的近代統治體系來治理災害,當統治體系崩壞時,整體的救援行動就會受到阻斷、延宕。
許芯瑀2024/9/3 下午 03:03:20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撰寫報告
說明
利用查詢到的資料,參考相關論文,以及對地震的了解,完成書面報告
彭妍溱2024/9/21 下午 02:21:27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查找論文
說明
上網查詢報告相關論文,了解更多資訊,以利完成報告
彭妍溱2024/9/21 下午 02:19:50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921地震教育園區
說明
921地震教育園區裡面有保留一些經歷921過後的場景,雖然之前有在網路上看過,但親眼看到還是覺得非常震撼,裡面還有很多關於地震的各種資訊,讓我們學到很多,也讓我們更加清楚如何完成小論文的內容。
彭妍溱2024/9/7 下午 03:10:08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五-蒐集資料、分析與討論
說明
蒐集報告相關資料、分析與討論報告內容,比較三起地震的同與異,加以分析探討。
彭妍溱2024/8/23 下午 09:48:12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四-0403地震報告
說明
0403大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4月3日上午7時58分09秒,震央位於台灣花蓮縣壽豐鄉,芮氏規模7.2,震源深度為22.5公里,並在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觀測到中央氣象署地震分級中最大震度6強的地震和麥卡利震度分級中的8度,持續搖晃共大約98秒,期間臺灣全島都感受到明顯搖晃。這張圖標示了地震深度、芮氏規模以及各地最大震度等等,讓我們更了解了這場地震。
彭妍溱2024/8/21 下午 02:55:03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三-新竹-台中地震震度表
說明
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發生於1935年4月21日清晨6時2分16秒,芮氏規模為7.1,震央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北東30公里處的大安溪中游,這場地震造成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達17,907戶,半倒則有36,781戶。這張表寫出了不同地區的震度差別,讓我們更了解了這個地震。
彭妍溱2024/8/21 下午 02:54:43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二-921地震報告
說明
臺灣災害性地震引起損害最大者是民國 88 南投集集大地震,震央在日月潭西方 9 公里,由車籠埔斷層所引發,造成長約 100 公里之地表破裂帶,水平位移最大 7公尺,垂直最大位移達 4 公尺,此次地震造成 2,415 人死亡,11,305 人重傷,房屋全毀 51,711 戶,毀損 53,768 戶。921大地震報告,包含時間、芮氏規模、地震深度以及各地區最大震度等等。讓我們更了解了921地震的各種資訊。
彭妍溱2024/8/21 下午 02:54:17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活動一-林口圖書館決定主題、查找書籍
說明
去圖書館找尋書籍以討論主題,決定主題後,查尋相關資料,討論小論文內容和相關的分工。
彭妍溱2024/8/18 下午 01:51:26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8作者 彭妍溱
標題 研究心得二
內容
參加這次小論文競賽,我學到了很多關於地震的種種,原本令我感到害怕的地震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少種類,還有比較各大地震,我還學到了如何製作一份報告,如何和隊友合作,這次的小論文競賽讓我學到了很多,也充實了自己的內在,得到了很多收穫!

彭妍溱2024/8/18 上午 11:59:52
7作者 許芯瑀
標題 研究心得一
內容
透過這次的小論文競賽,學習到了很多地震相關的知識,以前對地震是很淺層的了解,經過這次小論文的製作,除了了解到了地震的形成原因,更發現了地震的各種因素都影響到了災情的變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也學會了統整與歸納的技巧,不過在各方面都還有進步的空間。如果未來還有機會做相關的專題,我相信我會保持現在的熱忱,繼續努力。

許芯瑀2024/8/15 下午 08:58:20
6作者 彭妍溱
標題 0403地震
內容
0403地震是我人生中經歷過芮氏規模最大的地震,對我來說相當震撼,而且當我看到新聞上報導的地震災情時,都會覺得十分難過,因為許多人並無法躲避這場災害,因此犧牲在此天災當中,雖然比起921地震來說損害性較低,但是同樣為此地震的震度以及眾多的大型餘震感到震撼。

彭妍溱2024/8/14 下午 10:01:55
5作者 許芯瑀
標題 比較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1999年南投集集大地震、2024年花蓮地震
內容
當我們比較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地震、1999年9月21日南投集集大地震、2024年4月3日花蓮地震各種影響災情的因素和災情後,可以明顯的發現三者的芮氏規模差距並不大,但災情的程度卻有不一樣的呈現,深究之後我們認為花蓮地震之所以造成的損害程度較其他兩者低,除了現代人的防災防震關較以前進步,建築物的耐震程度也比過往高外,最大的不同就是震央位置屬於東部,其餘兩者屬於西部,臺灣西部的地震活動因其震源較淺,且多發生在陸地,加以人口密集,所以較可能造成嚴重災害。但我們沒想到因為震央位置的差異就能使災情有很大的不同,不禁感嘆一個地方的地質,就會嚴重影響天災來臨後的情況呢!

許芯瑀2024/8/13 下午 05:38:22
4作者 彭妍溱
標題 圖書館找尋相關書籍
內容
在圖書館找尋相關書籍的時候,看到了很多有關地震的書,有的是以921為主軸,有的是講防災,有的則是以簡單易懂的說明方式介紹有關地震的知識,每一本都相當有趣,讓人忍不住停下來繼續讀下去,這次去了一趟圖書館後,才發現原來有關地震的書籍有那麼多種,也讓我得到了很多新的知識!

彭妍溱2024/8/13 下午 01:29:36
3作者 許芯瑀
標題 新聞報導-各個地震的分析與災情
內容
當我們看到新聞片段中,那些無法戰勝天災而倒下的建築、那些站在路邊相擁的民眾,沉重悲傷的感覺湧上心頭。它們面對的不只是流離失所,還有那些失去親人的傷痛。因此我們希望透過此研究,探討影響地震的因素,依照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預警和災害管理策略,雖然天災是無法避免的災害,但期待在未來能將地震所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

許芯瑀2024/8/11 下午 09:28:25
2作者 許芯瑀
標題 資料查詢
內容
選擇新竹-臺中地震、921大地震、花蓮地震做比較,主要原因是因為新竹-臺中地震是臺灣發生地震引起災害死傷最大者,而南投集集大地震則是台灣災害性地震引起損害最大者,但這兩者都屬於震央在中部的地震,所以我們也比較了今年發生在東部,震央在花蓮地區並且是繼921大地震之後台灣規模最大的地震。不過因為新竹-臺中地震發生於日治時期,許多地震資訊的細節都沒有詳細記載,所以在找資料的時候有點困難,但我們還是盡力查詢需要用到的資料。

許芯瑀2024/8/11 下午 12:07:34
1作者 彭妍溱
標題 決定主題
內容
一開始在決定主題的時候,我們想了非常多的方向,有科學、生物等等,在經歷了0403地震後,看著新聞上報導著地震所帶來的災害,我們決定開始探討關於地震的種種,從地震發生的原因,地震的種類到近百年台灣發生的大地震,深入的探討有關於地震的各種資訊。

彭妍溱2024/8/9 下午 09:46:07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地震與文明的糾纏:從神話到科學,以及防震工程
作者 穆森、黃靜雅
出版社 天下文化
簡介(摘要)
全球每年都會發生數千次地震,許多人口稠密的城市處於未來可能發生災難性地震的危機中,死傷人數可能高達好幾百萬。穆森在本書中深入探索引發地震與海嘯的強大地質作用力如何被揭露。他還解釋了為何某些地方會頻頻招來地震,例如加州、日本,為何有些不太可能的地方,例如香港,也有機會發生猛烈的地震。
導讀
地震學家穆森從事地震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他將帶領讀者,在這本極具開創性見解的書中展開一場豐富的知識之旅,掌握關於地震的來龍去脈。
許芯瑀2024/7/18 下午 08:39:25
4書名 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作者 林書帆、黃家俊 、邱彥瑜、李玟萱、王梵
出版社 春山出版
簡介(摘要)
本書以九二一地震為核心,構築出一部因山崩地裂所寫下的臺灣當代自然環境與社會史,更盤點全球與臺灣重要地震與海嘯事件如何牽引國際科學合作與社會重構,多視角重新理解地震。
導讀
九二一地震不僅將全球地震學研究推往新的里程碑,更促使臺灣在社會重構、災害防治上進步,例如:地震參數本土化研究的防災應用、耐震設計標準法規化、建立常備緊急應變系統,以及建立大規模地震情境模擬機制等。當防災可以直接進入日常生活,面對注定再來的地震,我們將有更多的瞭解與準備,不再恐懼。
許芯瑀2024/7/18 下午 08:27:54
3書名 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
作者 趙小菁、陳怡宏
出版社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簡介(摘要)
不同於從自然科學層面來看地震,本書介紹臺灣與日本在19世紀以降的震災史,從歷史及文化層面探討地震災難的歷史記憶,從前近代解釋地震與地震後社會不安的情形,到近代國家體制建立後,在日本及殖民地臺灣,其近代軍警有效動員,並配合媒體的傳遞,地震的訊息如何被傳遞,災後的都市計畫重建等,都說明近代國家機器如何運用其動員力面對天災。到現代後,除了傳統的國家力量運作外,戰後公民社會的崛起,強調面臨地震後的心靈重建,地域社會如何進行社區重建,重建地域共同體成為重要課題。
導讀
到了21世紀,除了傳統救災體系外,人們更重視地域社會、家族乃至個人記憶的保存,也逐漸成為重要的保存對象,博物館開始思索如何協助民眾保存震災後的重要記憶。
許芯瑀2024/7/18 下午 08:16:17
2書名 地震防災概論
作者 陳光榮
出版社 新學林出版
簡介(摘要)
本書是筆者十多年來陸續累積之教學筆記及收集整理之資料。內容僅涉及粗淺之教學及一般地球科學領域,適合各種領域的學生與各界人士之參考。本書的內容共分成五章。首章為地震概述,是地震研究者首先必須研讀的基礎知識,蓋因目前世界上的地震成因,主要是板塊運動所致。第二章略述如何觀測地震及地震大小的量度等。第三章說明地震災害的種類。第四章談一般對地震災害的防範措施,包括建築物如何防災等。第五章說明徹底解決地震災害對人之傷害的最佳選擇為預測地震。
導讀
台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災情頻傳,歷來造成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實在難以估算!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至今仍讓全國民眾餘悸猶存。有鑒於「地震防災」的重要性,本書作者乃將專業素養化為平易文字,藉以傳達正確的地震常識與防災觀念,期能將地震帶來的災害減到最低。本書富涵專業,又極具實用性,堪稱最優質的通識教材,並且適合一般讀者自學研讀。
許芯瑀2024/7/14 下午 08:00:39
1書名 地震概論
作者 趙克常、吳善薇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
簡介(摘要)
本書是是介紹和研究地震這種常見的自然現象的,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紹地震學的研究範圍和發展簡史;第二章研究地震波的類型及其性質;第三章敘述地震波傳播理論;第四章介紹地球內部的結構;第五章研究地震發震的機理;第六章講述地震儀的工作原理以及地震基本參數的測定方法;第七章論述地震預報的進展情況以及臨陣逃生技巧;第八章重點介紹宏觀地震調查、烈度以及工程地震學方面的內容;第九章敘述勘探地震學方法;第十章介紹由地震引發的海嘯的機制以及如何減輕海嘯災害。
導讀
本書通俗易懂,把地震學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介紹得系統而全面,對提高讀者自身的自然科學修養大有裨益。同時也是一本相近學科甚至是專業地震工作人員全面瞭解地震學新進展的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
許芯瑀2024/7/14 下午 07:56:29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本研究旨在探討地震發生主要、直接影響災情的因素。因為剛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 0403 大地震,因此萌生了研究此專題的想法。根據臺灣地震分佈資料,顯示臺灣東部從蘭嶼以北經臺東、花蓮到宜蘭,包括陸上及近海地區淺層地震相當頻繁,其中以花蓮至宜蘭一段尤其活躍。這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諸多建築物也在瞬息間被大肆破壞,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因此,我們認為深入研究地震,對於提高台灣各地的災害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許芯瑀2024/8/19 下午 08: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