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yas Truku -太魯閣傳統歌謠探究

專題名稱Uyas Truku -太魯閣傳統歌謠探究

專題描述每年學校都會參加太魯閣傳統歌謠比賽,每次聽著悠揚美妙的傳統歌謠,腦中就會想像祖先的山林生活。所以想要透過這次的專題研究,以部落音樂採集實錄方式,用影像紀錄,從中了解古調傳述的意義及故事。

隊伍名稱Fu Shi

指導老師劉育文 温莉美

參賽學生所凱崙 林貴文 林郁婷 張誠真

序號檔案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9作者 劉育文
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qDxMngSOKw&ab_channel=%E5%8A%89%E8%82%B2%E6%96%87
描述 花蓮縣富世國小~學生藤編田野紀錄(特色本位課程)
林貴文2021/10/7 下午 10:17:53
8作者 劉育文
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z27umbo8AI&ab_channel=%E5%8A%89%E8%82%B2%E6%96%87
描述 富世國小畢業典禮祈福儀式
張誠真2021/10/7 下午 10:10:58
7作者 劉育文
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WPxml3o4s&ab_channel=%E5%8A%89%E8%82%B2%E6%96%87
描述 富世國小傳統家屋建造過程及祈福儀式
林郁婷2021/10/7 下午 10:07:52
6作者 劉育文
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vLDxlWECQ&ab_channel=%E5%8A%89%E8%82%B2%E6%96%87
描述 富世國小108年夏日樂學實錄:狩獵文化、傳統美食、古道巡禮
林貴文2021/10/7 下午 10:04:37
5作者 余錦福
來源 賽德克與太魯閣族群曲調與歌詞之研究/玉山神學院學報第二十一期
描述 有關賽德克族(Sediq)與太魯閣族(Truku),無論是人類學或音樂學的研究,過去都歸類為泰雅族。音樂學方面的研究,歷來有不少學者專家做過相關的調查與研究(田邊尚雄 1922、黑則隆朝 1943、呂炳川 1982、許常惠 1999),而首先將太么族(泰雅族)與紗績族(即賽德克亞族)為各別獨立族稱之者為日本學者佐山融吉;並且在他所著的《蕃族調查報告書》,所採得的歌詞及翻譯,分別記錄了賽德克族、太魯閣族歌謠慣用的區域旋律。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歌謠,有何慣用的區域旋律?音樂學者研究指出,兩族歌謠的性質皆是「四音組織」為主(黑澤隆朝 1973;呂炳川 1982;許常惠 1991;吳榮舜 1994、1998、1999、2000;余錦福 2001、2002;曾毓芬 2007 等)。有趣的是,遷徙後所形成的兩大聚落,彙整文獻資料及田野調查資料顯示,分析兩族音樂特色時,在音樂的題材、風格、曲調等方面,確實有其各自區域性獨特的演唱模式。南投賽德克族有密集接應的輪唱方式與單音唱法,花蓮太魯閣族只有單音唱法沒有輪唱方式,但歌詞表現上常有重疊反覆方式的現象,而南投賽德克族的單音音樂卻少有此用法。引起筆者欲進一步探討的是,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區域性的獨特演唱模式,歌詞與曲調的表現,是音樂主導歌詞?還是音樂表達歌詞的意義?除音樂與歌詞以外又是什麼?音樂人類學範疇的 Alan P. erriam《民族音樂人類學》的「方法與技巧」(Method and Technique)一文,提到有關人類行為的語境中理解音樂問題,包含作為語言行為的歌詞,以及歌詞通過敘述所揭示的內容等。筆者試圖從此方向,剖析其兩族曲調與歌詞的相關問題。
林郁婷2021/10/7 下午 02:58:46
4作者 受委託者:葛都桑音樂工作室 研究主持人:李文茹(慈濟大學助理教授) 協同主持人:馬維駿
來源 太魯閣族部落社區民謠採集/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描述 民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歌曲當中記錄了該民族的生活、文化與情感。關 於太魯閣族的文化與生活型態等,在許多文化人類學相關研究當中都有詳細的記 載。由於大規模且有系統地對於原住民族展開研究的是在日治時期,因此《臨時 台灣舊慣調查會 蕃族調查報告書》是經常被引用的文獻,而我們在當中也可見 到一些太魯閣民謠相關的記載。但很可惜的是這當中沒有樂譜,只有幾句簡單的 歌詞與翻譯,所以我們無法想像當時的太魯閣族是用甚麼樣的心情、甚麼樣的聲 音來表達自己的文化或是當時的情感。 文獻記載確實有其重要性,但我們也不可否認,當太魯閣族在面臨民族遷 移、歷代外來政權統治、原史部落形態改變等的時候,他(她)們在情感方面的 各種感受,在以客觀寫實描述為主的歷史文獻中經常被省略。但所幸太魯閣族是 擁有即興民謠創作天份的民族,所以在文獻記載中看不到的情感部分,直到今天 我們依舊可以透過傳承下來的民謠,透過族人的歌聲來想像(他)她們的感受。 民謠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這當中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歷史情感。但是否透過大量的 採集,就表示收集了這民族所有的歷史了呢? 我們對於上述的問題,是採取否定的態度。在這次計畫執行過程中我們發 現,很多先前研究或是相關調查報告書,都將採集到的民謠進行文化人類學式的 分類,例如由胡清香在《太魯閣族傳統歌謠集》中,將採集到的歌詞依據內容進 行分類。但是必須聲明的是,對於擁有即興創作習慣或是以口述的方式傳承歷史 的民族來說,民謠內容會隨著時間、地點、演唱者心情而改變,除了生活習俗之 外的部分,並無一定準則可以整理出來。換句話說,大量採集若沒有配合縝密的 歷史考察、收集被訪者的人生經驗、對於該文化的深入理解的話,那麼就無法了 解隱藏在民謠背後的歷史、文化意涵。為了能更深入了解所採集到的民謠對於演 唱者本身亦或是對於太魯閣族歷史的意義,本次採集計畫的執行過程中,我們除 了採取專業錄音技術之外,還進行口述訪談。也就是說,除了採集之外,還進行 質性研究分析。
林貴文2021/10/7 下午 02:56:21
3作者 峨崚‧芭芷珂
來源 哈尤.尤道十首太魯閣族語傳統歌謠與創作詩歌合唱作品研究與指揮詮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哈尤.尤道(莊春榮)是台灣近代重要的太魯閣族音樂作曲家之ㄧ,1954年出生於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現職為花蓮縣砂卡噹基督長老教會主任牧師。他的創作合唱作品融合了太魯閣族傳統歌謠及宗教信仰,其音樂創作手法和特質是以傳統古調的蒐集編寫與族群信仰內涵相結合,他所創作的音樂融合傳統古調及現代教會吟唱。
哈尤.尤道的創作合唱曲包含了傳統太魯閣族歌謠、創作詩歌及其他原住民族語傳統歌謠改編歌曲等。本論文即挑選哈尤〃尤道所創作的《十首太魯閣族語傳統歌謠合唱曲及創作詩歌》進行研究。
論文內容分為五章,第一章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限制及研究方法與步驟等說明;第二章為文獻探討針對太魯閣族歌謠、太魯閣族音樂家、太魯閣族拼音及發音作一概述;第三章為作曲家介紹,透過訪談了解哈尤.尤道之簡歷及創作風格;第四章則是針對哈尤.尤道十首創作合唱曲作樂曲分析及指揮詮釋;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將上述探討總結,並提出心得與具體建議,以作為合唱指導者教學上的參考,期望能有助於台灣原住民合唱音樂的推廣。
所凱崙2021/10/7 下午 02:54:53
2作者 江正豐
來源 基督教長老教會對太魯閣族音樂的傳承與影響/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描述 太魯閣族在過去的文獻中,幾乎都被歸屬於泰雅族旗下的一個族群。然而在每位族人的文化認同中,並不稱他們自己是泰雅族,而是稱自己為太魯閣族。可是,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衝擊,其傳統文化正在一點一滴而至快速的流失當中。正名之後的太魯閣族,其社會變遷及信仰的改變,對太魯閣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及影響,在相關之學術研究文獻上亦非常缺乏,部份的族人或文史工作者等也正努力蒐集資料,且肩負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其中教會在太魯閣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上更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筆者嘗試著以花蓮縣富世地區教會為主,周邊部落教會為輔,對太魯閣族音樂文化的現象。透過田野調查、文獻資料分析與比較等研究方法,來探討太魯閣族音樂在教會的推動之下所展現的各式面貌。並試圖從音樂歌謠的內涵中,架構出傳統文化與教會之間所共同認定的文化發展模式。
温莉美2021/10/7 下午 02:53:00
1作者 研究主持人:孫大川 研究助理:吳雪月、旮日羿•吉宏
來源 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盤點 \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
描述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近二十年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與原住民相關事物的文化盤點;並透過耆老口述歷史的記錄與整理,突顯國家公園內豐富的歷史人文風貌,見證人與自然可以達到的和諧關係。一方面作為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二十周年的回顧,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未來「公園」與「原住民」新伙伴關係的起點。
  我們在第一章說明了本計劃的目標與方法,並先進行一九八六年之後與太魯閣國家公園有關的文獻清點。除評述若干重要研究案的成果與論點外,也對二十年來研究議題的發展,對照太魯閣國家公園、大社會演變趨勢與原住民自主意識的提升,指出不同階段的研究旨趣。附錄部份,我們還將文獻依性質、項目分類歸目,方便檢索。
  第二章我們重新踏查了太魯閣族群的傳統領域與部落遷徙。本章除消化前人的研究成果外,大量運用耆老口述和新近傳統領域調查的發現,配合衛星定位及電腦圖繪的技術,更清楚地呈現太魯閣族人遷徙、分化的時空交錯影像。同時,我們也初步完成了太魯閣族群的系譜調查。
  第三章我們以口述資料為主,分別展示、分析太魯閣族人之起源神話、遷徙傳說、祖靈傳說、巨石傳說、紋面傳說、巨人傳說、射日神話以及動植物傳說等,並進一步探討其感性寓意及其獨特之神話思維。
  第四章我們先介紹了太魯閣族的歲時祭儀和祖靈信仰,理解太魯閣人傳統社會中倫理規範的模式;接著討論當代太魯閣人信仰生活的變遷,側重她與基督宗教的接合。最後,則透過近十年來原住民文化祭儀的復振,觀察其與日常生活、文化觀光與部落營造間的互動、發展。
  第五章我們論述了太魯閣族民族動、植物所隱含的生態智慧,也展望其可能的加值潛力。第六章我們也調查、整理了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周邊部落的社會組織、民間社團與文化產業,作為未來互動、互利的基礎。結論(第七章)中,我們除了綜合研究的成果,也提出若干具體後續研究的建議。謹供參考。
劉育文2021/10/7 下午 02:49:36

序號封面照內容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7類別 youtube影片
名稱 部落音樂的採集
說明
部落音樂的採集實錄
所凱崙2021/10/7 下午 09:56:30
6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資料整理與上傳
說明
資資料整理與上傳
時間:2021/10
地點:本校資訊教室
我們的研究成果整理及上傳
林郁婷2021/10/7 下午 05:05:13
5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部落音樂家訪談(三):詹秋貴老師
說明
部落音樂家訪談(三):詹秋貴老師
時間:2021/10
地點:可樂部落(自宅)
詹老師身體有點不舒服,但他還是接受了我們的採訪,真的很感謝她。今天我擔任攝影的工作,將談影像紀錄下來。而詹老師今天介紹了好多古謠,有嫁女兒'佳餚、勤工歌、拔草歌、獵寮、童謠、織布歌、伊基的背網、思念……等。老師在講解歌曲的意義時,我覺得我們祖先在山上生活時,雖然辛苦,但也很快樂吔!
張誠真2021/10/7 下午 05:01:54
4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部落音樂家訪談(二):伊祭‧達道
說明
部落音樂家訪談(二):伊祭‧達道
時間:2021/10
地點:民樂部落(自宅)
今天我們訪談的音樂家是伊祭‧達道,他的額頭和下巴有紋面,他告訴我們過去太魯閣族在臉上紋面是勇士及美麗的象。伊祭老師的歌聲好宏亮,他也介紹了好多種歌謠,祭典歌、狩獵歌謠、兒歌……,而且每一首都有意義及故事。
林貴文2021/10/7 下午 05:00:12
3類別 相簿集
名稱 部落音樂家訪談(一):哈尤‧尤道
說明
部落音樂家訪談(一):哈尤‧尤道
時間2021/10
地點:砂卡礑教會
今天訪談的音樂家是哈尤‧牧師,訪談,我們已經設計好問題,我負責提問有關狩獵及馘首的傳統歌謠。在過程,老師介紹了勇士歌,馘首後要使用獵首笛安慰死者的靈魂,老師也告訴我們,獵首笛是掛在住家附近的樹上,獵首笛只有馘首的人可以吹。大家陸續提問,過程相當順利,回去時老師還請我們吃香蕉呢!
所凱崙2021/10/7 下午 04:58:39
2類別 相簿集
名稱 多媒體影音教學
說明
多媒體影音教學
時間:2021/9
地點:本校資訊教室
為讓部落訪談順暢進行及紀錄,老師教我們如何操作攝影相機。
林郁婷2021/10/7 下午 04:54:26
1類別 相簿集
名稱 資料蒐集及上網查閱
說明
資料蒐集及上網查閱
時間:2021/9
地點:本校資訊教室
蒐集及查閱有關小論文主題的資料及網站
所凱崙2021/10/7 下午 04:53:16

序號內容上傳者最後修改
7作者 温莉美
標題 心得感想
內容
本次行動研究為探究太魯閣古謠,藉由實際踏查採集,讓學生以彼此分工合作的方式,發掘問題、工作分配、心得分享、疑難處理等等,落實主動觀察,問題解決能力,並融入多媒體製作,讓孩童培養探究精神,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看著孩子犧牲午休及假日時間進行採集及資料整理,由毫無頭緒互相對望,到後期的侃侃而談,真的感覺十分欣慰!教育應該是如此,不再只是老師講、學生做;換個模式,適時引導給予協助,孩子是能夠在合作中,運用所學的知能,克服困難,完成學習使命!
在指導學生進行主題探索課程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潛力無窮,只要用點心,給學生舞台發揮,學生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回饋。未來,我們將以此研究為基礎,將太魯閣族文化規畫成為學校校本課程,讓學生能更深入的探究文化內涵。

温莉美2021/10/7 下午 05:37:33
6作者 劉育文
標題 心得感想
內容
經過探索式以部落音樂古調為主題的過程,從學生的學習歷程更讓我確認必須要建立部落生命影像資料,實踐部落傳統保存與傳承的終極情懷,持續發掘部落文化議題與族群人文故事情節,真實呈現社區脈動與變遷史錄,藉由學校師生的操作,記錄在地人文與環境議題,永續經營部落文化實踐與傳統知識的傳遞。
這次活動以記錄部落民謠為主題,與學生在製作成果和資料整理時發現民謠之所以重要,我們發現在歌曲當中記錄了該民族的生活、文化與情感,雖然只有幾句簡單的歌詞與翻譯,但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太魯閣族是用甚麼樣的心情、甚麼樣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文化或是當時的情感。未來我們企圖以民族教育課程之實施內涵為出發點,以部落文化核心為主,透過師生操作,以探究、體驗與發表,使師生深度認識傳統地方知識,操演傳統文化美感。

劉育文2021/10/7 下午 05:36:39
5作者 林郁婷
標題 心得感想
內容
我很感謝劉育文主任、温莉美老師,在這些日子的努力,我們終於成功的完成這次的活動和訪談。我們利用中午及課餘的時間完成我們的工作進度,希望下次還可以參加這樣的活動。這項活動我們學習到了如何分工合作,如何進行採訪,聽到了很多太魯閣族的古謠,認識了許多太魯閣族的文化,我覺得收穫滿滿。還記得我們去訪談伊祭.達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獵首笛所演奏的古謠,古謠的意思是祭魂及防禦的意思。原來每一首古謠都有傳統的意思,我是太魯閣族人,我要多瞭解太魯閣族的古謠,將來就可以告訴學弟學妹,這樣我們太魯閣族的文化才不會消失。

林郁婷2021/10/7 下午 05:35:47
4作者 林貴文
標題 心得感想
內容
小論文研究,從開始到結束,我增加了很多知識,學到了很多的技能,像是我知道了很多太魯閣的文化,學到了如何使用攝影機、如何提問、如何分工合作......等,我學到好多好多。還記得在訪談時我好緊張,還好我撐過來了,我聽到詹老師告訴我們太魯閣族有好多種歌謠。例如:編織歌、狩獵歌、搶婚歌、祭典歌等,編織歌意思是:凌晨四、五點的時候,每一家的女生都在編織,她們在編織的時候,會有Bong Bong的聲音。狩獵歌的意思是;打中獵物的時候,呼叫朋友來幫忙把獵物帶回去......等等。原來每一首古謠都有意義及故事,我覺得太魯閣的祖先太有智慧了,雖然我是阿美族的,但是我仍然想學習有關太魯閣文化的知識。所以我要感謝老師讓我參加這一次的活動,感謝老師的指導,也感謝和我一起完成這活動的同學們。

林貴文2021/10/7 下午 05:32:33
3作者 所凱崙
標題 心得感想
內容
感謝老師指導我參加全國小論文競賽,還記得第一次參加太魯閣傳統歌謠比賽,在活動中我聽到了很多現代和過去的古謠,當時我就覺得太魯閣族歌謠真好聽。之後老師帶著我們進行古謠的訪談,在訪談中我覺得收穫好多,因為當被訪談者每唱完一首古謠,就會講出那首古謠的意思及故事,原來我們的祖先那麼有智慧。參加這個活動,我很想再繼續了解太魯閣族還有哪些古謠以及他的故事及意思,而我自己是太魯閣族人,更想進一步研究太魯閣族的文化。感謝這次指導我們的老師,一起分工合作的同學們,還有告訴我們很多故事的受訪者,我的收穫真的很多。

所凱崙2021/10/7 下午 05:31:37
2作者 張誠真
標題 訪談心得
內容
在訪談詹老師時,老師教我們唱很多原住民的歌,還有講解歌的意義,老師還有講到獵首笛是以前的人獵人頭要吹的,而這獵首笛不能亂摸。接著她也提到以前豬的肝只能老人才可以吃,如果年輕人吃了就是對長輩不尊敬,之後老師就開始教我們怎麼唱原住民的歌,也有敲木琴,我們今天問的很多,也學到了很多,希望我們還可以繼續努力的學習,將太魯閣族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張誠真2021/10/7 下午 05:30:45
1作者 林郁婷
標題 訪談心得
內容
在訪談時,我印象最深的是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伊祭‧達道所演唱的招魂歌,那是有關因為太魯閣戰役而死掉的族人經由這首歌可以安撫那些去世人的靈魂。

林郁婷2021/10/7 下午 05:30:07

序號封面簡介(摘要)上傳者最後修改
8書名 秀林鄉志
作者 孫大川
出版社 花蓮縣秀林鄉公所
簡介(摘要)
鄉公所委託辦理秀林鄉志編撰計畫,主要介紹內容為秀林鄉的大事件,秀林鄉南北狹長,全鄉大約1萬5千人,共分9個村30餘個部落,大略分為北中南三大區域,本鄉志結合地理、產業、資源以及族群結構之客觀事實。
導讀
本鄉志以歷史動態的角度,描述本鄉各方面發展的狀況。著重呈現太魯閣族人的文化、歷史面說,一方面是為彌補一般地方志在此一面向上之缺漏,另一方面則藉以凝聚族群共識、認同鄉土,分為總論、自然環境、傳統領域與遷徙、國家介入、經濟建設、族群關係與族群互動、文化生活與傳承、當代議題以及總結九篇,並附名人錄與大事記。
温莉美2021/10/7 下午 01:09:57
7書名 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作者 原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簡介(摘要)
台灣總督府於1901年組成「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簡稱「舊慣會」,計畫有系統地調查剛從滿清政府接手過來的這個新殖民地。舊慣會最初的調查以漢人的習俗為主,至1909年漢人的調查工作已接近完成,因而決定著手進行原住民的調查。其中的核心人物為小島由道、平井又八、河野喜六及佐山融吉。
舊慣會蕃族科於1909年成立後,立即積極投入調查,在短短的十年內成績斐然,從1913年起,總計出版了二十七本調查報告、圖譜及研究報告。佐山融吉主編的《蕃族調查報告書》八卷便在此時出版。著作是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之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而且當時的原住民尚未產生太過顯著的社會變遷,因而構成研究原住民傳統社會與文化的絕佳素材。

導讀
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四冊
原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編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出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簡介
台灣總督府於1901年組成「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簡稱「舊慣會」,計畫有系統地調查剛從滿清政府接手過來的這個新殖民地。舊慣會最初的調查以漢人的習俗為主,至1909年漢人的調查工作已接近完成,因而決定著手進行原住民的調查。其中的核心人物為小島由道、平井又八、河野喜六及佐山融吉。
舊慣會蕃族科於1909年成立後,立即積極投入調查,在短短的十年內成績斐然,從1913年起,總計出版了二十七本調查報告、圖譜及研究報告。佐山融吉主編的《蕃族調查報告書》八卷便在此時出版。著作是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之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而且當時的原住民尚未產生太過顯著的社會變遷,因而構成研究原住民傳統社會與文化的絕佳素材。
導讀:
《蕃族調查報告書》偏重物質文化和生活習慣。本書精研賽德克族及太魯閣族生活、文化、社會等舊慣。舉凡當代文化人類學所重視的深入當地社會、學習當地語言等田野工作的基礎功夫,在這套書中已經隱然可見,而且這些觀念的實踐在出版時間上早於任何這方面的西方經典之作。另外,本書具有非常嚴謹的法學架構,調查者想藉由漢番習俗的比較,納入十九世紀後業在歐洲學界被熱烈討論的人類法治史的研究課題中,以貢獻所學。所以在整個調查方向的設計上,以日本民法的架構來探索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性質與律法觀念。他們的目標即是要在殖民地立下與日本內地不同的特別法,所以需要特設機構研究當地習俗做為立法依據。
温莉美2021/10/7 下午 01:08:03
6書名 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
作者 旮日羿.吉宏
出版社 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
簡介(摘要)
如何認識太魯閣族的歷史印記、樂舞風采與族群面容?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之完成,是為太魯閣族人說故事的起點。此書從三個向度道出了太魯閣族群歷史與樂舞的相遇:首先,針對花蓮立霧溪流域與木瓜溪流域的太魯閣族進行口述調查,造訪耆老過程中,不僅迸發各自家族相異的山水遷徙經驗,也形塑了太魯閣族歷史想像與感性認知。其次,本書整理了早期太魯閣族祭儀的調查記錄,並與1991年復振的祖靈祭、感恩祭詞歌謠對照分析,從中探索並反思歷史變動的軌跡,此外,作者也透過太魯閣族音樂家之探訪,了解他們的部落經驗與樂舞體現,交會之際,無疑是大時代之下的真切回應。其三,有關太魯閣族歌謠樂舞的傳習體現,由「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成員們共同設計戲劇舞碼,以「尋回.失落的印記」為主軸,在舞台展演中敘述一段遙遠卻又貼近自身的族群記憶,在現代劇場與樂舞傳統的激盪下,觸動了太魯閣族人最深刻的靈魂。這是旮日羿.吉宏與「原舞者」合作之下,將田調資料轉化為動態樂舞的另一嘗試,書中也呈現其思考轉折與心路歷程。
導讀
這是一部消化日治時代文獻、步履太魯閣耆老馬紹.莫那(廖守臣)的芳表、加上作者的再踏查記錄所綜合集結而成的巨構,是旮日羿.吉宏十幾年來的心血結晶。如果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可視為原住民以第一人稱主體身分贏回本族人文化,並深化其歷史解釋權的一部作品,值得肯定與期待,若從傳記的角度來看,太魯閣族也將藉由此書留下生命的精彩。
劉育文2021/10/7 下午 01:04:22
5書名 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
作者 旮日羿.吉宏
出版社 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
簡介(摘要)
如何認識太魯閣族的歷史印記、樂舞風采與族群面容?旮日羿.吉宏(Kaji Cihung)《太魯閣族部落史與祭儀樂舞傳記》之完成,是為太魯閣族人說故事的起點。此書從三個向度道出了太魯閣族群歷史與樂舞的相遇:首先,針對花蓮立霧溪流域與木瓜溪流域的太魯閣族進行口述調查,造訪耆老過程中,不僅迸發各自家族相異的山水遷徙經驗,也形塑了太魯閣族歷史想像與感性認知。其次,本書整理了早期太魯閣族祭儀的調查記錄,並與1991年復振的祖靈祭、感恩祭詞歌謠對照分析,從中探索並反思歷史變動的軌跡,此外,作者也透過太魯閣族音樂家之探訪,了解他們的部落經驗與樂舞體現,交會之際,無疑是大時代之下的真切回應。其三,有關太魯閣族歌謠樂舞的傳習體現,由「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成員們共同設計戲劇舞碼,以「尋回.失落的印記」為主軸,在舞台展演中敘述一段遙遠卻又貼近自身的族群記憶,在現代劇場與樂舞傳統的激盪下,觸動了太魯閣族人最深刻的靈魂。這是旮日羿.吉宏與「原舞者」合作之下,將田調資料轉化為動態樂舞的另一嘗試,書中也呈現其思考轉折與心路歷程。
導讀
這是一部消化日治時代文獻、步履太魯閣耆老馬紹.莫那(廖守臣)的芳表、加上作者的再踏查記錄所綜合集結而成的巨構,是旮日羿.吉宏十幾年來的心血結晶。如果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可視為原住民以第一人稱主體身分贏回本族人文化,並深化其歷史解釋權的一部作品,值得肯定與期待,若從傳記的角度來看,太魯閣族也將藉由此書留下生命的精彩。
劉育文2021/10/7 下午 01:04:18
4書名 太魯閣族經典傳統歌謠
作者 許淑銀
出版社 秀林鄉公所
簡介(摘要)
裡面大多記載太魯閣族傳統歌謠,還有記載一點傳統樂器和族群簡介。
導讀
本書分為太魯閣族沿革、由來、傳統越器、部落歌謠清唱和伴唱,還有附CD。
張誠真2021/10/7 下午 01:02:31
3書名 傳承、變奏與斷裂 = Tradition, variation, and fracture: the ldentity change and weaving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truku female : 當代太魯閣族女性的認同變遷與織布實踐
作者 悠蘭多又; 蔣文鵑
出版社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簡介(摘要)
做個太魯閣族的女性至少得要學會織布,這是傳統社會成為女性的基本條件;然而在全球現代化與太魯閣族接觸的過程中, 織布與太魯閣族女性的意義是否產生變化值得探究。織布文化在再現過程中,展現的風貌是傳承著「回歸祖靈地」的輪迴觀念, 或者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反倒凸顯出文化的斷裂面,甚或是因應多元文化時代的來臨,而有更多創新文化的發展?故當代織布 文化所展現的生命型態是傳承、變奏或斷裂?筆者從原住民女性的角度,藉由深度訪談花蓮北部的太魯閣族織布女性生命歷程 的形塑經驗,建構以女性為主體的歷史視野,理解織布文化如何影響女性的發展;並從織布的歷史意義、文化脈絡、善織者及 當代婦女們的觀點來瞭解她們的「主動性」-如何選擇、詮釋及理解太魯閣族的織布文化及其時代變遷。
本篇論文從傳承、變奏與斷裂三個面向,做為觀察當代太魯閣族織布文化發展的指標,在研究過程中獲得以下三點結論。
  一、傳承與斷裂:跨越女/男織的性別界線
  二、變奏的織布文化:織布做為一種生存策略
  三、變奏到傳承:織布做為追尋族群集體認同的標誌
導讀
織布文化已經轉型成為象徵太魯閣整體族群文化的代表,不再是獨屬於女性個人身份的角色。因此,當代太 魯閣族織布文化相較傳統織布文化的意義轉變,似乎呈現「斷裂」的現象,然而在斷裂的意義下卻又演變出「傳承」族群文化的可能性;故傳承、變奏與斷裂的社會關係其實是彼此相關連著,這三者共同建構出織布文化在歷史變遷過程中的動態。
林郁婷2021/10/7 下午 01:01:07
2書名 太魯閣人:耆老百年回憶—男性篇
作者 田貴芳
出版社 翰蘆
簡介(摘要)
者是太魯閣人,服務警界,公職退休後致力於口述族人的歷史,有非常可觀的成就與貢獻。本書為其2000年間,訪談了花蓮地區太魯閣部落、德烏達部落與德克達雅部落的耆老,這些口述者大約在80歲至百歲間,是台灣與原住民族非常可貴的人間資產,幸好有作者的努力,方得以加以保存。
  本書另有一個特別的重要性。多位受訪者指出,在西拉歐卡厚尼被擊殺的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其殞命之謎,長年來有許多說法,作者特別前往佐久間世居的仙台查證相關資料,而得到另外一種說法。足以做為該項研究的重要參考。
導讀
本書先從識台灣開始,進而說明台灣原住民的來源,接著闡述賽德克、太魯閣族群之遷徙,最後由24位耆老的回憶口述來憶證
所凱崙2021/10/7 下午 12:59:17
1書名 太魯閣族的神話與傳說
作者 田哲益
出版社 晨星
簡介(摘要)
神話傳說故事起源於一個民族的情感與信仰,先民對自然災害的恐懼與未知,以及對萬事萬物的想像力,都是神話傳說故事的來源之一。每個民族都流傳著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也反映了人類發展史演進的生活經驗與關係,包含許多人與自然界相處的內容。從太魯閣族的神話傳說故事裡,看到他們在大自然中必須面對的困難,也獲得了與大自然生活的重要思維與相處的邏輯。
  此外,太魯閣族口傳故事也和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有很密切的關係,並在部落裡不斷的流傳,是族群文化的源頭,也是一個族群的精神寄託,更是表現其族群的特殊性與思維脈絡。神話傳說故事植根於一個種族初民的信仰,圖騰與禁忌往往是超自然解釋宇宙萬物的現象。
導讀
本書歷經七年時間訪查花蓮地區太魯閣族,無論是社會組織、經濟生活、原始宗教信仰或是生命與價值觀等口傳故事,皆有全面而完整的紀錄,是太魯閣族神話與傳說故事探索的讀本。
林貴文2021/10/7 下午 12:50:50

序號書面報告說明上傳者最後修改
1說明 每年學校都會參加太魯閣傳統歌謠比賽,每次聽著悠揚美妙的傳統歌謠,腦中就會想像祖先的山林生活。所以想要透過這次的專題研究,以部落音樂採集實錄方式,用影像紀錄,從中了解古調傳述的意義及故事。林郁婷2021/10/8 下午 02:58:26