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阿嬤都比你強? 太魯閣族古部落的防災效果剖析

專題名稱我阿嬤都比你強? 太魯閣族古部落的防災效果剖析

專題描述隨著極端氣候發生的次數增加,居住在山區中的原住民部落安全問題越來越嚴峻,成為政府防治天災的重點區域,甚至還要考慮遷移部落來避開災害的可能性。然而,本校近年進行太魯閣尋根踏查過程中卻發現,古部落的房舍雖然毀壞到只剩駁坎和房基遺址,但所在地點卻未有大型崩塌或土石掩埋的跡象。這似乎暗示,太魯閣族先民在缺乏現代科學知識與工具的情況下,仍能依靠其長期累積的山地生活經驗與自然觀察技巧,選擇安全的居住地點,成功抵禦自然災害。
本研究旨在探討這種傳統智慧的防災效能,並試圖以科學方法驗證太魯閣族部落選址的合理性與有效性。透過利用日治時期的古地圖,尋找並確認這些高山地區的古部落位置,再結合現代GIS技術及地形、地質和水文等資料,分析古部落選址的防災效果。本研究希望透過此研究剖析太魯閣族傳統知識的科學基礎,也能為現今的防災研究提供參考方向。

隊伍名稱我阿公阿嬤超強

指導老師駱昌宏 

參賽學生吳芳妤 陳宇安 許劉子婷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5作者 江冠榮
來源 https://file.mo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XMvQWRtaW5VcGxvYWRzL250bWhpc3Rvcnkv
描述 本文介紹了布農族的傳統選址智慧,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傳統禁忌與夢占、自然環境的觀察以及軍事防禦功能。布農族在選址時會遵循多項禁忌,如避免在黑熊聚居地、溫泉附近或他族領域建房,還有曾發生不幸事件的地方也不能居住。此外,夢占對他們非常重要,夢境往往影響選址決定,凶夢會阻止他們遷居某地。布農族長期居住在中央山脈,熟悉當地的自然環境。他們認為自然物體和人類一樣擁有靈魂,因此,選址行為中會尊重自然,而非任意操控。他們的自然觀與生活經驗密切相關,也反映在地域命名上,經常依據地形、動植物等特色來命名。
陳宇安2024/9/26 下午 04:27:45
4作者 吳健蘭
來源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aSUfja/search?s=id=%22090PCCU0141005%22.&openful
描述 為了解原住民聚落開拓與地形環境的關係,本研究以台北地區(包括台北縣、市及基隆市)為範圍,彙整並分析全新世時期的自然環境資料,以了解地形環境的變遷歷程,並蒐集台北地區各時期的原住民遺址報告及村社研究文獻,藉以分析各時期聚落的所在地形環境及空間分布情形,進而判斷地形環境變遷對各時期原住民聚落分布的影響。全新世最高海平面時期約6500YBP左右。所以,6500~4500YBP的大坌坑文化聚落皆散布於淡水、三芝一帶的高位海階上。由於在10000~7000YBP間,台北盆地的地層陷落活動較明顯,所以海水早在6500YBP的全新世最高海平面之前即已侵入盆地,並在8000~7500YBP之間形成全新世時期的最大海漫面,直至4500YBP前,台北盆地大半地區仍為海水所覆蓋,原住民聚落僅分布於盆地西北緣山麓,並未見於盆地南側或盆底平原。隨著台灣島嶼逐年抬升,4500~3200YBP的訊塘埔文化聚落才逐漸由高位海階面移往低位海階面、海岸沙丘及平原等低地上,聚落沿北海岸向東分布,最遠可達福隆一帶。此時期台北盆地的地層陷落趨於緩和,加上地盤隆升及河流輸砂堆積旺盛,受海水覆蓋的盆底陸地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出露。早期散布於盆地北緣山麓一帶的原住民聚落沿盆地北緣丘陵擴展至盆地東南側山麓及盆底平原;由於盆底平原的河流流路尚未穩定,易生洪患,圓山文化聚落分布於盆地南側的丘陵緩坡,並沿新店溪向上游延伸進入北勢溪谷的河階面上,發展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300YBP以來,台北盆地的地形環境漸趨穩定,此時期本研究區的平埔族為凱達格蘭族,聚落多分布在河岸及河流會流處,內湖、新莊一帶的洪患及因地震發生地層陷落所形成的康熙台北湖,仍是影響聚落分布及遷移的原因。同一時期本區的高山族群為泰雅族,散布面積小,聚落多集中於南勢溪谷兩岸不受洪患且易取得山澗泉水的河階面或緩斜坡地上。
陳宇安2024/9/26 下午 04:18:30
3作者 劉翠溶
來源 https://ir.sinica.edu.tw/handle/201000000A/69415
描述 本文以聚落作為探討臺灣環境史的對象,目的在於瞭解十七至十九世紀間漢
人拓墾與聚落的變化,並檢討環境變遷的意義。各地方的聚落環境無疑的受自然
與人文條件的影響,然而,聚落畢竟是人所營建的,人如何塑造或改變其聚落環
境,應是研究環境史所要關懷的主要問題之一。大致上,這三百年之間,臺灣的
自然地理條件,在地形和氣候方面並無明顯的變化,1 然而,臺灣由荒島變為良
田,這個改變主要是漢人拓墾的結果。聚落環境涉及的問題很廣,舉凡與一地開
發相關之問題都可包括在內,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新問題不斷出現。由於難以在
一篇論文中關照所有的問題,本文只擬就漢人拓墾和聚落形成先作一個歷史的陳
述,其他問題將另撰文,或由其他同仁研究 (如陳國棟研究臺灣森林的採伐)。
為了便於敘述並掌握變遷的脈絡,本文將以時間為經來貫串漢人在臺灣拓墾
的經過;討論的問題主要包括移民、聚落的形成和變化、水利與土地的開拓,以及隨之出現的環境變化。在空間方面,本文並不採硬性的分區 (如東西南北四
區),而是以行政區為基礎,配合主要的地理指標,如河川,來勾勒所討論的範
圍。行政區的範圍時有變動,這固然造成一些困擾,例如,前後比較時指涉的範
圍可能不一致。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行政區的增加未嘗不是反映聚落的增
加。因此,本節嘗試以時間配合行政區作為敘述的主要線索 .
吳芳妤2024/9/26 上午 12:03:32
2作者 辜炳寰 沈哲緯 蔡宇龍
來源 https://swcdis.nchu.edu.tw/AllDataPos/JournalPos/%E7%B7%A8%E8%99%9F52/%E7%AC%AC2%E6%9C%9F/3.%E5%8E%9
描述 2009 年莫拉克颱風後,災害型態由洪水或崩塌等單一形式災害,轉變為崩塌、洪水、土石
流之複合災害,原住民族部落安全亦逐漸受到政府重視,在面臨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情況
下,核心目標應以原住部落安全為主,評估各類災害影響,除研提工程與非工程防減災措施外,
甚至考量部落遷居規避災害可能性。本研究針對原住民族部落,進行部落環境勘查,建立相關
致災因子及災害影響分析,輔以問卷進行居民遷居意見調查及遷居關鍵議題蒐集與剖析。
陳宇安2024/9/25 下午 09:05:07
1作者 江冠榮
來源 https://file.mo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T2xkRmlsZXMvQWRtaW5VcGxvYWRzL250bWhpc3Rvcnkv
描述 本文介紹了布農族的傳統選址智慧,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傳統禁忌與夢占、自然環境的觀察以及軍事防禦功能。布農族在選址時會遵循多項禁忌,如避免在黑熊聚居地、溫泉附近或他族領域建房,還有曾發生不幸事件的地方也不能居住。此外,夢占對他們非常重要,夢境往往影響選址決定,凶夢會阻止他們遷居某地。布農族長期居住在中央山脈,熟悉當地的自然環境。他們認為自然物體和人類一樣擁有靈魂,因此,選址行為中會尊重自然,而非任意操控。他們的自然觀與生活經驗密切相關,也反映在地域命名上,經常依據地形、動植物等特色來命名。
駱昌宏2024/9/25 下午 04:15:52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8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最後的文獻回顧
說明
這裡呢 我們就是在做總結也就是文獻回顧!先整理好canva的文獻,在打到Google 文件上做整理,這樣很乾淨而且也不會亂,在做文獻回顧的時候我們有用到chatgpt做文獻的潤稿,這樣也方便我們參考及操作,查完文獻就是去整理其他還沒有好的部分,做好這是就是總結論,也就是感想,打完感想,我們也完成我們的工作了。
吳芳妤2024/9/26 下午 11:27:59
7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定點部落位置
說明
這是在定點一個古部落的位置,我們先用biggis的繪圖工具數化古部落地點,數化完之後在準確的標記古部落的位置,而且我們有用不同的顏色標記不同的地方,但是做完一個就要先匯出,避免biggis當機使用不了又要重新數化。
吳芳妤2024/9/26 下午 11:16:44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太魯閣族遷徙之路
說明
這是我們去拜訪德鹿谷部落的路上很難想象這個山路上去有一個部落這個山路非常難走我們有一段是開車山路很多彎彎繞繞我快吐了但上去後讓我驚訝在這麼斗的山坡既然真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部落這他們可以躲避那麼多災害包括這次0403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強!
駱昌宏2024/9/26 下午 11:05:50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相簿集
說明
這個是中央山脈(奇萊山區)地質破碎,要找到穩定的基地非常困難,很難想像古人是怎麼在這種地形選部落的因為我這個一看就是很容易崩塌但古人還是完美避開了用現代科技都要研究半天古人一眼就可以真是佩服他們的智慧阿!
許劉子婷2024/9/26 下午 11:00:55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相簿集
說明
這是幾百年來的祖居之地,地震風災中都屹立不搖很難想像以前沒有這麼仙境的科技就能找出這種可以躲過災害的地點而現代的人有著這麼好的科技卻還是比不過以前的人所以證實了這句我阿嬤都比你強!
許劉子婷2024/9/26 下午 10:50:43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訪談紀錄 - 部落選址以及防災剖析
說明
在這此次訪談中,我深刻體會到受訪者的經歷與觀點,讓我對相關議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透過彼此的交流,我不僅了解了他們的背景故事,更看到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與啟發。這場訪談不僅增進了我對該領域的知識,也讓我重新審視了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整體過程令人印象深刻,讓我更加珍惜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也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
吳芳妤2024/9/26 下午 03:32:36
2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使用google keep 翻譯圖片的文字
說明
我們先找到google keep 然後去截圖古部落的圖片 再用小畫家消除截圖多餘的部分留字的部分
這樣就可以翻譯出來了
吳芳妤2024/9/26 下午 03:24:18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數化部落位置
說明
( 一 )確立古部落位置
我們用Big GIS裡的基本圖層中的基本圖與歷史地圖,開啟1924年日治地形圖(陸地測量部)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對比出內太魯閣八大部落的位置,由於1924日治地形圖中的部落眾多,為了篩選出八大部落的正確位置,我們將地圖中的日文地名截圖,以小畫家去掉雜質存成圖檔,再Google Keep辨識古地圖中的日文,並以Google翻譯將日文翻英文,如此得到地名的英文拼音,確立古部落位置。
( 二 )部落建址範圍圖層建檔
然後把它用Canve格式依順序列好,然後把剛剛用Big GIS標的八大部落匯出,再匯入我的地圖,再從我的地圖看經緯度寫道格式裡,接著用Big GIS打開等高線圖輸入經緯度找到高度放到格式,然後我們用古地圖等高線圖用坡度圖找到平緩的地方用,使用多邊形繪圖工具描出部落的範圍,
( 三 )作為我們的研究區我們用了地質敏感區落石潛勢區,土石流潛勢區0403落石辨識區,淹水潛勢區,活動斷層敏感區,土壤液化,岩體滑動潛勢區,全台崩塌地.
吳芳妤2024/9/26 下午 03:07:22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8作者 陳宇安
標題 在完成小論文的最後階段
內容
在完成小論文的最後階段,我深感收穫頗豐,這段旅程讓我對研究的過程有了全新的理解。經過多次的資料收集、分析和反覆修改,我的論文逐漸成形,這讓我體會到細節的重要性和論證的力量。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讓我對所選主題有了更深入的洞察。
此外,我也意識到時間管理在整個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每一階段的時間,讓我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與同學的討論和老師的指導也為我提供了寶貴的支持,讓我在面對挑戰時不再孤單。
總之,這次小論文的經歷不僅提升了我的研究和寫作能力,還增強了我的自信心。我期待未來能夠將這些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更多的學術探索中,持續挑戰自我,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這段旅程不僅是對知識的追求,也是對自我能力的深刻反思和成長。

陳宇安2024/9/27 上午 11:08:51
7作者 陳宇安
標題 做小論文的過程
內容
做小論文的過程讓我獲得了豐富的學習經驗,深刻體會到研究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選擇適合的主題,這是撰寫論文的第一步。透過查閱資料和文獻,我逐漸掌握了有效收集和篩選信息的技巧,這讓我對研究的主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撰寫論文不僅需要深入的思考,還需要對資料進行批判性分析。我逐漸學會如何將不同觀點整合到我的論證中,這增強了論文的說服力。此外,與同學之間的討論和交流,讓我獲得了新的視角,激發了許多創意。每次的反思和修改過程,都讓我對論文內容的邏輯性和流暢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了我的寫作技巧。
這次小論文的經歷讓我認識到,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學習的過程,耐心和毅力是成功的關鍵。面對挑戰時,我學會了調整自己的思路,克服困難,並在每次修改中獲得成長。這段旅程不僅增強了我的學術能力,還讓我對未來的研究充滿期待,期待能將這些寶貴的經驗應用到更廣泛的學術探究中。

陳宇安2024/9/27 上午 11:07:54
6作者 陳宇安
標題 做古部落的困難
內容
做古部落的研究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困難,讓我對這個主題的複雜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首先,古部落的資料往往分散且難以獲取,許多資訊來源不易查證,這使得我在建立可靠的研究基礎時面臨挑戰。考古資料的解讀也需要謹慎,因為不同的考古學家可能對同一文物有不同的見解,這增加了研究的難度。
此外,古部落的文化和習俗通常是口耳相傳,缺乏系統化的記錄,這使得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困難。我常常需要依賴間接的文獻或現代部落的類比,這可能無法完全反映古代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與同學的討論有時也會出現意見分歧,導致對某些觀點的理解不夠一致,進而影響論文的整體方向。
這些困難讓我意識到,研究古部落不僅需要扎實的學術能力,還需要靈活的思維和持續的耐心。儘管過程充滿挑戰,但我相信這些經歷將使我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刻。未來,我希望能克服這些困難,繼續深入探索古部落的故事,並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傳遞下去。

陳宇安2024/9/27 上午 11:05:16
5作者 陳宇安
標題 做古部落的研究心得
內容
做古部落的研究心得讓我深入了解了古代文化和人類社會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習了如何研究古代文獻、考古資料和口述歷史,這讓我對古部落的生活方式、信仰和社會結構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透過探索不同部落的習俗與傳統,我發現他們如何在自然環境中適應並生存,這讓我對人類的創造力和韌性感到敬佩。
在研究中,我特別感受到部落文化的多樣性及其與環境的密切關聯。不同部落在生活方式、藝術表現及宗教信仰上展現出獨特性,這不僅增強了我對人類文化的理解,也讓我反思當代社會的價值觀。與同學的討論和交流使我能夠分享研究成果,這激發了更多靈感,讓我對古部落的探索更加深入。
整體而言,這次的研究不僅提升了我的研究技能,還讓我認識到文化保存的重要性。我希望能繼續深入這一領域,發掘更多古部落的故事,並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這段旅程讓我對人類歷史充滿了興趣,期待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索和學習。

陳宇安2024/9/27 上午 11:01:37
4作者 吳芳妤
標題 做完小論文的感想
內容
完成小論文的過程無疑是一次充滿挑戰的學習經歷。回顧整個過程,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1. 學到了更多自我管理的能力:小論文的製作需要長時間的規劃與自我管理。我學會了如何合理分配時間,設定階段性目標,並在壓力下持續推進工作。這段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自律的重要性,並培養了更強的時間管理能力。

2. 提升了研究與思考能力:從選題、資料搜集到撰寫,每個環節都需要批判性思維和嚴謹的分析。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篩選有效的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並且透過學術寫作將這些觀點表達清楚。這讓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能夠更有條理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3. 耐心與毅力的考驗:無論是面對資料不足、寫作瓶頸,還是需要反覆修改的過程,這都極大地考驗了我的耐心與毅力。小論文的完成讓我明白,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通過不斷的努力與改進來實現的。

4. 自我滿足感:當我最終完成小論文時,那種滿足感與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這不僅僅是一份學術成果,更是一種個人成長的象徵。儘管過程艱辛,但完成後的喜悅讓我明白,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總結來說,小論文的完成不僅讓我收穫了學術上的進步,也讓我在人生技能與個人素質上有了明顯的成長。

吳芳妤2024/9/26 下午 02:18:40
3作者 許劉子婷
標題 小論文心得
內容
心得報告
我覺得了解這些很有趣因為我之前本來就很喜歡參加大大小小的活動和一些戶外活動所以我參加了尋根之旅在尋根時我學到了很多像是要怎麼搭帳篷在野外要怎麼煮飯山上原來那麼冷等……而且尋根讓我最難忘的就是原來在那麼高的山上竟然有一個小小的部落但這個部落雖然小但他也不賴喔哪裡面還是有國小和一個很可愛的操場裡面的小孩們也很可愛喔穿著族服跳著舞也就是因為這次尋根我才對小論文產生興趣但在寫小論文前發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就是403大地震我們還是震央,就在早上我們準備比賽時突然一陣劇烈搖晃當時的我以為就只是一個小小的地震沒想到後面越搖越大我們就趕快緊急疏散到大草坪時我們還沒反應過來就聽到有同學已經被嚇哭因為想到那麼大的地震家裡的人會不會出事或是家裡會不會怎麼樣我也被嚇到了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參加了小論文我一開始做小論文覺得根本就輕輕鬆鬆簡簡單單結果到後發現我的知識含量比我想像中的少剛做的時候還很開心得聊天因為就找個樣本而已到後面要找裡面對我們有用的東西逐漸開始用電腦裡的這個軟件那個軟件我的腦袋要爆掉了但在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像是如果在開車中突然有落石往山壁靠和原來深山裏以前有那麼多的部落原來我們現在的部落其實並不是安全的原來古人是不需要現在的技術就可以找到安全的部落不被落石砸重所以我們的隊名叫我阿嬤都比你強!

許劉子婷2024/9/26 下午 01:59:53
2作者 陳宇安
標題 小論文心得
內容
在這次的小論文中我覺得我其實沒幫到什麼,我前兩個禮拜都還挺迷茫的,剛加入我根本就不知道要幹嘛,到這幾天我才有了一些進度,他們從暑假就開始做了,讓我覺得我加入好像是來玩的,但是慢慢的我開始有了些許的優越感,漸漸地好像有了興趣,我才發現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就會慢慢地喜歡上,而且這麼多人一起做不會無聊,很開心,我也了解的很多關於災害的嚴重性,我也學習到了很多電腦的用處,不只是玩遊戲,還可以尋找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識,但並不是全都可以相信的,但我學到最多的還是與朋友的分工合作,需要和根據朋友的興趣以及專長分配.

陳宇安2024/9/26 下午 01:58:41
1作者 吳芳妤
標題 小論文 - 心得
內容
這次的小論文讓我學到如何使用Biggis來查詢各個部落的所在地,以及災害區,這個程式剛開始我還不會用到後面發現這個程式有很多功能,可以劃分區域、也可以定點一個部落,讓我們知道部落的準確地,在查詢古部落的時候,我們有用到古地圖來確定古部落的位置,還有用Google keep 去翻譯以前古部落的位置,( 會用到翻譯是因為以前的古部落是日本人管轄的,所以是日文的拼音)查完這些我們就去核對部落的名稱是否正確,正確的話就完成我們的工作!這是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
還有切割保麗龍板也是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個部分,老師先去買了很多的保麗龍板拿到保麗龍板就開始畫線切割切割的用具是電容筆,它加熱之後的溫度非常的高要小心使用,我們在使用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失敗的地方,包刮保麗龍板破掉、歪掉,但是我們都沒有放棄,我們反而更認真揣摩如何切的更好更完美,我們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切割保麗龍,也很小心拿它避免破裂,這也是一個努力的過程!

吳芳妤2024/9/25 下午 11:24:47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花蓮縣吉安鄉太魯閣族人的移動故事
作者 王淑娟
出版社 台灣行動研究學會
簡介(摘要)
太魯閣族的另一種鄉愁」是一本花蓮縣吉安鄉「太魯閣族」的口述歷史書
導讀
透過15位長者的口述,清楚地讓我們看到台灣政治、經濟變動的大巨輪下,部分太魯閣族被迫遷移的生命故事;當太魯閣族被迫斷裂與大自然共存共活的百年歷史後,他們是如何在社會快速輪轉的歷程中,迎戰不同的生活環境與人際關係;其中充滿著退卻、苦惱、淚水與沉默,更多的是適應不良、賣地求去的種種樣貌。而對於11位中生代的訪談者而言,這更是一種生命的衝激與悸動,童年的記憶再次激起了對自身文化的再省與認同。<台灣行動研究學會>
陳宇安2024/9/27 上午 10:59:37
4書名 移動的記憶: 太魯閣族部落史及家鄉資源調查成果冊
作者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出版社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簡介(摘要)
Truku太魯閣族約略於三四百年前,因耕地狹小及獵場不足離開祖居地,逐漸東移至花蓮東部山區一帶,歷經不同外來政權的殖民政策,自清代的開山撫番起,太魯閣族在外來政權與鄰近部族間的勢力消長間,一躍成為東台灣最強大的民族之一。
導讀
Truku太魯閣族約略於三四百年前,因耕地狹小及獵場不足離開祖居地,逐漸東移至花蓮東部山區一帶,歷經不同外來政權的殖民政策,自清代的開山撫番起,太魯閣族在外來政權與鄰近部族間的勢力消長間,一躍成為東台灣最強大的民族之一。1896年,日軍登陸花蓮港,太魯閣族遭遇史無前例的強力挑戰,歷經長達18年之久的大小衝突,終究被迫屈服於現代化武器與善於操弄部族間瓜葛的日本殖民政府。1945年,因美軍於長崎、廣島投下原子彈,以致日軍投降並將台灣主權「回歸」當時處於內戰之際的蔣介石政府。太魯閣族在「大時代」的洪流下,就像「無聲的受體」,任憑外來政權「安置」、「詮釋」及「治理」。
本書則是將這段不斷「遷移」與「被遷移」的歷程,藉由文獻整理及口述蒐集的方式,一一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也讓太魯閣族的歷史,不致消失在主流文化裡。
陳宇安2024/9/27 上午 10:46:45
3書名 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㈨ 太魯閣事件1914
作者 鴻義章
出版社 原住民族委員會
簡介(摘要)
本書剖析太魯閣族的族群生態及社會文化,並探討日治時期太魯閣事件發生之始末,對事件中的關鍵人物及其造成的影響有深入研究,希望民眾能藉由本書更加了解太魯閣族與太魯閣事件發生之原因。
導讀
這本書深入探討太魯閣族的生活和文化,讓讀者能更好地理解這個族群的獨特生態。特別是,書中詳細描述了日治時期的太魯閣事件,從事件的起因到經過都有生動的呈現。此外,作者也對事件中的關鍵人物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讓我們看到他們在歷史中的影響。希望透過這本書,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太魯閣族以及背後的故事和原因,從而更珍惜這段歷史。
陳宇安2024/9/26 下午 04:15:53
2書名 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
作者 旮日羿.吉宏
出版社 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簡介(摘要)
如何認識太魯閣族的歷史印記、樂舞風采與族群面容?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之完成,是為太魯閣族人說故事的起點。此書從三個向度道出了太魯閣族群歷史與樂舞的相遇:首先,針對花蓮立霧溪流域與木瓜溪流域的太魯閣族進行口述調查,造訪耆老過程中,不僅迸發各自家族相異的山水遷徙經驗,也形塑了太魯閣族歷史想像與感性認知。其次,本書整理了早期太魯閣族祭儀的調查記錄,並與1991年復振的祖靈祭、感恩祭詞歌謠對照分析,從中探索並反思歷史變動的軌跡,此外,作者也透過太魯閣族音樂家之探訪,了解他們的部落經驗與樂舞體現,交會之際,無疑是大時代之下的真切回應。其三,有關太魯閣族歌謠樂舞的傳習體現,由「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成員們共同設計戲劇舞碼,以「尋回‧失落的印記」為主軸,在舞台展演中敘述一段遙遠卻又貼近自身的族群記憶,在現代劇場與樂舞傳統的激盪下,觸動了太魯閣族人最深刻的靈魂。這是旮日羿‧吉宏與「原舞者」合作之下,將田調資料轉化為動態樂舞的另一嘗試,書中也呈現其思考轉折與心路歷程。

導讀
《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由旮日羿‧吉宏撰寫,展現太魯閣族的歷史、文化和樂舞風采,提供了深入了解這個族群的寶貴資料。書中主要探討三個方向:一是透過訪談耆老,描繪不同家族的遷徙故事,形塑歷史想像;二是整理早期祭儀記錄,對比1991年復振的祖靈祭,反思歷史變遷;三是記錄族人如何透過舞台劇形式重新詮釋歌舞傳統。這本書是作者多年努力的結晶,對文化保存與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陳宇安2024/9/26 下午 03:45:04
1書名 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盤點及口述歷史之研究
作者 孫大川、吳雪月、旮日羿•吉宏
出版社 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簡介(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近二十年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與原住民相關事物的文化盤點;並透過耆老口述歷史的記錄與整理,突顯國家公園內豐富的歷史人文風貌,見證人與自然可以達到的和諧關係。一方面作為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二十周年的回顧,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未來「公園」與「原住民」新伙伴關係的起點。
  我們在第一章說明了本計劃的目標與方法,並先進行一九八六年之後與太魯閣國家公園有關的文獻清點。除評述若干重要研究案的成果與論點外,也對二十年來研究議題的發展,對照太魯閣國家公園、大社會演變趨勢與原住民自主意識的提升,指出不同階段的研究旨趣。附錄部份,我們還將文獻依性質、項目分類歸目,方便檢索。
  第二章我們重新踏查了太魯閣族群的傳統領域與部落遷徙。本章除消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大量運用耆老口述和新近傳統領域調查的發現,配合衛星定位及電腦圖繪的技術,更清楚地呈現太魯閣族人遷徙、分化的時空交錯影像。同時,我們也初步完成了太魯閣族群的系譜調查。
  第三章我們以口述資料為主,分別展示、分析太魯閣族人之起源神話、遷徙傳說、祖靈傳說、巨石傳說、紋面傳說、巨人傳說、射日神話以及動植物傳說等,並進一步探討其感性寓意及其獨特之神話思維。
  第四章我們先介紹了太魯閣族的歲時祭儀和祖靈信仰,理解太魯閣人傳統社會中倫理規範的模式;接著討論當代太魯閣人信仰生活的變遷,側重她與基督宗教的接合。最後,則透過近十年來原住民文化祭儀的復振,觀察其與日常生活、文化觀光與部落營造間的互動、發展。
  第五章我們論述了太魯閣族民族動、植物所隱含的生態智慧,也展望其可能的加值潛力。第六章我們也調查、整理了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周邊部落的社會組織、民間社團與文化產業,作為未來互動、互利的基礎。結論(第七章)中,我們除了綜合研究的成果,也提出若干具體後續研究的建議。謹供參考。
導讀
這項研究回顧了過去二十年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與原住民相關的文化調查,透過耆老口述歷史,展示公園內豐富的人文與自然和諧景象。研究涵蓋了文獻整理、太魯閣族遷徙與傳統領域的踏查,並利用科技工具呈現族群歷史脈絡。書中也討論了太魯閣族的神話傳說、歲時祭儀和信仰變遷,特別是基督宗教的影響,以及文化祭儀的復振對現代生活的意義。研究還探索了族群的生態智慧與周邊社會組織,為未來發展提供基礎。
陳宇安2024/9/26 下午 03:40:38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台灣山區地形佔整個島嶼超過73%的面積,除了地勢高聳陡峻之外,頻繁的地震還導致地質脆弱,使得山區居民的生命財產飽受天然災害的威脅。特別是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24小時內降下1623.5 毫米的累積雨量為台灣歷年之冠,甚至逼近24小時1825毫米的世界降雨量極值(經濟部水利署,2009)。這次颱風讓災害不再只是單一的洪水或崩塌,而是變成了崩塌、洪水、土石流一起發生的複合災害(辜炳寰,2014)。
  隨著極端氣候發生的次數增加,山區原住民部落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嚴峻,不但成為政府防治天災的重點區域,甚至還要考慮遷村才能避開災害。
  然而,本校近年在太魯閣傳統領域的踏查過程中卻發現,古部落的房舍雖然毀壞到只剩下房基,但所在地點卻未有大型崩塌或土石掩埋的跡象。這似乎暗示,太魯閣族先民在缺乏現代科學知識與工具的情況下,仍能依靠其長期累積的山地生活經驗與自然觀察技巧,選擇安全的居住地點,成功抵禦自然災害。
  為了驗證以上假設,本研究嘗試以地理學的角度解釋太魯閣族古部落的選址策略,並以科學方法檢驗選址的防災效果。
探討原住民部落的選址策略與防災考量
分析內太魯閣族人的部落選址策略
評估內太魯閣族人的部落防災效果
比較太魯閣族新舊部落的防災成效差異
陳宇安2024/9/27 上午 11: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