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勢阿美族文化現況與傳承之研究-以娜荳蘭部落為例
專題名稱 | 南勢阿美族文化現況與傳承之研究-以娜荳蘭部落為例 |
專題描述 | 我們的學校是一所原住民重點學校,位在阿美族娜荳蘭部落中,學校中有許多原住民同學。也有很多原住民文化體驗課程,像是校本課程會製作竹筒飯、阿美族情人袋等,校外教學也會配合原住民主題,體驗八卦網或石頭火鍋。我們也曾經在學校辦理的區域資優方案中,製作過飛魚乾、原住民編織手環、樹皮布等許多原住民文化相關活動,都非常好玩,令人想更加了解原住民相關文化。 但是我們也在觀察跟體驗中,產生ㄧ些疑惑,例如:為什麼幾乎沒有聽到原住民同學使用族語?還有班上的同學也曾經說過,祭典上跳的舞跟他所知道的有很大的出入,甚至他都不知道每個祭典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在學校的環境中,除了部分建築物上能看見少許的原住民圖騰,好像也沒有看到其他與原住民相關的佈置。而在體驗完原住民文化課程後,我們也發現自己雖然學會做這些東西了,但卻不知道他們的來源跟意義。 因此,我們認為,既然我們的學校是一所原住民重點學校,那麼我們更應該要了解社區部落的傳統文化。因為了解文化後,才會懂得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也才可以進一步思考推廣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親近原住民文化。 我們的研究目的有下列三點: (一)了解娜荳蘭部落的文化現況 (二)了解政府在原住民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及影響 (三)娜荳蘭部落文化的保存與傳承 |
隊伍名稱 | 六福動物村 |
指導老師 | 林子暉 林嘉琦 |
參賽學生 | 趙璽文 游鎮瓏 戴綮彣 尤嘉綺 |
序號 | 內容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8 | 作者 游鎮瓏 標題 研究總心得 內容 我們的學校是一所原住民重點學校,但是卻都不太懂關於原住民的文化傳統,我的朋友生活中也只有族語課會說到族語,所以在這所學校學習的我們,想要想些辦法來推廣文化,於是我們就開始做起了這個研究,我發現我們學校距離最近的是娜荳蘭部落,所以我們打算了解娜荳蘭部落阿美族的文化,我們決定了研究目的,然後就到了我認為第二困難的項目「找資料」,過程中我們尋求了許多網路上、書中的資料,並且做成比較好統整的表格,後來我們開始進行訪談,我們擬定了訪談稿,也問了許多人,像是學校的族語老師、校長、主任以及頭目等等的重要關鍵人物,而我負責的就是訪問文化工作者,訪問的過程中我們就像是在聊天一樣,我覺得很開心,後來進行了逐字稿,這是整個研究中,我認為最困難的挑戰,後來把逐字稿中的內容整理成了符合研究目的的重點,看起來比逐字稿好多了,接著我們開始把種種資料上傳,做了許多最後的大整合,最後也完成了這個小論文研究,這整個研究中讓我學習到了許多原住民的文化,跟我以前所聽到的大部分都不一樣,這也解開了我對於原住民的種種問題,收穫很大,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做小論文,但是我心中也有滿滿的成就感。 | 游鎮瓏 | 2024/9/26 下午 03:28:52 |
7 | 作者 尤嘉綺 標題 研究總心得 內容 我們的學校離娜荳蘭部落很近,所以我們的專題研究主題是娜荳蘭部落的文化保存,我們好不容易閱讀很多的文獻,看到了很多跟阿美族文化有關的東西,可是最後有很多資料都因為與這個研究相關性不大,無法使用,我覺得很可惜。我們訪談的對象提到,漢人都會說鄰居有很多都是原住民,可是其實是漢人搬到原住民的部落裡面,是原住民的鄰居是漢人才對。而且漢人將很多文化帶到原住民的生活裡,改變了原住民的習慣之後,然後再說原住民的一些行為不好,例如,原民以前吃檳榔只吃植物,是漢人將石灰加入,才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我大約三年級的時候,聽到原住民的同學提到週末要去做禮拜,可是又有自己的祭典,那時候覺得很奇怪,現在終於知道原來是因為宗教拿米、麵粉、食物等,讓原住民覺得這個宗教很棒,可以得到很多東西。我覺得宗教很厲害,可以讓大部分的原住民都改變信仰,連原本在部落裡最重要的巫師都被因此被排擠,改變整個族群。原本在做這個研究的時候覺得自己真的很不了解原住民文化,但是深入了解之後,覺得不同的文化其實很好玩,尤其是部落的祭典真的很特別,是我從來沒有看過的,這樣的文化應該要好好保存。 | 尤嘉綺 | 2024/9/26 下午 03:27:09 |
6 | 作者 戴綮彣 標題 研究總心得 內容 我們一開始是有兩個題目可以選,每個人的有不同的意見,所以我們就用投票來決定,最後決定是原住民文化。然後老師開始教我們如何利用關鍵字來更快的找尋資料,這一部花費我們很長時間,但是最後還是做完了。但是做完後又要把所有資料標上剛想好研究目的並統整起來,都是迷迷糊糊的做完。然後就是我覺得最難的地方是要把自己負責的資料全部寫成一段,這一段難的點是在要把語句還有段落弄通暢,選好了訪談對象後,就開始擬定訪談問題,我們去訪問了很多了解原住民的人,像是頭目和族語老師,這很有趣,因為可以知道更多有關文化的內容,但訪談後還要打逐字稿,這個是最累的,但後面用一些工具就完成了,一開學後,老師跟我們說進度已經太慢了,所以我們加快腳步,做完了編碼和訪談了更多人,知道了關於原住民重點學校的事情,最後到了這一篇心得,這一個研究我有時感覺很累狀態下做完的,其中也有搞錯很多東西,但做完的成就感還是彌補了辛苦,在這過程中我學到如何找資料、訪談等等,我現在感覺我可以自己完成一份研究了。 | 戴綮彣 | 2024/9/26 下午 03:26:27 |
5 | 作者 趙璽文 標題 研究總心得 內容 看看學校裡許多的原住民,在看到上族語課的同學們,發現花蓮的學校真多原住民同學,隨即開始做研究,從寫研究動機,心理想出了無數個可以代表做研究的原因,訂好大家共同的研究目的,接著就開始找與研究目的相符文獻,一臉茫然的看著這些文字,接著統整成井然有序的APA格式文獻資料,也從中發現許多讓統整更迅速的方法。開始研究,大家分組分別列好訪綱,接著找到族語老師、部落頭目與文化工作者進行訪談,再繼續訪談身為原住民的國名校長,以及學校課程的中樞正淇主任,訪談結束打成逐字稿標上有助於研究的重點並統整。原住民重要的祭典之一就是豐年祭,大家一起去踏查兩個形式的豐年祭,從中也發現許多的秘密。看著原住民同學,大家齊心想到可以以問卷調查這些同學,並精心設計問卷在族語課日的當天,發問卷給這些同學。研究進入尾聲,這次的研究無論從動機到問卷,從中都發現許多收穫,收獲得不僅是研究得到的,更多是在研究的歷程。 | 趙璽文 | 2024/9/26 下午 03:25:15 |
4 | 作者 趙璽文、尤嘉詠 標題 聯合豐年節/部落豐年祭踏查比較 內容 趙璽文 在聯合豐年節的活動當天,大家到了活動的會場,我到場地的第一印象是認為這是個吵雜的環境,我查閱文獻時發現政府舉辦聯合豐年節的目的應該是推廣豐年祭的文化,但是開了所有的音響,吵雜到我會不想專心看表演,甚至逃離這個地方,我認為政府如果要讓原住民展現文化最真實的一面就要讓部落的頭目主持,我猜測,裡面的舞步可能不是原住民本身的舞蹈,原因是我們訪談的族語老師曾說過「政府辦了個聯合豐年節,那些原住民穿著不三不四的衣服,跳奇怪的舞蹈」。接下來到了吉安火車站前廣場舉辦的納豆蘭豐年祭,會場環境完全不吵雜,裡面有宜昌部落和南昌部落的人,正好南昌部落的頭目就是我們訪問過的頭目。活動開始是迎靈的活動,各個族人牽著手排隊依序走進會場中央,大家走進去時部落的頭目就會噴酒(霧)接著甩著手上的某種植物到族人身上。接著是勇士舞,頭目再三強調,勇士的定義是通過成年禮但未40歲,40+的就算是琦老了,以及其他人不可以進入舞台。 我在聯合豐年節訪問了三位原住民,並且都參加過部落豐年祭,並且全數都是較喜歡部落豐年祭,有兩位受訪者指出部落豐年祭是傳統的,其中一位也有說到聯合豐年節是靠觀光的,三位中的另外一位說部落豐年祭認識的人多。在部落豐年祭的訪問裡,訪問的也都是原主民,有一位沒參加過聯合豐年祭的小孩,和兩位有參加過聯合豐年節的一位大人及小學生,大人喜歡的是部落豐年季,原因是聯合豐年節是個活動,已六年級的小學生說出,喜歡聯合豐年祭,原因是熱鬧,推測可能小孩還不懂原住民半豐年祭的目的,我猜測可能再過不久,原住民人們對文化的認知有可能會有大斷層,原住民的文化也會有危險。在兩次原住民活動中有些明顯的差異,像是活動的目的,可能豐年節的就是為了觀光,推廣文化意味較少,從豐年節的超大聲音響也可以看出是個極似觀光的活動。 尤嘉詠 我們想知道政府辦的豐年節和部落自己辦的豐年祭有什麼差別,我們先去聯合豐年祭,那邊的人很多,燈光很刺眼,聲音也很大了,只讓我很想離開,聯合豐年節表演的有台灣各地的原住民族和一些其他國家的原住民混在一起的,在訪談原住民的過程中得知,其實聯合豐年祭像是文化交流,很多表演都是經過重新設計跟組合的,所以比較像是一個表演,感覺大家都是來參加活動的,來欣賞表演的,他們也很高興,他們的文化可以被重視被其他的族群看到。那裡的攤位幾乎都是在一般夜市就看得到的東西,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吸引我注意。部落豐年祭的攤位很明顯比聯合豐年祭的少很多,但是賣的東西不太一樣。豐年祭的所有攤位裡面,只有一攤是我有興趣的,那裡賣的東西有山羌蹄丶鹿角和骨頭做的刀子,剛好都是我很喜歡的東西,也是我覺得和原住民最有關連的東西,那裡只有阿美族穿著族服,很容易辨識。豐年祭一開始只有族人可以參加,因為他們要迎靈,請祖靈來,接下來的各重儀式,有些可以讓其他人參加,;有些部份只有這個部落的人可以參加,其中勇士舞只有這個部落的勇士可以參加,這場豐年祭跟聯合豐年祭比起來雖然人少多,但是好像每個人都互相認識,真的就一個家一樣,所有看起來像表演的,都是一場重要的儀式。 | 趙璽文 | 2024/9/26 下午 03:24:52 |
3 | 作者 沈芸嘉、戴綮彣、游鎮瓏、尤嘉綺 標題 聯合豐年節/部落豐年祭踏查心得 內容 【聯合豐年節】 沈芸嘉 我們因為專題課需求,所以去了兩個地方踏查,分別是在德興運動場舉辦的聯合豐年節以及在花蓮火車站舉辦的娜荳蘭部落豐年祭,在參加聯合豐年祭時可以到許多人潮,可以看到許多穿著族服的原住民,但是大部分的都是來看舞蹈表演或是來吃東西的,一開始我們去看舞蹈表演,上有多穿著族服的原住民在表演,可以看到表演者和觀眾臉上都掛著笑容。因為表演區太吵雜,所以我們轉移陣地,改去矲攤的地方,那裏有許多原住民美食像是馬告香腸、山豬肉等,最後我們在那裏詢問了一些原住民問題,主要是在問他們喜歡聯合豐年節還是部落自己舉辦的。 尤嘉綺 我們在做的主題是有關娜荳蘭部落的文化保存,我們去參加了聯合豐年祭跟娜荳蘭部落的豐年祭,我們想要知道豐年祭到底是長怎麼樣。我們先去參加聯合豐年祭那邊很熱鬧,有很多攤販,但是賣的東西幾乎都是吃的,雖然有一部份是原住民的小吃,但都大同小異,不是烤肉就是酒,很多不是原住民的人也有背情人袋,感覺像是各地方的人都來參加一個派對,不同的族群可以互相交流。訪談的時候,大部份的人都覺得就像是來玩的,來看看不同的部落的舞蹈,但是如果自己的部落裡有豐年祭,他們會喜歡參加自己部落的豐年祭,因為像回家過年。 戴綮彣 一到會場就感覺人特別的多,找好位子和縣長致詞完後表演就開始了,那個表演聲音真的很大,表演內容大概是一群原住民在跳舞合唱歌,但我發現那個舞步不太像我所知道的豐年祭上的傳統舞步,音樂和動作加入了非常多炒動現場氣氛的元素。當我們去攤販區踏查時東西時發現原住民文化或美食相關的攤販較少。總結就是雖然傳統元素偏少,但是觀光效益確實很大。 【部落豐年祭】 沈芸嘉 我們第二次出門是要參加娜荳蘭部落自己舉辦的豐年祭,因為我們提早到場,所以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觀察,我們從他們跳舞開始紀錄,他們從馬路邊慢慢進場,他們進場時,部落頭目會拿一把植物打他們,並且喝一口米酒,像是煙霧一樣噴出來,像是在祈求保佑一樣。接下來要請接受過成年禮,並且在四十歲已內的人出來跳勇士舞,代表他們是族內的勇士。最後我們找攤販問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在問他們喜歡聯合豐年節還是部落自己舉辦的,發現大家的喜好偏向部落內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傳統以及是自己族內的 尤嘉綺 後來我們再去參加娜荳蘭部落的豐年祭,還沒到會場,就可以看到很多人穿著族服往會場方向走去,那裡的族人比觀光客還要多,還可以看到很多宜昌國小的小朋友,我原本以為會有鄉長致詞,結果感覺沒有像我們以為的開場儀式,他們就直接進場,開始他們的儀式。在這裡的熱鬧,不像聯合豐年祭一樣,一小群一小群分開,而是好像大家都認識一樣,都是一起的。我們去訪談的時候,反而大部分的人只喜歡部落的豐年祭,因為比較傳統,覺得聯合豐年祭很吵。 參加這兩個豐年祭的時候,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賣鹿角、山羌的腳、骨頭柄的刀子的攤販,感覺這是外面看不到的,所以我很興奮。 游鎮瓏 這一次,娜荳蘭部落的豐年祭,在一開始開場時就氣勢滿滿,後來到了場地後,是由頭目進行 開場的,接著就來到了一連串的舞蹈時間,因為時間的關係,以及傳統文化的關係,讓我們只 能看到一點點的舞蹈,那就是勇士舞,這個充滿力量的舞蹈,在太陽下行就像是部落的勇士, 在面對邪惡的氣息,用強烈的楊氣去壓制陰氣,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旁邊也有許多的攤販,我 們訪談了一些的攤販,大部分的人都說樂意接受訪談,也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有些人卻 說,我要賺錢,所以賣了許多不是傳統文化的物品,讓我有一些難過,不過還是讓我覺得很高 興,能夠參加豐年祭。 | 尤嘉綺 | 2024/9/26 下午 03:23:22 |
2 | 作者 沈芸嘉、趙璽文、戴綮彣、游鎮瓏、尤嘉綺、尤嘉詠 標題 訪談心得 內容 沈芸嘉 專題課時有很多資料在網路上查不到,而且有一些是虛假的,所以我們必須透過線上訪談,或是實體訪談來找到解答,我們為了瞭解一些資訊,所以我們訪問了三種不同的主題,分別是文化工作者、部落頭目以及學校內的族語老師,文化工作者兩位,部落頭目一位以及校內族語老師有一位,校內族語老師有一位因為覺得有更好的人選,所以推薦了其他人,訪談的過程我們都有使用錄音筆紀錄,或是手寫,訪談過程中,被訪談者的音量以及講話的速度或是咬字在寫逐字稿時都有很大的影響。有鞋訪談會讓人感到很輕鬆,像是上次在其中一名文化保存者家中訪談舊時噴放鬆,但是在頭目家訪談時,感覺大家都很嚴肅,訪談完以後,大家都在各自的訪者口中,探討出許多有用的資料,也方便我們之後的研究。 趙璽文 在這次的研究中,為了瞭解娜荳蘭部落的文化,我們的訪談總共分為三組,其中兩組分別訪談族語老師楊順勝和部落頭目張志明,而我這組訪談兩個人,是擔任文化工作者的高志遠和陳曦。訪談的途中,也發生了一些突發狀況,有人不斷的干擾訪談的進行,像是把飲料的紙撕下來揉,干擾訪問者,甚至在提醒後仍不予理會的行為,也是對訪問者的考驗。而後續訪談陳曦的方式是用線上訪談,使用半結構式訪談, 在訪談的途中也遇到受訪者先在前面的問題回答到後面的問題, 因此會需要把已經回答過的問題刪掉, 但因為是半結構式訪談,所以受訪者可能會覺得奇怪,需要特別與對方解釋。在這次活動除了訓練訪談能力,也讓作為主要訪問者(客人)的我, 提前體會到訪談時會遇到的突發狀況,訓練了問題解決的能力。這兩次訪談的受訪者提到很多對於政府幫助原住民的期許椅及自己的經歷,對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資訊。 戴綮彣 在訪談我們這組的對象之前,還要先擬定好訪談的問題,在這一步就非常累,因為問題不能是是非題。經過老師的講解後才知道訪談也分三種,我們的型式是半結構訪談,在訪談前也要先詢問訪談者是否同意錄音,知道這些候真的很震撼,想一個訪談怎麼那麼麻煩。在訪談中發生很多非常生氣的事,剛開始訪談的時候其他同學一直聊天,族語老師叫他們安靜也沒用,還完全不在意自己部落的文化傳承,看到他們的行為是真的很生氣。在訪談中提到的文化傳承的問題,也讓人感到擔心,其中族語老師說的內容牽扯到了一些主觀看法,希望不回對研究結果有太多影響。整個的訪問過程從擬訂問題到開始訪問,整個過程都非常累,從一開始寫一個問題就有一個錯誤,到訪談中的尷尬,我太苦了。 游鎮瓏 把文獻與問題整理完之後,當然就是要實地訪談了,參加訪談讓我有了許多心得和體會,也讓我知道了許多的新知識。首先,充分的準備是訪談成功的關鍵,整理訪談的問題,和夥伴調整內容,使我在面對訪談者時更加自信。準備過程中,但我能夠細心的整理,以及練習發表,這讓我在訪談中能夠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 接著,到了訪談的時候了,因為我門的主題是關於原住民文化,所以我們要去訪談頭目,面對著頭目的我們,必須仔細聆聽頭目的回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對方的答案,從中找到更有針對性的回答。這樣的交流方式,讓雙方的互動更加順暢,也更能有效的完成訪談。在回答問題時,我有些緊張,因為我並不熟悉對方,害怕會講錯話,但是因為我有充足的準備,使我的提問能夠更具說服力。此外,保持輕鬆積極的心態也很關鍵,它幫助我在壓力下表現得更自然和自信。總結來說,這次訪談讓我認識到準備、傾聽和交流的重要性,這些經驗不僅對我未來的訪談更有幫助,也提升了我的訪談技巧。 尤嘉綺 族語老師覺得文化保存很重要,所以有時候他在回答的口氣很像在生氣,而且常常會一直重複講一樣的話,又講很多,一次就把後面的問題都回答完了。但是也不知道為甚麼,聽完族語老師講完以後,感覺原住民的文化沒有那麼無聊了。我覺得我們訪談族語老師的時候最干擾的是後面的那些學生,他們在老師講話的時候一直發出聲音,還學老師說話跟比動作,有一個人特別誇張,明明就知到老師是重聽,還故意問老師說你是不是四肢殘缺,後來還在後面甩剪刀,好像根本沒把老師放在眼裡,非常沒禮貌,可能對自己的文化完全沒有感覺。逐字搞要打很久而且很累,但是可以訓練我打字,所以我現在打字有比較快一點,只是還是很慢。我們所有訪談的人裡面族語老師是講話最清楚的,其他的人有的就很不清楚,所以我覺得如果講話不清楚,有時候對別人來說就會很麻煩。 尤嘉詠 訪談在研究中很重要,但訪談後的逐字稿整理卻是我覺得過程中最無聊,又最花時間的,因為必須要把每一個從訪談錄音中聽到的字打出來。我們兩個人一組,分別去訪談族語老師ヽ部落頭目和文化工作者,我是訪談部落頭目,因為我以為部落頭目的聲音會比較清楚,結果我大錯特錯,因為部落頭目的聲音很低沉,而且有很多語助詞,一直哼來哼去的,我每一句至少都得聽三次才有辦法聽清楚,族語老師的聲音反而比較清楚。我的打字速度很慢,一開始我大約打了兩天,結果幾乎只打了兩分鐘,但是總共有四十四分鐘,如果要用這速度的話,一定會打不完!但也因為需要打很多字,所以我的打字速度就慢慢的變快了,就算我的打字速度變快了,但還是比其他同學慢很多。如果我可以在四十分鐘內打完一個四十四分鐘的竹字搞的話,那我一定早就打完逐字稿了。 | 林子暉 | 2024/9/25 下午 01:48:08 |
1 | 作者 沈芸嘉、趙璽文、戴綮彣、游鎮瓏、尤嘉綺、尤嘉詠 標題 文獻整理心得 內容 沈芸嘉 在訪談前我們需要先整理出文獻,文獻的用法非常麻煩,要先找到許多關於主題的資料,我們在找文獻時非常的累,因為文獻需要找很多的資料,每個人至少要找到十篇以上的資料,還要包括網址、作者,重點摘要等。我們大家都先開始查資料,大家都找出很多相干資料,但是有一些資料會被淘汰,像是跟主題差太多的,或是沒有作者的資料。接下來我們把資料按照顏色分類,比如觀光的是藍色,那所有的觀光類資訊底色都必須標成藍色,並放在一起。接下來就是把重點資料放在一起,中間必須分三段,像是第一段是做這個研究的啟發,可能第一段就會參雜著一些文獻資料,裡面也必作包含作者名,還有文章的年代,最後再把大家的文獻放在一起,就可以完成我們的專題文獻。 趙璽文 找文獻的過程先是上網查關於原住民的資料,並且放到表格裡寫摘要,寫摘要時,我會把文獻原文看過一遍,檢查是否為阿美族的文獻,接著我把確認好的資料以人工智能輔助濃縮後,再檢查是否有語句不通順、無中生有或忽略重點等錯誤,並修改後就可以標示對應的研究目的,把同樣目的分類的資料放同一區,一篇資料的底色分為三種,分別是紫色:政府公部門對原住民部落文化的行動與看法;黃色:原住民部落對外呈現的觀光資訊;藍色:原住民部落文化面對的困境 。最後就是最難又最需要作文能力的整合文獻,文獻分為三段,將相似的內容以有邏輯的方式串聯在同一段中,完成文獻的第一段與第二段,接著依據第一段與第二段內容,寫出統整後的第三段,就完成了文獻。 戴綮彣 當我們把網上文獻的重點列出來後就要來整理文獻了,要將自己負責的文獻,有條理地整理好,一開始我的進度非常緩慢,而且也都在亂做,具體就是將看到的東西複製再貼到一起,但很快就有很多問題出現,最嚴重的就是句子不通暢和沒有邏輯,但是榮哥跟我說要按照事件的先後和時間去整理。而知道如何整理後,就要開始分段了,我的計畫是第一段是有關政府對阿美族豆蘭部落的建築方面的幫助,第二段是有關政府推動了哪些活動,三四五段是個別分類的,最後一段就是對整個整理的總結。而我發現「第二期綜合發展實施方案」是縣政府最大的計畫,此計畫包含了「花蓮縣原住民產業行銷」、「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與「花蓮縣產業聚落推展計畫」等4項實施方案。這個整理的過程真的非常的辛苦,你改了還是會被退回來,但我覺得榮哥還是比較累。 游鎮瓏 我還不知道什麼是文獻整理,也沒有頭緒,進行文獻整理的過程,讓我感受到很多複雜的體驗。 一開始,我對於面對大量文獻和篩選資料的工作有些厭煩,因為這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和耐心,然而,隨著工作的進行,我逐漸發現每一篇文獻背後都獨特的知識和故事,我們進行的主題是關於原住民的文化,我發現每一篇文章所說的都不一樣,立場也不同,這使得整個過程充滿了探索的樂趣。每當我成功找到與研究主題契合的文獻,心中滿足的成就感讓我很開心,整理和分析這些資料的過程,讓我對自己在困難的任務中,變得能夠更細心更有耐心了,我體會到,文獻整理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挑戰,更是能夠突破自我的挑戰。總結來說,我認為文獻整理能夠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能夠讓我變得更有耐心,更細心,這對於研究主題是困難的挑戰,是大魔王,但是也能讓我對未來的研究充滿著期待! 尤嘉綺 我覺得專題的主題我沒有興趣,因為感覺跟我沒什麼關係,很無聊,如果是我比較喜歡的主題,我查資料的時候可能就會更專心、更投入、更快、更想用,而且如果遇到問題,應該會比較想要解決,也會想要知道更多其她的事情。在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找到得的資料很多都有出現政府的單位,反正不管是什麼原因,政府就是有在關注原住民的需求。整理資料很麻煩,而且又很累,感覺很多資料都是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找到,努力整理出來的,結果因為很多都不是我們需要的,所以那些資料後來都被刪掉了,很可惜,感覺前面的辛苦都白費了。 我學了到要怎麼找資料跟整理資料,這樣以後找資料的時候就可以更快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很多字的文章裡面也可以更快找到重點。 尤嘉詠 文獻整理是我覺得要花最多時間的部分,因為要把所有查到的資料分類,還要找重點,把它們變成一段一段的,聽起來很簡單,但我再找重點的時候就已經卡住了,所以要把它們接成一段一段的話,就花了更久的時間才用完。而且我們每個人找的資料很分散,所以整理文獻的時候很難分類。我查到的資料中,除了語言以外,我覺得巫師文化最吸引我,因為巫師在部落裡不是想當就可以當的,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就算可以當巫師,也不一定會回部落,因為如果要當巫師,除了要有天份以外,還要花很多時間跟族人互動,平日沒辦法工作,這樣就沒辦法賺錢,生活就會受影響。可巫師在部落裡面的角色非常重要,很多的祭典都會需要巫師,一旦巫師越來越少,失去的文化就會越來越多。我覺得應該還要想辦法讓巫師的文化傳承下去。 | 林子暉 | 2024/9/25 下午 01:47:19 |
序號 | 截圖 | 網站簡介 | 上傳者 | 最後修改 |
---|---|---|---|---|
5 | 網站名稱 計畫說明 - 花蓮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數位典藏 網址 https://abda.hl.gov.tw/Home/PlanDescription 網站簡介 如何保存與延續台灣原住民文化,已成為政府政策思考的重點,舉凡語言、祭儀、技藝、舞樂及自然知識等皆成為文化保存的焦點。主要可分為幾個領域:語言的領域(例如族語教育)、民族記憶的維繫領域(例如考古、舊部落探訪、古蹟維護、歷史教育、歷史著述與文獻出版等)、民族美學與成就的提倡(例如美食、建築、技藝、藝術、祭典、體育等)、社群維繫(例如社區總體營造、新部落運動等政策之推動),在原住民文化保存中逐漸成為重要的思維。本計劃之典藏範圍包含:花蓮縣內六大族群(阿美族、布農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原住民族文化影音資料數位典藏、六大族群原住民族文學及藝術家資料數位典藏、六大族群原住民族傳統聚落(含古道)研究數位典藏、六大族群原住民族研究報告與文獻資料數位典藏。典藏來自於:花蓮縣縣內原住民籍藝術工匠作品,如木雕、石雕、畫作(素描、油畫等)等藝術涵量較高之實體物件為主、六大族群傳統生活祭祀禮儀及所使用歌謠、六大族群主要祭典及儀式實景拍攝紀錄、原住民族衣飾(帽)平面拍攝及動態影音紀錄、獲獎之文學及藝術創作者影音介紹或出版品、作品電子書瀏覽。放眼未來,本計畫將持續針對本縣原住民族之人文地景產進行深入盤點,並且增加典藏來源的多元性及多樣化,透過人文、歷史等深入研究而賦予人文資產更具歷史性的文化傳遞意涵。 | 趙璽文 | 2024/9/11 下午 11:30:39 | |
4 | 網站名稱 花蓮一文化聚會所落成 「拉署旦」部落呈現阿美族意象 網址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812002157-260405?chdtv 網站簡介 原住民部落聚會所是重要的文化場所,扮演著祭儀、活動、討論和日常交流的角色,對於部落文化的傳承和凝聚至關重要。目前花蓮市已完成4座部落文化聚會所,包括華東(大本)、吉寶竿、根努夷及拉署旦部落聚會所,尚有撒固兒部落聚會所在施工中。蘇佐璽強調,原住民族部落聚會所對於部落文化傳承與發展影響深遠,行政院運用花東基金已先後核定花蓮縣政府辦理兩期「花蓮縣部落聚會所興建計畫」,自2016年至今年計畫經費總計4億5729萬元,由各公所執行興建作業,預計完成興建28座聚會所,目前已完工21座聚會所,另有7座施工中。政府透過原民會及行政院花東基金的補助,支持原住民部落聚會所的建設和發展。 | 游鎮瓏 | 2024/9/11 下午 10:26:50 | |
3 | 網站名稱 部落祭儀觀光化 無形文化遺產護衛與觀光的拉鋸 網址 https://insight.ipcf.org.tw/article/301 網站簡介 以政策面來看,部落對文化復振的急迫與需求,往往和政府政策有不一致的步調。1987年解嚴前後,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開始推動原住民自決運動,1980年代處於追求「正統」原住民文化的階段,此時成立了九族文化村與台灣山地文化園區,強調「還原真實」的原住民文化。1986年,地方政府為吸引國內外觀光客,舉辦阿美族、布農族與泰雅族的「聯合豐年祭」,此種拼貼式的聯合豐年祭,延續臺灣觀光為提供美軍休閒娛樂的歷史性質(如阿美文化村的設立),是一種製造「缺乏歷史的他者」的節慶化祭典。其他地方政府也逐漸以「聯合祭典」辦理傳統祭儀,如射耳祭、年祭等。舉辦目的一開始可能並非為了觀光,而是文化復振的一環,但此種由上對下的「文化復振」想像,脫離既有的文化脈絡,遭部落質疑是「表演形式大於文化傳承的功能」。不論是哪種「聯合祭典」,實際上都未去除「殖民的凝視」。臺灣社會對原住民族文化認識的不足,造成許多政策推動缺乏文化敏感度而引起衝突。例如2014年觀光局推出的「部落觀光年」,引發部落青年抗議──「我的生活不是你的觀光資源」。 | 游鎮瓏 | 2024/9/11 下午 10:20:14 | |
2 | 網站名稱 部落觀光在地經營教育 2014 網址 https://alcd-web.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uploads/2017/12/03/7046327258d7c6dc8dbd661ebe52a891.pdf 網站簡介 大量原住民族因為社會結構的轉變,進入都市生活,非原住民反而到部落開設飯店、遊樂區、旅遊公司、工藝品店等。族人不在自己土地上,而非原住民卻操作「原住民特色」的觀光內容,讓「原住民文化」只是在觀光客面前表演歌舞的表象。透過觀光,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想像闖入部落的生活領域,取代原住民族傳統上對生活空間的認知。這種殖民主義式的觀光,雖然看似主流、遵行的又是現代化的道路,但在提升地方經濟的口號之下,事實上妙地隱藏同化政策的暴力。部落觀光的特色有兩個,一是文化、二是生態。部落觀光的發展,除了強調恢復部落的文化傳統外,更重要的是要教育政府與社會如何看待原住民族的「異文化」,如果觀光活動只是滿足想像中的「奇風異俗」,那麼原住民族就仍然只是被消費的「商品」而已。因此,加強地方意識的鄉土教育,凸顯地方的特色,藉由部落觀光帶來的文化創意產業,一方面可以增進在地的就業機會,以及社區對自己文化 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能避免過度商品化所造成的弊端。 | 尤嘉綺 | 2024/9/11 下午 09:54:21 | |
1 | 網站名稱 徐榛蔚會勘原住民族傳統藝術豐羽計畫園區 網址 https://www.ksnews.com.tw/v20240202-08/ 網站簡介 縣長徐榛蔚與原民處長督固‧撒耘最近前往光復鄉的「原住民族傳統藝術豐羽計畫」園區,確保工程順利興建,目標是培育在地人才、振興部落經濟。縣長徐榛蔚表示,培育並留住在地人才非常重要,期盼建設啟用後能提振部落的永續經營,推動原住民族文化及傳統藝術人才培育,振興部落經濟、創造就業機會,讓族人得以返鄉安居、穩定就業,也能將部落最豐富深厚的文化呈獻給國內民眾及國際友人,讓原民文化得以保存流傳,為世界保存重要文化資產。計畫預計今年主體結構完成,明年完成室內裝修及舞祭場。該計畫經過多次討論,期待成為花蓮代表性的原住民文化交流平台。縣府原民處表示,園區完工後將結合部落最優質的產品,吸引更多遊客,帶來商機和就業機會。縣府原民處指出,原住民族相關產業無論是手工藝品、原民服飾、輕食料理、農產品及部落旅遊,都備受各界青睞,是許多外縣市遊客來到花蓮指定參訪和體驗的旅遊項目,更是花蓮縣在推展國際觀光時最獨一無二的寶貴資源,園區完工後,可以結合部落最優質的手工藝、文創商品及伴手禮、生鮮有機蔬果以及茶、米、咖啡等農特產,吸引南來北往的遊客購買,勢必能帶給部落可觀的消費商機和就業機會。 | 戴綮彣 | 2024/9/11 下午 04: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