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韌性林榮社區現況探究
專題名稱 | 建構韌性林榮社區現況探究 |
專題描述 | 一、研究動機 近年來全球受到極端氣候影響,世界各地天災頻傳,再加上人為不慎所引起的火災、爆炸、車禍、傳染病等災害,皆造成民眾生命財產重大的損失。為符應國內外推動防災教育趨勢與花蓮縣推動防災教育願景:「健全花蓮縣民災害風險管理意識,融入品格素養與在地文化內涵,進而提升防災素養及災害應變能力,以營造安全、永續、秀麗、友善、創新與幸福的韌性防災都會與家園,並強化社區整體的抗災能力」。並有鑑於花蓮縣近年發生0206強震、0918強震、0403強震與0423強震,以及圓規颱風、璨樹颱風與凱米颱風等過境影響,都造成花蓮縣嚴重之災損,甚至發生人員的傷亡。而花蓮縣鳳林鎮於103年獲得國際慢城認證,且長者居多,在目前氣候變遷中,氣候危機、環境惡化、極端事件與巨災常態化,已成為國際的趨勢;爰此,在慢城的社區中,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衝擊,以花蓮縣鳳林鎮林榮里社區為例,如何建構與推動韌性社區,進而提升慢城社區的抗災能力。 二、理念與目標 本研究的探究主題為防災教育之一環,且防災教育為跨學習領域與議題教育之議題,以及推動防災教育需落實在生活教育之中,其推動歷程更需符應「減災、整備、應變、復原與重建」之災害風險管理原則。因此,本研究以「災害風險管理原則」為探究理念,並以下述四點為探究目標,進而分析林榮社區建構韌性社區現況: 1.林榮里的在地災害潛勢有哪些? 2.林榮社區面對環境衝擊(包括災害)的承受能力? 3.林榮社區在面對衝擊後的復原情形? 4.林榮社區面對衝擊的緊急應變能力為何? 三、研究方法 我們為瞭解林榮社區建構韌性社區的現況,因此本次研究以現況探訪為主,即藉由訪問里長、在地協會理事長與社區長輩,以及踏查林榮里環境現況與查詢相關此探究主題的文獻資料等做為本次研究方式,進而瞭解林榮社區發現韌性社區的現況與過程。即藉由環境踏查或相關文獻資料查詢,以瞭解林榮里在地災害潛勢,並以訪談瞭解社區發展現況,做為本研究方式,進而以三角檢證方式探究與分析前述研究目標。 四、預期效益 藉由本次研究,期盼達到以下預期效益: 1.培養研究成員,懂得討論研究動機、研究目標與研究方法,進而藉由所蒐集之不同面向的資料,以三角檢證來統整與歸納研究結果與建議事項等研究歷程。 2.以實作的方式,引導研究成員瞭解建構韌性社區的推動歷程與核心價值。 3.符應國內推動防災教育趨勢,藉由里校合作推動防災教育,並融入在地文化內涵,為建構韌性社區之核心價值之一。 |
隊伍名稱 | 林榮挑戰者 |
指導老師 | 林陽 許傳方 |
參賽學生 | 邱昱勳 葉曉妘 林侑呈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8 | 作者 邱昱勳 標題 韌性社區 內容 「韌性社區」就是災害來臨時,社區裡的每個人都能憑自己的力量,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災害過後,也能在大家的幫忙下,迅速讓社區回歸到正常生活。 韌性社區強調的是與風險共存,災害的風險不可能完全避免,社區仍可能受到災害的衝擊,但是藉由韌性社區的推動,可以降低災害的衝擊,並能夠較迅速從衝擊中復原。 資料來源:https://www.asmag.com.tw/showpost/11962.aspx | 邱昱勳 | 2024/9/6 下午 09:36:53 |
7 | 作者 林侑呈 標題 韌性社區 內容 近年來「韌性城市」的概念萌芽,韌性城市指的是在社會、經濟、技術體系及基礎建設等層面必須能夠抵抗未來衝擊及壓力,以維持相同功能、結構、系統與身分。一個健全的韌性城市必須擁有「低脆弱度」與「高回復力」。低脆弱度乃是指較不易因衝擊而受害,高回復力指的是受到衝擊後可以迅速恢復,綜合來說,韌性城市乃是對於衝擊(也包括災害)有較高的承受能力,且在受到衝擊後,能較快從中復原。將韌性城市的概念結合至村里和社區的防災工作,藉此來推動韌性社區。 與韌性城市相同概念,韌性社區中乃是指社區具有災害容受力,對於災害能夠快速反應及回復,除了社區環境較能夠承受災害衝擊外,也強調能快速反應並自災害中復原。韌性社區強調的是與風險共存,災害的風險不可能完全避免,社區仍可能受到災害的衝擊,但是藉由韌性社區的推動,可以降低災害的衝擊,並能夠較迅速從衝擊中復原。 一、推動目的: 近幾年,且災害的規模與複雜性增加,政府部門因此投入更多資源在防救災工作的推動上,透過計畫逐步提升直轄市、縣(市)與鄉(鎮、市、區)防災能量和資源,經過數年來的努力,政府部門在災害管理各階段的工作已建立起機制,且有能力因應一定規模的災害。然而,檢視目前村里和社區在防災工作推動及對於災害的耐受力較為不足,在面對災害時可能無法有效因應;在災後復原上,也需要更長的時間。 二、推動目標: (一)提升社區民眾對災害的危機意識 (二)凝聚社區向心力,鼓勵民眾參與防災工作,培養其自助、互助的能力,並期望串連鄰近單位,如學校、志工團體、長期照顧機構,乃至企業等來共同參與。 (三)找出並評估社區潛在的災害風險,依照社區資源與能力來排定改善順序,而後加以落實,藉此強化社區韌性。 (四)藉由韌性社區推動,促使鄉(鎮、市、區)建立起社區防災工作的推動機制,希冀未來公所能夠自立推動。 (五)於外部資源減少後,韌性社區仍可持續自主運作。 資料來源:https://rtp.nfa.gov.tw/dc/intro | 林侑呈 | 2024/9/6 下午 09:34:00 |
6 | 作者 林侑呈 標題 什麼是韌性? 內容 韌性(Resilience) 也稱為心理彈性,是能夠適應逆境、創傷等經歷,以及來自生活各方面巨大壓力來源的能力。人們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不僅可以對眼前的結果,而且可以對長期的心理後果發揮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https://www.ningl.tw/%E5%BF%83%E7%90%86%E9%9F%8C%E6%80%A7%E6%98%AF%E4%BB%80%E9%BA%BC/ | 林侑呈 | 2024/9/6 下午 09:29:57 |
5 | 作者 林侑呈 標題 什麼是韌性? 內容 Holling早於1973年介紹了生態學中一個新的且非平衡態的生態系統韌性觀(ecological resilience),起源於對不同實證研究、數學模型以及受經營生態系統們的相關經驗。他定義生態系統韌性,可當作衡量系統與其吸收變遷或干擾並維持族群或系統狀態變數關係之間的恆定性。他表示即使是自然、未受干擾的生態系統也常常在容易變遷(change)的狀態下,展示出它們常常具備多穩定態的特性(multistability),當系統有兩個或以上系統變數傾向維持在吸引力領域(domain of attraction)。在這些不同的吸引區域內,系統的狀態可能會有高度的不穩定,處於時常變動,有韌性的特質。後來由Walker等人於2004年定義為系統在經歷變動時吸收干擾後並重新組織,實際上可以維持其原本的結構、功能、辨識性及其反饋的能力。 資料來源:林業論壇。林業研究專訊 Vol. 25 No. 6 2018。P73 | 林侑呈 | 2024/9/6 下午 09:27:32 |
4 | 作者 葉曉妘 標題 什麼是韌性? 內容 1.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破裂的性質。 2.指頑強持久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 資料來源:https://www.zdic.net/hant/%E9%9F%8C%E6%80%A7 | 葉曉妘 | 2024/9/6 下午 09:21:57 |
3 | 作者 葉曉妘 標題 什麼是韌性? 內容 韌性是什麼?表現在災害管理上又是什麼概念?儘管韌性一詞在心理學、社會學、生態學,甚至材料科學等領域中都有其強調的層面;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2009) 對Resilience 中譯為「禦災力」,其定義為:「暴露於致災因子下的系統、社區或社會及時有效地抵禦、吸納和承受災害的影響」 韌性一詞乃是指Resilience,在面對社會急遽變遷,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韌性的概念在廣泛被運用在災害管理領域上。韌性的英文詞源來自拉丁文的‘resilio’,原意為「彈回(to jump back)」,在物理學和工程學的領域中,韌性指的是某種材料在受力變形後回復原來形態的能力(Sheffi,2007;Arsenault and Sood,2007);國內災害管理領域則多取其使社會系統「回復原來型態的能力」之意,簡譯為「回復力」。 資料來源:https://odm.hsinchu.gov.tw/Organization/TWSocial | 葉曉妘 | 2024/9/6 下午 09:20:16 |
2 | 作者 葉曉妘 標題 什麼是韌性? 內容 1.數學上的定義:韌性可從在應力-應變曲線之下的面積(用積分)求得;另一個定義是直至斷裂時能吸收到多少機械能(或動能)的能力。 2.在材料科學及冶金學上,韌性是指當承受應力時對折斷的抵抗,其定義為材料在破裂前所能吸收的能量與體積的比值。 | 葉曉妘 | 2024/9/6 下午 09:18:57 |
1 | 作者 邱昱勳 標題 什麼是韌性? 內容 韌性是一種得以挺過挫折壓力,走出低潮逆境的神秘力量。 韌性(Resilience,或譯為「復原力」),也就是即使面對逆境,仍持續追求目標;這是組織的一個重要議題,因為人的生活與職涯中必然會出現逆境。我們都會面臨個人的逆境,從平衡工作與家庭角色的日常壓力,到失去工作或親愛的人去世的經歷,以及社會環境帶來的壓力源,例如疫情大流行,或電視上播出的種族暴力事件增加。面對這些挑戰,韌性非常重要。 | 邱昱勳 | 2024/9/6 下午 01:18:35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網站名稱 台灣急診醫學會 網址 https://www.sem.org.tw/EJournal/Detail/464 網站簡介 近年來各國對於因應全面性大規模災害與危機衝擊的能力,開始展開國家韌性的建構的探討,除了日本因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之後,對於公共工程與關鍵基礎設施推動國土強韌化計畫之外,美國國土安全部也在2016年,公布跨部門國家韌性指標衡量概念Community Resilience Indicators and National-Level Measures: A DraftInteragency Concept,如圖一即為美國當時規劃的國家韌性指標層級,歸類出四個韌性場域,包括社區耐韌力、基礎設施系統韌性、生態與自然資源韌性、風險與韌性評估等,而原本就重新整理過的災害管理對策架構,則同樣的以國家整備為上位概念,區分出預防、保護、應變、復原重建、減災等五大對策領域,並對應到個別領域的核心能力整備。而目台灣現行的災害防救法仍固守減災、整備、應變、復原重建四個對策,更缺乏韌性建構的概念,也突顯了台灣在國家整備與風險管理的議題上,與國際有相當程度的脫節。 | 林侑呈 | 2024/9/8 下午 09:07:35 | |
4 | 網站名稱 參訪日本災後重建社區後的反思:日本災難研究與防災教育 網址 https://si.taiwan.gov.tw/Home/citizensSay/view/2739 網站簡介 1.日本的災難研究:地震是否能預測? 2.記憶與教育:日本設置了許多災後重建區域的「紀念館」,不僅讓民眾了解災害發生時的實際情況和生死之間的界線,還為災後搬離當地的倖存者提供了一個懷念故鄉的場所。 3.大學能做什麼?國立東北大學的研究與實踐行動 4.社會的脆弱性 | 邱昱勳 | 2024/9/6 下午 10:18:00 | |
3 | 網站名稱 社區力點線面─社區防災 如何成為日本人的日常? 網址 https://ms-community.azurewebsites.net/spotlight_20190913/ 網站簡介 人定不勝天──我們在災害中學到的事 社區防災如何成為日本人的日常?以下策略: 1.透過防災教育將社區無關心層捲入 從「釜石奇蹟」就會知道這樣的「奇蹟」並非偶然,而是透過日常對孩子的防災教育所積累的成果。 2.強調共有資訊與傳承記憶 (1)是轉變長者的防災意識。一般來說,長者對於投入防災的意願較低,因此黑潮町連結外界的專家學者來到當地,一點一滴長期培養居民的防災意識,幫助居民從「不願意做防災」變為「不做防災就會死」。 (2)是打造適合長者的避難方式。如日本會建運動場讓長者鍛鍊身體,一旦海嘯來了才能快速逃離。此外也會研究能最快到達避難點的路線,讓居民實際跑一下路線並記錄時間。 (3)是將防災與地方創生串聯。黑潮町打造罐頭工廠,生產與販賣町內的食品,並注入防災理念,亦振興在地經濟,吸引外移青年返鄉,有助於厚實防災力量。此外「防災」也是黑潮町的賣點,每年舉辦大型防災會議吸引專家學者及學生前來,聚集的人潮再結合每年度的沙灘藝術節,促進在地觀光。 3.依據地方特性找出符合社區的防災需求 日本也將防災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以京都的中小學為例,學校並不會單獨教導如何防災,而是在安全教育的脈絡下,將防災課程與日常的交通安全、生活安全連結在一起。例如社區民眾會協助學生的交通導護,也會不定時會到校園門口巡邏等。雖看似與社區防災毫不相干,卻能在災害發生時,迅速動員社區的力量。即平常在交通安全與生活安全的維護上,社區的人就會過來幫忙,大家關係都很好,因此一旦災害發生,居民就會立刻知道哪個家庭需要協助,彼此自然產生連結。 | 邱昱勳 | 2024/9/6 下午 10:08:43 | |
2 | 網站名稱 未來城市 網址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109 網站簡介 不再怕停電!日本311震後打造能源韌性社區,三招把你家變供電站 氣候變遷不只是環保議題,它已成為地區能源供應的挑戰。 美國西部曾遭遇1,200年以來的超級旱象。水力發電廠蓄水量隨之創下新低,導致缺電,以及部分地區的一週電價甚至飆漲五倍之多。同時,乾旱期間流失了水力發電,又只能依賴天然氣與燃煤生產的電力彌補,導致更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惡性循環。美國德州同樣經歷百年一遇的極端嚴寒氣候,風雪癱瘓了大型發電機組,造成450萬用戶在嚴寒天氣中無電可用。而台灣也曾在110年,因歷史高溫、雨季延緩,導致電力分配失衡而分區限電。可見全球氣候變遷早已不單是環保議題,它對各地能源供應的影響,將超乎以往想像。面對極端氣候越發頻繁的現況,我們在能源結構上該如何應對? 能源韌性是什麼? 韌性是什麼?關於「韌性」的定義,可以追溯到霍林(C. S. Holling)在著作《生態系統韌性與穩定性》(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他提出,觀察特定物種回應環境變化(例如森林大火),而韌性就是物種受到哪些衝擊與損害、又如何恢復到新平衡狀態的過程——若一物種受到較少的影響,或較快進入一個新的平衡,或兩者兼具,就稱之為較具有韌性。 對比「能源韌性」,就是指面對極端氣候、天災或能源危機等不確定性事件時,是否具備「容受力」及「回復力」兩項指標: 容受力:電網將衝擊影響最小化的能力。 回復力:在受衝擊後,達到新平衡所花費的時間。 具備容受力與回復力的能源機制:分散式能源 資料來源: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109 | 邱昱勳 | 2024/9/6 下午 09:58:14 | |
1 | 網站名稱 內政部消防署推動韌性社區 網址 https://rtp.nfa.gov.tw/dc/intro 網站簡介 什麼是韌性社區? 近年來「韌性城市」的概念萌芽,韌性城市指的是在社會、經濟、技術體系及基礎建設等層面必須能夠抵抗未來衝擊及壓力,以維持相同功能、結構、系統與身分。一個健全的韌性城市必須擁有「低脆弱度」與「高回復力」。低脆弱度乃是指較不易因衝擊而受害,高回復力指的是受到衝擊後可以迅速恢復,綜合來說,韌性城市乃是對於衝擊(也包括災害)有較高的承受能力,且在受到衝擊後,能較快從中復原。將韌性城市的概念結合至村里和社區的防災工作,藉此來推動韌性社區。 與韌性城市相同概念,韌性社區中乃是指社區具有災害容受力,對於災害能夠快速反應及回復,除了社區環境較能夠承受災害衝擊外,也強調能快速反應並自災害中復原。韌性社區強調的是與風險共存,災害的風險不可能完全避免,社區仍可能受到災害的衝擊,但是藉由韌性社區的推動,可以降低災害的衝擊,並能夠較迅速從衝擊中復原。 | 邱昱勳 | 2024/9/6 下午 09:4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