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Bsngan-Pnaah Ku inu(我從哪裡來?)

專題名稱溯-Bsngan-Pnaah Ku inu(我從哪裡來?)

專題描述進行民族教育課程時,主題討論到太魯閣族的遷徙路線,請學生們回答自己是從哪一個部落來的,沒想到學生對於自己的部落源自於哪裡都不是很清楚,請學生回去問家長,家長也不是很清楚,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對於自身的族群的文化及歷史有點陌生,為了能夠讓學生了解自己從哪裡來,更希望透過資料蒐集、訪談及踏查的研究方法,讓學生能夠了解自身的根源並能介紹自己的部落,藉由了解部落的地名及由來,更能對族群的文化產生認同,最後繪製屬於自己的部落遷徙地圖分享給大家。

隊伍名稱Bsngan

指導老師余俊誠 柳建華

參賽學生陳恩希 吳宣允 張晨妮 陳心聆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6作者 孫大川、吳雪月、旮日羿•吉宏
來源 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盤點及口述歷史之研究
描述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近二十年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與原住民相關事物的文化盤點;並透過耆老口述歷史的記錄與整理,突顯國家公園內豐富的歷史人文風貌,見證人與自然可以達到的和諧關係。一方面作為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二十周年的回顧,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未來「公園」與「原住民」新伙伴關係的起點。
  我們在第一章說明了本計劃的目標與方法,並先進行一九八六年之後與太魯閣國家公園有關的文獻清點。除評述若干重要研究案的成果與論點外,也對二十年來研究議題的發展,對照太魯閣國家公園、大社會演變趨勢與原住民自主意識的提升,指出不同階段的研究旨趣。附錄部份,我們還將文獻依性質、項目分類歸目,方便檢索。
  第二章我們重新踏查了太魯閣族群的傳統領域與部落遷徙。本章除消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大量運用耆老口述和新近傳統領域調查的發現,配合衛星定位及電腦圖繪的技術,更清楚地呈現太魯閣族人遷徙、分化的時空交錯影像。同時,我們也初步完成了太魯閣族群的系譜調查。
  第三章我們以口述資料為主,分別展示、分析太魯閣族人之起源神話、遷徙傳說、祖靈傳說、巨石傳說、紋面傳說、巨人傳說、射日神話以及動植物傳說等,並進一步探討其感性寓意及其獨特之神話思維。
  第四章我們先介紹了太魯閣族的歲時祭儀和祖靈信仰,理解太魯閣人傳統社會中倫理規範的模式;接著討論當代太魯閣人信仰生活的變遷,側重她與基督宗教的接合。最後,則透過近十年來原住民文化祭儀的復振,觀察其與日常生活、文化觀光與部落營造間的互動、發展。
  第五章我們論述了太魯閣族民族動、植物所隱含的生態智慧,也展望其可能的加值潛力。第六章我們也調查、整理了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周邊部落的社會組織、民間社團與文化產業,作為未來互動、互利的基礎。結論(第七章)中,我們除了綜合研究的成果,也提出若干具體後續研究的建議。謹供參考。
附錄部份,大致按照原企劃的要求呈現,皆相當具體、實用!
吳宣允2021/10/6 下午 01:51:16
5作者 呂惠雯.劉奕萫
來源 文明巡禮 ---- 太魯閣族的文化與歷史
描述 一、研究動機
現今太魯閣族大部分分布在花蓮,但大部分的人只知道阿美族文化,鮮少人
會知道太魯閣族的文化,所以想讓更多人認識我的族群。常常聽著老長輩說我的
族群『這個族群有著漂亮的家園、豐富的文化,還有著祖先捍衛家園的歷史,因
為這段歷史讓他們的族人擁有屬於自己的自由,和自古至今所經歷的各種過往,
對山林產生了敬畏,以及遵守從前祖先的訓話。』連自己也是太魯閣族的一份子,
竟不熟悉自己的族群,因此我想藉本次的專題製作深度去了解族群的習俗以及祭
典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1、了解太魯閣族的由來和歷史。
2、了解太魯閣族的文化特色和傳統藝術。
3、透過實地採訪更深入了解太魯閣族的文化。
余俊誠2021/10/6 下午 01:49:35
4作者 曾振名
來源 太魯閣群泰雅人之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
描述 太魯閣群泰雅人在立霧溪流域活動已歷300年,其生活領域逐漸縮減,社會文化結構也早已脫離部落藩籬,而納入更大的政治經濟系統中。富世聚落就是這部族變遷過程中一個與早期母體逐步脫離生活 關係,但又在生活習慣、基本情緒上與母體尚有部份相連的新興群體。住民在面對日本殖民行政統制時,以小規模的傳統多重空間利用技術配合引進的水田耕作技術,以小家族自力召募及小家族間自由結 合兩者並行的方式開發這一意義未明的區域,並且嘗試利用其新的"生產工具-交換關係"組合繼續傳統的社會權責分際。隨著地域化程度的增進,聚落中各個小群體有了較密切的互動關係,而光復後外來統制的嚴密性、控制力較日殖時期更具有一條鞭式的特性,使住民很迅速的再模塑出新的神聖群體性知識,並且解釋其對密接性社會互動的態度,更加有力地在"群體動員規模擴大和生產刺激提昇"的條件下,努力整合常民生活與政經生活,修正主義逐步凌駕傳統主義的勢力,儀式性行為之重要性降低。短暫的本土再生力量穩定成長的經驗,使修正主義、神聖群體性知識兩者更形密切,控制資源、勞力運用的權威系統緊緊地由家庭結構支撐著,而社會生產的回饋、認証亦在聚落中傳佈著,但是家庭、聚落間自由結合團體的連繫卻非常薄落,這和外在政經結構之干預有很大的關係。接著更強大的勞力計數化的市場機制使富世聚落原本土地資源不甚理想、新近土地大量流失的狀況有了替代性的選擇--投入雇佣勞力市場。 本土產業結構弱化、社區再生力量薄弱、農業再生產力降低,這些一連串的社會經濟改變使聚落自主性不斷下降,大量依賴外流人口、勞力回饋本土的物資。這些回饋物資在本土大部份用於撐持舒適的社會生活(decent social life)所需的成本以及小型商業、服務業之資本,本土合作組織、產業效能未有多大的提昇。不論是提高個人行為統攝的能力,還是履行群我分際之權責畫分的作用都使生產壓力在這種情況中不斷累積,角色分化也更具形式性,模糊了社會關係的意義。神聖群體性知識失去其傳佈的強度與管道。外向型依賴性交換就更全面性地演變成新的負向性思維--生活規畫的無力感及角色計數化造成的群體凝聚力萎縮。本土勞力社會意義也在此時降格,成為本土計數化的形式。至此,修正主義勢力達於頂點--以社會關係償付社會關係,以傳統主義償付傳統主義論的成本。 也就在這種因修正主義無力解決富世聚落結構性難題,反而使傳統主義也情境化的時候出現了基本教義論,積極地以"基本價值/社會權力"概念來扭轉修正主義的軟調(soft-core)群體自覺理念。但是,它也還祇在較機遇性的層次上發揮作用,勢必藉著與傳統主義、修正主義更深入的溝通,才能逐漸找到交集。目前,修正主義論雖在衰退,最重要的問題仍是如何使聚落住民走出新負向性思維的陰影。它是一個全面性的問題,常民生活、政經生活的結合為問題的核心。
吳宣允2021/10/6 下午 01:47:13
3作者 古莉雯.羅潔雨.邱采虹
來源 花蓮之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發展-以太魯閣族為例
描述 原住民是台灣珍貴的文化資產,族人以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展現民族風貌,
透過一些活動推廣文化、觀光經濟發展。例:社區營造、舉辦大型文化活動,並
且透過媒體的傳播吸引觀光客前來參訪,以達到文化流傳及部落觀光發展。本研
究針對太魯閣國家公園假日人潮進行問卷調查,探討太魯閣族的部落、慶典及觀
光發展。本研究使用文獻調查法及問卷調查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太魯閣族部落主要遊客為女性,花蓮人占居多,遊客年齡以 21~30 歲最多。
各年齡層遊客群中,有 23%的遊客是從家中長輩得知消息,大部分只去過國 家
公園;而太魯閣族的部落慶典則以文化祭為較多人所熟悉。
陳恩希2021/10/6 下午 01:21:38
2作者 http://www.shlin.gov.tw/tw/un09news/afile/1-115175
來源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Ayu 部落概況訪查表
描述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Ayu 部落概況訪查表
陳恩希2021/10/6 下午 01:18:32
1作者 盧道杰
來源 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段部落變遷 之研究(初稿)
描述 研究透過文獻回顧、訪談與焦點團體等方法針對太魯閣國家公
園區內峽谷段原住民族部落的變遷及如何促進鄰近原住民族部落與
管理處的互動進行探討。在部落變遷的部分,研究發現太魯閣國家
公園處處充滿了原住民族部落人文遷徙的足跡,現今分佈於北至南
澳、和平,南至萬榮的太魯閣族部落其部落遷徙多與太魯閣國家公
園有關。而其遷徙與各部落的發展,甚至土地利用方式的變遷,還
有其與資源環境間的互動,都還有許多可以深入探討的議題。我們
認為本部落變遷研究最重要的意涵可能是園區土地與鄰近原住民族
部落的傳統土地及其傳統權益間的連結。藉由部落變遷的研究同時
襯托出太魯閣國家公園鄰近原住民族部落組成的異質性與複雜性,
本研究以可樂與三棧社區為例,進一步觀察與探尋管理處與原住民
族部落社區的互動關係。研究發現部落社區民眾對與國家公園管理
處互動的期待,也意識到部落社區組織的活力與多元性。從而建議
或者管理處可以借鏡社區林業操作的經驗,用間接小額分階段的方
式,促進彼此的互信與互動。而在社區觀光導覽、部落社區文史研
究、區域歷史事件的研究、部落社區產業的網絡連結及規劃、區內
小型保育活動或解說導覽上可以有所發揮。
陳恩希2021/10/6 下午 01:14:44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10/09/22-整理資料
說明
從與耆老的訪談中,我們在一起討論並記錄在電腦中。
陳恩希2021/10/6 下午 01:09:59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10/09/15-訪問部落耆老
說明
認識部落耆老,去問問部落遷移的路線,記錄下來,並對映家人的訪談。
陳恩希2021/10/6 下午 01:07:26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10/9/10-查詢網路資訊
說明
查詢「太魯閣族的遷移」,瞭解太魯閣族的遷移歷史。
陳心聆2021/9/29 下午 01:45:20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10/9/6-分工
說明
因為之後的工作量會增大,且我們都沒甚麼時間,所以透過分工的方式,去分擔工作量,且好好地做好自己該負責的任務,加速進度。
陳心聆2021/9/29 下午 01:29:21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110/9/3-討論小論文主題
說明
對於自己的部落源自於哪裡都不是很清楚,而家長也不是很清楚,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對於自身的族群的文化及歷史有點陌生,為了能夠了解自己從哪裡來,更希望透過資料蒐集、訪談及踏查的研究方法,能夠了解自身的根源並能介紹自己的部落,藉由了解部落的地名及由來,更能對族群的文化產生認同,最後繪製屬於自己的部落遷徙地圖分享給大家。
陳心聆2021/9/29 下午 01:27:21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9作者 吳宣允
標題 觀賞遷徙影片介紹心得
內容
我在搜尋資料的時候,找到了跟部落遷徙有關的影片,剛好我看到payi在看,我就跟著一起看,影片裡有介紹大禮也叫赫赫斯,大同也可以砂卡礑,我在看影片的過程中看到認識的人,我還問payi他有沒有到過這些舊部落,他就說有這樣,看完影片之後我知道舊部落德人是怎麼遷徙下來的,有機會一定要回去舊部落看看。

吳宣允2021/10/6 下午 01:55:07
8作者 張晨妮
標題 Bsngan部落意思
內容
Bsngan的意思是指會面相遇的地方,又因早期族人在此耕作長受長受外族威脅襲擊,出入皆須有守衛還擊得準備,是以此詞又有守衛防備的意思。

張晨妮2021/10/6 下午 01:55:00
7作者 陳心聆
標題 太魯閣族遷徙
內容
在我們查詢資料中看到了太魯閣族人遷徙的地方,他們分成了三個群,這三個群分別是Tgdaya、Truku、Tuda,太魯閣祖先是從南投縣仁愛鄉哪邊慢慢遷過來的,他們原來居住在中央山脈濁水溪的上游,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因為人口增加、耕地和不足或尋找獵區的原因,部分族人越過中央山脈散居在花蓮縣的立霧溪、木瓜溪,日本統治時,將太魯閣族人遷移至今日的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繁衍後代。

陳心聆2021/10/6 下午 01:43:01
6作者 張晨妮
標題 富世村的五個部落
內容
在訪談耆老在訪談起老中,耆老告訴我們富世村有五個部落,第一個部落是Qrgi可樂部落,第二個是Bsngan中富世,第三個是Rucing落之煙部落,第四個是Tnbarah民樂部落,第五個是Dgarung得卡倫,耆老告訴我們富世本來不在這裡,而是從山上慢慢遷移下來的,聽完耆老的分享也讓我更知道以前富世在哪裡了。

張晨妮2021/10/6 下午 01:38:49
5作者 陳恩希
標題 訪談家人及部落耆老
內容
可樂 中富世 上富世 十二鄰與名樂
這五個部落可以讓我訪談家人
我重哪裡來我在這五個部落的哪個部落
我問我家人原來我是可樂的
我家人還說我們是從
卡魯給到可樂的
感想
原來我是這樣來的我希望可以到以前的時代
去以前上一代過自給自足

陳恩希2021/10/6 下午 01:33:57
4作者 張晨妮
標題 訪談耆老
內容
在訪談耆老的過程中,我聽到以前富世村本來在巴卡魯 達西爾 落支煙,後來才遷到現在我們居住的富世村,聽完耆老的敘述才讓我更知道以前富世村到底在哪裡,也讓我更認識自己的部落。

張晨妮2021/10/6 下午 01:19:25
3作者 陳心聆
標題 訪談耆老
內容
訪談耆老的時候,他跟我們說富世村有哪些部落,以前富世舊社在巴卡魯 達西爾 落支煙
,之後才遷到現在所謂的富世村,耆老讓我們真正的去了解富世村。

陳心聆2021/10/6 下午 01:19:03
2作者 吳宣允
標題 訪談部落耆老及家長
內容
今天老師帶我們去訪問部落耆老,耆老拿著部落地圖跟我們講解富世村五個部落的遷徙概況,我認識了五個部落分別是德卡倫、落支煙、可樂、中富世及同禮部落,知道我們是從那些舊部落過來的,我本身是大同大禮的人,回家訪問爸爸之後,我知道我們現在在大禮部落還有自己的房子,以前因為日本政府要求我們的祖先要搬到現在的民樂社區,有時候我還是會跟爸爸一起回到大禮部落,經過這次訪談之後,我更認識我的祖先及家人是從哪裡來的。

吳宣允2021/10/6 下午 01:09:15
1作者 張晨妮
標題 詢問媽媽訪談的過程
內容
今天我回去問媽媽你從哪裡來,媽媽說她從南投縣仁愛鄉過來,她說他們以前是沿著河流一直走剛好走到富世村上面的山上就決定住下來,後來才慢慢遷移下來居住。

張晨妮2021/10/6 下午 12:56:07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5書名 秀林鄉志
作者 孫大川
出版社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簡介(摘要)
鄉公所委託辦理秀林鄉志編撰計畫,主要介紹內容為秀林鄉的大事件,秀林鄉南北狹長,全鄉大約1萬5千人,共分9個村30餘個部落,大略分為北中南三大區域,本鄉志結合地理、產業、資源以及族群結構之客觀事實。
導讀
本鄉志以歷史動態的角度,描述本鄉各方面發展的狀況。著重呈現太魯閣族人的文化、歷史面說,一方面是為彌補一般地方志在此一面向上之缺漏,另一方面則藉以凝聚族群共識、認同鄉土,分為總論、自然環境、傳統領域與遷徙、國家介入、經濟建設、族群關係與族群互動、文化生活與傳承、當代議題以及總結九篇,並附名人錄與大事記
柳建華2021/10/7 下午 11:47:37
4書名 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盤點及口述歷史之研究
作者 太魯閣國家公園
出版社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簡介(摘要)
本研究論文針對近二十年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與原住民相關事務的文化盤點,並透過耆老的口述歷史紀錄與整理,突顯國家公園內的豐富的歷史人文風貌。
導讀
本研究介紹太魯閣國家公園與原住民,傳統領域與部落遷徙,神話傳說、歲時祭儀與民俗生活、民族動植物與傳統生態智慧、部落資產與太魯閣國家公園。
柳建華2021/10/7 下午 11:47:23
3書名 移動的記憶-北3村:富世村、崇德村、和平村
作者 秀林鄉公所-李春風
出版社 秀林鄉公所
簡介(摘要)
介紹秀林鄉北3村:富世村、崇德村和和平村的部落概況敘述
導讀
主要介紹富世村七個部落的起源與拓展,了解富世村史概說,傳統生活與部落經濟產業與家族故事。
柳建華2021/10/7 下午 11:47:13
2書名 移動的記憶-導讀總論
作者 秀林鄉公所-李春風
出版社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簡介(摘要)
總共介紹緒論、太魯閣族歷史起源與遷移、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結論及附錄。
導讀
主要介紹的章節為太魯閣族歷史緣起與遷移,首先介紹太魯閣族緣起,再來是太魯閣族遷徙與部落分佈,太魯閣族現居部落的概述,最後再介紹太魯閣族的社會結構,對於太魯閣族有大概的認識。
柳建華2021/10/7 下午 11:46:58
1書名 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紀
作者 旮日羿 。吉宏
出版社 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山海文化雜誌社
簡介(摘要)
本書整理太魯閣族祭儀的調查紀錄,將祭典活動中有關歌謠樂舞的文化意涵部分做整理,整理出太魯閣族音樂家的樂舞養成、族群傳統概念、當下的採集創作與展演現況。
導讀
介紹新興的古老族稱及其時間與歷史觀、族群起源與部落歷史、部落系譜與家族故事、神話傳說及其宇宙觀、祭儀歌謠與傳統樂器、太魯閣族音樂家及樂舞傳承、樂舞展演及影像紀實。
柳建華2021/10/7 下午 11:46:12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透過資料蒐集及訪談結果,整理出五個村落的遷徙路線及目前概況,藉由這樣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實際去蒐集、訪談與實地踏查,對於自身的文化有所了解,進而產生認同感。柳建華2021/10/7 下午 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